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腓骨近端移植重建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的缺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涛 郝林 牛晓辉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08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通过对桡骨远端切除、功能重建后的腕关节功能的评价,寻求更好的重建方式和重建材料。方法本组病例17例,平均年龄31.9岁(13~54岁)。病理学分类骨巨细胞瘤16例、恶性肿瘤1例(Ⅱb期骨肉瘤),其中合并病理骨折4例;外科边界为广泛切除5... 目的通过对桡骨远端切除、功能重建后的腕关节功能的评价,寻求更好的重建方式和重建材料。方法本组病例17例,平均年龄31.9岁(13~54岁)。病理学分类骨巨细胞瘤16例、恶性肿瘤1例(Ⅱb期骨肉瘤),其中合并病理骨折4例;外科边界为广泛切除5例,边缘切除8例,囊内切除3例。重建方法均为自体对侧腓骨近端移植。术后功能评价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和前臂旋转、MSTS评分和DASH评分。结果本组病例随访平均63个月(9~135月),复发2例,手术并发症3例。本组骨愈合病例13例,平均愈合时间13.8个月(6~22月)。下尺桡关节分离现象较多见(10/15)。功能评定中腕关节总活动度平均为57.67°,前臂旋转总活动度平均为68.33°, MSTS评分平均为86.89%,DASH评分平均为13.11。优势侧组和非优势侧组各项功能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组选取自体腓骨近端重建,避免了异体骨和人工关节的高并发症,虽然腕关节总活动度损失较大,但前臂旋转功能尚佳,且术后功能评分良好,对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同样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骨肿瘤 切除 重建 自体骨移植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颖智 高忠礼 +3 位作者 王杨 王雪晖 杨淑琴 沈小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年第2期168-170,共3页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平片、CT及MRI征象,结合病理总结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X线平片诊断为骨巨细胞瘤23例患者X线平片、CT片、MRI片,并与病理结果结...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平片、CT及MRI征象,结合病理总结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MRI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经X线平片诊断为骨巨细胞瘤23例患者X线平片、CT片、MRI片,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平片简便易行,能提供病变部位整体信息。CT和MRI能够提供更详细信息。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方法,与临床表现、病人一般状况相结合将提高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X线诊断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断层成像
下载PDF
CD105、MMP-2和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蔡颖 冯一中 +2 位作者 张熔熔 施启丰 唐威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0-492,546,共4页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CD105、MMP-2和MMP-9的表达及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05、MMP-2和MMP-9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CD105标记的肿瘤内MVD均值为9.70...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CD105、MMP-2和MMP-9的表达及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05、MMP-2和MMP-9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CD105标记的肿瘤内MVD均值为9.70±2.34,浸润型肿瘤的MVD值明显高于静止型(P<0.05),复发组MVD值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2)MMP-2的阳性表达率为47.37%,其表达与复发有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X线分型无关(P>0.05)。(3)MMP-9的阳性表达率为60.53%,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与X线分型和复发有关(P<0.01)。(4)MMP-2、MMP-9阳性组的MVD值分别高于相应的阴性组(P<0.01)。结论CD105标记的MVD值和MMP-2、MMP-9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客观依据。MMP-2、MMP-9过表达与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CD105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申一鸣 贾强男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第6期943-946,共4页
目的探讨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至9月100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SPECT/CT、MRI及X线三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骨... 目的探讨SPECT/CT、MRI及X线对良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至9月100例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SPECT/CT、MRI及X线三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比较三种方法对原发性骨肿瘤诊断价值,并对不同类型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 SPECT/CT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94.12%,特异度87.50%,准确度92%,阳性预测值为94.12%,阴性预测值87.5%,MRI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88.24%,特异度90.63%,准确度89%,阳性预测值为95.24%,阴性预测值78.38%,X线片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为67.65%,特异度84.38%,准确度73%,阳性预测值为90.2%,阴性预测值55.10%;SPECT/CT(χ~2=15.41,P<0.001)、MRI(χ~2=8.382,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灵敏度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χ~2=12.5,P<0.001)、MRI(χ~2=8.317,P=0.004)对恶性原发性骨肿瘤诊断准确性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CT对骨肉瘤、尤文肉瘤、骨髓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及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对骨巨细胞瘤诊断准确性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P=0.032)。结论 SPECT/CT、MRI对原发性骨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比常规X线片较好,但是X线片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上准确性较高,临床上可采取联合使用来提高诊断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肿瘤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磁共振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治疗新突破——狄诺塞麦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宋锋 Brock Adams +1 位作者 于秀淳 徐明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3年第6期387-392,共6页
骨巨细胞瘤(GCTB)是一种富含巨细胞的侵袭性、溶骨性病变,特征为大量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聚集、表达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彻底有效治愈,尤其是对无法手术的GCTB。近年文献报道在进行性或无法手术... 骨巨细胞瘤(GCTB)是一种富含巨细胞的侵袭性、溶骨性病变,特征为大量多核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聚集、表达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彻底有效治愈,尤其是对无法手术的GCTB。近年文献报道在进行性或无法手术的GCTB患者中使用狄诺塞麦(denosumab),可观察到肿瘤成分明显改变、骨破坏减少及临床有效性。狄诺塞麦是一种人RANKL单克隆抗体,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结合具有很高的亲和性和特异性。以往很多大规模Ⅲ期试验研究已表明,狄诺塞麦在降低各种肿瘤引起的骨破坏方面明显优于二磷酸盐,还可延缓骨转移出现。该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就狄诺塞麦在GCTB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诺塞麦 骨巨细胞瘤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骨转归
下载PDF
后路全椎体切除骨水泥灌注在上胸椎转移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薛文 管晓鹂 刘林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在上胸椎(T_(1~4))转移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上胸椎转移肿瘤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1~78岁,平均(61.6±18.3)岁。T_14例,T_23...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在上胸椎(T_(1~4))转移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上胸椎转移肿瘤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1~78岁,平均(61.6±18.3)岁。T_14例,T_23例,T_33例,T_41例,均为转移性肿瘤。来源于乳腺癌4例,肺癌3例,直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食管癌1例,前列腺癌1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5分(良)2例,6~8分(可)3例,8~10分(差)6例,平均7.7分。均采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20~210min,平均(155.0±37.2)min;出血量为800~2 000mL,平均(1 100±324)mL。无血气胸、硬膜损伤、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的发生,未出现任何与内固定器械和骨水泥灌注有关的神经、血管损伤。本组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6.3±13.7)个月。近期疗效较满意,VAS评分3~5分(良)9例,6~8分(可)2例,平均4.3分,疼痛缓解明显。随访期间3例分别于术后16.2、9.4、11.9个月死亡;其余8例继续生存,术后至末次随访平均17.7个月,其中6例无病生存。结论上胸椎转移肿瘤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骨水泥灌注重建稳定性安全、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肿瘤 上胸椎 骨水泥 后路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
7
作者 徐海江 杨东奎 刘志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2年第4期71-73,91,共4页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正确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结果:典型的X线表现为四肢长骨的骨端偏心、膨胀性、皂泡样、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正确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表现。结果:典型的X线表现为四肢长骨的骨端偏心、膨胀性、皂泡样、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的偏心性、膨胀性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可中断,肿瘤的边缘可见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骨异常信号区,T_1WI为中等信号,T_2WI为中、高混杂信号,可出现液-液平,肿瘤的边缘可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低信号线状影结论: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有一定特征,CT和MRI能清楚显示巨细胞瘤内部结构,腰骶部巨细胞瘤可清楚显示突入盆腔或腹腔内的软组织块影X线平片结合CT和MRI影像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X线摄影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强骨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4
8
作者 黄俊俊 史晓林 邓祖跃 《中医正骨》 2018年第9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强骨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每组10只。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 目的:探讨强骨饮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每组10只。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大鼠摘除双侧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假手术/骨折组大鼠未切除卵巢。骨质疏松造模术后6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并均于股骨中段截断右侧股骨后用克氏针内固定,建立大鼠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骨折造模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大鼠以强骨饮浓缩液灌胃,假手术/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大鼠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周。灌胃6周后,每只大鼠主动脉取血5 m L,分离血清,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水平。然后处死大鼠,完整取出右侧股骨制成股骨标本,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测定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 Micro-CT扫描仪观察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的结构,分析、记录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体积分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的组织形态。结果:(1)骨质疏松造模术后6周,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348±0. 048) g·cm^(-2),(0. 218±0. 047) g·cm^(-2),(0. 221±0. 052) g·cm^(-2); F=22. 59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股骨中段骨密度均低于假手术/骨折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股骨中段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18);证实骨质疏松造模成功。灌胃6周后,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密度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258±0. 039) g·cm^(-2),(0. 202±0. 021) g·cm^(-2),(0. 227±0. 038) g·cm^(-2); F=25. 957,P=0. 000];假手术/骨折组股骨中段骨密度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股骨中段骨密度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3)。(2)灌胃6周后,3组大鼠股骨中段Micro-CT扫描示,假手术/骨折组骨折处骨膜反应明显,骨痂膨大,骨皮质厚实;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皮质萎缩,骨痂体积小;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骨膜反应明显,骨痂体积较大,骨皮质无明显萎缩。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假手术/骨折组骨折处骨痂生长明显,骨小梁多,骨小梁结构紧密;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痂少,骨小梁稀疏;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比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痂生长明显,骨小梁多,排列有序。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的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体积分数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 309±0. 052)个·mm^(-1),(0. 152±0. 041)个·mm^(-1),(0. 233±0. 047)个·mm^(-1),F=11. 583,P=0. 000;(0. 375±0. 055) mm,(0. 206±0. 036) mm,(0. 296±0. 043) mm,F=18. 590,P=0. 000;(3. 489±0. 367) mm,(4. 427±0. 191) mm,(3. 768±0. 269) mm,F=28. 559,P=0. 000;(55. 52±7. 24)%,(38. 31±5. 12)%,(50. 96±6. 15)%,F=12. 445,P=0. 000)];假手术/骨折组骨痂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及骨体积分数均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P=0. 000; P=0. 000,P=0. 000,P=0. 002),骨小梁分离度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骨痂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厚度、骨体积分数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P=0. 000,P=0. 000,P=0. 000),骨小梁分离度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P=0. 000)。(3)灌胃6周后,3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TGF-β1水平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4. 52±10. 13) ng·L^(-1),(144. 02±17. 71) ng·L^(-1),(112. 82±12. 16) ng·L^(-1),F=14. 494,P=0. 000;(112. 05±24. 59) ng·L^(-1),(176. 83±35. 92) ng·L^(-1),(129. 93±29. 04) ng·L^(-1),F=9. 494,P=0. 000;(35. 49±4. 02) ng·L^(-1),(29. 03±3. 19) ng·L^(-1),(32. 82±3. 54) ng·L^(-1),F=18. 957,P=0. 000];假手术/骨折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 P=0. 000,P=0. 000),TGF-β1水平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均高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00,P=0. 000),TGF-β1水平低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P=0. 032)。(4)灌胃6周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3组大鼠股骨中段骨折处骨痂组织可见,假手术/骨折组骨小梁较粗、分布较规则、排列有序、间距小,连接成拱桥状,骨性骨痂取代软骨性骨痂,小梁状骨经改建趋于成熟;与假手术/骨折组相比,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小梁较细,髓腔间隙较大,分布不规则、间距较宽,呈疏松化表现,软骨痂更明显,成熟小梁状骨较少,存在大量未钙化软骨细胞;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相比,骨质疏松性骨折强骨饮治疗组骨小梁较粗、数量较多、间距较小,软骨细胞骨化占比较高,更接近于假手术/骨折组。结论:强骨饮可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TGF-β1水平和降低TNF-α、IL-1β水平,从而影响骨代谢、增加骨密度、改善骨微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密度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强骨饮 大鼠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核素扫描、CT、MRI确定骨转移肿瘤区的作用比较
9
作者 姜鹏 王义善 《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4期249-250,共2页
目的 比较核素扫描、CT、MRI界定骨转移肿瘤区的价值。方法 16例骨转移瘤中包括肺癌5例、乳腺癌3例、直肠癌3例、肝癌1例、原发灶不明4例。CT、MRI与核素骨扫描的间隔时间少于14d。结果 50个骨转移灶或经局部放疗后疼痛缓解或消失,或经... 目的 比较核素扫描、CT、MRI界定骨转移肿瘤区的价值。方法 16例骨转移瘤中包括肺癌5例、乳腺癌3例、直肠癌3例、肝癌1例、原发灶不明4例。CT、MRI与核素骨扫描的间隔时间少于14d。结果 50个骨转移灶或经局部放疗后疼痛缓解或消失,或经病理、或经随访证实。47个病灶MRI阳性,44个部位骨扫描呈阳性表现(5个部位证实为假阳性),29个病灶CT表现阳性。MRI界定的22个病灶范围大于CT,6个病灶显示较CT明确,21个病灶二者相当。结论 MRI确定骨转移肿瘤区的价值大于CT,因此在做骨转移瘤放射治疗方案时,最好参考M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移瘤 CT MRI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下载PDF
手术治疗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3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永帅 张晗 +3 位作者 高原 张本源 张晓晶 商冠宁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8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2例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恶性肿瘤中肺癌17例,乳腺癌8例,肾癌3例,肝癌2例,甲状腺癌2例;其中股骨骨折22例,肱骨骨折10例;...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2例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恶性肿瘤中肺癌17例,乳腺癌8例,肾癌3例,肝癌2例,甲状腺癌2例;其中股骨骨折22例,肱骨骨折10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肢体功能重建手术。结果本组手术过程均顺利,肿瘤切除后行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19例,节段型人工假体重建术6例,髓内针固定术5例,同种异体骨联合钢板固定术2例;术后3个月,患者VAS评分[(2.1±1.5)分]低于术前[(6.8±1.2)分](P<0.05),Kanofsky生活质量评分[(65.5±8.4)分]、Enneking功能评分[(24.5±1.5)分]均高于术前[(35.5±11.8)分、(8.5±1.5)分](P<0.05),Enneking评分优良率为87.5%。结论手术治疗肢体长骨转移癌病理性骨折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骨转移 病理性骨折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