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iodontal-orthodontic inter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a“periodontally hopeless”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with severe mobility: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2
1
作者 Ke Jiang Li-Shan Jiang +1 位作者 Hou-Xuan Li Lang Le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14期4550-4562,共13页
BACKGROUND Treating periodontally hopeless teeth with advanced bone resorption and severe tooth mobility is a great challenge for both orthodontists and periodontists.Biofilm-induced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and occlu... BACKGROUND Treating periodontally hopeless teeth with advanced bone resorption and severe tooth mobility is a great challenge for both orthodontists and periodontists.Biofilm-induced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and occlusal trauma-related inflammation may synergistically aggravate tooth mobility.This case report illustrates that even periodontally hopeless teeth can be saved and have long-term stability with comprehensive periodontal treatment to control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and promote periodontal bone regeneration and intricate orthodontic mechanical control to correct cross bite and occlusal trauma.CASE SUMMARY A 27-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se chief complaint was severe tooth mobility and discomfort of the maxillary incisor was diagnosed with severe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by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To reduce tooth mobility and establish stable occlusion,we combined orthodontic treatment with periodontal therapy to preserve the tooth.Orthodontic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after basic periodontal therapy and periodontal surgery.The loosened upper right central incisor was successfully retained,and the periodontal tissue remained stable during follow-up.CONCLUSION Teeth with severe mobility and bone loss can be saved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treatment when periodontal inflammation is strictly control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clusal trauma Periodontally hopeless teeth PERIODONTITIS ORTHODONTICS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Interdisciplinary management Case report
下载PD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opelessness in epileptic patients
2
作者 Maurizio Pompili Gianluca Serafini +10 位作者 Marco Innamorati Franco Montebovi Dorian A Lamis Mariantonietta Milelli Manuela Giuliani Matteo Caporro Paolo Tisei David Lester Mario Amore Paolo Girardi Carla Buttinelli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14年第4期141-149,共9页
AIM: To investigate factors related to hopelessness in a sample of epileptic patients, including measures of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QOL). METHODS: Sixty-nine participants were administered the following psycho... AIM: To investigate factors related to hopelessness in a sample of epileptic patients, including measures of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QOL). METHODS: Sixty-nine participants were administered the following psychometric instruments: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 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 and QOLin Epilepsy(QOLIE)-89. Patients were dichotomiz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ose affected by epilepsy with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 vs those having epilepsy with partial seizures. RESULTS: The groups differed on the QOLIE Role Limitation/Emotional dimension.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seizures reported more limitations in common social/role activities related to emotional problems than patients with other types of epilepsy(89.57 ± 25.49 vs 72.86 ± 36.38; t 63 =-2.16; P < 0.05). All of the respondents reported moderate to severe depression, and 21.7% of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seizures and 28.6% of patients with other diagnoses had BHS total scores ≥ 9 indicating a higher suicidal risk. The study did not control for years of the illness.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generalized seizures reported more limitations in common social/role activities related to emotional problems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other types of seizures. Patients at increased suicide risk as evaluated by the BHS were older than those who had a lower suicidal risk. Future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opelessness on the outcome of epilepti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EPSY hopelessNESS SUICIDE risk EMOTIONAL problems Social/role activities
下载PDF
绝望和抑郁在某银行广西分行职工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
3
作者 柳冬洋 白欣玉 +3 位作者 何辉明 官琴义 曹有容 马贞玉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4-788,共5页
目的 探讨银行职工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绝望感和抑郁症状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银行广西分行及支行全体职工作为调查对象,使用工作满意度问卷、绝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其进行问... 目的 探讨银行职工工作满意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绝望感和抑郁症状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银行广西分行及支行全体职工作为调查对象,使用工作满意度问卷、绝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和链式中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银行职工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绝望感、抑郁症状得分分别为(20.55±3.39)分、(36.09±12.51)分、(8.43±3.03)分、(7.57±5.55)分。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绝望感与抑郁症状(r=0.557)呈正相关,职业倦怠与绝望感(r=0.579)、抑郁症状(r=0.640)呈正相关,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r=-0.526)、绝望感(r=-0.439)、抑郁症状(r=-0.480)呈负相关(P <0.05)。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绝望感和抑郁症状在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间的作用机制是链式中介效应。其中工作满意度→绝望感→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抑郁症状→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绝望感→抑郁症状→职业倦怠3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116(95%CI:-0.130~-0.102)、-0.112 (95%CI:-0.125~-0.097)、-0.072 (95%CI:-0.081~-0.064),分别占总效应的22.14%、21.37%、13.74%。结论 绝望感、抑郁症状在银行职工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因此未来可通过提高银行职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其职业倦怠、减轻其绝望感和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满意度 职业倦怠 绝望感 抑郁症状
下载PDF
人在心不在:农村初中生隐性辍学类型与生成机制
4
作者 罗茜 《基础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3,共10页
在党和政府积极推进“控辍保学”政策背景下,我国“普九”完成率实现历史跨越。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变得普遍,并成为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容忽视力量。本研究基于对中部某省G镇初中的深度调研和访谈,发现隐性辍... 在党和政府积极推进“控辍保学”政策背景下,我国“普九”完成率实现历史跨越。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初中生隐性辍学现象变得普遍,并成为阻碍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容忽视力量。本研究基于对中部某省G镇初中的深度调研和访谈,发现隐性辍学生们对“教育改变命运”话语产生动摇,生成“读书无用”和“读书无望”两种教育观念,这导致不同观念类型的学生在消磨大量在校时间中陷入隐性辍学状态。去教育竞争的父母、排斥希望的学校以及享乐正义的同辈群体等多重因素使上述两类消极教育观念不断再生产,并使农村学生陷入发展困境。因此,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不仅需要投入资源改善乡村教育质量,更要引导和重塑农村学生的积极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念,减少隐性辍学,实现学生主体性和外在教育环境的双重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隐性辍学 读书无用 读书无望 乡村教育
下载PDF
Cortical Astrocyte-neuronal Metabolic Coupling Emerges as a Critical Modulator of Stress-induced Hopelessness 被引量:1
5
作者 Giannina Descalzi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132-134,共3页
Stress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illness,such as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1].Despite decades of progress,including findings that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 corresponds with numerous mor... Stress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illness,such as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1].Despite decades of progress,including findings that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 corresponds with numerous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neuronal changes within brain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on and mood,such as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1-3],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how stress induces the c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such as hopelessness,is still lacking.In an exciting new paper in mice,Yin et al.show that astrocyteneuronal metabolic coupling in the mPFC is critically involved in the stress-induced passive coping response in mice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C Cortical Astrocyte-neuronal Metabolic Coupling Emerges as a Critical Modulator of Stress-induced hopelessness
原文传递
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牙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蒋立姗 杨智宇 +3 位作者 史佳虹 王金孟 雷浪 李厚轩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33-637,662,共6页
目的探讨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患牙经过完善牙周治疗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63例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共307颗预后无望患牙,根据2年后患牙存留与否分为存留组和失牙组,存留组中根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骨吸收是否... 目的探讨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患牙经过完善牙周治疗后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63例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共307颗预后无望患牙,根据2年后患牙存留与否分为存留组和失牙组,存留组中根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骨吸收是否恢复至根中1/3分为预后好转组和预后不变组。根据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牙位、基础疾病、吸烟情况、家族遗传、牙列是否完整、牙周炎分型、治疗过程、初诊牙周临床指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307颗患牙两年存留率为83.1%,预后明显好转占比46.2%。存留组和失牙组在家族遗传、初诊时牙列完整性、1个月复查是否按时、维护期治疗规律性、手术情况和患牙初诊临床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未进行翻瓣再生类手术、有家族遗传史、基线深附着丧失值、高松动度为主要风险因素。结论对于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预后无望患牙在短期内大多数可以保留,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风险因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以提高患牙存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期C级牙周炎 预后无望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无望与希望:从认知方式看无望抑郁的风险和恢复 被引量:7
7
作者 周丽华 陈健 +2 位作者 卢大力 刘小群 苏林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77-986,共10页
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差异,无望抑郁认知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取向。一是以认知易感-压力模型为核心,围绕"无望"展开的病因学研究,关注认知危险因素、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以及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以恢复模型为核心,围绕重... 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差异,无望抑郁认知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取向。一是以认知易感-压力模型为核心,围绕"无望"展开的病因学研究,关注认知危险因素、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以及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以恢复模型为核心,围绕重获"希望"展开的无望抑郁恢复研究,关注认知保护因素、积极生活事件与重获希望以及抑郁缓解之间的关系。厘清一些相关问题、整合两个研究取向有利于准确评估个体无望抑郁的风险和弹性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望抑郁 认知方式 无望 希望 整合
下载PDF
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 被引量:51
8
作者 孔媛媛 张杰 +1 位作者 贾树华 周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86-689,共4页
目的:研究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Beck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向量表,在大连医科大学和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县分别选取了192名大学生和292名高中生。间隔一周后对其中的86个大学生样本进行重测。主要采用相关... 目的:研究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Beck绝望量表和自杀意向量表,在大连医科大学和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县分别选取了192名大学生和292名高中生。间隔一周后对其中的86个大学生样本进行重测。主要采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20个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9-0.70之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52。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62(P<0.001)。绝望量表总分与自杀意念量表总分成正相关(r=0.35,P<0.001),无自杀意念被试绝望量表的平均得分低于有轻度自杀意念和有自杀意图被试绝望量表的平均得分(P=0.007和P<0.00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了动力丧失、对未来的感觉和对未来的期望3个因子(累计解释的方差为43.44%)。除了项目3、4,其他条目的负荷范围在0.47-0.77之间。项目3、6、7、14、18的归属与Beck的假设不一致。结论: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有较好的信度和构想效度,但是仍然需要扩大样本在将来的研究中更深入地验证并改进其结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法 Beck绝望量表(BHS) 青少年 信度 效度 心理测量
下载PDF
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适用性的追踪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文峰 卢永彪 +2 位作者 杨娟 谭芙蓉 姚树桥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5-470,共6页
以抑郁的绝望理论和最弱联结假设为基础,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考察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1、应激事件水平能预测抑郁症状的程度,并且在较大年龄儿童中具有更强的预测性;2、虽然研究结果... 以抑郁的绝望理论和最弱联结假设为基础,采用纵向追踪研究设计,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考察抑郁绝望理论在我国儿童中的适用情况。结果表明:1、应激事件水平能预测抑郁症状的程度,并且在较大年龄儿童中具有更强的预测性;2、虽然研究结果的统计显著性不支持以最弱联结假设为认知依据的绝望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反应了该理论的适用性;3、个体认知归因方式可能在儿童阶段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望理论 最弱联结 追踪研究 多层线性模型 儿童
下载PDF
大学毕业生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社会支持与性别的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铃 宁彩芳 +3 位作者 黄四林 窦东徽 张红川 张梅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1-458,共8页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 大学毕业生面临重要的生活转折,其个人目标自主性对未来的无望感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192名大四毕业生为被试,采用特殊目标测量法考察个人目标自主性,用问卷评价社会支持与无望感,探讨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的关系,并分析社会支持和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1)毕业前夕去向已经确定的大学生,无望感更低;(2)大四毕业生目标自主性越高,对未来的无望感越低;(3)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受到性别因素调节。对于男生,高目标自主性能够显著降低无望感;对于女生,目标自主性对无望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社会支持对于目标自主性与无望感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社会支持越高,其无望感越低。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建立自主的个人目标和改善社会支持对降低无望感具有重要意义,目标自主性的效应对男生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自主性 无望感 社会支持 性别差异 大学毕业生
下载PDF
Beck绝望量表在农村自杀死亡研究中的信效度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慧 贾存显 +3 位作者 徐爱强 邱惠敏 路长飞 王琳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67-871,共5页
目的:检验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农村自杀死亡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利用山东省疾病监测点上获得198例农村自杀死亡者和201例正常对照者,用Beck绝望量表(BHS)进行测量,用特质焦虑量表(TAI)为效标。结果:自杀死亡组和正常对照组BHS的C... 目的:检验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农村自杀死亡研究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利用山东省疾病监测点上获得198例农村自杀死亡者和201例正常对照者,用Beck绝望量表(BHS)进行测量,用特质焦虑量表(TAI)为效标。结果:自杀死亡组和正常对照组BHS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2和0.86。BHS和TAI总分呈正相关(r=0.73,P<0.001)。按照自杀死亡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别提取4个和5个公因子,提取的公因子个数与原量表设计者的假设不一致。结论:Beck绝望量表在农村自杀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标效度,但结构效度有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ck绝望量表 信度 效度 自杀 农村
下载PDF
牙周-正畸-牙体联合治疗1例预后无望上前牙患者的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熠 徐莉 +2 位作者 周彦恒 欧阳翔英 曹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0-744,共5页
位于美学区的上前牙因重度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牙外伤等原因丧失大量牙周支持组织、出现移位及明显松动时,常被临床医生评估为"预后无望"[1],此类患牙的治疗计划包括试保留、拔除后种植、拔除后修复等。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计... 位于美学区的上前牙因重度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牙外伤等原因丧失大量牙周支持组织、出现移位及明显松动时,常被临床医生评估为"预后无望"[1],此类患牙的治疗计划包括试保留、拔除后种植、拔除后修复等。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计划,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牙周状况、牙周生物型、局部解剖结构、面部结构、美学要求、经济状况、社会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因外伤、根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牙周炎 预后无望 咬合创伤 美学区
下载PDF
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无望感及抑郁状况调查 被引量:13
13
作者 欧阳燕 韩燕红 +3 位作者 邓云云 李蕾 吴玉琴 张幽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27-30,共4页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抑郁状况及无望感水平,分析导致抑郁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3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心胸外科住院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 目的了解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抑郁状况及无望感水平,分析导致抑郁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湖北医药学院3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心胸外科住院的食管癌患者的主要家庭照顾者,以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和Beck无望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抑郁和无望感发生率分别为47.2%和53.9%;照顾者的无望感水平、教育水平、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肿瘤分期和病情知晓情况是照顾者抑郁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共解释32.3%的变异。结论食管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的抑郁及无望感较普遍,晚期、不知情患者及无望感水平高、文化水平低的配偶照顾者更容易发生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照顾者 抑郁 无望感
下载PDF
抑郁症状与睡眠脑电图参数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徐捷 张心保 +1 位作者 侯钢 耿直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7期962-963,共2页
目的调查抑郁症状与睡眠脑电图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停用精神药物3d的18例病人估价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诸因子分与14项睡眠脑电图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快波睡眠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性(r=-0.5097,df=16,P<0.... 目的调查抑郁症状与睡眠脑电图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对停用精神药物3d的18例病人估价其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诸因子分与14项睡眠脑电图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快波睡眠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性(r=-0.5097,df=16,P<0.05);(2)绝望感因子与慢波睡眠2相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性(r=0.4874,df=16,P<0.05);(3)绝望感因子与快波睡眠活动量及强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性(r分别为-0.5067和-0.5657,df=16,P均<0.05)。结论慢波睡眠2相百分率、快波睡眠活动量及强度可作为绝望感因子的生物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焦虑 绝望感 睡眠脑电图 生物学标记
下载PDF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纯 张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629-631,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被试中的应用。方法:对大学生进行Beck抑郁量表(BDI)、归因方式问卷(ASQ)和自尊量表(SES)的测定。结果: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抑... 目的:探讨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在中国大学生被试中的应用。方法:对大学生进行Beck抑郁量表(BDI)、归因方式问卷(ASQ)和自尊量表(SES)的测定。结果: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抑郁与自尊有显著相关,不同自尊水平大学生之间的抑郁有显著差异,低自尊大学生的抑郁和归因方式的关系明显,高自尊大学生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总体上验证了抑郁的无望感/自尊理论,中国大学生抑郁者具有对负性事件宿命性、普遍性和持续性归因、无望感和低自尊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无望感 归因方式 自尊
下载PDF
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被引量:23
16
作者 辛自强 马君雪 耿柳娜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6,共6页
以607名初高中阶段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收集收据,探讨了青少年未来无望感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受压力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青少年无望感在正常范围内,然而余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望感,特别是有13.7%的人至... 以607名初高中阶段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量表法收集收据,探讨了青少年未来无望感的基本状况以及所受压力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半数青少年无望感在正常范围内,然而余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望感,特别是有13.7%的人至少存在中等及以上程度的无望感而需特别帮助。从影响因素角度看,控制信念对无望感的解释率最高(12.6%),其中二级控制中的认知控制有保护作用,而情感控制则是危险因素,初级控制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其次是社会支持,解释率为6.2%,其中家庭支持显著有利于减少未来无望感,朋友或一般他人的支持无显著预测作用;最后是压力生活事件(主要是事件影响程度),解释率为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未来无望感 压力生活事件 控制信念 社会支持
下载PDF
无望抑郁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及其研究述评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丽华 陈健 苏林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合成分数、基于最弱联结假设提出的最大值以及基于解释方式差异性提出的个体内标准差是目前无望抑郁研究中应用较广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回顾无望抑郁研究所使用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梳理这些操作化方法对理解无望抑郁症状发展及其... 合成分数、基于最弱联结假设提出的最大值以及基于解释方式差异性提出的个体内标准差是目前无望抑郁研究中应用较广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回顾无望抑郁研究所使用的认知易感操作化方法,梳理这些操作化方法对理解无望抑郁症状发展及其治疗的意义,可发现合成分数与最大值反映了无望抑郁认知易感因子之间关系的不同侧面,后续研究可继续对这两种操作化方法进行比较,以个体内标准差计算出的解释弹性可能是无望抑郁理论之外新的易感因素,可为治疗抑郁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望抑郁 认知易感操作化 合成分数 最大值 个体内标准差
下载PDF
医科大学生无望感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爱明 袁勇贵 +1 位作者 王志琳 江宁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07-80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医科大学生无望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随机选样540名医科大学生,根据Bech-H量表的得分,分为有无望感组(包括轻度无望感和重度无望感)和无无望感组,对两组学生进行年级、性别、专业满意度、人格特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 目的:探讨影响医科大学生无望感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随机选样540名医科大学生,根据Bech-H量表的得分,分为有无望感组(包括轻度无望感和重度无望感)和无无望感组,对两组学生进行年级、性别、专业满意度、人格特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方面的对照分析。结果:(1)有无无望感的医科大学生存在着性别和专业满意度方面的统计学差异(!2=2.44、27.65,P<0.01);(2)有无望感的医科大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社会支持的获得较少,遇到负性生活事件的频率高、强度大,应付方式不成熟。结论:伴有无望感的医科大学生存在着一定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科大学生 无望感 横断面研究 心理社会因素
下载PDF
归因方式问卷的初步修订 被引量:59
19
作者 王纯 张宁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6年第5期470-471,共2页
目的 修订归因方式问卷(ASQ).方法 对467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和Beck抑郁量表(BDI)的测定.结果 ①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总体信度达到0.8429,各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4~0.9之间.②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 目的 修订归因方式问卷(ASQ).方法 对467名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问卷(ASQ)和Beck抑郁量表(BDI)的测定.结果 ①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总体信度达到0.8429,各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4~0.9之间.②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之间归因方式有显著差异,但在正性事件和内外维度上关系不稳定.结论 修订的归因方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大学生的归因方式测量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因方式问卷 抑郁 归因方式 无望感
下载PDF
绝望与感恩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14
20
作者 林琳 刘羽 +5 位作者 王晨旭 莫娟婵 刘俊岐 姜喆昊 李慧生 贾绪计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9-556,共8页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自杀的认知模型为依据考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绝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感恩的调节作用。采取问卷法对11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对自杀意念有显著...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自杀的认知模型为依据考察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绝望的中介作用以及感恩的调节作用。采取问卷法对11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对自杀意念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绝望在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感恩对反刍思维与自杀意念的中介过程存在调节作用,相对于感恩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中介效应仅在感恩水平低的大学生中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思维 自杀意念 绝望 感恩 大学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