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quid droplet movement on horizontal surface with gradient surface energy 被引量:3
1
作者 LIAO Qiang WANG Hong ZHU Xun LI Mingw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6期733-741,共9页
A surface with gradient surface energy was fabricated on a silicon wafer by using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technology with the dodecyltrichlorosilane (C12H25Cl3Si) vapor which was adsorbed chemically on the... A surface with gradient surface energy was fabricated on a silicon wafer by using th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 technology with the dodecyltrichlorosilane (C12H25Cl3Si) vapor which was adsorbed chemically on the surface of the silicon wafer to form a self-assemble monolayer (ASM); thus a gradient profile of wettability. The microscopic contours of the gradient surface were measured with Seiko SPA400 atom force microscope (AFM). And the surface wettability profile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sessile drop method, measuring the contact angle of fine water droplets that lay on the gradient surface, to represen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urface energy on the surface. Using a high-speed video imaging system, the motion of water droplet on the horizontal gradient surface was visualized; the transient velocity was measured under ambient condi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quid droplets can be driven to move from hydrophobic side to hydrophilic side on the horizontal gradient surface; the velocity of droplet can reach up to 40 mm/s. In addition, the motion of the water droplet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an acceleration stage; a deceleration stage. The droplet presents a squirming movement on the surface with a lower peak velocity; a larger extent of deceleration motion. And the static advancing contact angle of the droplet i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e dynamic advancing contact angle on the gradient energy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surface with gradient surface energy contact angle profile DROPLET motion.
原文传递
On study of horizontal thin film flow of Sisko fluid due to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2
作者 A.M.SIDDIQUI H.ASHRAF +1 位作者 A.WALAIT T.HAROO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5年第7期847-862,共16页
The present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eady thin film flow of the Sisko fluid on a horizontal moving plate, where th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is a driving mechanism. The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resulting nonline... The present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steady thin film flow of the Sisko fluid on a horizontal moving plate, where th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is a driving mechanism. The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resulting non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is obtained by the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 (ADM). The physical quantities are derived including the pressure profile, the velocity profile, the maximum residue time, the stationary points, the volume flow rate, the average film velocity, the uniform film thickness, the shear stress, the surface tension profile~ and the vorticity vector. It is found that the velocity of the Sisko fluid film decreases when the fluid behavior index and the Sisko fluid parameter increase, whereas it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inverse capillary number. An increase in the inverse capillary number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nsion which in turn results in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on the Sisko fluid film. The locations of the stationary points are shifted towards the moving plat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inverse capillary number, and vice versa locations for the stationary points are found with the increasing Sisko fluid parameter. Furthermore, shear thinning and shear thicke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sko fluid are discussed. A comparison is made between the Sisko fluid film and the Newtonian fluid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n film flow Sisko fluid model horizontal moving plate surface tension gradient analytic solution Adomian decomposition method (ADM)
下载PDF
自由液面条件下水平轴水轮机流固耦合分析
3
作者 黄瑞璋 王树齐 +2 位作者 陆雨婷 陈思远 周效国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0,168,共7页
潮流能水轮机一般安装在自由液面附近,导致水轮机的水动力特性受到自由面的影响。同时水轮机大型化后面临叶片的结构变形,进而影响水轮机的水动力性能。采用ANSYS软件中Fluent和Transient Structure模块,通过改变叶尖浸没水深,对水平轴... 潮流能水轮机一般安装在自由液面附近,导致水轮机的水动力特性受到自由面的影响。同时水轮机大型化后面临叶片的结构变形,进而影响水轮机的水动力性能。采用ANSYS软件中Fluent和Transient Structure模块,通过改变叶尖浸没水深,对水平轴水轮机在自由面条件下的流固耦合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双向流固耦合计算得到的能量利用率比基于单向流固耦合的低,而轴向荷载系数比基于单向流固耦合的高;叶片在叶尖处变形较大,并在叶片与轮毂连接处有应力集中;水轮机能量利用率、轴向荷载系数和叶片最大变形随旋转角度发生周期性波动,且波动幅值随叶尖浸没水深的增加而减少。研究结果可为水轮机的叶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轴水轮机 能量利用率 轴向荷载系数 流固耦合 自由液面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IRS辅助NOMA-MEC通信资源分配优化
4
作者 方娟 刘珍珍 +1 位作者 陈思琪 李硕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0-938,共9页
为了解决无法与边缘服务器建立直连通信链路的盲区边缘用户卸载任务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RS)辅助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 为了解决无法与边缘服务器建立直连通信链路的盲区边缘用户卸载任务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的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RS)辅助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通信的资源分配优化算法,以获得由系统和速率和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 EE)加权的最大系统收益,从而实现绿色高效通信。通过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DDPG)算法联合优化传输功率分配和IRS的反射相移矩阵。仿真结果表明,使用DDPG算法处理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的通信资源分配优于其他几种对比实验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 IRS)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 DDPG)算法 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 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 EE) 系统收益
下载PDF
高能喷丸制备具有表面梯度结构的Ti-6Al-4V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文光 马驰 +2 位作者 张聪惠 胡坤 曾祥康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3003-3016,共14页
通过高能喷丸(HESP)在Ti-6Al-4V合金表面成功制备梯度结构,并研究其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HESP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和残余应力演变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材料表面形成的梯度... 通过高能喷丸(HESP)在Ti-6Al-4V合金表面成功制备梯度结构,并研究其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HESP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和残余应力演变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材料表面形成的梯度纳米结构具有220μm深度的残余压应力层。梯度纳米结构的产生能改善合金的强塑性匹配。最大残余压应力产生于次表层,且随着喷丸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HESP处理有效降低裂纹扩展速率,提高疲劳裂纹扩展寿命。残余压应力可降低裂纹尖端的有效应力强度因子范围(ΔK’eff),从而产生裂纹闭合效应并延缓裂纹扩展。同时,晶粒细化引起的晶界增加、有效滑移长度减小和裂纹尖端塑性区的协同作用也会使裂纹扩展阻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合金 高能喷丸 表面梯度结构 裂纹扩展速率
下载PDF
Modification of the lan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relationship by introducing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and soil heat storage over th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4
6
作者 ZHANG Qiang LI HongYu ZHAO Jian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580-589,共10页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problem for a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Taking data from the Loess Plateau Land-surface Processes Experiment(LOPEX) and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problem for a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Taking data from the Loess Plateau Land-surface Processes Experiment(LOPEX) and investig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over a complex underlying surface,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soil heat storage and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urface energy imbalance,and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vertical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surface layer affect the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transfer.We found that the vertical velocity in the surface layer provides the necessary dynamic power for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and a relatively strong temperature gradient is the energy source generating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Under an ascending condition,the effect of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on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is more obvious.It is also found that when the soil heat storage term and the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term are added to the energy balance equation,the imbalance significantly improves.The peak of average diurnal residuals decreases from 125.1 to 41.5 W m-2,the daily average absolute value of residuals falls from 59.0 to 26.4 W m-2,and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closure increases from 78.4% to 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surface energy imbalance Loess Plateau vertical sensible heat advection soil heat storage vertical velocity tem-perature gradient
原文传递
High-Order Fully Discrete Energy Diminishing Evolving Surface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a Class of Geometric Curvature Flows
7
作者 Beiping Duan Buyang Li Zhimin Zhang 《Annal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2021年第4期405-436,共32页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order energy-decaying numerical methods for gradient flows of evolving surfaces with curvature-dependent energy functionals.The semidiscrete evolving surface finite eleme... This article concern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order energy-decaying numerical methods for gradient flows of evolving surfaces with curvature-dependent energy functionals.The semidiscrete evolving surfac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calculus of variation of the semidiscrete surface energy functional.This makes the semidiscrete problem naturally inherit the energy decay structure.With this property,the semidiscrete problem is furthermore formulated as a gradient flow system of ODEs.The averaged vector-field collocation method is used for time discretization of the ODEs to preserve energy decay at the fully discrete level while achieving high-order accuracy in time.Extensive numerical examples are provided to illustrate the accuracy and energy diminishing proper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as well a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in capturing singularities in the evolution of closed sur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dient flow evolving surface curvature energy decay evolving surfac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veraged vector-field collocation
原文传递
利用基于表温因子的栖息地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 被引量:78
8
作者 陈新军 刘必林 +2 位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李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7-713,共7页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 根据1999—2004年8—10月主渔汛期间我国鱿钓船在150—165°E海域的鱿钓生产数据,结合其表温及表温梯度,分别将作业次数百分比和单位渔船日产量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基于表温因子(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均拟合较好,在HSI大于0.6的海域,1999—2004年间其作业次数平均比重分别在70%以上,平均日产量均在2t/d以上。但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05年8—10月生产数据及表温资料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作业渔场主要分布在HSI大于0.6海域,其作业次数比重达到80%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在3.0t/d以上。研究表明,基于表温和表温水平梯度的AM栖息地模型能获得较好预测西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栖息地模型 表温 表温水平梯度 渔场 西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中国地区地磁场水平梯度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冯彦 潘剑君 +2 位作者 安振昌 孙涵 毛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99-2906,共8页
根据2000年中国地区156个地磁台站和复测点的实测数据以及国境外的6个地磁台站实测数据,加上国境外36个IGRF点,分别利用Taylor多项式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建立了中国地区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地磁模型,通过对两种... 根据2000年中国地区156个地磁台站和复测点的实测数据以及国境外的6个地磁台站实测数据,加上国境外36个IGRF点,分别利用Taylor多项式模型和曲面Spline模型,建立了中国地区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的地磁模型,通过对两种模型中各分量的ψ(纬度)和λ(经度)进行微分,计算得到F、D、I的水平梯度值,并绘制相应分量沿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水平梯度图,将其与2000年IGRF10的水平梯度图作比较,最后对水平梯度的空间分布以及三种梯度图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F和I的水平梯度主要随纬度变化,F随纬度增加,变幅约为7.0~6.0nT/min,在中部地区(25°~35°N,90°~120°E)强度达到最大;I随纬度的增加,变幅约为2′/min~1′/min;D的水平梯度随纬度和经度而变化,随着经度和纬度的增加,变幅分别约为0.4′/min~—0.3′/min和—0.1′/min~—0.4′/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多项式 曲面Spline 地磁场模型 水平梯度
下载PDF
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滴状凝结换热 被引量:8
10
作者 廖强 顾扬彪 +1 位作者 朱恂 王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7-574,共8页
采用气相沉积(CVD)的方法,以十二烷基三氯硅烷和辛基三氯硅烷为扩散工质,制备了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对空气中水滴在水平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的运动现象和表面倾角为0°、30°、60°和90°情况下,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 采用气相沉积(CVD)的方法,以十二烷基三氯硅烷和辛基三氯硅烷为扩散工质,制备了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对空气中水滴在水平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的运动现象和表面倾角为0°、30°、60°和90°情况下,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的水蒸气滴状凝结换热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了凝结液滴的长大、聚并、运动和脱落现象。结果表明直径大于1mm的凝结液滴峰值运动速度达到110mm.s-1,远大于空气中液滴的运动速度。通过图像分析,分别讨论了壁面过冷度、凝结表面倾角和表面能梯度对换热和液滴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壁面过冷度的增加,凝结表面传热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当凝结表面倾角大时,由于重力作用加大,凝结表面传热系数也高;当表面能梯度较大时,运动液滴尺寸更小,速度更快,凝结表面传热系数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 滴状凝结 可视化
下载PDF
岩石强度对冲断层形成特征影响的砂箱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魏春光 周建勋 何雨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59-565,共7页
实验通过地形变化的砂箱模型模拟了两盘岩石强度差异对冲断层形成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设计为在基底收缩参与的情况下 ,变形前地面坡度递增的单侧挤压系列。实验结果显示 ,当变形前地形水平乃至初始地面坡度很小 (<7°)时 ,挤压... 实验通过地形变化的砂箱模型模拟了两盘岩石强度差异对冲断层形成特征的影响作用。模型设计为在基底收缩参与的情况下 ,变形前地面坡度递增的单侧挤压系列。实验结果显示 ,当变形前地形水平乃至初始地面坡度很小 (<7°)时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倾向相反的冲断层。若初始地面坡度显著 (>7°) ,则只形成倾向与挤压方向相反的一组冲断层。结合应力分析认为 ,若两盘岩石强度均一或相近 ,挤压作用形成两组对冲断层 ;当强度明显差异的两盘发生碰撞时 ,强度大的一盘优先向能量弱的方向释放能量 ,形成向另一盘仰冲的一组冲断层。实验结果与陆陆碰撞带剖面断层形态上有较好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强度 砂箱实验 地面坡度 冲断层 倾向 能量
下载PDF
梯度表面能材料上液滴运动机理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宏 廖强 朱恂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313-2320,共8页
通过显微测量技术获得了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分析了经扩散控制的硅烷化处理的硅基材料表面上表面能梯度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可视化实验,并从能量转换关系和液滴受力分析上探讨了液滴在梯度表面能材料上的快速运动机理... 通过显微测量技术获得了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的微观结构,分析了经扩散控制的硅烷化处理的硅基材料表面上表面能梯度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可视化实验,并从能量转换关系和液滴受力分析上探讨了液滴在梯度表面能材料上的快速运动机理,研究了液滴运动过程,及薄膜润滑对液滴运动速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 液滴运动 系统自由能 薄膜润滑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和水温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28
13
作者 胡振明 陈新军 周应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0-777,共8页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ax,Dsquare和Dmean),用ArcGIS9.0和Sufer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ST为18~28℃,产量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6—8月为全年最高产时期,其中心渔场分布在81~83°W、12~13°S,相应的SST为18~23℃。SST水平梯度与渔场分布关系密切,水平梯度Dsquare和产量的拟合度为最优(P〈0.001),中心渔场相应的Dsquare为0.6~1.7℃。水温垂直结构分析认为,6-8月通常在81°W、12~13°S附近形成上升流中心,中心渔场基本位于上升流冷水团边缘81°30′~02°30′W。研究认为,该渔场因上升流而形成,主要分布在上升流引起冷水与外洋暖水的交汇区,与SST、SST水平结构、水温垂直结构关系极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柔鱼 表温 表温水平梯度 水温垂直结构 渔场分布 秘鲁外海
下载PDF
综合利用位场及其垂直梯度的快速样条曲化平方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姚长利 黄卫宁 管志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29-236,共8页
如何准确地求取位场观测异常ΔT及其垂直梯度沿地形切线方向的导数是综合利用ΔT及其垂直梯度进行曲化平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应用三次样条函数及其求导的方法进行曲化平。该法的基本思路是:选择双三次样条曲线函数代替样条曲面函数,... 如何准确地求取位场观测异常ΔT及其垂直梯度沿地形切线方向的导数是综合利用ΔT及其垂直梯度进行曲化平的关键。为此本文提出应用三次样条函数及其求导的方法进行曲化平。该法的基本思路是:选择双三次样条曲线函数代替样条曲面函数,即对测线方向和基线方向分别用三次样条函数进行拟合;再利用样条函数求导求得观测场的垂向二阶和三阶导数;最后利用泰勒级数计算出某一平面上的近似场值,达到曲化平的目的。模型计算表明,该法理论正确、精度较高、运算速度较快、能充分发挥梯度测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场 垂直梯度 样条函数 曲化平 重磁勘探
下载PDF
梯度表面能材料上液滴运动特性实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廖强 王宏 +1 位作者 朱恂 顾扬彪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36,共3页
对水平和30°倾角放置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液滴运动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分析了液滴在梯度表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液滴大小和表面倾角对运动速度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梯度表面能材料上,液滴能获得较大的宏观运动速... 对水平和30°倾角放置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液滴运动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分析了液滴在梯度表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液滴大小和表面倾角对运动速度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梯度表面能材料上,液滴能获得较大的宏观运动速度,并可以沿30°倾角放置的梯度表面材料上自下而上的运动;大液滴较小液滴的峰值运动速度大,运动距离更远;液滴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蠕动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表面能材料 液滴运动特性 可视化实验
下载PDF
水平固体表面温度梯度下硅油液滴运动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涛 姜存华 +2 位作者 沈达鹏 丁建宁 袁宁一 《微纳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5-491,共7页
液滴的操控技术成为当今微流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气-液、气-固、固-液等界面问题日益突出。首先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在水平固体表面液滴由温度梯度引起的热毛细迁移行为,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温度梯度、接触角滞后作用对液滴迁移速度的影... 液滴的操控技术成为当今微流体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气-液、气-固、固-液等界面问题日益突出。首先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在水平固体表面液滴由温度梯度引起的热毛细迁移行为,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温度梯度、接触角滞后作用对液滴迁移速度的影响。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求解N-S方程耦合能量方程,获得硅油液滴运动过程内部温度场和流场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当基底存在温度梯度时,液滴在基底表面会向冷端迁移,并伴随着接触角滞后现象,表面张力梯度作用使液滴内部产生两个涡胞,涡胞的发展影响液滴的迁移过程,两个涡胞发展为单个涡胞,液滴迁移速度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体 液滴水平运动 温度梯度 表面张力 接触角
下载PDF
大气压层流等离子体射流特性及其用于材料表面处理的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潘文霞 张文宏 +1 位作者 张文华 吴承康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38-40,共3页
在大气压条件下产生出能量衰减慢且分布均匀、噪音小的氩和氮氩混合气的层流等离子体射流。与湍流等离子体射流相比 ,由于对周围冷气体卷吸减少 ,层流射流在喷射方向的长度可增长 6倍。试验表明 ,只有采用结构合理的等离子枪 ,综合调控... 在大气压条件下产生出能量衰减慢且分布均匀、噪音小的氩和氮氩混合气的层流等离子体射流。与湍流等离子体射流相比 ,由于对周围冷气体卷吸减少 ,层流射流在喷射方向的长度可增长 6倍。试验表明 ,只有采用结构合理的等离子枪 ,综合调控供气和电参数条件 ,抑制气流的脉动和抖动 ,才能形成层流等离子体射流。结合数值计算对等离子体气流温度分布的定性分析 ,说明层流情况下射流径向能量分布集中 ,轴向温度变化平缓 ,有利于材料表面处理的温度、处理区域和应力状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等离子体射流 温度梯度 材料表面处理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8
作者 丁一汇 李霄 李巧萍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在过去几十年整体呈减弱趋势,对风能资源开发产生了显著影响。近50年来,中国地面风速平均减小速率为0.10~0.22 m·s^1/(10a),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区域和风速段差异。作为地面风的主要驱动力,对流层低层...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地面风速在过去几十年整体呈减弱趋势,对风能资源开发产生了显著影响。近50年来,中国地面风速平均减小速率为0.10~0.22 m·s^1/(10a),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区域和风速段差异。作为地面风的主要驱动力,对流层低层气压梯度力整体呈减弱趋势,这主要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欧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以及欧亚大陆高/低纬度地区之间的热力差异减弱所致。东亚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和地面风速变化密切相关,其变率受到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减弱是东亚冬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而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减弱主要是由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北大西洋多年代尺度振荡分别向暖/冷相位的转换。研究表明:未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中国地面风速减弱趋势将更显著,这将促进低风速风电技术的发展和中低纬度地区风能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风速 风能 气候变暖 气压梯度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光学面形误差对环围能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冬良 戴一帆 +1 位作者 王贵林 陈善勇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8-1335,共8页
以发射光学系统为研究对象,假设面形误差为高斯平稳随机过程,建立了光学面形误差均方根梯度(GRMS)与远场靶面上环围能量比(EE)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实际面形数据做了验证。研究表明,环围能量比随GRMS的增加呈指数衰减... 以发射光学系统为研究对象,假设面形误差为高斯平稳随机过程,建立了光学面形误差均方根梯度(GRMS)与远场靶面上环围能量比(EE)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实际面形数据做了验证。研究表明,环围能量比随GRMS的增加呈指数衰减;同时面形误差低频和高频部分分别形成远场光强分布的中心核和边缘。在GRMS≤7nm/mm时,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非常吻合。与实际分析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数学关系模型是正确的,能够用来分析GRMS对EE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射光学系统 面形误差 环围能量 位相误差 均方根梯度
下载PDF
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液滴形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恂 范勇 +1 位作者 廖强 石泳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4-486,共3页
本文建立了固体表面上静止液滴的势能方程,根据能量最小化原理,当系统总势能取得最小值时,液滴将处于平衡状态。采用有限元方法,将初始自由液面离散化,通过曲面上节点的虚拟位移,改变自由液面的拓扑结构,使系统总势能取得最小值,从而得... 本文建立了固体表面上静止液滴的势能方程,根据能量最小化原理,当系统总势能取得最小值时,液滴将处于平衡状态。采用有限元方法,将初始自由液面离散化,通过曲面上节点的虚拟位移,改变自由液面的拓扑结构,使系统总势能取得最小值,从而得到静止液滴的形状。并应用该方法对均质表面和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的液滴界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均质材料表面和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静止液滴的界面形状及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表面能材料 液滴形状 能量最小化原理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