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HORQIN SAND LAND USING REMOTE SENSING 被引量:1
1
作者 HU Yuan-man,JIANG Yan,CHANG Yu,BU R en-cang,LI Yue-hui,XU Chong-gang(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110016,P.R.Chin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2年第3期238-243,共6页
Horqin Sand Land is regarded as the t ypical region for studying the probl em of desertification.The integra-tion of 3S(GIS,GPS and RS)techniques offer a most helpful meth od to study and monitor the dynamics o f dese... Horqin Sand Land is regarded as the t ypical region for studying the probl em of desertification.The integra-tion of 3S(GIS,GPS and RS)techniques offer a most helpful meth od to study and monitor the dynamics o f desertification.Based on the data derived from3perio ds’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imagery of the 1990s,the regional land use a nd dynam-ics of desertification in Horqin San d Land were studied.The main results revealed that:1)as long as the general change tendency was concerned,the deserti fication of Horqin Sand Land would co ntinue to spread;2)there was a gradual de-crease in the area of both moving sand dunes and semi-stabilized ones,whi ch meant that fruitful progress had b een made to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during the 1990s;3)as a result of unreasonable cultivation,the total area of stabilized san d dunes and grassland in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decreased obviously.It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sing damage caused by human was leading to the hazard of further desertification.So i n the future,it is necessary to take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spread o f desertification and restore the degraded ecosystems for the purpose of optimizing the global eco-environment in Horqin Sand 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动态监测 RS GIS GPS 沙漠化 沙地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and Dune Pattern and Fluvial-aeolian Interaction in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ast Plain of China
2
作者 DU Huishi WANG Zongming MAO De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4期624-635,共12页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uvial and aeolian processes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Earth. Taking the Horqin Sandy Lan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using Landsat serie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uvial and aeolian processes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Earth. Taking the Horqin Sandy Land as the research area and using Landsat serie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is study utilizes geomorphology and landscape ecology to monitor and analyze the aeolian geo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dune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on alluvial plains along the banks of the mainstream and tributaries of the Western Liao River, and the sand dune types tend to simplify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south to north. The aeolian geomorphology coverage tend to be decreasing in the past 40 years, with an average annual change rate of 0.31%. While the area of traveling dunes decreased, the area of fixed and semi-fixed dunes increased. The fractal dimens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sand dune have all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between 1.07 and 1.10,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experiencing a relatively stable evolutionary process. There is a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fluvial and aeolian processes of the Horqin Sandy Land, which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surface landscape molding. Sand dunes on both sides of different rivers on the Horqin Sandy Land present certain regularity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morphology, developmental scale, and spatial pattern. There are six fluvial-aeolian interaction modes in this area: supply of sand sources by rivers for sand dune development, complete obstruction of dune migration by rivers, partial obstruction of dune migration by rivers, influence of river valleys on dune developmental types on both sides, influence of river valleys on dune developmental scale on both sides, and river diversion due to obstruction and forcing by sand dunes. This study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rface process mechanism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luvial and aeolian processes in semi-arid regions,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researches on regional landscape response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能 沙丘 特征 东北平原 土地 表面形态学 landSAT 中国
下载PDF
Effects of sand burial on growth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of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in northern China
3
作者 Hao Qu HaLin Zhao +2 位作者 RuiLian Zhou Jin Li ChengChen Pa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5年第1期67-73,共7页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wheat to sand burial were studied in Horqin Sandy Lan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n productivity and survival as well as antioxidant enzymes responses.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one ...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wheat to sand burial were studied in Horqin Sandy Lan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n productivity and survival as well as antioxidant enzymes responses.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one control (no sand) and four sand burial treatments: 25%, 50%, 75% and 100% of seedling height, respectively. Minor burial (25%) had no effect on wheat growth and survival; deep burial (100%) was fatal, and the others had an intermediate effect. Thus, the survival limit to sand burial was equal to seedling height. Sand burial mainly decreased shoot biomass and crop yield, but had small effects on belowground biomas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time after burial in all treatments with surviving plants. Peroxidase (POD) activity increased after six days under burial,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y de- creased after burial, but recovered after 12 days. The concentration of malondialdehyde (MDA), a marker for oxidative stress, was low on the sixth day, but increased thereafter with burial depth. Thus, sand burial 〉25% should be avoided due to growth rate reduction leading to reduced crop yield, and even 25% burial showed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of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rqin sandy land sand burial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survival antioxidant-enzymes
下载PDF
Soil Moisture Effects on Sand Saltation and Dust Emission Observed over the Horqin Sandy Land Area in China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晓岚 张宏升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4年第3期444-452,共9页
In this study, the eff ects of soil moisture on sand saltation and dust emission over the Horqin Sandy Land area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three dust events in 2010. The minimum friction velocity init... In this study, the eff ects of soil moisture on sand saltation and dust emission over the Horqin Sandy Land area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three dust events in 2010. The minimum friction velocity initiating the motion of surface particles, namely, the threshold friction velocity, is estimated to be 0.34, 0.40, and 0.50 m s?1 under the very dry, dry, and wet soil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bservations during the dust events under the very dry and dry soil conditions, the dust emission fl ux during the wet event is smaller, but the saltation activities of sand particles (d≧50 μm) are stronger. The size distributions of airborne dust particles (0.1≦d≦20 μm) show that concentrations of the fi ner dust particles (0.1≦d≦0.3 μm) have a secondary peak under dry soil conditions, while they are absent under wet soil condition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surface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an be changed by soil moisture. Under wet soil conditions, the particles appear to have a larger size, and hence more potential saltating particles are available. This explains the occurrence of stronger saltation processes observed under wet soi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moisture sand saltation dust emission horqin sandy land area
原文传递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评价
5
作者 文明 岳永杰 +3 位作者 郭景怡 钟淇涵 赵恺 崔莹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58-1769,共12页
【目的】分析科尔沁沙地东部31个人工林林分的生态稳定性状况,总结相应改善措施,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为... 【目的】分析科尔沁沙地东部31个人工林林分的生态稳定性状况,总结相应改善措施,为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科尔沁沙地东部地区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为研究对象,以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为准则层,以沙地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为目标层,建立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传导机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后,确定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指标权重。基于K-means聚类分析和等距划分法,确定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等级划分标准。【结果】生物学稳定性、抵抗稳定性、功能稳定性所占权重分别为0.386、0.275、0.339。科尔沁沙地东部人工固沙林生态稳定性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林分综合得分值在3.261~4.10范围内等级为高,在2.421~3.261范围内等级为中,在1.581~2.421范围内等级为低。31个人工固沙林林分中13个林分生态稳定性处于高度稳定水平状态,13个林分处于中度稳定水平状态,5个林分处于低度稳定水平状态。【结论】樟子松×小叶杨×小叶锦鸡儿林等林分生态稳定性高,生态修复效果好。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推荐该类树种搭配模式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人工固沙林 生态稳定性 结构方程模型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年限退化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61
6
作者 左小安 赵哈林 +5 位作者 赵学勇 郭轶瑞 张铜会 毛伟 苏娜 冯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6,共8页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封育0年的流动沙丘、封育11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和封育20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的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沙丘的固定和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丰富度、盖度和物种...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封育0年的流动沙丘、封育11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和封育20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的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沙丘的固定和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丰富度、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优势度逐渐减小。沙地退化植被恢复演替模式为:先锋植物沙蓬为主的一年生植物群落(流动沙丘阶段)→灌木差巴嘎蒿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阶段)→一、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的杂草群落(固定沙丘阶段)。在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存在递进性和渐变性;禾本科植物和多年生草本逐渐增加,植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草本质量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植被组成 物种多样性 植被演替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常学礼 赵学勇 +2 位作者 韩珍喜 崔步礼 陈雅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6-471,共6页
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代表自然因素)和耕地指数、草场载畜量(代表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累加作用持续的时间较短(在4a之内),其中年平均温度对沙漠化影响的... 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代表自然因素)和耕地指数、草场载畜量(代表人为因素)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的累加作用持续的时间较短(在4a之内),其中年平均温度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作用在2a最大,但作用不明显;年降水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4a最高,累加效应最明显,关联系数为0.801,而且二者之间有较显著的回归关系。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波动特点是决定累加作用时间和影响强度的关键。代表人为因素的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的累加效应都比较明显、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大于8a),其中耕地指数对沙漠化的影响以7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的影响以10a的累加效应最明显,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与沙漠化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回归关系。人口持续增长导致的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是耕地指数和草场载畜量对沙漠化影响产生累加效应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人为因素 沙漠化 效应分析 年平均温度 累加效应 年降水量 回归关系 滑动平均法 载畜量 指数和 自然因素 关联系数 作用时间 环境压力 持续增长 耕地 草场 指数对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丘恢复过程中典型灌丛下结皮发育特征及表层土壤特性 被引量:26
8
作者 郭轶瑞 赵哈林 +3 位作者 左小安 李玉霖 黄迎新 王少昆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7-1034,共8页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丘典型灌丛下结皮发育及结皮下表层土壤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半流动沙丘的差巴嘎蒿、半固定沙丘的小叶锦鸡儿、固定沙丘的冷蒿以及固定沙丘丘底的小红柳灌丛下分别发育了物理...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丘典型灌丛下结皮发育及结皮下表层土壤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半流动沙丘的差巴嘎蒿、半固定沙丘的小叶锦鸡儿、固定沙丘的冷蒿以及固定沙丘丘底的小红柳灌丛下分别发育了物理结皮、藻、地衣及苔藓结皮,结皮的厚度、硬度、水分、〈0.05 mm粘粉粒含量、有机质、全N、全P、速效N和速效P等指标在沙丘生境中为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丘底,在结皮类型中为物理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各结皮间养分含量和粒径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结皮下层土壤的养分及细颗粒含量随结皮发育进展呈增长趋势.同一沙丘结皮下0-5 cm范围内土壤容重、粘粉粒、养分含量由表及里呈递减趋势,且均高于同层流动风沙土.在4种灌丛的7类结皮中,固定沙丘丘底的小红柳灌丛下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表土的养分、细颗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沙丘灌丛下的结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典型灌丛 土壤结皮 表层土壤特性
下载PDF
人类放牧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7
9
作者 赵哈林 大黑俊哉 +3 位作者 李玉霖 左小安 黄刚 周瑞莲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解人类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沙质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于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和降水、气温变化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对草地物种丰富度和... 为了解人类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沙质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于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和降水、气温变化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对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草地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地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只有持续重牧才会导致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明显降低;2)放牧干扰对草地不同生活型多样性和不同经济类群多样性的影响有很大差异,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一年生植物多样性和禾本科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多年生植物及菊科、藜科和杂类草植物多样性明显下降;3)不同放牧强度下的不同生活型多样性和经济类群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有很大差异,但除了重牧区菊科植物多样性与降水变化、中牧区杂类草植物多样性与气温变化达到显著相关外,其他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4)在草地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暖湿气候有利于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增加,特别是可以明显促进多年生植物以及菊科、豆科植物多样性的增加,而持续暖干气候可以降低草地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对禾本科和藜科植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人类放牧活动 气候变化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近40a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及其与土地沙漠化的关系——以科尔沁沙地为例 被引量:91
10
作者 赵哈林 张铜会 +1 位作者 崔建垣 李玉霖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2-7,共6页
近 40 a来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科尔沁沙地的气候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90年代和 6 0年代相比 ,年均气温升高 0 \^5~ 1.2℃ ,气温波动性减小 43.0 %~ 6 1.0 % ;年均降水量增加 5 0~ 6 7mm,年降水变异系数增大 2 0 %... 近 40 a来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科尔沁沙地的气候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90年代和 6 0年代相比 ,年均气温升高 0 \^5~ 1.2℃ ,气温波动性减小 43.0 %~ 6 1.0 % ;年均降水量增加 5 0~ 6 7mm,年降水变异系数增大 2 0 %~ 5 0 % ;年均蒸发量下降 16 .7% ;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其中升温主要发生于冬季 ,降水增加主要发生于春夏两季。近 40 a来 ,该区沙漠化呈明显发展趋势 ,其中从 5 0年代末到 80年代末 ,沙漠化面积由 32 92 5km2 增加到 71884km2 ,年均发展速度高达 3.94% ,虽然到 90年代其年均发展速度降到 1.2 % ,但总面积却扩展了86 73km2 。降水的增加有利于天然植被的恢复和农业的发展 ,但也容易导致大面积垦荒的发生 ,进而引起沙漠化急剧发展。因此 ,在严禁滥垦草原的同时 ,要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加强植被的保护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农牧交错区 气候变化 沙漠化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正、逆过程的地面判别方法 被引量:38
11
作者 赵哈林 周瑞莲 +1 位作者 赵学勇 张铜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5,共8页
在实地调查和多年定位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沙漠化过程研究的需要,介绍了沙地、沙丘、沙漠化土地等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区别,阐述了沙地、沙丘、沙漠化土地类型的划分标准以及类型互换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沙漠化发展方向和... 在实地调查和多年定位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沙漠化过程研究的需要,介绍了沙地、沙丘、沙漠化土地等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区别,阐述了沙地、沙丘、沙漠化土地类型的划分标准以及类型互换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影响沙漠化发展方向和过程的关键因素,建立了沙漠化正、逆发展过程的地面判别指标体系,并讨论了不同类型沙丘的主要来源、发展方向及转换过程的判别方法。所建立的沙漠化正、逆过程的地面判别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可用于科尔沁沙地以及类似环境条件同类型沙地的野外调查和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丘 沙漠化过程 判别方法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不同密度小叶锦鸡儿灌丛水量平衡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阿拉木萨 慈龙骏 +1 位作者 杨晓晖 蒋德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5,共5页
根据沙地水分平衡理论推算了不同栽植密度下小叶锦鸡儿灌丛的蒸散量.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生长期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植被密度增加而降低,0.5 m×1 m、1 m×2 m密度植被区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凋萎湿度(1.55%),2 m×2 m密度... 根据沙地水分平衡理论推算了不同栽植密度下小叶锦鸡儿灌丛的蒸散量.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灌丛生长期土壤水分含量随着植被密度增加而降低,0.5 m×1 m、1 m×2 m密度植被区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凋萎湿度(1.55%),2 m×2 m密度植被和天然小叶锦鸡儿植被平均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60%以上,能够满足植被生存和生长的水分需求.蒸散量随着植被密度增加而增大,以0.5 m×1 m密度灌丛区最高,为297.8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97.90%;2 m×2 m密度灌丛区最低,为279.71 mm,生长期末期土壤水分节余为24.49 mm.依据生长期土壤水分状况和水分平衡要求,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适宜密度应为2 m×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小叶锦鸡儿 栽植密度 水分平衡
下载PDF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赵哈林 大黑俊哉 +3 位作者 周瑞莲 李玉霖 左小安 黄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8-414,共7页
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人类放牧活动对沙质草地植被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轻度放牧可使原退化草地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 1992—2006年在科尔沁沙地开展了草地放牧和封育试验,分析研究了人类放牧活动和气候变化对草地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人类放牧活动对沙质草地植被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轻度放牧可使原退化草地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提高,中度放牧下虽然草地植被盖度和高度有所下降,但对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无不良影响,持续过度放牧可以导致草地植被迅速破坏;②围栏封育可以促进退化草地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植物多样性得到较快恢复,其恢复速度是草层高度>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③暖湿气候有利于草地维持较高的植被盖度、高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而持续干旱会导致相应指标的明显下降,多雨时期气温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较大,干旱时期降水变化对植被的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 草地植被 影响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人工林下结皮发育对表土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郭轶瑞 赵哈林 +2 位作者 赵学勇 左小安 罗亚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0-1006,共7页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林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表层土壤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a、15a生杨树林下分别发育了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15a、25a生樟子松林下均发育...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生长年限人工林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表层土壤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a、15a生杨树林下分别发育了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15a、25a生樟子松林下均发育了苔藓结皮,结皮的厚度、紧实度、水分、粘粉粒含量及全效、速效养分等随物理结皮向苔藓结皮的发育依次增加。同时,结皮的存在增加了其下层土壤颗粒组成中的极细沙和粘粉粒含量,富集了结皮下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养分,而且结皮对下层土壤的这些影响作用从物理结皮、地衣结皮到苔藓结皮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同一结皮下土壤粘粉粒含量、养分含量在0—5cm范围内由表及里呈递减趋势,但均高于对照无结皮层相对应的值。25a生樟子松林下发育的苔藓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的理化状况明显优于其他人工林下结皮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杨树林 樟子松林 结皮发育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19
15
作者 左小安 赵学勇 +4 位作者 赵哈林 云建英 王少昆 苏娜 冯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13-1518,共6页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封育年限(0、11和20年)的流动沙丘的植被盖度和丰富度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沙丘的固定和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和丰富度逐...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封育年限(0、11和20年)的流动沙丘的植被盖度和丰富度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沙丘的固定和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和丰富度逐渐增加。在流动沙丘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盖度和丰富度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从封育0年的流动沙丘(46.05m和33.63m)、封育11的流动沙丘(21.63m和17.25m)到封育20年的流动沙丘(26.12m和24.18m)先减小后增加,但均未超出我们的研究尺度50m,表现出不同大小的斑块形式分布的小尺度分布格局。由半方差函数及其参数和空间分布格局图分析得出,随着沙丘植被的恢复,植被特征的空间异质性在所研究的尺度上表现出先增大(封育0年到封育11年)后减小(封育11年到封育20年)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地统计学 空间分布 植被恢复
下载PDF
科尔沁不同沙地土壤饱和导水率比较研究 被引量:39
16
作者 姚淑霞 赵传成 张铜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69-477,共9页
用Guelph入渗仪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不同层次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fs)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Kfs与沙地类型、土层厚度、沙丘坡位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草地(潜在沙漠化)、固定沙丘(轻度沙漠化)和流动沙丘(严重沙漠... 用Guelph入渗仪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不同层次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fs)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Kfs与沙地类型、土层厚度、沙丘坡位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草地(潜在沙漠化)、固定沙丘(轻度沙漠化)和流动沙丘(严重沙漠化)的Kfs依次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5、4.79和5.89 mm min-1,呈现出土壤入渗能力随沙漠化程度的增强而增强的趋势;三种沙地间Kfs差异显著,沙丘不同坡位Kfs也有较大差异,表明科尔沁沙地Kfs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2)三种沙地Kfs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差异较大,草地Kfs随深度呈抛物线状变化,而固定沙丘Kfs随深度呈指数函数变化;(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对Kfs影响较大的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细砂含量、黏粉粒含量和粗砂粒含量,并且Kfs与前三个因素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最后一个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沙漠化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沙漠化对沙地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哈林 李玉强 周瑞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72-1980,共9页
为了了解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及其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于2005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和生长季动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3种沙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在春季和秋季呈单峰曲线... 为了了解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及其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于2005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地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和生长季动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3种沙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在春季和秋季呈单峰曲线,夏季呈多峰曲线;(2)3种沙地土壤呼吸速率从春季到秋季的季节动态均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3)固定和半固定沙地的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流动沙地,季节变化幅度也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4)随着沙漠化的发展,土壤呼吸平均速率明显下降,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从固定沙地的2.32μmolCO2/(m·2s)降为半固定的1.65μmolCO2/(m·2s)和流动沙地的1.06μmolCO2/(m·2s);(5)3种沙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与空气湿度呈负相关,在季节尺度上3种沙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大气湿度均呈正相关,但只有固定沙地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6)沙漠化过程中,虽然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植物根系碳含量都是导致沙地土壤呼吸发生改变的重要因子,但制约其变化的关键因子还是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科尔沁沙地 土壤呼吸 环境因素 相互关系
下载PDF
近40年来科尔沁沙地沙漠化过程的气候背景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赵云龙 唐海萍 李新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5期8-14,共7页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滑动平均和短期预测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的 8个气象台站 1 961~ 2 0 0 0 ( 1 998)年多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的变化趋势 ,并用简单气候偏差指数计算了逐年的降水量变差 ;同时用变异系数计算了 8个站点 1 961~ 2...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滑动平均和短期预测方法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的 8个气象台站 1 961~ 2 0 0 0 ( 1 998)年多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的变化趋势 ,并用简单气候偏差指数计算了逐年的降水量变差 ;同时用变异系数计算了 8个站点 1 961~ 2 0 0 0 ( 1 998)年的降水量年际变差。结果表明 ,近 40年来 8个站点的年均温度呈现显著的直线上升趋势 ,平均增温 1 .5 1℃ ,增温幅度在 0 .90~ 1 .79℃ ;年均温增加主要表现在冬季增温和春季增温 ,而年降水量未发现显著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但从降水季度分布来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科尔沁沙地 降水量 春季 冬季 利用时间 年均温 气候背景 气象台站 沙漠化过程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分析及其概率密度函数模拟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姚淑霞 张铜会 赵传成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72,共11页
基于Laio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Laio模型),利用2006—2010年5~9月土壤水分连续监测数据及日降水资料,分析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生长季根系层土壤水分动态及其与降水格局的关系,研究点尺度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并对Laio模型涉... 基于Laio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Laio模型),利用2006—2010年5~9月土壤水分连续监测数据及日降水资料,分析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生长季根系层土壤水分动态及其与降水格局的关系,研究点尺度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并对Laio模型涉及的13个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10月的生长季,占全年降水量的93%;0~5 mm降水事件占全年降水事件的73%,但其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5%;降水间隔期以0~10 d为主,占全年无降水期的38%,其频数最高,占全年间隔期频数的87%。②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根系层厚度分别为0~100 cm和0~70 cm,沙质草地根系层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固定沙丘;两类沙地7月份的土壤水分都显著高于生长季其他月份。③两类沙地生长季根系层土壤水分均服从正态分布;通过Laio模型得到了两类沙地生长季根系层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p(s),其峰值及峰值出现的位置和峰的阔度均与观测结果很接近,说明Laio模型能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较好的模拟。④Laio模型涉及的13个参数中,对p(s)最为敏感的参数是降水频率λ、平均降水量α、最大蒸散量Emax、水分胁迫点s*和凋萎系数sw,主要影响p(s)曲线的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随机模型 概率密度函数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采用人工植被对流沙治理的技术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铜会 赵哈林 +3 位作者 常学礼 大黑俊哉 白户康人 谷山一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49-53,共5页
在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丘上采用不同的人工措施 ,即铺设秸秆栅栏沙障、草方格和栽植差不嘎蒿 ,对沙丘的固定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措施都有利于增加沙丘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 ,但栽植差不嘎蒿和草方格好于秸秆栅栏沙障 ;沙丘固定... 在科尔沁沙地的流动沙丘上采用不同的人工措施 ,即铺设秸秆栅栏沙障、草方格和栽植差不嘎蒿 ,对沙丘的固定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措施都有利于增加沙丘植物的多样性和生物量 ,但栽植差不嘎蒿和草方格好于秸秆栅栏沙障 ;沙丘固定过程中 ,植物的演替顺序有沙蓬—差不嘎蒿—狗尾草—黄蒿的趋势 ;植物生物量的形成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 ,应用试验数据建立了生物量 (Y)与土壤湿度 (X)的回归关系方程。Y =- 13.7x2 +72 .5 x - 11.42   R2 =0 .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丘固定 植被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