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upeid fish hosts a Peniculus sp.(Pennellidae,Siphonostomatoida, Copepoda)—First report on new host and season dependent prevalence
1
作者 Rijin Kattambally Mumthaz TMV +1 位作者 Sudha Kappalli Gopinathan Anilkumar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18-125,共8页
Pennellid copepod Peniculus fistula fistula(Nordmann, 1832)(Synonym: Peniculus fistula Nordmann, 1832,Aphia ID: 745880), a worldwide distributed species, has been recovered from at least 19 teleost families. The prese... Pennellid copepod Peniculus fistula fistula(Nordmann, 1832)(Synonym: Peniculus fistula Nordmann, 1832,Aphia ID: 745880), a worldwide distributed species, has been recovered from at least 19 teleost families.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Malabar coast(South India), not only the existence of a new host family, Clupeidae, hosting this parasitic copepod species(P. fistula fistula) but also their season dependent hosting. A total of 123 marine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77 genera and 38 families surveyed along the Malabar coast, only the clupeid, Anadontostoma chacunda(Hamilton, 1822) was shown to be infected by this copepod species;all the recovered(copepod) parasites were invariably found attached at the mid portion of the caudal fin lobes and lying parallel to the host body, indicating the strict site-specific parasitisation. There is a discrete seasonality in the prevalence(P<0.05) as the sign of infection was notic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eptember to May with relatively high prevalence during winter months(November–January). During the monsoon months(June–August), the host fish was found completely free from Peniculus infection. Interestingly, all the 229 recovered specimens(P. fistula fistula) were gravid females having paired uniserrate egg sacs with the length more than its own body leng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upeid fish Peniculus fistula fistula host specificity SEASONALITY PREVALENCE
下载PDF
PROTEOCEPHALUS SINOCYCLOCHEILI N.SP.(CESTODA:PROTEOCEPHALIDAE) IN A FISH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TINGI FANG FROM YUNNAN, CHINA
2
作者 聂品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1-64,共4页
A new species of Proteocephalus from the fish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tingi, a subspecies endemic to Fuxian Lake in Southwest China, is described.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cestode from this host. The new species di... A new species of Proteocephalus from the fish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tingi, a subspecies endemic to Fuxian Lake in Southwest China, is described.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cestode from this host. The new species differs from P. exiguus, P Longicollis, P parasiluri and P. torulosus,the only other species of Proteocephalus currently reported from China, by lacking an apical sucker from P. exiguus by having 45- 108 rather than 24-54 testes per proglottis, and a maximum of 15 rather than 28 uterine diverticula,from P. longicollis by having an average of 45- 108 rather than 75-115 testes per proglottis and testes being in a single layer instead of 2 layers; and from P. torulosus by having 45-108 instead of 150 testes per proglottis and testes being in 3-4 layers; and from P. parasiluri by having 45-108 rather than 180 testes per proglottis. It resernbles P. percae,P. pollanicola, and P. thymalli in number of testes and uterine diverticula, but differs by lacking an apical sucker. Proteocephalus thymalli, like the new species, has a vagina that opens dorsally to the cirrus sac, but P thymalli slao has postovarian testes,which the new species lacks.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 of parasitolog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other two subspecies of S.grahami in two lakes close to Fuxian Lake is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host speciation and coevolution of the host-parasit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w SPECIES Proteocephalus host fish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宿阶段形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宏 李家乐 +2 位作者 汪桂玲 张根芳 谢楠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4-398,共5页
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即排入水中未附着阶段、附着于宿主鱼体(黄颡鱼)阶段及从宿主鱼体脱落后阶段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壳高、壳长及铰合部增长速度有差... 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即排入水中未附着阶段、附着于宿主鱼体(黄颡鱼)阶段及从宿主鱼体脱落后阶段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壳高、壳长及铰合部增长速度有差异。钩介幼虫未附着阶段腹面有钩,附着阶段侧面观半椭圆型,壳腹缘无钩,有稍突出的嵴和两片与腹缘相连的薄翼,嵴和翼表面分布小而密的棘刺,未形成大而粗壮的钩;在此阶段幼虫足丝消失,内部器官逐渐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宿主鱼 钩介幼虫 寄宿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两种寄主鱼上的寄生效果及其对寄主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闻海波 邱丽华 +3 位作者 顾若波 徐钢春 华丹 徐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97,共6页
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 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为空白对照,测定分析了罗非鱼在幼虫寄生前、脱落后主要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颡鱼、罗非鱼平均每千克体重脱落稚贝的数量分别为(26 435±6 430)只、(26 327±3 091)只,两种寄主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脱落的稚贝数量随着寄主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水温(24±1)℃条件下,黄颡鱼组、罗非鱼组的稚贝脱落高峰分别出现在寄生后的第8 d、第7 d,罗非鱼组表现为明显的"早脱落"现象。罗非鱼在寄生前后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糖(Glu)、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P=0.001,0.020)。未寄生组罗非鱼的7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将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相关营养因子的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钩介幼虫 寄主鱼 血浆指标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5种寄主鱼体寄生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白志毅 李家乐 潘彬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43,共4页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 选用黄颡鱼、草鱼、鲢、鳙和鲫作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寄主鱼,分析了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和寄苗时间对5种鱼初始寄苗量的影响,并对寄生在这5种鱼上的钩介幼虫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无论高密度寄苗还是低密度寄苗,长时间寄苗还是短时间寄苗,黄颡鱼和草鱼的寄苗量都明显高于鲢、鳙和鲫。提高寄苗悬液钩介幼虫密度,寄主鱼的寄苗量显著增加,但增加寄苗时间,寄主鱼的寄苗量未见显著提高。黄颡鱼和草鱼的稚蚌脱苗率显著高于鲢、鳙和鲫,寄生在鲢、鳙和鲫鳃上的钩介幼虫约80%未发育至稚蚌便提前脱落。不论在寄苗量方面,还是在稚蚌脱苗率方面,黄颡鱼和草鱼均是三角帆蚌钩介幼虫的最佳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寄主鱼 钩介幼虫 寄生效果
下载PDF
三种寄生鱼对圆背角无齿蚌寄生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华丹 徐钢春 +1 位作者 闻海波 王玉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213-216,共4页
选用了罗非鱼、黄颡鱼和鳙鱼作为圆背角无齿蚌的寄生鱼,并对寄生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的平均寄生量达2045只/尾,黄颡鱼287只/尾,花鲢为220只/尾;在寄生过程中,罗非鱼成活率高达100%,黄颡鱼为60%,花鲢仅为30%;圆背角无齿蚌钩... 选用了罗非鱼、黄颡鱼和鳙鱼作为圆背角无齿蚌的寄生鱼,并对寄生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的平均寄生量达2045只/尾,黄颡鱼287只/尾,花鲢为220只/尾;在寄生过程中,罗非鱼成活率高达100%,黄颡鱼为60%,花鲢仅为30%;圆背角无齿蚌钩介幼虫在水温为(19±1)℃的条件下,变态期为11 ̄19d。罗非鱼为圆背角无齿蚌的最佳寄主。本研究结果将用于指导圆背角无齿蚌规模性的人工繁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背角无齿蚌 寄生鱼 钩介幼虫
下载PDF
紫黑翼蚌钩介幼虫寄主鱼的人工筛选及寄生包囊形成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5 位作者 徐跑 张呈祥 徐良 金武 华丹 顾若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6-363,共8页
选取16种鱼类,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寄生变态率为(49.6±9.4)%,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 选取16种鱼类,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钩介幼虫寄主鱼进行人工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仅在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上获得变态发育的稚蚌,寄生变态率为(49.6±9.4)%,但是过量寄生将导致淡水石首鱼的死亡。除眼斑拟石首鱼(Soiaenops ocellatus)外,寄生在其他14种淡水鱼类均不可能实现钩介幼虫的变态。进一步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钩介幼虫可在与淡水石首鱼同科的眼斑拟石首鱼鳃丝寄生并形成完整的包囊,且在大规格鱼体形成包囊的速度明显快于幼鱼。但在寄生和淡水低渗双重胁迫下,眼斑拟石首鱼出现极高的死亡率,提示应进一步开展淡化驯养以提高眼斑拟石首鱼寄生后的成活率。其中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口黑鲈(Micropterus dolomieu)、蓝鲶(Ictalurus furcatus)寄生后1—2d内脱落的幼虫几乎全部死亡,推测3种鱼体中可能存在紫黑翼蚌幼虫的致死因子。综合研究表明:紫黑翼蚌是目前发现对寄主鱼选择性最为专一的蚌类,而眼斑拟石首鱼具有作为替代寄主鱼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黑翼蚌 寄主鱼筛选 眼斑拟石首鱼 寄生包囊
下载PDF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包囊在3种鱼鳃丝上的形成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邹军 张呈祥 +4 位作者 闻海波 马学艳 徐良 华丹 顾若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642,共6页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钩介幼虫 寄生包囊 寄主鱼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在4种鱼上的寄生效果及早期稚贝的生长 被引量:2
9
作者 徐良 马学艳 +5 位作者 闻海波 邹军 金武 华丹 徐跑 顾若波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489-492,共4页
选用鳙鱼、黄颡鱼、罗非鱼和鲤鱼作为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对寄生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罗非鱼寄生变态发育脱落早期(6 d)、高峰期(9 d)、后期(12 d)的稚蚌及黄颡鱼寄生变态脱落高峰期(10 d)的稚蚌进行了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鳙鱼的平均寄生量... 选用鳙鱼、黄颡鱼、罗非鱼和鲤鱼作为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对寄生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罗非鱼寄生变态发育脱落早期(6 d)、高峰期(9 d)、后期(12 d)的稚蚌及黄颡鱼寄生变态脱落高峰期(10 d)的稚蚌进行了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鳙鱼的平均寄生量达833只/尾,黄颡鱼842只/尾,罗非鱼2 872只/尾,鲤鱼728只/尾;不同时期脱落的钩介幼虫的存活率和壳长均无差异,早脱落和晚脱落对后期生长没有影响。综合寄生量及变态率,罗非鱼是最适合作为人工繁殖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寄生鱼 钩介幼虫
下载PDF
淮南地区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家 王克霞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68-969,共2页
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淡水螺和淡水鱼虾)的感染情况。方法用直接压片法检查淡水螺体内的华支睾吸虫尾蚴;用直接压片法和消化法检查淡水鱼虾体内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淡水螺的感染率为0.25%,淡水鱼的感染率为16.94%,淡... 目的了解淮南地区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淡水螺和淡水鱼虾)的感染情况。方法用直接压片法检查淡水螺体内的华支睾吸虫尾蚴;用直接压片法和消化法检查淡水鱼虾体内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淡水螺的感染率为0.25%,淡水鱼的感染率为16.94%,淡水虾的感染率为5.83%。结论在淮南地区淡水鱼虾中检测到华支睾吸虫囊尾蚴,提示淮南地区人群有感染华支睾吸虫病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中间宿主 淡水鱼 感染率
下载PDF
鱼类三代虫的寄主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艺秀 赵昱 尤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5-1037,1040,共4页
分析了迄今为止世界范围三代虫的寄主情况。三代虫具有很强的寄主特异性,并且在种、属及科等水平上的特异性均有较明显差异;分析同一种寄主上所寄生的三代虫种类之间的关系,显示大部分寄主只寄生一种三代虫,体现出了三代虫很强的寄主特... 分析了迄今为止世界范围三代虫的寄主情况。三代虫具有很强的寄主特异性,并且在种、属及科等水平上的特异性均有较明显差异;分析同一种寄主上所寄生的三代虫种类之间的关系,显示大部分寄主只寄生一种三代虫,体现出了三代虫很强的寄主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特异性 三代虫 鱼类寄生虫
下载PDF
湖南省鱼类寄生虫及其病原区系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金燮理 戴振炎 +4 位作者 刘晓燕 曾谷初 张壁奎 贺顺莲 向建国 《湖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297-389,共93页
1989~1992年,对湖南省的鱼类寄生虫及其病原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在84种鱼类中(分属7目15科),发现鞭毛虫3科4属6种;孢子虫1科1属5种;粘孢子虫6科8属56种;纤毛虫7科8属24种;单殖吸虫5科13属86种;复殖吸虫14科20属32种;绦虫5科7属9种;线... 1989~1992年,对湖南省的鱼类寄生虫及其病原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在84种鱼类中(分属7目15科),发现鞭毛虫3科4属6种;孢子虫1科1属5种;粘孢子虫6科8属56种;纤毛虫7科8属24种;单殖吸虫5科13属86种;复殖吸虫14科20属32种;绦虫5科7属9种;线虫10科15属18种;棘头虫5科8属9种;蛭类1科1属1种;瓣鳃类1科1属1种;甲壳类3科8属21种.在268种寄生虫中,有18种待进一步鉴定的新种,并发现10个虫种的新寄主;有184种为湖南省的新纪录.全部寄生虫都绘有插图和种的简要记述.对鱼类危害比较严重,能引起鱼病的寄生虫,在相应部分作了有关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寄生虫病 分类 分布 湖南
下载PDF
大连市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3
作者 梅丹 陈凤义 +6 位作者 刘丹红 姚伟 薄志坚 张斌 邵世亮 李永波 王祯洪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I0004-I0004,230,共2页
调查大连市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阳性率为14.84%;401人病原学检查和73份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表明该市大河村复州河流域淡水鱼有华支睾吸虫寄生,未发现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中间宿主 淡水鱼 感染率 大连市
下载PDF
从淡水鱼体内检出亲水气单胞菌 被引量:1
14
作者 时超美 潘绍武 刘自才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1年第5期281-282,共2页
我们从重庆地区的7种共119尾淡水鱼中分离出48株亲水气单胞菌,检出率为40.3%。鲢鱼带菌率最高(91.7%),其次为鲤鱼和鲫鱼(分别为60.0%、51.7%)。所分离出的48株亲水气单胞菌不仅生化特性相符,而且溶血试验和小白鼠毒力试验均为阳性,... 我们从重庆地区的7种共119尾淡水鱼中分离出48株亲水气单胞菌,检出率为40.3%。鲢鱼带菌率最高(91.7%),其次为鲤鱼和鲫鱼(分别为60.0%、51.7%)。所分离出的48株亲水气单胞菌不仅生化特性相符,而且溶血试验和小白鼠毒力试验均为阳性,后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水气单胞菌 贮存 宿主
下载PDF
鱼类感染龙江血居吸虫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礼飞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17-21,共5页
用组织连续切片法对人工感染有龙江血居吸虫的鲫鱼苗和金鱼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龙江血居吸虫成虫以寄生于鱼体的心脏为最常见 ,其它依次为前主静脉及其分支 ,后主静脉及肾门静脉 ,肝静脉及肝门静脉系统 ,动脉球及腹大动脉 ,鳃部动脉 ... 用组织连续切片法对人工感染有龙江血居吸虫的鲫鱼苗和金鱼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龙江血居吸虫成虫以寄生于鱼体的心脏为最常见 ,其它依次为前主静脉及其分支 ,后主静脉及肾门静脉 ,肝静脉及肝门静脉系统 ,动脉球及腹大动脉 ,鳃部动脉 ,较少寄生于右颈下静脉 ,尾静脉。成虫对宿主无明显的致病作用。鱼体的鳃丝、肾脏、肝脏、心脏组织是龙江血居吸虫虫卵数量分布较多的部位 ,脾脏、脑及鳍膜基部组织中也有少量虫卵分布。龙江血居吸虫对宿主的致病主要是由虫卵引起的。鳃部的虫卵可引起鳃丝肿胀变形 ,毛蚴逸出时即引起失血、炎症反应乃至死亡 ;累积在肝脏、肾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龙江血居吸虫 组织病理学 人工感染
下载PDF
南极鱼类后生动物寄生虫研究进展: 线虫、绦虫与桡足类
16
作者 朱国平 宁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8-610,共13页
极端的环境造就了南极独特的生物群体,其中鱼类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最具多样性的脊椎动物,也是许多寄生虫的中间或终末宿主。南极鱼类寄生虫种类丰富,是南大洋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南极鱼类及其寄生虫的营养关系可为阐释... 极端的环境造就了南极独特的生物群体,其中鱼类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最具多样性的脊椎动物,也是许多寄生虫的中间或终末宿主。南极鱼类寄生虫种类丰富,是南大洋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南极鱼类及其寄生虫的营养关系可为阐释南极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及其变动提供重要的生态数据。虽然关于南极鱼类寄生虫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寄生虫的种类鉴定、区系调查和组织病理等方面。由于南极鱼类寄生虫研究跨度时间长、地域范围广,相关研究较为零散。文章综述了南极鱼类寄生线虫、绦虫以及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宿主范围和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并对今后开展南极鱼类寄生虫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桡足类 线虫 绦虫 寄生关系 南极鱼类
下载PDF
肇庆市华支睾吸虫病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及流行因素调查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向雄 区意 +2 位作者 李伟文 郭艳玲 伍立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608-609,591,共3页
目的了解肇庆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中间宿主感染的情况及流行因素,阻断和控制肝吸虫病在我市的传播流行。方法流行因素现场调查;淡水螺类采用解剖压片法;淡水鱼采用人工消化法;猫、狗、猪采用动物肝脏胆囊解剖法。结果肇庆市家常淡水鱼... 目的了解肇庆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中间宿主感染的情况及流行因素,阻断和控制肝吸虫病在我市的传播流行。方法流行因素现场调查;淡水螺类采用解剖压片法;淡水鱼采用人工消化法;猫、狗、猪采用动物肝脏胆囊解剖法。结果肇庆市家常淡水鱼中的鲩鱼、鳙鱼、鲤鱼等3种鱼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鲩鱼为20.0%,各种鱼类总感染率为6.67%。阳性鱼主要集中在端州、高要和鼎湖等地。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及保虫宿主均没检出阳性。结论鼎湖区、高要市是肇庆市肝吸虫病传播流行的源头,也是我市肝吸虫病防控的重点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中间宿主 淡水鱼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宏基因组学及其在鱼类肠道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泓宇 闫海亚 +2 位作者 赵胤丞 肖蘅 陈善元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9-706,共8页
传统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但自然界中只有不到1%的微生物可以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获得[1],极大的限制了微生物相关研究。宏基因组学最早由Handelsman等提出,自环境样品中提取出含有的总微生物DNA构建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 传统的微生物研究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但自然界中只有不到1%的微生物可以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获得[1],极大的限制了微生物相关研究。宏基因组学最早由Handelsman等提出,自环境样品中提取出含有的总微生物DNA构建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2]。宏基因组学方法共包括全宏基因组技术及16SrRNA片段扩增技术,通过高通量测序,打破了传统以培养为主的微生物研究方式,又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早期用于微生物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效率更高,花费更少。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可以准确获得样品微生物物种组成及丰度等信息[3],进人数据库预测微生物功能,还能分析微生物代谢网络等多方面的信息[4],为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学 肠道微生物 鱼类 宿主免疫 食性
下载PDF
海水鱼“白点”病引起的宿主脏器组织化学变化
19
作者 徐润林 白庆笙 江静波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1期146-148,共3页
本文通过对海水硬骨鱼的3种主要脏器的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研究了海水鱼“白点”病时宿主非寄生部位细胞中的糖原、蛋白质、AKP酸及线粒体含量和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 海鱼“白点”病 刺激隐核虫 宿主脏器 组织化学
下载PDF
鱼源宿主防御肽生物学活性及其潜在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迪 王连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848-4860,共13页
宿主防御肽(HDPs)是动物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子质量小、热稳定性好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作为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物,HDPs不仅具有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还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鱼类是HDPs的重... 宿主防御肽(HDPs)是动物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子质量小、热稳定性好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作为极具潜力的抗生素替代物,HDPs不仅具有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等生物学活性,还具有多种免疫调节功能。鱼类是HDPs的重要来源,然而除小部分鱼源HDPs被用于抗菌活性研究外,其余鱼源HDPs的潜在应用还未被深入研究。本文在查找已鉴定得到的鱼源HDPs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并总结了鱼源HDPs的分类,探讨了其生物学活性、潜在功能与应用,以期为鱼源HDPs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新型绿色功能饲料添加剂与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宿主防御肽 生物学活性 潜在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