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for thermal extraction technology in deep hot dry rock reservoirs
1
作者 Diquan Li Ning Li +4 位作者 Jing Jia Hongguang Yu Qinghu Fan Lichang Wang Ahmed Mohsen 《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4年第3期317-325,共9页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 concerning the thermal energy extraction ...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 concerning the thermal energy extraction of deep hot dry rock(HDR) reservoir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research focu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DR reservoir stimulation. Additionally, it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methods and mainstream working fluids for HDR reservoir stimulation.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factors such as well location, production well depth, artificial fracture orientation, and complexity in optimizing the therm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the EGS. Furthermore,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fracture spacing, fracture permeability,fracture length, fluid injection rate, and injected fluid tempera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GS. In light of the thermo-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high-temperature reservoirs, it is suggested that future research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hermo-induced stresse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artificial fracture network within the EGS during long-term(>30 years) circulation of hot and cold flu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hot dry rock reservoir thermoelastic stress thermo-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下载PDF
Fault-weakening effect of reservoir temperature of hot spr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seismic activities
2
作者 林元武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4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In this paper,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s of 14 hot spring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Red River Fault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ixing-model of SiO2-geothermometer.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res... In this paper,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s of 14 hot spring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Red River Fault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mixing-model of SiO2-geothermometer.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reservoir temperatures and densities of hot springs,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Red River Fault is furtherdivided into 4 sub-segments. The influence of weakening effect of water on seismic activities is discussed fromthe view point of fault-weakening effect of wat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seismic activity between various sub-segments is principal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in intensity of the fault-weakening effect ofwater of these sub-segments. The Eryuan sub-segment where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s are high and the hotsprings are dense corresponds to a slipped region, however, the Jianchuan and Midu sub-segments where thereservoir temperatures are lower and the hot springs are fewer as well as the Dan sub-segment where the hotspring are very few all correspond to locked reg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Dan sub-segment is the riskiest region for strong earthquake preparation, while the possibility for strong earthquake preparation is very little inthe Eryuan sub-se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Red River Fault SiO_2-geothermometer reservoir temperature of hot Spring weakening effect seismicity potential earthquake source region
下载PDF
Evolution of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in thermal capsule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deeply-buri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3
作者 Guang-Hui Yuan Zi-Hao Jin +4 位作者 Ying-Chang Cao Ke-Yu Liu Jon Gluyas Yan-Zhong Wang Ke-Lai Xi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39-158,共20页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most minerals in deeply buried reservoirs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gold capsules and fused silica capillary capsules(FSCCs)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C...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hydrocarbons and most minerals in deeply buried reservoirs remain unclear.In this study,gold capsules and fused silica capillary capsules(FSCCs)with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nC_(16)H_(34),water(distilled water,CaCl_(2) water)and minerals(quartz,feldspar,calcite,kaolinite,smectite,and illite)were heated at 340℃ for 3-10 d,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and reaction pathways of 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in different hot systems.After heating,minerals exhibited little alteration in the anhydrous systems.Mineral alterations,how-ever,occurred obviously in the hydrous systems.Different inorganic components affected nC_(16)H_(34) degra-dation differently.Overall,water promoted the free-radical thermal-cracking reaction and step oxidation reaction but suppressed the free-radical cross-linking reaction.The impact of CaCl_(2) water on the nC_(16)H_(34) degradation was weaker than the distilled water as high Ca^(2+)concentration suppressed the formation of free radicals.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waters also affects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minerals on nC_(16)H_(34) degradation,via its impact on mineral alterations.In the anhydrous nC_(16)H_(34)-mineral systems,calcite and clays catalyzed gener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LMW)alkanes,particularly the clays.Quartz,feldspar,and calcite catalyzed generation of high-molecular-weight(HMW)alkanes and PAHs,whereas clays catalyzed the generation of LMW alkanes and mono-bi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M-BAHs).In the hydrous nC_(16)H_(34)-distilled water-mineral systems,all minerals but quartz promoted nC_(16)H_(34) degra-dation to generate more LMW alkanes,less HMW alkanes and PAHs.In the nC_(16)H_(34)-CaCl_(2) water-mineral systems,the promotion impact of minerals was weaker than that in the systems with distilled water.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generation of different hydrocarbons with different fluorescence colors in the different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after heating for the same time,implying that fluorescence colors need to be interpreted carefully in investigation of hydrocarbon charging histories and oil origins in deeply buried reservoirs.Besides,the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in different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proceeded in different pathways at different rates,which likely led to preserva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s at different depth(temperature).Thus,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s of the reaction kinetics in different hydrocarbon-water-rock systems are required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hydrocar-bon evolution in deeply burie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C_(16)H_(34)-water-mineral systems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Hydrocarbon degradation Mineral alteration Deeply buried hot reservoirs
下载PDF
济阳坳陷深层地热资源研究进展与下步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永红 杨万芹 +1 位作者 陈云华 崔营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6,共11页
济阳坳陷地热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是胜利油区未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为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济阳坳陷地热资源,系统梳理了关于济阳坳陷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热储层、热盖层、热源等地热地质条件,分别计算了2类... 济阳坳陷地热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是胜利油区未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为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济阳坳陷地热资源,系统梳理了关于济阳坳陷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热储层、热盖层、热源等地热地质条件,分别计算了2类地热资源的资源量,揭示其地热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水热型地热资源主要赋存在馆陶组、东营组及下古生界等,其中馆陶组为水热型地热资源潜力最大的层系,分布广、资源量大,是下步重点勘探开发利用层系。济阳坳陷属于“冷壳热幔型”沉积盆地,具有较高的大地热流值,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热储层主要为太古宇的岩浆岩和变质岩,深部地幔热流是其主要热源,热储层分布面积大,温度均较高,其资源丰度为渤海湾盆地中最高。济阳坳陷地热资源丰富,为加快其开发利用步伐,建议水热型地热资源要加强地热资源与油气的关系及资源分区评价2项关键工作;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今后需要重点加强其热储层类型的选择与热源机制2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干热岩 热储层 热源 地温场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干热岩压裂储层布井方式优选数值模拟
5
作者 张立刚 胡志楠 +5 位作者 范森 罗晓雷 丁河嘉 马媛媛 李庆龙 宋永扬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重要手段,而布井方式是影响其采热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开展的布井方式研究较少考虑压裂储层开采模型的影响。建立了干热岩压裂储层采热的数值模型,通过不同位置的基质岩体温度下降幅度、...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从干热岩储层中提取热能的重要手段,而布井方式是影响其采热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开展的布井方式研究较少考虑压裂储层开采模型的影响。建立了干热岩压裂储层采热的数值模型,通过不同位置的基质岩体温度下降幅度、热提取率、采出温度和采热功率对比分析了4种不同的布井方式对EGS采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直井,水平井的流体热交换的面积更大,能充分开发裂缝间的热量。在生产30 a时,考虑水力压裂裂缝连通的情况下,水平井一注两采模型的采热效率最高,其在垂直于井方向上温度波及范围约690 m,基质岩体平均温度下降38.09 K,热提取率为24.42%,采热功率为3.5 MW。研究成果为提高地热系统产热量、实现干热岩高效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压裂储层采热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 数值模拟 布井方式 水平井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地下热水成因:来自水化学及氢、氧、锶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兵 秦西伟 +5 位作者 任二峰 蒋子文 冯宁 李国荣 杨莎 李玮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为探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本文对研究区14组地下热水进行了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δD,δ^(18)O,^(87)Sr/^(86)Sr,3 H)分析。结果表明,大柴旦地下热水出露温度为52~74℃,溶解性总固体浓度(TDS)为959.8~14... 为探究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大柴旦地热田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本文对研究区14组地下热水进行了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δD,δ^(18)O,^(87)Sr/^(86)Sr,3 H)分析。结果表明,大柴旦地下热水出露温度为52~74℃,溶解性总固体浓度(TDS)为959.8~1451.3 mg/L。地下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区内地下热水的水化学成分主要来源于蒸发岩和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大气降水及冰雪融水是地下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且部分温泉有岩浆水的补给,估算的补给高程为3591~4374 m。3 H测年结果表明,区内地下热水主要由1952年之前的古水补给、蒸发作用和水-岩反应增强导致。XSWQ-06和XSWQ-07样品有明显的氧漂移。基于SiO_(2)地热温标、多矿物平衡法和硅焓模型估算出的地下热水的热储温度为171~227℃,循环深度为4.7~6.9 km。该地区地热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地下热水 热储温度 成因分析 大柴旦
下载PDF
热湿循环作用下节理砂岩重复剪切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
7
作者 张景昱 詹润禾 +3 位作者 邓华锋 李建林 王文东 宛良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48-2157,共10页
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库处于金沙江典型干热河谷内,其岸坡消落带岩土体除经受库水位每年大幅升降以及汛期小幅频繁变化的影响外,还包括干热河谷高温低湿气候条件以及区域高频地震和水库地震的影响。为研究干热河谷地区消落带节理岩体... 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库处于金沙江典型干热河谷内,其岸坡消落带岩土体除经受库水位每年大幅升降以及汛期小幅频繁变化的影响外,还包括干热河谷高温低湿气候条件以及区域高频地震和水库地震的影响。为研究干热河谷地区消落带节理岩体的损伤劣化特性,在前期水-岩作用的研究基础上,以乌东德库区典型岸坡节理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热湿循环作用下节理砂岩重复剪切试验,分析了节理岩体的剪切力学特性劣化规律和劣化机理,并分段建立了考虑热湿循环作用损伤的节理砂岩剪切本构模型。研究表明:(1)在热湿循环以及重复剪切作用下,节理砂岩的抗剪强度、剪切刚度、剪切重点剪胀值和屈服点剪切位移均呈现“快-缓-稳”的劣化趋势,其中在前3个循环周期内劣化幅度显著,劣化占比近70%,3~8个循环周期内劣化速率放缓,8个循环周期后劣化速率趋稳;(2)相比于干湿循环,热湿循环对岩石孔隙度和纵波波速的影响更大,且岩石颗粒间的连接作用在较高温度的影响下更易遭受破坏;(3)根据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特征,建立了以Goodman模型和Clough-Duncan双曲线模型分段修正描述的本构模型,模型曲线与试验结果能够较好吻合。研究成果及方法可为干热河谷水库岩质岸坡消落带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水库消落带 热湿循环 节理岩体 劣化效应
下载PDF
基于粘结单元法的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数值模拟与参数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翟梁皓 荀杨 +3 位作者 苏博 刘华南 戚波 吴景华 《钻探工程》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水力压裂技术是实现低渗油气及地热储层的高效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手段,为了研究干热岩型地热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扩展规律,本文使用粘结单元法(Cohesive Zone Method,CZM)研究了压裂液排量、压裂液粘度以及水平地应力差对水力... 水力压裂技术是实现低渗油气及地热储层的高效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手段,为了研究干热岩型地热储层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的扩展规律,本文使用粘结单元法(Cohesive Zone Method,CZM)研究了压裂液排量、压裂液粘度以及水平地应力差对水力裂缝形态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上述压裂工艺参数的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压裂液排量对水力裂缝的长度具有重要影响,而压裂液的粘度对水力裂缝的宽度具有显著影响;压裂液的排量和粘度的增加,促进了分支裂缝的萌生和扩展;水平地应力差为1 MPa时,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在压裂液排量和粘度分别取0.004 m3/s和0.07 Pa·s条件下,可获得最佳的压裂改造效果;随着压裂液的排量和粘度的持续增加,当压裂液的排量和粘度分别超过0.004 m3/s和0.07 Pa·s后,继续增加压裂液的排量和粘度将导致水力裂缝的长度和宽度的减小,可见在实际压裂过程中不能盲目通过提高压裂液的排量和粘度的方式实现对压裂效果的持续改进。本文丰富了干热岩储层改造的数值模拟手段,相关研究成果有望为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开采过程中裂缝扩展行为预测和压裂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储层改造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粘结单元法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空气热混相驱矿场试验中的工艺配套研究与实施
9
作者 陈宏涛 周冰欣 +1 位作者 郭邦彦 韩昭海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77-81,共5页
空气热混相驱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结合A区块油藏特征,开展空气热混相驱工艺技术先导试验。本文主要针对空气热混相驱工艺现场试验所存在的技术难点,从注入井井筒、采出井井口... 空气热混相驱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前沿技术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工艺技术,结合A区块油藏特征,开展空气热混相驱工艺技术先导试验。本文主要针对空气热混相驱工艺现场试验所存在的技术难点,从注入井井筒、采出井井口、地面工艺流程、现场实施工艺、数字化监控等方面进行研究及配套,确保空气热混相驱工艺试验顺利实施,为后期空气热混相驱在低渗透油藏扩大试验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热混相驱 低渗透油藏 工艺配套
下载PDF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现场尺度水力裂缝扩展机制模拟研究
10
作者 曹志成 陈秋 +3 位作者 崔俊艳 解经宇 张卫强 蒋国盛 《钻探工程》 2024年第5期85-92,共8页
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形成复杂缝网对于建设增强型地热系统(EGS)至关重要。为了深入认识干热岩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制,揭示工程参数和地质参数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某干热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扩展有限元(XFEM)数... 干热岩储层水力压裂形成复杂缝网对于建设增强型地热系统(EGS)至关重要。为了深入认识干热岩储层水力裂缝扩展机制,揭示工程参数和地质参数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本文以青海共和盆地某干热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扩展有限元(XFEM)数值模拟软件ABAQUS展开研究,建立现场尺度的干热岩储层模型,实现热流固耦合分析水力裂缝的扩展机制。结果显示:正断型应力状态下,裂缝发生了很明显的朝向Z轴的转向,走滑型应力状态下,裂缝扩展主要沿水平方向,有轻微倾向于Z轴转向的趋势,逆冲型应力状态下,裂缝沿水平方向扩展;随着弹性模量的增大,裂缝的起裂压力减小,裂缝延伸的注水压力也减小,弹性模量越大裂缝起裂的时间越早,泊松比越大水力裂缝的破裂压力越大,破裂压力整体呈现出正断型>走滑型>逆冲型;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力裂缝破裂压力减小,大约降低2~3 MPa左右,3个应力状态下都呈现出相同的趋势。本文丰富了干热岩水力裂缝扩展的数值模拟手段,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干热岩储层中水力压裂扩展预测与不同参数对其的影响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储层裂缝 干热岩 扩展有限元 现场尺度 热流固耦合
下载PDF
轨道交通工程方案对地下温泉资源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文正 杨超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4年第4期294-298,I0020,共6页
为减小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地下温泉资源的影响,以市郊铁路重庆中心城区至南川线工程对重庆市东温泉地热资源的影响为研究背景,结合温泉热储构造对线路避让东温泉地热资源的线、站位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线路采用路基和高架敷设... 为减小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地下温泉资源的影响,以市郊铁路重庆中心城区至南川线工程对重庆市东温泉地热资源的影响为研究背景,结合温泉热储构造对线路避让东温泉地热资源的线、站位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线路采用路基和高架敷设不影响东温泉地热水资源的补给、径流与排泄;线路采用隧道敷设时不得穿越热储层,可穿越热储盖层,但须完全位于热储盖层范围内,才不会引起东温泉地热水的衰减和流失.研究结果为今后轨道交通穿越温泉地热资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郊铁路 温泉 热储构造 地热资源 线站位方案
下载PDF
稠油油藏火烧—蒸汽复合驱开发效果实验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鸿 马宝全 +2 位作者 程海清 张勇 胡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3-102,I0006,I0007,共12页
稠油油藏单一方式火烧开采后期存在易气窜、燃烧不充分、波及效果差等问题。以辽河油田G3块火驱试验区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稠油油藏一维火烧物理模拟实验,结合产出流体、储层矿物特征,分析火烧—蒸汽复合驱热采技术优势,应用数值模... 稠油油藏单一方式火烧开采后期存在易气窜、燃烧不充分、波及效果差等问题。以辽河油田G3块火驱试验区天然岩心为研究对象,进行稠油油藏一维火烧物理模拟实验,结合产出流体、储层矿物特征,分析火烧—蒸汽复合驱热采技术优势,应用数值模拟进行特征验证和生产预测。结果表明:火烧—蒸汽复合驱比单一方式火烧的火线最高温度提高150℃以上、高温区域扩大2倍以上。水蒸汽参与火烧过程产生化学反应,降低开发后期对空气的需求;反应过程中释放大量热能,既加热原油促进流动性,又加热储层岩石提高储层渗流能力。火烧—蒸汽复合驱提高阶段采油速度,改善开发效果,数值模拟结果与物理模拟实验特征吻合。该结果为稠油油藏进一步改善火烧油层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蒸汽复合驱 稠油油藏 火线温度 储层渗流 采油速度 物理实验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的生态重建技术初探 被引量:12
13
作者 穆军 李占斌 +2 位作者 李鹏 李强 胡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176,共5页
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电站水库建成之后所形成的消落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利用香根草和工程综合技术来治理的思路。并对库区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香根草特性及其在消落带可发挥的作... 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电站水库建成之后所形成的消落带的特点,以及存在的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利用香根草和工程综合技术来治理的思路。并对库区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香根草特性及其在消落带可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初步制定出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方案,以期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香根草 干热河谷库区 生态重建
下载PDF
云南昌宁玉地里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模式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明 吕勇 +1 位作者 郝彦珍 山克强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8-103,共6页
以水化学及同位素技术为基础,对昌宁县玉地里温泉的地质及地热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通过对比研究该温泉地下热水1980年和2012年的水文地球化学数据,发现经过30多年的循环演化,其水化学类型仍为HCO3-Na型。δD和δ18 ... 以水化学及同位素技术为基础,对昌宁县玉地里温泉的地质及地热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认识。通过对比研究该温泉地下热水1980年和2012年的水文地球化学数据,发现经过30多年的循环演化,其水化学类型仍为HCO3-Na型。δD和δ18 O同位素为该温泉首次获得,数据显示地下热水具有现代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属断裂带对流型深循环低温地下热水系统,其补给源区位于东部和南部山区,热储层和盖层的构造及岩性特征与地下热水的深循环和化学组成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同位素 热储 温泉
下载PDF
热流体对深埋白云岩储集性影响及其油气勘探意义——塔里木盆地柯坪露头区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邢凤存 张文淮 李思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6-276,共11页
深埋条件下白云岩能否形成有效储层是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塔深1井大于8000m深度白云岩岩芯仍具有多孔洞带发育,并具有形成储层的孔渗性,揭示了深部白云岩有效储层的存在。研究证实,该类孔洞的形成与热流体活动相... 深埋条件下白云岩能否形成有效储层是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塔深1井大于8000m深度白云岩岩芯仍具有多孔洞带发育,并具有形成储层的孔渗性,揭示了深部白云岩有效储层的存在。研究证实,该类孔洞的形成与热流体活动相关,但其在地层中分布的特征和广泛性有待揭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及室内测试分析,在柯坪地区经历过深埋条件的上震旦统-下奥陶统白云岩中发现了与塔深1井相似的溶蚀孔洞的普遍存在现象。孔洞内充填的石英、自形白云石以及方解石矿物原生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依次可达到368℃、314℃和303℃,远高于相应地层最大埋深(约6000m)条件下推测的正常地层温度范围(120~240℃),盐度分布范围依次为3.39%~9.86%NaCleqv、1.05%~18.13%NaCleqv和4.34%~9.98%NaCleqv。同时,研究也发现了黄铁矿、萤石、重晶石、石英、菱铁矿、毒砂和鞍形白云石等热流体相关矿物组合,并在相应流体包裹体内发现了CO2、H2S和烃类气体等对白云岩具有溶蚀性的气体存在。综合以上测试成果,证实柯坪露头区白云岩地层内存在大规模的异常热流体活动,推断可能与盆地深部大规模岩浆热事件相关。研究揭示热流体活动产生了顺层溶蚀、冷缩裂缝、差异性溶蚀以及热流体再作用的大型溶塌等多种孔隙空间结构,孔隙类型主要为缝-洞复合型。揭示热流体溶蚀改造作用主要受构造裂缝和地层界面等因素控制,其对白云岩地层孔隙空间的改造主要表现为建设性与破坏性共存,研究区则以建设性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 白云岩成岩作用 储集性
下载PDF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储水箱动态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金平 张治涛 刘雪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2-476,共5页
以热泵热水器储水箱的动态性能为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加热过程中,循环水与储水箱中的水混合较好,储水箱内水温度均匀升高,系统供热系数随循环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放水过程中,储水箱内冷、热水分层较好,当放水流... 以热泵热水器储水箱的动态性能为对象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加热过程中,循环水与储水箱中的水混合较好,储水箱内水温度均匀升高,系统供热系数随循环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放水过程中,储水箱内冷、热水分层较好,当放水流量小于800L/h时,放水效率在80%以上。放水加热过程中,放水流量在400~600uh范围内变化时,对有效水量影响较小,循环水量和温控点位置对有效水量的影响较大,当循环水量由550L/h减小至300L/h以及温控点位置由高位降至低位时有效水量会有所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热水器 动态特性 储水箱 加热
下载PDF
粗粒沉积及其储层表征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探讨 被引量:34
17
作者 于兴河 李顺利 +3 位作者 谭程鹏 瞿建华 张驰 赵晨帆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3-736,共24页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的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的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的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的发现,...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常规砂岩与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的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的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的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的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的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的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的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的热点与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与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的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的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的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的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的关键性热点问题与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与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与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与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的需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热水岩溶特征 被引量:35
18
作者 郑聪斌 章贵松 王飞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4-529,53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深部白云岩中的溶蚀孔洞 ,其成因属于热水岩溶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成因矿物学及Fe2 + 、Mn微量元素分析和气液包裹体测定 ,结合岩溶发育的构造背景 ,深入揭示了本区热水的来源主要为深部循环热水 ,局部尚有深部上升...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深部白云岩中的溶蚀孔洞 ,其成因属于热水岩溶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成因矿物学及Fe2 + 、Mn微量元素分析和气液包裹体测定 ,结合岩溶发育的构造背景 ,深入揭示了本区热水的来源主要为深部循环热水 ,局部尚有深部上升的热液加入 ;其热能除地温梯度加热、构造运动加热外 ,在盆地基底古断裂附近可能还有深部热源的影响而形成的中低焓地热流体。充填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5 0~ 34 9℃ ,气相成分中CO2 摩尔浓度达到44 .3%~ 5 6 .98%。Fe2 + 、Mn微量元素在鄂 6、定探 1、李华 1井、芦参 1井、陕 8井和旬探 1井白云岩中的富集 ,指示了这些井区是热水运移的主要近源区。认为热水岩溶的发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热水岩溶作用 储层 发育特征 气液包裹体
下载PDF
致密油藏热水驱增油机理定性分析及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树坤 张博 +2 位作者 赵广渊 李翔 郭宏峰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9-404,共6页
针对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求,选取目标区块,利用油田现场提供的岩心、原油等样品,采用室内实验研究了考虑启动压力变化的热水驱增油机理,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热水驱各增油机理进行了定量评价。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热膨胀作用、降低启... 针对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求,选取目标区块,利用油田现场提供的岩心、原油等样品,采用室内实验研究了考虑启动压力变化的热水驱增油机理,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热水驱各增油机理进行了定量评价。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热膨胀作用、降低启动压力、热降黏作用、降低界面张力、改善相渗曲线是致密油藏热水驱的驱油机理,且热膨胀和降低启动压力是主要增油机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00℃、150℃热水驱,热膨胀作用和降低启动压力作用增油贡献率最大(其中热膨胀作用贡献率分别为29.79%和33.28%,降低启动压力作用贡献率分别为31.66%和30.48%),其次是相渗改善和热降黏机理,降低界面张力机理的贡献率最低(分别为7.08%和6.27%),模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热水驱 增油机理 室内实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东南沿海厦门湾-漳州盆地地热地质特征及干热岩勘查方向 被引量:12
20
作者 蔺文静 陈向阳 +1 位作者 甘浩男 岳高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066-2077,共12页
东南沿海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构造运动活跃,同时,该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高放射性花岗岩分布区,发育大面积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本文以东南沿海福建厦门湾-漳州盆地为例,在区域地热地质背景研... 东南沿海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构造运动活跃,同时,该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高放射性花岗岩分布区,发育大面积的中生代酸性花岗岩体,具有良好的干热岩赋存背景。本文以东南沿海福建厦门湾-漳州盆地为例,在区域地热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大地热流、地温梯度、热储温度、循环深度以及深部地温场分布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厦门湾-漳州地区干热岩资源的形成条件,科学评价了本区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的适宜深度。分析认为,区内平均地温梯度约为18.3℃/km,低于大陆地区平均值;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率仅略高于世界范围内的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平均值;区内相对高的地表热流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幔热传导,放射性元素生热贡献相对较低,要达到180℃的干热岩开发温度,勘查深度要超过6 km;区内未来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深部热源条件、地表盖层厚度以及区域断裂对钻探工程的影响,这些认识对于本区未来干热岩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温度 干热岩 赋存条件 适宜深度 厦门湾-漳州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