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4-(3-Chloro-Benzyl)-6,7-Dimethoxy-Quinazoline on Kinetics of P120-Catenin and Periplakin in Human Buccal Mucosa Squamous Carcinoma Cell Line
1
作者 Isao Tamura Aiko Kamada +3 位作者 Seiji Goda Yoshihiro Yoshikawa Eisuke Domae Takashi Ikeo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4年第5期249-257,共9页
In order to detect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hibitor 4-(3-chloro-benzyl)- 6,7-dimethoxy-quinazoline (tyrphostin), we investigated the kinetics of p120-catenin and periplakin in the human bucc... In order to detect molecular markers for th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hibitor 4-(3-chloro-benzyl)- 6,7-dimethoxy-quinazoline (tyrphostin), we investigated the kinetics of p120-catenin and periplakin in the human buccal mucosa squamous cancer cell line BICR 10 treated with 3 nM tyrphostin. Growth of BICR 10 cells was inhibited by treatment with tyrphostin. Although changes were not observed in the expression of EGFR and p120-catenin, expression of Akt, Src and periplakin in BICR 10 treated with 3 nM tyrphostin tended to decrease. In addition, phosphorylation of EGFR, Akt and Src was inhibited by treatment with tyrphostin. On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ing, immunoreactions with phosphorylated EGFR, phosphorylated Akt and phosphorylated p120-catenin were weak in BICR 10 treated with tyrphostin. There was a slight immunocy to chemical reaction to periplakin in BICR 10 cells induced by tyrphostin. In conclusion, the decrease in phosphorylation in EGFR and p120-catenin by tyrphostin, following the decrease in Src or Akt phosphorylation, may inhibit expression of several growth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cancer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3-Chloro-Benzyl)-6 7-Dimethoxy-Quinazoline human buccal Mucosa Squamous Cancer cell Line P120-CATENIN Periplakin
下载PDF
气态甲醛对人体颊黏膜细胞遗传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鲁志松 严彦 +2 位作者 乔琰 姚汉超 杨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6-569,共4页
以人体颊黏膜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以彗星实验为终点效应,采用仿真式的气体灌流进行体外实验,对气态甲醛遗传毒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气态甲醛染毒1h,甲醛在0.5mg/m3和1.0mg/m3时具有断裂作用,在3.0mg/m3时则具有明显交联作用.这表明气态... 以人体颊黏膜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以彗星实验为终点效应,采用仿真式的气体灌流进行体外实验,对气态甲醛遗传毒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气态甲醛染毒1h,甲醛在0.5mg/m3和1.0mg/m3时具有断裂作用,在3.0mg/m3时则具有明显交联作用.这表明气态甲醛的遗传毒性在高浓度(3.0mg/m3)时可能会提高癌症发生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甲醛 遗传毒性 人体颊黏膜细胞 彗星实验 体外实验
下载PDF
人体颊黏膜细胞彗星实验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鲁志松 乔琰 +2 位作者 严彦 康彦勇 杨旭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6-70,共5页
为探索一种简便、直接检测环境诱变物对人体靶细胞遗传毒性的方法,笔者以甲醛作为染毒剂,对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彗星实验的染毒时间、染毒温度和2种用于检测交联作用的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7 5μmol L甲醛37℃染毒30和60min后,DN... 为探索一种简便、直接检测环境诱变物对人体靶细胞遗传毒性的方法,笔者以甲醛作为染毒剂,对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彗星实验的染毒时间、染毒温度和2种用于检测交联作用的方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7 5μmol L甲醛37℃染毒30和60min后,DNA的断裂程度较染毒15min更大;而经该浓度甲醛在4,23和37℃下染毒30min后均可引起DNA的断裂,但37℃下染毒对DNA的断裂作用更大。在2种应用于检测交联作用的方案中,加大电泳条件的交联检测方案还可检测兼具交联和断裂效应的诱变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 彗星实验 甲醛 DNA断裂 DNA交联
下载PDF
SOD模拟化合物对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4
作者 吴连锋 刘英帅 +3 位作者 鲁志松 王丽 丁书茂 杨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04年第5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 SOD模拟化合物 (m im ics of SOD,MSOD)〔 Mn(EDTB)〕(AC)作为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以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为材料 ,用彗星实验 ,通过观察尾距和尾部 DNA百分率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检测染毒后口腔颊黏膜细胞 DN... 目的 探讨 SOD模拟化合物 (m im ics of SOD,MSOD)〔 Mn(EDTB)〕(AC)作为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 以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为材料 ,用彗星实验 ,通过观察尾距和尾部 DNA百分率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检测染毒后口腔颊黏膜细胞 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检测结果表明 2 0、4 0、6 0、80 μg/ m lMSOD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该化合物对人体口腔颊黏膜细胞 DNA有较明显的损伤作用 ,对于它作为新的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应持慎重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D模拟化合物 口腔颊黏膜细胞 DNA损伤 超氧化物歧化酶 抗癌药 口腔颊黏膜病
下载PDF
纤维粘连蛋白在介导白念珠菌与宿主细胞粘附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红 廖万清 +3 位作者 胡惠民 姚志荣 王君松 赵子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35-336,共2页
为了弄清纤维粘连蛋白(Fn)在介导白念珠菌(简称白念)与宿主细胞粘附中的作用,把人颊粘膜上皮细胞与白念孢子共同振荡孵育2小时,显微镜下测定上皮细胞表面粘附的白念数目,粘附20个以上的上皮细胞记为+,共检测100个,计算百分比... 为了弄清纤维粘连蛋白(Fn)在介导白念珠菌(简称白念)与宿主细胞粘附中的作用,把人颊粘膜上皮细胞与白念孢子共同振荡孵育2小时,显微镜下测定上皮细胞表面粘附的白念数目,粘附20个以上的上皮细胞记为+,共检测100个,计算百分比为44.75±6.82,再将纤维粘连蛋白(Fn)与上皮细胞和白念共同孵育,具体方法同上,百分比为26.25±5.06,P<0.01。验证了Fn可能介导上皮细胞与白念的粘附。从受体水平探讨了白念与宿主细胞的粘附机制,为防治白念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纤维粘连蛋白 宿主细胞 细胞粘附
下载PDF
中药单方和复方对人颊癌细胞株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永梅 周曾同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体外实验观察绞股蓝、黄芩甙、丹参酚酸B、灯盏花乙素4种中草药对人颊癌细胞株(HIOEC-BaP,HB)的抑制作用,选取其中抑制效果最佳的两种中药观察其对HB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唑盐(PMS-MTT)比色法检测绞股蓝、黄芩甙、丹参酚酸B、... 目的:体外实验观察绞股蓝、黄芩甙、丹参酚酸B、灯盏花乙素4种中草药对人颊癌细胞株(HIOEC-BaP,HB)的抑制作用,选取其中抑制效果最佳的两种中药观察其对HB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四唑盐(PMS-MTT)比色法检测绞股蓝、黄芩甙、丹参酚酸B、灯盏花乙素4种中草药对HB的抑制作用,并与西药(顺铂)做对比,计算出各药梯度剂量的细胞存活百分率,绘制药效曲线图。采用中效原理计算出各药的ID50,选出其中抑制效果最佳的两种中药复方合用,观察其对HB的抑制作用,计算出梯度剂量的细胞存活百分率,绘制药效曲线图。采用中效原理计算出ID50,判断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绞股蓝、黄芩甙、丹参酚酸B、灯盏花乙素4种中草药对人颊癌细胞株(HB)有抑制作用,经方差分析,4种中药与顺铂对人颊癌细胞株(HB)的抑制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4种中药之间HB的抑制作用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黄芩甙、灯盏花乙素的抑制作用最佳。它们的ID50分别是黄芩甙:391.7832μM;灯盏花乙素:354.6062μM。黄芩甙、灯盏花乙素对这种细胞株的抑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黄芩甙、灯盏花乙素合用对HB的ID50是208.222μM,这两种中药的合用指数CI<1,表明有协同作用。结论:绞股蓝、黄芩甙、丹参酚酸B、灯盏花乙素4种中草药对HB细胞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黄芩甙、灯盏花乙素对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最佳。且两种中药复方时对人颊癌细胞株有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人颊癌细胞株(HB) 中效原理 合用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