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nces and hydropower:Important but overlooked Human Footprint
1
作者 Jian Sun Isabel C.Barrio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CSCD 2023年第4期340-342,共3页
Human activities have impacted 77%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s(excluding Antarctica),and the remaining area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endangered.Mapp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Human Footprint has been used to ev... Human activities have impacted 77%of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s(excluding Antarctica),and the remaining area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endangered.Mapp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Human Footprint has been used to evaluate the cumulative interference o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globally.However,fences and hydropower,two widespread and rapidly expanding infrastructures,have not been considered regarding Human Footprint,despite their complicated and extensive effects on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species survival.Previous work has proved that fences increase habitat fragmentation,disrupt migratory routes,inadvertently trap and kill wildlife,and hinder genetic exchange.Hydropower construction also caused habitat loss,fragmentation,and degradation.These impacts have received global concern,but fences around the world are difficult to be detected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cartographic technologies.Furthermore,the effect of hydropower o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has been underestimated,making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at a global scale still in its infancy.Therefore,building an observation network of global fences and hydropower is a necessary step to move forward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our planet,but also to better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policy-making regarding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tected areas,and the prioritiz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observation network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FENCES HYDROPOWER human footprint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the human footprint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s in reducing human impacts 被引量:2
2
作者 YIN Le DAI Erfu +3 位作者 ZHENG Du WANG Yahui MA Liang TONG Miao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7期1140-1154,共15页
Mapping the human footprint(HF)makes it possible to quantify human influence,which has ha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system.Using five categories of human pressure data,this study mapped the HF of the H... Mapping the human footprint(HF)makes it possible to quantify human influence,which has ha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on the global ecosystem.Using five categories of human pressure data,this study mapped the HF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and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ure reserves in reducing human impac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F of the Hengduan Mountain region was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south and lower in the north.The HF increased by 11.24%over the past 25 years,with faster growth in the southeast.The HF growth rate in nature reserves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across the region,which indicated that nature reserv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the impact of human pressure.A study of Baimaxueshan nature reserve found that establishing nature reserves coul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and no"leakage"occurred.Population growth wa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ncreased HF in nature reserves.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nature reserves must be based on ecological protection.Strengthening the long-term monitoring,evaluation,and management of nature reserves i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ir long-term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influence human footprint nature reserves EFFECTIVENESS
原文传递
基于人类足迹的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
3
作者 刘豪富 李士成 罗全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72-3184,共13页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价其保护区保护成效对完善其管护措施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类足迹,从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地理经济分区与功能分区三个方面... 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科学评价其保护区保护成效对完善其管护措施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类足迹,从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地理经济分区与功能分区三个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2000—2018年保护区内的人类扰动变化,并引入倾向得分匹配法来测度保护区对人类扰动的控制程度。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有35.12%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50.30%的保护区保护成效尚可,仅有14.58%的保护区成效较差。②长江经济带及其保护区的人类足迹整体上均呈增长趋势,但保护区内部增长幅度不足整个地区的一半,这表明保护区虽然没有改变内部人类足迹整体增加的趋势,但有效减缓了其增速。③保护区和功能分区的保护等级越高,保护成效越好。④长江经济带上游与中游地区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好于下游地区,特别是“巴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和云南西部地区的保护区保护成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经济带保护区管护措施的完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人类足迹 倾向得分匹配 保护成效评价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Changes in the growth of Scots pine(Pinus sylvestris L.)stand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in European Russia since 1862
4
作者 Aleksandr V.Lebedev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279-1287,共9页
A century and a half ago,in the European part of Russia(Moscow),forest scientists established the first long-term observations of forests,many of which are under observation to the present day.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century and a half ago,in the European part of Russia(Moscow),forest scientists established the first long-term observations of forests,many of which are under observation to the present day.In the twentieth century,climate changes and,due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forest areas were under air pollution.Based on observations from 157 sites,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growth and density of Scots pine(Pinus sylvestris L.)have decreased by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The environment has changed,an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ations has slowed.Pine yields(-34%stand volume)and their life expectancy(on average 50 years)have decreased.These changes are critical for forestry and for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s in urban centers.Due to the decline in growth,ecosystem functions by urban forests has decreased.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 forests and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it is preferable to create multi-species stands with a complex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stand Scots pine Stand growth Urbanized environment human footprint
下载PDF
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诊断——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正宇 冯舒 +3 位作者 俞露 汤沫熙 夏丽 崔丽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9-442,共14页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 基于人类干扰评估和生态网络构建,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定生态源地修复区、生态廊道修复区和踏脚石修复区,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策略。结果表明:1)湾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强度高、影响范围广,高干扰和较高干扰区域占湾区总面积的48.65%,集中分布于湾区中部;2)湾区生态网络整体呈现“两横四纵”的特征,包括北部连绵山体生态屏障、南部近岸海域生态防护带、东部和西部陆域廊道以及中部水域廊道;3)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包括生态源地4687.42 km^(2),生态廊道1362.71 km,踏脚石833.82 km^(2),主要分布于肇庆市、惠州市、江门市,从生态网络功能与结构完整的角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策略;4)湾区亟待突破区域本位主义理念,凝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处置的共识,组建跨域协同治理机构,主导跨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人类足迹指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环境足迹及居民福祉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
6
作者 毛爱涵 李发祥 +1 位作者 杨思源 于德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637-7650,共14页
环境足迹表征人类发展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环境足迹和居民福祉水平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计算了2000-2018年三江源地区的环境足迹与环境边界,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居民福祉评价框架,评估了2000-2018年三江源地区环境足迹... 环境足迹表征人类发展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环境足迹和居民福祉水平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计算了2000-2018年三江源地区的环境足迹与环境边界,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居民福祉评价框架,评估了2000-2018年三江源地区环境足迹及居民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动态变化特征,得到了2000-2018年三江源地区环境足迹与居民福祉间的定量关系,可为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策略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00-2018年三江源地区人均环境足迹呈一直超过环境边界限额的状态。(2)三江源地区居民福祉按重要性排序表现为社会文化福祉高于安全健康福祉和基本需求福祉。2000-2018年,三江源地区居民福祉总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其中安全与健康福祉的波动最大且对居民福祉的贡献度最高。(3)三江源地区环境足迹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二者关联水平逐渐提高,逐步趋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足迹 居民福祉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三江源地区
下载PDF
人地耦合成本下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路线优化——以福建福州鼓岭风景名胜区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叶永祥 林翠泽 +2 位作者 陈馨 崔亭亭 朱里莹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05-311,共7页
为优化鼓岭风景名胜区道路选线,结合鼓岭风景名胜区旅游大数据与生态适宜性,构建人地关系耦合成本,通过“成本路径”工具进行数字选线,筛选得出综合旅游和特色景点联系两大旅游线路优化系统.优化选线将人地关系结合,提升了道路选线的科... 为优化鼓岭风景名胜区道路选线,结合鼓岭风景名胜区旅游大数据与生态适宜性,构建人地关系耦合成本,通过“成本路径”工具进行数字选线,筛选得出综合旅游和特色景点联系两大旅游线路优化系统.优化选线将人地关系结合,提升了道路选线的科学性;运用多源数据确定起讫点,更注重游客意愿;两大线路体系的构建,使道路选线结果更具丰富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岭风景名胜区 人地耦合成本 旅游数字足迹 生态旅游路线优化
下载PDF
耦合InVEST-HFI-PLUS模型的生态分区规划与动态评估——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子尧 黄楚梨 +1 位作者 李倞 林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789-5798,共10页
生态分区规划是平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通过耦合InVEST-HFI-PLUS模型,在评估研究区生境质量与人类足迹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分区规划。利用2005年与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 生态分区规划是平衡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通过耦合InVEST-HFI-PLUS模型,在评估研究区生境质量与人类足迹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分区规划。利用2005年与202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P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与规划保护两种情景下研究区203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并动态评估不同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对比分析不同情景的实际效益。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生境质量较好,有56%的区域生境质量等级为高;研究区人类足迹指数呈现四周低、中部高的分布格局。(2)综合生境质量与人类足迹指数,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重点保护区、重点修复区以及适度开发区三个生态管制分区,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占比为52.8%,重点修复区面积占比为42%,适度开发区面积占比为5.2%。(3)对2035年两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表明,规划保护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较自然发展情景下提升4.16亿元,研究区生态条件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人类足迹指数 PLUS模型 生态分区规划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和人文发展指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以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为例 被引量:48
9
作者 陈东景 李培英 +2 位作者 杜军 刘乐军 徐兴永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103,共8页
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1-2003年间,我国基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 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1-2003年间,我国基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最后就如何提高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降低社会发展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人文发展指数 海洋渔业资源利用 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区域城市化LUCC的人类生态过程定量研究——以上海市区典型城市化样带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郑辛酉 贾铁飞 倪少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60-269,共10页
借鉴流域研究的范例,根据上海市1987年、1995年和2003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在上海市中心西南城市边缘建立典型城市化样带。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该样带内人类的生态... 借鉴流域研究的范例,根据上海市1987年、1995年和2003年3期Landsat5TM遥感影像记录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在上海市中心西南城市边缘建立典型城市化样带。采用生态足迹法分析该样带内人类的生态供给与需求;提出一城市化区域人类生态过程的新研究方法,得出城市化过程中区域的人类生态质量指数与波动指数,并根据模型计算出的指数值,对样带区域总体及其中城乡区域在城市化中的人类生态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以尝试对区域城市化中人类生态过程进行定量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城市化 人类生态 生态足迹法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和R/S分析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安周 耿秀丽 张桂宾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结合人文发展指数、R/S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探讨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河南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比例由1∶2.65增至1∶3.69,供需矛盾突出;人文发展指数与人均生态足迹指标间的...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结合人文发展指数、R/S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探讨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990—2004年河南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比例由1∶2.65增至1∶3.69,供需矛盾突出;人文发展指数与人均生态足迹指标间的协调度低于0.5,表明河南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环境、资源牺牲为代价的。随着人口及其相应消费水平的上升,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将处于人类过度利用和压力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人文发展指数 R/S分析 河南省
下载PDF
青岛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雪梅 马振民 王惠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4-277,共4页
对2000—2007年青岛市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计算,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分析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2007年间,青岛市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比例由4.37∶1增至6.40∶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最大... 对2000—2007年青岛市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计算,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分析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2007年间,青岛市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比例由4.37∶1增至6.40∶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最大,并且增长迅速,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8.10%增至2007年的52.24%,是导致青岛市生态超载的主要原因;青岛市人类发展指数较高;青岛市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因此,建议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和提倡绿色消费,以实现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
下载PDF
中国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7
13
作者 冯吉芳 袁健红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基于由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足迹构成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剖析省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个省市中有12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在减... 基于由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足迹构成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剖析省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个省市中有12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在减少;区域人均GDP高并不代表生态福利绩效就高;技术效应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效应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抑制作用;30个省市均面临着服务效应的抑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檀菲菲 陆兆华 张萌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08-2513,共6页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 采用能源消费数据及社会经济相关资料,依据能源足迹的碳吸收计量模型、能源足迹强度及生态压力等概念分析环渤海区域可持续性,通过STIRPAT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边际效应,并尝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区域人均能源足迹从2001年0.625 8 hm2上升至2010年1.405 4 hm2,年均增幅为13.84%,且2010年能源足迹赤字为2001年的2.44倍,发展严重不可持续;区域内煤类足迹占总能源足迹的比例平均为78.86%,而能源足迹强度从2001年的0.5505hm2/万元降至2010年的0.338 6 hm2/万元,年均下降4.28%;能源生态压力指数从2001年的5.939 7增至2010年的13.619 4,生态系统严重不安全;能源足迹与人均GDP和能源足迹强度呈正相关,与人口数量呈负相关,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4.201467、0.821476和-0.000 414;区域HDI及健康指数、教育指数和GDP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值,社会经济发展较好。该研究可为环渤海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也对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能源足迹 人类发展指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毒性足迹的污染源头管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靳强 李琛 +3 位作者 刘莲 苏凌寒 申哲民 单爱党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年第4期19-21,共3页
论述了毒性足迹对于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污染源头管控的重要性;基于生命周期数据库,构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目标区域人体毒性计算的简便途径;从方法论和数据库的角度,分析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基于毒性足迹的管理在确定区域... 论述了毒性足迹对于以人体健康为目标的污染源头管控的重要性;基于生命周期数据库,构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目标区域人体毒性计算的简便途径;从方法论和数据库的角度,分析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最后,指出了基于毒性足迹的管理在确定区域和行业的毒性分布及构建人体健康的管理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足迹 人体健康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
下载PDF
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80
16
作者 刘宇辉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9-222,235,共5页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1961—2001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随着人口与消费水平的上升,生态赤字在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人地不协调性的加强不仅危害着中国生态系统的...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1961—2001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随着人口与消费水平的上升,生态赤字在19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并持续增长,由此带来的人地不协调性的加强不仅危害着中国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威胁。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生态足迹 演变分析 中国 模型 协调度 1980年代 生态承载力 研究成果 计算结果 消费水平 持续增长 生态赤字 生态系统 不协调性 持续发展 消费方式 可持续 人口 经济
下载PDF
1996-200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牛高华 赵言文 施毅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地协调和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从区域角度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1996—2004年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消费水平的不... 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地协调和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从区域角度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1996—2004年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区域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大,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威胁着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协调度 生态足迹 长江三角洲区域
下载PDF
环境影响评价中人文因素作用的空间计量 被引量:17
18
作者 孙克 徐中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3-1570,共8页
辨明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中国2000年各省(区、市)的水足迹作为环境影响测算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 辨明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中国2000年各省(区、市)的水足迹作为环境影响测算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中国2000年水足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市的水足迹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在地理上存在集聚现象。进而在传统的人文驱动因素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加入空间项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定量地检验了中国的人口数量和富裕程度等人文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对环境影响显著,而富裕程度对其影响较小;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环境影响显著,城市化率对环境没有显著影响;在控制人口变量的基础上,现有样本数据支持倒U形的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其拐点值为10560.92元;在技术水效率方面,海南的技术水效率最高,而青海和内蒙古的技术水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因素 环境影响 水足迹 STIRPAT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脱钩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慧华 袁健红 冯吉芳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5-142,共8页
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提升与自然消耗脱钩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此,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五"期间:有15个地区脱钩状态... 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提升与自然消耗脱钩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此,本文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地区的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十五"期间:有15个地区脱钩状态为强脱钩;而其余1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有9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一五"期间:有25个地区均为强脱钩;而其余6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仅有1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有28个地区为强脱钩;而其余3个地区的自然消耗正增长,其中有2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人类福利水平增长速度。在中国区域人类福利与自然消耗关系中,技术效应起到了驱动作用,而服务效应起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钩 人类福利 自然消耗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足迹
下载PDF
中国区域间生态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映芹 魏爽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6期22-29,共8页
生态福利测量方法是评估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本文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福利指数模型,对比分析了这三个地区将自然消耗转化为福利水平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04... 生态福利测量方法是评估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本文测算了2004—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足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福利指数模型,对比分析了这三个地区将自然消耗转化为福利水平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04—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生态足迹随人类发展指数的上升而减少,生态福利水平提升了39.7%,经济发展总体上呈可持续性增强态势;中部地区生态足迹随人类发展水平的提升呈波动上升的状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经历了增强、减弱、次增强三个阶段;而西部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增加的同时生态足迹也在增加,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生态福利水平最低且增速缓慢,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减弱。基于我国区域间可持续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现状,本文提出转变中西部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管控力度以及提倡低碳生活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 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 生态足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