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UKARYOTIC EXPRESSION OF HUMAN PERFORIN PROTEI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YBRIDOMAS PRODUCING ANTI-HUMAN PERFORIN PROTEIN
1
作者 刘培军 王一理 +2 位作者 耿宜萍 阎晓彩 司履生 《Academic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001年第1期77-80,共4页
Objective To prepare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perforin(HP). Methods Recombi- nant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CDM8-HP was extracted and purified, and the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the plasmid. Th... Objective To prepare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perforin(HP). Methods Recombi- nant eukaryotic expression plasmid pCDM8-HP was extracted and purified, and the BALB/C mice were immunized with the plasmid. The hybridomas producing anti-HP McAbs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hybridoma technique, then the specificity of the McAbs was identified by using immunocy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Western blot. Results Three hy- bridoma cell lines secreting McAbs against human perforin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three McAbe showed positive only with LAK cells containing human perforin protein, and showed negative with inactive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PBLs). The subclasses of the three McAbs were determined as IgG2bK. Western blo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McAbs recognized a specific band of LAK cell lysateds with molecular weight of 70.0Kd. Conclusion The three hybridoma cell lines secreting McAbs against human perforin were established and the secreted McAbs were spe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ked gene immunization human perforin(HP) monoclonal antibody(McAb)
下载PDF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7
2
作者 姜涛 李黎平 +3 位作者 易思思 欧阳文献 谭艳芳 李双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56-1959,共4页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 目的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中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变化,探索其在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且符合IM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以30例健康儿童志愿者为对照组;通过细胞表面标记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技术,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及其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表达。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法。结果在60例IM患儿中,肝损伤发生率50%(30/60),其中ALT<200 U/L者60%(18/30),200 U/L≤ALT<400 U/L者33.3%(10/30),ALT≥400 U/L者6.67%(2/30),所有患儿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相比,IM非肝损伤和肝损伤组CD8+T淋巴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IM非肝损伤组相比,肝损伤组中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结论 IM患儿肝损伤发生率高,主要为轻中度转氨酶升高,能自限性恢复正常,NK细胞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及CD8+T淋巴细胞高表达是造成IM肝损伤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4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穿孔素 颗粒酶类 儿童
下载PDF
穿孔素与艾滋病 被引量:1
3
作者 董红梅 徐小虎 于晓军 《医学综述》 2006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穿孔素是细胞毒性细胞分泌的的关键效应分子,在机体清除病原及病原感染细胞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穿孔素在病原感染主要是艾滋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穿孔素 感染 人免疫缺陷病毒
下载PDF
穿孔素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培军 司履生 +1 位作者 王一理 耿宜萍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3-526,共4页
目的 研究穿孔素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是否一致 ,以确定肿瘤细胞对穿孔素的杀伤是否有抵抗作用。方法 大量培养LAK细胞 ,制备含穿孔素毒性颗粒的LAK细胞裂解物 ,用红细胞裂解试验证实LAK细胞裂解物的杀伤活性。培养穿孔素敏感的... 目的 研究穿孔素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是否一致 ,以确定肿瘤细胞对穿孔素的杀伤是否有抵抗作用。方法 大量培养LAK细胞 ,制备含穿孔素毒性颗粒的LAK细胞裂解物 ,用红细胞裂解试验证实LAK细胞裂解物的杀伤活性。培养穿孔素敏感的K5 6 2肿瘤细胞株和穿孔素不敏感的Hela、MGC80 3肿瘤细胞株 ,用流式细胞计数的方法研究LAK细胞裂解物对3种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红细胞裂解试验证实 ,LAK细胞裂解物具有杀伤活性 ;抗人穿孔素 (Humanperforin ,HP)McAbs可封闭LAK细胞裂解物对不同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 ;LAK细胞裂解物对K5 6 2细胞的杀伤是通过穿孔素依赖途径的。结论 穿孔素对K5 6 2、Hela和MGC80 3肿瘤细胞的杀伤明显不同 ,说明肿瘤细胞存在对穿孔素的抵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孔素 LAK细胞裂解物 流式细胞计数 肿瘤细胞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的表达及在肾移植排斥与耐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侯建全 张志德 +5 位作者 郭震华 温端改 严春寅 浦金贤 李建勇 庄建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 测定细胞内穿孔素 (P + )及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 ,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和长期存活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2 2例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亚群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排斥组淋巴细胞穿孔素的表达高于非排... 目的 测定细胞内穿孔素 (P + )及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 ,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和长期存活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2 2例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亚群穿孔素的表达。结果 排斥组淋巴细胞穿孔素的表达高于非排斥组 ,排斥反应与CD4 +P+下调和CD8+P+上调有关。冲击治疗可引起P+T细胞亚群和CD5 6+P+NK细胞的降低。CD4 +P+及CD8+P+细胞的下调和CD5 6+P+上调在移植长期存活中多见。结论 观察外周血穿孔素的改变可以较早预测排斥反应 ,可作为评估移植肾长期存活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穿孔素 免疫耐受性 排斥反应
原文传递
穿孔素和颗粒酶B在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及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干预作用
6
作者 邹丽萍 杜文丽 +1 位作者 张艳 王利霞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穿孔素(PFP)、颗粒酶B(GzmB)的表达变化及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干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及rhGH干预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卵蛋白激发作用及rhGH干预...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肺组织中穿孔素(PFP)、颗粒酶B(GzmB)的表达变化及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干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及rhGH干预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卵蛋白激发作用及rhGH干预后哮喘大鼠气道的病理变化。TUNEL原位凋亡检测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PFP及GzmB mRNA的表达。结果哮喘组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高,而rhGH干预组的凋亡指数则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PFP和GzmB mRNA在对照组中呈低表达;在哮喘组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rhGH进行干预后,PFP和GzmB mRNA表达明显低于哮喘组(0.48±0.08 vs 0.63±0.08;0.44±0.13 vs 0.71±0.15;均P<0.05)。PFP和GzmB mRNA表达与支气管上皮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00和0.806,P<0.05)。结论 PFP和GzmB参与了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环节;rhGH可能通过降低PFP和GzmB的表达抑制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气道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重组人生长激素 穿孔素 颗粒酶B 大鼠
原文传递
亚砷酸钠对人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和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蒋涓 张爱华 +5 位作者 林晶 叶影 岑延利 王文娟 李军 杨光红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体外染毒对人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穿孔素(perforin,PFP)和颗粒酶B(granzyme B,Gr B)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淋巴细胞,分别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00(对照)... 目的探讨亚砷酸钠体外染毒对人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0、穿孔素(perforin,PFP)和颗粒酶B(granzyme B,Gr B)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淋巴细胞,分别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00(对照)、5.00、10.00、2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的培养基染毒12、24、48 h。采用HE染色法鉴定染毒模型;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IL-6、IL-10、PFP和Gr B的水平。结果与不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5.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组淋巴细胞的存活率均升高,而1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组淋巴细胞的存活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浓度亚砷酸钠染毒12 h比较,2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24 h及1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48 h淋巴细胞的存活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12 h组和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24 h组及2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48 h组淋巴细胞分泌的IL-6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12 h组和2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24 h组及1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48 h组淋巴细胞分泌的IL-10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12、24 h组及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48 h组淋巴细胞分泌的PFP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浓度亚砷酸钠染毒12 h比较,各浓度亚砷酸钠染毒组淋巴细胞分泌的PFP水平均升高,除1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24 h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12 h组和20.00、30.00μmol/L亚砷酸钠染毒24、48 h组淋巴细胞分泌的Gr B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亚砷酸钠染毒12、24、48 h后淋巴细胞分泌的IL-6、IL-10、Gr B水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砷暴露可诱导IL-6、IL-10、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水平升高,导致细胞因子分泌平衡紊乱,此可能在砷致免疫系统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砷酸钠 人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穿孔素 颗粒酶B 免疫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