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hosts in the shell:identifi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1
作者 alexander mildner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570-571,共2页
Microglia are the tissue resident macrophages of the brain and represent the sole immune population located in the parenchy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These cells are hidden be-tween neurons, astrocytes ... Microglia are the tissue resident macrophages of the brain and represent the sole immune population located in the parenchyma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These cells are hidden be-tween neurons, astrocytes as well as oligodendrocytes and account for only 5-10% of CNS cells. Even though microglia were already identified in 1913 by the Spanish neuroanatomist Ramon y Cajal and further seminally investigated by his student Pio del Rio Horte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osts in the shel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glia in the hum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by P2Y12 receptor
下载PDF
Origin of Fengshui Wood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Modern Society
2
作者 吴欲波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10期96-99,共4页
Origin of Fengshui Woods was studied, 3 representative standpoints (Fengshui doctrines, greening and worship of the god of land) about Fengshui woods were analyzed, and worship of the god of land was believed as a rea... Origin of Fengshui Woods was studied, 3 representative standpoints (Fengshui doctrines, greening and worship of the god of land) about Fengshui woods were analyzed, and worship of the god of land was believed as a reasonable origin view through considering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of ancient China, as well as universal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in the prescience age. To identify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3 views, Carl G. Jung' theory of mythological prototype criticism and Sir James George Frazer's anthropological study were borrowed to prove that Fengshui Woods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Chinese worship of the god of land, and such worship gradually evolved into practices of planting Fengshui Woods for their propitious signs. On this basis, enlightenment of Fengshui Woods to modern society was disclosed to protect present Fengshui Woods and forest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GSHUI WOODS WORSHIP of the GOD of land Mythological PROTOTYPE human-nature oneness
下载PDF
周秦之际天命观的多重内涵及其演变
3
作者 谢乃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4,179,180,共15页
周秦之际天命观具有鬼神之天命、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多重内涵。西周时期天命观是一种以鬼神之天命为核心内涵同时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天命观,但也含有后世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天命观念之因子。在西周天命观的基础上,春秋战... 周秦之际天命观具有鬼神之天命、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多重内涵。西周时期天命观是一种以鬼神之天命为核心内涵同时侧重于国家治理层面的天命观,但也含有后世规律之天命和心性之天命等天命观念之因子。在西周天命观的基础上,春秋战国时期鬼神之天命在国家宗教领域仍广有影响,但随着东周权力结构由王政走向霸政进而再度走向统一,社会思想领域里规律之天命、心性之天命则日益发展成主流。不惟如此,东周诸子还对上古天命观多重内涵进行了哲理化的理论建构,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之际 天命观 鬼神 规律 心性
下载PDF
从神话美学角度评析李贺之鬼神诗
4
作者 黎书含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9期118-121,共4页
在李贺创作的二百余首诗歌中,鬼神诗占据了较大数量,是体现其幽冷瑰丽诗风的典型代表之作。李贺所作的鬼神诗许多都取材于远古先民创作的神话故事,一方面,这些神话作为创作素材进入到他的诗歌中,并经过重新演绎,丰富了李贺的诗歌题材,... 在李贺创作的二百余首诗歌中,鬼神诗占据了较大数量,是体现其幽冷瑰丽诗风的典型代表之作。李贺所作的鬼神诗许多都取材于远古先民创作的神话故事,一方面,这些神话作为创作素材进入到他的诗歌中,并经过重新演绎,丰富了李贺的诗歌题材,使得他的鬼神诗充满了神秘感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神话背后凝聚的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进入诗人的精神之中,使其着眼于古往今来都在思考的生死之问,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瑰丽奇幻的诗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 鬼神诗 神话美学
下载PDF
《水经注·沔水》汉水流域志怪故事的类型与价值
5
作者 周妍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水经注》是古代地理名著,其涉览之博,上至河道流经地区的天文地理,下至风俗民情、神怪传说。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中提到了升仙、精怪、孝子志怪、陷湖传说等多种类型的鬼神怪异故事。分析研究这些怪异故事可以丰富汉水流域文... 《水经注》是古代地理名著,其涉览之博,上至河道流经地区的天文地理,下至风俗民情、神怪传说。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中提到了升仙、精怪、孝子志怪、陷湖传说等多种类型的鬼神怪异故事。分析研究这些怪异故事可以丰富汉水流域文化研究资料,从侧面了解汉水流域的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特征,对于汉水流域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开发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鬼神志怪 故事类型 价值
下载PDF
The Tree of Death and Eternal Life
6
作者 Ken A. Brys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2年第3期145-162,共18页
The "Tree of Death" is a metaphor I use to unlock my Christian assumptions on how the dead attain eternal existence in the afterlife state. The tree's unconcealedness, in this life and presumably the next, along wi... The "Tree of Death" is a metaphor I use to unlock my Christian assumptions on how the dead attain eternal existence in the afterlife state. The tree's unconcealedness, in this life and presumably the next, along with the moral habits an agent develops in this life explain the obstinacy of the dead, that is, how the agent's irrevocable decision to side with the God of Abraham, or not, is possible. For that to be the case, the existential relationships that generate personal identity in this life must accompany (individuate) the subject in the next life. In Christian philosophy, the person-making process mirrors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Blessed Trinity. While Martin Heidegger is not a Christian philosopher, his view on truth and being's unconcealedness provides a useful piece of the argument to continue the Thomistic case for personal immortality. Heidegger is not a catholic philosopher, but the focus he places on being's unconcealedness is consonant with the focus Thomas Aquinas puts on the intelligibility of being. While Heidegger's discussion of being is rooted in Dasein's finitude, the Thomistic interpretation of being situates unconcealedness within the perspective of God's creative act. His vision resets the possibility of applying Heidegger's fundamental ontology beyond temporality. The paper develops through a discussion of the Tree's "branches, trunk, and roots" to conclude that the Christian perspective transforms Heidegger's view of death into "the ultimate possibility of pos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ng's unconcealedness eternal life final decision GOD human death IMMORTALITY person-makingprocess personal identity
下载PDF
“胸怀上帝的国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说
7
作者 季明举 史崇文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3年第4期13-24,87,88,共14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集大成者。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间围绕“国民性”命题展开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历史背景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继承斯拉夫派正教“国民性”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意...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集大成者。在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之间围绕“国民性”命题展开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峙的历史背景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继承斯拉夫派正教“国民性”观念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到具有全人类意义的精神高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对古老“莫斯科—第三罗马”观念的现代性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正教“国民性”论述的核心观点是:就内在精神(信仰)本质而言,俄罗斯是世界上迄今唯一尚存的正教王国,在这个意义上同时也是普天下的精神王国。俄罗斯人是“胸怀上帝的国民”,其民族主体性意识正是建立在实现“全人类兄弟般团结”的弥赛亚主义理想之上的:俄罗斯性即全人类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正教“国民性”论述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中的全人类内涵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正教“国民性” “莫斯科—第三罗马” “胸怀上帝的国民” 全人类性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特征感知的轻量化人体姿态估计 被引量:2
8
作者 毋宁 王鹏 +2 位作者 李晓艳 吕志刚 孙梦宇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07-1117,共11页
针对现有人体姿态估计网络在追求高精度检测时,网络结构设计复杂、模型参数量较大、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特征感知的轻量级人体姿态估计算法。首先利用轻量化Ghost模块重构人体姿态估计的特征提取网络,减少网络... 针对现有人体姿态估计网络在追求高精度检测时,网络结构设计复杂、模型参数量较大、检测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特征感知的轻量级人体姿态估计算法。首先利用轻量化Ghost模块重构人体姿态估计的特征提取网络,减少网络参数量;其次设计了一种轻量级自适应特征感知的注意力机制,在降低网络模型复杂度的同时加强通道间信息有效交流,有效改善关键点定位效果;最后采用Huber Loss损失函数优化模型训练,实现异常点的更优预测,增强模型鲁棒性。在COCO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基准RMPE算法相比,改进后模型的检测精度提升了约0.5%,参数量减少了56.0%,网络运算量降低了32.6%,模型体积压缩了约57.0%,模型检测速率提升约2.1倍。本文改进后的人体姿态估计模型在压缩模型体积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增强了模型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姿态估计 轻量化 自适应特征感知 Ghost模块 Huber Loss
下载PDF
“绝地天通”与中国原始宗教——政教转型
9
作者 李红岩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7,共13页
“绝地天通”概念背后,蕴含着上古社会的深层暗码,标志着原始宗教从民神杂糅形态向民神不杂形态的转型,显示着人类社会的首次政教分离。从《吕刑》到观射父,两个文本歧异互现,映现出经典释读的复杂性。人与神之间的身份交错,需在故事的... “绝地天通”概念背后,蕴含着上古社会的深层暗码,标志着原始宗教从民神杂糅形态向民神不杂形态的转型,显示着人类社会的首次政教分离。从《吕刑》到观射父,两个文本歧异互现,映现出经典释读的复杂性。人与神之间的身份交错,需在故事的完整化中达致逻辑顺畅。民神杂糅是原始宗教最初形态的核心特征。在此阶段,叙事主体是神,不存在公共巫师。由于绝地天通,转入民神不杂形态,政教分离,人神关系由亲密而转为规训,叙事主体转为人王。绝地天通是人神关系的更新,而非创制。从此开始,有了在天地之间的传话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地天通 原始宗教 民神杂糅 民神不杂 观射父
下载PDF
电子游戏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性——以《对马岛之魂》和《底特律:变人》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牛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3期67-71,共5页
在数字人文领域除了影视的耕耘和成长外,还有较为新兴的电子游戏这一形式。得益于进入21世纪后硬件与软件取得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电子游戏得以作为新兴的“第九艺术”,综合了之前其他的数字人文载体乃至传统艺术形式的优势并发展出... 在数字人文领域除了影视的耕耘和成长外,还有较为新兴的电子游戏这一形式。得益于进入21世纪后硬件与软件取得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电子游戏得以作为新兴的“第九艺术”,综合了之前其他的数字人文载体乃至传统艺术形式的优势并发展出自身的特色,并且在如今的国际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文将从电子游戏的技术基础、虚拟场景的构建、跨媒介叙事中的互动性入手,结合具体游戏表现,凸显电子游戏相较于其他文化载体或艺术形式的特色,证明如今电子游戏在叙事和场景构建上拥有足以区别于其他文化载体的独特性,这在我国未来的文化传播和软实力构建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数字人文载体 第九艺术 文化传播 《对马岛之魂》 《底特律:变人》
下载PDF
《沧浪诗话》“天仙”“鬼仙”条考辨
11
作者 戚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7,共9页
严羽于《沧浪诗话》中,将李白、李贺二人并列对举,分别比为“天仙”“鬼仙”。历来诸家对此条诗评的解读,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难以自圆其说。在多维综合的审视之下,有理由认为,严羽的“天仙”“鬼仙”之评实本道教,属于“以道喻诗... 严羽于《沧浪诗话》中,将李白、李贺二人并列对举,分别比为“天仙”“鬼仙”。历来诸家对此条诗评的解读,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难以自圆其说。在多维综合的审视之下,有理由认为,严羽的“天仙”“鬼仙”之评实本道教,属于“以道喻诗”。并且,将道教对“天仙”“鬼仙”的各种细节描述,与李白、李贺二人的整体诗风、诗歌内容、情感向度,乃至诗歌细节、创作路径等方面进行对照,可发现几乎一致。如此一来,此条诗评的内涵也便得到了更合理的揭示,在阐释逻辑上的龃龉难通之处,亦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严羽 天仙 鬼仙 道教
下载PDF
贯穿于幽明之间:王船山《张子正蒙注》论“鬼”“神”
12
作者 王占彬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2-17,共6页
在王船山思想中,“万物—鬼神—阴阳”呈现出宇宙絪缊不息、生生变化之过程。在船山看来,万物都是气根据屈伸往来的法则裁制而出,体现了神化的神妙性、感通性。鬼神和礼乐都是气的表现形式,礼乐是气在道德层面的“明”,鬼神是气在自然... 在王船山思想中,“万物—鬼神—阴阳”呈现出宇宙絪缊不息、生生变化之过程。在船山看来,万物都是气根据屈伸往来的法则裁制而出,体现了神化的神妙性、感通性。鬼神和礼乐都是气的表现形式,礼乐是气在道德层面的“明”,鬼神是气在自然层面的“幽”,“幽明无二理”,鬼神贯穿于幽明之间。人通过存神尽性与鬼神合其德。与神一样,鬼也具有重要价值,为人的死而不亡提供了保证。以心之至诚敬鬼神是对礼义的更深层次的贯彻,人道与鬼神之道的一致性可谓是船山鬼神思想的终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张子正蒙注》
下载PDF
古代海南的海神信仰与厉祭活动
13
作者 谢国先 丁晓辉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6-95,共10页
古代海南既有伏波将军、天妃、平浪侯等与中国内地地区共同的海神,也有峻灵王、西天大士、兄弟公等海南地方的海神。直到清朝末年,除了天妃这位普遍崇奉的海神之外,海南对其他海神的信仰都局限在局部地区。海南的海神,多为海上凶死者,因... 古代海南既有伏波将军、天妃、平浪侯等与中国内地地区共同的海神,也有峻灵王、西天大士、兄弟公等海南地方的海神。直到清朝末年,除了天妃这位普遍崇奉的海神之外,海南对其他海神的信仰都局限在局部地区。海南的海神,多为海上凶死者,因此,海南的海神信仰在本质上是厉祭,即对无祀鬼魂的祭祀。海南古代居民通过祭祀活动把海上遇难者从可能的厉鬼转化为实际的海神,是为求得海上活动的平安。基于同样的原理,海南古代居民也通过祭祀活动把其他场合的遇难者转化为保护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神信仰 厉祭 古代海南
下载PDF
宰天者人:曾国藩鬼神思想发微
14
作者 姜雅思 廖春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5-40,共6页
曾国藩的鬼神思想反对鬼神作为实体的真实存在,且表现出“宰天者人”的倾向。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倡五经而反《新约》,崇孔子而斥上帝,以理性主义的儒家礼教对抗神秘主义的宗教神权。曾国藩曾主持过求雨、祭祀龙王等活动,但其... 曾国藩的鬼神思想反对鬼神作为实体的真实存在,且表现出“宰天者人”的倾向。在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倡五经而反《新约》,崇孔子而斥上帝,以理性主义的儒家礼教对抗神秘主义的宗教神权。曾国藩曾主持过求雨、祭祀龙王等活动,但其本意是通过“神道设教”实现其教化目的与政治目的,以稳定人心、消弭拜上帝教的神权影响为指向。在对天人关系的表述中,曾国藩所说的“天”主要是“义理之天”,而非人格神意义上的“主宰之天”;他强调“宰天者人”,强调人的能动作用与决定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鬼神 礼教 神道设教 宰天者人
下载PDF
基于生命史学观探究明清北京百姓视角下的瘟疫
15
作者 张晗 孙灵芝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10期60-63,共4页
从生命史学角度出发,分析北京地方志中底层百姓瘟疫期间的应对方式,展现瘟疫时期百姓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社会行为。同时透过疫病时期底层百姓的诸多措施,反映瘟疫流行时期的社会状貌。揭示出百姓、瘟疫、社会间的关系,呈现底层百姓... 从生命史学角度出发,分析北京地方志中底层百姓瘟疫期间的应对方式,展现瘟疫时期百姓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社会行为。同时透过疫病时期底层百姓的诸多措施,反映瘟疫流行时期的社会状貌。揭示出百姓、瘟疫、社会间的关系,呈现底层百姓的身体感知、生命观念及其与明清瘟疫爆发时期社会文化因素的内在关联,以期在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蓬勃兴起的今天,针对既往疫病史专注“疫病规律挖掘”本身而对底层百姓社会反映研究不足的情况进行补充,落在关注生命本体的史学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社会史 生命史 地方志 瘟疫 鬼神致疫
下载PDF
论韩愈的鬼神观念--从“多尚驳杂无实之说”谈起
16
作者 唐秋楠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0-85,共6页
张籍指出,韩愈为文“多尚驳杂无实之说”,对韩愈文集作文本分析可知此言非虚。韩愈古文确实表现出“驳杂无实”的特征,反映出其信仰世界中的鬼神观念,形成因素是古代鬼神观念的影响、自身儒墨并用的意识及其早年经历,在早期杂文中已初... 张籍指出,韩愈为文“多尚驳杂无实之说”,对韩愈文集作文本分析可知此言非虚。韩愈古文确实表现出“驳杂无实”的特征,反映出其信仰世界中的鬼神观念,形成因素是古代鬼神观念的影响、自身儒墨并用的意识及其早年经历,在早期杂文中已初露端倪,因元和十四年(819)被贬潮州后接触了岭南敬鬼神的风俗得到强化,在潮州的祭神活动和因此创作的一些祭神文和碑志中更加突显,并不背离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而是成为儒家实现政治统治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张籍 “多尚驳杂无实之说” 祭神文 鬼神观念
下载PDF
叙事学视野下的《太平广记》人鬼遇合小说探析
17
作者 张亚平 孙惠欣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16,共8页
人鬼遇合题材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而叙事又是小说的突出特征。《太平广记》人鬼遇合小说的叙事不仅借鉴了史传叙事的传统,而且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在叙事者方面,常以史官的口吻讲述故事,具有全知全能、客观实录的特征;在叙... 人鬼遇合题材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而叙事又是小说的突出特征。《太平广记》人鬼遇合小说的叙事不仅借鉴了史传叙事的传统,而且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在叙事者方面,常以史官的口吻讲述故事,具有全知全能、客观实录的特征;在叙事时间方面,既有以顺叙为主,预叙、插叙等为辅的时序又具有疏密有度,巧妙结合的时距,展现了时间叙事的叙事技巧;在叙事结构方面,主要遵循首尾呼应的结构,彰显出人鬼遇合小说叙事中由婚而仕的婚仕观以及情可以超越生死的情爱观的叙事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广记》 人鬼遇合 叙事特征 叙事技巧 叙事内涵
下载PDF
唐人小说人鬼遇合故事探析
18
作者 张雨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0-54,共5页
人鬼遇合故事是文言小说常见的一种故事类型。唐人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记载了许多人鬼遇合故事。唐代人鬼遇合故事在继承汉魏六朝小说模式的基础上,发生了许多新变,主要体现为世俗性倾向和情感性追求。唐人笔下的人鬼遇... 人鬼遇合故事是文言小说常见的一种故事类型。唐人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记载了许多人鬼遇合故事。唐代人鬼遇合故事在继承汉魏六朝小说模式的基础上,发生了许多新变,主要体现为世俗性倾向和情感性追求。唐人笔下的人鬼遇合故事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小说 人鬼遇合 世俗化 情感性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论“生态理念”在儒家经典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19
作者 谭立 罗焕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7-72,共6页
将自然生态现象赋予道德内涵和哲学意蕴,归纳总结其规律,以此为依据颁行礼乐、建章立制、治国理政,诠释、指导和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此为儒家经典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和存在意义。其理路在于,首先界定天地本质:“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次... 将自然生态现象赋予道德内涵和哲学意蕴,归纳总结其规律,以此为依据颁行礼乐、建章立制、治国理政,诠释、指导和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此为儒家经典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和存在意义。其理路在于,首先界定天地本质:“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次提出“大人”即圣贤君王的标准:“与天地合其德”;再次奠定圣贤君王治理天下的法理基础:“天工人代”。探求此思想的逻辑本源可见,儒家经典哲学思想和由此形成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建立在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自然生态良好的基础之上,显现出传统生态理念卓越的前瞻性与综合整体思想观念,与当代社会提出的“生态良好”“永续发展”理念具有高度契合之处。同时,儒家生态智慧,需要实现现代转型,方能有助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理念 天地本质 生生大德 德配天地 天工人代 永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网络的轻量型人体姿态估计方法
20
作者 朱宽堂 吕晔 《计算机时代》 2023年第6期69-75,共7页
在高分辨率网络(HRNet)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合Ghost卷积的轻量型高分辨率网络(GLHRNet)。首先使用Ghost卷积模块和极化自注意力(PSA)模块在HRNet中构建新的残差块结构,新的残差块结构可以在减少网络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的同时,建模高分... 在高分辨率网络(HRNet)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合Ghost卷积的轻量型高分辨率网络(GLHRNet)。首先使用Ghost卷积模块和极化自注意力(PSA)模块在HRNet中构建新的残差块结构,新的残差块结构可以在减少网络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的同时,建模高分辨率图像的长距离依赖关系。接着在新网络模型中引入IBN-Net的设计思想,在新网络模型的浅层同时使用批量归一化和实例归一化,为网络模型引入外观不变性,减小光照变化问题对模型的影响。算法在COCO人体姿态估计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HRNet相比新网络模型的参数量降低了36.1%,计算量降低了35.2%,人体姿态估计的平均准确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姿态估计 高分辨率网络 Ghost卷积 极化自注意力 批量归一化 实例归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