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1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河湾盆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人类的适应行为
1
作者 裴树文 徐哲 +2 位作者 叶芷 马东东 贾真秀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9,共21页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1.25-0.7 MaBP)是晚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段之一。该时期大陆内部干旱化加剧,北半球冬季温度迅速下降,动植物群发生变化,对古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泥河湾盆地发育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1.25-0.7 MaBP)是晚新生代最重要的气候变化时段之一。该时期大陆内部干旱化加剧,北半球冬季温度迅速下降,动植物群发生变化,对古人类的环境适应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泥河湾盆地发育我国北方第四纪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体系,其间富集众多早-中更新世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探讨更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行为的关键区域。本文选取盆地内岑家湾台地飞梁、麻地沟、岑家湾和东谷坨等重要遗址,通过多指标的统计分析,解读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古人类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古人类获取石器原料的途径,不同遗址利用者对不同原料的选择和利用主要和遗址距离原料的远近有直接关系,而针对不同原料类型采取的差异化开发策略,预示着古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尽管锤击法是古人类常用的剥片技术,但是砸击技术可能与本地原料质量具有更直接的关系;作为锤击法的有效补充,砸击技术的运用或许与古人类的认知水平提高存在关联。石核和石片的特征表明,该时期古人类对石核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剥片技术多样化,灵活性增强,展示了计划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优质燧石原料的青睐一直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主要策略,该时期修理类产品不仅种类增多,加工方式多样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加工精细的小型刮削器、钻、尖状器、凹缺器、齿状器和多边修理工具等产品增多指示对多种功能的适应,暗示古人类对区域生态景观多元化的积极响应。古人类灵活的技术多样化策略可能与其认知水平的提高存在关联,而气候与环境波动造成的生存压力等多方面叠加因素,可能共同作用于古人类的认知行为上,促使人类调整技术,适应多变的区域环境。本研究对探讨泥河湾盆地更新世古人类生存行为演化与环境关系、人类对东亚高纬度半干旱区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中更新世 气候转型期 人类适应行为 环境变动
下载PDF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
2
作者 孙洁晶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9,共11页
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技术引领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对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选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 高技术产业集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技术引领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对提高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选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存在先增大后减小的倒“U”型特征。中介机制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速人力资本流动和加强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产生先增大后减小的非线性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东部地区、沿海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效应较为显著。空间分析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对邻近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倒“U”型特征。基于此,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应营造高技术产业集聚新环境、完善要素配置新机制、定制差异化区域发展新方案,以促进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 融资约束 人力资本流动 环境规制
下载PDF
基于人因验证的大学教学楼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学楼为例
3
作者 曾忠忠 达尔曼·阿布来提 张波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4期67-70,共4页
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建艺学院教学楼为例,探讨了基于人因验证的教学空间改造策略,并采用人因虚拟环境实验方法评估了改造前后的使用感受。研究发现,在空间设计上,针对教学楼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采取了分区设计、开放式布局、多功能性设... 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建艺学院教学楼为例,探讨了基于人因验证的教学空间改造策略,并采用人因虚拟环境实验方法评估了改造前后的使用感受。研究发现,在空间设计上,针对教学楼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采取了分区设计、开放式布局、多功能性设计等策略,提高了教学楼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在功能分区上,采用了功能区分明、交通流线清晰的设计,使教学楼的功能更加明确和合理。通过人因验证实验,研究发现改造后的教学楼空间在舒适性、视觉环境、听觉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对教学楼空间的整体满意度。文章旨在为教学楼的建设和改造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教学空间与新教育理念的相互适应,同时也为人因环境评估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学楼 空间转型 人因环境评估 人因验证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自主与协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跨学科建构
4
作者 柯坚 李章鸿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5-15,141,共12页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系统必须予以回答、予以回应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话语生成和社会建构,既来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环境的现实困扰和感性认知,更是通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 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系统必须予以回答、予以回应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环境与环境问题的话语生成和社会建构,既来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所遭受的来自自然环境的现实困扰和感性认知,更是通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化及跨学科交叉的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得以建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实践的主体性,决定了基于国家和民族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主性之必然。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在初始发展阶段,并未能够真正地深植到中国的实践土壤。建构中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中国场域、面向中国实践,推进自主理论建构和知识创新。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学科之间存在着学科知识封闭、学科交叉不足的问题,学科之间尚未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和学科交叉的有效机制。推动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自主协同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我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体系化发展及其跨学科知识生产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知识体系 知识自主性 知识协同性 跨学科
下载PDF
数字贸易发展会降低雾霾污染吗?——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
作者 王晶 徐玉冰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3,共11页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全球贸易领域加快渗透,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这必定给贸易参与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变革。采用2010—2019年8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贸易发展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发展...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全球贸易领域加快渗透,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这必定给贸易参与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变革。采用2010—2019年8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贸易发展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发展可以显著降低贸易参与国的雾霾污染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贸易对雾霾污染小的经济体的污染降低作用显著,但对雾霾污染大的经济体雾霾污染降低的作用并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数字贸易对雾霾污染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数字贸易对雾霾污染的作用不显著。无论是数字贸易出口还是数字贸易进口都会降低一个国家的雾霾污染水平。中介效应模型结果发现数字贸易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降低雾霾污染,且这种影响机制会受到国家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即环境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了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 雾霾污染 环境技术创新 人力资本
下载PDF
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与环境治理创新
6
作者 张保伟 汤茂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基于个人主义的传统环境治理体系,与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本质要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和张力,面临治理实践的多重困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定位,对环境治理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和... 基于个人主义的传统环境治理体系,与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本质要求之间存在极大的落差和张力,面临治理实践的多重困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定位,对环境治理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和解决方案,是理念、目标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因而具有治理哲学的意涵。环境治理从个人主义转向生命共同体,带来了主体、思维、手段、制度等方面的治理创新。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从个体主体转向治理共同体,治理思维从人对自然的单向治理转向双向建构,治理手段从个体关注转向关系和共同体,治理制度从主体性规范转向结构性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个人主义 环境治理创新
下载PDF
大型机载油箱电位分布与静电击穿仿真研究
7
作者 刘豪正 刘祎 +3 位作者 高经诚 郭晨阳 范菊莉 冯诗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3,共6页
低导电性的航空燃油在流经管路阀门等结构时会带有一定量的静电荷,这些静电荷最终会汇入燃油油箱。对于载油量较大的不规则飞机油箱,静电规律的数值计算与试验测量均不便展开。本文采用数值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油箱在充油过... 低导电性的航空燃油在流经管路阀门等结构时会带有一定量的静电荷,这些静电荷最终会汇入燃油油箱。对于载油量较大的不规则飞机油箱,静电规律的数值计算与试验测量均不便展开。本文采用数值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对油箱在充油过程中静电电位分布、静电放电电位和静电打火能进行仿真计算,并且对油位高度以及初始电荷密度对油箱静电放电及打火可能性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充油过程中产生静电放电所需的最小击穿电压和产生静电带有的能量,对油箱内电位是否会引起静电击穿和引燃油箱内混合气体进行分析,为静电引起的油箱爆炸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与环境工程 静电放电 帕邢定律 飞机油箱 航空安全
下载PDF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分布、危害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任宇 曹文庚 +3 位作者 肖舜禹 李祥志 潘登 王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42,共25页
[研究目的]镉、铬、铅、铜和锌等重金属是土壤中的典型有害元素。过量摄入会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原生地质背景成因和矿山开采、大气沉降、农药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然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重金... [研究目的]镉、铬、铅、铜和锌等重金属是土壤中的典型有害元素。过量摄入会抑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其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到原生地质背景成因和矿山开采、大气沉降、农药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然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需要进一步识别,对于典型重金属的危害作用需要进行全面的梳理揭示。[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整理典型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土壤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作用,综述人体暴露在高重金属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下的毒性作用及针对性修复方式。[研究结果]受到原生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类型的共同影响,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会对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同效应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累积。当重金属在人体中累积含量过高,会对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产生破坏,威胁人体健康。[结论]应该综合考虑污染方式、污染水平和暴露途径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重金属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含量分布 微生物 植物 人体危害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源头河流水体溶解性有机物组分及其关键调控因素
9
作者 王旭 蒋浩 +2 位作者 谭香 张全发 王伟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0-1051,共12页
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及组分的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东缘龙苍沟流域27条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DOM荧光特性表示组分特征,同时调查各河... 水体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及组分的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以青藏高原东缘龙苍沟流域27条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为研究对象,采用DOM荧光特性表示组分特征,同时调查各河流地理特征、气候特征和水化学特征,探究源头河流DOM含量和组分的关键调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在0.35—1.50 mg/L之间,平均值为0.85 mg/L。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的均值分别为0.91和1.11,类色氨酸与类酪氨酸比值(Trypto/Tyro)的均值为0.76,新鲜度指数β/α均值为0.61,表明蛋白质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差、微生物活性较低。随着海拔的降低,龙苍沟流域河流DOC浓度降低,DOM组分外源性降低,而微生物生物活性升高(P<0.05)。DOM组分受地形、流域面积和气候因素影响不显著(P>0.05)。荧光指数FI、新鲜度指数β/α与Ca^(2+)/Mg^(2+)和NO_(3)^(-)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海拔、坡降、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DOC浓度、Ca^(2+)/Mg^(2+)和NO_(3)^(-)浓度都对DOM组分起到了一定作用(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在Strahler 1级源头河流中Ca^(2+)/Mg^(2+)和NO_(3)^(-)浓度是驱动DOM组分海拔变异的主要环境因素。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海拔降低,岩石风化加剧,同时人类活动的增加引起NO_(3)^(-)浓度的增加改变了水化学环境,导致DOM组分品质改善。对源头河流DOM组分空间变异和调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加深对源头河流有机物代谢过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河流 溶解性有机物组分 环境因素 人类活动 岩石风化
下载PDF
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以滇西北哈巴雪山东坡矿场路为例
10
作者 原日强 杨建明 +3 位作者 李建伟 党雪芳 周幸 杜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16-120,共5页
[目的]探究哈巴雪山东坡矿场路植物群落在遭受破坏后,植物群落沿海拔的演替规律及种群的更新能力。[方法]以哈巴雪山东坡矿场路沿海拔梯度设置23个样方,分析哈巴雪山东坡矿场路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垂直分布格局。[结果]23个样地中,乔... [目的]探究哈巴雪山东坡矿场路植物群落在遭受破坏后,植物群落沿海拔的演替规律及种群的更新能力。[方法]以哈巴雪山东坡矿场路沿海拔梯度设置23个样方,分析哈巴雪山东坡矿场路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垂直分布格局。[结果]23个样地中,乔木27种,灌木65种,草本196种。物种丰富度呈明显的单峰分布格局,峰值最大出现在中海拔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先升高后降低,而灌木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上升呈明显下降的格局。α多样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与物种丰富度相似,β多样性基本也符合单峰格局,但是受矿厂区干扰峰值波动起伏较大。[结论]海拔梯度、人为干扰、小地形破坏对群落物种多样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海拔 人为干扰 环境因子 哈巴雪山
下载PDF
基于GIS的滇中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11
作者 张雪 刘璐 游珍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1期8-18,共11页
科学评估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滇中地区地形、水文、植被、气候单要素和综合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与标准... 科学评估人居环境适宜性,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 km×1 km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滇中地区地形、水文、植被、气候单要素和综合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与标准,从空间上定量评价了滇中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从自然单要素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来看,气候、水文和地被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以比较适宜为主;而地形是该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的主要限制要素,且在空间上分区比较破碎,以一般适宜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部和北部。(2)从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来看,整体的人居环境状况较好,空间上呈片状分布的特征,临界适宜和一般适宜地区区域点总面积的80%以上;昆明市的不适宜地区面积占比最高,高度适宜地区面积较小但多数分布在楚雄州,曲靖市整体的人居环境状况最好。(3)结合人口数量和密度空间分布数据来看,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一致性,滇中地区近90%的人分布在临界适宜、一般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性 人居环境指数 地理信息系统 滇中地区
下载PDF
三峡水库支流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12
作者 毛羽丰 何蕊序 +6 位作者 李宏 杨胜发 余薇薇 叶开来 林彤 白小霞 何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3,共17页
甲烷(CH_(4))对全球温室效应有着较大的贡献。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其CH_(4)排放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但三峡水库反季节的运行方式,使支流库湾CH_(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其CH_(4)排放效应尚不十分明确。本... 甲烷(CH_(4))对全球温室效应有着较大的贡献。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其CH_(4)排放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但三峡水库反季节的运行方式,使支流库湾CH_(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进而导致其CH_(4)排放效应尚不十分明确。本文综述了三峡水库支流CH_(4)排放的研究进展,典型支流的CH_(4)排放通量普遍高于干流,位于三峡水库库尾的部分支流CH_(4)排放通量高于三峡水库库首及库中支流。大多数典型支流的CH_(4)通量在夏季均达到全年峰值,而在冬季高水位运行期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本文主要从水环境条件、水动力条件、人类活动及气象条件4个方面阐述了三峡水库支流CH_(4)排放的影响因素。1)水环境条件:支流水华后藻类衰亡分解过程会驱动CH_(4)释放,且藻类的演替过程会加剧CH_(4)的产生;温度可以直接影响CH_(4)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也能通过促进藻的生长间接影响CH_(4)排放;支流相对较低的甲烷氧化菌丰度是其CH_(4)通量较高的原因之一。2)水动力条件:蓄水期CH_(4)主要以扩散的方式进行释放,支流较低的流速促进了悬浮物的沉积,上游沉积物中的CH_(4)含量高于下游;泄水期CH_(4)主要以冒泡的方式进行释放,下游沉积物中TOC急剧增加,但干流的入侵会削弱支流的温度分层,破坏藻类生长环境,间接影响CH_(4)通量。3)人类活动:农业耕作使支流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增加,甲烷氧化菌的丰富度降低,细菌群落的营养相关代谢增强;建设用地扩大、支流筑坝增加抑制了有机物的传输,增加了水体中的产CH_(4)底物,促进了CH_(4)的产生。4)气象条件:降雨会携带更多营养物质进入支流,同时会增加水体浊度、破坏水体的温度分层,从而对CH_(4)的产生和传输过程造成影响。最后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三峡水库CH_(4)排放的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支流 甲烷排放 水环境条件 水动力条件 人类活动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田嫒 曾令秋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109,共16页
农业机械化会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进而导致农机购置补贴带来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慢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采用2008—2021年31个省份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机购置补贴提高了农业总产值和碳排放量并降低了... 农业机械化会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和环境污染效应,进而导致农机购置补贴带来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慢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采用2008—2021年31个省份数据的分析发现:农机购置补贴提高了农业总产值和碳排放量并降低了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环境污染效应),从而显著促进了农业GTFP提升,但该正向影响小于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TFP的正向影响;农机购置补贴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促进农业GTFP和农业TFP提升(技术效率改善渠道的作用不显著),且对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小于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平原面积占比较高地区和环境规制较强地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GTFP和农业TFP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且在环境规制较强地区对农业GTFP的提升作用大于对农业TFP的提升作用。因此,应增强支农政策的绿色偏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并通过完善配套政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农业技术效率,进而实现更快的农业GTFP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机购置补贴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环境规制 人力资本
下载PDF
逻辑与进路:环境刑法中的新生态中心法益观
14
作者 于晶晶 王康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前环境刑法法益观主要包括人类中心法益观和生态中心法益观。人类中心法益观因“治理延迟”致使环境刑法处于被动地位,生态中心法益观因“见物不见人”致使环境刑法走向极端。我国环境刑法的完善应坚持新生态中心法益观的立场,扩大环... 目前环境刑法法益观主要包括人类中心法益观和生态中心法益观。人类中心法益观因“治理延迟”致使环境刑法处于被动地位,生态中心法益观因“见物不见人”致使环境刑法走向极端。我国环境刑法的完善应坚持新生态中心法益观的立场,扩大环境犯罪的罪名体系,重塑环境犯罪的入罪边界,优化环境犯罪的量刑规则。这既是风险社会中环境犯罪治理早期化的要求,也满足环境刑事司法修复规范完善的理论需求,更符合世界范围内生态法益独立保护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刑法 人类中心 生态中心 法益观
下载PDF
区域环境污染对社会道德失范评价的影响——基于具身认知视角的实证研究
15
作者 苏伟锋 王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8,96,共9页
地理学界在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道德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该文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3703份大样本数据,探究区域环境污染对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的影响效应,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环... 地理学界在环境污染对人类社会道德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该文从具身认知的理论视角,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3703份大样本数据,探究区域环境污染对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的影响效应,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失范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传媒道德失范无显著影响;区域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社会道德失范评价实质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地理环境影响人类认知的一种具体表现。研究结果可为环境污染对社会道德的不良影响效应研究提供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我国当前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具身认知 环境污染 道德失范 道德地理
下载PDF
基于智能驾驶场景的人机信任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16
作者 何文浩 王铁雁 +1 位作者 张婷茹 陶达 《人类工效学》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目的研究智能驾驶场景下人机环系统中的三个重要因素(系统预测准确率、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对驾驶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人机信任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组内组间混合设计的人因学实验,招募了24名不同驾驶经验的被试在智能驾驶辅助... 目的研究智能驾驶场景下人机环系统中的三个重要因素(系统预测准确率、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对驾驶员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人机信任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组内组间混合设计的人因学实验,招募了24名不同驾驶经验的被试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三种预测准确率(90%、76%、60%)及两种环境可认知状态(清晰认知和模糊认知环境)下进行模拟驾驶任务,并收集驾驶过程中被试的主观人机信任、驾驶行为绩效和生理数据等多维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结果不同驾驶经验下,被试的主观信任存在显著差异。系统预测准确率和驾驶经验对主观信任存在交互作用。不同环境可认知状态下,被试的瞳孔直径、眼跳次数和皮电波峰幅值均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对眼跳次数存在交互作用。人机环三因素对被试的驾驶行为绩效无明显影响。结论系统预测准确率、环境可认知状态和驾驶经验均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主观人机信任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环境可认知状态较差时驾驶员会增加对驾驶辅助系统的信任。随着驾驶员驾驶经验的增加,其对驾驶辅助系统的信任也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人机共驾 智能驾驶 系统预测准确率 环境可认知状态 驾驶经验 人机信任 交通安全
下载PDF
贵州省罗甸县仙女山景观资源保护利用研究
17
作者 肖念兵 《江西建材》 2024年第1期150-151,共2页
文中通过对仙女山景观资源进行分析,结合仙女山的地理优势、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提出人性化理念和仙女山景观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因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问题,探索罗甸县城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文中通过对仙女山景观资源进行分析,结合仙女山的地理优势、地貌特征、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实际情况,提出人性化理念和仙女山景观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因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问题,探索罗甸县城的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问题 人性化理念 仙女山 景观资源 保护开发
下载PDF
美国场地土壤筛选值研究及其对中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启示
18
作者 王晓宇 屈雅静 +1 位作者 赵文浩 马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6,共13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标准和土壤环境保护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关注污染场地保护并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以美国为例,综述其在土壤筛选值(SSLs)方面的...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标准和土壤环境保护的基础。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关注污染场地保护并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文以美国为例,综述其在土壤筛选值(SSLs)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美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系统梳理美国在SSLs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直接摄入、皮肤吸收、摄入污染地下水、吸入室外挥发物与颗粒物和蒸汽侵入5个方面阐述美国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SSLs制定的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立足我国国情开展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加强本土化参数研究和土壤环境基准研究规范化,以及协同开展土壤地下水环境基准研究,以期为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与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选值 土壤环境基准 风险评估 污染场地 人体健康
下载PDF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研究
19
作者 朱雪芬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1期77-80,共4页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是市民和旅游者体验城市文化的主要地方。具有鲜明地方历史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一座城市而言是特别重要的。以荆州古城东门景区为例,结合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对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面貌的反映,是市民和旅游者体验城市文化的主要地方。具有鲜明地方历史特征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一座城市而言是特别重要的。以荆州古城东门景区为例,结合环境行为学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对公共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一步从地标、城市景观、步行街和广场等方面探讨了荆州古城东门景区作为荆州市城市公共活动场所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 环境行为学 人的行为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环境政策保障
20
作者 孙全胜 《南海学刊》 2024年第3期13-22,共10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完善环境政策体系的建构,提升环境政策的法律效力与可操作性,加强环境政策执行效能以及推进公...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完善环境政策体系的建构,提升环境政策的法律效力与可操作性,加强环境政策执行效能以及推进公众参与环境政策。在制定环境政策方面,政府要完善环境立法和优化环境行政体制,推进重点领域环境政策保障和创新环境政策手段。在执行环境政策方面,加强环境执法力量和能力,完善环境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罚机制,建立环境问责与激励机制。在环境政策的公众参与方面,提升环境政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促进公众对环境事务的关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环境政策 公众参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