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传导路径的优化思考
1
作者 朱红 霍子文 +1 位作者 李丹妮 肖菲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40,共9页
梳理广州不同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传导体系的演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实践,认为规划传导体系需适应超大城市治理逻辑,从技术与行政闭合、保护与开发并进、规划与规则关联、精准与灵活协同的视角出发,着重优化5类管控要素的传导路径... 梳理广州不同阶段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传导体系的演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实践,认为规划传导体系需适应超大城市治理逻辑,从技术与行政闭合、保护与开发并进、规划与规则关联、精准与灵活协同的视角出发,着重优化5类管控要素的传导路径:一是指标传导,需加强不同空间尺度的指标转译工作,注重指标传导与实施监测过程的协同;二是公益性要素传导,宜以“定界”“定位”“定量”“定标准”的多元方式,区分控制线和设施等要素刚性管控的层次性;三是空间战略传导,应推进补充性文件制定,深化核心战略资源的空间细化与管控要求等;四是主导功能传导,建议加快用途清单和政策清单制定,保障“主体功能分区—一级规划分区—二级规划分区—用地用海分类”用途传导的一致性;五是空间容量传导,应重视“人—地—房”承载力的协同传导,提升空间容量传导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体系 总详联动 规划实施 空间治理
下载PDF
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城乡融合时空适配及交互影响
2
作者 谭佳欣 王凯 刘美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07-2014,共8页
运用数列匹配度和Kernel核密度分析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城乡融合的适配度时空演化特征,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和城乡融合的适配类型由中级适配向初级... 运用数列匹配度和Kernel核密度分析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与城乡融合的适配度时空演化特征,建立空间联立方程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武陵山片区国土开发强度和城乡融合的适配类型由中级适配向初级适配转变,各县(市、区)绝对差异存在收敛特征,适配度空间结构稳定性有待提升。(2)国土开发强度与城乡融合之间存在正向交互影响,城乡融合对国土开发强度的作用大于国土开发强度对城乡融合的作用,且县(市、区)之间国土开发与城乡融合模式存在“模仿效应”。(3)国土开发强度与城乡融合的交互影响存在空间负溢出效应。邻近地区国土开发强度对本地城乡融合具有抑制作用,同样邻近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高也会降低本地国土开发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开发强度 城乡融合 时空适配 交互影响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Dynamics of Land Use/Land Cover Considering Ecosystem Services for a Dense-Population Watershed Based on a Hybrid Dual-Subject Agent and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ing Approach
3
作者 Yutong Li Yanpeng Cai +3 位作者 Qiang Fu Xiaodong Zhang Hang Wan Zhifeng Yang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82-195,共14页
Land use/land cover represents the interactive and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conditions,leading to potential conflicts among natural and human-related issues as well as among stakeh... Land use/land cover represents the interactive and comprehensive influences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conditions,leading to potential conflicts among natural and human-related issues as well as among stakeholders.This study introduced economic standards for farmers.A hybrid approach(CA-ABM)of cellular automaton(CA)and an agent-based model(ABM)was developed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social and land-use synergic issues to examine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projections of land-use conversions for a humid basin in south China.Natural attributes and socioeconomic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land use/land cover and its drivers of change.The major modules of the CA-ABM are initialization,migration,assets,land suitability,and land-use change decisions.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rban land-use conversion probability were captured using parameters based on a spatial logistic regression(SLR)model.Simultaneously,multicriteria evaluation(MCE)and Markov models were introduced to obtain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bability of ecological land conversion.An agent-based CA-SLR-MCE-Markov(ABCSMM)land-use convers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policies on land-use conversion.This model can reproduce observed land-use patterns and provide links for forest transition and urban expansion to land-use decisions and ecosystem services.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land-use simulations under multi-policy scenarios,revealing the usefulness of the model for normative research on land-use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land cover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gent-based model Cellular automaton
下载PDF
在领域层级中的与人互动——居住建筑品质特性
4
作者 贾倍思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7期6-13,共8页
在从大规模住宅开发向“存量改造”转变的背景下,建筑师需要重新认识居住建筑的品质和设计方法。以纪念性建筑为本位的建筑设计,是提高城市居住建筑设计品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居住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在时间进程中和人的需求变化相互作用,... 在从大规模住宅开发向“存量改造”转变的背景下,建筑师需要重新认识居住建筑的品质和设计方法。以纪念性建筑为本位的建筑设计,是提高城市居住建筑设计品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居住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在时间进程中和人的需求变化相互作用,使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在领域层级上取得平衡。以哈布瑞肯为代表的“开放建筑”理论区别于传统建筑学,强调城市住宅设计的四个领域层级——社区、建筑、结构和填充体。通过对BE事务所的案例进行研究,介绍其居住建筑设计中注重城市肌理和形态、开放的结构、立面的公共性和基于内装工业化的居住多样性的特点,展示了一种和传统城市一致的可持续居住建筑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品质 领域层级 开放建筑 互动
下载PDF
乡村空间重构的理论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构建 被引量:20
5
作者 金利霞 文志敏 +1 位作者 范建红 杜志威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5-774,共10页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 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地域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乡村空间重构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西方"后生产主义"语境下,乡村空间研究开始出现消费转向、社会-文化转向和后现代转向,多功能、全球化乡村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成为西方乡村空间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主要基于乡村地理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展开乡村空间重构过程—机理—调控研究以及微观视角下农户经济空间行为研究;当前,中国乡村空间重构呈现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学转型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体组织与政府、企业、个人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空间-权力关系成为乡村空间重构的重要视角。政治经济地理学及"社会-空间"二元辩证法为乡村空间重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乡村空间重构研究应系统整合空间生产、主体能动性、土地资本化、社会关系网络、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农户地理等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理论,强化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响应机制研究,重点开展多要素多维度的乡村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变规律研究、乡村社会空间再生产研究、能动性视角下乡村劳动力空间生产研究、政府政策制度与城乡空间治理体系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政治经济地理学
下载PDF
吴文化与江苏经济 被引量:15
6
作者 戴先杰 王丽娟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88,共4页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 ,分析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作为主导性地域文化的吴文化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同时 ,探讨在新世纪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中 ,如何进一步充实吴文化的内涵 ,以开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互动发展 吴文化 江苏经济
下载PDF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反思 被引量:19
7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0,共10页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多宜性 适应性 人本性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雷山县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蒋焕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18530-18532,18535,共4页
阐述了少数民族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推动县域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又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维护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必须科学建... 阐述了少数民族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业发展推动县域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又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维护和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必须科学建构其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镇化 互动发展 少数民族县域 路径 雷山县
下载PDF
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互动关系研究
9
作者 王爱民 高翔 《热带地理》 2006年第2期139-144,共6页
基于深圳社会经济与国土资源互动关系,对深圳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国土资源的动态特性与优劣势转换、“深圳发展模式”与国土资源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从乡村区域到城市化地域,国土资源的价值与功能、结构与内涵... 基于深圳社会经济与国土资源互动关系,对深圳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国土资源的动态特性与优劣势转换、“深圳发展模式”与国土资源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表明,从乡村区域到城市化地域,国土资源的价值与功能、结构与内涵、激励与约束机制处于不断变动中;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国土资源结构体系、开发利用、发展战略有其迥然不同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资源 互动关系 深圳
下载PDF
高速铁路背景下西北地区铁路可达性与空间相互作用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富涛 钱勇生 +1 位作者 曾俊伟 广晓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4-1174,共11页
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境内外重要结合点。通过考虑各城市铁路交通流的异质性,以西北各市(州)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重要高铁线路开通时间为断面,以2011、2015年和2019年为时间节点,利用列车频次可达性测度方法与标准引力模型,... 西北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境内外重要结合点。通过考虑各城市铁路交通流的异质性,以西北各市(州)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重要高铁线路开通时间为断面,以2011、2015年和2019年为时间节点,利用列车频次可达性测度方法与标准引力模型,采用列车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以及经济联系总量和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对其铁路可达性及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铁路可达性及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整体上提升明显,高铁沿线更为显著,受列车频次的影响较大。(2)全区铁路可达性总体上东西梯度差异显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减。各省(自治区)局部表现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铁路枢纽城市为次中心的圈层结构。(3)全区空间相互作用由传统的“极核式”转变为以枢纽城市为节点,以陇海线、宝兰线、兰新线等主干铁路为轴线纵向延伸的“点轴式”,进而初步形成一定的“网络式”格局。各省(自治区)内部“区域中心城市—外围城市—边缘城市”经济联系总量梯度结构明显。深入剖析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分布格局,建议应该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尤其是扩大边缘地区铁路网覆盖面,统筹东西梯度发展,非高铁沿线城市需要加强与沿线城市的交通接驳建设,积极主动融入高铁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可达性 空间相互作用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的“总详联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孚湘 韩文超 朱红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3-29,共7页
文章总结了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和要求,分析了原有详细规划存在的“总控脱节”、总规控规化、刚性过强和调整频繁等问题,认为新时期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解决原有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建立“总详联动”机制,其中应高度重视镇(街道)级... 文章总结了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背景和要求,分析了原有详细规划存在的“总控脱节”、总规控规化、刚性过强和调整频繁等问题,认为新时期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解决原有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建立“总详联动”机制,其中应高度重视镇(街道)级规划对于传导总规要求、指引详细规划编制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应增强详细规划在要素分层、空间布局和用地功能等方面的弹性与适应性。同时,建议加强详细规划与镇(街道)级规划的联动作用,探索详细规划分层审批、动态维护等机制,促进详细规划从原来的单一时间和空间切面的静态规划向动态过程规划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规划传导 总详联动 镇级规划 详细规划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 被引量:60
12
作者 龙花楼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 研究目的:科学解释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现状,厘清了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冲突—协调”理论模式,并从三个维度对土地利用转型进行了科学解释: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引起土地系统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土地系统功能的变化,辅以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最终促使土地利用转型的完成。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自引入中国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有力支撑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理论化;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创新可有效解决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所面临的复杂关联及多重因果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土地系统科学 “冲突—协调”理论模式 结构与功能
下载PDF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Yangtze Delta during past8000 years 被引量:9
13
作者 ZHANGQiang JIANGTong +3 位作者 SHIYafeng LorenzKING LIUChunling MartinMETZLER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The Yangtze Delta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 The Yangtze Delta is one of the economically most 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hina monsoon regi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rchaeology studies over many years in this region provide exceptional information about climate changes,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lso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made in the study region revea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olithic cultures is not continuous, which may be a result of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The analysis of 14 C-dated buried paleotrees, peat and shell ridges show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earch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onfirm that human civilization collapsed six times in the Yangtze Delta, matching six high sea level epoches, peat accumulation and buried paleotrees formation periods respectively. This indicates that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are controlled by local climate changes and changing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5000 aBP-3800 aBP) in about 4000 aBP, after a tremendous flooding event, followed by a relatively backward Maqiao culture (3800 aBP-3200 aBP) confused researchers and aroused their great interest.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paper show that the collapse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is a result of several factors, for example war and food shortage, but the flooding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Liangzhu culture epoch is the main factor ther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flood events climate changes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Yangtze Delta
下载PDF
作为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的景观方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洲林 陈蔚镇 《风景园林》 2022年第3期92-97,共6页
系统探究景观方法对空间治理主体互动过程的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挖掘景观研究与实践范式应用价值的途径之一。首先界定景观方法和空间治理主体互动的研究对象,然后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展示... 系统探究景观方法对空间治理主体互动过程的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挖掘景观研究与实践范式应用价值的途径之一。首先界定景观方法和空间治理主体互动的研究对象,然后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这种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看,各类景观研究方法都强调为空间规划各环节的主体互动打开跨边界交互的窗口,并架设跨层级联系的桥梁;具体到特定空间范围,景观规划项目所建构的实践框架能有效纳入多元利益相关者,且整个过程所运用的多种景观研究方法可显著提升各类主体在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运作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本质上,作为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的景观方法主要致力于提供共识性的话语体系与合适的契机和平台来推动空间规划研究或实践领域的合作,而非直接提供技术性的土地利用解决方案。本研究的分析视角在进一步明确风景园林与空间规划的交叉研究重点的同时,深化了对风景园林价值实现途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空间治理 主体互动 媒介 景观方法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体系运作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互动机制与融合路径 被引量:7
15
作者 吕晓 王亚男 +1 位作者 牛善栋 彭文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19,共10页
研究目的: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理论认识,揭示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之间的融合机制与路径,助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 研究目的: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理论认识,揭示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之间的融合机制与路径,助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土地要素市场化机制均在中央与地方博弈过程中实现发展变迁,其中还伴随着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的变化。(2)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持续运转的过程就是两者有效融合的过程,可以促进“区域—要素”的互联互动,并增强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3)激发土地要素市场活力,构建全国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并优化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加强规划引领和数字化协同治理,完善“权—责—法”管理制度是规划与市场融合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实现土地要素高效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要素市场有效融合的最终目的,通过产权放活、多效供给、市场整合、收益共享、规划引导、智能管控以及权责法治的完善可以统筹规划与市场的作用,进而促进国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国土空间规划 互动关系 融合路径
下载PDF
大城市空间交互网络的多中心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基于流动空间与空间效应的成都实证 被引量:9
16
作者 喻冰洁 崔叙 +1 位作者 张秋仪 杨林川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66-74,共9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大数据技术变革的背景下,进一步准确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态势对于规划编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成都为研究案例,从流动空间与空间效应视角,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构建出行网络矩阵,揭示空间交互网络多中心结构的...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大数据技术变革的背景下,进一步准确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态势对于规划编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成都为研究案例,从流动空间与空间效应视角,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构建出行网络矩阵,揭示空间交互网络多中心结构的动态特征、社群结构组织模式及节点等级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成都空间交互网络密度具有时变性与圈层性,网络层级呈"星"状圈层布局模式特征,建成区范围与轨道服务半径对出行极限圈有决定性作用;空间交互网络的节点等级形成了不均衡的"一超多强"的多中心结构,兼具"南核心极化、中圈层崛起、内核心均质"的新态势,多中心网络社群结构主要有溢出型、点轴型、独立型和飞地型4种组织模式;公交可达性、住宅密度、土地混合度等城市特征要素对城市空间交互网络节点的中心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多中心结构 空间交互网络 手机信令数据 形成机制
下载PDF
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萍 赵瑞雪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5,共9页
针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对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着一定不利影响的问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通过352份来自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研究样本,分析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有负向... 针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对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着一定不利影响的问题,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通过352份来自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研究样本,分析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创意领地行为有负向影响作用,该过程是通过以情感导向的团队互动的中介作用实现的,而以事实为导向的团队互动中介效应不显著;个体主义不仅能够增强情感导向的团队互动对创意领地行为的负向影响,还对情感导向的团队互动在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创意领地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具有强化作用。为促进组织降低员工创意领地行为,提出领导者培养自身接受并协调矛盾的能力、注重员工个性化发展、重视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和促进团队互动、注重明确员工个人创意在团队中的归属问题等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悖论式领导 团队互动 个体主义 员工创意领地行为
下载PDF
中国海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8
作者 方堃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9-31,共13页
海疆是一个国家范畴的地理概念。历史时期海疆的形成与发展既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更与古代先民认识和利用海洋的进程相伴。因此,中国海疆史演绎的主题包括不同时期的陆、海关系和海洋与人的关系;而海疆史研究最关切的是沿海、腹... 海疆是一个国家范畴的地理概念。历史时期海疆的形成与发展既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更与古代先民认识和利用海洋的进程相伴。因此,中国海疆史演绎的主题包括不同时期的陆、海关系和海洋与人的关系;而海疆史研究最关切的是沿海、腹地与近海空间范围内人的生存环境变迁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现代疆域管辖和海洋制度建立前,中国海疆并非指"海洋疆域"。历史时期的海疆空间经历了从海岸线构成"海界",演化扩大为范围界限相对模糊的沿海区域,而后成为王朝国家的沿海疆域的推展发展过程,形成了以海岸带与相邻陆域为主,包括部分岛屿和近岸海域在内、有海洋文明特征的疆域边缘区域。海疆的历史分为奠基、形成、调整定型和成熟与转型等四个阶段;其中宋元时期定型的"中段突出、两端略低"的海疆发展格局,在中国海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地理和地缘角度分析海疆与陆域边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时期海疆治理既按照疆域治理的一般规律发展,同时更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而历代王朝进行海疆经略的政策举措,反映了海疆在王朝疆域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朝疆域 历史分期 海疆治理 海陆关系
下载PDF
盛德世祀:南洋开漳圣王信仰文化——落地生根、跨海互动与慎终追远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琛发 《闽台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19-27,共9页
开漳圣王信俗自明清播迁南海,兼及外族,内涵依旧不离唐朝以"盛德世祀"定位圣王之传统。其神道设教是以陈元光事迹为主,继承先民开漳事功,于崇德报功与慎终追远当中贯彻传统,并信仰此精神能落地生根转化为保佑大众之当地文化... 开漳圣王信俗自明清播迁南海,兼及外族,内涵依旧不离唐朝以"盛德世祀"定位圣王之传统。其神道设教是以陈元光事迹为主,继承先民开漳事功,于崇德报功与慎终追远当中贯彻传统,并信仰此精神能落地生根转化为保佑大众之当地文化。历代信众因此依据祖先文化创化在地资源,开垦与建构社会经济,完成与脚下土地生命交融。陈元光在南洋的香火跨海跨境,由历史渊源而交集形成互动网络,亦保障更大范围的共同体能够照应与保障养生送死等等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德 日新 宗祠/宫庙 跨海跨境
下载PDF
居住环境社交空间分区探究——基于“多种空间分区理论”视角的实证研究
20
作者 于佩冉 陆诗亮 《城市建筑》 2018年第35期105-108,共4页
本篇意在研究宜居城市概念下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地区居住空间环境为例,研究我国文化认知背景下的社交空间分区的模式及加强环境影响社交活动的空间可能性。理论回顾表明空间的"领域性"及"领域"的&... 本篇意在研究宜居城市概念下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地区居住空间环境为例,研究我国文化认知背景下的社交空间分区的模式及加强环境影响社交活动的空间可能性。理论回顾表明空间的"领域性"及"领域"的"可读性"是影响社会交往的两种重要空间品质。据此,从"多种空间分区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社交空间分区的分析,研究北京地区四类居住环境中空间作用于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利用类型学分析,比较四类居住环境中"领域性"及"可读性"的空间表现;最后探讨通过空间设计帮助使用者"控制"其社交关系的可能策略。研究结论表明,多空间分区的"领域"划分模式和强调"领域"边界的界定方式有助于提升居住环境中使用者对其社交关系的"控制感",即加强居住环境与社会交往之间的联系。在北京地区居住环境中的具体空间表现为:嵌套式路网结构,公共到私密领域的过渡空间,对应社会关系亲密程度的多层级空间分区,以及能够被清晰认知的"领域"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交往 领域性 可读性 空间认知 居住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