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Ethics Washing to Ethics Bashing:A Moral Philosophy View on Tech Ethics 被引量:2
1
作者 Elettra Bietti 《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 EI 2021年第3期266-283,共18页
Weaponized in support of deregulation and self-regulation,“ethics”is increasingly identified with technology companies’self-regulatory efforts and with shallow appearances of ethical behavior.So-called“ethics wash... Weaponized in support of deregulation and self-regulation,“ethics”is increasingly identified with technology companies’self-regulatory efforts and with shallow appearances of ethical behavior.So-called“ethics washing”by tech companies is on the rise,prompting criticism and scrutiny from scholars and the tech community.The author defines“ethics bashing”as the parallel tendency to trivialize ethics and moral philosophy.Underlying these two attitudes are a few misunderstandings:(1)philosophy is understood in opposition and as alternative to law,political representation,and social organizing;(2)philosophy and“ethics”are perceived as formalistic,vulnerable to instrumentalization,and ontologically flawed;and(3)moral reasoning is portrayed as mere“ivory tower”intellectualization of complex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dealt with through other methodologies.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rhetoric of ethics and morality should not be reductively instrumentalized,either by the industry in the form of“ethics washing”,or by scholars and policy-makers in the form of“ethics bashing”.Grappling with the role of philosophy and ethics requires moving beyond simplification and seeing ethics as a mode of inquiry that facilitates the evaluation of competing tech policy strategies.We must resist reducing moral philosophy’s role and instead must celebrate its special worth as a mode of knowledge-seeking and inquiry.Far from mandating self-regulation,moral philosophy facilitates the scrutiny of various modes of regulation,situating them in legal,political,and economic contexts.Moral philosophy indeed can explain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other worthy goals and can situate technology within the human,the social,and the politic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ICS technolog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tech ethics washing law regulation moral philosophy political philosophy
原文传递
Food Choices, Morality, and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2
作者 Christos A.Tsekos Tonia Vassilakou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2年第3期147-152,共6页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analyze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the issue of human nutrition.Three axes which relate our human diet and food to the moral philosophy,namely the killing of living organisms,overpopulation,an... In the present article we analyze the ethical dimensions of the issue of human nutrition.Three axes which relate our human diet and food to the moral philosophy,namely the killing of living organisms,overpopulation,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products respectively,will be analyzed.Finally,we will refer to the philosophy of Deep Ecology and the possible answers it gives to the moral dilemmas we 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nutrition moral philosophy FOOD environmental ethics
下载PDF
劳动幸福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理路、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以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陈东利 《职业技术》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劳动幸福观是对劳动价值的自我体认与情感认同,是劳动实践的动力之源与精神支撑,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基础性意义。劳动幸福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 劳动幸福观是对劳动价值的自我体认与情感认同,是劳动实践的动力之源与精神支撑,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基础性意义。劳动幸福观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坚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实施路径上应形成以明确教学目标为先导、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突出学生主体为根本、以改革教学评价为保障、以外化教学成果为支撑的系统化推进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幸福观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学原则 实施路径
下载PDF
《教师法》修订背景下公立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识别与治理
4
作者 秦涛 余聪颖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113,共14页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 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屡屡发生,高校相应调查处理存在诸多争议,师德失范行为的认定存在识别标准、治理程序和评判依据模糊等问题。在厘清公立高校教师法律地位基础上,我国应遵循程序正义与比例原则,明确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边界;建立和完善以调查与听证为核心的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治理程序;基于主客观标准、初再犯情节以及后续行为三方面评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过错程度,合理确定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惩戒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高校 师德师风 师德失范行为 《教师法》 程序正义 比例原则
下载PDF
重访章学诚及其弟子史致光
5
作者 张峰 孙泽涵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3-58,108,共7页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 作为章学诚的弟子,史致光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人物。他曾于乾隆五十二年考中状元,之后位极云贵总督、左都御史。史致光政治命运的改变,是章学诚教育理念在实践领域结出的硕果。重访章学诚与史致光的学术交往、人生轨迹与历史回响,可以管窥在章氏学问不为时人理解的时代,章学诚通过与史致光的交流互动,传递自己的学术主张,诸如他史学研究的进展、学术创见的提出、对学术风气的评骘、与乾嘉诸老的学术交锋等,形成了乾嘉历史考证学之外的一股学术潜流。虽然史致光在章学诚的学林网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因学优则仕,未能继承发扬章氏的学问,以至百年之后鲜为人知;而章学诚的学术识见作为暗流,在后世则大放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史致光 义理探讨 学术交往 教育理念
下载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
6
作者 刘海燕 《科技资讯》 2024年第12期1-3,9,共4页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最鲜活的教学资源和最前沿的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彰显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推进教学目标落地生根、涵养时代新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担当等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最鲜活的教学资源和最前沿的理论支撑。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彰显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推进教学目标落地生根、涵养时代新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担当等价值意蕴。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遵循找准切入点、聚焦教学过程以及探究课程章节的逻辑理路等原则要求。基于此,提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协同育人合力,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挈领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数字赋能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等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与法治 党的二十大精神 高校 大学生
下载PDF
现代道德秩序及其自然人性基础:沙夫茨伯里道德哲学的社会理论意涵
7
作者 向维 《社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78,共32页
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 17世纪末18世纪初,沙夫茨伯里面临着现代个体产生之后如何安顿个体性日益膨胀的现代人,弥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重构一个自由而有德性的总体秩序的问题。这意味着他要在霍布斯之后发展一种竞争性的人性论,并由此构筑一种新的道德哲学。为此,沙夫茨伯里借助神圣秩序观念,为自由而有德性的市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随后,沙夫茨伯里提出了一种以自然情感为第一性的人性观,进而经验性地澄清了人性中自然而固有的那种“非自爱的社会性”,为社会本身的自足性提供了有力辩护。最后,经由共同感和道德感官的社会心理机制,一种道德秩序的可能性便在普遍自然人性的基础上得到了说明。在这一系列理论工作之外,沙夫茨伯里明确主张,一个充分自由、宽和的公共领域,对于良好的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是极为必要的。沙夫茨伯里的道德哲学为后来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乃至整个英美社会理论确立了一种以“社会”逻辑来安顿个体、构造秩序的理论基调,其思想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具有多方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夫茨伯里 道德哲学 道德秩序 人性论 自然情感 社会性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the Views of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Human Desire and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8
作者 ZHU Mao-li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8年第7期403-409,共7页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human desires in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nd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From ...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human desires in the 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and the theory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in the debate between the heavenly principle and the human desire,the person is built into the moral subject.The id,ego,and super-ego in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constitute the unconscious structural subject.In the framework of these two theories,the“maintain the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eradicate human desires”and“the heavenly principles exist in desire”in the theory of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human desires expres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heavenly principles and human desire.The core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theory is the relationship of obedience and control among the id,ego,and super-ego.As far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is concerned,the debate between the heavenly principle and the human desire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oral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of“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while the free will of the id in the unconscious subject is the most essential ethical aspect of psycho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enly principleS human desire PERSONALITY structure moral PRACTICE free WILL
下载PDF
中西哲学互镜下的人性论探赜
9
作者 徐瑾 朱颖 《决策与信息》 2023年第10期15-21,共7页
相对于中国哲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笼统界定,西方哲学首先对人的灵魂进行理性、欲望、情感的划分,然后对善恶进行辨析。中国哲学敏锐地觉察到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如西方哲学那样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予以厘清。道德与理性成为中... 相对于中国哲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笼统界定,西方哲学首先对人的灵魂进行理性、欲望、情感的划分,然后对善恶进行辨析。中国哲学敏锐地觉察到道德对于人性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如西方哲学那样将道德与理性的关系予以厘清。道德与理性成为中西人性论的根本区别。就人性本身而言,人的本质是理性,而道德是理性的彰显,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对中西人性论的比较有助于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西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道德 理性 中西哲学比较
下载PDF
性恶论与政治秩序——对荀子人性论的分析与重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怀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9,共8页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 荀子的人性论以主张性恶著称。但这种性恶论是否真的如其所称的那样完全真实?其逻辑是否自洽?从荀子的诸多论述验之以人的知、情、欲三个部分,却明显透露出并非如此。对人性既然可以“化性起为”,就要有化的动力和根据。这些根据和动力也正是荀子承认的人普遍具有的道德辨知和同情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性中可视作善端而存在。被荀子视为性恶的欲望,主要指过度和不加节制的欲望,而非一般的生欲。那么,荀子为什么还要极力主张一种性恶论呢?这与他对一般政治秩序的捍卫紧密相关。这种对“明分使群”的捍卫正是荀子对传统道德和政治哲学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贡献。但在特殊政治秩序方面,它和西方近代以来对人性估计不高的政治理论的主要趋势还是迥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善恶 政治秩序 荀子 性恶论 道德辨知 政治哲学
下载PDF
我国风俗犯罪实行行为的规范重构——基于法益侵害说的展开
11
作者 胡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4,共9页
根据法益侵害说的立场,入罪化的准则是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不过,并非所有的法益侵害行为和具有法益侵害危险的行为都应被予以入罪化,还需要借由从属性原则和伤害原则对其进行限定。以风俗犯罪正当化的基础要件作为考察依据,得以推知我... 根据法益侵害说的立场,入罪化的准则是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不过,并非所有的法益侵害行为和具有法益侵害危险的行为都应被予以入罪化,还需要借由从属性原则和伤害原则对其进行限定。以风俗犯罪正当化的基础要件作为考察依据,得以推知我国风俗犯罪实行行为的设定不尽合理,表现为相关实行行为的规定失之于笼统、粗疏,缺乏法律规范应有的明确性与周密性,致使不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行为被纳入刑法规制范围,与法益保护原则相悖。缘于此,有必要在犯罪论层面对我国风俗犯罪的创制进行检讨,以便能够适时厘正设定失当的实行行为,并将相关的风俗犯罪予以出罪化,进而规范风俗犯罪的处罚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犯罪实行行为 法益侵害性 法益保护原则 刑法规制 出罪化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儒家文化渊源探析
12
作者 陈佳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5-7,11,共4页
传统儒家的法律思想最先从孔子和孟子开始,其仁政思想对后世封建时代融合法律与道德的法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晚至西汉已形成稳定的“德主刑辅”法律文化。这一法律文化绵延几千年之久,逐渐具备自己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 传统儒家的法律思想最先从孔子和孟子开始,其仁政思想对后世封建时代融合法律与道德的法律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最晚至西汉已形成稳定的“德主刑辅”法律文化。这一法律文化绵延几千年之久,逐渐具备自己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国大地,儒家思想传统下的法律文化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成熟有着历史的缘源关系。儒家法律文化的核心要义和基本特征影响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内涵、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儒家文化 “德主刑辅”
下载PDF
新闻报道歧视现象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曾庆江 夏兴通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1,共3页
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歧视现象的表现类型有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身份歧视以及年龄歧视、生理缺陷歧视等。歧视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复杂,大致有: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经济利益的诱导;新闻工作者视野的... 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歧视现象的表现类型有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身份歧视以及年龄歧视、生理缺陷歧视等。歧视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复杂,大致有: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经济利益的诱导;新闻工作者视野的狭窄性;人文关怀的缺失;法制观念的淡薄等。要克服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应当从以下一些方面做工作: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处理好媒体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关系;加强记者的职业操守;加强人文关怀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视现象 人文关怀 职业操守 法制观念
下载PDF
康德实践哲学及其意义探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欧阳康 张明仓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31,共6页
康德开创了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建构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康德实践哲学以自由为核心,将主体性问题研究由认识论提升到主体论的高度,使之由纯粹的认识问题升华为道德实践问题,展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广阔... 康德开创了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建构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康德实践哲学以自由为核心,将主体性问题研究由认识论提升到主体论的高度,使之由纯粹的认识问题升华为道德实践问题,展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广阔领域和深刻内涵。康德实践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它的局限则暗示人们,建构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运用实践论思维方式,是建立合理形态的实践哲学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实践哲学 实践 道德法则 自由 人是目的
下载PDF
道德性:法律的人性之维——兼论法与道德的关系 被引量:37
15
作者 严存生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共12页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 法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法的研究最终不可能不追寻到人的本性。但能作为法律基础的人的本性只是道德性,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正义,它是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制度,在其中人人受到尊重和关爱,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的行为它必须借助于法律这样的公共权力使一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保持道德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道德性是法律的人性基础,是制定和实施法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性 人性之维
下载PDF
谦抑之智:论环境道德不宜纳入公序良俗原则 被引量:10
16
作者 侯卓 陈立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82-90,共9页
公序良俗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将环境道德纳入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公序良俗原则本身的谦抑性特征、环境道德和民法"理性人"基本假设的不契合、社会公众对环境道德成为一项&... 公序良俗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将环境道德纳入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公序良俗原则本身的谦抑性特征、环境道德和民法"理性人"基本假设的不契合、社会公众对环境道德成为一项"公共秩序"的认同度仍不够、可能造成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及其道德义务之债的性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环境道德不适宜纳入公序良俗原则的范畴。立法对先进理念的吸纳,不可太过超前,而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道德 公序良俗 民法基本原则 谦抑原则 政治公共秩序 经济公共秩序
下载PDF
德—法整合的法哲学原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樊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3-89,共7页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方法论和价值观难题 ,只有在以有机性、整体性为方法论 ,以社会文明的生态合理性为价值观的法哲学的辩证体系中 ,才可能获得理论解决。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人的行为的正当性和社会秩序...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方法论和价值观难题 ,只有在以有机性、整体性为方法论 ,以社会文明的生态合理性为价值观的法哲学的辩证体系中 ,才可能获得理论解决。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人的行为的正当性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由此展开为“必须”—“应当”合一的逻辑结构、“家”—“国”一体的历史结构、伦理—政治生态的现实结构。三者的统一 ,就是法哲学的辩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道德与法律 ,德治与法治 ,得到了逻辑、历史、现实的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法律 法哲学 原理
下载PDF
论制度伦理建设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振吉 张利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4-57,共4页
作为新生的道德建设方法,制度伦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是统一的,而且他律优于自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以制度性的他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道德建设必须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和惩... 作为新生的道德建设方法,制度伦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是统一的,而且他律优于自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以制度性的他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道德建设必须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和惩罚措施作为保障。我国现实的道德状况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道德建设方法,利用明确有效的制度、法律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伦理 道德建设 道德规范 人性 法律 社会转型
下载PDF
和谐语境下农民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护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长健 李伟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6-140,共5页
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基本的和谐人权,一种选择性社会权利,一种接受权亦即积极人权。应然逻辑从平等生存权、人的尊严、平等发展权三个维度要求国家必须保护农民社会保障权,实然逻辑要求国家建构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为基础,以司法为手段的... 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基本的和谐人权,一种选择性社会权利,一种接受权亦即积极人权。应然逻辑从平等生存权、人的尊严、平等发展权三个维度要求国家必须保护农民社会保障权,实然逻辑要求国家建构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为基础,以司法为手段的农民社会保障权法律保护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考量中国农民的现实特征,从共同体道德原则与人权哲学角度,构建对农民权利保护的全新理念以及维护农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安排,以期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权 利益机制 和谐人权
下载PDF
论人性的基本倾向与反腐败制度体系建设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义凡 王威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9-173,共5页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为“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建立这种制度体系,还需要从理论上深刻反思关于腐败成因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说”,深入探讨人性及... 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为“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建立这种制度体系,还需要从理论上深刻反思关于腐败成因的“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说”,深入探讨人性及其与腐败的内在关系等问题。对人性的判断是建立反腐败制度体系的哲学基础。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决定着不同的治国思路和制度设计取向。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证明:自私自利是人性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倾向,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基础;掌握公共权力且缺乏有效的客观监督制约是腐败赖以发生的外在条件,所以就反腐败而言,法律制度比道德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 人性 人的本质 制度体系 道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