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滑稽戏与宰相 被引量:2
1
作者 邓乔彬 夏令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5-120,共6页
宋代滑稽戏多有嘲谑宰相的现象,这与宰相的地位职权、戏剧的演出场合以及伶人的讽谏精神有关。谚语"台官不如伶官"的出现,既是台官受制于宰相,不能或不敢行使纠弹权所致,又是伶人依附于皇权并向士大夫靠拢,讽谏精神得到维持... 宋代滑稽戏多有嘲谑宰相的现象,这与宰相的地位职权、戏剧的演出场合以及伶人的讽谏精神有关。谚语"台官不如伶官"的出现,既是台官受制于宰相,不能或不敢行使纠弹权所致,又是伶人依附于皇权并向士大夫靠拢,讽谏精神得到维持并增强的结果。而由于立场、需求不同,皇帝、宰相及其他人对滑稽戏的接受情况各异,对滑稽戏发展的影响也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滑稽戏 宰相 伶人 讽谏 接受
下载PDF
论老舍的戏剧语言艺术
2
作者 张雁泉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58-64,共7页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理性等特色的语言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民族语言纯洁化、口语戏剧化的独特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语言 口语化 性格化 幽默性 哲理性 老舍
下载PDF
论《雅克和他的主人》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霞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雅克和他的主人》,表现了他创作的一贯风格和自由的理念。在这个剧作中,昆德拉充分发挥了他的创造力,运用非亚里士多德戏剧的文体、变奏的技巧、昆德拉式的幽默,成功地把狄德罗的小说为他所用,呈现给我们一部... 米兰.昆德拉的戏剧代表作《雅克和他的主人》,表现了他创作的一贯风格和自由的理念。在这个剧作中,昆德拉充分发挥了他的创造力,运用非亚里士多德戏剧的文体、变奏的技巧、昆德拉式的幽默,成功地把狄德罗的小说为他所用,呈现给我们一部优秀的昆德拉式剧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非亚里士多德戏剧 变奏 昆德拉式幽默
下载PDF
论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
4
作者 林盼盼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2-77,共6页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在他刚刚踏上文坛之时创作了一些戏剧作品。这些戏剧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早,在沈从文整个的文学创作史上所占的比重又很小,因而很容易被人们遗忘。但在事实上这些戏剧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存在着,不容忽视。我们可以从谐趣呈现的策略,谐趣中的理趣,谐趣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戏剧中的谐趣的审美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戏剧 谐趣
下载PDF
浅析德国功能派在影视剧翻译中的应用——以德国情景喜剧“屌丝女士”为例说明幽默的翻译策略
5
作者 张家瑞 关玉红 《高教学刊》 2016年第20期263-264,共2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国外影视剧作品被引入中国。中国90年代,大多数的国外影视剧作品是以配音的方式予以呈现并主要在电视媒体中播放。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更多国外影视剧作品涌入中国。传统的配音方式已无法满足影视剧作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国外影视剧作品被引入中国。中国90年代,大多数的国外影视剧作品是以配音的方式予以呈现并主要在电视媒体中播放。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更多国外影视剧作品涌入中国。传统的配音方式已无法满足影视剧作品的更新速度。鉴于此,这些剧集多以附加翻译字幕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这些剧集主要以互联网为播放平台。其间,大量外语爱好者投入到字幕翻译工作中。文化的差异,语言水平的良莠不齐导致很难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翻译质量和适当的翻译标准。尤其对有幽默效果台词的翻译,更对翻译工作者提出挑战。虽然德剧目前在中国的数量还不是很多,但是已经有一批热爱电影电视剧的德语人士为了广大观众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字幕的翻译,为了提高德剧翻译的质量,本文将简单介绍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理论的指导作用,这里以"Knallerfrauen"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剧 字幕翻译 幽默 功能翻译学
下载PDF
浅论《“西游记”》杂剧故事结构的创新
6
作者 田华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97-99,共3页
《西游记》杂剧被公认为是"西游"题材作品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在继承了诗话的基本框架之后,又大胆地进行改进与创新:在故事结构方面,确立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增强了故事整体的逻辑性,并开始关注到戏曲的舞台效果,奠定了诙... 《西游记》杂剧被公认为是"西游"题材作品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在继承了诗话的基本框架之后,又大胆地进行改进与创新:在故事结构方面,确立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增强了故事整体的逻辑性,并开始关注到戏曲的舞台效果,奠定了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这些创新,使其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增加了其在"西游"题材故事中的影响力,并成就了它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杂剧 故事结构 故事逻辑性 戏曲的舞台效果
下载PDF
论“诙谐书生”形象的生成、传播与文化构因
7
作者 潘超青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9,共9页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滑稽个性,在唐代民间文艺中突破了现实形象的限定,被赋予诙谐、滑稽的艺术性格,至宋金时期确立了形象类型。单元化的短剧形态推动杂剧的诙谐片段和戏剧方式融入其他民间文艺类型中,形成了一个借助口传戏剧向书面文学发展的传播路径。这一形象的生成体现了人们对喜乐生活和精神愉悦的追求,也折射出民间文艺创作功能性与形象类型化相碰撞所产生的艺术创造力,由民间文化进入文人书写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形象品格,成为兼具审美意趣和文化价值的形象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艺 诙谐书生 文人形象 滑稽 杂剧 早期戏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