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char Effect on Water Evaporation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in Sandy Soil 被引量:17
1
作者 ZHANG Jun CHEN Qun YOU Changf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65-272,共8页
作为一种土壤改正, Biochar 在土壤水保留上有重要效果。在这研究, biochars 的 4 种不同类型被用来从 Hebei 省在沙的土壤在水力的性质和水蒸发上调查他们的影响,中国。Biochar 在沙的土壤有强壮的吸收能力。在在沙的土壤的到那的 b... 作为一种土壤改正, Biochar 在土壤水保留上有重要效果。在这研究, biochars 的 4 种不同类型被用来从 Hebei 省在沙的土壤在水力的性质和水蒸发上调查他们的影响,中国。Biochar 在沙的土壤有强壮的吸收能力。在在沙的土壤的到那的 biochar 的水内容的比率是不到孔的相应比率。因为在沙的土壤和 biochar 之间的不同水力的性质,沙的土壤的浸透的水力的传导性逐渐地与增加的 biochar 增加减少了。有更大的毛孔体积和平均毛孔直径的 biochar 最好浇保留。更多的水在沙的土壤被保留 biochar 什么时候,然而并非什么时候在单个层被增加 biochar 一致地与土壤被混合。增加的 biochar 的粒子尺寸在沙和 biochar 的混合的水力的性质上有重要影响。把 biochar 磨成粉末破坏了毛孔结构,它同时减少了水吸收能力和 biochar 的水力的电导率。为这个原因,把 biochar 粉末加到沙的土壤不减少土壤本身的水蒸发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传导度 沙质土壤 水分蒸发 生物炭 土壤饱和导水率 水力传导系数 水力特性 吸收能力
原文传递
Unraveling the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loess for landslide prediction:A study on variations in loess landslides in Lanzhou,Dingxi,and Tianshui,China
2
作者 Gao-chao Lin Wei Liu Xing Su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91-302,共12页
Loess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leading to frequent landslide disasters and posing serious threats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ies of local re sidents.The involvement of water repre sents a critical factor in induci... Loess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leading to frequent landslide disasters and posing serious threats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ies of local re sidents.The involvement of water repre sents a critical factor in inducing loess landslides.This study focuses on three neighboring cities sequentially situa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along the direction of aeolian deposition of loess,namely Lanzhou,Dingxi,and Tianshui,which are densely populated and prone to landslide disasters.The variations in hydraulic properties,including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and permeability,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test an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test.The experimental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ianshui loess exhibited the highest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followed by Dingxi loess,while Lanzhou loess demonstrated the lowest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Contrastingly,the results for the saturate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ere found to be the opposite:Tianshui loess showed the lowest permeability,whereas Lanzhou loess displayed the highest permeability.These results are supported and analy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observation.In addition,the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is mathematically expressed using the van Genuchten model and extended to predict unsaturate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loes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exhibit a strong accordance with one another and align with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LANDSLIDE hydraulic properties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and permeability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SWCC) hydraulic conductivity Van Genuchten model Hydrogeologica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engineering
下载PDF
黑土物理特性变化及改善途径
3
作者 张敏 韩晓增 +3 位作者 陆欣春 陈旭 严君 邹文秀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173-180,共8页
东北黑土区位于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因其高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而闻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东北黑土地的开垦,养分的失调导致了黑土物理特性的变化和功能的退化,从而使得黑土... 东北黑土区位于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因其高肥力和有机质含量而闻名。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东北黑土地的开垦,养分的失调导致了黑土物理特性的变化和功能的退化,从而使得黑土肥力下降,威胁着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黑土物理特性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黑土层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水稳性团聚体减少,田间持水量下降等。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制度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土壤物理特性,从而遏制土壤肥力的不断下降。本文总结了自黑土开垦以来土壤容重、水稳性团聚体、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的变化,分析了耕作和有机物料等对土壤物理特性的重要调节作用,讨论了不同保护途径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特性达到提升土壤肥力的目的,最后从制定合理的耕作体系和有机培肥机制,优化作物种植模式等展望了未来黑土重点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水稳性团聚体 容重 饱和导水率 田间持水量
下载PDF
含腐植酸褐煤施用下苏打盐碱土持水特性研究
4
作者 顾鑫 任翠梅 +4 位作者 张宏宇 王丽娜 杨丽 李娜 韩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5,共5页
以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方法,研究含腐植酸褐煤对苏打盐碱土持水特性的影响,并对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褐煤处理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 以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方法,研究含腐植酸褐煤对苏打盐碱土持水特性的影响,并对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褐煤处理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且均随着褐煤用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在褐煤用量较低时(<25%)非毛管孔隙度变化不显著。持水量与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紧实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972、0.965,与非毛管孔隙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691、0.672,与容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48、-0.943,与紧实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0.694、-0.677。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容重、紧实度的回归趋势线均符合y=axb(a、b为常数)的幂函数线性关系,拟合优度均较好。综上所述,施用含腐植酸褐煤能够有效改善苏打盐碱土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量。利用持水量与容重、紧实度拟合方程可以间接估算相应持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腐植酸褐煤 苏打盐碱土 土壤持水量 土壤孔隙度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禁牧封育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及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宋成刚 张铭洋 +5 位作者 何琦 王军邦 王文颖 杨永胜 樊博 周华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共11页
以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放牧(3.5羊单位/hm2)、封育4 a、封育11 a样地,分析不同禁牧年限下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随禁牧年限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地下... 以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放牧(3.5羊单位/hm2)、封育4 a、封育11 a样地,分析不同禁牧年限下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水分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随禁牧年限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封育4 a与自然放牧(对照)相比,植被高度、盖度显著升高(P<0.05),地上生物量增加45.95%,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降低4.71%、9.00%(P<0.05)。封育11 a时,植被高度、盖度及地上生物量较封育4 a呈下降趋势,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分别增加13.88%、18.50%(P<0.05)。随禁牧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群落物种数无明显变化,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与自然放牧(对照)相比,封育11 a样地植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11.01%(P<0.05),均匀度指数降低4.20%,优势度指数增加40.28%。短期禁牧封育(封育4 a)对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0~3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非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短期禁牧封育有利于研究区植被群落结构改善及土壤水分特征的恢复,禁牧年限过长不利于退化草地植被群落及水源涵养功能的可持续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牧 植物群落结构 土壤水分 持水量 孔隙度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草毡层及其土壤水分特征
6
作者 何琦 王军邦 +5 位作者 李慧婷 陈宇鹏 樊博 周华坤 张秀娟 杨永胜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40-2750,共11页
为探讨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草毡层及其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轻度(4.5羊单位·hm^(-2))、中度(7.5羊单位·hm^(-2))、重度(15羊单位·hm^(-2))和极重度(30羊单位·hm^(-2))]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 为探讨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草毡层及其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轻度(4.5羊单位·hm^(-2))、中度(7.5羊单位·hm^(-2))、重度(15羊单位·hm^(-2))和极重度(30羊单位·hm^(-2))]对祁连山南麓高寒草甸草毡厚度、根土比、硬度、抗剪强度、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和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结构从轻度至重度放牧较稳定,至极重度放牧,禾本类植物重要值占比显著下降(P<0.05),莎草类和杂草类植物重要值显著增加。2)草毡层厚度和根土比均随放牧强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在极重度放牧达到最大。土壤硬度无显著变化(P>0.05)。土壤抗剪强度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中度放牧样地最大;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重度放牧样地最低,极重度放牧样地显著增加。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在重度放牧样地达到最大,至极重度放牧,较重度放牧样地显著降低。3)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饱和导水率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重度放牧时达到最大,至极重度放牧均下降。4)草毡层厚度与莎草类重要值占比、根土比、土壤抗剪强度、硬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显著正相关;容重与草毡层厚度、根土比及各项水分特征指标均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抗剪强度是影响草毡层水分特征的最显著因子。综上,保持一定草毡层厚度且连续的草毡层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持水功能平衡,还可以缓冲外界因素对植物群落与土壤结构的损伤,是高寒草甸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放牧强度 草毡层 祁连山南麓 土壤容重 土壤持水量 土壤导水率
下载PDF
不同林龄桐棉松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初探
7
作者 付军 李学团 +6 位作者 陆卫勇 陈振华 项栽芳 郭飞 陈虎 李鹏 叶家义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0期52-56,共5页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桐棉种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与林龄成反比,土壤渗透性、饱和持水量和稳渗时间与林龄成正比;土层深度与土壤容...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桐棉种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与林龄成反比,土壤渗透性、饱和持水量和稳渗时间与林龄成正比;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持水量和渗透性能成正比,与土壤孔隙度成反比。桐棉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长能够促进林分土壤的改善和恢复,具有一定的水土涵养能力和水文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棉松 土壤容重 土壤持水量 土壤孔隙度 土壤渗透率
下载PDF
耕翻和秸秆还田深度对东北黑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6
8
作者 邹文秀 韩晓增 +4 位作者 严君 陈旭 陆欣春 邱琛 郝翔翔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9-18,共10页
为了明确耕翻和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东北黑土区中部进行了6 a的耕翻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免耕(D0)、浅耕翻(0~20 cm)(D20)、浅耕翻+秸秆(D20S)、深耕翻(0~35 cm)(D35)、深耕翻+秸秆(D35S)、超深耕翻(0~50 cm)(D50... 为了明确耕翻和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东北黑土区中部进行了6 a的耕翻和秸秆还田定位试验,设置了免耕(D0)、浅耕翻(0~20 cm)(D20)、浅耕翻+秸秆(D20S)、深耕翻(0~35 cm)(D35)、深耕翻+秸秆(D35S)、超深耕翻(0~50 cm)(D50)和超深耕翻+秸秆(D50S)7个处理开展研究,秸秆还田处理将10 000 kg/hm2秸秆均匀地还入相应的耕翻土层。结果表明,耕翻和秸秆还田深度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农艺措施。与初始土壤相比,免耕显著增加了0~20cm土层土壤容重,减少了孔隙度、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AS>0.25)(P<0.05),而对20~50 cm土层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0~20 cm土层,除了D50处理显著降低了WAS>0.25含量以外,D20,D35和D50处理对各项土壤物理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而D20S和D35S处理则显著改善了该层各项土壤物理指标。在>20~35 cm土层,D35、D35S、D50和D50S处理显著改善了该土层各项土壤物理指标(除了2014年的容重)。在>35~50cm土层,D50和D50S处理对各项土壤物理指标改善效果显著,特别是相应土层通气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耕翻配合秸秆对土壤物理指标的改善效果优于仅耕翻处理。综合评分结果也表明D35S和D50S处理分别对>20~35 cm和>35~5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效果最好,说明在质地黏重的黑土上深翻耕或者超深翻耕配合秸秆还田通过土层翻转秸秆全层混合施用能够显著改善全耕作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耕层厚度,扩充土壤的水分库容,提高黑土的水分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作 秸秆还田 饱和导水率 孔隙度 土壤持水量 >0.25 mm水稳性团聚体
下载PDF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徐翠 张林波 +5 位作者 杜加强 郭杨 吴志丰 徐延达 李芬 王风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88-2399,共12页
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研究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可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的科学评估与合理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源区内不同土壤类型高寒草甸生物量特征、土壤水... 三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研究草地退化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可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的科学评估与合理监测提供科学依据。以实地采样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江源区内不同土壤类型高寒草甸生物量特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土壤水源涵养量。结果表明:高寒草甸在重度退化阶段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土壤水源涵养量显著低于未退化和中度退化阶段(P<0.05)。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容重逐渐增大,且非毛管孔隙度规律不显著。未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草甸的土壤水源涵养量范围分别为1884.32—1897.44t/hm2、1360.04—1707.79t/hm2、1082.38—1550.10t/hm2。中度退化草甸土壤水源涵养量比未退化草甸低9.37%—10.35%,重度退化草甸低18.31%—27.82%。草甸退化进程中土壤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的降低是影响土壤水源涵养量下降的直接原因,而草甸退化进程中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减少则是间接原因。度量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时应着重考虑毛管孔隙度的蓄水作用。研究表明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源涵养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该结果能够推动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向空间化、精细化发展,为探索利用遥感技术监测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高寒草甸 土壤容重 孔隙度 持水量 土壤水源涵养量
下载PDF
生物炭对宁南山区土壤持水性能影响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75
10
作者 王丹丹 郑纪勇 +1 位作者 颜永毫 张兴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4,109,共5页
为确定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固原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基地,通过添加不同种类(锯末、槐树皮)、不同比例(1%,3%,5%,以干土质量计)生物炭的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添加6个月后表层土壤容重、田... 为确定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以中国科学院固原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基地,通过添加不同种类(锯末、槐树皮)、不同比例(1%,3%,5%,以干土质量计)生物炭的小区定位试验,研究生物炭添加6个月后表层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及持水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入生物炭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和土壤的导水性能。其中槐树皮生物炭的作用效果优于锯末生物炭,且土壤的持水性能与生物炭掺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田间持水量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持水性能
下载PDF
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杜阿朋 于澎涛 +4 位作者 王彦辉 袁玉欣 郭明春 何常清 管伟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7-554,共8页
2005年6—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的不同坡面设置了93个调查样点,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坡向、坡位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土深增加,土壤密度和石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 2005年6—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的不同坡面设置了93个调查样点,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坡向、坡位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土深增加,土壤密度和石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却逐渐减小,但非毛管孔隙度在100cm以下土层时因石砾含量加大却随土深增加而增大;(2)各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基本上均是阴坡优于半阴半阳坡和阳坡,半阴半阳坡与阳坡差别不大;(3)随着坡位下降,土壤厚度、土壤密度、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各种持水量指标基本上也是程度不同地减小,但上坡的持水量指标大于阴坡坡顶;(4)4种植被类型0~30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为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石砾含量为退耕地最低,其它3种植被类型差别不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是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非毛管孔隙度则是退耕地〉乔木林地〉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其次,还建立了土壤物理性质与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深度、地表植被覆盖度等之间的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密度 土壤孔隙度 持水能力
下载PDF
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对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江涛 钟晓兰 +2 位作者 张斌 刘勤 赵其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7-140,180,共5页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可能影响农业土壤质量。土壤孔隙结构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探讨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对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对于理解畜禽粪便对农业土壤质量影响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稻麦轮作土壤上长期(>20年)施... 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可能影响农业土壤质量。土壤孔隙结构是反映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探讨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对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对于理解畜禽粪便对农业土壤质量影响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稻麦轮作土壤上长期(>20年)施用畜禽粪便和化肥土壤孔隙度、孔隙分布、贮水性能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土壤孔隙结构指标。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施用畜禽粪便处理显著改变了土壤孔隙分布和土壤总孔隙度,施用畜禽粪便耕层土壤大孔隙和中孔隙的比例分别是施用化肥处理的1.48~1.70倍和1.35~1.75倍;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也比施用化肥处理增加7.5%~11.3%。长期施用畜禽粪便显著提高了土壤贮水性能,施用畜禽粪便耕层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分别比施用化肥土壤提高了11.63%~23.98%,12.24%~21.72%和11.08%~16.25%。施用鸡粪和猪粪耕层土壤饱和导水率均大于180 cm/d,分别为施用化肥土壤的2.83倍和2.88倍。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孔隙结构指标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结构的形成和稳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畜禽粪便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碳来改善土壤孔隙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孔隙分布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贮水性能 饱和导水率
下载PDF
木兰围场3种典型林分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 被引量:29
13
作者 周志立 张丽玮 +2 位作者 陈倩 徐学华 李玉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7-213,共7页
为探讨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和白桦次生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规律。以这3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3种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的蓄... 为探讨木兰围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和白桦次生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规律。以这3种典型林分的枯落物和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分别研究3种林分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特性。结果表明:3种林分枯落物的蓄积量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18.84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15.28t/hm2)>白桦次生林(9.53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为31.10t/hm2;而白桦次生林最大持水量最小,为21.40t/hm2,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关系式为Q=aln(t)+b;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V=ktn。枯落物在前0.5h内吸水速率最大,在4h左右时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在24h时的吸水速率基本趋于0。3种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3.42t/hm2)>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20.24t/hm2)>白桦次生林(15.51t/hm2)。在0-60cm的土壤层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均值最大,为1.32g/cm3;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最小,为1.10g/cm3。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土壤总孔隙度均值最大,为53.65%;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小,为47.45%。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均值呈现出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42.6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40.68%)>白桦次生林(36.01%)的趋势。白桦次生林的土壤有效持水量最大,为175.99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最小,为67.70t/hm2。综合3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能力,可知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储水能力强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次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围场 枯落物 土壤持水能力 孔隙度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6
14
作者 李民义 张建军 +1 位作者 王春香 王丹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5-130,137,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黄土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黄土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贮水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土壤结构的改良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大,土壤孔隙度均显著下降,人工混交林土壤物理结构最好,荒草地最差;土壤0-50cm贮水能力依次为人工混交林(74.56±14.96)mm>人工纯林(72.13±8.63)mm>经济林地(65.51±6.43)mm>农地(61.38±9.55)mm>荒草地(55.19±13.18)mm,其中人工混交林与人工纯林,农地和经济林地之间无显著差异,荒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差异显著;土壤微团聚体平均分形维数(D)表现为荒草地(2.37±0.07)>农地(2.32±0.08)>经济林地(2.25±0.06)>人工纯林(2.09±0.05)>人工混交林(2.07±0.08);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D)与土壤容重,0~0.005mm,0.005~0.01mm和0.01~0.05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体积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各孔隙度及其所对应的贮水量和0.05~0.25mm粒级土壤微团聚体体积分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
下载PDF
河北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与土壤持水效益 被引量:36
15
作者 陈倩 周志立 +2 位作者 史琛媛 徐学华 李玉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6-211,共6页
为揭示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规律,选取毛白杨林,侧柏林,杂木林和灌丛这4种典型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对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 为揭示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规律,选取毛白杨林,侧柏林,杂木林和灌丛这4种典型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对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表现为侧柏林(10.55t/hm2)>毛白杨林(7.25t/hm2)>灌丛(6.93t/hm2)>杂木林(6.39t/hm2)。灌丛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7.28t/hm2,而杂木林的最小,为12.50t/hm2。林下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持水时间呈对数关系:Q=aln(t)+b,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持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ktn。4种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灌丛最大,为13.55t/hm2,杂木林最小,为9.95t/hm2。0—40cm的土壤层中土壤容重均值最大的是侧柏林,为1.53g/cm3,最小的是灌丛,为1.48g/cm3。土壤总孔隙度最大的是侧柏林,为43.69%,最小的是毛白杨林,为40.40%。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均值表现为侧柏林(32.45%)>灌丛(30.36%)>毛白杨林(29.72%)>杂木林(28.19%)。侧柏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570.01t/hm2,毛白杨林最小,为527.58t/hm2。分析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得出侧柏林(583.01t/hm2)>灌丛(567.12t/hm2)>杂木林(557.17t/hm2)>毛白杨林(542.94t/hm2)。综合4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特性,得知侧柏林的持水能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丘陵区 枯落物 孔隙度 土壤持水能力
下载PDF
不同土体构型土壤的持水性能 被引量:15
16
作者 崔浩浩 张冰 +1 位作者 冯欣 高业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通过GMS软件三维建模功能,将宁夏某葡萄基地土壤划分为4种土体构型:壤砂型、砂型、壤砂粘型和壤粘砂型结构,并对基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容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土体构型下的土壤持水性能。结果表明,土壤土体构型不同,其... 通过GMS软件三维建模功能,将宁夏某葡萄基地土壤划分为4种土体构型:壤砂型、砂型、壤砂粘型和壤粘砂型结构,并对基地土壤的田间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容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土体构型下的土壤持水性能。结果表明,土壤土体构型不同,其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也不同。砂型结构的田间持水量和容重最小,分别为13%和1.5 g·cm^(-3),而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为3.2 m·d^(-1);壤粘砂型结构田间持水量和容重最大,分别为16.5%和1.63 g·cm^(-3),而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小,为1.02 m·d^(-1);田间持水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相关系数为-0.92,呈显著负相关,与容重的相关系数为0.73,呈显著正相关。壤粘砂型土体构型上壤下粘,利于保水保肥,持水性能最好;砂型结构持水性能最差,其他土体构型持水性能一般,需要进行改良以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构型 土壤饱和导水率 田间持水量 土壤持水性能
下载PDF
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有机质和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朱捍华 黄道友 +1 位作者 刘守龙 朱奇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497-2502,共6页
选取新垦坡地和熟化旱地2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和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容重、孔隙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草易地还土可提高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物理性... 选取新垦坡地和熟化旱地2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了稻草易地还土对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和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容重、孔隙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稻草易地还土可提高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增强土壤蓄水性能.与不施肥或化肥处理相比,稻草易地还土提高了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5.8%~28.9%和>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亚表层(10~15cm)土壤容重,降低幅度为4.5%~7.5%,提高了亚表层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孔隙度,提高幅度分别为6.8%~16.2%和4.8%~7.7%(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0~20cm)与亚表层土壤容重(r=-0.799)、孔隙度(r=0.803)、田间持水量(r=0.844)呈极显著相关(P<0.01);表层、亚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容重(r=-0.638)、孔隙度(r=0.664)呈显著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土壤有机质 水稳定性团聚体 容重 田间持水量 孔隙度
下载PDF
生物炭对砂土水力特征参数及持水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田丹 屈忠义 +1 位作者 李波 吕一甲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5-137,共3页
为了揭示生物炭节水、保肥的性能机理,研究了生物炭材料对砂土的水力特征参数及持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显著改变砂土的土壤结构,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砂土密度减小、总孔隙度增大;不同生物炭处理下饱和导水率均比对照小,... 为了揭示生物炭节水、保肥的性能机理,研究了生物炭材料对砂土的水力特征参数及持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能够显著改变砂土的土壤结构,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砂土密度减小、总孔隙度增大;不同生物炭处理下饱和导水率均比对照小,持水能力均比对照组大;相同的水势情况下,土壤持水能力随着生物炭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提高,且不同种类生物炭对土壤水力学参数的影响程度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砂土 总孔隙度 饱和导水率 水分特征曲线
下载PDF
不同水耕年限稻田土壤水分渗漏与保持特征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君 易军 +3 位作者 刘目兴 李胜龙 杨燕 朱钊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95,共6页
以江汉平原连续水耕年限大于100年(老稻田)和由旱耕改为水耕17年(新稻田)的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剖面基本理化性质和水力学参数,揭示了2种稻田土壤水分渗漏和保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新稻田土壤的平均饱和导水率(Ks)... 以江汉平原连续水耕年限大于100年(老稻田)和由旱耕改为水耕17年(新稻田)的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剖面基本理化性质和水力学参数,揭示了2种稻田土壤水分渗漏和保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新稻田土壤的平均饱和导水率(Ks)为32.05cm/d,显著高于老稻田(17.91cm/d)。新、老稻田土壤Ks均表现为耕作层〉底土层〉犁底层,新稻田耕作层Ks分别为犁底层和底土层的6.3倍和5.7倍,老稻田耕作层Ks分别是犁底层和底土层的6.9倍和4.0倍。(2)老稻田土壤持水能力高于新稻田,同一剖面不同土层持水能力表现为耕犁底层〉底土层〉耕作层。〉0.03mm当量孔径的孔隙比例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新稻田各层土壤比例大于老稻田。(3)新、老稻田最大有效水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老稻田各土层(32.25%-46.59%)均高于新稻田(26.99%-36.74%)。老稻田平均总库容(135.8mm)大于新稻田(124.4mm),新稻田滞洪库容(11.21-38.74mm)大于老稻田(8.1-60.74mm)。旱耕改水耕加重了水资源的消耗,增加了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耕年限 饱和导水率 持水性 土壤孔隙 水分库容
下载PDF
晋南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物理特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杜满义 封焕英 +4 位作者 裴顺祥 张连金 法蕾 郭嘉 辛学兵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2-76,共5页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h≤10 cm表层土壤的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影响超过10 cm<h≤20 cm和20 cm<h≤40 cm土层次的土壤。(4)林分密度不改变土壤属性垂直分异的基本规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密度不断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等均不断减小,土壤密度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表现出相反的增减趋势。(5)林分密度2500株·hm^(-2)左右相对更利于晋南区域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林分密度 土壤密度 土壤孔隙度 土壤持水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