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History of Hydrocarbon Analyses: Whence Has Forensic Geochemical Hydrocarbon Fingerprinting Come
1
作者 Michael J. Wade Dennis Staink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6年第3期303-311,共9页
The current techniques used in forensic geochemical hydrocarbon fingerprinting have their genesis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gas chromatography as it applies to hydrocarbon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mall gro... The current techniques used in forensic geochemical hydrocarbon fingerprinting have their genesis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gas chromatography as it applies to hydrocarbon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mall group of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hemists and marine scientists pioneered the use of gas chromatograph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th natural and petroleum-derived hydrocarbons. Natural products were a primary focus until the research direction was altered somewhat by marine oil spills, accidents releasing crude oil and refined petroleum products to the world’s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 giving rise to concerns regarding biogeochemical impacts. Application of oil spill research continued from that point so that the geochemical research begun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now forms a major component of investigations of petroleum releases both in the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As the capabiliti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hydrocarbons in a variety of petroleum products improved with basic advances in chromatographic technology, new applied sciences in forensic geochemical hydrocarbon fingerprinting have emerged. While in the beginn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bulk petroleum products received primary emphasis, current techniques are now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among a variety of potential sources including those derived from natural processes, undetected individual releases, chronic releases and obvious catastrophic releases. However, a review of the techniques employed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will show that the basic approaches pioneered at that time are still in use today, albeit with a higher level, with concomitant advances in chromatographic technology as the questions grow in complex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fingerprinting Forensic Geochemistry Gas Chromatography
下载PDF
Bohai crude oil identification by gas chromatogram fingerprint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upled with cluster analysis 被引量:4
2
作者 SUN Peiyan BAO Mutai +5 位作者 GAO Zhenhui LI Mei ZHAO Yuhui WANG Xinping ZHOU Qing WANG Xiuli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5-62,共8页
By gas chromatogram, six crude oils fingerprinting distributed in four oilfields and four oil platfor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 sponding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 ( including pristane and phytane) concentrati... By gas chromatogram, six crude oils fingerprinting distributed in four oilfields and four oil platfor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 sponding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 ( including pristane and phytane) concentration was obtained by the internal standard methed. The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ix crude oils were built and compared. The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 was conducted for classification and some ratios of oils were used for oils comparis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re was a clear difference within different crude oils in different oil fields and a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rude oils in the same oil platform. The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ratios, as well as the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nomad paraffin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 can have a better differentiation result for the crude oils with small difference than the original gas chromat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 fingerprinting identification gas chromatogram normal paraffin hydrocarbons distribution pattern RATIO cluster analysis
下载PDF
油库周缘区地下水烃类污染物示踪研究
3
作者 王永庆 李洪波 +1 位作者 赵红静 王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9,共12页
油库周缘区地下水中烃类溯源分析对于查明地下水中烃类污染物来源与保障油库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采用色谱与色谱-质谱方法对油库内外地下水浮油与水样中烃类特征组分进行分析,筛选出全烃色谱指纹、饱和烃二环倍半萜指纹和芳烃萘... 油库周缘区地下水中烃类溯源分析对于查明地下水中烃类污染物来源与保障油库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采用色谱与色谱-质谱方法对油库内外地下水浮油与水样中烃类特征组分进行分析,筛选出全烃色谱指纹、饱和烃二环倍半萜指纹和芳烃萘菲系列指纹特征比值,结合不同结构化合物的分子指纹特征比值对油库内外地下水烃类污染来源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油库内外地下水浮油的色谱指纹特征、二环倍半萜系列与芳烃萘菲系列化合物特征比值都具有明显相似性,呈现同一来源特征;星图对比油库内外浮油及地下水中的烃类,上述特征比值也呈现相似性,揭示油库周缘区地下水中烃类污染物与库内浮油及地下水中烃类具有较强的亲缘性。目前对于地下水中油烃污染来源鉴别还缺乏一套明确的对比方法,二环倍半萜与芳烃萘菲系列化合物可以作为可靠的油源鉴别指标,为研究地下水油烃污染来源提供一种分析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油烃污染 色谱指纹 污染物示踪 油库
下载PDF
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气源对比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沈忠民 刘涛 +1 位作者 吕正祥 刘四兵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7-582,共6页
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具有δ13C1<δ13C2<δ13C3的正常系列分布特征,为典型的热催化成因的煤型气,天然气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分析,认为侏罗系天然气大部分来源于上三叠统须五段源岩,须四段和侏罗系本身源岩(... 川西坳陷侏罗系天然气具有δ13C1<δ13C2<δ13C3的正常系列分布特征,为典型的热催化成因的煤型气,天然气母质类型主要为腐殖型。通过岩石组合特征分析,认为侏罗系天然气大部分来源于上三叠统须五段源岩,须四段和侏罗系本身源岩(如自流井组暗色泥岩)可能也有一定贡献;轻烃特征研究也说明了须五段源岩对侏罗系天然气有较大的贡献;δ13C1-Ro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了侏罗系天然气主要来源于须五段烃源岩,而孝-新-合地区须四段和自流井组源岩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侏罗系 岩石组合特征 轻烃 碳同位素 天然气
下载PDF
徐深1井深层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各类气源岩的贡献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居和 李景坤 闫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1-504,511,共5页
徐深1井4个井段天然气甲烷组分都占烃类含量的97%以上,演化程度随着埋深而增加。随着演化程度加深,链烷烃脱甲基、环烷烃开环作用、芳构化作用和烷基化程度不断提高。营城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比乙烷的重,碳同位素值都有反序特征;火... 徐深1井4个井段天然气甲烷组分都占烃类含量的97%以上,演化程度随着埋深而增加。随着演化程度加深,链烷烃脱甲基、环烷烃开环作用、芳构化作用和烷基化程度不断提高。营城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比乙烷的重,碳同位素值都有反序特征;火石岭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为-29.20‰,乙烷碳同位素值未检测到。徐深1井营城组具有腐殖型特征,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火石岭组则具有腐泥型特征,为高-过成熟天然气。利用烃源岩及天然气烃指纹色谱技术和模拟计算软件建立了源岩贡献比例计算模板。经模板计算,徐深1井营城组天然气来自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占54%以上;火石岭组天然气来自火石岭组烃源岩的占50%,来自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占43.08%。营城组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对营城组和火石岭组天然气的贡献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献比例 气源岩 成熟度 母质类型 碳同位素 色谱烃指纹 徐深1井
下载PDF
多环芳烃油指纹应用于船舶溢油鉴别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周佩瑜 陈畅曙 +6 位作者 胡平 叶剑军 上官茂森 刘景钦 吴玲玲 方宏达 黄楚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1-102,共12页
溢油种类主要包括船舶燃料油和原油,二者性质的差异决定了鉴别方法也相应不同,寻求适合于船舶溢油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柱色谱层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前处理的基础上,以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为主要分析手段,对溢油样品和... 溢油种类主要包括船舶燃料油和原油,二者性质的差异决定了鉴别方法也相应不同,寻求适合于船舶溢油的鉴别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柱色谱层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前处理的基础上,以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为主要分析手段,对溢油样品和可疑船舶溢油源样品的多环芳烃油指纹特征进行对比,并在多环芳烃油指纹参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多环芳烃内组成三角图分布特征与聚类分析研究,成功为珠江口水域某船舶溢油事故追踪到肇事溢油源。结果表明:取自丁船的油样和现场溢油样芳烃油指纹特征最为相近,是此次溢油事故的溢油源。受风化作用后的船舶燃料油中饱和烃类化合物数量稀少,且含量极低,不适合用于溢油鉴别,而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较饱和烃类化合物而言具有含量高、种类丰富的特点,是该类溢油鉴别的主要油指纹依据。使用油指纹参数进行可疑溢油源识别时,充分考虑油品中有机分子所受风化影响程度的不同是风化条件下溢油鉴定的关键。因此,多环芳烃油指纹可以有效应用于船舶燃料油溢油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油指纹 船舶溢油 溢油鉴别
下载PDF
烃指纹技术及其在催化裂化反应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威 刘颖荣 +5 位作者 杨雪 周建 刘泽龙 朱玉霞 田松柏 龙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3,共7页
选择正构烷烃、藿烷、烷基苯、多环芳烃4类化合物作为目标指纹化合物,采用GC/MS对其进行结构定性和半定量测定,建立了指纹化合物的表征方法,并考察了石油产品中的指纹化合物在催化裂化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催化裂化反应总... 选择正构烷烃、藿烷、烷基苯、多环芳烃4类化合物作为目标指纹化合物,采用GC/MS对其进行结构定性和半定量测定,建立了指纹化合物的表征方法,并考察了石油产品中的指纹化合物在催化裂化反应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催化裂化反应总转化率的提高,反应产物中碳数在17~21之间的正构烷烃以及侧链碳数在14~17之间的烷基苯质量分数逐渐由高于原料中的质量分数转变为低于原料中的质量分数;藿烷类化合物中,17α(H)-22,29,30-三降藿烷(Tm)与18α(H)-22,29,30-三降藿烷(Ts)之间质量分数的比值(wTm/wTs)随转化率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反应前后多环芳烃质量分数的比值可以反映多环芳烃发生缩合反应的难易程度,反应前后萘和■质量分数的比值与转化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指纹技术 GC/MS 选择离子检测 催化裂化(FCC)
下载PDF
多层混采原油分层产能贡献监测色谱技术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居和 方伟 +1 位作者 冯子辉 王跃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5-79,共5页
提出了多层混采原油分层产能贡献色谱烃指纹浓度的非线性理论 ,并在大庆油田主力产油区萨尔图试验区混采油井进行了试验验证。采用多流测试器测试工艺技术 (MFE)对两口井现场取分层油样并求产。通过实验室原油模拟配比实验、色谱烃指纹... 提出了多层混采原油分层产能贡献色谱烃指纹浓度的非线性理论 ,并在大庆油田主力产油区萨尔图试验区混采油井进行了试验验证。采用多流测试器测试工艺技术 (MFE)对两口井现场取分层油样并求产。通过实验室原油模拟配比实验、色谱烃指纹内标法绝对定量分析建立了化学模型 ,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多层混采原油分层产能贡献非线性数学模型 ,实现了 4层混采油井的分层产能贡献模拟计算。现场监测结果对比表明 ,绝对偏差不大于 3 3 % ,相对偏差不大于 6 6%。同时利用试验区主井分层原油建立了监测模板 ,对其他混采油副井进行了分层产能监测。该技术具有适用性强、投资少、周期短、准确、快速等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混采原油 分层产能贡献 色谱特征烃指纹分析 非线性理论 数学模型 监测模板
下载PDF
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多层原油分层产能贡献预测模型 被引量:11
9
作者 薛磊 吴炜 +3 位作者 杨晓敏 何小海 孔枫 陈金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6年第4期88-92,共5页
由于分层原油产能贡献与原油色谱指纹参数之间是一种极其复杂非线性关系,常规方法难以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引入非线性函数拟合的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利用特征指纹参数和支持向量回归机建立SVR多层原油产能贡献预测模型。采用原油配比实... 由于分层原油产能贡献与原油色谱指纹参数之间是一种极其复杂非线性关系,常规方法难以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引入非线性函数拟合的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利用特征指纹参数和支持向量回归机建立SVR多层原油产能贡献预测模型。采用原油配比实验进行验证,预测输出与实际配方比例值的最大绝对误差为3.17%,平均误差为1.8%,同时利用实验井预测模型对相似井进行分层产能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与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特征烃指纹 支持向量机回归 分层产能贡献
下载PDF
利用烃类指纹特征确定采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顺玉 戴鸿鸣 王海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82-584,共3页
多层合采油井主要产油层位的确定通常用生产测井、分层测试和示踪剂跟踪的方法,但它们成本高、周期长,有时还需在关井停产条件下进行,作业过程还容易伤害油层。利用合采油井各产油层的井壁取心中烃类的气相色谱指纹特征和色谱-质谱指纹... 多层合采油井主要产油层位的确定通常用生产测井、分层测试和示踪剂跟踪的方法,但它们成本高、周期长,有时还需在关井停产条件下进行,作业过程还容易伤害油层。利用合采油井各产油层的井壁取心中烃类的气相色谱指纹特征和色谱-质谱指纹特征的差异以及合采原油的烃类指纹变化特征,能有效地判识多层合采油井的主要产油层位,并以辽河油田某多层合采油井主要产油层位的确定为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产调整建议,从实际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指纹法 合采 油层 测井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站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烃源岩产气贡献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居和 李景坤 霍秋立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37-841,共5页
根据天然气组成、轻烃指纹和组分碳同位素分析资料,对松辽盆地三站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演化程度研究后认为,该气田天然气是腐殖型和腐泥型的混合成因气,具有过成熟演化特征。根据三站气田烃源岩空间分布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选择青山... 根据天然气组成、轻烃指纹和组分碳同位素分析资料,对松辽盆地三站气田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演化程度研究后认为,该气田天然气是腐殖型和腐泥型的混合成因气,具有过成熟演化特征。根据三站气田烃源岩空间分布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选择青山口组、登娄库组、营城组、沙河子组和火石岭组的烃源岩样品,利用烃源岩吸附气轻烃指纹特征参数表征了这5套烃源岩,并通过数学模拟训练方法建立了计算模板,模拟计算了这5套烃源岩对每口井天然气的贡献,结果表明,每套烃源岩对不同井天然气贡献有差别,深层沙河子组烃源岩平均贡献60.5%,中浅层青山口组烃源岩平均贡献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轻烃指纹 组分碳同位素 母质类型 成熟度 烃源岩 定量贡献
下载PDF
海拉尔贝16井压裂合采原油分层产能的贡献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居和 方伟 冯子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0-41,共2页
探井分层测试原油产能多数采用MFE技术等机械测量方法 ,但由于某些探井在分层测试与合采时使用了不同的求产方法 ,MFE技术等无法获得合采时的分层产能贡献 ,而搞清不同求产方法的分层产能状况 ,对于认识区域地层特征、增加产能等具有重... 探井分层测试原油产能多数采用MFE技术等机械测量方法 ,但由于某些探井在分层测试与合采时使用了不同的求产方法 ,MFE技术等无法获得合采时的分层产能贡献 ,而搞清不同求产方法的分层产能状况 ,对于认识区域地层特征、增加产能等具有重要意义。海拉尔贝 16探井压裂合采原油 ,采用烃指纹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技术、原油配比实验和数学模拟计算 ,测定了贝 16井压裂合采所获得 12 5t/d工业油流的 3个分层贡献 ,为探井试油合采分层求产和原油开发动态监测分层产能状况、合理增产开辟了地球化学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井 压裂 合采原油 色谱法 烃指纹 分层贡献 模拟计算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钱志浩 曹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86-190,共5页
文中提出的 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 ,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 文中提出的 6个新的原油轻烃指纹运移参数以及轻重烃、生物标志物等其它运移参数 ,应用于塔北地区原油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成效。海西晚期生成的油气在运移指标上都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应是沿着海西不整合面大规模由阿瓦提和满加尔坳陷的油源区向北侧向运移到沙雅隆起的产物。而喜山期生成的油气其运移指标不仅反映与奥陶系源岩有关 ,也与三叠-侏罗系源岩有一定关系。它也能接受北面库车坳陷向南侧向运移的陆相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指纹 运移参数 侧向运移 原油 地球化学效应 塔里木盆地北部
下载PDF
蜡油加氢裂化工艺中金刚烷指纹化合物的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菲 刘颖荣 +2 位作者 蔡新恒 田松柏 赵阳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3-958,共6页
选择单金刚烷及双金刚烷化合物作为烃指纹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考察了不同加氢裂化条件下,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减压蜡油(VGO)经加氢裂化后,165~350℃中间馏分产品中存在... 选择单金刚烷及双金刚烷化合物作为烃指纹化合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其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考察了不同加氢裂化条件下,金刚烷化合物的含量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减压蜡油(VGO)经加氢裂化后,165~350℃中间馏分产品中存在丰富的金刚烷化合物;随着转化率的增加,双金刚类烷化合物含量均不断增加,而部分单金刚烷类化合物在高转化率条件下含量减少。在加氢裂化过程中,金刚烷化合物含量变化与烃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并且金刚烷化合物指纹参数与加氢裂化反应转化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监测加氢裂化反应深度及烃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烷 GC/MS 加氢裂化 转化率 烃指纹化合物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鱼类体中石油烃与生源烃的气相色谱特征指纹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贾晓平 林钦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0-265,共6页
石油污染是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为了掌握该海域海洋鱼类石油污染现状及特点,在近岸6个水域采集了蓝圆(Decapterusmareausi)、金线鱼(Nemipterusvirgatus)、斑(Clupanodompunctatus)和花鲆(Tephrinectessinensis)等4... 石油污染是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为了掌握该海域海洋鱼类石油污染现状及特点,在近岸6个水域采集了蓝圆(Decapterusmareausi)、金线鱼(Nemipterusvirgatus)、斑(Clupanodompunctatus)和花鲆(Tephrinectessinensis)等4种鱼类样品,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了鱼类样品的脂肪烃组分(f1)。其正构烷烃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范围(nC12~nC30)、f1UCN(12.9~35.1mg/kg)、nC16指数(3.27~140)和CPI(0.73~2.61)等特征参数表明,鱼类样品体中的脂肪烃类组分主要来源于石油烃类,而其某些奇碳数正构烷烃优势组分的出现,表明少量的脂肪烃类组分来自海洋生源烃类。ΣnC14-30/f1UNC(0.0002~0.00231)、nC17/C19:0(0.06~1.90)和nC18/C20:0(0.03~1.93)比值分析表明,鱼类样品体内的石油烃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和代解,反映出该海域低浓度持续性石油污染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指纹 海洋鱼类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左胜杰 王玉杞 +2 位作者 陈冬霞 王福伟 荣澜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I0001,I0002,共16页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分析气源对比和运移条件,揭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复杂天然气藏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质量分数为65.36%~98.47%,甲烷碳同位素(δ13C 1)分布在-39.41‰~-27.10‰之间。由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向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降低,甲烷碳同位素减轻;自须五段向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增重。研究区主要为热解成因气,其中深层须四段、须五段和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为煤型气,深层须二段天然气是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类型。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和须四段,下侏罗统在部分地区有贡献,在马井—什邡地区受断层沟通作用影响,须三段也有一定贡献。须四段和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三段、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须五段天然气主要为自源形成。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受母质来源和母质成熟度差异、同一气源运移过程中分馏效应及天然气藏属性差异等影响。该结果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致密砂岩气成藏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叠覆型油气区 致密砂岩气 天然气地球化学 轻烃指纹 气源对比 成因类型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天然气C4~C7烃类指纹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顺玉 明巧 +1 位作者 贺祖义 黄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13,共3页
利用自制的天然气C3~C8烃浓缩器,对天然气中微量C4~C7单体烃进行了浓缩,以此为样品做了试验分析研究,进而阐述了四川盆地不同成因天然气C4~C7烃类指纹的分布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天然气中C4~C7烃类组成、分布特征不仅与生烃母... 利用自制的天然气C3~C8烃浓缩器,对天然气中微量C4~C7单体烃进行了浓缩,以此为样品做了试验分析研究,进而阐述了四川盆地不同成因天然气C4~C7烃类指纹的分布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天然气中C4~C7烃类组成、分布特征不仅与生烃母质密切有关,而且受成熟度的控制,还与天然气的运移作用有关;不同母质来源、不同热演化阶段的天然气,C4~C7轻烃的组成也明显不同;同时,天然气在运移过程中,由于地层水的溶解作用,轻烃的组成也会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烃类 浓缩 指纹 特征 天然气形成 气源对比 实验室试验
下载PDF
基于原油色谱烃指纹技术和网格线性法的合采井产能预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友松 吴炜 +2 位作者 高明亮 杨晓敏 李衡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59,117-118,共5页
在原油开采过程中,常采用多油层混合开采方法优化生产、提高产量.为了对各产油层的产能贡献进行动态监测,利用原油色谱烃指纹技术,利用一种网格模型建立多层混采油井产能预测的数学模型;采用原油配比实验进行验证,预测输出与实际配方比... 在原油开采过程中,常采用多油层混合开采方法优化生产、提高产量.为了对各产油层的产能贡献进行动态监测,利用原油色谱烃指纹技术,利用一种网格模型建立多层混采油井产能预测的数学模型;采用原油配比实验进行验证,预测输出与实际配方比例的最大绝对误差小于10%,同时利用实验井预测模型对相似井进行分层产能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采井 分层产能贡献 色谱特征烃指纹 回归分析 网格模型
下载PDF
英台断陷深层天然气成因分析及气源对比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文彪 卢双舫 +2 位作者 薛海涛 王立武 邵明礼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9期1944-1949,共6页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其烃类气既存在有机成因气(包括油型气和煤型气),亦存在无机成因,还存在混合成因,在同位素序列上常表现为部分倒转和完全倒转。为了明确英台断陷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根据烃源岩的地化指标、天然气组...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其烃类气既存在有机成因气(包括油型气和煤型气),亦存在无机成因,还存在混合成因,在同位素序列上常表现为部分倒转和完全倒转。为了明确英台断陷天然气的成因及来源,根据烃源岩的地化指标、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以及轻烃指纹对研究区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加以分析,并进行气源对比。研究表明,英台断陷烃类气为凝析油伴生气和煤型气的混合,其中南部洼槽天然气主要来自于沙河子组,而北部则来自于营城组。通过判定天然气成因的类型和识别气源方向,有利于加深对英台断陷深层天然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的认识,从而为研究天然气藏的分布规律,以及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指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台断陷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 气源对比 轻烃指纹
下载PDF
多环芳烃指纹用于渤海采油平台原油的鉴别 被引量:23
20
作者 赵玉慧 孙培艳 +4 位作者 王鑫平 曹丽歆 周青 李光梅 高振会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9,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渤海海上4个不同区块、5个平台的6口油井原油进行了烷基化多环芳烃系列化合物和美国环保署(EPA)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系列化合物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多环芳烃原始指纹谱图、多环芳烃组分分布模式和特征比值的...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渤海海上4个不同区块、5个平台的6口油井原油进行了烷基化多环芳烃系列化合物和美国环保署(EPA)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系列化合物的准确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多环芳烃原始指纹谱图、多环芳烃组分分布模式和特征比值的比较对上述原油进行鉴别。结果证明不同区块的原油中多环芳烃指纹信息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平台不同油井中所产的原油其指纹也存在一定差异。为确保原油鉴别的准确性,分析过程中必须在仪器的稳定性和样品前处理方面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指纹鉴别 多环芳烃 原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