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勘探突破及意义
1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4 位作者 蔡振忠 李勇 杨宪彰 陈才 陈常超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共15页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探1井在奥陶系碳酸盐岩获得勘探新突破,是麦盖提斜坡奥陶系断控岩溶新类型油气藏的首次勘探突破,标志着斜坡区发现一个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结合区域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开展罗探1等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对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藏条件进行再认识。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主要与走滑断裂活动相关,是麦盖提斜坡三类主要成储模式之一;麦盖提斜坡目前已发现油气均来自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基底古构造控制了下寒武统的沉积和烃源岩的分布;斜坡区存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烃源岩、古构造演化及通源断裂控制油气复式聚集成藏,断裂活动期次、断穿层系决定了油气富集层系与油气藏性质。麦盖提斜坡奥陶系走滑断裂十分发育,延伸距离累计可达1000km以上,控制了断控岩溶储层和油气藏的分布,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资源规模大、可部署性强,展示出巨大的勘探潜力,是塔西南地区规模油气勘探发现和战略接替的重要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盖提斜坡 奥陶系 碳酸盐岩 断控岩溶 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秦皇岛27-3大型油田发现与地质新认识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家雄 徐春强 +4 位作者 杨海风 张宏国 张震 柳永军 张德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5,共12页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断裂斜坡区浅层油气运移、岩性圈闭刻画和油气成藏规律等展开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认为:(1)研究区南北两侧被富生烃凹陷夹持,凸起边界大断层晚期强烈活动和陡坡带近源扇体普遍发育使凸起区成为规模性油气运聚的最终指向区;(2)凸起边界大断层在馆陶组开启系数最小,馆陶组含砾砂岩输导层是石臼坨凸起之上主要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3)馆陶组输导脊坡度和切脊断层组合控制顺向斜坡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当坡度小于1°且断层长度大于2.50 km、成藏期断距大于40 m时斜坡区可产生规模性的油气垂向运移,突破顺向断裂斜坡区“过路不留”的传统认识;(4)在凸起斜坡区,与构造脊方向斜交的砂体有利于油气保存,同时,提出井约束谱蓝化整形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斜坡区岩性圈闭有效刻画,优选出保存条件较好的斜向砂体开展钻探部署。基于上述新认识、新技术,2023年在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斜坡区成功评价了秦皇岛27-3亿吨级油田,实现了勘探老区浅层挖潜的重大突破,为渤海湾盆地高成熟探区持续油气发现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27-3 顺向斜坡区 油气运聚 岩性圈闭刻画 石臼坨凸起 渤海海域 浅层 油田发现
下载PDF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
3
作者 牛成民 惠冠洲 +4 位作者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2)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3)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的重大发现,实现了渤海油田斜坡带古近系湖底扇型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共发育11个油藏和9个气藏,油气藏相互独立、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探明油当量为3000×10^(4)t,原油物性好、探井测试产能高,为“汇聚脊-通源断层-顺向砂体”三元耦合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古地貌 坡折体系 沉积模式 油气成藏模式 斜坡带 东营组三段 古近系 辽中凹陷
下载PDF
新构造运动对渤海凸起区、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
4
作者 米立军 徐建永 +2 位作者 刘志峰 朱文奇 吴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5,共14页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 浅层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为渤海的主力含油气层系。新构造运动是渤海新生代晚期发生的对油气成藏影响最为深刻的构造事件,对浅层油气成藏的影响远大于深层,控制了渤海浅层油气最终成藏。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导致的凹陷晚期快速生排烃、多种类型圈闭发育、油气运移活跃等,整体上调整、控制了浅层油气藏的定型和分布,但对不同构造带浅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根据构造位置和油气成藏特点,可将渤海浅层油气藏归为两大类:凸起区浅层油气藏、斜坡—洼陷区浅层油气藏。通过系统分析两类构造带浅层油气的成藏特点,明确新构造运动对两类构造带油气最终成藏的控制作用与富集模式差异,并构建了相应成藏模式。凸起区的浅层具有“晚期油源断层+浅层稳定储盖组合”的“台阶”型油气成藏模式;斜坡—洼陷区的浅层具有“洼中隆+晚期断层”“深层运移脊+晚期断层”两种“倒漏斗”型油气成藏模式。渤海浅层已进入了以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应加强新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晚期运移断层+岩性圈闭”组合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渤海 浅层油气藏 凸起区 斜坡—洼陷区 成藏模式 “倒漏斗”型
下载PDF
深水斜坡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以澳大利亚柔布克盆地为例
5
作者 姜露珊 栾锡武 +3 位作者 李作福 肖菲 金龙 薛洋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5-55,共11页
深水斜坡沉积规律对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以及深水地质灾害防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揭示澳大利亚柔布克盆地新近纪深水斜坡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划分了斜坡沉积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界面和6... 深水斜坡沉积规律对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以及深水地质灾害防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为揭示澳大利亚柔布克盆地新近纪深水斜坡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利用高分辨率二维地震资料,划分了斜坡沉积地层层序,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界面和6个地震层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新近纪主要形成了进积型、加积-进积混合型和退积型沉积层序;柔布克盆地深水区发育前积型碳酸盐岩、硅质碎屑三角洲和滑塌3种斜坡沉积;研究区深水斜坡沉积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中渐新世—晚中新世,斜坡沉积主要受相对海平面升降、古气候变化和物源供给的控制,而晚中新世之后,向北漂移的澳大利亚板块与班达岛弧发生碰撞,深水斜坡沉积主要受构造活动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斜坡沉积 控制因素 深水油气 反射地震 柔布克盆地
下载PDF
Cenozoic Evolution and Hydrocarbon Habitat of Huanghua Depression,Bohai Bay Basin,China
6
作者 Peng Qi,Jianye Ren,Shuangshuang Shi,Dianjun Tong 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Wuhan 430074,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33-133,共1页
Huanghua depression,in the middle of Bohai Bay basin,is a major secondary sedimentary and petroliferous unit.Although this basin has been explored for nearly 50 years,the discovery of new reservoirs increased quickly ... Huanghua depression,in the middle of Bohai Bay basin,is a major secondary sedimentary and petroliferous unit.Although this basin has been explored for nearly 50 years,the discovery of new reservoirs increased quickly in recent years.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to the Eurasia Plate caused the transtensional deformation of the whole basin.During the Paleogene,the depocenters and subsidence cen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OZOIC EVOLUTION hydrocarbon HABITAT break-slope belt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Deep-water Fan System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54
7
作者 PANGXiong YANGShaokun ZHUMing LIJinso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626-631,共6页
The shallow shelf delta/strand arenaceous-pelitic deposit region in the north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itting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oil produ... The shallow shelf delta/strand arenaceous-pelitic deposit region in the north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itting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oil production base in China. Recent researched has revealed that a great deal of deep-water fans of great petroleum potentiality exist on the Baiyun deep-water slope below the big paleo Pearl River and its large delta. Based on a mass of exploration wells and 2-D seismic data of the shallow shelf region, a interpretation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deep-water fans. The cyclic falling of sea level, abundant detrital matter from the paleo Pearl River and the persistent geothermal subsidence in the Baiyun sag are the three prerequisite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fans. There are many in common between the deep-water shelf depositional system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xploration hotspots region on the two banks of the Atlantic. For example, both are located on passive continent margins, and persistent secular thermal subsidence and large paleo rivers have supplied abundant material sources and organic matter. More recently, the discovery of the big gas pool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Baiyun sag confirms that the Lower Tertiary lacustrine facies in the Baiyun sag has a great potentiality of source rocks. The fans overlying the Lower Tertiary source rocks should become the main exploration areas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rn deep-water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water fan hydrocarbon resources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南斜坡托探1井油气勘探重大突破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清华 杨海军 +4 位作者 蔡振忠 杨宪彰 张亮 蒋俊 周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42,共15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温宿—西秋地区托探1井在寒武系潜山白云岩储层获得重大突破,对库车南斜坡迎烃面多目的层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地质结构落实及圈闭刻画难度大,制约了...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斜坡带温宿—西秋地区托探1井在寒武系潜山白云岩储层获得重大突破,对库车南斜坡迎烃面多目的层潜山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受制于地质条件复杂,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地质结构落实及圈闭刻画难度大,制约了潜山油气勘探。基于构造特征、潜山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及勘探实践的系统分析,探讨了潜山油气成藏新模式。温宿—西秋地区古生界构造为受前冲断裂沙井子—西秋断裂和反冲断裂乌什南断裂控制的背冲式构造,F1和F2两条次级反冲断裂使得背冲构造复杂化,形成3排古生界潜山构造,每排构造自近断层到远断层区古生界潜山地层由老变新。其中寒武系潜山地层分布范围最广、呈北东东向大面积展布,潜山储层以局限台地颗粒滩相白云岩为主,受多期构造活动、长时期暴露溶蚀叠加改造,裂缝—孔洞型白云岩优质储层规模连片发育。潜山油气藏表现为三叠系黄山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泥岩联合供烃、裂缝—孔洞型白云岩成储、上覆古近系膏盐岩封盖的生—储—盖组合样式;成藏具有“库车油气远源供烃、不整合面输导、迎烃面构造富集”的特征,主要成藏期在喜马拉雅晚期(4—1Ma)。托探1井的成功钻探,证实了温宿—西秋地区多排多类型潜山巨大的勘探潜力,重新刻画潜山圈闭面积近840km2、石油资源量约2.0×10^(8)t、天然气资源量约590×10^(8)m^(3),有望成为油气增储上产新的战略接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南部斜坡带 寒武系 潜山成藏模式 重大突破
下载PDF
玛南斜坡风城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卞保力 刘海磊 +2 位作者 蒋中发 王学勇 丁修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84,共13页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玛南斜坡)二叠系风城组岩性勘探取得突破,烃源岩、储集岩等油气成藏条件需重新认识,岩性油藏带试油获纯油层主控因素亟待查明。针对以上问题,对近年探井开展了地球化学及沉积储层分析测试,综合录井、...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玛南斜坡)二叠系风城组岩性勘探取得突破,烃源岩、储集岩等油气成藏条件需重新认识,岩性油藏带试油获纯油层主控因素亟待查明。针对以上问题,对近年探井开展了地球化学及沉积储层分析测试,综合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取得了以下认识:1)新钻井在风城组扇三角洲外前缘相带钻遇一定厚度的Ⅱ型成熟好烃源岩,揭示了玛南斜坡同样发育风城组烃源岩。2)风城组扇三角洲平原相带发育块状砂砾岩,泥岩盖层欠发育,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发育泥岩盖层,研究区储集岩均为特低孔、特低渗储层。3)划分了4个成藏带,扇三角洲平原油藏带为高部位块状砂砾岩,下倾方向“水带”成因为平原相油藏带不整合盖层封堵不严,扇三角洲内前缘油藏带纯油层受局部泥岩盖层发育控制,扇三角洲外前缘油藏带泥岩盖层普遍发育,更加有利,由此优选了289 km2勘探有利区,指导后续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南斜坡 风城组 烃源岩 盖层 成藏条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三段古地貌、古环境及控烃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海健 李春堂 +3 位作者 倪春华 贾会冲 王萍 张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78,I0001,I0002,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三段(马三段)是烃源岩发育层段。基于地震和钻井剖面资料,采用有机碳质量分数、X线衍射、镜下鉴定和主、微量元素等测试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三段沉积地貌和沉积相特征,分析烃源岩品质及其与岩相和沉积相...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三段(马三段)是烃源岩发育层段。基于地震和钻井剖面资料,采用有机碳质量分数、X线衍射、镜下鉴定和主、微量元素等测试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三段沉积地貌和沉积相特征,分析烃源岩品质及其与岩相和沉积相的关系,明确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继承性发育低隆起、台内缓坡带和凹陷,马三段发育潮坪、潟湖相碳酸盐岩与膏盐岩混积体系,沉积古坡度和古水体深度向凹陷方向逐渐变大,膏岩层厚度加大且发育频率增多;台内缓坡带膏云岩和泥云岩呈中薄层互层,Sr/Ba、V/(V+Ni)、Mg/Ca反映台内缓坡带泥云岩沉积期环境比较温暖湿润、盐度较低,是适合藻类等有机质发育的环境,在局部含藻的膏云岩层段保存大量底栖绿藻和球形蓝藻菌。热演化和酸溶有机质恢复后,马三段台内缓坡带烃源岩原始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81%~1.39%,为中等—好的烃源岩,泥云岩段有机质条带发育,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较高,是最有利的烃源岩岩相类型。盆地东北部台内缓坡带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构造单元,泥云岩是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岩相,研究区马家沟组盐下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该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天然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古地貌 古环境 台内缓坡带 沉积相 烃源岩 控烃作用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西南地区南屯组断层-砂体组合类型及油气差异富集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同文 王芳 +4 位作者 王有功 李军辉 胡明 欧阳杰婷 李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9,共10页
贝西南地区南屯组断层-砂体组合对油气富集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为了查明不同构造单元的断层-砂体组合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差异机理,综合考虑地层倾向、断层走向和砂体走向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利用断层和砂体平面、剖面组合分... 贝西南地区南屯组断层-砂体组合对油气富集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为了查明不同构造单元的断层-砂体组合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控制油气富集的差异机理,综合考虑地层倾向、断层走向和砂体走向三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利用断层和砂体平面、剖面组合分析及走向玫瑰花图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出了研究区断层-砂体组合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油藏解剖,分析了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斜坡区断层-砂体组合类型一般有6种,研究区主要有3种,分别是d型(地层倾向∥砂体走向⊥同向断层走向)、e型(地层倾向⊥砂体走向∥反向断层走向)和f型(地层倾向∥砂体走向⊥反向断层走向);e型和f型是富油类型,且f型优于e型,d型多出现失利井;油气富集机理的差异是由断裂带内部结构的不对称性造成的,d型最有利于油气向高部位“阶梯状”调整,e型多沿断层走向形成油气富集条带,f型最有利于侧向遮挡,多在下盘一侧聚集成藏。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区的断层-砂体组合控藏分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砂体组合 油气富集 南屯组 斜坡区 贝西南地区
下载PDF
近岸水下扇扇体沉积新认识与油气勘探再实践——以济阳坳陷陡坡带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景强 韩宏伟 +4 位作者 张云银 蔡来星 刘海宁 娄凤芹 董大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40-1353,共14页
在济阳坳陷砂砾岩体油气勘探中,砂体复杂分布和油水差异聚集等问题引发了对现有近岸水下扇沉积充填样式的思考、探索和补充。为完善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发育模式提供实验素材和地质实例,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硕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水... 在济阳坳陷砂砾岩体油气勘探中,砂体复杂分布和油水差异聚集等问题引发了对现有近岸水下扇沉积充填样式的思考、探索和补充。为完善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发育模式提供实验素材和地质实例,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硕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解析沉积充填过程,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论证。可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分为扇根、扇中、扇间和扇端4种沉积亚相,并包括9种沉积微相;较之以往,补充建立了扇中坡积朵叶体微相和扇间侧向迁移朵叶体微相,前者多超覆在早期扇主体斜坡之上,纵向呈独特的前积式反旋回并表现为“底凹上凸”的外部形态,后者则以发育正粒序中—细砂岩为主,沉积充填特征显著;二者均与半深湖—深湖泥岩、扇端和扇间泥岩紧密接触,利于形成岩性圈闭;济阳坳陷陡坡带以坡积朵叶体和侧向迁移朵叶为勘探目标的多口井接连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气流,在勘探实践中验证了近岸水下扇扇体沉积新认识,拓宽了断陷湖盆砂砾岩体的勘探新空间。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理论与实验的矛盾,油气地质学更是着重表现出“问题由实践中来,认识到实践中去”的特点,基于水槽模拟实验的沉积充填模式探讨是促进沉积学繁荣发展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水下扇 沉积充填样式 油气圈闭类型 陡坡带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埕岛东斜坡断—砂组合样式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13
作者 张在振 曾溅辉 +5 位作者 廖文毫 张本华 王志伟 武群虎 崔虎旺 乔俊程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6期707-723,共17页
断层与砂体是埕岛东斜坡东营组主要的油气输导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油气运移与富集规律,本文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砂体RMS属性分析,首先划分了埕岛东斜坡东营组的断-砂组合样式,然后应用砂岩输导层相对输导指数RT_(i... 断层与砂体是埕岛东斜坡东营组主要的油气输导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油气运移与富集规律,本文基于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砂体RMS属性分析,首先划分了埕岛东斜坡东营组的断-砂组合样式,然后应用砂岩输导层相对输导指数RT_(i)、断层侧向输导指数F_(LSI)对断-砂组合输导性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结合HMIE指数和Trinity油气运移数值模拟,分析了断-砂组合样式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埕岛东斜坡断-砂组合样式可以划分为顺向型、反向型和主次复合型3大类。断-砂组合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1)断-砂组合输导性控制了油气运聚范围、层位及规模。当RT_(i)>0.15时,斜坡区油气的聚集程度与RT_i成正相关,当F_(LSI)≥0.45时,断阶区油气易侧向封堵成藏;(2)断-砂组合的多样性、通源性及输导性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研究区主要存在由洼陷区向胜海10南断层附近,向胜海8南断层附近以及向断阶区的3条优势运移路径;(3)顺向型主要起阶梯式输导油气作用,反向型易侧向封堵油气成藏,主次复合型则对油气起着先分流再富集的作用。不同断-砂组合样式控制了油气富集模式,具有“分区控制、垂向分异、多层富集”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组合 输导性 油气富集 成藏模式 埕岛东斜坡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南部青山口组三段底界不整合面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建功 卫平生 杨建礼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6-573,共8页
青山口组三段(K2qn3)底界不整合面对松辽盆地西南部的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精细地层对比、高频地层单元的横向变化特征分析、岩性岩相特征分析、电性变化特征和地震反射波组研究,笔者等发现青三段底界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区域性不整... 青山口组三段(K2qn3)底界不整合面对松辽盆地西南部的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精细地层对比、高频地层单元的横向变化特征分析、岩性岩相特征分析、电性变化特征和地震反射波组研究,笔者等发现青三段底界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区域性不整合面。首次提出该不整合面对松辽盆地南部西区的油气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不整合面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有利通道,预测在套堡外围古潜山侧缘和西斜坡古湖湾发育区形成地层和岩性油气藏;②在坡折带,不整合面之上所形成的低水位期下切谷、斜坡扇、低位扇和水侵时期的超覆体,是形成多类型隐蔽性油气藏的有利空间;③在前缘相带,不整合面可以改善薄互层储集条件,增强油气储集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三段 不整合面 油气运移通道 坡折带 古潜山 湖湾 松辽盆地南部 油气分布 青山口组
下载PDF
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要素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蒙启安 赵波 +6 位作者 梁江平 孙国昕 彭建亮 包丽 李迎霜 霍丽明 马永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3-446,共14页
勘探证实,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已发现的富拉尔基油田、江桥油田、二站-阿拉新油气田、白音诺勒油气田和平洋油气田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距离生油凹陷30~100km,成藏要素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构造地质学、... 勘探证实,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已发现的富拉尔基油田、江桥油田、二站-阿拉新油气田、白音诺勒油气田和平洋油气田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距离生油凹陷30~100km,成藏要素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深入剖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明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四个鼻状构造带和超覆带上,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指出该区油气成藏和富集程度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类型双重控制。典型油气藏解剖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发育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及岩性上倾尖灭等油气藏类型。结合构造、断裂、沉积及油气运移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是油气输导通道,为今后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外斜坡区 油气藏要素 西部斜坡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断裂特征及控制作用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杜永明 余腾孝 +1 位作者 郝建龙 邱华标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170-174,共5页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断裂带发育。结合新三维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断裂系统样式多,具有多期形成及继承叠加改造和平面展布分区分段的特征。中寒武统地层之下断裂样式多为基底卷入... 塔里木盆地玉北地区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复杂,断裂带发育。结合新三维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断裂系统样式多,具有多期形成及继承叠加改造和平面展布分区分段的特征。中寒武统地层之下断裂样式多为基底卷入型,之上多为沿中寒武统膏盐层的盖层滑脱型,主要形成于加里东和海西期,喜山期活动较弱;自东向西断裂活动、期次有差异,东部断褶区加里东中晚期活动强、幅度大,西部海西晚期活动强,且在玉北7、玉北1及玉东3断裂带形成2期断裂叠加区;断裂带是油气运聚的最有利方向,控制储层发育及油气聚集。该研究对指导玉北地区油气勘探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断裂特征 油气聚集 麦盖提斜坡 玉北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湖盆三角洲沉积坡度带特征及其与滑塌浊积岩分布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9
17
作者 操应长 刘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459,I0002,共7页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是分布于深水环境中一种重要的储集砂体,也是陆相湖盆中一种重要的岩性油气藏。三角洲沉积体系一般存在三个地形坡度转折点,即顶积层与前积层之间的转折点、三角洲前缘斜坡与前三角洲沉积之间的转折点、三角洲沉积... 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是分布于深水环境中一种重要的储集砂体,也是陆相湖盆中一种重要的岩性油气藏。三角洲沉积体系一般存在三个地形坡度转折点,即顶积层与前积层之间的转折点、三角洲前缘斜坡与前三角洲沉积之间的转折点、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正常湖泊沉积作用之间的转折点,其中前缘斜坡的地形坡度最大。前缘斜坡地形坡度是控制滑塌作用和形成滑塌浊积岩的关键因素之一,滑塌作用一般发生于前缘斜坡的上部,而滑塌浊积岩主要分布于前缘斜坡的根部和前三角洲外侧,这些地区是三角洲沉积体系中地形坡度的转折点。前缘斜坡的坡度决定了前三角洲外侧坡度转折点的位置,坡度越大,转折点越靠近前缘斜坡带,结合东营三角洲的精细解剖分析,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 滑塌浊积岩 岩性油气藏 地形坡度 定量预测
下载PDF
源外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与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袁淑琴 董晓伟 +3 位作者 周凤春 饶敏 刘爱平 王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B12期10-18,共9页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 埕海斜坡区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源外"油气勘探区带,尤其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埕海斜坡区古近系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区邻近歧口生烃凹陷,存在多个继承性古沟槽,为砂体输送提供了重要通道,发育2类5种地层-岩性圈闭,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研究区与生烃中心存在的源储压差是埕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富集的基础,断层、不整合面和渗透性砂层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聚集方式,沉积微相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通过地层-岩性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建立埕海斜坡区油气富集成藏模式,明确了北部断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南部高斜坡区主要发育地层-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岩性油气藏 埕海斜坡区 油气富集 主控因素 岩性油藏
下载PDF
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海相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和破坏机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邓大飞 梅廉夫 +3 位作者 沈传波 刘昭茜 汤济广 凡元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66-1477,共12页
全球油气巨量富集带主要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裂谷系中,而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具有区别于这3类的陆内坳陷斜坡带和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扬子南缘)海相油气陆内巨量富集的主控因... 全球油气巨量富集带主要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裂谷系中,而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具有区别于这3类的陆内坳陷斜坡带和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扬子南缘)海相油气陆内巨量富集的主控因素和破坏机制的研究,对比全球油气聚集带(区)发育的主要原因,试图建立海相油气富集和破坏的相关模式。类似于江南—雪峰隆起北缘的陆内坳陷斜坡带与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叠合斜坡带,是大陆块体内一种新的油气富集单元。通过研究,认为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两套优质烃源岩、加里东旋回中—晚期和晚印支期—早燕山旋回早期两期良好的成藏时空匹配关系是海相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而加里东旋回末期和晚印支期—早燕山旋回晚期两个关键破坏期,通过隆升剥蚀、断裂开启和岩浆活动等方式导致了海相油气的破坏。时空匹配的叠合斜坡带既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又是油气改造的活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隆起 扬子陆块 海相地层 油气聚集 叠合斜坡带
下载PDF
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南屯组层序特征及其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军辉 卢双舫 +3 位作者 柳成志 李占东 肖佃师 孙海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6-311,共6页
运用层序地层学指导油气藏勘探,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门课题和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采用井—震对比综合分析,波阻抗反演来验证的方法,在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南屯组中共识别出2个主要... 运用层序地层学指导油气藏勘探,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门课题和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采用井—震对比综合分析,波阻抗反演来验证的方法,在贝尔凹陷贝西斜坡南屯组中共识别出2个主要由扇三角洲—湖泊体系组成的三级层序:层序Ⅰ相当于南一段,层序Ⅱ相当于南二段。每个层序发育完整,分别由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所划分层序发育的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特征和层序地层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建立了相应的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沉积体系 层序地层模式 油气成藏模式 贝西斜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