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se of 3-D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in detecting human cerebral stroke: a simulation study 被引量:2
1
作者 高诺 朱善安 贺斌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38-445,共8页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hree dimensional (3-D) conductivity imaging approach and have used it to detect human brain conductivity changes corresponding to acute cerebral stroke. The proposed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i...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hree dimensional (3-D) conductivity imaging approach and have used it to detect human brain conductivity changes corresponding to acute cerebral stroke. The proposed Magnetic Resonance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MREIT)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J-Substitution algorithm and is expanded to imaging 3-D subject conductivity distribution changes. Computer simulation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resent MREIT imaging approach. Simulations of both types of cerebral stroke, hemorrhagic stroke and ischemic stroke, were performed on a four-sphere head mode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CC) and relative error (RE) between target and estimated conductivity distributions were 0.9245±0.0068 and 8.9997%±0.0084%, for hemorrhagic stroke, and 0.6748±0.0197 and 8.8986%±0.0089%, for ischemic stroke, when the SNR (signal-to-noise radio) of added GWN (Gaussian White Noise) was 40. The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 was also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C and RE with different iteration numbers. The CC increases and RE decreases monotonously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iterations. The present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3-D MREIT approach in hemorrhagic and ischemic stroke detection and suggest that the method may become a useful alternative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 in hum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脑部 模拟技术 3D磁共振电阻抗X线断层摄影术 传导性 电流密度
下载PDF
In vivo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Neonatal Piglets Us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2
作者 LI Yan-dong SHI Xue-tao +7 位作者 DAI Meng YOU Fu-sheng XU Can-hua FU Feng LIU Rui-gang WANG Liang GAO Guo-dong DONG Xiu-zhen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 2018年第2期57-67,共11页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 i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medical emergencies in neurosurgery. Early detection or diagnosis w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ate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 i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medical emergencies in neurosurgery. Early detection or diagnosis w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ate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Although present medical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high sensitivity to identify bleeding, the use of an additional,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 capable of continuously monitoring IVH is required to prevent contingent bleeding or re-bleeding. In this study,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 was applied to detect the onset of IVH modeled on 6 piglets in real time, with the subsequent process being monitored continuously. The experimental IVH model was introduced by one-time injection of 2 ml fresh autologous arterial blood into the ventricles of piglets.Results showed that resistivity variations within the brain caused by the added blood could be detected and imaged in vivo using the EIT method, and the magnitude and the size of region of interest on EIT images may be linearly associated with the volume of the blood. In conclusion, EIT has unique potential for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provide invaluable real-time neuroimaging data for IVH after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de design, anisotropic realistic modeling, and instru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maging monitor
原文传递
脑阻抗断层扫描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立伟 杨晨 +6 位作者 吴冠 朱燕 陈秀明 史学涛 段维勋 刘金成 金振晓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739-743,747,共6页
目的探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术后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TAAD患者术后同时行颅脑CT检查及EIT监测的患者59例,以颅脑CT结果为参照... 目的探讨电阻抗断层成像(EIT)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术后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TAAD患者术后同时行颅脑CT检查及EIT监测的患者59例,以颅脑CT结果为参照,判断EIT监测在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结果59例TAAD术后患者中有颅脑CT影像学改变的患者24例(40.68%),无明显影像学改变的患者35例(59.32%)。对比分析显示EIT监测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54.29%,监测准确度为57.62%。其中15例新发脑梗死及脑出血病例中,EIT监测可疑病变13例,监测准确率为86.67%。59例患者中,52例患者康复出院,总体康复率为88.14%。颅脑CT阳性患者康复率(75.00%)、阴性患者康复率(97.14%),EIT阳性患者康复率(86.49%)、阴性患者康复率(90.91%),真阳性患者康复率(72.22%)、真阴性患者康复率(93.75%),假阳性患者康复率(100%)、假阴性患者康复率(83.33%),与总体康复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IT监测作为一种新型神经系统监测手段,在TAAD术后脑卒中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颅脑CT 脑阻抗断层扫描 脑卒中
下载PDF
颅内出血电阻抗成像系统及初步动物实验 被引量:20
4
作者 史学涛 霍旭阳 +4 位作者 尤富生 付峰 刘锐岗 徐灿华 董秀珍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研究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实现一种可早期检测持续性或迟发性颅内出血设备的可行性。方法实现了可工作于(1~190)kHz、测量精度优于0.04%、成像速度可达1.25帧/s以上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在此基础上,在8只重(10.00±0... 目的研究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实现一种可早期检测持续性或迟发性颅内出血设备的可行性。方法实现了可工作于(1~190)kHz、测量精度优于0.04%、成像速度可达1.25帧/s以上的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在此基础上,在8只重(10.00±0.76)kg的小猪颅内分别注入2ml抗凝血以观察成像结果,同时还分别观察了4例注入2ml生理盐水和4例注入2ml蒸馏水时相应区域电阻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入生理盐水后,目标区域的电阻率降低,而注入蒸馏水后目标区域的电阻率升高。除2例无效实验外,注血实验中有3例因血液被注入侧脑室而导致目标区域电阻率上升,另有3例电阻率降低。结论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对持续性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病人进行早期检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颅内出血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电阻抗断层成像脑出血模型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倪安胜 杨国胜 +2 位作者 董秀珍 付峰 朱新亚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6年第8期4-5,共2页
目的:建立脑出血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电阻抗断层成像仿真研究。方法:基于4层同心圆头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和动态N OSER算法重构成像。结果:单病灶脑出血模型的病灶能够被准确重构呈现,而多病灶模型中邻近病灶间的边界重构较为模糊。结论... 目的:建立脑出血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电阻抗断层成像仿真研究。方法:基于4层同心圆头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和动态N OSER算法重构成像。结果:单病灶脑出血模型的病灶能够被准确重构呈现,而多病灶模型中邻近病灶间的边界重构较为模糊。结论:动态NO SER算法是一种有效检测脑出血的电阻抗断层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脑出血 仿真
下载PDF
电阻抗断层成像应用基础与临床应用的一些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任超世 李章勇 +2 位作者 王妍 沙洪 赵舒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0-304,共5页
综述电阻抗断层成像(EIT)在应用基础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生物组织的电特性,提取在细胞层次上发生的、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相联系的功能性信息。介绍用于脑、腹部渗血检测与监护,区域性肺功能成像,胃动力... 综述电阻抗断层成像(EIT)在应用基础和临床应用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生物组织的电特性,提取在细胞层次上发生的、与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相联系的功能性信息。介绍用于脑、腹部渗血检测与监护,区域性肺功能成像,胃动力检测与评价,以及乳腺肿瘤早期发现等实用化的EIT方法。对未来进行展望,提出在EIT方法学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有确定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 渗血监护 肺功能成像 胃动力评价 乳腺肿瘤检测
下载PDF
基于脑出血时脑脊液代偿机制的模型仿真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润楠 尹继云 +4 位作者 孟晓 段峰 施金英 魏洁然 万轲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3年第7期4-6,共3页
目的:模拟脑脊液分布变化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EIT实验分析。方法:选取不同琼脂块以模拟血液和脑脊液,分别仿照脑出血后将颅顶脑脊液排开和未排开2种模型进行成像实验,测量脑脊液分布对脑部出血成像的影响。结果:由于颅内血肿出现,改变了... 目的:模拟脑脊液分布变化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EIT实验分析。方法:选取不同琼脂块以模拟血液和脑脊液,分别仿照脑出血后将颅顶脑脊液排开和未排开2种模型进行成像实验,测量脑脊液分布对脑部出血成像的影响。结果:由于颅内血肿出现,改变了血肿周围脑脊液分布情况,影响了头部EIT结果。结论:当颅内出现血肿时,如果脑脊液受血肿挤压而重新分布,会对EIT结果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脑脊液 脑出血
下载PDF
无创脑电阻抗测定动态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水肿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陈慧 王健 +1 位作者 董为伟 毛思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1656-1659,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无创脑电阻抗(cerebral electrical impedance,CEI)测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脑水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后3 d内的46例SAH患者,采用50 kHz及0.1 mA的刺激电流进行连续CEI测定。以扰... 目的初步评价无创脑电阻抗(cerebral electrical impedance,CEI)测定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患者脑水肿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后3 d内的46例SAH患者,采用50 kHz及0.1 mA的刺激电流进行连续CEI测定。以扰动系数(perturbative index,PI)表示CEI测定结果,PI值大于9.5,或连续3次或3次以上病灶侧与对侧的PI之差大于0.3定义为CEI异常。结果 21.7%(10/46)患者首次测定时发现双侧CEI明显升高,PI>9.5,其中7例头部CT显示全脑水肿,另3例头部CT未显示脑水肿;其余36例首次测定时CEI在正常范围,头部CT均未显示脑水肿。间隔3 d后,CEI检测发现有5例患者PI值升高明显,复查CT显示脑水肿。结论 CEI检测可较敏感地反映SAH患者脑水肿的存在,有助于及时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阻抗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水肿
下载PDF
脑水肿与脑出血的动态阻抗测量和阻抗成像基础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何为 徐管鑫 王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期15-20,共6页
利用电阻抗成像技术 ,分别从一维阻抗测量、二维断层成像、三维立体成像等三个方面对颅内脑水肿、脑出血进行仿真研究 ,并对一维电阻抗成像进行了临床实验 ,同时还对电流的透颅效果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低频电流能... 利用电阻抗成像技术 ,分别从一维阻抗测量、二维断层成像、三维立体成像等三个方面对颅内脑水肿、脑出血进行仿真研究 ,并对一维电阻抗成像进行了临床实验 ,同时还对电流的透颅效果进行了动物实验和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低频电流能够穿过颅骨 ;从一维颅表测量的电阻抗变化 ,可以反映颅内出血和水肿的动态过程 ;利用二维电阻抗断层成像可以反映颅内出血的变化情况 ;三维电阻抗重建图像对目标定位准确 ,可以分辨出多个成像目标。以上研究结果为脑水肿与脑出血的图像实时监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积累了临床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水肿 脑出血 动态阻抗测量 电阻抗成像
下载PDF
电阻抗成像技术和水通道蛋白4在3岁以下主动脉缩窄手术患儿脑水肿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泉 吴春 +4 位作者 李勇刚 李洪波 王刚 金先庆 代江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比较3岁以下主动脉缩窄手术行顺行性脑灌注(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ACP)时在不同温度下患儿脑水肿情况,评估电阻抗成像技术是否可以评估患儿脑水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 目的:比较3岁以下主动脉缩窄手术行顺行性脑灌注(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ACP)时在不同温度下患儿脑水肿情况,评估电阻抗成像技术是否可以评估患儿脑水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3岁以下行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手术患儿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根据停循环时的鼻咽温度分为深低温组(17.0℃~20.0℃)、中低温组(20.1℃~25.0℃)和浅低温组(25.1℃~30.0℃)。检测麻醉诱导后、ACP前、ACP结束时、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结束时、术后3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 7个时间点血清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的表达和脑电阻抗系数。收集同期20例在我院行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为对照组。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组间同时间点采用简单效应分析的Sidak检验,顺行性脑灌注下深低温组患儿血清AQP4水平在ACP结束、CPB结束、术后3 h、术后12 h、术后24 h相对于中低温组、浅低温组、对照组均明显升高(F组别=160.755,P组别=0.000;F时间=283.208,P时间=0.000,F交互=19.859,P交互=0.000);深低温组患儿脑电阻抗系数在CPB结束、术后3 h、术后12 h、术后24 h相对于中低温组、浅低温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升高(F组别=55.243,P组别=0.000;F时间=90.805,P时间=0.000,F交互=10.743,P交互=0.000)。结论:3岁以下主动脉缩窄ACP时深低温组脑损伤可能高于中低温组、浅低温组和对照组,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的脑水肿监测仪可以判断患儿脑水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行性脑灌注 脑水肿 水通道蛋白 电阻抗成像技术 脑电阻抗系数
下载PDF
我国电阻抗断层成像实用化应用研究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超世 李章勇 +2 位作者 王妍 沙洪 赵舒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9-312,共4页
我国的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研究已具备相当基础,一些关键技术和针对某些应用目标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EIT方法学研究向实用化应用研究过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的EIT研究仍然需要向深度和广度发... 我国的电阻抗断层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研究已具备相当基础,一些关键技术和针对某些应用目标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EIT方法学研究向实用化应用研究过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国的EIT研究仍然需要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是目前研究重点应该集中在某些确定应用目标的实用化应用研究方面。在原有方法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电特性;提取在细胞层次上发生的、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相联系的功能性或前瞻性信息;重点发展用于乳腺肿瘤早期发现,体内渗血的无损检测与监护,区域性肺通气功能以及胃动力检测与评价等EIT应用技术;建立可用于临床检测的实用化EIT系统,进入临床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乳腺肿瘤 渗血监护 肺通气 胃动力
下载PDF
电阻抗成像系统监护小猪腹膜后出血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鸿毅 张伟 +4 位作者 保庭毅 尤富生 帅万钧 付峰 董秀珍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218-2220,共3页
目的:应用电阻抗成像技术(EIT)对腹膜后出血小猪动物模型进行监护实验,以验证EIT的成像效果.方法:将小猪随机分为腹膜后注血组和腹膜后出血组,每组小猪5头.注血组小猪行B超引导下右侧腹膜后穿刺置管,经导管持续注入同种异体抗凝血液;出... 目的:应用电阻抗成像技术(EIT)对腹膜后出血小猪动物模型进行监护实验,以验证EIT的成像效果.方法:将小猪随机分为腹膜后注血组和腹膜后出血组,每组小猪5头.注血组小猪行B超引导下右侧腹膜后穿刺置管,经导管持续注入同种异体抗凝血液;出血组小猪在B超引导下应用细针穿刺右侧肾脏,模拟闭合性腹膜后出血.应用EIT对两组小猪进行监护成像.结果:EIT监护系统成像清楚,随着注血量的增加和出血时间的延长,右侧腹膜后区EIT图像变化明显,平均阻抗值持续降低.经解剖验证,两组小猪后腹膜均完整,血液局限于腹膜后间隙内.结论:EIT监护系统成像清晰,出血与未出血区域图像对比明显,使用EIT监护腹膜后出血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系统 腹膜后出血
下载PDF
颅内出血动态过程的电阻抗成像仿真研究
13
作者 徐管鑫 何为 罗辞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1-644,共4页
基于等位线反投影算法的动态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具有对目标定位准确,成像速度快,有一定的分辨率等优点。将该技术应用于颅内出血疾病的实时监测,及时反映颅内出血的变化情况,这在医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作为该技术应用于颅内出血实时监测... 基于等位线反投影算法的动态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具有对目标定位准确,成像速度快,有一定的分辨率等优点。将该技术应用于颅内出血疾病的实时监测,及时反映颅内出血的变化情况,这在医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作为该技术应用于颅内出血实时监测的基础研究,本研究利用等位线反投影算法,仿真了动态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颅内出血疾病实时监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动态电阻抗断层成像等位线反投影算法重建的图像可以反映颅内出血的变化情况,能够应用于颅内出血动态过程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电阻抗断层成像 等位线反投影
下载PDF
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实时监测小猪肺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代萌 徐灿华 +6 位作者 杨滨 夏军营 刘本源 刘锐岗 史学涛 尤富生 付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7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EIT)实时监测小猪肺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以小猪肺出血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EIT实时连续监测小猪肺出血过程中的电阻抗变化。结果当注血量每5 m L逐渐增加时,EIT图像的相应区域呈红色显示,并逐渐增强,EIT... 目的探讨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EIT)实时监测小猪肺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以小猪肺出血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EIT实时连续监测小猪肺出血过程中的电阻抗变化。结果当注血量每5 m L逐渐增加时,EIT图像的相应区域呈红色显示,并逐渐增强,EIT所显示的出血位置与CT所示的基本一致。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当注血量每5 m L逐渐增加时,图像上提示区域的阻抗、面积变化逐渐增大,EIT定量分析指标与注血量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EIT技术能够实时有效地检测小猪肺出血引起的电阻抗变换,为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技术 肺出血 动物实验 新生儿 阻抗信号
下载PDF
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肺内出血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桑宇飞 代萌 +1 位作者 田庄 史万宏 《中国医疗设备》 2016年第12期35-37,45,共4页
目的验证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实时监测肺内出血的可行性并为肺内出血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生物实验(实验猪)的EIT技术下肺内注血实验模拟人体肺内出血。然后,由巴特沃兹滤波器将呼吸阻抗... 目的验证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实时监测肺内出血的可行性并为肺内出血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生物实验(实验猪)的EIT技术下肺内注血实验模拟人体肺内出血。然后,由巴特沃兹滤波器将呼吸阻抗信号中的出血信号尽可能保留并将原始数据通过滤波处理将无用的呼吸阻抗信号尽可能滤除。最后,通过Origin Pro软件分析注血量与处理后的感兴趣区(注血幅值相对值最大值不低于其20%的值的区域)的出血面积和幅值相关关系。结果采用IIR方法设计巴特沃兹低通数字滤波器(5阶)和0.15 Hz进行低通滤波处理后,能够较好地抑制了呼吸阻抗信号,分析得出出血面积和出血量幅值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基于EIT技术实时监测肺内出血是可行的,间接提高了临床中肺内出血的诊治率并将为今后肺内出血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技术 实时监测 肺内出血 低通数字滤波器 呼吸阻抗信号
下载PDF
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昌琴 俸国洲 +2 位作者 杨淑青 姚衍欢 陈丽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15期42-44,共3页
目的:研究能否通过CT测量脑出血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早期手术干预能否减缓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并最终减少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2月本院脑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按年龄段... 目的:研究能否通过CT测量脑出血患者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早期手术干预能否减缓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并最终减少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2月本院脑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按年龄段、不同性别各选取20例,共200例,于伤后2周内动态观察测量CT下第三脑室宽度变化;对其中出现第三脑室扩大的患者,按是否进行早期手术干预(脑室穿刺引流术、腰椎穿刺术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再于伤后3周~3个月动态观察脑出血后第三脑室宽度变化程度与最终发生脑积水的概率。结果:随年龄增长第三脑室宽度有逐渐增大趋势,男、女第三脑室宽度与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r=0.220、0.316,P〈0.05);同年龄段第三脑室宽度男性均大于女性(P〈0.05);试验组第三脑室宽度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3个月时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女第三脑室宽度与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且男性大于女性,CT测量第三脑室宽度变化早期预测脑出血后脑积水发生概率,早期手术干预能减缓第三脑室扩张程度并最终减少脑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CT 第三脑室宽度 脑积水
下载PDF
脑脊液变化对脑出血电阻抗成像表征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学超 张涛 +4 位作者 章伟睿 徐灿华 杨滨 代萌 付峰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究脑脊液(CSF)变化对脑出血电阻抗断层扫描(EIT)成像表征影响的基本规律,为成像方法改进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基于COMOSL软件建立含有脑脊液层和脑出血目标的三维颅脑有限元仿真模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算法重建CSF整体减少和... 目的:探究脑脊液(CSF)变化对脑出血电阻抗断层扫描(EIT)成像表征影响的基本规律,为成像方法改进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基于COMOSL软件建立含有脑脊液层和脑出血目标的三维颅脑有限元仿真模型,利用阻尼最小二乘算法重建CSF整体减少和局部减少情况下的EIT图像,以重建图像感兴趣区域(ROI)的平均阻抗值作为重建结果分析的主要参考指标。结果:当CSF整体体积减少时,EIT图像中存在阻抗升高的目标,易造成对出血目标成像的误判,当其体积减少2 ml以上时,EIT图像难以真实地反映出血目标的位置和变化信息;CSF体积的变化与EIT重建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在CSF体积局部减少的情况下,EIT图像能够反映出血目标的位置信息,但其重建值表达为阻抗升高。结论:脑脊液变化对脑出血电阻抗成像表征的影响研究证实,CSF体积变化是导致出血性病变在EIT图像中表现为阻抗升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为后续脑出血EIT成像算法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扫描(EIT) 脑出血 脑脊液(CSF) 仿真实验 COMSOL软件
下载PDF
急性缺血条件下的动物脑部电阻抗特性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18
作者 周怡敏 陈真辉 +2 位作者 史学涛 亢君君 付峰 《中国医疗设备》 2019年第11期34-38,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电阻抗的频谱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在脑缺血性损伤监测方面的应用与优化提供生物物理与方法学支撑。方法采用两电极法在体测量脑缺血后大鼠脑部的...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组织电阻抗的频谱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术在脑缺血性损伤监测方面的应用与优化提供生物物理与方法学支撑。方法采用两电极法在体测量脑缺血后大鼠脑部的电阻抗频谱,观察分析卒中后脑电阻抗频谱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大鼠脑组织电阻抗在缺血后前3 h快速上升,3 h时间节点的阻抗值达到阶段性的最高点,此后的变化相对平缓。频谱特性分析表明,缺血3 h时的最大阻抗相对变化率在79.4 kHz处,达48.7%。超微观形态学的观察结果显示,此时的星形胶质细胞终足水肿明显,与缺血后脑组织电阻抗升高变化相符。结论缺血后,脑组织电阻抗特性随测量时间与频率的变化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通过测量频率的优选有望进一步提高EIT技术对脑缺血性损伤检测的灵敏度,而脑组织电阻抗随时间变化特性也有望为脑缺血性损伤的程度评价提供支撑,从而为EIT技术在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监测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缺血 脑卒中 生物电阻抗测量 电阻抗成像 超微观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电阻抗监护小猪腹膜后注血模型的研究
19
作者 张鸿毅 张伟 +5 位作者 保庭毅 高玉杰 尤富生 帅万钧 付峰 董秀珍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使用小猪腹膜后注血模型来研究电阻抗成像监测创伤导致的腹膜后出血的可行性,为电阻抗成像的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5头小猪行腹膜后穿刺置管,经导管持续注入血液,模拟创伤性腹膜后出血,应用电阻抗成像监测小... 目的使用小猪腹膜后注血模型来研究电阻抗成像监测创伤导致的腹膜后出血的可行性,为电阻抗成像的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5头小猪行腹膜后穿刺置管,经导管持续注入血液,模拟创伤性腹膜后出血,应用电阻抗成像监测小猪注血部位的阻抗和图像变化情况。结果5头腹膜后注血小猪电阻抗监护图像成像清晰,稳定。注血部位的阻抗值随注血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图像灰度变化明显。经CT及解剖验证,后腹膜完整,血液局限于腹膜后间隙内。结论在小猪腹膜后注血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电阻抗监护腹膜后出血成像清晰,对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腹膜后 诊断显像 电阻抗
原文传递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对小猪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监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连峰 徐灿华 +6 位作者 赵振伟 王樑 史学涛 游宇 李维新 董秀珍 高国栋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部生物电阻抗断层(EIT)成像的变化规律.探讨其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模型模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EIT成像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护,得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EIT成像的... 目的观察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部生物电阻抗断层(EIT)成像的变化规律.探讨其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枕大池单次注血模型模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脑EIT成像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护,得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EIT成像的动态变化。结果成功建立模型8例,EIT监护图像变化显示注血早期颅脑前部阻抗降低明显,后部电阻抗轻度降低:注射结束后全脑电阻抗逐渐升高,颅脑后部增高明显。结论脑EIT成像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电阻抗变化具有敏感性,并对出血部位有一定的定位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电阻抗成像 生物电阻抗 动物模型 监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