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ective Area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N Nanorods Fabricated by Adjusting the Hydrogen Flow Rate and Growth Temperature with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任鹏 韩刚 +6 位作者 付丙磊 薛斌 张宁 刘喆 赵丽霞 王军喜 李晋闽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45-149,共5页
CaN nanorods a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adjusting the flow rate ratio of hydrogen (H2)/nitrogen (N2) and growth temperature of the selective area growth (SAG) method with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 CaN nanorods a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adjusting the flow rate ratio of hydrogen (H2)/nitrogen (N2) and growth temperature of the selective area growth (SAG) method with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 The SAG template is obtained by nanospherical-lens photolithography. It is found that increasing the flow rate of 1-12 will change the CaN crystal shape from pyramid to vertical rod, while increasing the growth temperature will reduce the diameters of GaN rods to nanometer scale. Finally the CaN nanorods with smooth lateral surface and relatively good quality ar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H2:N2 ratio is 1:1 and the growth temperature is 1030℃. The good crystal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of GaN nanorods are confirmed by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athodoluminescence spectrum suggests that the crystal and optical quality is also improved with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 or IS as RATE GAN Selective Area Growth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N Nanorods Fabricated by Adjusting the hydrogen flow Rate and Growth Temperature with 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by with
下载PDF
Effects of ratio of hydrogen flow on microstructure of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films deposi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at 100 ℃
2
作者 WANG Lin-qing ZHOU Yong-tao +1 位作者 WANG Jun-jun LIU Xue-q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2661-2667,共7页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μc-Si:H)films were prepared on glass and silicon substrates by radio 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at 100°C using a mixture of argon(Ar)and hydrogen(H2)gasses as precursor ...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μc-Si:H)films were prepared on glass and silicon substrates by radio 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at 100°C using a mixture of argon(Ar)and hydrogen(H2)gasses as precursor gas.The effects of the ratio of hydrogen flow(H2/(Ar+H2)%)on the microstructure were evaluated.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tructure,bonding structure,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μc-Si:H films can be tailored based on the ratio of hydrogen flow.An amorphous to crystalline phase transition occurred when the ratio of hydrogen flow increased up to 50%.The crystallinity increased and tended to stabilize with the increase in ratio of hydrogen flow from 40%to 70%.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in films increased,and total hydrogen content decreased as the ratio of hydrogen flow increased.Allμc-Si:H films have a preferred(111)orientation,independent of the ratio of hydrogen flow.And theμc-Si:H films had a dense structure,which shows their excellent resistance to post-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ated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films radio frequency magnetron sputtering ratio of hydrogen flow low temperature MICROSTRUCTURE
下载PDF
Detrimental role of hydrogen evolution and its temperature-dependent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ies
3
作者 Abdulmonem Fetyan Gumaa A. El-Nagar +3 位作者 Iver Lauermann Maike Schnucklake Jonathan Schneider Christina Roth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57-62,共6页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damaging role of the parasi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in the negative half-cell of a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FB) on state-of-the-art carbon felt electrodes at different temp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damaging role of the parasi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in the negative half-cell of a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VRFB) on state-of-the-art carbon felt electrod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t was found that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resulted in a bett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half-cell reactions. In addition,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undesired HER at the negative side. Operating the VRFB cell at higher temperature led to a decrease in the coulombic efficiency attributed to the higher hydrogen production. More pronounced hydrogen production caused an oxida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carb on fibers and a degradation of the electrode as indicated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This observed degradation results in fading of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 over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evolution Carbon FELT Degradation ELECTRODE Redox flow BATTERIES
下载PDF
计及氢气注入与压缩因子的综合能源系统能流计算
4
作者 刘鹏飞 武家辉 +1 位作者 王海云 张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为实现“双碳”目标,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IES)成为了近几年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传统的IES能流计算已经无法精确地反映电制气(power-to-gas, P2G)技术带来的氢气注入天然气网络后的混合燃气的参数变化对IES的... 为实现“双碳”目标,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 IES)成为了近几年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然而传统的IES能流计算已经无法精确地反映电制气(power-to-gas, P2G)技术带来的氢气注入天然气网络后的混合燃气的参数变化对IES的影响。为此,在传统天然气系统稳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了SRK(Soawk-Redlich-Kwong)气体状态方程,将压缩因子作为状态变量,提出可以反映氢气注入天然气系统,对气体流量和混合燃气热值产生影响的稳态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计及氢气注入与压缩因子的电-热-气IES能流分解求解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可有效反映混合燃气的参数变化对IES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能量流计算 氢气注入 气体状态方程 压缩因子
下载PDF
燃料电池凸轮式氢气循环泵内流场仿真与气动特性研究
5
作者 王子豪 王陶 +2 位作者 张泽明 王民 王良模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为降低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泵运行产生的振动及噪声,基于凸轮式氢气循环泵基本理论,建立某循环泵内流场CFD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出:随着转速增加循环泵的实际排气流量逐渐增大;理论排气流量与数值模拟结果误差低于4.4%,可以较准确地反... 为降低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泵运行产生的振动及噪声,基于凸轮式氢气循环泵基本理论,建立某循环泵内流场CFD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出:随着转速增加循环泵的实际排气流量逐渐增大;理论排气流量与数值模拟结果误差低于4.4%,可以较准确地反应氢气循环泵内部气体脉动的规律;当转速在8000 r/min时内泄漏量最小,容积效率最大,氢气循环泵的转速影响内泄漏量从而影响容积效率;压力脉动频率与转速负相关,压力脉动强度与转速正相关。因此,需选择合适的额定转速,避免因转速过高造成工作效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循环泵 内流场 数值模拟 压力脉动 动网格
下载PDF
H_(2)与氨混燃增强火焰燃烧特性模拟研究
6
作者 赵争辉 李航锦 +2 位作者 吴超杭 尹倩倩 王睿坤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氢和氨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探究氢-氨混燃的燃烧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借助Chemkin仿真平台建立相关反应模型,以氢-氨混合气体为燃料,空气作为助燃剂,采用Otomo等人提出的一种氨氧化机理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模拟研究... 氢和氨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广泛关注,为深入探究氢-氨混燃的燃烧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借助Chemkin仿真平台建立相关反应模型,以氢-氨混合气体为燃料,空气作为助燃剂,采用Otomo等人提出的一种氨氧化机理对其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模拟研究了混合气体的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绝热燃烧温度、NO排放等燃烧特性随当量比、初始压力以及燃料中H_(2)比例的具体变化规律,对不同工况下的层流火焰结构、H和OH自由基的产率(rate of production,ROP)、NO生成的敏感度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纯氨气体的点火延迟时间长、层流燃烧速度慢,掺氢后燃烧特性均有所改善,且提高了火焰的绝热燃烧温度,但掺氢比例越大,NO排放越多。NO摩尔分数随当量比变化的趋势先增后减,在当量比为0.8左右达到峰值。综合考虑氢-氨混燃的一系列燃烧特性以及掺氢、加压的成本和收益情况,推荐H_(2)占比15%、当量比φ=1.1、压力P=0.2 MPa为氢-氨混合燃烧的最优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 NH_(3) 混合燃烧 层流燃烧特性 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PDF
基于SMX静态混合器的天然气掺氢流动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永振 陈天昊 +4 位作者 赵序海 Ihsan Shahid Anas 肖秋红 马凡华 《石油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为了获取均匀的天然气掺氢混合气,确保掺氢燃气管道稳定、安全输送,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气与氢气在SMX静态混合器中的掺混特性及影响因素,详细分析了掺混单元数量、运行工况和掺氢体积比等因素对掺混性能的影响。... 为了获取均匀的天然气掺氢混合气,确保掺氢燃气管道稳定、安全输送,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然气与氢气在SMX静态混合器中的掺混特性及影响因素,详细分析了掺混单元数量、运行工况和掺氢体积比等因素对掺混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氢气与天然气的混合主要依赖于混合单元不断改变流动状态,实现左旋和右旋相互交替,达到均匀混合。流动损失主要取决于静态混合器内流动速度,综合考虑SMX静态混合器的压力损失和混合均匀度性能指标,采用4个掺混单元、进口气流速度10 m/s是一个优选方案。此外,增大掺氢体积比和加长流经混合器出口下游管道长度均有利于提升氢气和天然气掺混均匀度,要结合燃气管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掺氢体积比的合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混合器 天然气 氢气 掺混单元 混合均匀度 流动损失 掺氢体积比
下载PDF
掺氢天然气干气密封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永波 宦宣州 +1 位作者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4,共13页
为评估天然气掺氢对管线压缩机轴端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阻塞效应的干气密封性能数值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掺氢比下干气密封的静态特性和启动特性。首先,采用空气介质螺旋槽干气密封的气膜压力分布和开启力实验数据,验证了数... 为评估天然气掺氢对管线压缩机轴端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考虑阻塞效应的干气密封性能数值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掺氢比下干气密封的静态特性和启动特性。首先,采用空气介质螺旋槽干气密封的气膜压力分布和开启力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然后,针对GE PCL800机型天然气管线压缩机螺旋槽干气密封,分析了4种掺氢比(H 2体积分数分别为0、10%、20%、30%)和5种进口压力(4、6、8、10、12 MPa)对干气密封开启力、泄漏量和气膜刚度等静态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分析了4种掺氢比和5种进口压力下,转速、进口压力、平衡比和弹簧比压对干气密封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干气密封性能数值预测模型能够可靠预测高压差下干气密封出口阻塞效应及其对密封性能的影响;掺氢比对干气密封开启力、泄漏量和气膜刚度等密封静态特性影响较小;干气密封开启临界转速随掺氢比的增加而增大(掺氢比增加30%时,开启临界转速增大8.51%~16.90%),因此天然气掺氢增大了干气密封的开启难度,需设计合适的平衡比和弹簧比压以保证干气密封顺利开启。该研究结果可为掺氢条件下天然气管线压缩机轴端干气密封的高效设计和可靠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气密封 掺氢天然气 阻塞效应 启动特性
下载PDF
基于Fluent的煤焦油悬浮床加氢反应器数值模拟与温度控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鑫 高云鹤 +4 位作者 郭莉 王丹军 牛鸿权 付鑫 付峰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8,共11页
作为煤焦油悬浮床加氢技术的核心设备——煤焦油悬浮床加氢反应器,其中上部温度骤升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技术实际应用的技术瓶颈之一。为了解决温度骤升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Fluent软件,对加氢反应器内温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 作为煤焦油悬浮床加氢技术的核心设备——煤焦油悬浮床加氢反应器,其中上部温度骤升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技术实际应用的技术瓶颈之一。为了解决温度骤升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基于Fluent软件,对加氢反应器内温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温度控制措施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焦油悬浮床加氢反应器在3.0 m高度处出现温度骤升,在温度骤升处增设冷氢管,冷氢的通入不仅可有效控制反应器中上部温度,解决温度骤升问题,还使得反应器内温度的轴向和径向分布趋于均匀,且冷氢的适宜温度为41℃~43℃,最佳温度为43℃。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冷氢通入前后加氢反应器内流场的变化。根据流速分布模拟结果,结合温度分布云图,可推测出无冷氢通入时,反应器在3.5 m左右高度处出现局部结焦现象,当高度达到5.0 m时,反应器内开始出现因结焦而导致的局部堵塞,当高度到达5.5 m左右时,反应器内出现因结焦而导致的严重堵塞。43℃冷氢的通入不仅解决了加氢反应器温度骤升问题,还抑制了加氢反应器内的轴向流,促进了反应物料的径向流动及混合,使得流速以及气含率(气相体积占气液混合物体积的百分比)的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加氢反应器内传质及煤焦油加氢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悬浮床加氢 数值模拟 温度分布 流速分布 气含率
下载PDF
基于影响比对的氢气管道流速探讨
10
作者 陈俊文 汤晓勇 +7 位作者 花争立 李玉星 朱红钧 谌贵宇 陈凤 李天雷 张双蕾 刘翠伟 《天然气与石油》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近年来,氢能高效利用是世界各国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也是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大规模运输氢气时,管道运输更加高效、安全,采用氢气管道输送是推进氢能大规模利用的有效途径。相比天然气,氢气的单位体积热值较低,分子量较小,在... 近年来,氢能高效利用是世界各国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热点,也是新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大规模运输氢气时,管道运输更加高效、安全,采用氢气管道输送是推进氢能大规模利用的有效途径。相比天然气,氢气的单位体积热值较低,分子量较小,在管道输送中对提高氢气管道流速的需求较大,为提升管道输送效率,氢气流速提高后对管道系统的潜在影响值得探讨。基于氢气、天然气物理特性,开展了氢气、天然气的流速影响场景分析,提出了氢气管道流速选择的关注要点;剖析了基于冲蚀的氢气、天然气管道流速评价方法,对含固体杂质工况下氢气、天然气的冲蚀尺度进行了比对;探讨了氢气、天然气的管道流动噪声问题,开展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相比于露空管道系统,埋地管道系统更应关注流速问题;氢气管道允许的冲蚀流速更大,管道系统具备提速潜力,但应对气体夹带杂质的问题进行持续关注;在相同的能量输送场景下,氢气管道内流动噪声声压值稍大于天然气管道噪声声压值,可参考常规噪声控制手段应对。研究成果可为氢气管道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管道 冲蚀流速 流动噪声 探讨
下载PDF
考虑交通流量和用户行为不确定性的加氢站选址优化模型
11
作者 申炜杰 李华 +1 位作者 曾鸣 谢传胜 《运筹与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27,共6页
加氢站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布局选址对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一种加氢站的选址优化方法。首先,分别以运营商追求捕获交通流量最大化、客户追求获得加氢服务可能性最大化为上、下层目标函数构建了... 加氢站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布局选址对于氢能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一种加氢站的选址优化方法。首先,分别以运营商追求捕获交通流量最大化、客户追求获得加氢服务可能性最大化为上、下层目标函数构建了双层规划模型,并引入机会约束规划理论处理了交通流量的不确定性。该模型考虑了客户路径选择的行为特性,能够为交通流量不确定性下的加氢站选址提供重要借鉴。其次,利用KKT条件和确定性等价将所提机会约束双层规划模型转化为了单层的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问题以实现高效求解。最后,为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以长三角地区交通网络为案例进行了仿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站 截流选址模型 不确定性 机会约束 二阶锥规划
下载PDF
径向流氦氢分离床穿透特性实验与模拟分析
12
作者 丁卫东 占勤 +1 位作者 杨洪广 连旭东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88,共8页
为系统深入研究径向流氦氢分离床的吸附穿透性能,指导结构设计,本研究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耦合材料吸氢动力学方程、流体流动动量方程和质量传递方程,建立了径向床穿透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模型对特性参... 为系统深入研究径向流氦氢分离床的吸附穿透性能,指导结构设计,本研究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耦合材料吸氢动力学方程、流体流动动量方程和质量传递方程,建立了径向床穿透数学模型,并结合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模型对特性参数进行参数化扫描,分析其对穿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穿透实验结果与模拟数据符合较好,模型可靠。通过分析温度、高径比及孔隙率等参数对床体穿透性能的影响,推荐氦氢分离床床体参数如下:床体吸附温度为室温~343 K,在该温度范围内升高温度对传质区长度及出口处浓度-时间曲线影响较小;随着高径比的增加,床体效率明显下降,其中高径比为2.00~8.33时,维持高效率的时间较长;随着孔隙率的增加,床体吸附效率明显下降,考虑床层的吸附效率、压阻效应及粉末的装填难度,粉末孔隙率推荐0.56~0.64。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床体的吸附分离性能,可用于床体结构设计以及工艺参数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流 氦氢分离床 穿透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多孔平衡式液氢流量计的流动特性研究
13
作者 田一含 崔晨 +2 位作者 高诏诏 陈六彪 王俊杰 《低温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4,77,共8页
设计并加工了一种具有流阻小、无运动部件的多孔平衡流量计,在使用初步实验数据验证建立的仿真模型准确性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入口流速、液氢过冷度、内壁面粗糙度、入口气相含率对流出系数、压力损失系数和空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设计并加工了一种具有流阻小、无运动部件的多孔平衡流量计,在使用初步实验数据验证建立的仿真模型准确性基础上,仿真分析了入口流速、液氢过冷度、内壁面粗糙度、入口气相含率对流出系数、压力损失系数和空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孔板结构和取压方式一定时,雷诺数决定了流体的流态和空化现象,过冷度影响了空化的发生条件,粗糙度影响了流体的摩擦阻力,气相含率影响了流体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 多孔平衡流量计 流动阻力特性 空化效应
下载PDF
浮式氢能储运过程中FLH2通道管外降膜流动的海上适应性强化机理
14
作者 孙崇正 李玉星 +3 位作者 许洁 韩辉 宋光春 卢晓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8-352,共15页
随着海上风电和天然气制氢技术的发展,以氢能作为媒介的深海能源互联互通体系正不断完善。液态氢储运是实现海上氢能大规模运输和利用的有效方法,揭示海况条件下降膜流动机理是实现浮式氢能高效储运的关键。本文基于高速摄像系统和晃荡... 随着海上风电和天然气制氢技术的发展,以氢能作为媒介的深海能源互联互通体系正不断完善。液态氢储运是实现海上氢能大规模运输和利用的有效方法,揭示海况条件下降膜流动机理是实现浮式氢能高效储运的关键。本文基于高速摄像系统和晃荡平台系统,同时基于耦合的VOF和Level Set两相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采用浮式微观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氢能储运过程中FLH_(2)(浮式氢气液化装置)换热通道管外降膜流动的海上适应性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光圆管、螺纹波管和方波管相比,波纹管管外降膜流动的液膜均匀性较好。在海况下波纹管间降膜流动流型稳定,并且均未出现管壁表面干涸的现象,因此在浮式氢气液化装置FLH2中推荐采用波纹管以强化其海上适应性。基于可视化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降膜流动的流型演化规律,并拟合了波纹管外降膜流动的液膜厚度计算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储运 降膜流动 海上适应性 强化机理
下载PDF
基于水电解制氢的梯度多孔传输层中气液流动可视化实验研究
15
作者 刘志鹏 赵长颖 +1 位作者 吴睿 张智昊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0-530,共11页
在电解水制氢的过程中,多孔电极内的孔隙会发生气泡阻塞现象,这会妨碍气体扩散以及电解液在多孔电极内的流动,从而导致电极传质电阻的增加,进而影响电解水制氢的速率和能耗。采用3D金属打印技术制备了LSL-PTL、MMM-PTL和SLS-PTL三种规... 在电解水制氢的过程中,多孔电极内的孔隙会发生气泡阻塞现象,这会妨碍气体扩散以及电解液在多孔电极内的流动,从而导致电极传质电阻的增加,进而影响电解水制氢的速率和能耗。采用3D金属打印技术制备了LSL-PTL、MMM-PTL和SLS-PTL三种规则的镍铁合金电极扩散层,进行了可视化的水电解实验,定量地记录了不同电流密度下梯度多孔传输层中气液两相流动的变化,包括气泡形态、孔隙含气率和气泡脱离速率等参数,研究扩散层梯度对气液传质过程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电极梯度结构对电解过程中阻抗和过电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与SLS-PTL和MMM-PTL相比,LSL-PTL的梯度结构从催化层即逐渐增大孔隙尺寸,始终保持较低的容积含气率,可以加速气泡在扩散层中的迁移,使气液交换更加频繁,有效减小气液传质阻力,并获得更低的传质阻抗和电解过电位,三种梯度电极在相同电流密度下的电解电势关系为ELSL<E_(MMM)<E_(SLS)。因此,在水电解中采用LSL-PTL梯度的扩散层可以提高制氢效率,减少能耗损失。这项研究为水电解制氢中气液传质过程的主动控制和电解池多孔传输层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直观依据,对电解水制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解 多孔传输层 梯度结构 制氢 气液两相流
下载PDF
海上氢气液化系统(FLH2)浮式装置的教学实验设计
16
作者 孙崇正 卢晓 +3 位作者 杨鑫 李玉星 刘羽翔 于昊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9,共8页
氢是推动海上水、风、光、电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理想媒介,构建深海氢能产业体系对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能源领域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开展氢能等海上新能源的实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含... 氢是推动海上水、风、光、电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理想媒介,构建深海氢能产业体系对保障能源的供应安全、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能源领域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开展氢能等海上新能源的实验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含课程设计)、流体力学(含实验)、氢能及新型能源动力系统、氢能存储与利用等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该文设计了应用于海上氢气液化系统(liquid hydrogen floating production storage and offloading unit,FLH2)的浮式多孔介质通道内外流动实验装置,包括浮式通道内多孔介质流动阻力测试实验装置与浮式通道外降膜流动测试实验装置两个部分。该装置具有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海洋能源高效利用领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在深海氢能储运方面的知识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氢能 氢气储运 液化 复杂流动 教学实验装置
下载PDF
氢燃料电池复合流场中气-液传输对极化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崔万鑫 商显上 +3 位作者 王璐 孔祥安 刁艳涛 李新海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24年第4期11-19,26,共10页
为了明确氢燃料电池极板内气-液流动规律,提高氢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优化电池输出特性,设计径向流通蛇形流场方案,仿真分析流场分路和面积对气-液传递及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分路数量的流场中,3条分路的流场结构水... 为了明确氢燃料电池极板内气-液流动规律,提高氢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优化电池输出特性,设计径向流通蛇形流场方案,仿真分析流场分路和面积对气-液传递及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分路数量的流场中,3条分路的流场结构水堵塞面积更小,更利于氧气传输,输出性能更佳,电流输出范围比5条分路扩宽14.1%,但在电流密度较大时流场内部气体输送不及时,功率输出受浓差极化电压的影响较大;流场面积主要影响欧姆控制区和浓差控制区,大面积流场在欧姆控制区输出性能较好,小面积流场在浓差控制区输出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燃料电池 流场设计 气液流动 极化特性
下载PDF
我国绿氢供需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王敏 田日磊 +4 位作者 王冠童 李云 杜紫薇 王洪建 吴荣 《中国能源》 2024年第5期66-78,共13页
为研究我国绿氢未来供需态势,本文以总供给成本最小为原则,利用Python构建了绿氢供需平衡模型,进而开展了制氢资源评估和绿氢经济流向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风、光、土地资源充足,依托区域调水系统,绿氢制取潜力大,且对用水紧张地区的工... 为研究我国绿氢未来供需态势,本文以总供给成本最小为原则,利用Python构建了绿氢供需平衡模型,进而开展了制氢资源评估和绿氢经济流向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风、光、土地资源充足,依托区域调水系统,绿氢制取潜力大,且对用水紧张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影响在可控范围内。绿氢主要供给地区包括内蒙古、青海、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流向从西北、东北地区流向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建议在绿氢主要供给地区布局光伏、风电和制氢等基础设施,并根据绿氢经济流向,制定纯氢管道发展规划,布局绿氢相关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需平衡 资源评估 绿氢经济流向
下载PDF
打造数智竞争优势 提升盐酸合成装置运行品质
19
作者 李琳 《氯碱工业》 CAS 2024年第5期26-30,共5页
氯化氢合成炉投入运行以来,历经两次技术改造,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对各阶段控制模式下运行数据的对比,说明如何实现了合成炉运行质量的飞跃。
关键词 吸收水 氯气 氢气 流量 在线分析 人工分析 偏差 先进过程控制
下载PDF
天然氢开采和集输中的相平衡分析
20
作者 章涛 白桦 +2 位作者 黄天相 刘杰 孙树瑜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为了提升对天然氢这种新兴能源的开采工艺和长距离输送技术,着眼于天然氢产物作为多组分混合物复杂的热力学性质,旨在探索根据多组分相平衡结果提升天然氢开采、提纯和管道运输工艺.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入手,遵循系统总能减少、总熵增加的... 为了提升对天然氢这种新兴能源的开采工艺和长距离输送技术,着眼于天然氢产物作为多组分混合物复杂的热力学性质,旨在探索根据多组分相平衡结果提升天然氢开采、提纯和管道运输工艺.从热力学第二定律入手,遵循系统总能减少、总熵增加的准则,借助昂萨格倒易关系构造物质的量和体积随时间的演变格式,形成一套热力学守恒的闪蒸计算方法,并证明该算法的能量递减性质.在此迭代型闪蒸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热力学嵌入的神经网络架构.基于热力学分析提取环境温度和总摩尔浓度作为环境参数,选用各组分的临界温度、临界压力、偏心因子和摩尔分数作为组分热力学特征,共同构成输入参数.输出层将得到相稳定测试的结果,即平衡态时流体中总的相数以及相分离计算的结果,可得平衡态时气液两相的摩尔组成,从而应用于多组分相平衡的快速预测.利用迭代型闪蒸算法获取足量数据用于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与神经网络架构的调参,设计了高度自适应的深度学习算法和相应的深层神经网络结构,采用机器学习技术,调优网络超参和基本架构,获得提升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和预测精度.借助这套准确、快速的相平衡预测技术,分析不同天然氢产物组成下的相平衡状态分布,并为氢气提纯和二氧化碳分离封存提供可行性工艺建议.将相平衡快速预测模型耦合到输气管道智能调控系统中,实现对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中管道运行安全的智能检测和满足输气供应需求的智能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多相流热物理学 氢能 多组分多相流 机器学习 管道调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