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y the Conversion of Hydrogen H_(2)Is Still-or More Than Ever-Delayed
1
作者 David Novak 《Management Studies》 2024年第4期218-224,共7页
Numerous decision-makers in politics,science,and business worldwide have acknowledged that hydrogen H_(2)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ergy sources of the 21st century if the desired energy transition to ca... Numerous decision-makers in politics,science,and business worldwide have acknowledged that hydrogen H_(2)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ergy sources of the 21st century if the desired energy transition to carbon-free energy sources is to be taken seriously.Nevertheless,this transition in general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H_(2) in particular is still progressing far too slowly.There are now countless projects worldwide,including several worth billions of US dollars,but we are still waiting for the breakthrough.There seem to be various reasons for this,not just one single or most important one.Purpose:In the overall context of global earth overheating(often downplayed as“climate change”),hydrogen H_(2) will undoubtedly play a decisive role as of now.The paper aims to identify the key challenges and propose solutions for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value chain for market penetration of H_(2).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This paper aims to shed ligh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using freely accessible publications from global management consultancies and the German government,as well as critical reporting.The problem of human behavior is also explained by the Novak Triangle.Findings:Most people have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anthropogenic global overheating can only be solved by new technologies(which cost money,time,and behavioral change)in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Hydrogen H_(2) appears to b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desired solution.Nevertheless,there are currently still numerous challenges and also concrete concerns worldwide,which partially cast the implementation in a questionable light.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establishing a demand and supply of H_(2) needs a comprehensive infrastructure,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s,and changes in consumer behavior and policy frameworks.The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for addressing these challenges.Affected countries:The situation described here relates to Germany and the EU countries,but it is likely to be comparable,or at least similar,for man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relevant to countries worldwide that are transitioning to sustainable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Research/future/practical implications:As of 2024,it must be stat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H_(2) is still progressing far too slowly,even in the“model country”Germany.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stalling in many places.The biggest challenge seems to be the problem:without demand,there is no supply;without supply,there is no demand.This can then best be achieved with simple“out-of-the-box”solutions in mindset(see Novak triangle).The research implication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e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hallenges of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value chai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olutions.The future implications of this paper include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value chain to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e dependence on fossil fuels.The core point will become the collaboration across the entire value chain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infra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Originality/value:Currently,there are virtually no scientific books that would present the overall context of the challenges.Therefore,only current surveys,market volumes,and challenges in environmental and working conditions can be described here.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by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of establishing a market model for hydrogen H_(2).The paper proposes solutions for addressing these challenges and shows difficulties.It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for policymakers,industry stakeholders,and researchers working towards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earth overheating hydrogen h_(2) Novak Triangle-Motivation/Decision Making for People to Act
下载PDF
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处理NO效能
2
作者 刘婉婷 钱飞跃 +3 位作者 赵俊杰 徐正慧 王建芳 缪润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5-1346,共12页
构建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一体化系统,驯化具有同步反硝化及铁还原能力的混合菌种,在维持反应体系稳定反硝化性能的基础上,探究进水Fe(Ⅱ)EDTA浓度、pH值对NO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Fe(Ⅱ)EDTA络合吸... 构建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一体化系统,驯化具有同步反硝化及铁还原能力的混合菌种,在维持反应体系稳定反硝化性能的基础上,探究进水Fe(Ⅱ)EDTA浓度、pH值对NO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Fe(Ⅱ)EDTA络合吸收耦合H_(2)-MBfR还原一体化系统对NO具有稳定去除效能,最大去除效率为99.50%.提高初始Fe(Ⅱ)EDTA浓度有助于Fe(Ⅱ)EDTA-NO的生成,且体系内的NO平均去除速率随着Fe(Ⅱ)EDTA浓度的提升而提升.在Fe(Ⅱ)EDTA浓度为10mmol/L时,NO最大去除速率达到44.68mg/(m3·h).pH值升高则不利于Fe(Ⅱ)EDTA-NO的生成,控制pH值为6更适合一体化系统运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一体化阶段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在该反应器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其丰度占比分别为50.35%,16.43%,14.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自养膜生物膜反应器(h_(2)-MBfR) 烟气脱硝 络合吸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H_(2)O_(2)刻蚀MoS_(2)纳米片增强CO_(2)催化加氢性能
3
作者 周维 赵世熙 +3 位作者 谢欣雨 陆诗建 倪中海 杨菲菲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79,共7页
CO_(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MoS_(2)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表面丰富可调的S缺陷位,在CO_(2)活化与转化中被广泛关注,将MoS_(2)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的关键在于表... CO_(2)催化加氢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缓解温室效应,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二维MoS_(2)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和表面丰富可调的S缺陷位,在CO_(2)活化与转化中被广泛关注,将MoS_(2)催化剂用于CO_(2)加氢的关键在于表面S空位的构建。为开发高效构建S空位工艺,以MoS_(2)纳米片为基础,利用H_(2)O_(2)刻蚀法在其表面引入S空位,对比了H_(2)O_(2)刻蚀前后CO_(2)在常压和高压下的反应性能。研究表明,H_(2)O_(2)刻蚀能显著提升S空位含量,且不会改变MoS_(2)的晶相结构,也未影响S空位的化学性质,从而明显提升CO_(2)催化加氢的转化率,但不影响产物分布。在常压条件下,S空位主要催化CO_(2)解离加氢为CO,选择性达96%以上;而在高压(5 MPa)低温(180℃)条件下能以较高的选择性(79%)催化CO_(2)加氢为甲醇,升高反应温度会提升CO_(2)转化率,但甲醇的选择性会显著降低,同时伴随甲烷的生成。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构造S空位的制备工艺,为MoS_(2)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纳米片 h_(2)O_(2)刻蚀 S空位 CO_(2)加氢 甲醇 CO
下载PDF
H_(2)O_(2)改性香蕉秆生物炭的结构变化及对玉米幼苗Cr吸收的影响
4
作者 宋书会 杨爽 +7 位作者 王超 李普旺 焦静 刘思汝 何祖宇 刘运浩 周闯 杨子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2-1272,共11页
为研究过氧化氢(H_(2)O_(2))对香蕉秆生物炭的改性效果及改性后生物炭对铬(Cr)胁迫下玉米Cr吸收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H_(2)O_(2)对300℃下制备的生物炭进行改性,分析其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将改性生物炭应用于Cr胁迫下的玉米生长体系中,研... 为研究过氧化氢(H_(2)O_(2))对香蕉秆生物炭的改性效果及改性后生物炭对铬(Cr)胁迫下玉米Cr吸收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H_(2)O_(2)对300℃下制备的生物炭进行改性,分析其结构特征的差异,并将改性生物炭应用于Cr胁迫下的玉米生长体系中,研究改性生物炭对Cr胁迫下玉米植株生长及Cr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_(2)O_(2)浓度的升高,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多,其芳香性减弱、极性增强。改性后生物炭表面光滑,孔直径增大,其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随H_(2)O_(2)浓度的升高而减小。20%、30%H_(2)O_(2)改性生物炭主要通过官能团的吸附作用固定重金属,降低其生物活性,减少玉米对Cr的吸收积累。20%、30%H_(2)O_(2)明显改变生物炭的表面结构,有利于缓解重金属Cr对玉米植株的毒害,30%H_(2)O_(2)改性生物炭对Cr胁迫下玉米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h_(2)O_(2)) 生物炭 铬(Cr) 玉米 生长
下载PDF
H_(2)O气氛下富油煤热解过程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5
作者 黄淄博 刘倩如 +2 位作者 刘红 周文静 魏进家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9-199,共11页
【目的】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通过热解技术可将其转化为能源产品(化学品、气体或液体燃料等),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程度。深入认识热解过程中的产物变化规律和反应机理,对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工艺的研究至关重要。【方法】采用反... 【目的】我国富油煤资源丰富,通过热解技术可将其转化为能源产品(化学品、气体或液体燃料等),缓解我国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程度。深入认识热解过程中的产物变化规律和反应机理,对于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工艺的研究至关重要。【方法】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探究富油煤(长焰煤)热解过程以及H_(2)O气氛对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富油煤(长焰煤)热解的温度范围为1200~2800 K,热解过程主要分为热解(1200~2000 K)和缩聚(2000~2800 K)两个阶段。在热解阶段,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分子快速裂解,焦炭产物不断减少,焦油和气体产物不断增加;在缩聚阶段,焦油产物之间发生缩聚反应生成焦炭,同时释放小分子气体,导致焦油产物减少,焦炭和气体产物增加。因此,提高热解温度、延长热解时间可得到更多的气体产物,而提升焦油产量的关键则是抑制缩聚反应发生。在高温缩聚阶段引入H_(2)O气氛热解,结果表明,H_(2)O能够有效地促进煤分子的裂解,随着H_(2)O占比的增加,煤热解体系中C―C键减少,C―H和C―O键增加。分析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发现,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与H_(2)O反应,促进H_(2)O分子分解,H_(2)O分解产生的H•和OH•又进一步促进煤裂解,并与煤热解产物反应,生成更多的焦油和气体。研究加深了对富油煤热解过程的理解,对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热解 反应机理 h_(2)O气氛 反应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方法
6
作者 付文溪 窦真兰 +3 位作者 张春雁 王玲玲 蒋传文 熊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623,I0003-I0007,共19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高热值、低污染的氢能受到广泛重视.基于碳排放流理论提出一种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模型.在上层模型中,上级能源网基于...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高热值、低污染的氢能受到广泛重视.基于碳排放流理论提出一种计及动态碳排放因子的多含氢综合能源系统(H_(2)-IES)双层优化运行模型.在上层模型中,上级能源网基于效益最优原则建立经济调度模型,确定各园区的能源价格与碳排放因子并下发给下层;在下层模型中,基于纳什谈判理论建立了多园区低碳合作运行模型,并采用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法分布式求解,确定各园区的能源需求量并反馈给上层;所提模型在多次迭代互动中实现上下层协同优化.为了实现对多园区合作收益的合理分配,提出一种基于综合议价能力的收益分配方法.算例分析表明,该双层优化方法可实现上下层间的协同运行,同时兼顾多园区运行的低碳性与经济性,通过合理分配合作收益,保证园区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氢综合能源系统 动态碳排放因子 综合议价能力 电氢交易 自适应交替方向乘子法
下载PDF
基于炉膛水冷壁H_(2)S气氛场实时测量的锅炉运行监测与优化研究
7
作者 熊小鹤 丁鹏 +3 位作者 王承亮 谭厚章 李延森 李传亮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为揭示锅炉水冷壁H_(2)S在不同负荷时的浓度分布、H_(2)S与炉膛组分CO和SO_(2)的关系、结焦区域H_(2)S分布情况以及运行调整对H_(2)S和NO_(x)的影响情况,指导锅炉运行,在某300 MW等级电站锅炉上安装了水冷壁气氛在线监测装置,系统研究... 为揭示锅炉水冷壁H_(2)S在不同负荷时的浓度分布、H_(2)S与炉膛组分CO和SO_(2)的关系、结焦区域H_(2)S分布情况以及运行调整对H_(2)S和NO_(x)的影响情况,指导锅炉运行,在某300 MW等级电站锅炉上安装了水冷壁气氛在线监测装置,系统研究了炉内近壁面H_(2)S、CO等还原性组分的生成规律及运行调整对炉内氛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负荷时炉内H_(2)S、CO整体浓度较高,并且负荷越高,腐蚀倾向越严重。(2)负荷在由高向低下降的过程中,存在一临界负荷(40%BMCR),当降至此临界负荷时,壁面气氛由还原性气氛开始转化为氧化性气氛。该炉易发生高温腐蚀的负荷范围为60%~100%。(3)总体上壁面H_(2)S与CO表现出正相关性,而H_(2)S与SO_(2)呈负相关性,但同时壁面各组分间又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4)结焦区域H_(2)S平均浓度比非结焦区域高出537×10^(-6)(体积分数,下同),这与结焦区域水冷壁相较于非结焦区域水冷壁腐蚀更严重的现象一致。(5)关闭燃尽风投运层数、增加运行氧量,可以显著降低H_(2)S浓度,最高降幅可达91.4%,但H_(2)S浓度降低会引起NO_(x)增加,关一层燃尽风,NO_(x)平均上涨109 mg/m^(3)。建议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平衡好这对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腐蚀 锅炉 硫化氢 h_(2)S 还原性气氛
下载PDF
多相催化加氢反应中H_(2)异裂解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姚正阳 王晓月 +3 位作者 郭晓宏 赵勇杰 师文荣 李聪明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多相催化加氢反应是制备高附加值燃料及化学品的重要途径,而H_(2)异裂解离过程及其形成的氢化物(M—Hδ-)的化学性质与加氢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多相催化剂表面结构复杂导致了H_(2)异裂解离过程及M—H^(δ-)化学性质的... 多相催化加氢反应是制备高附加值燃料及化学品的重要途径,而H_(2)异裂解离过程及其形成的氢化物(M—Hδ-)的化学性质与加氢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密切相关。然而,由于多相催化剂表面结构复杂导致了H_(2)异裂解离过程及M—H^(δ-)化学性质的多样性,为认识H_(2)异裂解离及M—H^(δ-)的化学性质对加氢反应机理的调控规律带来了巨大挑战。综述了H_(2)异裂解离的机理及M—H^(δ-)的化学性质,并介绍了常用于检测M—H^(δ-)的表征技术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重点讨论了不同多相催化体系,如负载型金属催化剂、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以及阴离子杂化金属催化剂中,H_(2)异裂解离与催化剂活性位点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对加氢反应性能的优化,并提出了调控H_(2)异裂解离的有效策略。最后,针对当前H_(2)异裂解离及M—H^(δ-)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反应 h_(2)异裂解离 氢化物 催化剂 多相催化
下载PDF
微气泡O_(3)/H_(2)O_(2)深度处理某树脂厂二级出水效果与机制
9
作者 陈洋 倪鹏飞 +2 位作者 吴春笃 张波 征晓勇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8-1166,共9页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 针对传统生物降解对树脂废水中苯系物、聚乙烯醇等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效果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的问题,构建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某树脂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了微气泡O_(3)曝气与普通O_(3)曝气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效果,考察了进气O_(3)浓度、H_(2)O_(2)浓度、初始pH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效果的影响,通过总有机碳验证体系的矿化效果,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检测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的活性物质,最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降解前后废水中主要有机物的种类,并对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机制与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微气泡O_(3)/H_(2)O_(2)体系中微气泡粒径主要分布在10~50μm,平均粒径为32.82μm;与普通O_(3)曝气方式进行对比,微气泡O_(3)体系对COD降解率更高,说明微气泡可以延长O_(3)气泡上升时间,增加O_(3)气泡比表面积,提高O_(3)传质系数和利用率。2)微气泡O_(3)/H_(2)O_(2)体系降解COD,当O_(3)浓度为60 mg/L、H_(2)O_(2)浓度为29.37 mmol/L、pH为7时,反应60 min后,微气泡O_(3)/H_(2)O_(2)体系对树脂厂二级出水的COD降解率为89.53%,处理后出水COD为15.05 mg/L,可达到GB 31572—2015《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3)EPR试验表明,H_(2)O_(2)可以促进微气泡O_(3)体系产生更多的超氧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提高体系的氧化能力和对COD的降解效果。根据GC-MS结果推断O_(3)/H_(2)O_(2)体系降解COD的可能路径,即树脂厂二级出水以长链烷烃和环烷烃类为主的大分子物质在O_(3)的作用下断链、开环,在·OH等自由基的作用下矿化或降解为以小分子有机酸为主的小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O_(3) 过氧化氢(h_(2)O_(2)) 羟基自由基(·Oh) 有机物 树脂废水 深度处理
下载PDF
高热惊厥患儿外周血NLR和H_(2)S水平变化及与脑损伤的相关性
10
作者 贺元平 王伟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53-558,共6页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硫化氢(H_(2)S)水平变化及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220例,其中单纯性153例纳入单纯性组,复杂性67例纳入复杂性组,同期... 目的探讨高热惊厥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硫化氢(H_(2)S)水平变化及与脑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220例,其中单纯性153例纳入单纯性组,复杂性67例纳入复杂性组,同期选取高热无惊厥患儿109例纳入对照组。所有患儿均检测外周血NLR和H_(2)S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鉴别单纯性及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根据高热惊厥患儿有无脑损伤发生情况分为脑损伤组及无脑损伤组,收集两组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热惊厥患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性组及复杂性组外周血NLR水平升高,H_(2)S水平降低(P<0.05),与单纯性组比较,复杂性组外周血NLR水平升高,H_(2)S水平降低(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LR、H_(2)S单独检测及二者联合检测鉴别单纯性及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的AUC值(95%CI)分别为0.615(0.547~0.680)、0.731(0.667~0.788)、0.827(0.771~0.875),NLR、H_(2)S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高于单独检测(Z=4.488、2.161,P<0.05)。脑损伤组惊厥时体温≥40℃、复杂性高热惊厥、惊厥发作次数≥2次、惊厥持续时间≥15 min例数占比、外周血NLR水平均高于无脑损伤组,H_(2)S水平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复杂性高热惊厥、惊厥发作次数≥2次,惊厥持续时间≥15 min、外周血NLR高水平及H_(2)S低水平是影响高热惊厥患儿发生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热惊厥患儿外周血NLR水平升高,H_(2)S水平降低,外周血NLR、H_(2)S水平对于高热惊厥患儿分型具有重要的鉴别价值,且与高热惊厥患儿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惊厥 脑损伤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硫化氢(h_(2)S)
下载PDF
Stadler为美国开发首列氢燃料电池列车FLIRT H_(2)
11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4年第7期135-138,共4页
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县交通局(SBCTA)设计的FLIRT H_(2)是Stadler公司替代牵引方案的最新产品。其将是应用于美国铁路客运领域的首列氢燃料电池列车,计划于202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投入商业运营,装配模块化、可扩展的氢气混合动力... 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县交通局(SBCTA)设计的FLIRT H_(2)是Stadler公司替代牵引方案的最新产品。其将是应用于美国铁路客运领域的首列氢燃料电池列车,计划于2024年在加利福尼亚州投入商业运营,装配模块化、可扩展的氢气混合动力包,可为2~4节车厢提供电能。文章重点介绍FLIRT H_(2)的概念设计及技术实现情况,包括车辆结构、牵引系统布局、技术参数、模块化设计、燃料电池、储氢系统、能源效率等,以期为后续氢燃料电池列车的开发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车辆 氢燃料电池列车 FLIRT h_(2) 氢气混合动力包(hMU) 美国
下载PDF
内源性H_(2)S、TAT、sPECAM-1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研究
12
作者 叶欣 赵斌 刘志伟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749-752,757,共5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硫化氢(endogenous hydrogen sulfidem,H_(2)S)、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及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PECAM-1)... 目的探讨内源性硫化氢(endogenous hydrogen sulfidem,H_(2)S)、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及可溶性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sPECAM-1)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新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87例,随机抽取120例患者(建模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建模集患者DVT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将剩余67例患者纳入验证集,进行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建模集120例患者中男39例(32.50%),女81例(67.50%);平均年龄(78.6±7.1)岁;BMI为(22.5±4.2)kg/m^(2)。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及TAT越高,H_(2)S及sPECAM-1越低的患者,越容易发生DVT(P<0.05)。建立的DVT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0.130×BMI+0.010×发病至就诊的时间-0.098×H_(2)S+0.039×TAT-0.322×sPECAM-1-3.581。预测模型的ROC曲线的AUC为0.844(95%CI:0.774~0.915,P=0.000)。应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验证模型的ROC曲线的AUC为0.816(95%CI:0.713~0.919,P=0.000)。结论基于BMI、受伤至入院时间、TAT、H_(2)S和sPECAM-1等因素建立的模型对于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DVT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筛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硫化氢 髋部骨折 深静脉血栓 预测模型 老年
下载PDF
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文虎 刘名阳 +4 位作者 唐瑞 张铎 樊世星 黎杰 李倬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2,共6页
C_(2)H_(4)作为评价煤自燃过程的标志气体,煤对C_(2)H_(4)的吸附会使得矿井空气中C_(2)H_(4)气体体积分数的降低,进而影响对煤自燃过程评估的准确性。为了揭示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微观机理,构建Wiser烟煤分子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 C_(2)H_(4)作为评价煤自燃过程的标志气体,煤对C_(2)H_(4)的吸附会使得矿井空气中C_(2)H_(4)气体体积分数的降低,进而影响对煤自燃过程评估的准确性。为了揭示C_(2)H_(4)在烟煤中吸附的微观机理,构建Wiser烟煤分子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温度为293.15~313.15 K、压力为0.1~3.0MPa时,C_(2)H_(4)在烟煤分子模型中吸附过程,并对吸附过程中吸附热、吸附势能和吸附熵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_(2)H_(4)在烟煤分子中的吸附量随压力的升高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平缓;压力相同时,温度越高,C_(2)H_(4)的吸附量越低;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对C_(2)H_(4)吸附过程拟合效果最好,C_(2)H_(4)的最大吸附量a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同温度条件下,C_(2)H_(4)的平均吸附热为35.29~37.65 kJ/mol,表明C_(2)H_(4)在烟煤中的吸附为物理吸附;C_(2)H_(4)的吸附势能和吸附熵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C_(2)h_(4) 烟煤 吸附 蒙特卡洛 分子模拟
下载PDF
湿H_(2)S环境中Q345R(HIC)的氢扩散规律及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文明 王克栋 +4 位作者 卢雪梅 王亮 张杰 尹琦岭 张玉福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的模拟湿H_(2)S环境,采用氢渗透技术对Q345R(HIC)、SA516 Gr70N+316L复合钢板及316L在湿H_(2)S环境下的氢扩散规律及性能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电化学渗氢技术、拉伸、冲击试验和断口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不同pH值环境条件下材料中的原子... 目的模拟湿H_(2)S环境,采用氢渗透技术对Q345R(HIC)、SA516 Gr70N+316L复合钢板及316L在湿H_(2)S环境下的氢扩散规律及性能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电化学渗氢技术、拉伸、冲击试验和断口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不同pH值环境条件下材料中的原子氢浓度、有效扩散系数、强度、韧性和断口形貌等。结果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Q345R(HIC)中原子氢浓度(C_(0))、氢有效扩散系数(D_(eff))等均升高,pH值=3时,材料中的C_(0)可达17 mol/m^(3),D_(eff)可达2.22×10^(-10)m^(2)/s。大量原子氢的渗入,使材料产生位错钉扎效果,发生了氢致硬化现象,材料内部出现了氢损伤白点特征,316L未发生氢损伤。结论316L复合层可有效避免扩散氢对基材SA516 Gr70N或Q345R的损伤,对于Q345R(HIC),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材料中渗入的原子氢越多,材料性能损伤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h_(2)S环境 电化学渗氢 扩散氢 氢致硬化 氢损伤
下载PDF
大黄素调控P53/P21通路对H_(2)O_(2)诱导损伤HUVEC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宋紫薇 吴铭杰 +3 位作者 李育 赵凤鸣 霍介格 李文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5029-5032,共4页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MTT法筛选H_(2)O_(2)造模浓度及大黄素给药浓度。取HUVEC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H_(2)O_(2)模型组(终浓度100μmol/L H_(2)O_(2))和大黄素4...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HUVEC)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MTT法筛选H_(2)O_(2)造模浓度及大黄素给药浓度。取HUVEC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H_(2)O_(2)模型组(终浓度100μmol/L H_(2)O_(2))和大黄素4个不同剂量(终浓度15.0、7.5、5.0、2.5μmol/L)组,置于37℃、5%CO_(2)培养箱中培养24 h。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Hoechst法观察细胞凋亡,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中P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P2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UVEC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细胞形态与结构改变;SOD、NO、NOS含量显著降低;P53、caspase-3和P21蛋白表达显著提高;经不同剂量大黄素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和拮抗H_(2)O_(2)对HUVEC的氧化损伤。结论大黄素对H_(2)O_(2)诱导的HUVEC氧化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调控P53/P21/caspase-3通路、抑制HUVEC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P53/P21通路 过氧化氢(h_(2)O_(2)) 血管内皮细胞(hUVEC)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外源H_(2)S对番茄双断根嫁接砧木及嫁接苗生长的影响
16
作者 吴帼秀 吴长江 +4 位作者 董垚欣 牛旭旭 李阳 李严曼 李胜利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2,共8页
为筛选出适宜番茄双断根嫁接砧木根系再生及嫁接苗生长的硫化氢(H_(2)S)浓度,以金钻为砧木,以粉都金冠王为接穗,研究不同浓度NaHS(0.1、0.2、0.3、0.4、0.5 mmol·L^(-1),H_(2)S供体)对双断根番茄砧木及嫁接苗生长、根系形态的影响... 为筛选出适宜番茄双断根嫁接砧木根系再生及嫁接苗生长的硫化氢(H_(2)S)浓度,以金钻为砧木,以粉都金冠王为接穗,研究不同浓度NaHS(0.1、0.2、0.3、0.4、0.5 mmol·L^(-1),H_(2)S供体)对双断根番茄砧木及嫁接苗生长、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0.2 mmol·L^(-1) NaHS处理的断根番茄砧木株高、茎粗、叶面积、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再生根系活力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提高了砧木内源H_(2)S含量及D-半胱氨酸脱巯基酶(DCD)活性;亦显著促进了双断根嫁接苗的生长及根系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h_(2)S 双断根嫁接 生长 根系发育
下载PDF
基于H_(2)O_(2)的自燃离子液体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李越 刘龙 +2 位作者 贾永高 姚远 张延强 《化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1-13,共13页
基于H_(2)O_(2)的自燃离子液体是目前绿色自燃推进剂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H_(2)O_(2)—离子液体的自燃体系进行了综述,富B-H类和硫氰酸阴离子类离子液体能与H_(2)O_(2)直接自燃,在加入碘铜酸盐等促进剂后达到更好的点火效果;... 基于H_(2)O_(2)的自燃离子液体是目前绿色自燃推进剂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H_(2)O_(2)—离子液体的自燃体系进行了综述,富B-H类和硫氰酸阴离子类离子液体能与H_(2)O_(2)直接自燃,在加入碘铜酸盐等促进剂后达到更好的点火效果;此外二氰胺根阴离子类、二甲基硼磷酸根阴离子类和醋酸根阴离子类等离子液体不能与H_(2)O_(2)直接自燃,但加入促进剂后能达到良好点火效果。进一步介绍了各类自燃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和理化性质,提出基于H_(2)O_(2)—离子液体自燃推进剂的研究重点应着眼于以下三方面:更高能量密度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高活性促进剂的研制开发以及强化点火的内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自燃 h_(2)O_(2) 推进剂 促进剂
下载PDF
O_(2)/CO_(2)/H_(2)O气氛下CO燃烧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8
作者 叶荣 林乐平 +4 位作者 熊晟熙 周巍 洪迪昆 马仑 郭欣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1,共7页
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方法研究了O_(2)/CO_(2)/H_(2)O气氛下CO的燃烧。结果表明: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高浓度CO_(2)抑制CO的氧化,同时CO_(2)在高温下参与反应CO_(2)+H—→CO+OH,进一步抑制CO氧化。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较高浓度H... 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方法研究了O_(2)/CO_(2)/H_(2)O气氛下CO的燃烧。结果表明:根据化学平衡原理,高浓度CO_(2)抑制CO的氧化,同时CO_(2)在高温下参与反应CO_(2)+H—→CO+OH,进一步抑制CO氧化。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较高浓度H_(2)O的三体效应显著,抑制了CO氧化。另一方面,在较高温度条件下,H_(2)O参与的H_(2)O+H—→H_(2)+OH和H_(2)O+O—→OH+OH反应占据其化学作用的主导地位,进而促进CO氧化。随着O_(2)浓度的增加,CO的氧化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xFF力场 O_(2)/CO_(2)/h_(2)O气氛 分子动力学 CO燃烧
下载PDF
SiO_(2)-H_(2)O纳米流体强化煤尘润湿性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佳佳 田世祥 +1 位作者 李鹏 谢洪高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31-3945,共15页
煤尘污染是世界煤炭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探索绿色高效的新型煤尘润湿剂对于该领域来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以Wender模型为研究对象,借助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与物理实验探究了SiO_(2)-H_(2)O纳米流体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机... 煤尘污染是世界煤炭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探索绿色高效的新型煤尘润湿剂对于该领域来说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以Wender模型为研究对象,借助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与物理实验探究了SiO_(2)-H_(2)O纳米流体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SiO_(2)纳米颗粒(NPs)的反应活性较高,其表面羟基容易与煤分子和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影响煤尘的润湿特性。NPs与煤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力较强,其吸附在煤尘表面后能吸附更多的水分子。当体系中NPs的吸附数量为0~5时,随NPs数量的增加,吸附体系中煤和NPs、NPs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以及固-液分子间氢键的数量呈增大的趋势。煤和NPs中氢、氧原子之间的g(r)曲线值最大,峰值较高,而煤和水中氢、氧原子之间的g(r)曲线与之相反。随着NPs吸附数量的增加,水分子均方位移与扩散系数呈增大的趋势,加速了对煤尘的润湿。与水相比,纳米流体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当颗粒浓度为2.0%(质量)时,改性煤尘接触角下降率达到了52.85%~61.51%,同时纳米流体处理后的煤尘表面NPs吸附集聚现象明显。本研究分子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互验证,阐明了NPs强化煤尘润湿性的微观机理,获得了NPs对煤尘润湿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NPs在煤尘表面的吸附特征,为SiO_(2)-H_(2)O纳米流体强化煤尘润湿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h_(2)O纳米流体 煤尘 润湿性 分子模拟
下载PDF
H_(2)O对O_(2)/H_(2)O条件下HCN氧化影响的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
20
作者 洪迪昆 翟晓明 郭欣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0-306,共7页
采用ReaxFF MD方法研究了高浓度H_(2)O的化学作用对O_(2)/H_(2)O气氛下HCN氧化反应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反应后HCN含量分布的实验结果与ReaxFF MD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O_(2)/N2和O_(2)/H_(2)O气氛下HCN反应速率、O和OH自由基分布以及C... 采用ReaxFF MD方法研究了高浓度H_(2)O的化学作用对O_(2)/H_(2)O气氛下HCN氧化反应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反应后HCN含量分布的实验结果与ReaxFF MD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O_(2)/N2和O_(2)/H_(2)O气氛下HCN反应速率、O和OH自由基分布以及CO和CO_(2)产物分布,并通过含氮物种的演变路径和分布规律揭示了H_(2)O对NO生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1100~1350K实验温度范围内HCN含量的分布结果与1500~2500K模拟温度范围内的结果相吻合;H_(2)O增加了OH自由基含量,从而促进了HCN的氧化以及CO向CO_(2)的转化;尽管H_(2)O增强了HCN—→HOCN—→NH2—→HNO—→NO路径对NO生成的贡献,却大大减弱了HCN—→CN—→N—→NO路径对NO生成的贡献,从而整体上抑制了NO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2)/h_(2)O气氛 hCN氧化 反应分子动力学 NO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