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20年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草地凋落物回收量月动态数据集
1
作者 王鹏 李向义 +2 位作者 热甫开提 林丽莎 曾凡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2期227-237,共11页
中国科学院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站”)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南依昆仑山,北临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植被群落简单,土壤有机质积累缓慢等特点。凋落物是该区域重要的养分来源。基于对... 中国科学院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站”)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南依昆仑山,北临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植被群落简单,土壤有机质积累缓慢等特点。凋落物是该区域重要的养分来源。基于对策勒站荒漠植物群落的长期定位观测,通过对不同植物凋落物器官(枝、叶、果)分组,本文整理统计得到2010–2020年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草地凋落物的回收量月动态数据,同时记载了观测场群落以及土壤养分的年度变化情况。数据的产生严格遵照CERN生物观测规范执行,数据的审核及质量控制由台站与分中心质控人员共同完成。本数据集以期为深入研究塔里木盆地南部荒漠草地凋落物动态变化提供基础数据,为了解和评估极端干旱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荒漠草地生态系统 凋落物月动态 塔里木盆地南部 土壤养分循环
下载PDF
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生育期地温变化规律 被引量:73
2
作者 张治 田富强 +1 位作者 钟瑞森 胡和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51,共8页
覆膜条件下地温将发生改变,为研究其变化规律,2008和2009年在新疆库尔勒市开展了棉花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溉处理和地表覆盖情况的试验小区,对土壤水热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对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土壤水分、地膜和棉株覆盖等因... 覆膜条件下地温将发生改变,为研究其变化规律,2008和2009年在新疆库尔勒市开展了棉花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溉处理和地表覆盖情况的试验小区,对土壤水热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对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土壤水分、地膜和棉株覆盖等因素综合影响棉花生育期地温分布规律,出苗期15cm深度处膜下地温高于膜间1.6℃,蕾期和花铃期膜间地温逐渐超过膜下,吐絮期二者又趋于相等;土壤水分和温度存在耦合作用,土壤含水率高则热容量大,相应的温度变化幅度小,但在相同的含水率下,覆膜处理平均地温高于无膜处理。研究表明,膜下滴灌有效起到保温保墒作用,克服土壤高地温低含水率或低地温高含水率的矛盾,可为作物生长创造较好的土壤水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棉花 温度 土壤水分 地温 干旱区 膜下滴灌
下载PDF
全球、中蒙干旱区及其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细节 被引量:39
3
作者 钱正安 宋敏红 +1 位作者 李万源 蔡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简要评述并对比了全球8大主要半永久性干旱半干旱区的情况后,也具体分析和讨论了中蒙干旱区的范围、面积、命名及其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细节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主要有北非、澳大利亚及中蒙等8大干旱半干旱区。(2)中蒙干旱半... 在简要评述并对比了全球8大主要半永久性干旱半干旱区的情况后,也具体分析和讨论了中蒙干旱区的范围、面积、命名及其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细节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主要有北非、澳大利亚及中蒙等8大干旱半干旱区。(2)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覆盖中国北方大兴安岭?吕梁山一线以西、约36°N以北及蒙古国全境,总面积约5×106km2,是中国北方及蒙古国约1亿人口的家园。(3)中蒙干旱带呈中间干、南北两侧稍湿的格局。其最低雨量及年降水变率等堪与北非及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干旱区相比。该干旱区的主体及极端干旱区均在中国西北区。(4)中蒙干旱区的极端干旱区在南疆盆地东端,伴有托克逊等4个孤立的干中心,这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北缘的热力补偿下沉运动和东天山及阿尔金山等中地形背风坡焚风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在高原东侧还有明显南伸的"V"形干谷,亦系高原东缘的热力补偿下沉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8大干旱区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大地形影响 中地形背风坡效应 南疆盆地东端极端干旱区 高原东侧“V”形干谷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夏季不同土地类型的小气候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1 位作者 张芳 夏英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9-154,159,共7页
通过对新疆于田县5种不同土地类型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探讨了不同土地类型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蒸发等小气候因子在特征值、逐日变化幅度、垂直变化上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沙漠、戈壁、棉花地、玉米地在气温、地温、风... 通过对新疆于田县5种不同土地类型的小气候因子进行观测,探讨了不同土地类型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蒸发等小气候因子在特征值、逐日变化幅度、垂直变化上的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①沙漠、戈壁、棉花地、玉米地在气温、地温、风速、蒸发及其逐日变化幅度上依次递减,而相对湿度依次递增。②总体来看,各土地类型(下垫面)风速均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地温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变化幅度差异明显。除玉米地外,各下垫面越向上,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大。③5个下垫面的夜间蒸发量较白天迅速减少,尤以绿洲减少比例最大,达到86%。④具有过渡性质的交错带无论是因子特征值,还是垂直变化趋势、幅度均与沙漠、戈壁相似。甚至由于戈壁的海拔相对较高,交错带的特征值和变化幅度高于戈壁,而介于沙漠和棉花地之间。⑤由于自身水份与植被覆盖条件的不同,戈壁、沙漠的气温与相对湿度两因子的相关性较差,而玉米地、棉花地居中,交错带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小气候 土地类型 特征 差异
下载PDF
Rehabilitation of Artificial Degraded Playa Using Palm Mat Water Conservation Techniques 被引量:1
5
作者 Modi Ahmed Ali A1-Dousar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2015年第2期90-98,共9页
Kuwait, one of the gulf council member countries, situ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Arabian Peninsula, experiences hyper-arid deser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Kuwait faces many c... Kuwait, one of the gulf council member countries, situ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Arabian Peninsula, experiences hyper-arid deser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Kuwait faces many challeng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due to the scarcity of arable land, water resources and high rate of land degradation. So it is essential to emphasis the efficient use of the availabl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in a sustainable manner and also to rehabilitate the degraded land using proper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the water harvesting and organic mulching (e.g., using date palms) methods. The study area is an artificial playa (2,500 m2), formed through the dumping of the gravel quarries in December 200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ater harvesting and mulching technique in the study showed an improvement of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average infiltration capacity has increased from 74 cm3/min to 112 cm3/min. The average difference in volume of infiltrated water was 33.5%. The bulk density and porosity of the control plot was 2 g/cm3 and 27%,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of the treated soil was 1.5 g/cm3 and 44%, respectively.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treated soil was increased to 50%, more than control soil at depth 40-60 cm, and also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rganic matter.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reated soil was 2 ℃ lower than the control soil at a depth of 60 cm. This study conserved the irrigation water through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soil evaporation and thus creating an optimum condition for the plant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SERT hyper-arid REHABILITATION mulching water harvesting.
下载PDF
An arthropod community beyond the dry limit of plant life
6
作者 Benjamin DAVIDSON Elli GRONER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629-638,共10页
Water availability,which enables plant growth and animal activity,regulates dryland ecosystem function.In hyper-arid ecosystems,rain cannot support vascular plant growth.Therefore,hyper-arid vegetation is restricted t... Water availability,which enables plant growth and animal activity,regulates dryland ecosystem function.In hyper-arid ecosystems,rain cannot support vascular plant growth.Therefore,hyper-arid vegetation is restricted to the lower topography,where runoff accumulates.Typically,food resources originating from areas of dense vegetation are dispersed across the desert floor,enabling animal life in areas lacking vascular plant growth.However,certain regions,such as the hyper-arid upper topography,may be devoid of plant-derived food resources.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arthropod activity in the upper topography of a hyper-arid desert,in comparison with arthropod activity in the lower topography.Pitfall traps were utilized to compare arthropod activity along unvegetated ridges with activity in parallel,vegetated riverbeds.Surprisingly,the study revealed dense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the barren upper topography.Arthropods collected in the upper topography represented 26%of total arthropod abundance.In addition,the overlap between arthropod identity in the ridges and wadis(i.e.,riverbeds)was low,and certain arthropods were strongly affiliated with the ridges.The upper topographic communities included high numbers of silverfish(Zygentoma:Lepismatidae),malachite beetles(Psiloderes),and predatory mites(Acari:Anystidae),and these arthropods were present at various life stages.It remains unclear how arthropod communities can persist in the unvegetated upper topography of the hyper-arid study area.These results raise the possibility that other food sources,independent from vascular plants,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life history of hyper-arid arthrop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arid area spatial distribution TOPOGRAPHY silverfish TENEBRIONIDAE DESERT
下载PDF
极旱荒漠地区路基施工节水技术
7
作者 郝军 《价值工程》 2011年第11期73-74,共2页
极旱荒漠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在铁路路基施工中,对现有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使用,确保路基填料达到最佳含水率,满足路基施工规范要求,为极旱荒漠地区进行铁路路基施工提供可借鉴的施工经验。
关键词 极旱荒漠地区 水资源 路基施工
下载PDF
极度干旱区森林经营对策——以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为例
8
作者 黄瑞荣 孙培峰 +2 位作者 马进成 王博恒 周双庆 《林草政策研究》 2021年第3期76-81,共6页
极度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宝贵,保护极度干旱区森林资源对守护绿水青山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位于西部极度干旱区,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要地,在格... 极度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宝贵,保护极度干旱区森林资源对守护绿水青山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格尔木市国有林场位于西部极度干旱区,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要地,在格尔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分析格尔木市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总结林场森林经营实践经验,剖析林场森林经营的现实困境和挑战;结合林场基础现状,从坚持科学营林、加强森林区划经营、加大配套设施支持力度、强化科技和人才保障、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5方面提出林场森林经营的主要对策,为极度干旱区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度干旱区 森林经营 森林保护 格尔木市国有林场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平 于静洁 +4 位作者 闵雷雷 徐永亮 朱秉启 张一驰 杜朝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2-993,共12页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2010~2013年),回顾... 浅层地下水动态是影响与制约我国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维持与修复的根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额济纳绿洲浅层地下水动态变化的研究成果,结合典型观测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与盐分自动监测(2010~2013年),回顾了该地区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发展阶段,归纳了地下水年际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变化类型,综述了其驱动因素.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生态输水之后,地下水位整体得到回升.根据地下水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典型区域:以河道渗漏补给与植被蒸腾作用为主的河岸带;以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与潜水蒸发作用为主的荒漠戈壁带;以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蒸散发与区域地下水侧向补给作用为主的天然绿洲区;以地下水开采与人工回灌作用为主的人工绿洲区.研究认为,间歇性河流的渗漏补给以及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是该地区浅层地下水系统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人为配置地表水资源与局部开采地下水资源加剧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改变了浅层地下水系统的天然动态.为了定量识别生态输水配置下的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下一阶段的研究应以地表水/地下水系统动态联合监测为基础,深入开展关键水文过程野外试验研究,同时强化人类调控下的水文过程多尺度综合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额济纳绿洲 地下水动态 生态输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
原文传递
一种极干旱区水热通量遥感模型反演
10
作者 毋兆鹏 王明霞 赵晓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29,共4页
针对极干旱的土壤水热通量遥感估算研究少和缺乏模型验证分析的不足,该文选取新疆塔克拉码干沙漠东南缘米兰绿洲,借助2010年8月7日TM影像数据,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解译,利用SEBAL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地表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 针对极干旱的土壤水热通量遥感估算研究少和缺乏模型验证分析的不足,该文选取新疆塔克拉码干沙漠东南缘米兰绿洲,借助2010年8月7日TM影像数据,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解译,利用SEBAL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地表通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极干旱区的模拟精度较高,研究区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地表通量参数的遥感反演估算对极干旱区的生态保护、灾害监测和地区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通量 遥感 反演 SEBAL模型 极干旱区
原文传递
塔里木河下游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特征 被引量:29
11
作者 朱绪超 袁国富 +2 位作者 邵明安 易小波 杜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3-1061,共9页
揭示我国内陆河流域下游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于了解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河岸带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指导荒漠化治理和内陆河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大范围植被调查数据支持下的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利用Landsat-8 ... 揭示我国内陆河流域下游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特征,对于了解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河岸带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指导荒漠化治理和内陆河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野外大范围植被调查数据支持下的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利用Landsat-8 OLI遥感数字图像,辨识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Tamarix spp.)灌丛、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疏林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草地3类主要的河岸带植被,并利用建立的叶面积指数(LAI)遥感反演经验模型反演了研究区柽柳灌丛和胡杨疏林的叶面积指数,旨在从区域尺度和总体趋势上分析荒漠河岸带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有详细地物资料的基础上,遥感监督分类可以作为一种干旱区荒漠河岸带植被分类的有效方法;遥感分类结果显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疏林分布面积约336.4 km2,柽柳灌丛约为405.3 km2,胡杨疏林总体更靠近河道,柽柳灌丛分布范围更广;河岸带植被LAI整体很低,柽柳灌丛和胡杨疏林平均LAI值分别为0.253和0.252,LAI小于0.5的植被对应面积分别占柽柳灌丛和胡杨疏林总面积的92.4%和90.1%,表明了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植被空间上稀疏分布的特征;统计结果显示,河岸带植被结构存在巨大的空间变异性,其中胡杨疏林比柽柳灌丛的空间变异性更大;河岸带植被LAI随距河道距离呈现显著负指数分布规律,在离河道1 km范围内LAI随离河道距离快速下降,而1 km外区域叶面积指数普遍低于0.1,表明植被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1 km范围内。整体稀疏的空间分布、显著的空间变异性,以及由LAI体现的植被盖度随距河道距离的负指数下降规律是荒漠河岸带植被空间结构的3个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区 河岸带植被 叶面积指数 空间分布 监督分类 塔里木河下游
原文传递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军纪 王蕾 +4 位作者 刘彬 杨更强 曹秋梅 陈艳锋 尹林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8-103,共6页
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和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特征,结合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和社会状况相关资料,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通过计算获得安西国家级自然保... 依据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体系和极旱荒漠生态系统特征,结合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和社会状况相关资料,利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通过计算获得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对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南片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优"级别,而北片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处于"中等"级别,总体上,保护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稳定良好,与实际相符,说明该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该研究将为荒漠地区资源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体系 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高含沙河流汛期弃水量确定的分级最大值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勋贵 王乃昂 魏霞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3-1219,共7页
针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高含沙河流汛期洪水资源难于控制利用及评价的问题,以径流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典型性的泾河为例,根据河流径流特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利用流域1933年-2001年汛期6月-10月的径流量、径流泥沙含量和... 针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高含沙河流汛期洪水资源难于控制利用及评价的问题,以径流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典型性的泾河为例,根据河流径流特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利用流域1933年-2001年汛期6月-10月的径流量、径流泥沙含量和引水量资料,基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基本资料序列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并划分成若干等级,通过对各等级的统计获得上三角形形式的洪水弃水系数与其影响要素之间的等级关系,提出汛期洪水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最大值法,可快速准确地确定出不同沙限下的汛期洪水弃水量,通过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分级最大值法计算所得结果更为合理有效,为流域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评价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沙河流 汛期洪水弃水 分级最大值法 干旱半干旱区 泾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