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前扣带回皮质PKG-Ⅰ介导吗啡诱导的痛敏和焦虑样行为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涛之 李珍珍 +5 位作者 刘万能 徐蕾 李海涛 席烨 王菲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Ⅰ(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敏及焦虑样行为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吗啡组,在小鼠皮下每天两次、连续4 d注射吗啡建立吗啡诱致的痛敏模型。分别采用von F...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皮质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Ⅰ(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敏及焦虑样行为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吗啡组,在小鼠皮下每天两次、连续4 d注射吗啡建立吗啡诱致的痛敏模型。分别采用von Frey纤维丝和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小鼠机械性痛阈变化和焦虑样行为。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前扣带回皮质PKG-Ⅰ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长期大量皮下注射吗啡可诱致小鼠产生显著的痛觉敏化和焦虑样行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鼠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诱致的痛敏后表达显著下调,同时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痛敏后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下降。结论:前扣带回皮质PKG-Ⅰ在吗啡诱致的小鼠痛觉过敏和焦虑样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扣带回皮质 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Ⅰ 吗啡 痛觉敏化 焦虑样行为 小鼠
下载PDF
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模型大鼠行为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媛媛 贾立群 +3 位作者 柯丹丹 邓博 段锦龙 于莉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进行两种大鼠机械性痛觉敏感性测量方法、两种冷刺激缩足反应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建立标准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检测机械和冷热温度刺激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对不同行为学检... 目的进行两种大鼠机械性痛觉敏感性测量方法、两种冷刺激缩足反应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建立标准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大鼠模型。检测机械和冷热温度刺激下大鼠行为学变化,并对不同行为学检测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相比50%缩足阈明显降低(P<0.05)、出现痛觉过敏及痛觉超敏(P<0.05)、冷刺激诱发的缩足次数增多(P<0.05),两组大鼠对热痛刺激反应均无明显差异,与临床患者症状表现基本一致。结论 Von Frey纤维丝刺激检测中4 g和15 g方法可更好的模拟临床患者的痛觉过敏、超敏反应;up-down法客观量化的反应出大鼠缩足阈值下降的程度。冷温度刺激中,丙酮喷洒法可较直观的观察大鼠受到冷刺激后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周围神经毒性 痛觉过敏 痛觉超敏 行为学 大鼠
下载PDF
偏痛汤1号对硝酸甘油致偏头痛模型大鼠药效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罗亚敏 葛飞 +4 位作者 李伊然 周冉冉 张瑶 李冉 陶晓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4期1983-1989,共7页
目的:研究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样疼痛行为的模型评价及偏痛汤1号对本模型药效学影响。方法:采用硝酸甘油颈部皮下注射方法造模。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药组[0.25 mg/(kg·d)]、TRPV1抑制剂组[TRPV1抑制剂,3 mg/(kg·d)... 目的:研究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样疼痛行为的模型评价及偏痛汤1号对本模型药效学影响。方法:采用硝酸甘油颈部皮下注射方法造模。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药组[0.25 mg/(kg·d)]、TRPV1抑制剂组[TRPV1抑制剂,3 mg/(kg·d)]、偏痛汤1号组[13.5 g/(kg·d)]、偏痛汤1号+TRPV1抑制剂组,另设假手术组、空白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各组分别用药干预1周,同时检测行为学及痛阈值变化。末次给药1 h后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组胺、5-羟色胺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挠头及往返运动等行为评分均显著上升,而爬笼行为仅于第2次造模后评分显著增加,痛阈值均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偏痛汤1号组灌胃后挠头评分及血浆组胺含量均明显下降,痛阈值及5-羟色胺含量均显著上调,往返运动仅于第1天见偏痛汤1号组显著降低(P<0.05,P<0.01)。与TRPV1抑制剂组比较,偏痛汤1号组第6天痛敏反应不甚显著(P<0.05)。结论:实验成功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尤以雌性模型变化显著。而偏痛汤1号对模型大鼠表现的偏头痛样行为、痛敏反应及血浆血管活性胺变化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行为学表现 痛觉过敏 血管活性胺 偏痛汤1号
下载PDF
自由基清除剂苯-N-叔丁基硝酮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痛觉敏化的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少辉 刘伟 +1 位作者 邱少汕 徐锡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自由基清除剂左旋捕集剂苯-N-叔丁基硝酮(PBN)消除活性氧(ROS)后,大鼠脊髓损伤(SCI)引发中枢性痛觉敏化的行为表现。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假手术组、SCI+PBN组和SCI+...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自由基清除剂左旋捕集剂苯-N-叔丁基硝酮(PBN)消除活性氧(ROS)后,大鼠脊髓损伤(SCI)引发中枢性痛觉敏化的行为表现。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假手术组、SCI+PBN组和SCI+生理盐水(NS)对照组(N=6);鞘内置管后,采用自行改制的ò型纽约大学装置建立大鼠SCI模型,SCI+PBN组鞘内注射15μl PBN(3mg/15μl),SCI+NS对照组注射15μl NS,术后30min第1次注射,以后连续注射7d,每天1次;观察和记录第1、3、7、14、21、28、35天时间点大鼠对机械性和热痛敏刺激的感受性变化,并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对术后第1、5、10、15、20、25、30、35天时间点进行行为评价。结果:与SCI+NS对照组比较,注射SCI+PBN组大鼠机械性刺激痛阈值增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BBB行为评价PBN注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左旋捕集剂苯-N-叔丁基硝酮具有消除ROS,降低中枢性痛觉敏化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SCI后ROS下游谷氨酸受体激活和相关细胞因子所致中枢性痛觉敏化的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清除剂 苯-N-叔丁基硝酮 脊髓损伤 中枢性痛觉敏化 大鼠 行为学
下载PDF
瑞芬太尼诱发的大鼠焦虑样行为与阿片类药物痛觉敏化的关系
5
作者 贾辰飞 杨笑萱 +2 位作者 陈丽娇 薛庆生 于布为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23-1027,I0001,共6页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后情绪性反应网络的作用,探索阿片类药物痛觉敏化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60只,体重290~310g,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下予瑞芬太尼(瑞芬太尼组,30只)或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30...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后情绪性反应网络的作用,探索阿片类药物痛觉敏化的机制。方法成年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60只,体重290~310g,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下予瑞芬太尼(瑞芬太尼组,30只)或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30只)持续静脉内输注2h建模,分别在术后2、6、24h采用行为学和形态学的方法研究瑞芬太尼引起的大鼠行为和脑内情绪反应相关核团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术后2h的机械性痛阈缩足阈值均显著低于同组基础值(P值均〈0.05),两组大鼠术后2h的热痛阈缩足潜伏期与同组基础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同时间点缩足阈值和缩足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大鼠在术后2、6、24h旷场实验5min内的行走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瑞芬太尼组大鼠在术后2h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均显著少于同组术后6、24h和对照组各时间点(P值均〈0.01),闭合臂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同组术后6、24h和对照组各时间点(P值均〈0.01);在术后6h的开放臂进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1)。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和组间同时间点闭合臂进入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瑞芬太尼组术后2、6h的前扣带回c-Fos和NeuN共染色神经元计数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1、0.05),且c-Fos仅在前扣带回的外颗粒细胞层和外椎体细胞层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瑞芬太尼诱发痛觉敏化的发生可能不是由伤害感受的阈值降低所致,而是通过诱发短期焦虑样行为,改变了疼痛体验的中枢整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AGUE-DAWLEY大鼠 前扣带回 痛觉敏化 焦虑样行为
下载PDF
大鼠咬合干扰致口颌面痛敏的自我赏罚实验行为学特点 被引量:2
6
作者 白珊珊 莫思怡 +3 位作者 徐啸翔 刘云 谢秋菲 曹烨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测定咬合干扰模型(experimental occlusal interference,EOI)与部分眶下神经切断模型(partial infraorbital nerve transection,pIONX)两种口颌面疼痛模型大鼠的自我赏罚实验行为学表现及机械诱发反应痛敏,比较两种测痛方法所反映... 目的:测定咬合干扰模型(experimental occlusal interference,EOI)与部分眶下神经切断模型(partial infraorbital nerve transection,pIONX)两种口颌面疼痛模型大鼠的自我赏罚实验行为学表现及机械诱发反应痛敏,比较两种测痛方法所反映的不同疼痛模型的疼痛特点。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分别为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sham-EOI、EOI、sham-pIONX与pIONX组,sham为假手术组)与自我赏罚实验组(sham-EOI、EOI、sham-pIONX与pIONX组,sham为假手术组)。于建模前及建模后1、3、7、10、14、21 d测定各组大鼠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与自我赏罚行为学表现。结果: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大鼠pIONX组von Frey纤维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于1~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10 d达到最低;自我赏罚实验组大鼠pIONX组的总摄食时间于10~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10~14 d达到最低。机械刺激诱发反应组大鼠EOI组von Frey纤维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于3~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 d达到最低;自我赏罚实验组大鼠EOI组的总摄食时间于1~21 d出现显著下降(P<0.05),7~10 d达到最低。结论:自我赏罚实验可以作为口颌面疼痛的行为学测定新方法,而且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咬合干扰所致口颌面疼痛的模型中均可稳定应用。两种模型中,自我赏罚实验与机械刺激诱发反应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痛敏时程,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可以更全面地揭示不同模型的疼痛行为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行为 面部疼痛 痛觉过敏 动物疾病模型 大鼠
下载PDF
大鼠急性牙髓炎痛敏模型的疼痛效应评价
7
作者 赵斯佳 何新宇 +3 位作者 景泉 马林 郭春岚 万阔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333-341,共9页
目的采用大鼠上颌磨牙开髓暂封脂多糖处理的方法诱导急性牙髓炎模型,并对造模后大鼠出现的急性疼痛和牙髓炎症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的痛阈改变。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脂多糖(LPS)组、生理盐水(NS)组和空... 目的采用大鼠上颌磨牙开髓暂封脂多糖处理的方法诱导急性牙髓炎模型,并对造模后大鼠出现的急性疼痛和牙髓炎症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急性牙髓炎模型大鼠的痛阈改变。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脂多糖(LPS)组、生理盐水(NS)组和空白对照(SHAM)组,每组15只。LPS组大鼠右上第一磨牙开髓后暂封LPS,制备大鼠急性牙髓炎模型;NS组开髓暂封生理盐水;SHAM组仅进行诱导麻醉。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的2 h、24 h、48 h和72 h,分别检测3组大鼠的疼痛行为学指标,包括自发性疼痛行为评分、足机械刺激后的50%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舌机械刺激后的头部退缩反射阈值(head withdrawal threshold,HWT)、冷刺激后的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以及牙齿冷刺激后的头部退缩反射潜伏期(head withdrawal latency,HWL);麻醉处死大鼠后,HE染色观察牙髓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在自发性疼痛行为方面,造模后LPS组大鼠面部梳理时间明显多于NS组(P<0.05),且随造模后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而大鼠活动时间未见明显差异。在机械痛敏方面,造模后2 h、24 h及48 h的LPS组HWT明显低于NS组(P<0.05);LPS组和NS组大鼠的50%PWT分别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但LPS组与NS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在冷刺激痛敏方面,LPS组较NS组大鼠的HWL在造模后2 h和48 h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72 h,LPS组的PWL较NS组明显降低(P<0.05)。LPS及NS组大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水平在造模后2 h开始升高,并于48 h达到峰值,组间差异明显(P<0.01或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自造模后24 h至72 h,LPS组中性粒细胞浸润区逐渐由穿髓点依次扩大至冠髓及上段根髓,NS组较LPS组的炎症表现程度较轻。结论基于大鼠行为学观察、牙髓病理学特征改变及血清炎性因子检测,LPS诱导急性牙髓炎模型可导致大鼠出现病理性疼痛和痛阈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牙髓炎 痛觉过敏 脂多糖 疼痛行为学 SD大鼠
下载PDF
不同频率督脉电针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重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莹莹 刘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1年第4期191-194,共4页
目的:比较低、中、高频督脉电针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G1、G2、G3组),除假手术组外(仅行椎板全切除)均采用美国NYU脊... 目的:比较低、中、高频督脉电针对不完全脊髓损伤(iSC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低、中、高频电针组(G1、G2、G3组),除假手术组外(仅行椎板全切除)均采用美国NYU脊髓冲击损伤仪制作大鼠T11节段iSCI模型。G1、G2、G3组分别用低频(2 Hz,2 mA)、中(50 Hz,2 mA)、高频(100 Hz,2 mA)电针"大椎、命门"30 min,1次/d,共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痛超敏行为学并采用von Frey hair法进行痛阈测定;记录股二头肌(BF)和股直肌(RF)的肌电积分值(IEMG)BF-TEMG和RF-TEMG;采用玻片法和断尾法观凝血时间(CT)和出血时间(BT);采用凝血因子生成实验检测凝血酶、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活性;采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1、G2和G3组大鼠BF-TEMG和RF-TEM升高,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生成明显降低,CT和BT延长,对损伤躯干下端机械性轻触皮肤、轻压皮肤、机械轻压右前爪的机械痛痛阈阈值等3项指标提高,搔抓、舔咬损伤平面以下部位并对尾部及后肢出现自噬及自发嘶叫等异常行为学改变明显减少,BBB评分和斜板倾斜度升高(P<0.05);但G1组的各项改变幅度均大于G2、G3组(P<0.05)。结论:低、中、高频电针均可促进iSCI大鼠运动功能重建,但低频督脉电针的作用优于中、高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督脉电针 不完全脊髓损伤 痛超敏行为学 凝血功能 痛阈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夹脊穴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模型大鼠自发痛行为学和痛超敏现象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左薇 穆敬平 许明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27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SCI)后中枢性疼痛模型大鼠自发痛行为学和痛超敏现象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56日龄,体重230~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CI组和夹脊穴组,每组10只。其中SCI组和夹脊穴组采... 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对实验性脊髓损伤(SCI)后中枢性疼痛模型大鼠自发痛行为学和痛超敏现象的影响。方法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56日龄,体重230~24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CI组和夹脊穴组,每组10只。其中SCI组和夹脊穴组采用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L1节段实验性SCI后中枢性疼痛模型,空白对照组不予手术造模。夹脊穴组取T8~T12夹脊穴直刺后接电30 min,1次/d,共14 d,空白对照组和SCI组仅固定(30 min)。治疗期间观察大鼠自发痛行为学;于治疗14 d后采用单极经皮层电刺激记录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采用刺激记录L1段体感诱发电位(SEP);von Frey hair法测定机械痛阈;热板法测定热痛敏;以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和斜板实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夹脊穴组自发嘶叫、搔抓、舔咬、自噬发生次数低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I组比较,夹脊穴组scMEP早成份N1和N2波峰值升高、SEP和P波、N波潜伏期均缩短,夹脊穴组损伤平面下端躯干对非伤害性机械性轻压和轻触及引起50%前爪抬足的疼痛反应阈值和热痛阈提高,热缩足潜伏期延长,痛超敏发生率降低,BBB评分提高,斜板倾斜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脊穴电针可提高痛阈、疏通“督脉损伤”之经络进而改善自发痛和痛超敏现象,这有利于促进神经传导及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穴 电针 实验性脊髓损伤 中枢性疼痛 自发痛行为学 痛超敏现象 督脉损伤
下载PDF
痛转化大鼠模型焦虑样情绪行为探索及其前扣带皮层兴奋性变化研究
10
作者 邱梦婷 席丹宁 +6 位作者 韦乃瑄 王思思 易敏 郭子 房军帆 方剑乔 杜俊英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目的动态观察痛转化大鼠模型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阈(PWTs)、焦虑样情绪行为及双侧前扣带皮层(ACC)内即刻早期基因(c-Fos)、小清蛋白(PV)的表达变化,探索痛转化大鼠模型诱导焦虑样情绪的时间特征及ACC兴奋性变化。方法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 目的动态观察痛转化大鼠模型不同时间点机械缩足阈(PWTs)、焦虑样情绪行为及双侧前扣带皮层(ACC)内即刻早期基因(c-Fos)、小清蛋白(PV)的表达变化,探索痛转化大鼠模型诱导焦虑样情绪的时间特征及ACC兴奋性变化。方法所有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敏化组和敏化组,敏化组于大鼠左后足足底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Car)100μL(第1次),待痛阈恢复至基础水平后,于左侧足背中央注射100 ng/25μL前列腺素E_(2)(PGE_(2))25μL(第2次),建立痛转化模型;假敏化组大鼠第1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2次注射等量相同浓度PGE_(2)。观察痛转化模型大鼠造模前(base)、Car注射后4、24、48、72 h和10 d,PGE_(2)注射后1、4、24、48、72 h、7 d和14 d的PWTs;分别观察PGE_(2)注射后24 h、7 d、14 d旷场实验(OF),PGE_(2)注射后24 h、8 d、15 d高架O迷宫实验(EZM)中大鼠焦虑样行为改变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Car注射后10 d,PGE_(2)注射后4 h、24 h、8 d和15 d大鼠双侧ACC内c-Fos、PV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大鼠Car注射后4、24、48、72 h患侧PWTs均显著降低(P<0.01),Car注射后10 d患侧PWTs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PGE_(2)注射后4 h患侧PWTs显著降低并持续至14 d(P<0.01)。PGE_(2)注射后24 h,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在OF中的总运动距离、中央区运动距离、中央区停留时间、中央区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0.05);在EZM中的总运动距离、开放臂运动距离、开放臂停留时间、开放臂进入次数明显减少(P<0.05);PGE_(2)注射后7 d(或8 d)和14 d(或15 d),与假敏化组比较,敏化组大鼠在OF、EZM中的各项行为学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双侧ACC内c-Fos阳性细胞表达于Car注射后10 d显著减少(P<0.01),而PGE_(2)注射后24 h、8 d显著增多(P<0.01),PGE_(2)注射后4 h、15 d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假敏化组相比,敏化组大鼠双侧ACC内PV阳性细胞表达于Car注射后10 d和PGE_(2)注射后4 h、24 h、8 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GE_(2)注射后15 d同侧ACC内PV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减少(P<0.01),对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痛转化大鼠痛觉敏化状态可持续14 d以上,伴有短暂的应激性焦虑样情绪,不易诱发持续的焦虑样情绪;其ACC兴奋性转化前处于补偿性抑制状态,转化后兴奋性增强,兴奋性增强前期表现c-Fos增多,后期表现PV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转化 焦虑 前扣带皮层 行为学 小清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