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营养元素补充改善儿童嗜睡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韩小龙 姜艳蕊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25-228,共4页
患者,男,7岁,因“白天嗜睡3个月余”就诊。通过问诊、睡眠评估(多导睡眠监测和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及实验室检查(血清铁6.7μmol/L,血清25羟维生素D 20.00 ng/m L,余无异常),诊断为特发性嗜睡症。在没有常见病因解释症状的情况下... 患者,男,7岁,因“白天嗜睡3个月余”就诊。通过问诊、睡眠评估(多导睡眠监测和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及实验室检查(血清铁6.7μmol/L,血清25羟维生素D 20.00 ng/m L,余无异常),诊断为特发性嗜睡症。在没有常见病因解释症状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指导并针对性补充维生素D和铁元素。8个月后患儿嗜睡情况明显好转,血清铁浓度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均显著提高。白天过度嗜睡对儿童来讲是一种潜在的危险状况,除考虑常见病因外,还应重视营养元素缺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睡 维生素D 儿童
下载PDF
功能性昏迷伴假性猝倒发作的分离/转换障碍一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赵婉玉 张保坤 +3 位作者 张霄 张小雨 刘小民 唐吉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5-629,共5页
功能性昏迷伴假性猝倒发作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例罕见。2021年12月9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分离/转换障碍青年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猝倒、小便失禁。完善实验室检查及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行标准... 功能性昏迷伴假性猝倒发作的分离/转换障碍病例罕见。2021年12月9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1例分离/转换障碍青年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意识障碍、猝倒、小便失禁。完善实验室检查及颅脑MRI未见明显异常,行标准多导睡眠监测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患者小睡间期无法唤醒,行刺激试验,对压眶、大声呼叫、拍打无反应,但头部导联均为α节律,下颌肌电示肌张力增高,提示为清醒期。行24 h睡眠监测,患者夜间睡眠充足,早晨唤醒容易。行日间无限制睡眠及唤醒试验,患者上午及下午各小睡1次,在导联提示N3期进入N2期睡眠时对患者进行唤醒试验,此时患者可对周围环境进行反应并正确回答问题。检测脑脊液食欲素水平>110 pg/mL,可排除发作性睡病,考虑为伴假性猝倒发作的功能性昏迷。给予口服药物症状改善不明显,建议停口服药并调整作息、情绪,半年后随访,患者诉自行调整生活方式后未再发作,至今3年多次随访均未再出现类似症状。合并有猝倒样发作的功能性昏迷易误诊,需与真性昏迷及发作性睡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昏迷 假性猝倒 分离障碍 中枢性嗜睡 睡眠监测
下载PDF
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用药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肖明月 王雪峰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6期766-769,773,共5页
检索1958年到2015年10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复方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中药按照功效分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发作性睡病的用药特点,探讨治疗发作性睡病中药的用药特点... 检索1958年到2015年10月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复方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中药按照功效分类,并分别统计其性味、归经,采用Excel进行描述性分析,归纳发作性睡病的用药特点,探讨治疗发作性睡病中药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结果发现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文献共184篇,涉及的中药222味。所用中药种类以补虚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占总用药的75.20%;药味以辛、甘、苦为主,累计频率达89.3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1.52%。归经以脾、肝、肺、肾、胃为主,累计达71.61%。临床治疗此病以补虚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的主要核心药为石菖蒲、茯苓、陈皮、白术、半夏、黄芪、党参、苍术、当归、藿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多寐 嗜睡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在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秀琴 孙鹤阳 黄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通过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16例患者进行小睡睡眠监测,以每2h为间隔,共实施5次小睡睡眠监测。监测参数包括脑电图、颏下肌电图、眼动电图、心电图、呼吸及腿动。计... 目的通过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患者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对有白天过度嗜睡主诉的16例患者进行小睡睡眠监测,以每2h为间隔,共实施5次小睡睡眠监测。监测参数包括脑电图、颏下肌电图、眼动电图、心电图、呼吸及腿动。计算5次小睡的平均睡眠潜伏期及出现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次数。结果16例患者中14例睡眠潜伏期缩短,提示存在白天过度嗜睡。8例有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发生,其中7例≥2次,1例年轻女性发作性嗜睡12年,平均睡眠潜伏期2.0min,5次小睡中仅有1次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其白天过度嗜睡,高度怀疑为发作性睡病,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发作性睡病;1例患者无睡眠始发快速眼动睡眠时段,但以猝倒发作为首发症状,符合发作性睡病诊断标准;2例白天过度嗜睡患者,在睡眠多导生理仪监测的小睡中,出现频繁的睡眠呼吸暂停,经全夜睡眠多导生理仪监测被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例在白天多次小睡中出现深度睡眠(Ⅲ或Ⅳ期),结合临床确诊为特发性过度睡眠。2例有神经症性障碍患者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正常。结论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为评价白天过度嗜睡的客观方法,是发作性睡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有助于鉴别真、假嗜睡及评价嗜睡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期 嗜睡 睡眠过多 睡眠期 眼球运动 发作性睡病
下载PDF
胃苓汤对肥胖小鼠嗜睡症状改善作用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炎 陈雪 +1 位作者 周忠光 黄树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7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胃苓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嗜睡现象的改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检测高脂饮食诱发肥胖小鼠的体重及睡眠时间,测定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并监测胃苓汤灌胃处理后肥胖小鼠嗜睡情况以及血中TG和FFA的浓... 目的:观察胃苓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嗜睡现象的改善作用。方法:常规方法检测高脂饮食诱发肥胖小鼠的体重及睡眠时间,测定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FFA)浓度,并监测胃苓汤灌胃处理后肥胖小鼠嗜睡情况以及血中TG和FFA的浓度变化。结果:高脂饮食组小鼠体重明显高于普通饮食组,并且活动期(夜晚)睡眠时间明显延长,血清TG与FFA浓度明显升高。高脂饮食动物改为普通饮食喂养20 d后,其睡眠时间及血清TG无显著变化,而血清FFA降低。灌胃胃苓汤可减少肥胖小鼠睡眠时间,同时降低血清中FFA及TG浓度。结论:高脂饮食喂养可致动物肥胖及嗜睡,并伴有血清TG和FFA浓度的升高。胃苓汤可以改善肥胖动物嗜睡症状并降低其血中TG和FFA浓度,推测其改善小鼠嗜睡症状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脂而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苓汤 嗜睡 肥胖 甘油三酯 游离脂肪酸
下载PDF
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快速眼球运动密度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骆蕾 张杨 +4 位作者 陈洁 于周龙 周蓉 范滕滕 孙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8-662,共5页
目的:比较快速眼球运动(REM)密度在发作性睡病患者和特发性嗜睡患者中的特点,探讨REM密度作为发作性睡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以嗜睡(不可抗拒的入睡)为主诉住院且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nPSG)以及次日多次睡眠潜伏... 目的:比较快速眼球运动(REM)密度在发作性睡病患者和特发性嗜睡患者中的特点,探讨REM密度作为发作性睡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以嗜睡(不可抗拒的入睡)为主诉住院且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nPSG)以及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患者40例。以临床诊断为发作性睡病以及MSLT结果平均潜伏期≤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SOREMPs)为发作性睡病组(25例),其他为特发性嗜睡组(15例)。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nPSG以及MSLT各项指标结果。结果:与特发性嗜睡组相比,发作性睡病组在MSLT中睡眠潜伏期减少[(9.1±5.9)minvs.(3.8±3.3)min,P<0.001],SOREMPs次数增加[(0.3±0.5)vs.(3.9±1.1),P<0.001],REM密度增加[(3.1±1.2)vs.(4.2±1.6),P<0.05]。结论:与特发性嗜睡患者相比,发作性睡病患者快速眼球运动密度增加,作为发作性睡病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特发性嗜睡 REM密度 多导睡眠监测
下载PDF
升阳益胃汤治疗发作性睡病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颖娜 李桂侠 朱丹 《陕西中医》 CAS 2022年第8期1075-1077,1081,共4页
升阳益胃汤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所治之证为脾胃气虚、痰湿阻窍、肝郁火旺之虚实夹杂证。临床试用该方治疗发作性睡病收效显著,本文分析了升阳益胃汤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和具体临床用法,初步总结出升阳益胃汤的适用方证有五:... 升阳益胃汤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有效方,所治之证为脾胃气虚、痰湿阻窍、肝郁火旺之虚实夹杂证。临床试用该方治疗发作性睡病收效显著,本文分析了升阳益胃汤治疗发作性睡病的病因病机和具体临床用法,初步总结出升阳益胃汤的适用方证有五:一为白天嗜睡、猝倒、夜寐不安;二为神疲倦怠、兴趣减少、动力缺乏;三为情绪低落或急躁易怒、记忆力、反应力慢,注意力不集中;四为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面色萎黄,体形偏胖或偏瘦;五为舌淡胖有齿痕、苔腻。具备此证候特征的发作性睡病患者,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疗效颇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升阳益胃汤 嗜睡 多寐 病因病机
下载PDF
药物引起的嗜睡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隽 高逢喜 《中国药事》 CAS 2007年第7期535-538,共4页
查阅国内近12年来医药学文献,综述26篇共39例药物引起的嗜睡不良反应,并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药源性疾病 嗜睡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失眠和日间嗜睡对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冯飞 梁炜 +3 位作者 洪玲玲 朱咏娜 王娜 周云飞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程度和日间嗜睡程度变化的特点,为临床单、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单、双相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就诊的54例单相... 目的:探讨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程度和日间嗜睡程度变化的特点,为临床单、双相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单、双相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深圳市康宁医院门诊就诊的54例单相抑郁患者,37例双相抑郁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进行评分及分析。结果: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ISI和E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相抑郁组ISI评分比双相抑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的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状况均较严重,单相抑郁障碍的失眠程度较双相抑郁更加严重,日间嗜睡症状在单、双相抑郁障碍中均较严重,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抑郁 双相抑郁 失眠 嗜睡
下载PDF
莫达非尼对嗜睡患者疗效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0
作者 胡容 熊钰 +2 位作者 李星凤 周恩 贺艳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2457-245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莫达非尼在嗜睡患者的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检索计算机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纳入莫达非尼对嗜睡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4项,共1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 目的:通过对莫达非尼在嗜睡患者的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检索计算机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纳入莫达非尼对嗜睡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研究4项,共1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莫达非尼治疗嗜睡的临床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P<0.05)。结论:莫达非尼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嗜睡患者的睡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达非尼 嗜睡 随机对照 系统评价
下载PDF
特发性过度睡眠10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胡丹波 张小娟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8期449-450,共2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过度睡眠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例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进行多导睡眠仪检测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检查,结合临床特点进行诊断。结果10例患者均有过度或发作性的白天睡眠,多导睡眠仪检测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显示10... 目的探讨特发性过度睡眠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0例特发性过度睡眠患者进行多导睡眠仪检测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检查,结合临床特点进行诊断。结果10例患者均有过度或发作性的白天睡眠,多导睡眠仪检测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显示10例患者平均睡眠潜伏期为10min,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相睡眠时段均<2个,日间睡眠主要由非快速眼动睡眠相组成。结论特发性过度睡眠是一种不同于发作性睡病的独立疾病,可根据临床特点及多导睡眠仪检测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过度睡眠 临床分析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Hypersexuality after Modafinil Treatment: A Case Report
12
作者 Suheyla Dogan Bulut Rlza Gokger Tulaci Semanur Turkoglu Serdar Bulut Sibel Orsel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2015年第1期39-41,共3页
Modafinil is employed for the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and other sleep disorders like idiopathic hypersornnia. Modafinil is involved in the modulation of orexin, a hypothalamic neuropeptide that regulates wakefulness. ... Modafinil is employed for the treatment of narcolepsy and other sleep disorders like idiopathic hypersornnia. Modafinil is involved in the modulation of orexin, a hypothalamic neuropeptide that regulates wakefulness. I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drug interferes with the activity of additional neurotransmitters like hypocretin, histamine, gamma-aminobutyricacid, glutamate and norepinephrine. Modafinil can also block the dopamine transporter by increasing brain dopamine levels. Common side effects of modafinil include headache, nausea, nervousness, anxiety and trouble sleeping. Other side effects are affective lability, hyposexuality, personality change, aggression, abnormal dreams, irritability, suicidal ideas, mania, hypomania and psychotic exacerbation. In this case report, we present a 45 year old woman with idiopathic hypersomnia which is characterized primarily excessive day time sleepiness. Before modafinil treatment ESS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score of patient was 13. Treatment with Modafmil 200 mg daily within two weeks produced a subjective improvement in her daytime sleepiness (E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is 4). But one week after the start of modafmil treatment, her sexual desire increased. Before this treatment, her sexual intercourse frequency was 1-2 times per week and after this treatment she wanted coitus every day. She has continual thoughts about sexuality. She didn't have any additional medication use or medical condition that increase sexual desire. Modafinil dose was decreased 100 mg/daythen to 50 mg/day. Her ESS score was 7 and daytime sleepiness had no effect on her life. After decreasing modafinil treatment her sexual desire returned to normal. Hypersexuality has not been reported as a side effect of modafinil yet.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modafinil induced hypersexuality is not clear. In conclusion,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is rare significant side effect of modafinil and should maintain treatment with the lowest possible d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AFINIL HYPERSEXUALITY idiopathic hypersomnia.
下载PDF
小柴胡汤治疗睡眠障碍4则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183-184,共2页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方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条畅气机,疏理三焦,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睡眠障碍病机往往为少阳枢机不利,文章通过列举临床典型病案4则,运用小柴胡汤和解阴阳之底,并随各脏腑病机加减用药,以探...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方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条畅气机,疏理三焦,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睡眠障碍病机往往为少阳枢机不利,文章通过列举临床典型病案4则,运用小柴胡汤和解阴阳之底,并随各脏腑病机加减用药,以探讨其对睡眠障碍疾病的双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睡眠障碍 嗜睡 失眠
下载PDF
中枢性嗜眠症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静 陈贵海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中枢性嗜眠症是在排除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理节律紊乱及夜间睡眠干扰等因素后,以日间睡眠增多为首要主诉的睡眠异常。它包括发作性睡病、特发性嗜眠症、复发性嗜眠症、行为诱发的睡眠不足综合征、疾病状态相关性嗜眠症、药物相关性... 中枢性嗜眠症是在排除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生理节律紊乱及夜间睡眠干扰等因素后,以日间睡眠增多为首要主诉的睡眠异常。它包括发作性睡病、特发性嗜眠症、复发性嗜眠症、行为诱发的睡眠不足综合征、疾病状态相关性嗜眠症、药物相关性嗜眠症等多个睡眠障碍类型,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其中绝大多数的发病机制均未明确。药物治疗上多侧重于促醒、兴奋等对症处理,行为治疗尤其对发作性睡病和特发性嗜眠症患者不可或缺。未来对于中枢性嗜眠症的研究需要更加致力于其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法的探索,期待有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嗜眠症 日间睡眠增多 发作性睡病 特发性嗜眠症 复发性睡眠症
下载PDF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1例
15
作者 朱孟霞 李菲菲 +1 位作者 衣香明 马文彬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29-631,共3页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Kleine-Levin syndrome,KLS)是一种罕见的复发-缓解周期性过度嗜睡疾病。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2022年5月收治的1例KL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周期性睡眠增多,发作间期无症状体征,给予患者完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Kleine-Levin syndrome,KLS)是一种罕见的复发-缓解周期性过度嗜睡疾病。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2022年5月收治的1例KL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表现为典型的周期性睡眠增多,发作间期无症状体征,给予患者完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及基因检测后明确诊断,未给予特殊治疗患者出院,随访临床症状好转。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KLS的识别和认识,避免对周期性过度嗜睡患者的误诊漏诊,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恩-莱文综合征 嗜睡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基因检测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嗜睡障碍共病抽动障碍的临床访谈和治疗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高飞 李苗 张道龙 《四川精神卫生》 2021年第2期172-176,共5页
本文目的是呈现一例嗜睡障碍共病抽动障碍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咨客15岁,女性,高一年级学生,自幼存在频繁眨眼、歪嘴,诊断为抽动障碍,学习成绩一贯良好。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该咨客出现睡眠增多,平均每天睡眠12小时,... 本文目的是呈现一例嗜睡障碍共病抽动障碍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咨客15岁,女性,高一年级学生,自幼存在频繁眨眼、歪嘴,诊断为抽动障碍,学习成绩一贯良好。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该咨客出现睡眠增多,平均每天睡眠12小时,伴日间睡眠增加,醒后疲惫乏力,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被老师和家长多次批评,认为其学习态度不端正。咨客被诊断为嗜睡障碍共病持续性(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建议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的方法,生物治疗给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提高患者的觉醒程度,增强注意力,改善嗜睡的同时监测抽动症状的变化。心理治疗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纠正认知偏差,重塑认知结构,树立康复信心。采用正念治疗,帮助咨客调整情绪。社会资源方面,鼓励咨客积极探索资源,寻求社会支持,构建治疗联盟。在各方资源协调运行下,减少嗜睡症状,增强适应能力,继续完成学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睡障碍 抽动障碍 中枢兴奋剂 生物-心理-社会
下载PDF
米氮平与西酞普兰联用扎来普隆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17
作者 王维扬 《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23期2981-2982,2984,共3页
目的:探讨米氮平和西酞普兰联用扎来普隆治疗以失眠为主诉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以失眠为主诉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米氮平与西酞普兰联用扎来普隆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AMD睡... 目的:探讨米氮平和西酞普兰联用扎来普隆治疗以失眠为主诉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2例以失眠为主诉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米氮平与西酞普兰联用扎来普隆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AMD睡眠障碍因子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定疗效和睡眠改善效果,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有效率83.9%,西酞普兰联用扎来普隆组有效率87.1%,治疗4~6周后,两组间比较HAMD、HAMD睡眠障碍因子、PSQI、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米氮平与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相仿。西酞普兰联用扎来普隆不良反应少,较少出现嗜睡,适合老年抑郁症的一线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失眠 米氮平 西酞普兰 扎来普隆 嗜睡
下载PDF
特发性过度睡眠:一类不容忽视的睡眠障碍
18
作者 宿长军 赵忠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2471-2476,共6页
特发性过度睡眠(IH)是一种慢性中枢性嗜睡疾病,主要表现为尽管睡眠时间正常或延长,但白天仍会出现过度嗜睡。由于疾病个体异质性、临床症状重叠性高、多导睡眠监测结果重复性差及缺乏明确生物标志物,造成诊断与鉴别诊断困难。本文总结I... 特发性过度睡眠(IH)是一种慢性中枢性嗜睡疾病,主要表现为尽管睡眠时间正常或延长,但白天仍会出现过度嗜睡。由于疾病个体异质性、临床症状重叠性高、多导睡眠监测结果重复性差及缺乏明确生物标志物,造成诊断与鉴别诊断困难。本文总结IH的诊断标准更新、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策略更新,以期能够得到重视,增加临床诊断识别率、减少误诊率及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特发性过度睡眠 长时程多导睡眠监测 低钠羟丁酸
原文传递
基于“痰湿困脾”理论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法探讨儿童发作性睡病与变应性鼻炎的因果关系
19
作者 戴雨晨 玛伊热·牙生 +1 位作者 叶伟涛 张新光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4年第11期1419-1425,共7页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法探究儿童发作性睡病与变应性鼻炎(AR)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欧洲人种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选择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将AR作为结局变量进行分析... 目的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法探究儿童发作性睡病与变应性鼻炎(AR)间是否存在因果关联,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从欧洲人种的关联分析(GWAS)数据库中选择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将AR作为结局变量进行分析。发作性睡病数据包含335410例样本量和1089459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AR包含5527例患者和212387例对照者,总计16380461个SNPs。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进行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并通过OR(95%CI)评估发作性睡病与AR的因果关系。采用异质性检验、多效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共纳入42个SNPs位点作为工具变量,发现发作性睡病与AR的效应估计值>1且有统计学意义[OR(95%CI)=1.79(1.02,3.13),P=0.04]。结论发作性睡病与AR之间可能存在正向因果关联,“痰湿困脾”是两者之间共同病因病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嗜睡症 鼻炎 变应性 孟德尔随机化
原文传递
早发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2
20
作者 董霄松 李静 +5 位作者 韩芳 韩旭 贾非 王丽 何忠明 何权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4期3107-3109,共3页
目的对比早发型及晚发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检测特点。方法发作性睡病者共105例,其中15岁以下起病的早发型患者63例,平均发病年龄9.7岁±3.1岁;15岁以上起病的晚发型患者42例,平均发病年龄22.8岁±9.3岁。对比分析其... 目的对比早发型及晚发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检测特点。方法发作性睡病者共105例,其中15岁以下起病的早发型患者63例,平均发病年龄9.7岁±3.1岁;15岁以上起病的晚发型患者42例,平均发病年龄22.8岁±9.3岁。对比分析其临床、多导生理记录仪及多次小睡睡眠潜伏时间试验(MSLT)结果。结果全部患者均有白天嗜睡。发作性猝倒在早发型患者中发生率为92%,高于晚发型患者的76%(P=0.023);两组患者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的发生率相近(P均>0.05)。MSLT检查发现早发型患者的平均睡眠潜伏期(4.5 m in±4.0 m in及7.0 m in±5.7 m in,P=0.018)和REM睡眠潜伏期(3.4 m in±3.2 m in及4.8 m in±2.2 m in,P=0.02)更短,REM睡眠次数更多(3.4±2.0及2.5±1.9,P=0.009),晚发型患者的AHI次数更多(9.2次±16.5次及1.9次±6.3次,P=0.009),睡眠呼吸障碍较严重。3例有家族史者均为早发型患者。结论早发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嗜睡及猝倒症状及临床特点较晚发型患者典型,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发作性睡病 睡眠过多 多导生理记录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