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action between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Class and Pulse Pressure on Outcomes Follow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1
作者 Michael Lavelle Roy O. Mathew +5 位作者 Jaspreet Arora Avinash Murthy Le Du Batyrjan Bulibek Mandeep Sidhu Mikhail Torosof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10期543-555,共13页
Goal: The effect of pulse pressure and interactions with type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evaluat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Goal: The effect of pulse pressure and interactions with type of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on mortality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evaluated.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ulse pressure and antihypertensive class (specifically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 blocker, or beta blocker) on mortality follow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Findings/Conclusions: 343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with 49 months of follow-up. Baseline pulse pressure was 64 mmHg and age was 66.5 years. Patients were divided at a pulse pressure of 70. Patients with pulse pressure ≥ 70 were older (p < 0.001) and had higher comorbid vascular burden (p = 0.031) than those with pulse pressure < 70. Pulse pressure did not remain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ollow-up mortality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comorbidities.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 blocker based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follow-up mortality when beta blocker was not used in pulse pressure < 70 group (odds ratio 0.0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01 - 0.48). Prospective analysis will be needed to confirm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ngiotensin type 1 receptor blocker based on pulse pressur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ISCHEMIC stroke pulse pressure ANGIOTENSIN BLOCKERS BETA BLOCKERS OUTCOMES
下载PDF
A Comparison between Volume Responsiveness Predicted by Changes in Pulse Pressure and by Changes in Stroke Volume Induced by Passive Leg Raising
2
作者 Lei Huang Wei-xing Zhang Wen-xun Cai Ying-qun Cheng Ying-xin Lin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11年第2期114-118,121,共6页
关键词 脓毒病 临床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Treating blood pressure to prevent strokes: The age factor 被引量:1
3
作者 Steven G Chrysant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3年第3期22-27,共6页
The importance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pulse pressure (PP), on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stroke are known.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pressur... The importance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and pulse pressure (PP), on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stroke are known.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blood pressure (BP)-age shifts regarding the stroke incidence is not clearly known. The BP change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age from the predominance of DBP in the young to the predominance of SBP in the old. This change is due to the stiffening of the large arteries as a result of the aging proces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elastic fibers with collagen fibers. This change results in the loss of compliance and the elastic recoil of these vessels leading to increase in pulse wave velocity, central SBP and widening of pulse pressure leading to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CHD and strokes. 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epidemiologically that the SBP rises linearly with age, whereas the DBP rises up to the age of 45-50 years, and then begins to decline after the age of 60 years leading to a progressive widening of PP. Several studies have shown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DBP and CHD, whereas no such relationship has been demonstrated for stroke. However, a recent study showed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DBP and stroke when it dropped below 71 mmHg in subjects 50 years of age or older. In contrast, there was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P and stroke when both SBP and DBP were ≥ 71 mmHg.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reating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to reduce stroke risk,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the potential harm of low DBP and the widening of PP regarding CHD and stroke. The implications of BP shifts with age and the potential risks of low DBP regarding the risk of strok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concise re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e BLOOD pressure pulse pressure stroke Age BLOOD pressure interaction
下载PD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on arterial stiffness among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4
作者 Shuyuan Zhang Yixuan Zhong +4 位作者 Shouling Wu Hailei Wu Jun Cai Weili Zhang On behalf of the STEP Study Group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078-1087,共10页
Background:Arterial stiffening increases with age and blood pressur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arterial stiffening is still uncertain,e... Background:Arterial stiffening increases with age and blood pressur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and arterial stiffening is still uncertain,especially in older people.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on the progress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 and risk of CVD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Methods:The Strategy of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in the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STEP)trial was a multicenter,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performed at 42 clinical centers throughout China,and 8511 patients aged 60-80 year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enroll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target of 110 mmHg to<130 mmHg(intensive treatment)or 130 mmHg to<150 mmHg(standard treatment).Patients underwent repeated examinations of the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and ankle-brachial index(ABI)at baseline,and the arterial stiffness was evaluated at the 3-year follow-up.A total of 5339 patients who had twice repeated measurem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Changes in arterial stiffness between the intensive and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s were analyzed using a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n primary CVD outcomes.Results:The changes in baPWV were 61.5 cm/s(95%confidence interval[CI]:49.8-73.2 cm/s)in the intensive treatment group and 98.4 cm/s(95%CI:86.7-110.1 cm/s)in the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P<0.001).Intensiv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delayed the progress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with an annual change of 23.1 cm·s^(-1)·year-1 vs.36.7 cm·s^(-1)·year^(-1)of baPWV in the intensive and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s,respectively.During a median follow-up period of 3.36 years,primary CVD outcomes occurred in 77(2.9%)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93(3.5%)in the standard treatment group.Intensive treatment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ly lower CVD risk in patients aged 70-80 years or with SBP<140 mmHg.Conclusion: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with an SBP target of 110 mmHg to<130 mmHg could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 and reduce the risk of CVD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Clinical trial registration:http://www.clinicaltrials.gov;No.NCT030153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tension Arterial stiffnes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lder people Blood pressure pulse wave velocity
原文传递
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5
作者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管理分会 +18 位作者 王增武 王圣 冯彩霞 郑昆文 黄荣杰 郭宏 任明 边波 段丽琴 鲍慧慧 廖晓阳 韩英 唐艳红 俞蔚 李亮 梁静静 吴忧 田甜 朱余友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2-698,共27页
卒中后血压升高与患者死亡和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相关,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早期降压治疗的时机、目标和用药措施进行了推荐;考虑到... 卒中后血压升高与患者死亡和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相关,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改善预后非常重要。《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对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早期降压治疗的时机、目标和用药措施进行了推荐;考虑到临床实际中多病共存的现状,还对合并心力衰竭、颈部大血管狭窄、主动脉夹层、肾功能衰竭、心房颤动、肺部感染等特殊病情卒中患者的降压时机、目标和用药措施进行了推荐;同时就卒中一级、二级预防中的血压管理进行了介绍。《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的发布有利于临床实践中卒中患者高血压的规范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高血压 降压 治疗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与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吴岩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113-117,共5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与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该院诊治的8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纳入研究组,同期30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监测并对比对照组和研究组的...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与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该院诊治的8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纳入研究组,同期30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监测并对比对照组和研究组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24 h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24 h舒张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将研究组患者按照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进行三分位分组,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与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颈动脉搏动指数的升高,高血压患者的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负荷、24 h收缩压负荷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阻力指数的升高,高血压患者的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分别与24 h平均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24 h舒张压负荷和24 h收缩压负荷呈正相关性(r>0.3,P<0.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的变化与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指标24 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24 h血压负荷呈正相关,随着颈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的升高,部分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指标也相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搏动指数 阻力指数 动态心电血压监测指标 相关性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管僵硬度的相关性
7
作者 傅猛 陈仁政 +7 位作者 王亚斌 沈晓影 元媛 刘建伟 谷政慧 房之沂 范利 曹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管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44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用药史、生化检测指标、动态血压监...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管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44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用药史、生化检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数据。将患者分为baPWV正常组(<1 400 cm/s,n=108)、baPWV低危组(1 400~<1 800 cm/s,n=200)和baPWV高危组(≥1 800 cm/s,n=132)。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血管僵硬度增高的危险因素。构建血管老化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效力。结果 4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68.6±6.4)岁,其中男性235例(53.4%)。高危组患者年龄、24 h收缩压、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和低危组;低危组和高危组24 h舒张压、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提示,血管僵硬度增高的患者反勺型血压模式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26,r=0.16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2,95%CI 1.070~1.156;P<0.001)、体质量指数(BMI)(OR=0.870,95%CI 0.797~0.950;P=0.002)、空腹血糖(OR=1.201,95%CI 1.071~1.347;P=0.002)、24 h平均收缩压(OR=0.574,95%CI 0.409~0.806;P=0.001)、日间平均收缩压(OR=1.599,95%CI 1.242~2.058;P<0.001)、夜间平均收缩压(OR=1.157,95%CI 1.052~1.273;P=0.003)及反勺型血压模式(OR=2.435,95%CI 1.306~4.540;P=0.005)是ba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上述七项指标构建血管老化风险预测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4,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 反勺型血压模式与老年患者血管僵硬度增高直接相关。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昼夜节律可有助于预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血管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下载PDF
足底反射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在高血压性脑卒中偏瘫伴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张园园 王晶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卒中偏瘫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足底反射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睡眠质量和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1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高血压性脑卒中偏瘫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康...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卒中偏瘫伴睡眠障碍患者应用足底反射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睡眠质量和血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2年1月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高血压性脑卒中偏瘫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康复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足底反射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为期6周。对两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功能缺损评分和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评分(9.56±5.42)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76±0.8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35.726,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卒中偏瘫伴睡眠障碍患者实施足底反射疗法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维持患者血压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反射疗法 早期康复训练 高血压性脑卒中 睡眠障碍 血压
下载PDF
中心静脉压、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重症监护室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相关性
9
作者 徐国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7期160-162,共3页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压(CVP)、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重症监护室(ICU)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63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肺动脉压将其分为中重度组(n=30)与轻度组(n=3...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压(CVP)、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重症监护室(ICU)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63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肺动脉压将其分为中重度组(n=30)与轻度组(n=33),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定CVP、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评价患者右心功能[心输出量(CO)、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CVP、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与ICU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组CVP、下腔静脉塌陷指数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对照组,且轻度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CO、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水平均低于轻度组、对照组,且轻度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下腔静脉塌陷指数、CVP水平与ICU肺动脉高压患者CO、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下腔静脉塌陷指数、CVP水平与ICU肺动脉高压患者CO、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速度等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压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肺动脉高压 右心功能
下载PDF
舒脉降压汤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张小丽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114-116,共3页
目的:观察舒脉降压汤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遵义市桐梓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比组接受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 目的:观察舒脉降压汤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4月遵义市桐梓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分为对比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比组接受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接受舒脉降压汤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压、心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比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舒脉降压汤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可改善血压、心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舒脉降压汤 酒石酸美托洛尔
下载PDF
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MMP-9水平与大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雅萍 刘怀荣 +3 位作者 安惠霞 夏春燕 高慧萍 杨菲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患者(Hcy≥10μmol/L,86例)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Hcy<10μmol/L,7...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患者(Hcy≥10μmol/L,86例)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Hcy<10μmol/L,76例),选取健康对照组72例。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ABMP),计算血压变异指标(BPV),测定患者血清Hcy、MMP-9水平和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比较得到各组差异及关系。结果H型高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BPSD)、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Hcy水平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MMP-9、baPWV指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两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组Hcy与baPWV正相关(r=0.326,P<0.05),MMP-9与baPWV、Hcy正相关(r=0.547、0.28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 h-SBPCV、24 h-SBPSD、dSBPSD、nSBPSD、MMP-9、Hcy、LDL-C为baPWV主要影响因素。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MMP-9水平与大动脉弹性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脉搏波传导速度
下载PDF
高血压共患焦虑抑郁的中医证型特点分析及ET-1、hs-CRP、PP的证型分布规律探索
12
作者 刘镇 古春花 +5 位作者 肖纯 李建松 彭智勇 牛效清 周蔚华 黄宝怡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HT)共患焦虑抑郁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分析ET-1、hs-CRP、PP的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332例患者中有227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肝火亢盛型58例、阴虚阳亢型61例、痰湿壅盛型57例、肝郁脾虚型51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 目的探讨高血压(HT)共患焦虑抑郁患者的证型分布特点,分析ET-1、hs-CRP、PP的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332例患者中有227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肝火亢盛型58例、阴虚阳亢型61例、痰湿壅盛型57例、肝郁脾虚型51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予以评分,评估焦虑、抑郁状况,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肝郁脾虚型与焦虑状态呈负相关,痰湿壅盛型与抑郁状态呈负相关。SAS评分关联证型排序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肝郁脾虚型>痰湿壅盛型;SDS评分关联证型排序为痰湿壅盛型>肝郁脾虚型>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的ET-1水平明显增高,P<0.05;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的hs-CRP水平增高,P<0.05;阴虚阳亢型的PP水平显著增大,P<0.05。结论HT共患焦虑抑郁患者各证型具有各自的临床分布特征,ET-1、hs-CRP、PP水平呈现出相应的证型分布趋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焦虑抑郁 中医证型 内皮素-1 高敏C反应蛋白 脉压差
下载PDF
脉压差增大患者的血清代谢组特征研究
13
作者 沈洋 王攀 +3 位作者 董莹 焦洁 左琨 李晶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279-285,共7页
目的总结脉压差增大患者的血清代谢组特征。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自开滦医院(课题合作单位)纳入的脉压差增大受试者21例(脉压差≥60 mmHg),脉压差正常者103例(脉压差<60 mmHg)。通过队列人群血清样本进行的液相色谱-... 目的总结脉压差增大患者的血清代谢组特征。方法本研究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自开滦医院(课题合作单位)纳入的脉压差增大受试者21例(脉压差≥60 mmHg),脉压差正常者103例(脉压差<60 mmHg)。通过队列人群血清样本进行的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人群的血清中代谢物的组成,揭示血液循环中的代谢物在脉压差高患者中的改变情况。结果临床指标显示,与脉压差正常的对照组人群比较,脉压差高组受试者血糖水平较高[6.01(5.58,6.78)mmHg比5.36(4.98,5.84)mmHg,P<0.0001],肾功能受损[73.00(66.00,98.11)μmol/L比70.00(60.00,78.25)μmol/L,P=0.019];血脂,包括低密度脂蛋白[2.93(2.64,3.25)mmol/L比2.41(2.03,2.86)mmol/L,P=0.004]和高密度脂蛋白[1.40(1.24,1.71)mmol/L比1.23(1.06,1.35)mmol/L,P=0.001]紊乱明显。在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的代谢组数据表明,脉压差高组与对照组人群的血清代谢组特征经PLS-DA和OPLS-DA聚类分析可显著区分。PLS-DA在负离子模式下,第一主成分的可解释度间差异为0.047;正离子模式下,第一主成分的可解释度间差异为0.0345。在脉压差高组中,乙酸、丙酮醛、2-酮丁酸等显著富集;丙酮酸、L-乳酸、马来酸等明显减少。此外,观察到差异代谢物之间呈现较为复杂的协同或互斥关系,如乙酸与D-葡萄糖、丙酮醛、2-羟基己二酸等呈正相关;L-谷氨酸与D-葡萄糖、丙酮醛、2-羟基己二酸等呈负相关。血脂、血糖、尿酸、血红蛋白、性别等临床代谢性指标与戊二酸、衣糠酸、棕榈酸、丙酮酸以及D-葡萄糖、月桂酸等差异代谢物呈显著相关。结论脉压差增大患者的血清代谢组的结构和组成呈现病理性改变,患者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可能参与脉压差增大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压 代谢组 液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高血压动脉弹性功能与血压控制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徐静 苏火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弹性功能与血压控制程度相关性。方法将2022年1—12月在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治疗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进行分组,A组1级EH(n=30),B组2级EH...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弹性功能与血压控制程度相关性。方法将2022年1—12月在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治疗的80例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进行分组,A组1级EH(n=30),B组2级EH(n=25),C组3级EH(n=25),将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D组。对比四组的动脉弹性各指标、不同脉压EH的动脉弹性各指标与血压及脉压的相关性。结果A组、B组、C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conduction velocity,BaPWV)、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高于D组(P<0.05);≥80 mmHg脉压患者BaPWV、ABI指标与其他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aPWV、ABI与血压分级呈轻度正相关(P<0.05),与脉压中至高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EH动脉弹性功能与脉压呈负相关,脉压越高,动脉弹性越差,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临床应加强脉压监测,早期防治脉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弹性功能 血压控制程度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踝肱指数 相关性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新预测因子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克琼 吴绮思 杨军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42-249,I0008,共9页
尽管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仍然是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干预可控性危险因素是临床管理IS的基础。高血压是IS最常见的可治疗危险因素之一,并与不良结局有关。动态血压监测结... 尽管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仍然是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干预可控性危险因素是临床管理IS的基础。高血压是IS最常见的可治疗危险因素之一,并与不良结局有关。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同时,BPV升高已被证明是IS的危险因素。BPV越高,IS发生的风险越高,卒中后的预后越差,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亚急性期。BPV受多因素影响,其变化反映了个体的生理病理改变。本文综述了目前BPV与IS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和IS患者对BPV的认识,探讨BPV升高是IS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控制血压平均水平,同时需要关注血压变异性,以更好地开展个性化血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 高血压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超极速脉搏波技术定量评估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衰退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银萍 朱正球 +5 位作者 高慧 吴林琳 栾云 刘福明 邹冲 黄辉 《西部医学》 2023年第4期599-603,共5页
目的 探讨超极速脉搏波(ufPWV)技术定量评估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衰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5月—2019年2月于我院门诊及入院的共90例连续的高血压受试者(高血压组),依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1组和高血压2组;另... 目的 探讨超极速脉搏波(ufPWV)技术定量评估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衰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5月—2019年2月于我院门诊及入院的共90例连续的高血压受试者(高血压组),依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组分为高血压1组和高血压2组;另将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6名纳入研究作为正常组。利用二维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再利用ufPWV技术测量收缩早期脉搏波速度(PWV-BS)及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PWV-ES)。以cIMT 0.05 cm为诊断内中膜增厚的阈值,将正常组及高血压1组及高血压2组均进一步分为A组(cIMT≤0.05 cm)、B组(cIMT>0.05 cm)2个亚组,正常组有62例(正常组A亚组),高血压1组有11例(高血压1组A亚组)及高血压2组有8例(高血压2组A亚组)。利用Pearson’s相关性分析探讨3组cIMT、PWV-BS及PWV-ES的变化趋势及各自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比较cIMT在正常范围(≤0.05 cm)时3组中PWV-BS及PWV-ES的差异以评估PWV-BS及PWV-ES诊断效能。结果 高血压1组、高血压2组与正常组颈动脉弹性参数cIMT、PWV-BS及PWV-E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高血压2组cIMT、PWV-BS及PWV-ES均高于高血压1组及正常组,高血压2组与高血压1组PWV-E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PWV-B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弹性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正常组及高血压1组PWV-ES(r=0.693,P<0.001;r=0.618,P<0.001)与年龄相关性显著优于PWV-BS(r=0.377,P=0.006;r=0.474,P<0.001)及cIMT(r=0.417,P<0.001;r=0.423,P=0.001),高血压2组PWV-ES(r=0.872,P<0.001)与年龄相关性显著优于cIMT(r=0.486,P=0.003),高血压2组PWV-BS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133)。颈动脉弹性参数PWV-ES与年龄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正常组(β=0.089,P<0.001)与高血压1组(β=0.105,P<0.001)及高血压2组(β=0.118,P<0.001)两两相互比较,其上升趋势依次显著增高。高血压1组及2组中A亚组分别与正常组A亚组PWV-BS及PWV-E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ufPWV技术可捕获到cIMT增厚前的动脉弹性改变,可作为定量评估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的一种简便、无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极速脉搏波 高血压 早期高血压 颈动脉弹性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人群收缩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敏华 赵琦 +7 位作者 崔淑衡 向宇 易康祺 吴毅凌 关颖 苏旭燕 赵根明 姜永根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3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社区≥65岁高血压人群基线收缩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基线未患脑卒中的6 65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经过中位随访时间4.55年后,新...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社区≥65岁高血压人群基线收缩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基线未患脑卒中的6 65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经过中位随访时间4.55年后,新发脑卒中234例,发病密度为779.60/10万人年;限制性3次样条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在130~149 mmHg (1 mmHg=0.133 kPa)和≥150 mmHg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经性别、糖尿病、慢性肾病、吸烟、饮酒分层后关联仍存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30mmHg与脑卒中首次发病独立相关,建议将老年高血压人群的理想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人 收缩压 脑卒中 队列研究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穆耶赛尔·麦麦提明 刘惠娟 +1 位作者 王芳丽 冯艳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15-219,共5页
血压是一种动态的生理变量。除了血压水平本身,异常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在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中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异常的BPV与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的发生、进展和严重程度有关,并且会使心血... 血压是一种动态的生理变量。除了血压水平本身,异常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在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中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异常的BPV与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的发生、进展和严重程度有关,并且会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升高,同时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中,除关注血压水平外,BPV监测也应成为常规临床实践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围绕BPV异常对相关疾病的影响,以及BPV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 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脑卒中 慢性肾病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针刺疗法结合耳针对高血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血压及失眠的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0期84-88,共5页
目的:观察并评价高血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应用耳针联合针刺治疗对改善其血压与失眠症状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 目的:观察并评价高血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应用耳针联合针刺治疗对改善其血压与失眠症状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醒神开窍针刺疗法,观察组在接受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耳针加刺人迎穴,治疗4周,比较两组血压、血脂、睡眠质量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效果、治疗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压、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血压与血脂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及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应用耳针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压水平及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卒中 失眠 耳针 针刺 血压
下载PDF
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脉压差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20
作者 余帆 张雪姣 +1 位作者 田华伟 孙子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304-309,共6页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脉压差水平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深圳市福田区5个社康中心收治的183例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即:眼底病变Ⅱ级以下患者),根据脉压差水平,将患者...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脉压差水平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5月深圳市福田区5个社康中心收治的183例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即:眼底病变Ⅱ级以下患者),根据脉压差水平,将患者分为脉压差<7.98 k Pa(A组,95例)和脉压差≥7.98 kPa(B组,8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超声检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峰值流速(PSV),两组患者均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检查,获取血管密度(V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周长、非圆度指数(AI);分析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眼底病变参数的相关性;并对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B组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高于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SV显著低于A组(P<0.05)。A组与B组颈动脉正常、增厚、斑块形成、狭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颈动脉狭窄患者比例显著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年龄、高血压病程、脉压差与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脉压差≥7.98 kPa是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脉压差水平与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为评估预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视网膜早期病变 脉压差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