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渐进多焦点镜矫治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俊 王晓莉 +3 位作者 陈小虎 李健全 胡波 刘云芳 《眼视光学杂志》 2006年第1期55-56,59,共3页
目的观察渐进多焦点镜在矫治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合并弱视中的疗效及其对眼球正视化的影响。方法两组屈光性内斜视合并弱视的患儿。第1组:全矫和配戴渐进多焦点镜,视近区远视全部矫正,共41例;第2组:欠矫和配戴单焦点镜,弱视眼的远视欠矫... 目的观察渐进多焦点镜在矫治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合并弱视中的疗效及其对眼球正视化的影响。方法两组屈光性内斜视合并弱视的患儿。第1组:全矫和配戴渐进多焦点镜,视近区远视全部矫正,共41例;第2组:欠矫和配戴单焦点镜,弱视眼的远视欠矫度数为减去检影度数的1/3或1~2DS。戴镜后采用传统遮盖联合其他弱视综合治疗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位和屈光状态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全矫组患儿34例眼位良好,7例眼位回退,无1例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全矫组患儿的弱视眼视力恢复至1.0,健眼遮盖的时间平均是(7.3±3.12)个月,而欠矫组需要(10.3±3.21)个月,全矫组遮盖时间平均缩短3个月,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前全矫组平均屈光度为(+5.13±1.99)D,治疗后为(+4.20±1.86)D。结论与普通眼镜相比,渐进多焦点眼镜矫治屈光性内斜视合并弱视效果明显。在治疗期间,远视性屈光不正得到全部矫正,有利于视力和眼位的恢复,并可缩短疗程,且不影响眼球的正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纵治疗 远础治疗 弱础治疗 屈光 渐近多焦点镜
下载PDF
增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矫正大度数上斜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宗青 刘向玲 +2 位作者 穆雅林 荆文华 苏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371-372,共2页
目的:观察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对大度数上斜的矫正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中上斜>25△度斜视患者24例行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该24例患者术后随访6mo~1a,其中治愈21例(87.5%),好... 目的:观察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对大度数上斜的矫正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患者中上斜>25△度斜视患者24例行增强的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该24例患者术后随访6mo~1a,其中治愈21例(87.5%),好转3例(12.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增强下斜肌前转位联合上直肌后退术是矫正大度数上斜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前转位 上直肌后退 上斜
下载PDF
影响远视儿童视功能发育的多因素分析
3
作者 闵晓珊 刘双珍 +1 位作者 李凤云 吴小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了解远视儿童中具有视力低常或内斜视等视功能障碍的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0例有视功能障碍的远视儿童进行屈光度、同视机斜度和双眼视觉的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最佳矫正视力低常者170例和/或内斜视173例。具有同时视者61例,... 目的:了解远视儿童中具有视力低常或内斜视等视功能障碍的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0例有视功能障碍的远视儿童进行屈光度、同视机斜度和双眼视觉的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最佳矫正视力低常者170例和/或内斜视173例。具有同时视者61例,具有融合功能者17例,具有黄斑及周边立体视者11例。视力与等效球镜度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P<0.01),而斜度与等效球镜度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双眼视觉的影响因素是发现疾病的年龄、视力和斜度,立体视觉的有无与斜度、等效球镜度及视力有关。结论:视力低常及斜视是小儿就诊最常见的主诉。屈光不正与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损害发生得既早又久,视功能的立体视觉受损最严重。应广泛提倡早期幼儿视功能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视 双眼视觉 立体视 内斜视
下载PDF
下斜肌肌腹转位术治疗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 被引量:1
4
作者 郭长梅 张璐 +4 位作者 李娜敏 孙董洁 付梦 张桂鸥 窦国睿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843,共5页
目的:观察下斜肌肌腹转位(IOBT)术在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8在我院行IOBT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2+及以下),并伴有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4~9PD)。水平斜视按... 目的:观察下斜肌肌腹转位(IOBT)术在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8在我院行IOBT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2+及以下),并伴有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4~9PD)。水平斜视按照常规手术量和方式设计,同期单侧下斜肌亢进眼行单眼IOBT术。观察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垂直斜视度、侧方注视位垂直斜视度、黄斑视盘夹角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等。结果:纳入病例共16例16眼,年龄4~39岁。1例为先天性内斜视术后5a,单眼上斜肌轻度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余15例均为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水平斜视。随访时间为3~6mo。术前和术后平均下斜肌亢进程度分级分别为+2.00(2.00,2.00)级和0.00(0.00,0.00)级(Z=-3.704,P<0.001),平均改善2.00(1.25,2.00)级;水平斜视度从术前69.13±25.86PD减少到术后2.75±2.59PD(t=9.929,P<0.001);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从术前7.44±1.32PD减少到术后1.00±1.21PD(t=22.335,P<0.001),平均矫正上斜视为6.44±1.15PD;侧方注视垂直斜视从术前12.44±2.73PD减少到术后3.00±2.13PD,平均矫正9.44±2.73PD(t=13.819,P<0.001)。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术前为-8.85°±6.53°,术后为-6.49°±7.01°(t=-2.384,P<0.001),平均减少2.36°。未见术后过矫及下斜肌功能不足等并发症。结论:IOBT术对矫正单侧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肌腹转位术 下斜肌轻度亢进 小度数垂直斜视
下载PDF
改良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大角度上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邵新香 司明宇 李春建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下斜肌前转位术联合上直肌后徙治疗大角度上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两年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资料齐全的大角度上斜视(垂直斜视度>25Δ,下斜肌功能亢进)32例(32只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 目的观察改良下斜肌前转位术联合上直肌后徙治疗大角度上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两年间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资料齐全的大角度上斜视(垂直斜视度>25Δ,下斜肌功能亢进)32例(32只眼),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5~56岁,平均23.5岁,随访3~24个月,平均8~9月。结果手术效果评价:根据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学组制定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按治愈、改善、未愈进行评价,32例大角度上斜视患者随访后,治愈24例(75%),改善7例(22%),未愈1例(3%)(术中探查发现下直肌发育缺如)。结论改良下斜肌前转位术是治疗大角度上斜视的有效方法,不切断下斜肌肌止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矫正垂直斜视度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角度上斜视 改良下斜肌前转位术 下斜肌亢进
下载PDF
582例散光轴向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唐学玲 方臻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179-181,共3页
为探讨散光眼散光轴向分布的规律,本文对582例(1018眼)散光眼进行了分析。通过验光检查确定散光轴向,并按年龄大小分成七个年龄组,就近视性散光、远视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之轴向分别加以分析。结果:散光轴向的总体分布以垂... 为探讨散光眼散光轴向分布的规律,本文对582例(1018眼)散光眼进行了分析。通过验光检查确定散光轴向,并按年龄大小分成七个年龄组,就近视性散光、远视性散光和混合性散光之轴向分别加以分析。结果:散光轴向的总体分布以垂直经线和水平经线为多。无论何种散光类型,40岁以下各年龄组散光眼的散光轴向大多呈顺规性散光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逆规性散光的比例增高,40岁以上年龄组散光眼的散光轴向大多呈逆规性散光分布。各年龄组之间散光轴向差异极显著。双眼散光轴向大多呈对称性或同轴性分布。结论:散光轴向可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并呈逆规性散光状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光 轴向分布规律
原文传递
计算机辅助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
7
作者 李洪阳 周铁虹 +3 位作者 徐丽 王雅文 王崇云 杨庆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Parks三步法 ,采用Java及html互联网计算机语言编写辅助诊断软件并试用于临床 ,将 3 6例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与眼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相比较...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Parks三步法 ,采用Java及html互联网计算机语言编写辅助诊断软件并试用于临床 ,将 3 6例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与眼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3 6例患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结果与眼肌专业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一致。从输入检查结果开始到得到诊断结果 ,每例患者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所用时间为 3 0秒左右。结论 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在分析和诊断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方面与临床医生诊断结果同样可靠但快速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诊断 单条垂直肌不全麻痹 Parks三步法 互联网
原文传递
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8
作者 冉敏 杨士强 +1 位作者 张伟 郭新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在下斜肌亢进合并小角度上斜视以及V型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患者资料16例(22眼),8例为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下斜肌亢进,...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在下斜肌亢进合并小角度上斜视以及V型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患者资料16例(22眼),8例为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下斜肌亢进,2例为水平斜视合并原发单眼下斜肌亢进+,6例为V型斜视(3例外斜V征,3例内斜V征)合并原发双眼下斜肌亢进(+^++)。10例患者原在位轻度上斜视(≤5PD)。合并水平斜视者均同期予以矫正。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V征程度以及眼底客观旋转状态的改变。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例上斜视患者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4.9△±1.0△,术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01)。V征合并双眼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为18.3△±3.2△,术后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为1.7△±2.3△,减小了16.6△±2.1△;6例V征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为13.1°±4.3°,术后FDA为5.4°±3.4°,减小了7.7°±0.9°。上斜肌麻痹组术前FDA为10.6°±4.2°,术后FDA为4.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P<0.001)。术前下斜肌亢进程度为1.5(+)±0.5(+),术后下斜肌亢进程度为0.1(+)±0.4(+)。结论:单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减弱下斜肌亢进并矫正小度数上斜视,双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矫正轻中度下斜肌亢进并改善V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后固定术 下斜肌亢进 小角度上斜视 V型斜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