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netic Study on JS399-19 Resistance in Hyphal Fusion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by Using Nitrate Nonutilizing Mutants as Genetic Markers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雨 陈长军 +2 位作者 王建新 金丽华 周明国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9-476,共8页
Twenty-two nitrate nonutilizing (nit) mutants were recovered from five wild-type isolates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fifty nit mutants were recovered from three JS399-19-resistant mutants of F. graminearum cultured... Twenty-two nitrate nonutilizing (nit) mutants were recovered from five wild-type isolates of Fusarium graminearum and fifty nit mutants were recovered from three JS399-19-resistant mutants of F. graminearum cultured on MMC medium. Some bi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nit mutants and their parental isol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owth rate, cultural characters or pathogenicity between JS399-19-resistant nit mutants and their parental isolates. But the conidial production and the sexual reproduction ability changed to some extent. There was no cross resistance toward chlorate and JS399-19 in F. graminearum and the resistance could be stable through 20-time subcultures. Therefore, the nit could be used as a genetic marker for studying the genetics of JS399-19 resistance in E graminearum, which was used to study JS399-19 resistance transferability in hyphal fusion. Resistance in JS399-19 could not be transferred by hyphal fusion or could be transferred with low chance between two compatible isolates, which would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JS399-19 resistance in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arium graminearum JS399-19 resistance biological properties genetic marker hyphal fusion
下载PDF
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参与假禾谷镰孢的生长和致病
2
作者 董在芳 丁腾腾 +3 位作者 单艺轩 李洪连 陈琳琳 邢小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0-1090,共11页
【背景】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新病害。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发生的细胞过程,调控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但其在假禾谷镰孢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目的】明确假禾谷镰... 【背景】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新病害。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发生的细胞过程,调控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但其在假禾谷镰孢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目的】明确假禾谷镰孢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在该病菌生长和致病中的作用,解析假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为小麦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主要真菌的Atg3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05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Split-PCR策略构建FpAtg3基因敲除盒,经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导入假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中。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阳性转化子,并经PCR检测获得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ΔFpAtg3)。构建pKNTG-FpAtg3重组载体,导入ΔFpAtg3菌株,利用FpAtg3自身启动子启动FpAtg3的转录,以获得FpAtg3缺失突变体的回补菌株。利用假禾谷镰孢营养生长的培养基PDA、CM和MM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PDA培养基上测定菌丝形态和菌丝融合率;CMC培养液中测定分生孢子的产量及形态;皮氏培养基上测定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融合率。将假禾谷镰孢的菌丝块接种小麦胚芽鞘和大麦叶片测定病原菌的致病力,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假禾谷镰孢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在PDA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刚果红、SDS和过氧化氢测定假禾谷镰孢对细胞壁、细胞膜和氧化胁迫的耐受性。【结果】细胞自噬相关蛋白Atg3在真菌中非常保守,且与生物进化的方向一致,假禾谷镰孢FpAtg3与禾谷镰孢和尖镰孢的Atg3同源性最高。获得了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和回补菌株,表型测定结果显示,与假禾谷镰孢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ΔFpAtg3在营养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明显减慢,气生菌丝减少,菌丝呈波纹状卷曲,分生孢子产量减少,孢子变短,分生孢子分隔减少;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菌丝融合发生非常普遍,在相同条件下ΔFpAtg3的菌丝融合率和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融合率均明显降低;ΔFpAtg3侵染大麦叶片和小麦胚芽鞘造成的病斑较野生型和回补菌株侵染的病斑明显减小,盆栽试验进一步验证ΔFpAtg3的致病力降低;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ΔFpAtg3在刚果红、SDS和过氧化氢胁迫中的耐受性降低。【结论】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参与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菌丝融合、致病力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Atg3 菌丝融合 致病力
下载PDF
栽培羊肚菌培养菌丝生长的形态特征
3
作者 田瀚吉 高晓杰 +4 位作者 余建平 余梅 陈群 陈辉 杜军华 《青海草业》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选取从西宁及周边地区栽培种植户采集的来源不同的10个羊肚菌栽培菌株(其中5个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3个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和2个七妹羊肚菌M.eximia)进行18℃避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 Medium)培... 选取从西宁及周边地区栽培种植户采集的来源不同的10个羊肚菌栽培菌株(其中5个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3个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和2个七妹羊肚菌M.eximia)进行18℃避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 Medium)培养,并于长3 d、8 d、14 d分别进行拍照观察和统计分析。通过3D合成图像观察,将菌核(sclerotium)生长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1)少量菌丝聚集缠绕;(2)大量菌丝聚集成菌丝团;(3)菌核边缘明显;(4)菌核密结生长;(5)菌核发育成熟。观察到菌丝融合,主要表现为:菌丝间相互接触并融合成网状、棒状;观察到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前期为无色或棕黄色,后期变为红棕色覆于菌核上;孢子囊果形态:黄色肉质光滑球状体。实验表明,不同菌种在菌丝生长、菌丝融合、菌核发育以及厚垣孢子发育、生长时间上有差异,实验观察到的:3D成像图片和测量的数据,为羊肚菌全态性(Holomorph)认识提供资料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菌核 菌丝融合 厚垣孢子 3D合成影像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及其与有性世代形成的关系——云南省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研究之六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成云 李家瑞 +2 位作者 内藤秀树 林长生 藤田佳克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了弄清稻瘟病菌菌丝融合及其与有性世代形成的关系,笔者作了同一菌株内菌丝融合的发生频度与其有性世代形成能高低的比较试验、两菌株间菌丝融合的有无与交配时有性世代的有无的比较试验及同一支配型菌株间菌丝融合有无的试验.结果表... 为了弄清稻瘟病菌菌丝融合及其与有性世代形成的关系,笔者作了同一菌株内菌丝融合的发生频度与其有性世代形成能高低的比较试验、两菌株间菌丝融合的有无与交配时有性世代的有无的比较试验及同一支配型菌株间菌丝融合有无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菌丝融合与有性世代的形成是各不相关的,菌丝融合远比有性世代的形成普遍.菌丝融合可发生在同一菌株内,以及相同或是不同交配型的菌株间,而有性世代只能在两个具有较高交配能力的不同交配型菌株交配时才能产生,且自然条件下至今尚未发现.此外,本文还论述了稻瘟病菌菌丝融合的各种形式及细胞核在融合过程中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菌丝融合 有性世代 水稻
下载PDF
玉蜀黍赤霉的营养亲和性及其对多菌灵的抗性在菌丝融合过程中的遗传 被引量:5
5
作者 袁善奎 周明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9-42,共4页
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突变体 (nit)标记 ,对采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 33个玉蜀黍赤霉菌株的营养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菌株分别属于 30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 (VCGs) ,表明中国玉蜀黍赤霉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大。用药剂驯化法... 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突变体 (nit)标记 ,对采自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 33个玉蜀黍赤霉菌株的营养亲和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菌株分别属于 30个不同的营养亲和群 (VCGs) ,表明中国玉蜀黍赤霉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大。用药剂驯化法获得了 6株ZF4 3菌株的多菌灵 (MBC)室内抗药突变体 ,并研究了其中 2株抗药突变体的营养亲和性能。结果表明 ,玉蜀黍赤霉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后不会改变其营养亲和性能。但发现在营养亲和的两菌株之间发生菌丝融合以后 ,不能或很少能进行细胞核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 ,因此 ,菌丝融合在该菌对多菌灵的抗药群体发展中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蜀黍赤霉 菌丝融合 多菌灵抗药性
下载PDF
稻瘟病菌色素遗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朝喜 李进斌 李成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9-82,共4页
对两亲本色素产生能力差异较大的杂交组合 - 6 30 7组合色素遗传进行分析 ,证明稻瘟病菌的色素产生是由一个基因控制。通过 6 30 7R - 9(深灰或黑 )与6 30 7R - 1 0 (白 )进行菌丝融合 ,较易形成色素产生能力不同于两亲本的新菌株。对 5... 对两亲本色素产生能力差异较大的杂交组合 - 6 30 7组合色素遗传进行分析 ,证明稻瘟病菌的色素产生是由一个基因控制。通过 6 30 7R - 9(深灰或黑 )与6 30 7R - 1 0 (白 )进行菌丝融合 ,较易形成色素产生能力不同于两亲本的新菌株。对 5 5 86组合、 6 5 1 5组合等 4个组合共 2 41个菌株色素产生情况的观察 ,进一步验证了稻瘟病菌色素产生由一个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色素 有性杂交 菌丝融合 防治
下载PDF
烟草靶斑病有性孢子形成环境条件及致病性的田间观测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欣茹 张杰 +4 位作者 王学坚 孙玚 杨静 杨敏 董文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观察云南省墨江县烟田中烟草靶斑病的发病情况,探究烟草靶斑病菌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及担孢子在活体烟草上的侵染能力。【方法】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监测田间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收集田间担孢子回接,通过融合群鉴定和分析ITS序... 【目的】观察云南省墨江县烟田中烟草靶斑病的发病情况,探究烟草靶斑病菌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及担孢子在活体烟草上的侵染能力。【方法】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监测田间形成担孢子的环境条件,收集田间担孢子回接,通过融合群鉴定和分析ITS序列的方法明确烟草靶斑病病原菌的归属关系,田间接种分析担孢子的致病性。【结果】明确引起烟草靶斑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3,田间担孢子主要在5:00—9:00及20:00—23:00形成,环境条件为相对湿度100%,温度约20℃。田间接种试验发现担孢子可快速侵染叶片形成病斑。【结论】担孢子重量轻、数量大,可通过气流快速传播引起再侵染,是烟草靶斑病菌侵染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靶斑病菌 担孢子 致病性 菌丝融合 ITS序列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利红 姜华 +1 位作者 王艳丽 孙国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6-233,共8页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一个集合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关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直是R.solani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用于R.solani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分别解释并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菌丝融合法是研究R....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一个集合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关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直是R.solani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用于R.solani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分别解释并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其中菌丝融合法是研究R.solani遗传多样性的传统方法,该法需借助显微镜且耗时耗力;同工酶法简便、高效、低廉,但常需要与其它方法联用;脂肪酸法操作难度小,价格相对较低,但该法受菌株生长状况和脂肪酸脂化方法的限制;分子标记法方法众多,各有利弊,通过比较发现rDNA-ITS是研究R.solani遗传多样性比较合适的方法.本文还介绍了不同方法在R.solani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菌丝融合 同工酶分析 脂肪酸分析 分子标记法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立枯丝核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宁晓雪 苏跃 +2 位作者 马玥 宁晓宇 张俊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为深入研究立枯丝核菌致病机理及其有效防治方法,综述了立枯丝核菌的研究进展情况,着重在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生物防治、遗传多样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研究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生物学特性 菌丝融合群 致病机理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丛枝菌根网络的生态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茜 王强 +2 位作者 王晓娟 张亮 金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92-2202,共11页
丛枝菌根(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微生物之一.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延伸出的根外菌丝,可以通过菌丝融合的方式形成丛枝菌根网络(AMN).AMN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一方面,AMN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其根外菌丝分泌物... 丛枝菌根(AM)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微生物之一.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延伸出的根外菌丝,可以通过菌丝融合的方式形成丛枝菌根网络(AMN).AMN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一方面,AMN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其根外菌丝分泌物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生存的微环境,进而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另一方面,AM真菌的根外菌丝可以吸收土壤养分,并通过AMN将吸收的营养物质在宿主植物间进行分配,调节植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为了全面阐述AMN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本文围绕最新的AMN研究成果,探究AM真菌根外菌丝在土壤中相互融合的机制、AMN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调节植物群落的生态学机理,以及AMN调节地下资源、植物种内和种间竞争、影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等生态系统功能.阐述在全球变化过程中AMN与大气氮沉降、CO2浓度升高以及温度升高的相关性,探究其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并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菌丝体网络 菌丝融合 土壤微生物 植物群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