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期和形成包囊期间细胞的超微结构 被引量:8
1
作者 顾福康 倪兵 +1 位作者 杨振云 杜宝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51-257,共7页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中含有轴杆样结构。细胞形成包囊期间 ,胞质内发生自噬作用 ,并产生由许多膜管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高尔基体 ,在高尔基体内其分泌物质聚集成高电子密度的嗜锇晶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含颗粒层、内层壁和外层壁的“尾... 冠突伪尾柱虫营养细胞中含有轴杆样结构。细胞形成包囊期间 ,胞质内发生自噬作用 ,并产生由许多膜管聚集在一起组成的高尔基体 ,在高尔基体内其分泌物质聚集成高电子密度的嗜锇晶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含颗粒层、内层壁和外层壁的“尾柱虫类包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伪尾柱虫 营养期 包囊 超微结构 营养细胞 自噬作用 高尔基体
下载PDF
青岛沿海七种腹毛类纤毛虫的形态学研究(原生动物,纤毛门) 被引量:3
2
作者 姜佳枚 邵晨 +3 位作者 李俐琼 马洪钢 龚骏 宋微波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借助活体观察及银染法等对采自青岛沿海的7种较罕见的腹毛类纤毛虫(拉氏游仆虫Euplotes raikovi,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坚盾楯纤虫Aspidisca leptaspis,斯坦楯纤虫Aspidisca steini,收缩沙冠虫Psammomitra retracti... 借助活体观察及银染法等对采自青岛沿海的7种较罕见的腹毛类纤毛虫(拉氏游仆虫Euplotes raikovi,拟伍氏游仆虫Euplotes parawoodruffi,坚盾楯纤虫Aspidisca leptaspis,斯坦楯纤虫Aspidisca steini,收缩沙冠虫Psammomitra retractilis,柔弱异列虫Auteholositicha manca,条纹小双虫Amphisiella annulata)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包括两个国内新纪录:拉氏游仆虫,拟伍氏游仆虫,同时补充了各青岛种群的纤毛图式及银线系等资料。对迄今缺乏详细研究的拉氏游仆虫首次做了纤毛图式水平上的描述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给出了修订后的定义:活体约40~60μm×25~40μm,背部有明显的6列嵴突;口区延至虫体1/2后;口围带由23~35片小膜组成;额-腹棘毛包括7根典型棘毛以及位于额区中部的仅由1对毛基粒构成的退化结构;稳定的1根缘棘毛、2根尾棘毛;背触毛6~8列;银线系为double-patella型;海水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纤毛虫 腹毛目 形态学 纤毛图式
下载PDF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的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毕红卫 庞延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7,共7页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 .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5、4根 ,背触毛 12列 ,大核倒“C”形 ,小核球形。E .charon...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E .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及核器的演化进行了研究。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5、4根 ,背触毛 12列 ,大核倒“C”形 ,小核球形。E .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 ,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 (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核器演化的详细过程类似于其他游仆虫。随机抽取 10 0个E .charon ,对其长、宽、棘毛数、背触毛列进行统计 ,做出直方图进行分析 ,并与E .Patella进行了详细比较。作者认为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龙游仆虫 形态 形态发生 腹毛目 形态分裂 核器演化
下载PDF
尖毛虫属一新种,史氏尖毛虫的形态学研究(纤毛动物门:腹毛目:尖毛虫科) 被引量:3
4
作者 施心路 魏红 王臣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7年第3期225-230,共6页
本文报道来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richa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 本文报道来自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的尖毛虫科一新种,史氏尖毛虫Oxyrichashiisp.nov,对其形态,纤毛器,纤毛图式及相近种的异同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体柔软可曲,具球形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表膜下颗粒;口旁小膜带由(51.7±2.1)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背触毛8~9列。3根尾棘毛可自基部摆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 尖毛虫科 尖毛虫属 史氏尖毛虫 新种
下载PDF
南海碣石水域红色伪角毛虫的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 被引量:2
5
作者 施心路 徐润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9,T001,共8页
报道采自南海碣石水域(22°48′N,115°53′E)的一种海洋牛伪角毛虫—— 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利用蛋白银技术对其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进行了揭示,并与本种的其它种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具该科及属的... 报道采自南海碣石水域(22°48′N,115°53′E)的一种海洋牛伪角毛虫—— 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利用蛋白银技术对其形态学及表膜下纤毛系进行了揭示,并与本种的其它种群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本种具该科及属的典型特征,与种内其它种群有较大的不同。虫体长椭圆型,淡粉红色,活体长约(165-230)μm×(54-90)μm,表膜薄,高度柔软可曲;具球形,沿腹面棘毛、背触毛成纵列,并聚集成“簇状”的色素颗粒;口旁小膜带由62-88片小膜组成;具中腹棘毛28-38对;左、右缘棘毛各一列,末端不汇合;横棘毛5-8根,背触毛6-7列,无尾棘毛;大核数目众多,小核3-5枚。并给出采自南海碣石水域红色伪角毛虫活体的光学显微镜及制片后的照片,以期为该物种的鉴定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下毛目 尾柱亚目 全列虫科 伪角毛虫属 形态学 表膜下纤毛系
下载PDF
青岛伪角毛虫一新种及表膜下纤毛系(纤毛门:下毛目)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晓钟 宋微波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61-374,共14页
于 1996年 9月在青岛一开放海区扇贝养殖水体内采集到一大型下毛目纤毛虫 ,经鉴定为一新种 ,定名为青岛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qingdaoensisHuetSong ,sp .nov .。本文涉及了该种的形态学描述 ,并对伪角毛虫属中相近种做了比较。
关键词 纤毛门 下毛目 伪角毛虫属 新种 青岛伪角毛虫
下载PDF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Ⅲ散毛亚目:游仆亚目(纤毛动物门) 被引量:10
7
作者 施心路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9-25,共17页
对散毛亚目Sporadotrichina和游仆亚目Euplot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散毛亚目的特征为腹面棘毛数目少且分组化,游仆亚目的特征为右缘棘毛均退化。修订后的散毛亚目有5科20属,游仆亚目4科11属。盘头虫科Discocephalidae虫体前端形... 对散毛亚目Sporadotrichina和游仆亚目Euplot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散毛亚目的特征为腹面棘毛数目少且分组化,游仆亚目的特征为右缘棘毛均退化。修订后的散毛亚目有5科20属,游仆亚目4科11属。盘头虫科Discocephalidae虫体前端形成明显的头部;侧毛虫科Pleurotrichidae缘棘毛至少有一侧为多列;稀毛虫科Psilotrichidae虫体形状一般不规则,可形成细胞质突起;尖毛虫科Oxytrichidae额、腹、横棘毛通常按8∶5∶5方式排布;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额、腹、横棘毛不按8∶5∶5方式排布;尾刺虫科Uronychiidae口侧膜极发达,近乎构成一闭合的环;腹棘虫科Gastrocirrhidae虫体明显呈钟罩状;游仆虫科Euplotidae虫体通常卵圆形,口侧膜极发达;纤虫科Aspidiscidae口侧膜单一,极弱小。此外,本文给出了各科及属的检索表,并附各属纤毛图式,对部分属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动物门 下毛目 散毛亚目 游仆亚目 系统分类
下载PDF
海洋腹毛目纤毛虫—束状全列虫的形态学以及与相近种的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胡晓钟 宋微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3期469-473,共5页
报道了一种采自青岛沿岸养殖水体的自由生纤毛虫——束状全列虫。文中对其形态学作了重新描述,利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其纤毛图式,并与其它相近种作了比较。
关键词 海洋纤毛虫 腹毛目 束状全列虫 形态学 纤毛图式
下载PDF
海洋纤毛虫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及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 被引量:4
9
作者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22,共5页
于1991年4月在青岛一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困带相接;有额、口棘毛... 于1991年4月在青岛一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困带相接;有额、口棘毛分化;横棘毛高度发达并上行至虫体胞口后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纤毛虫 腹毛目 伪小双虫 拉氏伪小双虫
下载PDF
青岛拟瘦尾虫,新种的形态学与纤毛下器(纤毛动物门:腹毛目)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微波 N.维尔伯特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90-395,共6页
青岛拟瘦尾虫,新种,系由青岛地区土壤中分离出来。本文涉及了该种的形态学描述并列表给出了拟瘦尾虫属uroleploides 中各种类主要性状特征。文中另外讨论了几个相近属的独立性问题。
关键词 腹毛目 拟瘦尾虫属 新种
下载PDF
红色伪角毛虫的形态学重描述及与相近种的比较(纤毛门,腹毛目)
11
作者 龚迎春 李俐琼 +2 位作者 余育和 朱明壮 马洪钢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40-545,共6页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1种海水腹毛目纤毛虫—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尾钝圆,身体柔软,高度可曲;皮层颗粒棕黄色,主要呈玫瑰花形分布,其余散布...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对1种海水腹毛目纤毛虫—红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rubra的青岛种群之活体形态和纤毛图式做了研究。其特征如下:虫体呈长带状,尾钝圆,身体柔软,高度可曲;皮层颗粒棕黄色,主要呈玫瑰花形分布,其余散布;表膜下具另1种无色、双面凹形颗粒。口围带小膜数为48~55;左、右缘棘毛各1列,中腹棘毛排成典型的锯齿状并延伸至横棘毛附近;额棘毛无明确分化,呈冠状排布并与中腹棘毛列相连续;口棘毛1根,额前棘毛2根;背触毛4列。大核90~140枚。伸缩泡位于体后左侧1/3处。经比较表明,尽管纤毛图式高度相似,P.rubra仍可以很容易地依据体色、伸缩泡的位置、皮层颗粒的大小、颜色、排布等活体特征与相近种区分。说明活体观察在纤毛虫种类鉴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 海水纤毛虫 形态学 伪角毛虫属
下载PDF
多核织毛虫─新种,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及形态发生
12
作者 施心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 本新种的典型特征为:表膜较薄但不弯曲,无表膜下颗粒;区别于该属其它种的最突出特点是具有多个大核(5.4±1.4);背触毛6列,在第3-4列之间具有一些额外散在的背触毛。口围由42.3±2.2片小膜组成;额、腹、横、尾棘毛恒为8:5:5:3结构;本新种的形态发生结果与该属其它种类相同,6列新背触毛原基分别来源于背部的3列老背触毛和腹部的老右缘棘毛,在第3及第4列新背触毛列之间可见新出现并散在的几根背触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毛目 织毛虫属 新种 形态发生
下载PDF
腹毛目纤毛虫纤毛模式的形成
13
作者 姚俊杰 庞延斌 《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02年第1期93-96,共4页
纤毛虫的纤毛模式 (又称纤毛图示 )的研究 ,一直是原生动物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 .它主要研究原生动物的形态及形态发生、分类鉴定、细胞遗传等 .由于涉及到细胞分化以及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模式的形成和控制 ,它也是生物学领域内研究... 纤毛虫的纤毛模式 (又称纤毛图示 )的研究 ,一直是原生动物学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 .它主要研究原生动物的形态及形态发生、分类鉴定、细胞遗传等 .由于涉及到细胞分化以及形态发生过程中细胞模式的形成和控制 ,它也是生物学领域内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通过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报道 ,概述了腹毛目纤毛虫纤毛模式的概况、发生、进化趋势及研究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 纤毛虫 纤毛模式 形态发生 形成 原生动物
下载PDF
卡龙游仆虫(Euplotes charon)无性分裂期间皮层结构分化的研究
14
作者 毕红卫 庞延斌 《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00年第2期72-75,共4页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 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 5、 4根,背触毛 12列,大核倒“ C”形,小核球形 .E. charon在无性分...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分类上有争议的 E.charon的形态结构和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 5、 4根,背触毛 12列,大核倒“ C”形,小核球形 .E. charon在无性分裂过程中,皮层的纤毛器官多由相应原基发育而成(前仔虫的口围带、口侧膜由老口改组后承继下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龙游仆虫 腹毛目 分化 无性分裂期 皮层结构
下载PDF
下毛目分子系统进化研究和鬃棘尾虫再描述(纤毛动物门:下毛目:尖毛虫科)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飞云 余育和 沈韫芬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32,共9页
作者自武汉东湖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鬃棘尾虫Stylonychiapustulata ,利用活体观察与蛋白银染色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并测定了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全序列 ;以邻接法 (Neighbor Joining ,NJ)和最大简约性法 (MaximumParsimonyMethod ,MP... 作者自武汉东湖采集的样本中分离出鬃棘尾虫Stylonychiapustulata ,利用活体观察与蛋白银染色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并测定了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全序列 ;以邻接法 (Neighbor Joining ,NJ)和最大简约性法 (MaximumParsimonyMethod ,MP)对该物种与GenBank中所有其它下毛目物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所研究下毛目种类皆聚为一支 ,支持下毛目为单系观点 ;尖毛虫属和棘尾虫属物种聚类相互交错 ,因此结合形态学上分类标志的分析 ,对这两个属存在的合理性提出异议。根据本文对同种不同种群的小腔游仆虫Euplotesaedicalatus、尖毛虫Oxytrichagranulifera以及鬃棘尾虫Stylonychiapustulata分子进化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毛目 鬃棘尾虫 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 形态学 系统进化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下毛目纤毛虫的系统修订 Ⅰ.原下毛亚目,排毛亚目(纤毛动物门) 被引量:2
16
作者 施心路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3-26,共页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了重新修订。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subordernov.,翁柯... 对目前已发表下毛目纤毛虫的200个属级阶元进行了重新修订。给出新修订的下毛目系统,并根据其纤毛图式和形态发生特点将其归为5亚目20科82属。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subordernov.,翁柯虫科Onychodromusidaefam.nov.,腹柱虫科Gastrostylidaefam.nov.和拟角毛虫属Parakeronopsisgen.nov.为新设,给出了下毛目中各亚目和科的特征简述及亚目及科的检索表。各属的特征以特征简述、检索表以及属的模式图的形式介绍之。新立原下毛亚目Protohypotrichinasubordernov.,并对排毛亚目Stichotrichina中的科属进行了重新修订。原下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缘棘毛分化;排毛亚目的特征为无明确额-腹-横棘毛分化,腹棘毛为长的纵列,数目多,形式多样。修订后的原下毛亚目含2科3属,排毛亚目含5科29属。各科的基本特征分别为:原毛虫科Phacodinidae无明确体棘毛和背触毛的分化;凯毛虫科Kitrichidae体纤毛器背腹有明确分化,有原始的背触毛分化;旋毛虫科Spirofilidae腹棘毛旋列或斜向排列;卡尔虫科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动物门 下毛目 原下毛亚目 排毛亚目 纤毛图式 系统分类
全文增补中
腹柱虫属一新种及其形态发生(纤毛动物门 :腹毛目 )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朝晖 施心路 史新柏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68-274,共7页
记述采自哈尔滨和大庆市近郊的一种腹毛目纤毛虫。用蛋白银的不同改进法显示间期细胞的纤毛器和分裂期的形态发生 ,与其近似种小腹柱虫GastrostylaminimaHemberger,1982进行比较 ,确定本种为腹柱虫属一新种 ,命名为后枝腹柱虫Gastrostyl... 记述采自哈尔滨和大庆市近郊的一种腹毛目纤毛虫。用蛋白银的不同改进法显示间期细胞的纤毛器和分裂期的形态发生 ,与其近似种小腹柱虫GastrostylaminimaHemberger,1982进行比较 ,确定本种为腹柱虫属一新种 ,命名为后枝腹柱虫Gastrostylaopisthocladasp no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 新种 形态发生 纤毛动物门 腹柱虫属
下载PDF
卡龙游仆虫分类地位的研究
18
作者 毕红卫 《许昌师专学报》 2000年第5期55-58,共4页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E .charon的形态结构、形态变异性及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5、4根 ,背触毛 12列 ,相邻两背触毛之间有两排银线网格 ,大核倒C形 ,小核球形 随机抽取 10 0个E... 利用蛋白银、孚尔根和银浸等染色方法对E .charon的形态结构、形态变异性及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 E .charon表面有额腹、横、尾部棘毛 10、5、4根 ,背触毛 12列 ,相邻两背触毛之间有两排银线网格 ,大核倒C形 ,小核球形 随机抽取 10 0个E .charon ,对其长、宽、棘毛数、背触毛列进行统计 ,做出直方图进行分析 ,并与E .patella做详细比较 作者认为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龙游仆虫 形态 腹毛目 分类地位
下载PDF
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的形态学再描述及与相近种的比较
19
作者 马宏伟 龚骏 +3 位作者 王宇琦 胡晓钟 马洪钢 宋微波 《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00年第1期75-77,共3页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及银浸法对阔口游仆虫的活体、纤毛图式和银线系做了研究 .其结构特征如下 :额腹 :横 :尾一缘棘毛按 9:5:4模式排列 ;口围带小膜平均为 48片 ;背触毛多为 8 9列 ,其中背触毛列约含 1 8对毛基粒 ;大核“з... :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技术及银浸法对阔口游仆虫的活体、纤毛图式和银线系做了研究 .其结构特征如下 :额腹 :横 :尾一缘棘毛按 9:5:4模式排列 ;口围带小膜平均为 48片 ;背触毛多为 8 9列 ,其中背触毛列约含 1 8对毛基粒 ;大核“з”或“C”型 ;银线系为典型的“double eurystomus”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口游仆虫 形态学 腹毛目 相近种 纤毛虫
下载PDF
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鲍小娟 冯玲玲 +1 位作者 倪兵 顾福康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1-986,991,共7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口围带领部前1片和口围带翻领基部1片小膜由3列纤毛组成,而不同于其他小膜含4列纤毛的情况;在口围带、波动膜及相应皮层区形成小膜侧向纤毛和口盖结构;背皮层背触毛列中每根背触毛的纤毛单元由含纤毛杆的基体和无纤毛杆的裸毛基体组成;形态发生中前仔虫的口围带是由老口围带部分更新而来,并且后仔虫口围带原基在表膜下首先发生,此后突出表膜形成相应的纤毛器原基,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分化过程而成为新仔虫的纤毛器.此外,将本种纤毛虫与以前报道的Allotricha curdsi(漠河株系)和Pleurotricha curds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腹毛目纤毛虫口皮层和口围带小膜的组成可能具有一些普遍性特征,口皮层和口纤毛器的结构可作为分类标准依据之一;形态发生中不同种类的纤毛虫其皮层纤毛结构的形态发生,可能是在皮层内不同的深度和皮层表面不同的位置启动的;并且,口纤毛结构的起源对纤毛虫的系统学及分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毛目纤毛虫 异毛虫 皮层纤毛器 形态发生 扫描电镜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