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tral Reflec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now and Snow-Covered Land Surface Objects and Mixed Spectrum Fitting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Jia-hua ZHOU Zheng-ming +2 位作者 WANG Pei-juan YAO Feng-mei Liming Yang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99-2502,共4页
The field spectroradiometer was used to measure spectra of different snow and snow-covered land surface objects in Beijing area.The result showed that for a pure snow spectrum,the snow reflectance peaks appeared from ... The field spectroradiometer was used to measure spectra of different snow and snow-covered land surface objects in Beijing area.The result showed that for a pure snow spectrum,the snow reflectance peaks appeared from visible to 800 nm band locations;there was an obvious absorption valley of snow spectrum near 1 030 nm wavelength.Compared with fresh snow,the reflection peaks of the old snow and melting snow showed different degrees of decline in the ranges of 300~1 300,1 700~1 800 and 2 200~2 300 nm,the lowest was from the compacted snow and frozen ice.For the vegetation and snow mixe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spectral reflectance increased for the snow-covered land types(including pine leaf with snow and pine leaf on snow backgroun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now background in the range of 350~1 300 nm.However, the spectrum reflectance of mixed pixel remained a vegetatio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In the end,based on the spectrum analysis of snow,vegetation,and mixed snow/vegetation pixels,the mixed spectral fitting equations were established,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 curves by simulation fitting and observed ones(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2=0.950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Snow-covered land surface object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Spectral fitting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Climat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now Cover Day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Suzhou during Recent 50 Years
2
作者 ZHAO Xue-song WANG Dong ZHOU Gui-b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9期40-42,共3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climat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day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Suzhou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recent 50 years. [Method] According to annual snow cover days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climat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day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Suzhou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recent 50 years. [Method] According to annual snow cover days and correlated data in Suzhou during 1961-2010, by using linear trend method, accumulative anomaly and complet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ethod, etc., the climat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now cover day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Suzhou were analyzed. [Result] In recent 50 years, the snow cover period in Suzhou presented shortened trend. Except days of snow cover (≥20 cm), the annual snow cover days at each thickness all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decrease trend. The annual snow cover days had wavy decline trend, and the decline amplitude was 0.84 d/10 a. From the 1960s to prior period of the 1970s, the annual snow cover days presented increase trend. From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the 1970s to middle period of the 1980s, the snow cover days was less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later period of the 1980s to the early 1990s. From middle period of the 1990s to 2003, it entered into less snow period again. From 2004 to now, it presented oscillation of snowy and less-snow alternating.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 which affected annual snow cover days in Suzhou was average temperature. The second one was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alyzing climate variation in Su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warm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w cover days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stIC Influence factor SUZHOU China
下载PDF
Effects of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DMC) on Cotton and Maize Yield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erruginous Soil (Lixisoil) in the South Sudan Area of Burkina Faso
3
作者 Adama Ouattara Bazoumana Koulibaly +4 位作者 Déhou Dakuo Kalifa Coulibaly Pascal Bazongo Oula Traore Hassan Bismarck Nacro 《Ope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21年第6期352-365,共14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DMC) in Burkina Faso’s cotton production systems, randomized blocks of Fisher experimental design were implemented at Farako-B<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DMC) in Burkina Faso’s cotton production systems, randomized blocks of Fisher experimental design were implemented at Farako-B<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a</span> research station from 2010 to 2019.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lixisoil to evaluate DMC effects on biomass production, crops yields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in a maize and cotton rotation system associated with cover crop.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without cover crop were compared to DMC under <em>B</em>. <em>ruziziensis</em> (GERM. & EVRARD), DMC under <em>B</em>. <em>ruziziensis</em> + <em>M</em><em>.</em> <em>cochinchinensis</em> mulch and DMC under <em>C. juncea</em> (L.) mulch used in association with maize. Biomass production, crop yields and soil chemistry were evalu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 10 years, no-till with or without a cover crop provided cotton seed and maize yields that were statist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tillage commonly practiced by farmers. Cover crop has allowed increasing the biomass production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illage and Direct Seeding. Maize yield has not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cover crop. After 10 years of maize and cotton rotation, the improvement raised from +27% to +38% for organic matter and from +15% to +29% for nitrogen with DMC including legumes such as <em>M. cochinchinensis</em> and <em>C. juncea</em>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illage on 0 - 5 cm dep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soil pH like P<sub>2</sub>O<sub>5</sub> and K<sub>2</sub>O content. Although DMC with <em>C. juncea</em> used as cover crop did not provide the best biomass production, it contributes to increase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and presents better mineral balances in 10 years of rotation. The 5 - 10 cm and 10 - 20 cm were little influenced by DM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er Crop Tillage Direct Sowing under Mulch-Based Cropping System Crop Rotations Soil characteristic Leguminous
下载PDF
基于文化视角的汉代丝织壁衣形态和应用研究
4
作者 付岳莹 周赳 +1 位作者 申博 罗炳金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7-121,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汉代丝织壁衣的形态特征和在空间场景中的应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析汉代丝织壁衣的形态演变。汉代丝织壁衣的形态分为帘式形态、幔式形态、壁挂式形态,汉代审美文化和“虚实相生”的道家思想对汉代丝织壁衣的色彩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汉代丝织壁衣的形态特征和在空间场景中的应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析汉代丝织壁衣的形态演变。汉代丝织壁衣的形态分为帘式形态、幔式形态、壁挂式形态,汉代审美文化和“虚实相生”的道家思想对汉代丝织壁衣的色彩特征、图案特征和形态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图像提取研究法,分析汉画像石上的壁衣应用场景、壁衣形态和应用特点。丝织壁衣在汉代的公共场所、贵族府邸及普通居所得到广泛应用,汉代丝织壁衣除了屏蔽视线、划分空间、调节空间氛围的功能之外,它还传递威严尊贵、吉祥如意、礼仪规范等传统文化,体现当时建筑装饰所追求的“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的“锦绣被堂”艺术特征。汉代丝织壁衣对现代室内装饰布艺,特别是窗帘、墙布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艺术思想,对当代室内装饰织物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丝织壁衣 形态特征 室内装饰 软装陈设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不同时间添加蚯蚓对矸石覆土生理生态的影响
5
作者 王兴明 陈继旺 +5 位作者 范廷玉 储昭霞 董众兵 董鹏 梁淑英 邓瑞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8-1098,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时间添加蚯蚓对矸石覆土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生理生态的影响,采用土柱试验,设置两种覆土厚度[30 cm(M)、50 cm(N)],每组覆土分别设4个处理组:单独种植香根草(CK)、接种蚯蚓20 d后添加香根草(A)、同时接种蚯蚓和... 为探究不同时间添加蚯蚓对矸石覆土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生理生态的影响,采用土柱试验,设置两种覆土厚度[30 cm(M)、50 cm(N)],每组覆土分别设4个处理组:单独种植香根草(CK)、接种蚯蚓20 d后添加香根草(A)、同时接种蚯蚓和添加香根草(B)、添加香根草20 d后接种蚯蚓(C)处理,分析覆土理化性质及香根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CK相比,A、B和C处理均能使覆土pH显著降低趋向中性(P<0.05),提升覆土电导率(EC)、有机质(OM)、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与CK相比,不同时间接种蚯蚓均能增加香根草发芽率、总重和叶绿素a含量,其中B处理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A处理叶绿素b含量和C处理根系总长较CK均显著提高(P<0.05)。与CK相比,B处理降低香根草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效果较强,30和50 cm厚度覆土下B处理香根草可溶性蛋白较CK分别降低9.34%和4.69%(P<0.05),50 cm厚度覆土下脯氨酸含量较CK降低了5.55%(P<0.05),而A处理能显著提高香根草丙二醛含量。同一覆土厚度下,A处理仅在30 cm条件下显著降低香根草过氧化氢酶活性;B、C处理香根草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A、C处理中覆土OM、TN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主要环境因子,而B处理中覆土OM、TP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蚯蚓-香根草联合应用于复垦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香根草 生理生态特性 矸石覆土 覆土厚度 不同协同时间 土柱试验
下载PDF
包覆面料裁片切割机横梁进给系统建模及动态特性分析
6
作者 花军 赵旭 刘诚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5-60,共6页
包覆面料裁片切割机是用于制作软体家具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横梁进给系统存在复杂的机电耦合作用。为在设计阶段研究其横梁进给系统切割定位工况下的动态特性,优化横梁进给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参数,建立了横梁进给系统的机电-刚柔混合模型。... 包覆面料裁片切割机是用于制作软体家具的主要设备之一,其横梁进给系统存在复杂的机电耦合作用。为在设计阶段研究其横梁进给系统切割定位工况下的动态特性,优化横梁进给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参数,建立了横梁进给系统的机电-刚柔混合模型。拟定横梁进给系统的响应效率、定位精度和刀尖运动稳定性作为动态特性评价指标,探究了横梁进给伺服驱动控制系统参数对横梁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横梁进给系统机电-刚柔混合模型,为横梁进给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奠定了基础。增大位置环比例系数可提高横梁进给系统的响应效率和定位精度,增大速度环比例系数可有效提高横梁进给系统的刀尖运动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软体家具生产效率和制造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覆面料裁片切割机 横梁进给系统 虚拟样机 机电-刚柔混合 动态特性
下载PDF
柴油机油底壳穿孔板隔声罩优化设计
7
作者 胡溧 王彬庆 +3 位作者 王佳 谭征宇 杨啟梁 王华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2,共6页
以某型柴油机的油底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声振特性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设计穿孔板隔声罩的共振频带范围。使用粒子群算法针对共振频率进行穿孔板参数的优化设计,再通过阻抗管试验确定小孔分布对吸声性能的影响,并对穿孔板隔声罩进行多目... 以某型柴油机的油底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声振特性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设计穿孔板隔声罩的共振频带范围。使用粒子群算法针对共振频率进行穿孔板参数的优化设计,再通过阻抗管试验确定小孔分布对吸声性能的影响,并对穿孔板隔声罩进行多目标形貌优化设计以避开共振及激励频率。目标柴油机上加装优化的油底壳穿孔板隔声罩后,整机总声压级降低0.5 d B,降噪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油底壳 声振特性 穿孔板隔声罩 优化设计 降噪
下载PDF
基于WFRFT的噪声式隐蔽传输方案研究
8
作者 刘凯 查仁杰 《火力与指挥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1,共6页
隐蔽无线通信旨在实现通信双方信息的隐藏传输,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混沌扩频噪声式信号隐蔽通信方法,该方法利用改进后的Logistic映射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混沌序列对隐蔽信号进行符号扩频,再对其进行加... 隐蔽无线通信旨在实现通信双方信息的隐藏传输,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的混沌扩频噪声式信号隐蔽通信方法,该方法利用改进后的Logistic映射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混沌序列对隐蔽信号进行符号扩频,再对其进行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生成噪声式隐蔽信号。发送方将隐蔽信号与公开信号叠加到一起一同传输,同步等问题交由公开信号解决,而经过处理的隐蔽信号具有低能量和类高斯特性,能够很好地与背景噪声混淆在一起,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抗截获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隐蔽性能,仿真误码率与理论推导一致,并且功率比取值在0.007~0.01之间时,可以使隐蔽信号和公开信号都能达到较好的误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通信 符号扩频 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 隐蔽特性
下载PDF
Discontinuity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the challenges for 3D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modeling on complicated exposed rock surfaces 被引量:1
9
作者 Wen Zhang Ming Wei +8 位作者 Ying Zhang Tengyue Li Qing Wang Chen Cao Chun Zhu Zhengwei Li Zhenbang Nie Shuonan Wang Han Yi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2154-2171,共18页
Natural slopes usually display complicated exposed rock surface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and substantial terrain undulation and ubiquitous undesirable phenomena such as vegetation cover and rockfalls.This st... Natural slopes usually display complicated exposed rock surface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and substantial terrain undulation and ubiquitous undesirable phenomena such as vegetation cover and rockfalls.This study presents a systematic outcrop research of fracture pattern variations in a complicated rock slope,an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complex phenomena impact on threedimensional(3D)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FN)modeling.As the studies of the outcrop fracture pattern have been so far focused on local variations,thus,we put forward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global variations.The entire outcrop is partitioned into several subzones,and the subzone-scale variability of fracture geometric properties is analyzed(including the orientation,the density,and the trace length).The results reveal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such as the concentrative degree,the average orientation,the density,and the trace length)among different subzones.Moreover,the density of fracture sets,which is approximately parallel to the slope surface,exhibits a notably higher value compared to other fracture sets across all subzones.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DFN modeling,the effects of three common phenomena resulting from vegetation and rockfalls are qualitatively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quantitative data processing solutions are proposed.Subsequently,the 3D fracture geometric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areas of the high-steep rock slope in terms of the subzone dimensions.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same set of 3D fracture parameter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 with density differing by up to tenfold and mean trace length exhibiting differences of 3e4 times.The study results present precise geological structural information,improve modeling accuracy,and provide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addressing complex outcrop 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icated exposed rock surfaces Discontinuity characteristic variation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modeling Outcrop study Vegetation cover and rockfalls
下载PDF
基于MOD10A1 V6产品下青海省各片区积雪的分布气候特征
10
作者 史飞飞 李晓东 +5 位作者 肖建设 雷春苗 曹晓云 苏文将 石明明 刘致远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8,共12页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 利用MOD10A1 V6版积雪产品获取青海省及省内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积雪信息,并对积雪变化与气候因子间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覆盖面积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增加(p<0.05)而其他生态功能区变化不显著,从阶段变化来看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在2016积雪季后积雪覆盖面积大幅增加,而在2016积雪季前仅柴达木盆地积雪覆盖面积显著减少(p<0.05),其余地区减少趋势不显著。(2)16年来青海省内积雪日数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可可西里内26.8%的面积积雪日数显著增加(p<0.05),而三江源腹部、柴达木盆地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部积雪日数显著减少(p<0.05)。(3)近16年来青海省及各生态功能区积雪覆盖面积与降水显著正相关(r>0.65,p<0.01),与气温显著负相关(r>0.5,p<0.05),其中在青海省、祁连山、可可西里和柴达木盆地的积雪覆盖面积变化主要受降水主导,而三江源和青海湖流域则是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0A1 V6积雪产品 积雪气候特征 积雪覆盖面积 积雪日数 生态功能区
下载PDF
不同土地覆被下岩溶洞穴滴水的水文特征
11
作者 范宏岱 胡运迪 +6 位作者 周忠发 胡德勇 张宇超 黄正周 王登超 尚运 李航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639,共13页
土地覆被类型是水循环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探究不同土地覆被下洞穴滴水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选取了贵州岩溶区不同土地覆被下的清江洞(土层厚,植被中等)、广顺洞(土层薄,植被好)和石将军洞(土层薄,植被差,顶板厚)3个洞穴,基于... 土地覆被类型是水循环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为探究不同土地覆被下洞穴滴水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选取了贵州岩溶区不同土地覆被下的清江洞(土层厚,植被中等)、广顺洞(土层薄,植被好)和石将军洞(土层薄,植被差,顶板厚)3个洞穴,基于滴水流量、土壤含水量及气象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个洞穴的滴水流量均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滴水在降水输入少的旱季易发生断流;(2)由于土壤的截留和储存作用,使得洞顶土层覆盖厚的清江洞相较于广顺洞和石将军洞在雨季8月到10月期间表现出特有的流量低值现象,且全年土壤含水量的最低值也出现在此时期;(3)3个洞穴滴水流量的年均值为石将军洞(1.185 mL·min^(-1))>清江洞(0.600 mL·min^(-1))>广顺洞(0.236m L·min^(-1)),流量的全年稳定程度为石将军洞>广顺洞>清江洞;(4)植被对洞穴滴水水文特征的影响弱于土壤,土壤发育较好的洞穴(清江洞)比土层薄但植被覆盖高的广顺洞全年更容易断流,另外顶板厚度大的洞穴(石将军洞)全年滴水流量稳定程度最好。综上,洞穴滴水流量除受降水、气温、湿度等气象条件影响外,还受土地覆被、含水层顶板厚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滴水 水文特征 流量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高速列车作用于人行道盖板的脉动风压特性
12
作者 蔡陈之 詹晏辉 +3 位作者 何旭辉 邹云峰 艾宗良 艾宇言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1-1781,共11页
运行的高速列车对线路两侧人行道盖板施加风荷载,盖板可能被瞬时气动吸力掀翻,也可能在列车风的反复冲击下出现疲劳破坏。以32 m简支箱梁桥为工程背景,对CRH380A型高速列车作用于人行道盖板的脉动风压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开孔形式、... 运行的高速列车对线路两侧人行道盖板施加风荷载,盖板可能被瞬时气动吸力掀翻,也可能在列车风的反复冲击下出现疲劳破坏。以32 m简支箱梁桥为工程背景,对CRH380A型高速列车作用于人行道盖板的脉动风压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开孔形式、列车运行速度对盖板表面风压和流场分布的影响,阐述盖板开孔“泄压”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抗揭安全裕度对盖板进行掀翻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盖板上表面离列车近处压强大,风压极值不随开孔数改变;盖板下表面风压分布均匀,风压极值随开孔数增加而增大。开孔能将列车风引入排水渠,让盖板下表面受到与上表面方向相反、数值较小的均匀风荷载,产生一种压强抵消效应,且开双孔效果更好。与其他线路附属结构类似,盖板表面车致脉动风压数值近似与列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盖板抗揭安全裕度随开孔数的增加而增大,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小,当车速高于350 km/h时,开双孔盖板仍具有充足的安全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行道盖板 高速列车 列车风 风压特性 泄压孔
下载PDF
云南省近20年间地表覆盖变化及其对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影响研究
13
作者 吴亮 王瑛 +4 位作者 杨霞 董草 曾双贝 苏晓毅 庞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对GlobeLand30涉及云南省2000、2010、2020年共15个分幅图进行地表解译,利用点数测算法对各类地表覆盖测算面积,并对地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对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间云南省9种地表覆盖类型中耕地... 对GlobeLand30涉及云南省2000、2010、2020年共15个分幅图进行地表解译,利用点数测算法对各类地表覆盖测算面积,并对地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对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年间云南省9种地表覆盖类型中耕地、林地、草地和灌木地呈“1增3减”、湿地和冰川永久积雪覆盖有所减少、水体先减后增、裸地先增后减、人造地表持续增加等变化特征。全省16个州(市)人造地表扩占耕地并非主导,多数州(市)的林、草、灌地表覆盖面积有所减少,人造地表扩占林草灌是首要矛盾。承载自然保护地的5种主要地表覆盖减少,提出监测地表覆盖变化以维护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建设稳定性,以省级地表覆盖的视角研发省级荒野地图作为规划底数底图,识别最不被打扰的地理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覆盖 时空变化特征 自然保护地 云南省
下载PDF
快速城市化进程下西安市水网格局演变特征研究
14
作者 谢跃 姜仁贵 +3 位作者 解建仓 赵勇 李发文 朱记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为揭示城市化对水网的影响,科学规划水网布局,以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水网数据,从水网数量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剖析2000—202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水网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城市化水平... 为揭示城市化对水网的影响,科学规划水网布局,以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水网数据,从水网数量和结构特征两个方面剖析2000—202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下城市水网格局时空演变特征,揭示城市化水平与水网特征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2020年占到西安市总面积的比重达13.25%,城市化进程由加速发展阶段转变为成熟阶段;西安市水网数量特征呈现持续降低趋势,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分别衰减了26.47%和20.69%,河流发育系数、河网复杂度等水网结构特征呈现“先增后减,总体衰减”的趋势,衰减率分别为19.87%和17.01%。水网格局根据城市化率不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西安市整体河网结构稳定度趋于1,水网发育较为稳定;水网格局变化受城市化影响较大,其中,河网复杂度与水面率受城市化的影响大于其对河网密度和河流发育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结构 时空演变 水网特征参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西安市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地沙被空间格局及其植被调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国周 裴浩 +2 位作者 苗百岭 温文杰 贾成朕 《内蒙古气象》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内蒙古西部区山地广泛分布着沙被景观,但目前学者们对于山地沙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山地沙被的动态、特性、功能和空间格局也还认识不足。文章采用卫星遥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山地沙... 内蒙古西部区山地广泛分布着沙被景观,但目前学者们对于山地沙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山地沙被的动态、特性、功能和空间格局也还认识不足。文章采用卫星遥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山地沙被空间格局、斑块数量和植物群落特征等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山地沙被覆盖比分别为4.68%、10.61%和24.40%,表现为越接近较大规模沙漠,山地沙被的覆盖比越大。大多数山地沙被与上游沙源地沙漠间存在地表沙被连续性,在距上游沙源地较近处的山坡、沟谷分布较多;距上游沙源地相对较远处,山地沙被具有在山谷集中分布且在相对宽阔的沟谷堆积的格局;仅有少量山地沙被呈孤岛状存在于山地基岩之上。从空间连通性上看,山地有效阻碍了沙物质向东南方向的移动;但有些区域的上游沙物质已覆被到了山谷和山坡,形成了特殊的山地沙被景观,有些区域的沙被甚至翻越了整个山地,构成了两大沙漠间的连接带。另外,山地沙被空间分布范围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对稳定。从气候和植被的角度看,贺兰山、狼山西段、雅布赖山的山地沙被属于沙漠性质,狼山东段及中段的山地沙被属于沙地性质。山地沙被上的植物群落具有沙被植物群落和山地砾化山坡植物群落的双重特征,但更倾向于沙被植物群落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生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灾害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山地沙被 空间格局 植被特性 生态价值
下载PDF
雨后不同时长基覆型边坡动力失稳破坏研究
16
作者 赵宏昱 王国义 +2 位作者 杨兵 宋松科 权新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3-939,951,共8页
基覆型边坡由于其上部为松散型堆积体,下部为基岩的特点,在降雨和地震作用下的失稳过程和破坏特征和其他边坡有较大不同,而降雨和地震作用的间隔时间会对二者耦合作用产生较大影响。利用自制的模型箱对基覆型边坡开展振动台模型试验,研... 基覆型边坡由于其上部为松散型堆积体,下部为基岩的特点,在降雨和地震作用下的失稳过程和破坏特征和其他边坡有较大不同,而降雨和地震作用的间隔时间会对二者耦合作用产生较大影响。利用自制的模型箱对基覆型边坡开展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停止时长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边坡降雨后静止不同时长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特征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后间隔不同时间发生地震,边坡的破坏方式均呈过渡式破坏。在达到一定降雨强度后,降雨期间边坡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突增,而降雨停止后随着静止时长的增加,二者不断减小,之后达到稳定状态;随着静止时长的不断增加,基覆型边坡失稳临界加速度不断增加,大致和静止时长呈一个正相关的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降雨-地震耦合 失稳特征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对全膜覆盖不同滴灌量的响应
17
作者 张建喜 李广 +1 位作者 王钰煐 张武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3-43,52,共12页
为探讨全膜覆盖下滴灌量对河西灌区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甘肃省河西灌区W_(1)(节水30%)、W_(2)(节水20%)、W_(3)(节水10%)、W_(4)(传统灌水)4种滴灌处理下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滴灌处理下青贮玉米关键生育期光合生理... 为探讨全膜覆盖下滴灌量对河西灌区青贮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甘肃省河西灌区W_(1)(节水30%)、W_(2)(节水20%)、W_(3)(节水10%)、W_(4)(传统灌水)4种滴灌处理下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滴灌处理下青贮玉米关键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除拔节期外,W_(3)、W_(4)处理下青贮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均显著高于W_(1)和W_(2)处理(P<0.05),而W_(3)和W_(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②抽雄期至成熟期,W_(1)、W_(2)处理下青贮玉米叶片光合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W_(3)和W_(4)处理(P<0.05),但拔节期内,W_(3)处理下青贮玉米WUE显著高于其他处理。③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滴灌处理下,青贮玉米叶片的P_(n)、T_(r)、G_(s)和胞间CO_(2)浓度(C_(i))都呈现明显的光合日变化特征;W_(3)、W_(4)处理下各光合特征的日变化幅度、峰高、峰值与W_(1)和W_(2)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④与W_(1)和W_(2)处理相比,W_(3)和W_(4)处理显著增加青贮玉米茎重、穗重及生物产量(P<0.05),但相对于W_(3)处理而言,W_(4)处理对青贮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综合青贮玉米产量与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表现,在全膜覆盖的传统施肥条件下,滴灌量在5535 m^(3)/hm^(2)时青贮玉米的产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量 青贮玉米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全膜覆盖
下载PDF
哈巴河流域蒸散发遥感估算与耗水特征评价
18
作者 姚小晨 高凡 刘坤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蒸散发是干旱区农业绿洲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准确估算哈巴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的MOD16遥感数据集,估算哈巴河流... 蒸散发是干旱区农业绿洲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准确估算哈巴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对实际蒸散发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的MOD16遥感数据集,估算哈巴河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利用Theil-Sen趋势度及Mann-Kendall检验法,分析流域内实际蒸散发时空分布变化规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法探究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结合实际蒸散发量揭示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ET的差异性变化特征,并对流域内耗水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时间尺度上,ET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增长率为1.4177mm/a;年内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季节差异明显。②空间尺度上,ET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呈现北部山区高,南部平原区低,流域中上游高,下游低的分布格局。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ET大小表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④研究区多年平均耗水总量为24.53亿m^(3)。在大尺度地区,MODIS遥感数据适用性较高。林地、耕地等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蒸散发明显高于荒漠区等植被覆盖度低的区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其蒸散发及耗水量也随之改变,耗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MOD16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时空分布 MANN-KENDALL检验 耗水特征评价
下载PDF
郑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情景预测
19
作者 徐梦菲 孙一帆 汪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77,共14页
[目的]探究郑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和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同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及地理信息图谱法,分析2000—2020年郑州市土地利用变... [目的]探究郑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和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同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及地理信息图谱法,分析2000—2020年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模拟2030年基准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究郑州市生境质量时空演变规律和像元尺度下的迁移状态。[结果]①2000—2020年,耕地和建设用地为郑州市主要景观类型,20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激增,涨幅15.76%,主要来源于耕地;②PLUS模型对郑州市土地利用模拟具有适用性,相较于基准情景,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受限,生态用地总量上升,该情景可为研究区推进生态建设提供参考;③2000—2020年生境质量不断退化,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高生境质量区始终位于巩义市和登封市,低和较低等级的图谱单元相互转移最频繁;④2030年延续“西高东低”格局,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呈“低值减少,高值增多”的特征,向较高和高等级转移率升至14.44%,与基准情景相比表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结论]郑州市生境质量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未来应注重国土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增强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图谱特征 郑州市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黔中地区“两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军华 何秋叶 +4 位作者 赵祖伦 李威 黄亮 吕思思 赵卫权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两湖流域”作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同时也是黔中地区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如何科学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掌握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对于整个黔中城市群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1980、2000及2020年土地遥感解... “两湖流域”作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同时也是黔中地区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如何科学评估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掌握其生态环境动态变化趋势,对于整个黔中城市群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1980、2000及2020年土地遥感解译数据,以价值当量因子法为基础研究方法,同时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热点分析、地形分析及生态敏感性分析等对该流域1980—2020年近40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ESV总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1980—2000年阶段减少约585.84×10^(4)元,2000—2020年阶段减少约8838.60×10^(4)元,减少的原因主要为建设用地的大量扩张、高生态效益地类大批转换为低生态效益的地类等;2)水文调节为ESV贡献值最大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ESV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流域的中上部湖泊处,中值区分布于东南部林地集中处,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流域南部耕地较多的地方;3)各用地类型CS敏感性指数计算值均小于1,且ESV变化量的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与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式具有相似性,冷点区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城市的持续性扩张、林草地等生态用地被占用等,而热点区的涌现则是由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政策的实施;4)在4种地貌类型中,单位区域面积的ESV大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山脊(1.48×10^(4)元/hm^(2))>峡谷底(1.44×10^(4)元/hm^(2))>平坦区(1.40×10^(4)元/hm^(2))>陡坡(1.37×10^(4)元/hm^(2)),而地表粗糙度ESV等级排序为Ⅰ>Ⅱ>Ⅲ>Ⅳ。本研究结果可为黔中地区未来生态效益价值核算、城市规划与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 当量因子法 时空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