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洲艺术——来自片治肯特的一幅湿婆神像
1
作者 董依梦(译) 祁晓庆(校)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0-85,共6页
编者前言该文发表在俄罗斯考古出版物Kratine soobscheniia的第98期(1964年),考古学家别列尼茨基(A.M.Belenickij)发表了文章,关于最近在片治肯特(Piandjikent)遗址发现的两件与印度宗教艺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文物。
关键词 亚洲艺术 片治肯特 湿婆神像
下载PDF
池州傩舞《舞伞》服饰元素艺术表征及文化内涵分析
2
作者 马晨晨 谈家胜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70-172,180,共4页
池州傩舞作为一项民俗舞蹈,广泛流传于池州各地,表达了人们驱邪消灾、祭祀祈福的美好意愿。其中傩舞服饰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独具特色,傩舞《舞伞》不仅服饰工艺别出心裁,更是作为表征池州地区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改革开放以来,... 池州傩舞作为一项民俗舞蹈,广泛流传于池州各地,表达了人们驱邪消灾、祭祀祈福的美好意愿。其中傩舞服饰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独具特色,傩舞《舞伞》不仅服饰工艺别出心裁,更是作为表征池州地区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改革开放以来,池州地区伞童服饰的特点及图案特征,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傩舞《舞伞》作为以宗族为单位的一项公众禳解仪式,是含有宗教和社会功能的一种祈祷仪典,体现了强烈的原始文化内涵与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州傩舞 服饰艺术 文化内涵 文化符号
下载PDF
短视频平台中文化符号与数字艺术的色彩视觉融合策略分析
3
作者 王辰夜汐 《色彩》 2024年第7期53-55,共3页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短视频平台中文化符号与数字艺术的色彩视觉融合策略,分析了色彩在强化文化符号表现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精心设计的视觉传达策略不仅提升了文化符号的表现力,还有效促进了观众的...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短视频平台中文化符号与数字艺术的色彩视觉融合策略,分析了色彩在强化文化符号表现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精心设计的视觉传达策略不仅提升了文化符号的表现力,还有效促进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如在短视频中引入用户生成内容和互动元素,揭示了色彩视觉融合在提升短视频传播力、深化文化内涵理解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视角与策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文化符号 数字艺术 色彩 视觉传达策略
下载PDF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艺术宗教观--从电影《安德烈·鲁布廖夫》的圣像元素说起
4
作者 杨琪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4年第2期67-75,88,91,92,共12页
电影《安德烈·鲁布廖夫》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转折性的作品。本文以圣像为切入点,从《安德烈·鲁布廖夫》说起,结合东正教圣像的历史与文化探究圣乔治屠龙像、《圣三位一体》等圣像元素在塔可夫斯基的多部电影中的重复出... 电影《安德烈·鲁布廖夫》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转折性的作品。本文以圣像为切入点,从《安德烈·鲁布廖夫》说起,结合东正教圣像的历史与文化探究圣乔治屠龙像、《圣三位一体》等圣像元素在塔可夫斯基的多部电影中的重复出现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从而进一步理解塔可夫斯基的艺术思想。受到俄罗斯宗教文化,以及安德烈·鲁布廖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的影响,基于对二十世纪末俄罗斯社会问题的观察,塔可夫斯基认为艺术家应当作为见证者发现当代社会弊病,他通过作品引导人民思考对抗精神匮乏和灵魂虚无问题的途径,帮助人们在经历失去家园和寻找家园的过程后,仍能以朝圣者的信念与殉道者的勇气找到精神的根基,即爱与牺牲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安德烈·鲁布廖夫 圣像 宗教 艺术
下载PDF
艺术三维 被引量:4
5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在皮尔士指号体系中,对象关系有"象似""标指""象征"三类。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观察艺术现象,并试图证明这三种指号在艺术现象中同时存在,互动共生、互为环境、互为结构,可称为"艺术三维"。如果我... 在皮尔士指号体系中,对象关系有"象似""标指""象征"三类。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观察艺术现象,并试图证明这三种指号在艺术现象中同时存在,互动共生、互为环境、互为结构,可称为"艺术三维"。如果我们把艺术三维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就能够兼顾艺术的形、气、神,就能兼顾物性、心印和语言,也就能更加深刻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三维 象似 标指 象征 艺术现象
下载PDF
希尔达·杜利特尔诗歌的视觉艺术:基于象似性视角的文体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微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3-28,共6页
作为意象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希尔达·杜利特尔被誉为“完美的意象派”。希尔达·杜利特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人气质和艺术想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诗歌对现代视觉艺术的吸纳和融合。在诗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用象似性理论对... 作为意象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希尔达·杜利特尔被誉为“完美的意象派”。希尔达·杜利特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人气质和艺术想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诗歌对现代视觉艺术的吸纳和融合。在诗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进行文体学分析,可以更好地探讨其诗歌中的视觉艺术及其情感表征。她诗歌中的视觉艺术特质可以总结为:女性视角下诗画交融的二重性,雕塑般的“希腊式硬朗”以及“理智交融”下的电影式镜头的呈现。通过研究有助于解读杜利特尔诗歌中的艺术想象,阐释其诗歌中的美学特质,从而推进其诗歌在国内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尔达·杜利特尔 诗歌 视觉艺术 象似性 文体学
下载PDF
新媒体文艺的跨媒介表意与传播范式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鲍远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5-35,共11页
新媒体促进了文艺实践的意义载体和符号系统的剧变。图像符号实现了从手绘、机绘到数绘的技术性跨越,语言文字也从可阅读、可书写的物理形态转变为可操作、可交互的虚拟形态,语图符号彼此混融、“缝合”乃至同构,共同参与新媒体文艺的... 新媒体促进了文艺实践的意义载体和符号系统的剧变。图像符号实现了从手绘、机绘到数绘的技术性跨越,语言文字也从可阅读、可书写的物理形态转变为可操作、可交互的虚拟形态,语图符号彼此混融、“缝合”乃至同构,共同参与新媒体文艺的意义建构。在此情境下,对新时代的文艺实践进行认真检视,同时对语图符号与文艺作品意义的建构、传播与接受之间关系的梳理显得十分必要。语图符号的混融推动了新媒体文艺生产和传播的转向、跨界、融合,“表情包”“施为图像”和“图文体”等文本类型则是构建文艺理论研究新型话语范式的重要参照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文艺 跨媒介表意 传播范式 表情包 施为图像
下载PDF
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中的圣像艺术
8
作者 林丽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0年第4期50-57,共8页
圣像艺术是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圣像不仅是俄罗斯东正教堂的室内装饰和东正教礼拜的必需之物,而且进入了东正教信徒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东正教圣像兼有神学性和艺术性。俄罗斯东正教圣... 圣像艺术是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古至今,圣像不仅是俄罗斯东正教堂的室内装饰和东正教礼拜的必需之物,而且进入了东正教信徒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东正教圣像兼有神学性和艺术性。俄罗斯东正教圣像艺术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俄罗斯圣像画中体现出了俄罗斯画家对美的认识及俄罗斯人的人文主义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东正教 圣像艺术 圣像画家 圣像特点
下载PDF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级现实主义”--艺术批评中的圣像美学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2-21,153,共11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观介于功利主义美学观和纯艺术论之间,既肯定艺术的绝对价值,也认为艺术有其“观念性”和“倾向性”,具有超出美学的道德和社会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称自己的创作是“高级现实主义”或者说“更深刻的、真正的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学观介于功利主义美学观和纯艺术论之间,既肯定艺术的绝对价值,也认为艺术有其“观念性”和“倾向性”,具有超出美学的道德和社会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称自己的创作是“高级现实主义”或者说“更深刻的、真正的现实主义”,他并不满足于自然主义式地、准确地再现现实生活的事实,而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现实,认为物质的现实应该向着精神现实“变容”。基督教思想及美学是贯穿他一生创作的审美偏好,他对绘画作品的评论以圣像画的创作和观看方式为批评标准,圣像画力图表现的不是此世的现实和人体的优美,而是指向肉眼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传达基督教的精神内涵和教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要求艺术家具有“看”的能力、对不可见精神世界的洞见,即看见“更大、更广、更深的东西”的“视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审美判断的根据是基督教美学观,他对现实的看法根本上是宗教性的,他的“最高现实”概念是神学话语“变容的世界”的美学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现实主义 艺术 圣像 美学
下载PDF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场所精神”塑造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振东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第10期145-150,共6页
城市文化代表该城市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精神情感和行为规范,是城市精神、特色和品格的具体体现,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聚焦于消费文化的时代语境,追述历史文脉营造城市“根性文化”,从人居环... 城市文化代表该城市共同的思想、价值观念、精神情感和行为规范,是城市精神、特色和品格的具体体现,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场所精神”的具体体现,聚焦于消费文化的时代语境,追述历史文脉营造城市“根性文化”,从人居环境科学、文化建设、城市形象塑造等跨学科和大视角去研究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场所精神”塑造,发挥公共艺术立体多元属性,提升标志性建筑场所精神和精神活力,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标志性建筑物的整体风貌活态呈现,系统性提升当代标志性建筑物的视觉性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标志性建筑 场所精神 文化空间
下载PDF
巴山文学与其他艺术融合的文化符号化探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春艳 加晓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21-125,共5页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思想的承载性。然而追求高效益的当代社会,纯文学早已没有了接受市场,这就要求文学与其他艺术领域相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在受众群中传承文学的文化思想与情感。通过将文学与绘画、动漫、音乐、舞台剧、影视...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思想的承载性。然而追求高效益的当代社会,纯文学早已没有了接受市场,这就要求文学与其他艺术领域相融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在受众群中传承文学的文化思想与情感。通过将文学与绘画、动漫、音乐、舞台剧、影视、旅游、城市建筑、产品设计等艺术相关领域进行结合,将巴地精神与文化尽可能融入人们生活的各方面,用文学提升当代巴地人生活情怀与文化思想,完成文学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性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其他艺术 巴山 文化符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