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对传统士人理想人格的超越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双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5,共8页
鲁迅在中国仍具有巨大价值,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理想人格思想超越传统,成为国人反思自我的"镜子"。本文结合鲁迅的个体人格,论述鲁迅心中的理想人格特质,表明鲁迅个体人格思想的现代性。
关键词 鲁迅 理想人格 传统士人理想人格 超越
下载PDF
《郭公敏行录》与元代中期文人的理想形象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建伟 赵洁莹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4-69,85,共7页
《郭公敏行录》收录了郭郁任职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时举行的十余次同题集咏作品。这些诗文歌颂他的德政,包括便利百姓、兴学重教、平反冤狱等内容,同时赞美郭郁的人格修养及其家族父慈子孝。作品反映出在元代中期儒学回潮的背景... 《郭公敏行录》收录了郭郁任职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地时举行的十余次同题集咏作品。这些诗文歌颂他的德政,包括便利百姓、兴学重教、平反冤狱等内容,同时赞美郭郁的人格修养及其家族父慈子孝。作品反映出在元代中期儒学回潮的背景下,南方中下层文人普遍认可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公敏行录》 元代文化 文人理想形象
下载PDF
“新文人画”之“新” 被引量:2
3
作者 郑鑫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10-112,共3页
"新文人画"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它是转型期文化中的一个比较特殊而矛盾的复杂案例。其"新"主要表现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半个文人画家对理想之美、生活之趣、时代气息的不倦追求。
关键词 新文人画 理想之美 生活之趣 生活气息
下载PDF
浅论《西厢记》中张生形象塑造的理想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华峰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张生是《西厢记》中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称道。本文认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充满理想化。这不仅是出于戏剧创作本身的需要,更多地是出于作者自身的意愿,即借张生这一形象,抒发一己之情志。
关键词 《西厢记》 张生 理想文人
下载PDF
论竹林名士的超越意识 被引量:1
5
作者 甘生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8-82,共5页
魏晋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在现实苦难、精神失落等多重打击之下选择超越作为平衡内心的手段。他们的超越意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追求自由,渴望长生,企慕“大人”。
关键词 竹林名士 超越意识 理想人格
下载PDF
论古代文人的理想品格
6
作者 张亚新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23-28,共6页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极看重人的品格的锻炼和修养的。古代文人至少多数人是把理想品格当作自己的倾仰对象、当作值得自己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在理想品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人,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陶渊明、李白、...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极看重人的品格的锻炼和修养的。古代文人至少多数人是把理想品格当作自己的倾仰对象、当作值得自己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在理想品格的某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的人,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陶渊明、李白、苏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理想品格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传统、思想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前进和发展的一个精神支柱、一个思想基础。后代的人们在设计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格理想时,在构建自己时代的理想品格时,不可避免地会把眼光投向它们,从中吸取营养,寻求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品格 古代文人 具体表现 传统
下载PDF
论元杂剧中的文人从政观
7
作者 邓黛 《长江学术》 2014年第3期67-75,共9页
元杂剧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中下层儒家文人,因此许多剧作都反映出元代文人心态,其中有不少则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从政观念,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种从政观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投效朝廷的使命感,而在元代中后... 元杂剧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中下层儒家文人,因此许多剧作都反映出元代文人心态,其中有不少则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从政观念,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种从政观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投效朝廷的使命感,而在元代中后期这样的作品则显露出文人对于蒙元王朝的认同;第二是具有强烈功利性的从政目的,元杂剧中文人的从政理想是同他们的功利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第三是对君臣关系的理想化设定与自我奴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 文人从政观 功利性 君臣关系
下载PDF
论《儒林外史》结构框架的文化反思精神
8
作者 王庆华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6-60,共5页
《儒林外史》楔子、尾声框定正文 ,建构起整部作品的框架式结构。其中 ,楔子中的王冕、尾声中的市井四奇人分别源于先秦儒家的真儒和魏晋六朝的真名士两种士人人格理想。正文中的士人群体受到楔子、尾声组成的士人理想人格参照系的审视... 《儒林外史》楔子、尾声框定正文 ,建构起整部作品的框架式结构。其中 ,楔子中的王冕、尾声中的市井四奇人分别源于先秦儒家的真儒和魏晋六朝的真名士两种士人人格理想。正文中的士人群体受到楔子、尾声组成的士人理想人格参照系的审视、评价 ,形成肯定性人物与否定性人物褒贬对比的深层结构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结构框架 士人 理想人格 反思
下载PDF
“梦里溪山”——由纸上园林透视晚明文人心境与理想生活图景 被引量:2
9
作者 朱雯 王敏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梦里溪山"即为虚构的园林,体现为明清时期兴盛的一类特殊文学形态。由于其不受现实因素的限制,在晚明从小园林到大山水涌现出一大批纸上园林,反映了文人的自由意志与理想生活愿景。文章从纸上园林切入,梳理其发展演进过程的... "梦里溪山"即为虚构的园林,体现为明清时期兴盛的一类特殊文学形态。由于其不受现实因素的限制,在晚明从小园林到大山水涌现出一大批纸上园林,反映了文人的自由意志与理想生活愿景。文章从纸上园林切入,梳理其发展演进过程的3个阶段,并尝试复原和剖析3个晚明典型纸上文人园的案例,分析总结其创作手法及园林营建方式,试图以此探寻晚明"梦里溪山"的精神内核,揭示晚明文人的理想生活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上园林 晚明 文人 心境 理想生活图景
下载PDF
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文斌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96-98,108,共4页
“和”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和是贯穿文人画理论始终的最高审美理想。通过对董其昌论画文字的解读,试图对其文人画的中和审美理想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董其昌 文人画 画理 审美理想 中和 文字 古代中国 解读 文化 基本精神
下载PDF
宋代苏州中下层文人的庭园理想——以朱长文乐圃为考察中心
11
作者 蒋燕娜 杨万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59-67,共9页
宋代苏州社会稳定,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兴建园林之风盛行。朱长文生活重心在苏州,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苏州中下层文人,他所修葺的堂园一体的乐圃寄予了长者之思、雅士之情与出处之志,庭园既是其必需的安憩之所,也是其实现人生理想的奋斗... 宋代苏州社会稳定,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兴建园林之风盛行。朱长文生活重心在苏州,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苏州中下层文人,他所修葺的堂园一体的乐圃寄予了长者之思、雅士之情与出处之志,庭园既是其必需的安憩之所,也是其实现人生理想的奋斗基地。中下层文人建园自居正是在仕进理想受阻时,对自己学识的精进与人格的坚守。所以,宋代苏州中下层文人的庭园理想是安逸与竞争并存的理想,是包含遮风避雨的屋舍、顺心适意的园居生活、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以及实现人生追求的希望在内的四者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长文 乐圃 宋代苏州 中下层文人 庭园理想
下载PDF
生成、初变与坚守:古代书法文化的审美理想摭谈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年第6期96-101,共6页
反溯文化观念史,古代书法文化的实践群体与华夏文明的实践群体同为史官集团。于是古代书法文化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生成了自然之美与人事之善合一的审美理想,在视觉上则表现为犹如一个生命单位的形象特质。孔子之后,随着士阶层对史官职能... 反溯文化观念史,古代书法文化的实践群体与华夏文明的实践群体同为史官集团。于是古代书法文化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生成了自然之美与人事之善合一的审美理想,在视觉上则表现为犹如一个生命单位的形象特质。孔子之后,随着士阶层对史官职能的替代,书法主体的道德性和书法本体的艺术性则逐渐由合一走向分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东汉及魏晋的书法史论家们率先意识到了古法“守一”逝去的危害,并力图对古代书法文化所生成的理想范式进行坚守,然而书法艺术自身却以巨大的热情拥抱现实,走向了多元并存的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文化 审美理想 史官集团 士阶层
下载PDF
道德自律与诗意生存——宋代雅集图背后的文人群体人格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楚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143,共8页
宋代是一个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时代。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一方面具有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烈的淑世精神和入世理想,另一方面也具有最高雅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品位,这一切都直观地反映在了宋代的一系列“文人雅集图”作品里。文章将... 宋代是一个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时代。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一方面具有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烈的淑世精神和入世理想,另一方面也具有最高雅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品位,这一切都直观地反映在了宋代的一系列“文人雅集图”作品里。文章将宋代文人雅集图作品从历史事件、事实层面上升到政治文化层面进行探讨,分析文人雅集图程式化画面背后的政治、审美理想,以及宋代文人精英阶层的群体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大夫阶层 文人雅集图 政治理想 群体人格 隐逸
下载PDF
沈颢的文人画理论
14
作者 王先祥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明末沈颢以语段式体例写出绘画论文《画麈》一篇,以文人、行家分别南北宗,崇南抑北。南画的尚韵、尚节奏、尚简之风是其审美理想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沈颢 画麈 文人画 南北分宗 审美理想
下载PDF
唐代文人心中的理想型女性——以《太平广记》中侠女故事为中心
15
作者 蒲三霞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4期21-24,共4页
中晚唐时期,侠女题材的故事逐渐繁盛,其形象不断丰富与完善。侠女成为了唐代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从中能够看出唐代文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即要求唐代女性的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窥探其心中理想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太平广记 唐代文人 侠女 角色定位 理想型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16
作者 李宁 《陇东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41-144,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呈现"觉醒"的状态。近四百年的纷乱战争使得人们饱受疾苦,人们的文化心理形态已从"忧世"到"忧生"。在这种情况下,独尊儒术的局面有所改变,孔子的"仁"与"礼"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呈现"觉醒"的状态。近四百年的纷乱战争使得人们饱受疾苦,人们的文化心理形态已从"忧世"到"忧生"。在这种情况下,独尊儒术的局面有所改变,孔子的"仁"与"礼"的儒家经典文化已经无法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们为了排解内心恐惧及人生的茫然,迫切地需要一个精神的慰藉、灵魂的归宿点,因此不断地尝试探索。终于,由于"人"的发现和"文"的自觉,使"畅神"的山水画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玄学 士人园林 山水画 山水美学 山水诗 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