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ying hot spots of long-duration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the northwest arid region of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glaciers and runoff
1
作者 ShaoPing Wang YongJian Ding +2 位作者 FengQing Jiang XiaoDong Wu Jie Xue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22年第6期347-360,共14页
China’s Northwest Arid Region(NAR),with dry and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and glacier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high mountains,provides vital water resources for Asia.The consecutive cold,warm,dry and wet days have much... China’s Northwest Arid Region(NAR),with dry and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and glacier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high mountains,provides vital water resources for Asia.The consecutive cold,warm,dry and wet days have much higher impacts on the water cycle process in this region than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events with short durations but high intensities.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trend analysis methods widely used in climatology and hydrology are employed to identif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the changes in the consecutive cold,warm,dry and wet days in the NAR based on China’s 0.5°×0.5°meteorological grid datasets of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61 to 2018.This study found that(1)the consecutive cold days(Cold Spell Duration Indicator,CSDI),and the consecutive dry days(CDD)decreased,while the consecutive warm days(Warm Spell Duration Indicator,WSDI),and the consecutive wet days(CWD)increased from 1961 to 2018,(2)and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were the hot spots where all of these consecutive climate indices changed significantly,(3)and the changes in these consecutive climate indices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rise in the Global Mean Land/Ocean Temperature Index.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nters tended to warmer and dryer and summer became hotter and wetter during 1961–2018 in the NAR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which can lead to the sustained glacier retreat and the increase in summer runoff in this region,and the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are the area where could face high risks of water scarcity and floods if the changes in these climate indices continue in the future.Give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s in the NAR to a water shortage and floods,it is most crucial to improve the strategies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this reg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resources Floods Consecutive cold/warm/dry/wet days hot spot Glaciers
下载PD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the Hainan Island
2
作者 Dun Wang Li-xin Pei +3 位作者 Li-zhong Zhang Xi-wen Li Ze-heng Chen Yue-hu Zhou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年第2期191-206,共16页
The scarcity of water resources caused by the unique topography and uneven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Hainan Island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loc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r... The scarcity of water resources caused by the unique topography and uneven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Hainan Island has become a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loc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overall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status and solving this problem, 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situation of Hainan Island from 2017 to 2021 in detail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water resourc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Furthermore, a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island's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behind the changes i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LMDI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1)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water resourc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inan Island exhibited a slow growth trend, while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howed a downward tendency.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of water resources remain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water consumption per 10 000 yuan GDP in the whole land continues to decrease, 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pressure on water resource demand remains high 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ccompanied by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steadily improving at the same time;(2) Agricultural water use accounts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 in the entire water use structure, while ecological water use represents the smallest share, with a year-on-year increase, indicating that Hainan Island highlight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s increasingly consciou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3)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exists in Hainan Island, with the western region being a hot spot aggregation area for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consumption per 10 000 yuan GDP, while it is a cold spot cluster area for per capita ecological deficit of water resources. The opposite holds true for the eastern region of Hainan Island;(4)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changes in water resource ecological footprint within the designated area. Among them, economic factors drive the growth of the water resourc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inan Island, and exacerbate local water resource consumption, while technological factors nega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Hainan Island, indicating that advanced technology has improved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water resource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ater consumption Moran'sⅠindex cold/hot spot analysis LMDI model
下载PDF
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3
作者 刘传明 王睿 邵明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1,共13页
基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中国1880个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明显... 基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8年中国1880个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梯度化”特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数字乡村在长三角地区呈“片状分布”,而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点状分布”。2)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网络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长三角地区形成“高-高”集聚。数字乡村发展呈现次热点区和热点区围绕高热点区集聚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在热点区与冷点区之间形成“T”字形狭长地带,将热点区与冷点区分隔开。3)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的总体基尼系数为0.0359,其中数字乡村的区域间差距是数字乡村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产业经济、人口教育、财政金融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对数字乡村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县域 空间分异 冷热点分析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中国
下载PDF
我国饲料粮供给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刘潇潇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文章旨在探究我国饲料粮供给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月度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法深入探究饲料粮供给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通过泰尔指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其驱动... 文章旨在探究我国饲料粮供给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月度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法深入探究饲料粮供给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特征,进一步通过泰尔指数与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饲料粮供给冷点与热点区域均呈现集中态势,且其局部空间关联性较为明显。饲料粮供给空间分布格局检验结果表明,北部沿海地区多为“低-低”型区域聚集区,东北、东南沿海与西南地区多为“高-高”型区域聚集区。泰尔指数与结构性原因分析显示,饲料粮供给水平呈现明显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组内差异是区际差异的关键因素。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土地生产率、交通运输水平、粮食生产机械投入和饲料粮加工水平是饲料粮供给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粮供给 土地生产率 饲料粮加工水平 冷热点分析
下载PDF
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关联性分析
5
作者 史书汇 王晓云 李发文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为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的量化关系,基于ArcGIS对研究区地形因子及水系结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与提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针对细度比、河道维系常数、分... 为深入研究淮河流域皖西大别山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的量化关系,基于ArcGIS对研究区地形因子及水系结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与提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针对细度比、河道维系常数、分形维数、平均长度比和流域圆度的5个定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空间冷热点分析对水系格局及地形特征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形因子与水系结构特征参数在空间上普遍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最高达0.84;5个定量预测模型显著性水平P值均小于0.05,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研究区水系结构特征参数和地形因子存在“北冷南热”和“北热南冷”的显著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水系结构特征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 全局空间自相关 冷热点分析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
6
作者 文高辉 张紫怡 +4 位作者 田雨萌 方龙俊 王子诚 丁学谦 黄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利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58个市(州、区)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模型、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利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58个市(州、区)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模型、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以及赣湘鄂皖4省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总量和强度总体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湖北省的耕地面源污染强度与总量均位于前列。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强度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江西省整体上一直保持为低污染强度,湖北省则为高污染强度聚集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变化呈现出“区间震荡”的规律,且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迁移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总体表现为“东冷西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因此,长江流域中游段特别是湖北省和湖南省是未来进一步推进耕地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要统筹好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安全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面源污染 空间分异 迁移轨迹 冷热点分析 粮食主产区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云南省植被固碳能力与产水、土壤保持服务冷热点识别
7
作者 李子辉 张亚 +4 位作者 巴永 陈伟志 董春凤 杨梦娇 文方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7-1019,共13页
本文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并通过空间冷热点分析识别出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空间冷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固碳能力最大,最大值分别为590.02... 本文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评估植被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并通过空间冷热点分析识别出固碳能力与典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空间冷热点区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固碳能力最大,最大值分别为590.02和591.15gC/m^(2);固碳能力变化方面,迪庆、昭通、怒江、德宏以及临沧的固碳能力增加,占云南省地级市总数的37.5%;其余地区固碳能力呈下降趋势.整体来看,云南省植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2)2000~2020年,云南省产水服务能力最大值为2215.84和2045.83mm,产水服务总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2020年,云南省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总体呈增加趋势,仅有德宏土壤保持服务总量呈降低趋势,占云南省地级市总数的6.25%;昆明、迪庆、怒江等其他地区的土壤保持服务能力为增加趋势.(3)2000~2020年,云南省植被固碳能力-产水服务-土壤保持三项服务的综合空间热点布局变化较小,冷点布局变化较大.综合空间的热点区域(99%可信度、95%可信度、90%可信度)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等地区,其中,极热点区域(99%可信度)在西双版纳分布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固碳能力与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能力 典型生态系统服务 冷热点识别 驱动分析 云南
下载PDF
湟水流域典型区农业面源污染特征解析及空间格局
8
作者 常晓敏 王少丽 +3 位作者 管孝艳 黄佳盛 贾海峰 尤李俊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88,共8页
【目的】明确湟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污染贡献来源。【方法】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湟水流域典型区2010—2018年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态氮(NH_(3)-N)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运用时空分析及冷热点分析揭示不... 【目的】明确湟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时空特征及污染贡献来源。【方法】采用排污系数法估算湟水流域典型区2010—2018年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态氮(NH_(3)-N)的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运用时空分析及冷热点分析揭示不同类型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及空间格局。【结果】从时间上看,来自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源的污染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来自种植业源的污染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从污染物排放类型来看,TN、COD、NH_(3)-N排放量增加,TP排放量减少;从空间分布上看,污染排放强度在峡门桥和金滩断面区域较小,进入新宁桥后整体较高;排放负荷贡献率为畜禽养殖业>农村生活>种植业,其中COD为首要污染物。从冷热点分析来看,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桥头桥、新宁大通桥、西钢桥、西宁城东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金滩及三其桥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局部地区集聚程度减弱。【结论】湟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及主要污染来源具有显著差异,应重点关注畜禽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尤其需重视COD的减排;在重点防控区域方面,应重点关注进入新宁桥断面后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湟水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湟水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时空演变 冷热点分析 防控对策
下载PDF
基于车载CO_(2)/CH_(4)移动观测的城市站点空间代表性和热点识别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若男 王君 +6 位作者 刘远泽 陈珑珑 张弥 曹畅 齐冰 胡凝 肖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06-2118,共13页
基于车载激光气体分析仪于2020年冬季和2021年春季在杭州道路观测近地面大气CO_(2)和CH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不同区域道路近地面大气CO_(2)浓度与城市背景站差值(ΔCO_(2))的排序为工业区>商业居民混合区>沿江住宅区>自然风... 基于车载激光气体分析仪于2020年冬季和2021年春季在杭州道路观测近地面大气CO_(2)和CH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不同区域道路近地面大气CO_(2)浓度与城市背景站差值(ΔCO_(2))的排序为工业区>商业居民混合区>沿江住宅区>自然风景区,而CH4差值(ΔCH4)的排序为沿江住宅区>商业居民混合区>工业区>自然风景区,这说明城市CO_(2)和CH4排放源有差异.(2)城市CO_(2)和CH4排放热点同一位置多次观测浓度均高于周边地区30%以上,且CO_(2)和CH4浓度昼夜差异明显.(3)杭州隧道内CH4:CO_(2)浓度比值为(0.000912±0.00002),表明杭州主城区车辆以汽油车为主.(4)在高度约为20~30m的高架处观测的CO_(2)浓度对于不透水面影响的空间代表范围半径为2100~3100m,普通路面近地面观测CO_(2)浓度对于植被覆盖影响的空间代表范围半径为1900~6100m,由此可见,2000m半径对于高密度组网观测来说是较为合理的布局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CH4 移动观测 热点识别 空间代表性
下载PDF
中国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秋梦 贾宝全 +2 位作者 李彤 刘文瑞 李晓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764-5775,共12页
生态用地稳定性是生态用地数量与质量双重保护的重要载体。基于2000、2010、2020年的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并应用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揭示中国2000—2020年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格局特征;同时运用... 生态用地稳定性是生态用地数量与质量双重保护的重要载体。基于2000、2010、2020年的GlobeLand30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并应用生态用地稳定性指数,揭示中国2000—2020年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格局特征;同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生态用地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如下:(1)近20年中国生态用地面积总体减少了近7.44×10^(4)km^(2),以新疆西北部缩减最为明显;同时,耕地(76.5%)、建设用地(11.3%)的侵占是生态用地缩减的主要原因。(2)近20年中国稳定性生态用地数量变化不大,其空间分布与“胡焕庸线”较一致,其中热点面积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侧(42.3%),冷点面积在“胡焕庸线”东南侧(21.2%);以占稳定性总面积53%的高稳定等级的生态用地为主,集中分布在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中(24%)、低(23%)稳定等级数量相差不大,多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3)自然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与年日照时数,对生态用地稳定性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相较单一影响因素对生态用地稳定性变化更具解释力。生态用地稳定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究,能在动态背景下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国土空间优化配置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全面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稳定性 冷/热点分析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遥感监测的天山新疆段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阿卜杜热合曼·吾斯曼 玉素甫江·如素力 +2 位作者 张发 茹克亚·萨吾提 张旭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79-1792,共14页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指标,基于2001-2020年天山新疆段MODIS NDVI和气象遥感资料,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草地退化指数、冷/热点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 以植被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指标,基于2001-2020年天山新疆段MODIS NDVI和气象遥感资料,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草地退化指数、冷/热点分析、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草地退化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平均草地退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4.04%,草地退化指数为1.67,处于轻度退化水平。2)空间上,轻度退化草地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分布在天山西部和中段山区,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面积较小且不集中,95%以上的区域草地植被覆盖度变异系数小于0.2,总体上覆盖度的年际波动小,变化相对稳定。3)2001-2020年草地植被覆盖度受气候因子驱动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4.23%,主要分布在天山西部和东部,受非气候因子驱动的区域占总面积的55.77%,在山区和南北两侧地势较平缓的区域均有分布,说明非气候因子在天山新疆段草地的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该研究结论可为当地草地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草地退化指数 冷/热点分析 变异系数 天山新疆段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杰 马云霞 +2 位作者 刘丽娜 刘洋 申进朝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现以河南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水资源及环境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河南省2014—2018...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是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重要依据。现以河南省行政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遥感影像、水资源及环境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和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合对比分析河南省2014—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2014—2018年河南省EI值变化范围为60.6~63.5,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呈现稳中趋好态势,除开封市和济源市外,16个省辖市的EI值均有所增加,位于西部山区丘陵地带的三门峡、洛阳和平顶山市EI值增加明显。(2)2014—2018年河南省生态环境的G*i指数的高值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三门峡市和洛阳市,且5年内没有发生变化,较为稳定。G*i指数的高、低值区域与EI值的高值和低值区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状况 遥感 时空变化 冷热点 河南省
下载PDF
内蒙古耕地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生态修复分区
13
作者 舒翰俊 范顺祥 +4 位作者 姜亚东 王立群 李经纬 宇振荣 刘云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5-906,共12页
诊断识别耕地面临的生态风险是开展耕地生态修复、保障耕地生态安全的先决条件。以“自然-社会-景观”多维度空间量化内蒙古耕地景观生态风险影响因子,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完成耕地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以及各影响因子权重的量化;基... 诊断识别耕地面临的生态风险是开展耕地生态修复、保障耕地生态安全的先决条件。以“自然-社会-景观”多维度空间量化内蒙古耕地景观生态风险影响因子,通过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完成耕地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以及各影响因子权重的量化;基于评价结果,分析生态风险空间聚集特征,识别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并提出修复对策。结果表明:①内蒙古耕地景观生态风险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耕地景观破碎化、工矿污染、水资源胁迫和生境质量差是主要的生态问题。②耕地斑块分布集中、局部斑块面积大且完整、或沿河流分布时,其景观生态风险较低;耕地斑块分布零散、局部斑块破碎或处于大面积耕地的边缘时,其景观生态风险较高。③耕地景观生态风险低值显著聚集于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河套平原以及土默川平原西部,是显著的冷点区域;高值显著聚集于内蒙古南部,是显著的热点区域。将热点区域划定为重点修复区,建议实施耕地破碎化整治、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不显著区域划定为农田保育区,重点加强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业空间植被覆盖率;冷点区域划定为农业发展区,主要发展绿色农业,推进种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耕地 空间主成分分析 热点 冷点 生态修复 内蒙古
下载PDF
2001-2018年华北平原森林面积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李沁玲 阎建忠 +1 位作者 程先 王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7-124,共18页
探讨华北平原森林转型缓慢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国家制定促进华北平原森林转型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1-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华北平原森林变化时空特征.基于华北平原248个样本区县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 探讨华北平原森林转型缓慢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国家制定促进华北平原森林转型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01-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华北平原森林变化时空特征.基于华北平原248个样本区县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森林转型缓慢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8年间,华北平原森林转型进入面积净增加阶段,但进程仍然缓慢.林地面积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流失的主要去向均为耕地和草地,林地与耕地两者之间转换频繁.(2)森林净增加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中部丘陵地区、山东半岛沿海地区,森林净增加的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一带.(3)经济发展路径和国家森林政策路径在华北平原森林转型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其降水少而蒸发量大的自然条件、竞争性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制约华北平原森林转型的主要原因.建议优化农田防护林带布局,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林业政策和精细化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江苏黄淮平原一带林草一体保护,合理推动平原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协调好农、林业结构关系,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型 时空格局 冷热点 回归分析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冷热气流混合容腔温控系统建模及特性分析
15
作者 何震 杨钢 +1 位作者 储景瑞 李宝仁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3,共8页
面向高超声速飞行器总温模拟装置的冷热气流混合容腔温控系统主要由等离子加热器、电-气伺服阀、混合容腔等组成,存在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系统特性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开展气流温度控制方法研究难度较大。首先基于机理建模法建立混... 面向高超声速飞行器总温模拟装置的冷热气流混合容腔温控系统主要由等离子加热器、电-气伺服阀、混合容腔等组成,存在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系统特性复杂等问题,从而导致开展气流温度控制方法研究难度较大。首先基于机理建模法建立混合容腔、电-气伺服阀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受控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对等离子加热器进行开环离线辨识,从而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仿真模型,通过PID控制策略分析了混合容腔内冷热气流混合过程其出口气流温度的动、静态特性。同时通过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冷热气流混合容腔温控系统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为气流温度控制方法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气流 温度模拟 混合容腔 机理建模 系统辨识
下载PDF
基于谐波电阻的变压器箔式绕组温升在线修正
16
作者 弓子钧 张博 董婷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3年第8期18-25,共8页
绕组热点温度是配电变压器在线监测的重要指标,而现有的绕组温升在线计算方法未考虑箔式绕组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配电变压器不同谐波下等效电阻比值对箔式绕组结构进行辨识,然后对比线绕式和箔式两种绕组结构发热差异,对一种通过绕组... 绕组热点温度是配电变压器在线监测的重要指标,而现有的绕组温升在线计算方法未考虑箔式绕组结构产生的影响。通过配电变压器不同谐波下等效电阻比值对箔式绕组结构进行辨识,然后对比线绕式和箔式两种绕组结构发热差异,对一种通过绕组电阻变化计算绕组温升的算法进行了在线修正。该方法提供了一种通过谐波电阻比值预测箔式绕组热点温度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变压器 在线监测 热点温度 绕组结构辨识 谐波电阻
下载PDF
近30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分布变化
17
作者 赵明宇 贾浩 +4 位作者 石晓宇 潘义 黄妤韵 王凯澄 褚庆全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147,共10页
为量化冬小麦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基于水足迹理论和方法,在县域尺度上,科学分析了1985—2015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对水足迹冷热点分布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总量为1168.5... 为量化冬小麦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基于水足迹理论和方法,在县域尺度上,科学分析了1985—2015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并对水足迹冷热点分布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总量为1168.54×108 m3,在空间上呈现南部区域高、北部区域低的特点。冬小麦蓝水足迹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而绿水和灰水足迹则表现为南高北低。1985—2015年,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水足迹增加了54.8%,其中蓝水足迹和绿水足迹变化较小,而灰水足迹的占比增加了29.1%;空间分布上蓝、绿、灰水足迹均呈现北部降低、南部升高的变化趋势。冬小麦水足迹总量的重心呈现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近30年冬小麦水足迹在全局和局部均呈现空间集聚趋势,热点区域在2.5亚区扩大,冷点区域在2.2亚区扩大。以上研究结果为黄淮海农作区冬小麦布局优化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农作区 水足迹 冬小麦 时空分布 冷热点分析
下载PDF
金沙江流域(云南段)人居自然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研究
18
作者 鄢垚 夏既胜 王宇彤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57-63,共7页
基于2010、2015、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选取地貌、土壤、植被覆盖等10个环境质量因子作为人居自然环境质量评估指标,将熵权法、欧式距离函数等多方法复合建立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综合度量模型,通过GIS... 基于2010、2015、2020年3期遥感影像和其他多源数据,从自然环境的角度,选取地貌、土壤、植被覆盖等10个环境质量因子作为人居自然环境质量评估指标,将熵权法、欧式距离函数等多方法复合建立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综合度量模型,通过GIS趋势面、Moran's I指数及冷热点分析揭示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流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受坡度、地貌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环境质量优异地区的空间分布与坡度平缓、地貌适宜且植被良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重叠性;流域三期人居自然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表现为:空间维上,南部>北部、中部>东部>西部,从南到北,环境质量下降,中下游优于上游;时间维上,呈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尤其是中游以南的滇中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流域整体呈正相关集聚分布,置信度高的热点区以中下游以南的楚雄州及昆明地区为主;而置信度高的冷点区覆盖整个迪庆藏族自治州。研究得出的人居自然环境度量模型及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揭示的人居自然环境时空变异规律为区域进行灾害搬迁选址和环境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人居自然环境度量模型 Moran's I指数 冷热点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光伏电站在线热斑检测性能评价系统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耿洪彬 张英杰 +2 位作者 魏燕飞 毛晨旭 邢志同 《山东电力技术》 2023年第1期14-19,共6页
传统的热斑检测运维方式存在巡检效率低、多因素影响下的热斑成因不易判别等问题。为此,基于无人机巡检、红外图像等多源数据技术,结合基于斜率约束的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热斑定位方法、基于改进的鱼群灰色组合预测方法,设计热... 传统的热斑检测运维方式存在巡检效率低、多因素影响下的热斑成因不易判别等问题。为此,基于无人机巡检、红外图像等多源数据技术,结合基于斜率约束的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热斑定位方法、基于改进的鱼群灰色组合预测方法,设计热斑信息判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无人机红外与可见光检测的光伏电站在线热斑检测性能评价运维系统,对其进行实例应用,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热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该系统热斑定位精度高,可以主动筛除光伏组件热斑的外部影响因素,实现复杂热斑自动告警与定位排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热斑 无人机巡检 成因判定
下载PDF
关于解决数据中心局部热点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俊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23年第1期110-112,共3页
传统数据中心因设计、建设之初规划经验不足,随着数据中心设备的不断增加,数据中心内部分设备因制冷量不够、散热受阻等原因造成热量堆积,不仅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甚至宕机,严重的时候导致业务中断、数据丢失。在如何解决数据中心内设备... 传统数据中心因设计、建设之初规划经验不足,随着数据中心设备的不断增加,数据中心内部分设备因制冷量不够、散热受阻等原因造成热量堆积,不仅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甚至宕机,严重的时候导致业务中断、数据丢失。在如何解决数据中心内设备的局部热点问题方面进行研究,为数据中心使用方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以保证传统数据中心在线使用的情况下,消除局部热点,保障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热点 制冷量 冷/热通道 下送风、上回风 能量守恒定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