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mage and Text Relationship in TANG Yin's Scroll of Poetry and Painting
1
作者 YE La-me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1年第1期48-64,共17页
关键词 痕迹图像 文本 滚动 文化产品 文字 继电器 符号学 认识论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于跃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130,共7页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既是“意”与“象”的审美统一,也是“隐”与“秀”的辩证统一。诗歌意象侧重情景交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寓情于景和缘情造景两个方面;绘画意象主要在“意余于象”和“象外见意”两个地...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既是“意”与“象”的审美统一,也是“隐”与“秀”的辩证统一。诗歌意象侧重情景交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寓情于景和缘情造景两个方面;绘画意象主要在“意余于象”和“象外见意”两个地方用力,期望以此营造出意象相契的美学效果;书法意象强调形意合一,以“入神”与“妙有”为其审美追求的境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意象范畴的抽象性和具象性特征,既相互映衬,又彼此统一,表现出了复杂而多样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艺理论 诗歌意象 绘画意象 书法意象
下载PDF
诗画关系视角下“饮中八仙”的文图转释
3
作者 洪鑫 程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1期6-10,共5页
唐代题画诗的发展在杜甫之上达到了高潮,杜甫所创作的《饮中八仙歌》是其诸多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篇作品,它在体裁上往往被人怀疑为题画诗。该文通过对杜甫题画诗的罗列,认为《饮中八仙歌》在题材上并不一定属于题画诗,但在内容上极具其... 唐代题画诗的发展在杜甫之上达到了高潮,杜甫所创作的《饮中八仙歌》是其诸多名作中最为独特的一篇作品,它在体裁上往往被人怀疑为题画诗。该文通过对杜甫题画诗的罗列,认为《饮中八仙歌》在题材上并不一定属于题画诗,但在内容上极具其他诗体所不具备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更加接近于空间艺术的呈现,在多个层面促进了后世大量相关诗意画的转释。宋代之后,尤其李公麟以来的画家,唐寅、任仁发、张翀等以各自的独到理解打破了诗画壁垒,书写了《饮中八仙歌》的接受史长卷,也在多个方面加速了“饮中八仙”形象由语言到图像的超文本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饮中八仙 题画诗 诗意画 文图关系 诗画壁垒
下载PDF
“桃花源”意象的诗画空间叙事
4
作者 王怀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31-135,共5页
诗画空间的“桃花源”意象形成于文图语言对渔人经历的事件叙事。渔人在事件里经历的桃花溪、桃花源等多个地点被文图语言空间化,因此文图空间中渔人经历的事件不只是一连串的事实,还包括一个个画面空间。文图语言对事象的叙事创立起诗... 诗画空间的“桃花源”意象形成于文图语言对渔人经历的事件叙事。渔人在事件里经历的桃花溪、桃花源等多个地点被文图语言空间化,因此文图空间中渔人经历的事件不只是一连串的事实,还包括一个个画面空间。文图语言对事象的叙事创立起诗画空间的整体结构,文图语言对物象选择和组合“铺陈”出诗画的多维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在合乎渔人经历发展和“桃花源”意象形成的空间秩序中呈现出世外桃源的形象与天地人伦的勃勃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画空间 “桃花源”意象 结构 铺陈
下载PDF
AI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5
作者 陈志雄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第6期46-52,共7页
AI绘画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AI绘画技术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以图解文功能,具有应用于诗词教学的适切性。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发挥AI绘画工具文本分析、文本可视化、图文交互等功能优势,创新中职诗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 AI绘画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AI绘画技术在语言教学领域具有以图解文功能,具有应用于诗词教学的适切性。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发挥AI绘画工具文本分析、文本可视化、图文交互等功能优势,创新中职诗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及艺术创造能力。AI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是在直观教学原理、语图互文理论、认知图式理论、格式塔理论等理论指导下,将AI绘画技术与诗词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性教学策略,包含言图互仿、图嵌于言、图丰于言、言图互间四种策略。阶段性实验证明,AI绘画以图解文的中职诗词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与AI绘画工具高频互动,推动学生的诗词学习由浅层理解向深度领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绘画 诗词教学 语图互文理论 认知图式理论 格式塔理论
下载PDF
文学与图像视野下唐代诗歌女性形象书写
6
作者 杨贺 《保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83-91,共9页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六法”论为仕女画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学理支持,并开启了新的文艺美学走势。唐代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践行了六朝人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为诗歌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唐代诗人将仕女...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六法”论为仕女画艺术风格的演变提供了学理支持,并开启了新的文艺美学走势。唐代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践行了六朝人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为诗歌人物形象的传神描写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唐代诗人将仕女画的“骨法用笔”、线条勾勒和敷彩设色等艺术技巧施之于诗歌女性形象描写中,从而刻画出“气韵生动”的女性形象。唐代诗歌与绘画艺术上的互通、互渗不仅体现在高超精妙的技巧上,更体现在深层次的艺术精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图视野 唐诗 绘画 艺术精神
下载PDF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诗歌意象的视觉张力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亚蜀 张新水 赵丽娟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0-41,共2页
本文从研究视觉意象艺术效果出发,分析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三首诗歌中的意象带给读者的视觉张力.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现代文坛上一位独具匠心的诗人,他将诗歌与绘画艺术融合在一起,使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 本文从研究视觉意象艺术效果出发,分析了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三首诗歌中的意象带给读者的视觉张力.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现代文坛上一位独具匠心的诗人,他将诗歌与绘画艺术融合在一起,使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立体效果.这种写作技巧对现代诗歌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绘画 诗歌 张力
下载PDF
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以元代揭傒斯题画诗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悦 廖少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3-126,共4页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斯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题画诗作家,他的题画诗意义深远,所表现的"幽人高卧"的山水意境、咏物咏怀的人生理想和诗画融合的审美追求堪称艺术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诗 揭斯题画诗 诗画互补 审美意象
下载PDF
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意境营造 被引量:8
9
作者 唐莉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22510-22511,22663,共3页
就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质,从空间序列、园林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方面,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各个要素展现了其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强调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特性使其与中国传统的诗文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其与... 就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质,从空间序列、园林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方面,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各个要素展现了其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强调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特性使其与中国传统的诗文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其与诗文绘画一样讲究写意,追求意境。分析了意境的内涵特征,即互生性、虚实性、关联性,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写实与写意、造景与借景、移情与象征的意境营造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营造的要点,强调应注重对环境、体验、经验、手法的理解,以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来展示空间场所感,营造空间意境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文绘画 古典园林 现代景观 意境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的诗画理论看图文内在张力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向荣 巩辉 《包装学报》 2014年第3期66-70,共5页
中国古代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命题主要有二:诗画同源与诗画一律。至明清时期,前者演变为"以书入画",后者则演变成"题诗入画"。诗与画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各有其内在张力,诗与画,或者说文学与图像的相互言说,建构了二... 中国古代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命题主要有二:诗画同源与诗画一律。至明清时期,前者演变为"以书入画",后者则演变成"题诗入画"。诗与画是两门不同的艺术,各有其内在张力,诗与画,或者说文学与图像的相互言说,建构了二者互文表达的共同情境,也由此形成了图文关系的张力表达。以诗画关系为切入点,对当下图文关系展开学理渊源层面的考察,将有助于理解当下图文战争的学理立场和图文的互文建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诗画理论 图文关系 张力
下载PDF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颖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57-60,共4页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图式 诗歌翻译 意象 符际翻译 图画
下载PDF
新疆山水画“前史” 被引量:1
12
作者 贺万里 杜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38,7,共10页
在水墨形态的新疆山水画出现之前,几千年的新疆风景风物,或以史籍记述,或以诗歌吟颂,以岩画壁画的事件背景,或宫廷绘画和西画民俗题材的样式展现于出现;新疆山水风情以被中原民众所熟悉接受的途径和新疆地域美术演进的双重路径迁延至二... 在水墨形态的新疆山水画出现之前,几千年的新疆风景风物,或以史籍记述,或以诗歌吟颂,以岩画壁画的事件背景,或宫廷绘画和西画民俗题材的样式展现于出现;新疆山水风情以被中原民众所熟悉接受的途径和新疆地域美术演进的双重路径迁延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热衷于西北风情的画家那里,初露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山水画 岩画 洞窟壁画 唐诗意象
下载PDF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与版本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红扬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1,共9页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 以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初稿版的发现为契机,开展其版本之比较研究。该文凡六版,五易其稿。自初稿至终稿,时间上跨越了半个世纪,写作和修订可分三个时期。早期形成的初稿以英文写作,与其他近现代学人一起,开启诗画关系研究新阶段;中期中文版问世,受滕固激发并与其呼应,亦与《谈艺录》相互参见;后期中文版修订与《管锥编》写作并行,二者美学与哲学思想亦互通。自初稿至终稿,打通新旧中西的初衷一以贯之,融汇学科门类的意识递次增进,议论分析愈见注重事物相反相成之关系。版本的递次修改,彰显个人学术之精进,也受时代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佚文 中国诗与中国画 文学与图像 诗画关系
下载PDF
宋诗中的宋画——以惠崇小品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亚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0-166,共7页
宋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奇峰迭起,但因为年代久远,不少作品难以流传,而美术理论史却对此陈陈相因;另一方面,历代美术史著作对一些宋代绘画和画家的概念化描述,使得我们难以窥见很多杰出画家作品的真容。宋代又是诗画深度融合的时代,宋... 宋代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奇峰迭起,但因为年代久远,不少作品难以流传,而美术理论史却对此陈陈相因;另一方面,历代美术史著作对一些宋代绘画和画家的概念化描述,使得我们难以窥见很多杰出画家作品的真容。宋代又是诗画深度融合的时代,宋诗对于宋画有大量的吟咏,并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呈现出宋代绘画中的意象与诗境,为我们了解宋代绘画提供了一个独特途径。宋诗中有不少名家名作涉及到惠崇其人其画,为我们提供了惠崇画作的物质载体、色彩、意象乃至意境等各方面的信息。相对于中国绘画史中的模糊身影,宋诗为我们传达了一个更加富于诗意和禅意的惠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艺术作品 宋诗 宋画 九僧 惠崇 图像修辞 诗意 禅意 意象
下载PDF
再现与接受:文图关系视野下的乔仲常《后赤壁赋图》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征宇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4-98,236,共5页
受苏轼《赤壁赋》的影响,赤壁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源远流长的母题,相关画作层见叠出。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运用白描、异时同图、文图结合等方式将赋文进行图像转译,其中文字的介入使画作精确展现了赋文的情节,充分传递出图像的叙... 受苏轼《赤壁赋》的影响,赤壁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源远流长的母题,相关画作层见叠出。北宋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运用白描、异时同图、文图结合等方式将赋文进行图像转译,其中文字的介入使画作精确展现了赋文的情节,充分传递出图像的叙述性。同时,画作采用提炼物象、虚实结合等方式,凸显苏轼在赋文中所蕴藏的四段诗意旅程,画家本身对于赋作的理解与接受也渗入其中,观者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与阅读体验,能够通过观看该画作实现对于苏轼原作的想象,满足对于诗意生活的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赤壁赋图》 乔仲常 文字 图像 诗意
下载PDF
艺术是中国文人园林的美学主题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筱祥 《风景园林》 2005年第2期32-39,共8页
在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园林,是由学者、画家、诗人,或者是由被贬官谪居的士大夫或怀才不遇的才子设计的。本文阐明:第一,在中国文人园林中,艺术是作为园林造景布局的主角的(图1、图2、图3)。有时园林造景就像一幅有生命的,步移景异的天然... 在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园林,是由学者、画家、诗人,或者是由被贬官谪居的士大夫或怀才不遇的才子设计的。本文阐明:第一,在中国文人园林中,艺术是作为园林造景布局的主角的(图1、图2、图3)。有时园林造景就像一幅有生命的,步移景异的天然图画,有时一块“太湖石”便是一座抽象雕塑,有时一处人造溪谷,正在演奏一部天籁乐章,或植花木以倾情,或设亭榭以赏景。第二,本文又指出,在文人园林艺术作品的创作进程中,必经过三个递进的美学序列境界:第一为“生境”,即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第二为“画境”,即视觉与听觉形象美的境界;第三为“意境”即心灵美与理想美的境界。最后,本文又提出,中国古典文人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她是一个通过光信息、声信息、符号信息,贮存了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的“爱心”与“情感”的“宝库”作为结论。本文最后还指出,这个“宝库”中的许多信息,即使是对现代的追逐时尚的崇洋的景观大师们,也许也是很有用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 园林艺术主角 园林艺术创作进程的三个递进的美学序列境界 步移景异 诗情画意 尺幅窗 无心画
下载PDF
寻找语图关系中的缺失之环--以画学对苏诗的贡献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关鹏飞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6-123,共8页
在文学影响图像的顺势下,图像对文学表现出不易觉察的反哺作用。以提倡"诗画一律"的苏轼为例,画学对其诗学的反哺作用表现在3个层面:首先,画中物象能够唤醒诗中汉字的图像意味;其次,画面不仅推动苏轼诗歌空间的二维平面化,也... 在文学影响图像的顺势下,图像对文学表现出不易觉察的反哺作用。以提倡"诗画一律"的苏轼为例,画学对其诗学的反哺作用表现在3个层面:首先,画中物象能够唤醒诗中汉字的图像意味;其次,画面不仅推动苏轼诗歌空间的二维平面化,也促使诗句与画中物象呼应、诗篇借鉴画轴的分合形态、诗中写景视角继承画卷的两种展读方式。最后,诗学中更存在画论渗透现象,主要表现在画论对诗学眼光的磨砺、对诗歌理论的强化、对诗歌现象如以文为诗的补充等。图像对文学的反哺作用有助于重新审视语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图 诗画 反哺 苏轼
下载PDF
唐代诗画中的长安意象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慨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7,共9页
从本质上来看,绘画其实是一种文化想象,是一种表达、建构或象征环境的特殊方式。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经由创作主体的感知和理解,以艺术的语言加以表现,其过程不是写真和被动反映,而是认知、选择和意象表达的过程,是阐释环境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看,绘画其实是一种文化想象,是一种表达、建构或象征环境的特殊方式。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经由创作主体的感知和理解,以艺术的语言加以表现,其过程不是写真和被动反映,而是认知、选择和意象表达的过程,是阐释环境的过程。这样的理解,为我们重建了环境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绘画成为环境认知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绘画中对环境表达的选择倾向,我们必须从地理条件和创作主体的个性和情感两方面入手,才能做出客观的分析。文章通过唐代诗画中长安意象的比较研究,考察唐代长安地域的文化空间和历史空间在绘画作品中的艺术表达,进一步发现创作主体对长安地域人文空间的理解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诗画美学 唐代诗画 长安意象 环境理解 艺术表达
下载PDF
保卫“诗中有画”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赠怡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7-90,共4页
"诗中有画"的美学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主要因为它在四个方面面临着挑战:一是诗中之画能否可画、能不能与物质绘画相等同;二是诗歌追求绘画式形象性是否有意义;三是对立面的诗画能否统一;四是莱辛的诗画观是否意味着"... "诗中有画"的美学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主要因为它在四个方面面临着挑战:一是诗中之画能否可画、能不能与物质绘画相等同;二是诗歌追求绘画式形象性是否有意义;三是对立面的诗画能否统一;四是莱辛的诗画观是否意味着"诗中有画"的美学意义寿终正寝。因此,要恢复"诗中有画"应有的美学地位和价值,就需要对这四个方面一一厘清,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中有画 心灵赋形力 直观形象性 对立统一 莱辛
下载PDF
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意”“象”“境”关联初探——以隋唐五代艺术批评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清玉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21-27,共7页
"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 "象""意""境"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丰富的理论资源,也是当下语言-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对象。在隋唐五代的艺术批评中,对创作主体层面的"意"格外重视,将其看作审美意象创构的内在根本动因。这一点在诗学与画论中基本是一致的。皎然提出"因意成语"与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命题相呼应;"意"与"笔"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艺术呈现出的"形"与"神"的关系。绘画理论中重"意"的观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绘画发展的文学化趋势。王昌龄把意象作为诗歌创作的核心,只是没有止步于"象",而是通过"象"抵达"境"。其审美对象出现了由"象"到"境"的游移,理论批评的视角也多有"象"与"境"关系的探讨,如"境生于象外"等。绘画观念中的"景"的范畴,突破了"应物象形"的摹写传统。艺术即在于以有限之象、可观之景表现和传达无限之象、可思可想之景,这种藉以实有表现虚无,乃是意境之根本意义。通过对隋唐五代艺术批评观念的语-图视角的观照,一方面可以把握这一时期文学与绘画在美学层面上的密切关联,革新对诸如"意境"等重要命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当下建构文学图像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存笔先 由象到景 境生于象外 意境 诗画同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