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贞伯等拍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的内容及价值
1
作者 张建荣 宋利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1,共9页
敦煌研究院有4万多张石窟影像档案资料,经过多年整理陆续进行数字化扫描后现已经保存于敦煌研究院数据库。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之前尚未整理的8000余张不同介质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进行了整理。这8000余张石窟影像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8... 敦煌研究院有4万多张石窟影像档案资料,经过多年整理陆续进行数字化扫描后现已经保存于敦煌研究院数据库。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之前尚未整理的8000余张不同介质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进行了整理。这8000余张石窟影像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李贞伯与其他同事拍摄的,其内容主要为敦煌石窟艺术及常书鸿先生等莫高窟守护者们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各方面的影像档案记录,是研究敦煌石窟壁画保存状况、自然演变、敦煌研究院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影像档案 李贞伯 内容 价值
下载PDF
宝刹飞来 蜂台合势: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4窟建筑意匠探讨
2
作者 周真如 孙毅华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3期123-135,共13页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 敦煌晚唐第14窟是一座以塔的意象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中心塔柱窟。本文对第14窟西披建筑图像与中心龛柱所组成的宝塔形象进行理论复原,并结合窟内另外四处塔图像、佛教与装饰图像,探讨中心宝塔形象对石窟空间意象的塑造。提出其中心龛柱造型借鉴吐蕃风格弯柱塔图像的可能。剖析晚唐石窟设计如何通过建筑空间的十字对称,建筑与雕塑、图像空间的穿插和装饰渲染等方式,营造了突出主塔的五佛曼陀罗坛场。讨论宋初重修时补绘的法华塔图像和莲花图案与晚唐宝塔形象在视觉与主题上的关联,及由此完成的法华塔与华藏世界之叠映。提出研究敦煌建筑艺术中复合空间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第14窟 中心柱窟 塔图像 五佛曼陀罗 法华塔 华藏世界 重修 复合空间
下载PDF
敦煌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考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佐藤有希子 牛源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41,129-130,共9页
敦煌地区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表现形式独特,经常与观音、地藏等组合出现。这一时期的毗沙门天开始与带有救度众生等现世利益的职能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毗沙门天信仰从起初的护国祈愿到去除众生苦难的各种现世利益,具有超越性的世俗信... 敦煌地区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表现形式独特,经常与观音、地藏等组合出现。这一时期的毗沙门天开始与带有救度众生等现世利益的职能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毗沙门天信仰从起初的护国祈愿到去除众生苦难的各种现世利益,具有超越性的世俗信仰根基很深。吐蕃时期敦煌的图像不能说只是一个地方的作品,而应该将中原的毗沙门天信仰情况作为其有力的比较对象进行再认识。这一时期的图像,对于时代和地域较为广泛的毗沙门天王像研究,具有不可回避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沙门天王像 敦煌石窟 吐蕃时期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被引量:18
4
作者 谢继胜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1,共11页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壁画是藏区以外现存最早、 最完整的藏传风格寺庙壁画,在藏传佛教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断代意义。该窟壁画中的个 别双身图像不见于传统的藏传佛教造像体系,对壁画双身像身份的确定,有助于对整个壁画 表现的宗教义理、教派传承,乃至于艺术风格和创作年代的判定。作者根据谢稚柳先生《敦 煌艺术叙录》的藏文记音和藏传佛教造像学描述,对壁画中的双身图像进行了初步的辨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第465窟 壁画 藏传佛教 佛教造像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维摩诘像与吴道子画风 被引量:4
5
作者 魏迎春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7,232,共5页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是盛唐时期开凿的洞窟,壁画保存完整,艺术价值较高,尤其是东壁门南的维摩诘像,受到艺术史家的高度关注,认为具有吴道子画风。文章通过对该窟年代问题的探讨、维摩诘像与吴道子画风的比较,认为第103窟艺术风格可能早于... 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是盛唐时期开凿的洞窟,壁画保存完整,艺术价值较高,尤其是东壁门南的维摩诘像,受到艺术史家的高度关注,认为具有吴道子画风。文章通过对该窟年代问题的探讨、维摩诘像与吴道子画风的比较,认为第103窟艺术风格可能早于吴道子时代,该窟艺术成就是当时寺观艺术处在高峰时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煌学 莫高窟第103窟 维摩诘像 吴道子 吴家样 盛唐艺术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敦煌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图像与叙事 被引量:7
6
作者 占跃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2,共7页
图像是一种与文字相等同的传播佛教思想的重要工具。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在绘画叙事的清晰性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敦煌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叙事结构安排巧妙,情节单元分隔清晰,衔接自然,画面空间的整体性与间断性结合完美,形象细... 图像是一种与文字相等同的传播佛教思想的重要工具。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在绘画叙事的清晰性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敦煌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叙事结构安排巧妙,情节单元分隔清晰,衔接自然,画面空间的整体性与间断性结合完美,形象细节描绘生动,这些使得这幅壁画在宗教绘画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257窟 故事画 图像 九色鹿本生 情节 叙事
下载PDF
关于佛教感通图像研究的新成果——《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读后感言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本稿评述了新近出版的《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著述,认为该书具体而微地论述了敦煌石窟佛教感通图像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找出此类图像的基本发展规律,并阐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了解敦煌佛教感通图像。
关键词 敦煌石窟 佛教感通图像
下载PDF
图像角色的转换与形成——以敦煌石窟观音经变为中心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景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2-20,共9页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壁画,《观音经》变相完全从《法华经》变相中分离出来,则是... 观音菩萨,因《妙法莲华经》的流传而深入人心,北凉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从《法华经》中被抽出来别行,成为《观音经》。敦煌石窟保存了大量依据《普门品》或《观音经》绘制的壁画,《观音经》变相完全从《法华经》变相中分离出来,则是在初唐时期。莫高窟第217窟东壁的观音题材经变是目前最早的具有完整意义的观音经变,而之前出现的观音题材类经变画均没有脱离《法华经》变相的范围,只是法华经变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称为观音普门品变或法华经变观音普门品。第217窟观音经变具有经变画的一般特征,中央出现了主尊说法像,且脱离了法华经变而独立存在。第217窟观音经变的出现,完成了观音菩萨图像从法华经变附属向独立经变角色的转变,使敦煌观音信仰从辅助向独立信仰功能转换,具有特殊意义,也对敦煌以后观音经变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经变画 观音经变 石窟考古 图像功能
下载PDF
8—10世纪敦煌无遮斋会浅识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德 纪应昕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共8页
8—10世纪,敦煌出现了冠以"无遮"之名的佛教斋会,用于祭奠先亡、印沙和石窟庆典等;由于地域和人口的限制,虽然内容广为涉及,但规模不可能与帝王和国家级道场的无遮大会相提并论。印沙和石窟营造落成庆典等的"无遮"... 8—10世纪,敦煌出现了冠以"无遮"之名的佛教斋会,用于祭奠先亡、印沙和石窟庆典等;由于地域和人口的限制,虽然内容广为涉及,但规模不可能与帝王和国家级道场的无遮大会相提并论。印沙和石窟营造落成庆典等的"无遮",体现了敦煌特色的地域文化与时代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无遮斋会 印沙 庆窟
下载PDF
敦煌石窟供养人服饰艺术图像资料的特色和价值
10
作者 张先堂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56-60,共5页
本文指出敦煌石窟供养人服饰艺术图像资料具有历史悠久、序列完整、数量巨大、形态丰富、文化交融、民族特色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并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服饰史学科建设、石窟考古研究和当代服饰工艺美术研究、设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敦煌石窟 供养人 服饰 图像
下载PDF
再谈唐代倚山立佛式“圣容像”——从开元二十五年贾元封等八人造玉石圣容像谈起
11
作者 张小刚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0-222,共13页
凉州番禾县圣容像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高僧刘萨诃西行至番禾御谷所预言的八十余年后在这里裂山而出的石像。敦煌石窟中凉州番禾县圣容像的标准形象是右臂直垂于体侧,右手掌心朝外作与愿印,左手于胸前握袈裟衣角,身后表现山岩的立... 凉州番禾县圣容像是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高僧刘萨诃西行至番禾御谷所预言的八十余年后在这里裂山而出的石像。敦煌石窟中凉州番禾县圣容像的标准形象是右臂直垂于体侧,右手掌心朝外作与愿印,左手于胸前握袈裟衣角,身后表现山岩的立佛造像(倚山立佛像)。在今山西与古凉州等地区发现的唐代类似姿势并且题作“圣容像”的造像,很可能也是凉州番禾县圣容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容像 敦煌石窟 凉州番禾县瑞像 刘萨诃 倚山立佛
下载PDF
“数字壁画建筑”敦煌壁画中建筑的数字化构建——以敦煌莫高窟第361窟南壁西起第一铺壁画图像中佛寺建筑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巧雯 张加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为例,结合中国唐代古典建筑特点,提出了一种从二维壁画图像到三维信息模型的数字化技术方法。首先对壁画全景与建筑特征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构建技术,依照古建筑建造规律和模数尺寸关系,经原境信息... 本文以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为例,结合中国唐代古典建筑特点,提出了一种从二维壁画图像到三维信息模型的数字化技术方法。首先对壁画全景与建筑特征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构建技术,依照古建筑建造规律和模数尺寸关系,经原境信息解读、构建方案设计、三维构建实践,将壁画二维建筑信息转换为三维建筑信息,实现壁画中建筑的数字化呈现。本方法为历史绘画作品中古典建筑的三维构建与呈现提供了思路与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壁画 历史建筑图像 数字化构建呈现 实践方法探索
下载PDF
莫高窟148窟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蕾 《建筑与文化》 2019年第11期247-249,共3页
莫高窟148窟是盛唐敦煌大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槃窟,其中的塑像、壁画与洞窟均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同时制作完成。148窟中的经变画涵盖了当时最流行的几种类型,涅槃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弥勒经变、天请问经变。这些经变为... 莫高窟148窟是盛唐敦煌大族开凿修建的一个大型涅槃窟,其中的塑像、壁画与洞窟均为唐代宗大历年间同时制作完成。148窟中的经变画涵盖了当时最流行的几种类型,涅槃经变、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弥勒经变、天请问经变。这些经变为了凸显佛国世界的庄严、宏大,运用大量的篇幅来表现佛国世界的建筑,这些建筑形象基本是以现实中的建筑为参考,是研究唐代建筑的重要资料。文章将对148窟东壁南侧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中的建筑进行解读,从而探索唐代建筑群的组合可能,以及建筑单体所具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148窟 观无量寿经变 建筑形象 平面布局
下载PDF
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1窟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考释
14
作者 吕晓楠 《吐鲁番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01-112,155,F0003,共14页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1窟是高昌回鹘晚期(公元13世纪)营建的一个重要洞窟,壁画题材比较复杂。本文主要对该窟的正壁、左侧壁两铺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进行考察。比照佛教典籍“净土三经”相关内容辨析后认为,该窟的正壁、左侧壁两铺西方净土经...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1窟是高昌回鹘晚期(公元13世纪)营建的一个重要洞窟,壁画题材比较复杂。本文主要对该窟的正壁、左侧壁两铺西方净土经变图像进行考察。比照佛教典籍“净土三经”相关内容辨析后认为,该窟的正壁、左侧壁两铺西方净土经变图像均为观无量寿经变题材。并且,本文比较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1窟左侧壁观无量寿经变与敦煌石窟观无量寿经变发现,前者的“中堂”配左右条幅构图形式、画面解读设计、图像内佛寺院落建筑类型和式样,以及题材组合,均源于后者。这也为敦煌石窟佛教艺术向西传播提供了一个鲜明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孜克里克石窟第41窟 西方净土经变图像 观无量寿经变 敦煌石窟
下载PDF
敦煌石窟影像档案预防性保护初探
15
作者 张建荣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4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敦煌研究院保存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拍摄的5万多张敦煌石窟影像档案,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存这批历史影像档案承载的信息价值和凭证价值,对抗历史底片存在的老化现象,如影像底片发黄、霉变、褪色等,石窟影像档案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敦煌研究院保存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拍摄的5万多张敦煌石窟影像档案,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存这批历史影像档案承载的信息价值和凭证价值,对抗历史底片存在的老化现象,如影像底片发黄、霉变、褪色等,石窟影像档案的预防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推进数字化保存的同时,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保存和保护的方法,改变目前石窟影像档案的保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长久保存好这批极其珍贵的石窟影像档案。通过详细梳理敦煌研究院石窟影像档案的内容、价值和保存现状,分析目前档案库房保存环境及保存载体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提出了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相关建议,并提出加强和完善影像档案保护的有效建议,为今后敦煌研究院档案馆的建设和石窟影像档案的长久保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影像档案 保存载体 预防性保护
原文传递
榆林窟第25窟“藏汉婚礼图”的再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于柱 张福慧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6-92,125,共7页
榆林窟第25窟婚礼图描绘的实是敦煌地区吐蕃新郎与汉人新娘拜堂成礼的历史画面,其绘制时间当为曹氏归义军时代。在归义军维护政权稳定、吐蕃移民获取地方认同和汉人社群缓解性别比例失衡等多元历史诉求的推动下,伴随吐蕃移民由部落民向... 榆林窟第25窟婚礼图描绘的实是敦煌地区吐蕃新郎与汉人新娘拜堂成礼的历史画面,其绘制时间当为曹氏归义军时代。在归义军维护政权稳定、吐蕃移民获取地方认同和汉人社群缓解性别比例失衡等多元历史诉求的推动下,伴随吐蕃移民由部落民向乡司百姓的身份提升,敦煌藏、汉族群间的族际通婚最终在曹氏归义军时代实现了公开化与合法化。榆林窟第25窟"藏汉婚礼图"即是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有力见证,反映了唐宋之际敦煌汉、藏族群认同与融合的最终历史归宿,为研究这一时期西北吐蕃移民婚姻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藏汉婚礼图 吐蕃移民 归义军
原文传递
敦煌研究院收藏感光影像档案保存状况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建荣 程锦源 +3 位作者 罗灵 程思远 祁赟鹏 周亚军 《档案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147,共5页
敦煌研究院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00年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等重要文物的感光银盐黑白照相底片、彩色照相底片、幻灯片以及黑白玻璃底片是研究敦煌文物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影像资料档案。通过对这批感光影像档案调查研究发现,除少... 敦煌研究院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2000年拍摄的敦煌莫高窟等重要文物的感光银盐黑白照相底片、彩色照相底片、幻灯片以及黑白玻璃底片是研究敦煌文物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影像资料档案。通过对这批感光影像档案调查研究发现,除少量早期彩色照相底片出现了褪色现象外,其余感光影像档案保存状况良好,未发现明显的病害现象。本文在敦煌研究院收藏感光影像档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敦煌研究院收藏感光影像档案保存状态良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光影像 档案保护 敦煌
原文传递
“一佛五十菩萨图”新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天舒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109-121,418,共14页
'一佛五十菩萨图'是一种瑞像,即所谓来自印度的特殊图像,目前中国所发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全部出自初唐时期。然而据文献记载,该图像在此以前的几个世纪就己经传入中国。可惜以前并没有发现唐以前的和印度的'一佛... '一佛五十菩萨图'是一种瑞像,即所谓来自印度的特殊图像,目前中国所发现的'一佛五十菩萨图'全部出自初唐时期。然而据文献记载,该图像在此以前的几个世纪就己经传入中国。可惜以前并没有发现唐以前的和印度的'一佛五十菩萨图'。本文提出敦煌莫高窟第272窟的主像就是'一佛五十菩萨图'并进一步探讨该图像的印度原型及其菩萨数量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Ruixiang IMAGE 'One BUDDHA and Fifty Bodhisattvas' dunhuang CAVE 272 the Mohammed-Nari STE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