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gration Rather Than Assimilation-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1
作者 Hu Haos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0-306,共7页
The first Chinese gold diggers arrived in Australia in 1850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As time goes by,so many immigrants from China settled down in Australia as permanent residents or citizens.I will analyse... The first Chinese gold diggers arrived in Australia in 1850s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As time goes by,so many immigrants from China settled down in Australia as permanent residents or citizens.I will analyse Chinese immigrants of Australia in language,values,social life and the social altitude towards them through their identity shift.I will also put forward the point of view that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rather than only be assimilated by the other culture is a sensible choice for Chinese immigrants to reshape their identity.Chinese immigrants in Australia will reinvent their distinctive identity to organize their internal sense of cohesion and membership successfully and find their social belongingness and sense of security in Austral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中国 同化 澳大利亚 整合 澳洲 社会生活 第一代
下载PDF
Mexican Identity on YouTube: A Youngsters' User Approach
2
作者 Jacob Banuelo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3年第3期141-153,共13页
关键词 用户配置文件 墨西哥 青少年 文化认同 后现代主义 定量分析 弗里德曼 知名度
下载PDF
Youth in Mainstream Arab Media: A Hybrid, Thus Consensual, Television Construct
3
作者 Rayya Roumano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4年第1期42-47,共6页
关键词 电视产业 阿拉伯 混合动力 流媒体 娱乐节目 社会建构 民族主义 不确定性
下载PDF
The Bamboos of Blekinge: The Writing of Cultures in Swedish Proletarian Fiction
4
作者 Paul Tenngart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5年第7期495-504,共10页
关键词 文化空间 瑞典 小说 英语翻译 写作 竹子 创作方式
下载PDF
从文本旅行到文化杂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的译介路径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沐子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如何通过翻译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需要解决的症结性问题。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阈下,异质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的"第三空间"内协商、交流并融合出新,从而生成"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 如何通过翻译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需要解决的症结性问题。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阈下,异质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的"第三空间"内协商、交流并融合出新,从而生成"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新生事物,异质文化间的差势因而得以消解。"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文学的外译提供了一种更为适用的"杂合"的文化观与方法论,我们应从翻译策略、译介心态、译者群体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译出文学 文化身份 "第三空间" 文化杂合
下载PDF
疏离与融入: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认同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淑娇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移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有关身份认同的文化问题。文化视野中的移民身份转换和认同经历了疏离阶段对“我是谁”的追问,以及融入阶段对“我们”的重新建构的复杂过程,并最终不得不面对移民城市杂糅文化语境中多重身份认同的新焦虑。
关键词 移民 文化身份 认同 文化杂糅
下载PDF
根系生长与共识营造--基于他乡、原乡、第二故乡的生态博物馆路径
7
作者 李芳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3期50-53,共4页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文化传播的媒介语境迭代,地域之间人口流动加剧,以蚁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白领等为代表的我国城市新移民群体,业已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亟需投射人文关注的人口集群。本文以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文化传播的媒介语境迭代,地域之间人口流动加剧,以蚁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白领等为代表的我国城市新移民群体,业已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亟需投射人文关注的人口集群。本文以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为交叉研究视野,从实践视角切入分析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坚守、保护、展现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在构建城市新移民群体文化认同中所呈现出的理论模型及其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文化认同 新移民群体
下载PDF
西北空间视域下的秦腔北传考论
8
作者 徐海波 《音乐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53-62,4,共11页
秦腔作为采用板腔体结构的戏曲,其唱腔的主要特征为变化发展的一对上下句,其中上句尾部落音较宽,下句尾部落音较严,这由文体结构中奇数句尾韵较宽,偶数句尾韵相同所决定。文章认为,秦腔产生于今甘肃境内的可能性极小,产生于山陕境内的... 秦腔作为采用板腔体结构的戏曲,其唱腔的主要特征为变化发展的一对上下句,其中上句尾部落音较宽,下句尾部落音较严,这由文体结构中奇数句尾韵较宽,偶数句尾韵相同所决定。文章认为,秦腔产生于今甘肃境内的可能性极小,产生于山陕境内的可能性最大。秦腔概念的内涵是变化的,早先指多种多类戏曲声腔,当下所指实为1912年西安易俗社改革后的西安秦腔,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传播至西北各地,由于传播时间短,各地秦腔唱词依旧使用关中方言,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未形成新的剧种。西北地区明清至民国以来的政区整合与陕甘移民促使西北各地汉族形成了相同的文化认同基础,这是秦腔等传统文艺能在西北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文化认同 移民 梆子腔
下载PDF
瓜州县广至乡生态移民社区文化认同研究
9
作者 刘梦菲 王文棣 《热带农业工程》 2023年第1期129-133,共5页
生态移民社区文化认同能有效反映移民对搬迁社区文化的融入和归属感。本文以广至乡生态移民对社区文化认同情况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广至乡社区文化认同存在文化活动形式陈旧,缺乏创新... 生态移民社区文化认同能有效反映移民对搬迁社区文化的融入和归属感。本文以广至乡生态移民对社区文化认同情况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广至乡社区文化认同存在文化活动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文化氛围缺乏,村民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归属感不强;社区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生态移民社区居民的文化融入和归属感产生了消极影响。基于生态移民社区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社区活动,形成社区文化特色;满足村民文化需求,增强村民参与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培育社区组织资源,促进移民社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融合等对策,以期对促进生态移民社区文化认同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社区文化认同 调查 建议
下载PDF
“双重意识”下的困境与超越--文化身份视域下《尼克尔男孩》的解读
10
作者 乔昊阳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3-68,共6页
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二度斩获普利策奖的佳作《尼克尔男孩》,揭露了美国吉姆•克劳时期一所劳教学校长达百年的种族主义罪恶历史。小说刻画了非裔主人公困囿于“白人与(种族)他者”的二元对立逻辑而深陷“双重意识”之泥沼,最终... 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二度斩获普利策奖的佳作《尼克尔男孩》,揭露了美国吉姆•克劳时期一所劳教学校长达百年的种族主义罪恶历史。小说刻画了非裔主人公困囿于“白人与(种族)他者”的二元对立逻辑而深陷“双重意识”之泥沼,最终超越对立,于“混杂”的“第三空间”实现了自我身份重建与回归的心路历程;塑造了“替身”形象,表征了人物在饱受“双重意识”折磨下个人身份的错位与割裂,缔造出对美国非裔群体身份认同困惑的恰当隐喻。《尼克尔男孩》中“双重意识”下的认同书写具有案例价值,可为当今多元文明碰撞、交融背景下,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群体的身份建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克尔男孩》 美国黑人 文化身份 双重意识 混杂
下载PDF
论《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中的杂糅性身份
11
作者 邵蒙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论丛》 2023年第2期99-105,共7页
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讲述了印第安少年阿诺·祖灵从挣扎于印第安部落和白人社会的“苹果人”转变为兼容两种文化、实现自我发展的“游牧人”的身份探索故事。通过祖灵对于... 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讲述了印第安少年阿诺·祖灵从挣扎于印第安部落和白人社会的“苹果人”转变为兼容两种文化、实现自我发展的“游牧人”的身份探索故事。通过祖灵对于殖民话语的抵抗,阿莱克西否定了在后殖民空间建构本质主义文化身份的可行性,点出了其危害性。本质主义文化身份的狭隘使得建构杂糅性身份刻不容缓,因而,该小说通过故事层面上异质文化的协商与叙述层面上杂糅性的策略呈现出祖灵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地域、种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杂合,倾注了阿莱克西对全球化时代下印第安人文化身份建构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 文化身份 殖民话语 本质主义 杂糅
下载PDF
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文化混杂形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奕锜 陈涵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4,共5页
因殖民现象和移民运动而形成的文化混杂,已经成为后殖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新移民文学作为流散群体的生活折射,势必会对文化混杂进行富有特色的形象思考,陈霆的《漂流北美》、张翎的《尘世》和苏立群的《混血亚当》即是代表。他们的创作... 因殖民现象和移民运动而形成的文化混杂,已经成为后殖民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新移民文学作为流散群体的生活折射,势必会对文化混杂进行富有特色的形象思考,陈霆的《漂流北美》、张翎的《尘世》和苏立群的《混血亚当》即是代表。他们的创作,既从多方面展示了文化混杂的意蕴,凸显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崭新认识,也表露了他们对于文化关系的重新探索以及对文化权利的平等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移民文学 文化混杂 边缘写作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其荣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77,共9页
本文认为加强对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以培育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文化认同进行了理论阐释,接着分析了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 本文认为加强对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以培育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文化认同进行了理论阐释,接着分析了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结构,最后探讨了新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原因。文章认为,美国、加拿大新华侨华人为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其民族情感是双重的,他们既认同所在国并为所在国效忠,参与所在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心灵层次上又认同祖籍国的文化,并形成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情感依恋。双重文化认同在美国和加拿大社会新华侨华人中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民族认同的情感需要,居住国政治体制的二重性和祖籍国政府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加拿大 新华侨华人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跨文化协商”:广州非洲裔移民身份建构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姜飞 孙彦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文本以广州非洲裔商人在华身份建构研究为个案,分析展望中国未来移民政策与理论建构的问题与路径。研究发现,移民与本地居民、组织、媒体、政府之间客观性地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来华外国人移民身份认同和建构过程,尝试提炼出"跨... 文本以广州非洲裔商人在华身份建构研究为个案,分析展望中国未来移民政策与理论建构的问题与路径。研究发现,移民与本地居民、组织、媒体、政府之间客观性地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来华外国人移民身份认同和建构过程,尝试提炼出"跨文化协商"的理论视角。在上述理论和实践探索基础上,结合历史上有关移民的三个假设与中国现状,为未来中国的移民政策朝向——审慎的、分阶段逐步完善的移民友好目的国提出建议和下一步相关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协商 移民研究 跨文化 文化身份 非洲人 来华外国人
下载PDF
华裔美国人文化认同的民族视角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贵苍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57,共6页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有关华裔文化身份的讨论、描述、建构等不论是在华裔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相关的批评领域,都受到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的普遍关注。文化身份和认同的表述成了创作和批评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各种理论视角。我将其归纳并命名...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有关华裔文化身份的讨论、描述、建构等不论是在华裔文学创作方面,还是在相关的批评领域,都受到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的普遍关注。文化身份和认同的表述成了创作和批评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各种理论视角。我将其归纳并命名为“生民视角”、“民主视角”和“离散视角”。本文对“民族视角”的研究做了理论梳理和讨论,挖掘其理论内涵并指出其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人 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 文学研究 民族学
下载PDF
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从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到谭恩美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5-188,共4页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 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和谭恩美这四位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她们作为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中,显示了华裔文化身份认知从无法抉择的选择、无奈地被同化、含混商讨到“复合型”族群性建构的过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文化总体语境的变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同化 混杂 复合型
下载PDF
译者文化身份的杂糅性——以林语堂为个案 被引量:13
17
作者 刘彦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 文化身份研究是近三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其主要研究成果,从译者的视角着手,以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的活动主体译者的杂糅特质,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作用,促使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文化身份 杂糅性 林语堂
下载PDF
“间质空间”阈限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8
18
作者 何新敏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3,共4页
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文化就是一个"混杂体",差异文化在一个交叉位置"间质空间"相交汇,在冲突与交往中,经过不断的"间性协商"而产生互融、互渗与共存。《中途》的主人公鲁特福德在贩奴途中就生存在... 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文化就是一个"混杂体",差异文化在一个交叉位置"间质空间"相交汇,在冲突与交往中,经过不断的"间性协商"而产生互融、互渗与共存。《中途》的主人公鲁特福德在贩奴途中就生存在一个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相交汇的空间,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双重夹击使他陷入文化身份的困惑而处于"中间"状态,随着与黑人交往的深入,他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觉醒,最终摆脱不确定身份的困境,找到自我并超越自我,成为一个具有混杂文化身份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空间 混杂文化 间性协商 文化身份 认同
下载PDF
从《喜福会》探析谭恩美的文化身份观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逢春 罗婷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4-76,共3页
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 ,脱离本族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是具有双重身份但又同时被两种文化排斥的群体 ,在文化身份问题上必然经历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然后形成了一种既非此亦非彼的混杂属性。在谭恩美的成名作... 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 ,脱离本族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是具有双重身份但又同时被两种文化排斥的群体 ,在文化身份问题上必然经历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然后形成了一种既非此亦非彼的混杂属性。在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 ,无论是中国母亲 ,还是美国女儿 ,认同一种既不是纯粹美国的 ,也不是纯粹中国的混杂的移民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谭恩美 文化身份观 美国 小说 中国文化情节
下载PDF
文化身份的消解、重建与回归——以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丽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隐藏犹太身份、追寻美国身份、回归犹太身份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犹太移民终其一生在反犹环境下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探讨了导致丽贝卡身份变迁的主要原因:第...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隐藏犹太身份、追寻美国身份、回归犹太身份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犹太移民终其一生在反犹环境下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探讨了导致丽贝卡身份变迁的主要原因:第一,丽贝卡从隐藏犹太身份到追寻美国身份并不是美国文化简单地消解、同化犹太文化的结果,而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历史汇合;第二,丽贝卡回归犹太身份也不意味着犹太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否定,而是其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即犹太文化始终以各种方式制约、规范和影响着美国犹太移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犹太移民 犹太身份 《掘墓人的女儿》 欧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