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应激诱导动物抑郁样行为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亚婷 雷梦珠 +1 位作者 张波 李传玉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1-819,共9页
抑郁症是影响范围广、人数多的精神/心境障碍,其经典致病机制假说包括HPA(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 axis)轴功能异常、单胺类和神经可塑性缺陷等。要充分阐明抑郁症多种致病因素,及不同病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仍需... 抑郁症是影响范围广、人数多的精神/心境障碍,其经典致病机制假说包括HPA(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ocortical axis)轴功能异常、单胺类和神经可塑性缺陷等。要充分阐明抑郁症多种致病因素,及不同病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慢性应激是抑郁症主要临床诱因,利用此动物模型可充分揭示发病过程中复杂的病理机制及其变化趋势,且利于将转化医学研究结果快速有效地向临床转化,对疾病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现有相关综述主要围绕经典的HPA轴异常、单胺类和神经可塑性缺陷、大脑神经元结构功能、中枢神经递质和因子及其受体等方面异常展开。本文综述了近年抑郁症研究热点和新发现,包括基因变异和表观遗传修饰、神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结构功能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机体系统水平异常(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和微生物-肠-脑轴),旨在系统呈现慢性应激诱导动物抑郁样行为机制研究进展,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致病机制,及其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应激 抑郁症 神经胶质细胞 免疫炎症反应 微生物-肠-脑轴
下载PDF
肠肝轴在动物营养代谢和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蒋贤哲 张博彦 +2 位作者 罗海玲 张新盟 王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8-135,共8页
肠肝轴是指肠道微生物与肝脏的之间存在的一种双向关系,是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肝轴在动物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从肠肝轴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中发挥的桥梁作用出... 肠肝轴是指肠道微生物与肝脏的之间存在的一种双向关系,是肠道微生物对宿主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肝轴在动物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从肠肝轴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互作中发挥的桥梁作用出发,论述了肠肝轴在动物营养代谢和机体免疫中的两种调控机理: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和肠道微生物衍生信号。其中,肠道微生物衍生信号包括短链脂肪酸、胆汁酸、胆碱代谢产物、氨基酸类代谢物以及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最后,探讨了肠肝轴理论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无抗背景下的动物健康高效养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肝轴 营养免疫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短链脂肪酸 胆汁酸 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下载PDF
微生物-肠-脑轴研究与肠易激综合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孝静 潘飞 +1 位作者 杨云生 彭丽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81-486,共6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目前定义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患病率为10%以上。对患者身心健康、家庭及社会负担均有巨大影响。一般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胃肠道感染和心理因素有关。该病发病机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目前定义是一种功能性肠病,患病率为10%以上。对患者身心健康、家庭及社会负担均有巨大影响。一般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肠道微生物群紊乱、胃肠道感染和心理因素有关。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提示微生物-肠-脑轴在IB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微生物-肠-脑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微生物内分泌学 微生物免疫
下载PDF
基于“肺-肠”轴理论分析微生物调节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苏丽 周敦荣 +1 位作者 谭茜茜 童玉梅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20期2407-2412,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肺-肠”轴理论分析微生物调节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 目的探讨基于“肺-肠”轴理论分析微生物调节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的核酸转阴率及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治疗前后的肺部菌群数量、肠道菌群数量、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核酸转阴率、临床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呼吸道菌群数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的菌群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多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肠道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少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生物调节剂可能通过“肺-肠”轴调节COVID-19患者的肺部菌群与肠道菌群,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但其在提高疗效、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及促进核酸转阴方面的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普通型 “肺-肠”轴 微生物调节剂 肺部菌群 肠道菌群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基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究大肠癌湿热蕴结病机的生物学内涵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毅娟 孙兴红 +1 位作者 郭海霞 张相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237,共10页
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 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和机体免疫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不仅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引起机体慢性炎症,破坏肠黏膜屏障及增加黏膜通透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大量致病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速疾病进程;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失调,通过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紊乱,影响肠道内外应激反应,诱导炎症发生,从而产生疾病。故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之间复杂的串扰机制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饮食因素是CRC发病的重要诱因,正气不足是其致病之本,湿热蕴结是关键病机。通过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认为异常的免疫反应是湿热内蕴的微观表现,而肠道微生物失调是毒注大肠生物学基础,并且在CRC的发病中,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失衡与中医湿热蕴结相契合。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讨CRC湿热蕴结的生物学内涵,力争用客观数据诠释CRC湿热蕴结的病机内涵,对于CRC湿热蕴结证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 大肠癌 免疫反应 肠道微生物 串扰机制 湿热蕴结 生物学内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