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the pathogenesis-oriented treatment
1
作者 QIN Ping PENG Jun HOU M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3期2564-2569,共6页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is the most common hemorrhag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isolated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absence of conditions known to cause thrombocytopenia. The incidence rate of ITP is simi...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is the most common hemorrhag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isolated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absence of conditions known to cause thrombocytopenia. The incidence rate of ITP is similar in males and females; th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bleeding varies with patient. The severity of bleeding ranges from mild mucocutanous bleeding (petechiae and ecchymoses) to life-threatening hemorrhages (intracranial o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some patients have no bleeding manifestations. Fatal and major nonfatal hemorrhages were extremely higher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 old.2 The thrombocytopenia in ITP has been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be caused by the production of autoantibodyies targeting platelet antigens. Autoantibodies attach to the platelets and are destructed by macrophages in the 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thrombocytopenia in ITP has greatly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 The pathogenesis of ITP is heterogeneous and complex. The thrombocytopenia in ITP is caused not only by increased platelet destruction but also by impaired platelet production. The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ITP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nonimmunologic therapeutic approach by stimulating platelet production and even revised guidelin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TE3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pathogenesis of ITP, the researc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done a lot of studies.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pathogenesis-oriented treatment of ITP, mainly focusing o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research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pathogenesis treatment
原文传递
Gastric cancer with severe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2
作者 Zhe-Wei Zhao Wei-Ming Kang +2 位作者 Zhi-Qiang Ma Xin Ye Jian-Chun Y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8年第15期1024-1028,共5页
BACKGROUND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 is a rare autoimmun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bleeding risk.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surgical treatment may be the only option for therapy. Here, w... BACKGROUND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 is a rare autoimmun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bleeding risk. For thos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surgical treatment may be the only option for therapy. Here, we present the first case of gastric cancer with severe and medically refractory ITP treated by radical resection of the gastric cancer and splenectomy. CASE SUMMARY A 54-year-old femal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our surgical department with a 2 mo history of decreased appetite, nausea, vomiting, and weight loss, which progressed to difficulty in feeding 3 d prior to her visit. According to her medical history, she was diagnosed with refractory ITP [platelets(PLT), 3000-8000/μL] 10 years ago. After admission, the patient underwent a splenectomy and a distal subtotal gastrectomy(D2 radical resection) with Roux-en-Y reconstruction simultaneously. She had an uneventful postoperative course with a slight increase in her PLT count. This case is unique in terms of the patient's complication of severe and medically refractory ITP.CONCLUSION Simultaneous splenectomy, preoperative PLT transfusion, an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were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s for helping this patient re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IC cancer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SURGICAL treatment Case report
下载PDF
Switching between eltrombopag and 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in patients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 observational study 被引量:1
3
作者 Xuan Cai Xiaixia Fu +5 位作者 Xiangyu Zhao Jin Lu Qian Jiang Yingjun Chang Xiaojun Huang Xiaohui Zha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9期2344-2350,共7页
Background: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and eltrombopag are two distinct TPO receptor agonists(TPO-RAs)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During the pandemic,when immunosuppressive medications are controversial,swit... Background: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and eltrombopag are two distinct TPO receptor agonists(TPO-RAs)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During the pandemic,when immunosuppressive medications are controversial,switching to another TPO-RA may be worth exploring in patients who do not benefit from their first TPO-RA.We investigated the outcomes of switching from rh-TPO to eltrombopag or vice vers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patients.Methods:This prospective,open-label,observational investigation included 96 adult ITP patients who needed to switch between rh-TPO and eltrombopag between January 2020 and January 2021 at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in China.The study evaluated response rates and platelet count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the switch,bleeding events,time to response,duration of response,and adverse events.Results:At 6 weeks after switching,response was observed in 21/49 patients(43%)who switched for inefficacy and 34/47 patients(72%)who switched for non-efficacy-related issues.In the inefficacy group,9/27 patients(33%)responded to eltrombopag,and 12/22 patients(55%)responded to rh-TPO.In the non-efficacy-related group,21/26(81%)and 13/21(62%)patients in the eltrombopag and rh-TPO groups maintained their response rates at 6 weeks after switching,respectively.Response at 6 months was achieved in 24/49 patients(49%)switching for inefficacy and 37/47 patients(79%)switching for non-efficacy issues.In the inefficacy group,13/27 patients(48%)responded to eltrombopag,and 11/22 patients(50%)responded to rh-TPO.In the non-efficacy-related group,22/26 patients(85%)and 15/21 patients(71%)in the eltrombopag and rh-TPO groups maintained their response rates at 6 months after switching,respectively.Both eltrombopag and rh-TPO were well tolerated.Conclusions:Our study confirmed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witching between rh-TPO and eltrombopag for ITP patients who had no response to or experienced adverse events with their first TPO-RA.When the switch was motivated by other reasons,including patient preference and platelet count fluctuations,the probability of response was high.Registration:ClinicalTrials.gov,NCT04214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treatment switching treatment outcome ELTROMBOPAG THROMBOPOIETIN
原文传递
基于“脾为之卫”理论探讨慢性荨麻疹因机证治 被引量:2
4
作者 谢正伦 马铁明 +2 位作者 李记泉 金曼诗 陈语嫣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慢性荨麻疹作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之一,其发作时瘙痒难耐且易反复发作的特性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中医诊疗过程中,作者发现其诸多证候均与脾及卫气的失常有关。基于此,该文从古代文献中挖掘“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 慢性荨麻疹作为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之一,其发作时瘙痒难耐且易反复发作的特性给患者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中医诊疗过程中,作者发现其诸多证候均与脾及卫气的失常有关。基于此,该文从古代文献中挖掘“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认为脾具有在外调节卫气固护机表、在内运化水谷充养五脏的功用,同时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可作为“脾为之卫”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并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密切相关。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中,风邪侵袭是其产生、发展的外在病因,而脾失之卫是其迁延难愈的内在病机。基于上述病因病机,在用药方面需以健脾化湿、益气复卫为根本,以调和营卫、祛风达邪为关键;在针灸方面可选用足三里、血海、曲池为主穴,共奏培土生金、祛风止痒之效。综上所述,基于“脾为之卫”理论探讨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有助于丰富“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并从整体观念的角度为临床辨治慢性荨麻疹提供有益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为之卫 慢性荨麻疹 因机证治 免疫系统 肠道菌群
下载PDF
程纬民教授基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辨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春燕 程纬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6期147-150,共4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是在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但大多数患者常伴有乏力、焦虑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针对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是在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患者血小板数量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但大多数患者常伴有乏力、焦虑等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毒虚致病”源于壮医毒虚学说,毒与虚共同导致疾病发生,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程纬民教授从壮医毒虚理论出发,认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致病因素关键在于风、湿、火、热毒邪,气血阴阳虚损可加快疾病进展,治疗原则上主张祛毒邪兼以扶正,把握致病关键因素,加强利于阻断致病因素中药,防病传变。最后附验案两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壮医 毒虚致病 治疗经验
下载PDF
数据挖掘在中医名家辨治血液病中的研究应用
6
作者 司天宇 马小淋 +2 位作者 李晓靖 朱文伟 周永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9-903,共5页
血液病因其高危险性和低治愈率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治疗血液病有着明显的优势,名中医在辨治血液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且临床疗效显著。但是由于中医的辨证依据大多是个人主观思考,无法广泛地指导临床,所以通过数据挖掘技... 血液病因其高危险性和低治愈率严重地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中医治疗血液病有着明显的优势,名中医在辨治血液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且临床疗效显著。但是由于中医的辨证依据大多是个人主观思考,无法广泛地指导临床,所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客观地总结临床医家的经验、辨证、方药,将更有利于挖掘出规范化的理法方药及应用规律,以科学、高效的方法实现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血液病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瘤 中医诊疗 文献综述
下载PDF
一例犬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敏 尚迎辉 +2 位作者 解军亮 苏玉贤 王深红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0,共5页
3岁红色博美犬,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愿走动;腹部、后肢内侧等部位出现出血点、瘀斑,指压不褪色;大便颜色稍黑;尿液量少、呈红色。体格检查可见背部、腹部、四肢等部位皮肤有轻重不等的紫色瘀斑,牙龈有出血点,眼结膜苍白。血常规检查结... 3岁红色博美犬,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不愿走动;腹部、后肢内侧等部位出现出血点、瘀斑,指压不褪色;大便颜色稍黑;尿液量少、呈红色。体格检查可见背部、腹部、四肢等部位皮肤有轻重不等的紫色瘀斑,牙龈有出血点,眼结膜苍白。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该犬血小板数目为0,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均高于参考值;血涂片镜检可见少量多染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异常,也未见血液寄生虫体;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有潜血,提示有炎症;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活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参考值,肌酐质量浓度低于参考值;凝血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犬片状边虫抗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心丝虫抗原、莱姆病抗体、埃里希体/伊文氏埃里希体抗体筛查结果均为阴性。综合病史及上述各项检查结果,诊断患犬为原发性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mediated thrombocytopenia,ITP)。经过为期47 d的对症治疗(补液、消炎、止血、护肝、输血)、免疫抑制治疗(口服泼尼松龙)和中兽医辩证治疗,患犬各项指标得到了恢复,停药30 d后回访,未见复发。说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犬ITP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西医结合疗法 血常规检查
下载PDF
基于“伏邪温病”理论探讨EB病毒感染的中医病机与治疗思路
8
作者 陈家淇 郑秀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EB病毒可长期潜伏于宿主体内,是其自身蛋白作用和基因调控的双重影响,从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攻击。伏邪温病是因外邪侵袭、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的一种特殊温病类型。这与EB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发病临床特点类似。本文基于分析伏邪温病学说... EB病毒可长期潜伏于宿主体内,是其自身蛋白作用和基因调控的双重影响,从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攻击。伏邪温病是因外邪侵袭、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的一种特殊温病类型。这与EB病毒免疫逃逸机制、发病临床特点类似。本文基于分析伏邪温病学说理论、病机、发病特点、治疗原则,探讨其与EB病毒免疫逃逸机理的联系,为中医药防治EB病毒提供治疗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温病 EB病毒 免疫逃逸 病机 治法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相关基因的分析
9
作者 郝文革 郑文献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4期158-168,共11页
目的对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和分析,尝试阐明CITP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慢性血小板减少”、“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为关键词,通过知网和PubMed进行文献搜索,提取跟发病机制有关的... 目的对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和分析,尝试阐明CITP的发病机制。方法以“慢性血小板减少”、“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为关键词,通过知网和PubMed进行文献搜索,提取跟发病机制有关的基因。对基因进行注释,选取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GO-BP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构建基因互作网络,根据基因关联程度找出核心基因。结果搜索到CITP发病机制相关的中文文章33篇,英文文章42篇,共提取相关基因97个,其中CITP可能的致病基因73个。致病基因GO-BP功能富集主要在炎症、免疫反应、B细胞增殖、细胞因子释放、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分析相关通路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辅助性T细胞分化、JAK-STAT、NF-kappa B、TCR、IL-17、PD-1检查点等信号通路;核心基因前20个主要为炎症因子(TNF、各种白介素)和免疫负调控因子(CTLA4、PD-L1)。结论CITP的发病机制跟免疫异常激活有关,相关的核心致病基因与炎症因子、免疫负调控因子有关,与发病有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炎症、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增殖分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核心基因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和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0
作者 徐佳琴 熊英琼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1439-1443,共5页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高致残性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治疗效果一般,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颇多,针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治疗新靶点,相关治疗药...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高致残性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发病率逐年递增,临床治疗效果一般,预后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颇多,针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治疗新靶点,相关治疗药物也不断更新,对多发性硬化证的治疗和预后有极大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对近5 a来多发性硬化的机制研究与中西医治疗进展作一综述,希望给多发性硬化的临床治疗及科研工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发病机制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免疫性疾病 中西医治疗
下载PDF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11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利锋 康建省 +1 位作者 李涛 张立超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99-1200,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应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ITP患者230例,分为两组,每组115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开腹脾切除术(OS)治疗,观察组采用LS进...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应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ITP患者230例,分为两组,每组115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开腹脾切除术(OS)治疗,观察组采用LS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t=17.49、t=14.51,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降低(t=37.31,P<0.05),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t=25.64,P<0.05);总有效率为96.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9%(χ2=9.35,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复发率分别为6.09%、6.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3%、19.13%(χ2=8.35、χ2=8.75,P<0.05)。结论 LS应用于治疗ITP的疗效确切,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和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脾切除术 免疫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敏 刘文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58-962,共5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被公认为是多因子起源的、细胞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传统观念认为,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T淋巴...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被公认为是多因子起源的、细胞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对其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传统观念认为,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是IT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氧化应激(OS)、感染、妊娠和药物等因素的异常对其发病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将对其发病机制研究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发病机制 免疫紊乱
下载PDF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文静 王志伟 +4 位作者 赵田华 王文晋 侯兰芬 李素欣 胡兴茂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利妥昔单抗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利妥昔单抗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球蛋白水平、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并记录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和Ig M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T和APTT均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Ig A、Ig G、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疗效较好,对免疫功能损伤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ITP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月波 周泽平 +2 位作者 杨红 姚锦 张铀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99-101,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择ITP患者20例,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剂量为100 mg/次,每周1次,连续4周),观察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总反应率(OR)和完全反应率(CR)分别为70%,95%CI 45.8%~88.1%和45%,... 目的观察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选择ITP患者20例,用小剂量美罗华治疗(剂量为100 mg/次,每周1次,连续4周),观察血小板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总反应率(OR)和完全反应率(CR)分别为70%,95%CI 45.8%~88.1%和45%,95%CI 23.2%~68.6%,中位反应时间为38(16~92)d.结论小剂量美罗华可作为对常规治疗无效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美罗华 疗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下载PDF
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5
15
作者 尹萌萌 刘爱国 +2 位作者 张艾 王雅琴(综述) 胡群(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31-635,共5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4~5)/10万,多数(80%~90%)ITP患儿在确诊后12个月内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但少数(10%~20%)患儿血小板减少会超过1年,成为慢性ITP。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有...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约为(4~5)/10万,多数(80%~90%)ITP患儿在确诊后12个月内血小板数可恢复正常,但少数(10%~20%)患儿血小板减少会超过1年,成为慢性ITP。慢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现有研究认为是在患儿易感基因背景下,由于感染和免疫紊乱产生的自身免疫抗体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造成血小板减少。文章综述慢性ITP的诊断,预测因素及相关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诊断 预测因素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成人ITP患者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军 陈运芬 +3 位作者 郭鹏翔 朱红倩 王清 陈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1期3771-3772,377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是否有助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成人初诊ITP患者128例,所有患者予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环孢霉素A(CsA)、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受体激动剂联合利妥...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是否有助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方法收集该院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成人初诊ITP患者128例,所有患者予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环孢霉素A(CsA)、血小板生成因子(TPO)受体激动剂联合利妥昔单抗的阶梯式治疗,通过监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分别比较小于或等于IgG、IGM、IgA中位数组及大于中位数组的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反应率。结果血清IgA、IgM、IgG水平与出血倾向并无相关性。低IgM水平与一线治疗抵抗相关,但对CsA及TPO受体激动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有反应;血清IgA水平增高往往与一线及CsA治疗抵抗相关,但对利妥昔单抗联合TPO受体激动剂治疗有反应。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有助于成人ITP患者的治疗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策略 血清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从脾胃气化探讨难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证治 被引量:7
17
作者 曾英坚 彭国蕊 +6 位作者 周露 刘凡 吴欣平 张大玲 欧阳丹 梁桢尧 张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12期2141-2143,共3页
难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常引起颅脑出血、内脏出血等急危重症,目前免疫抑制、促血小板生成等药物疗效有限。笔者将中医脾胃气化理论应用于难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中,取得了疗效的显著提高。
关键词 难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脾胃气化 证治浅析
下载PDF
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范爱萍 薛凤霞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妇女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BV是多种致病菌作用的结果,阴道内动弯杆菌、普雷沃菌、类杆菌等厌氧菌及加德纳菌、人型支原体大量繁殖,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诊断标准包括:...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是育龄妇女常见阴道感染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BV是多种致病菌作用的结果,阴道内动弯杆菌、普雷沃菌、类杆菌等厌氧菌及加德纳菌、人型支原体大量繁殖,产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减少。诊断标准包括:常用Amsel标准、实验室采用的Nugent革兰染色法及BV快速诊断酶盒和BVBlue检测法等。BV治疗主要有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克林霉素。复发性BV指BV在1年内反复发作3次或以上,其高复发率是治疗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发病机制 阴道微生态 阴道局部免疫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常规加个体化治疗37例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东 王松 +5 位作者 罗永婧 陈红燕 谢娟 王婷 姜义 代芳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3年第5期505-506,共2页
目的探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 ITP患者共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7~76岁;病程6个月以下24例,6个月以上13例,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均低于50×109/L;给予单纯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静脉用免疫球蛋... 目的探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个体化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方法 ITP患者共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7~76岁;病程6个月以下24例,6个月以上13例,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均低于50×109/L;给予单纯常规治疗(糖皮质激素+静脉用免疫球蛋白)4 w后,仍然无效的病例加用个体化治疗(环孢素A、长春新碱、达那唑、重组人血小板生长因子)3 w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常规治疗有效率为70.3%,常规加个体化治疗的有效率为91.9%,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病例,加用个体化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个体化治疗 疗效
下载PDF
五脏辨证论治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中迪 邱仲川 +3 位作者 赵琳 胡晓莹 朱小勤 陈珮 《四川中医》 2014年第5期28-30,共3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常见病,多见血小板减少、紫癜反复发作及长期药物治疗引发的相关并发症,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从"五脏"辨证施治本病,在疾病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脏腑,提出注重脾肾,不忘调...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常见病,多见血小板减少、紫癜反复发作及长期药物治疗引发的相关并发症,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从"五脏"辨证施治本病,在疾病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脏腑,提出注重脾肾,不忘调肝,兼顾心肺的治疗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五脏辨证 虚劳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