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7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Thesis Writing of Imperial Examinations on Prose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1
作者 Yua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8期98-100,共3页
关键词 论文写作 散文 宋代 唐代 科举制度 社会发展 唐宋时期
下载PDF
Rehabilit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2
作者 Liu Haifeng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6年第2期300-315,共16页
Since 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he IES)in 1905,the system has been the target of severe criticism by most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clear up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IES in ... Since the abolish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the IES)in 1905,the system has been the target of severe criticism by most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clear up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IES in seven respects based on some ideas of rehabilitation of the IE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IES is actually not so contemptible as most people think,at least it is not a bad system.The examination system was an attempt to recruit men on the basis of merit rather than because of social position or political connections,which is a great invention of China.Although it was abolished,the method to select talents by means of examination has not yet been and cannot be exterminated,and it is still proper to be used in the present society.The IES with a 1,300-year history has rich experiences and valuable lessons,which have implications to various examination re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examination The admission examin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HABILITATION
原文传递
T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400-1900 被引量:1
3
作者 Benjamin A, Elma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3年第1期32-50,共19页
Scholars often contend that civil examinations were what made imperial China a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ey point 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o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erved more as a common training program fo... Scholars often contend that civil examinations were what made imperial China a political meritocracy. They point to the examination system to show that the selection process served more as a common training program for literati than as a gate-keeper to keep non-elites out. Despite the symbio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urt and its literati, the emperor played the final card in the selection process. The asymmetric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rone and its elites nevertheless empowered elites to seek upward mobility as scholar-officials through the system. But true social mobility, peasants becoming officials, was never the goal of state poli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modest level of social circulation was an unexpected consequence of the meritocratic civil service. Moreover, the meri^t-based bureaucracy never broke free of its dependence on an authoritarian imperial system. A modem political system might be more compatible with meritocracy, however. One of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he civil examinations was creation of classically literate men (and women), who used their linguistic talents for a variety of non-official purposes, from literati physicians to local pettifoggers, from fiction-writers to examination essay teachers, from Buddhist and Daoist monks to mothers and daughters. If there was much social mobility, i.e., the opportunity for members of the lower classes to rise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it was likely here. Rather than "social mobility," this phenomenon might be better described as a healthy "circulation" of lower and upper elites when compared to aristocratic Europe and Ja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TOCRACY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late imperial China EDUCATION REPRODUCTION
原文传递
“体用排偶”与明清制义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维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点。《明史·选举志》指出“体用排偶”是明代制义主体部分的文体形态特点。“排偶”包括排比和骈偶,骈偶类包括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股、十二股、十六股等。在排比类中存在着一种股数为奇数的排比形态,如三股文、五股文、七股文、九股文,可统称为“奇股文”。奇股文的存在应引起我们重视,明清制义文体的本质与特点需要重新认识。决定明、清制义“排偶”部分文体形态的,是题目的句型结构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当然,作者的修辞理念和兴趣也对其“排偶”设置产生影响。明代成化之后,八股形态在“排偶”诸形态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既与它契合传统文章学理念有关,也与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进程是相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义 排偶 排比 奇股文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
下载PDF
清代书院课艺:联结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历史文献
5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书院课艺数量与书院数量、考课次数、书院额数和刊刻频率直接相关。尽管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院课艺多已散佚,但其现存数量依旧十分巨大,无法准确估算。清代书院课艺具有一定的经学、文学、史学、书院学和科举学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用元素,可以从书院考课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考课衡文标准与科举衡文标准、书院育人目标与科举取士目标、科举人物的思想观念与关系网络、书院生徒平时成绩与科考录取率等方面,考察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课艺 书院学 科举学 联结
下载PDF
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梳理与展望
6
作者 王冬冬 吕一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薄弱,后继支持不力;研究方法简单移植,史料考证不实;研究视域聚焦国内,国际眼光不足;研究成果脱离时代,应用价值不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在群体上需涵养队伍,潜心治学;在方法上需考辨史料,学科融合;在视域上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成果上,需经世致用,服务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中国武举 科举制度 百年学术史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宋代科举试论程式化之演进与成因——兼谈科举文体的程式迁移与定型
7
作者 林岩 覃若涵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9-69,共11页
宋代科举试论程式化进程始于北宋熙丰年间,而非传统看法中的南宋初年。这一转变与王安石科举改革引经义入科场密切相关。试论程式中的官题与论腰两部分直接源于经义程式,试论的程式化实乃经义程式迁移的结果。而这种迁移最早发生于北宋... 宋代科举试论程式化进程始于北宋熙丰年间,而非传统看法中的南宋初年。这一转变与王安石科举改革引经义入科场密切相关。试论程式中的官题与论腰两部分直接源于经义程式,试论的程式化实乃经义程式迁移的结果。而这种迁移最早发生于北宋后期的太学,之后随时文刊本的传播而普及。试论程式虽始终未被官方制度化,但因便于考生仿效且为考官阅卷提供了便利,故在应举人数增加、试论篇幅渐长的南宋同时受到考生和考官的青睐,最终成为双方心照不宣的试论写作与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论 程式化 经义 科举文体 程式迁移
下载PDF
“仙都玉京”与“幻灭之城”:龚自珍的京师梦寻
8
作者 杨柳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55-163,共9页
龚自珍6岁之时随母进京,出仕之后又一直担任京官,北京是其想象中的“仙都玉京”,亦是历经坎坷之后的“幻灭之城”,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深深融入了龚自珍的人格建构与文学书写中。从进京寻梦之初“东华飞辩少年时,伐鼓撞钟海内知”的意气... 龚自珍6岁之时随母进京,出仕之后又一直担任京官,北京是其想象中的“仙都玉京”,亦是历经坎坷之后的“幻灭之城”,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深深融入了龚自珍的人格建构与文学书写中。从进京寻梦之初“东华飞辩少年时,伐鼓撞钟海内知”的意气风发,到中途“东华环顾愧群贤,悔著新书近十年”的失意、失语,再到挥别京师之时“布衣三十上书回,挥手东华事可哀”的幻灭感,正是龚自珍京师梦寻的复杂心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科举 北京 嘉道之际
下载PDF
清代八旗生员招考问题探析
9
作者 李立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清廷为了安顿社会承平时期的八旗子弟,允许他们参加考试获取生员身份,以此鼓励他们学习汉族文化。然而随着满汉关系的变化,八旗生员的名额也屡经增减。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性,清廷在考试流程和投考资格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并针对考试流... 清廷为了安顿社会承平时期的八旗子弟,允许他们参加考试获取生员身份,以此鼓励他们学习汉族文化。然而随着满汉关系的变化,八旗生员的名额也屡经增减。为了确保考试的公正性,清廷在考试流程和投考资格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并针对考试流弊,不断调整政策,完善录考程序。优异的八旗生员,进而成为八旗贡监生,通过在国子监的深造步入仕途,成为清代政权建设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旗生员 八旗童试 八旗贡监生 科举考试
下载PDF
严寅亮乡试硃卷点校及释读
10
作者 王力 袁璐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第1期69-79,共11页
晚清民国时期贵州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于光绪十五年参加贵州乡试的硃卷,现藏于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是贵州较为稀见的科举史料。硃卷内容包括严寅亮的履历、科份、答卷三个部分。在其答卷中,有四书文三篇、试律诗一首;在其履历、科份部分,... 晚清民国时期贵州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于光绪十五年参加贵州乡试的硃卷,现藏于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是贵州较为稀见的科举史料。硃卷内容包括严寅亮的履历、科份、答卷三个部分。在其答卷中,有四书文三篇、试律诗一首;在其履历、科份部分,主要是对其家世、从业情况的介绍以及科考成绩等信息。以上史料,可补充严寅亮生平资料之不足,也可为研究贵州科举史提供帮助。笔者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点校及释读,以期对学界的严寅亮研究和贵州科举史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寅亮 科举硃卷 点校 释读
下载PDF
清代官学教材探讨
11
作者 吴洪成 魏春玲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清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官学教育与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结为一体,对教材产生制约和影响。清代以《四书》《五经》《数理精蕴》《大清律例》和宋明理学家著作为主的官学教材服务于官学教育实际需要,并同时发挥封建王朝选拔官吏、造就地方... 清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官学教育与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结为一体,对教材产生制约和影响。清代以《四书》《五经》《数理精蕴》《大清律例》和宋明理学家著作为主的官学教材服务于官学教育实际需要,并同时发挥封建王朝选拔官吏、造就地方贤达绅士以及传播学术文化、教化民众等多种功能。清代官学教材不仅保障官学教育的实施,有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也作为中华文明厚重历史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延续和当今学校教材改革有着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官学教育 科举制度 学校教材 文教政策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我国学位服:回顾与展望
12
作者 许可峰 葛柯颖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今年是我国“94式”学位服颁布30周年。值此之际对中国古代士人服制和当代学位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明晰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学位服“应否”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的士人服和科举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重视符号象... 今年是我国“94式”学位服颁布30周年。值此之际对中国古代士人服制和当代学位服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有助于明晰当前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学位服“应否”以及“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我国古代的士人服和科举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重视符号象征意义,其作为学术身份标识,与现代学位服有很大相似之处,是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精神的重要体现。20世纪,我国现代学位服制度历经百年最终建立,但中国化特点仍不够突出。21世纪以来,民间和部分高校在中国式现代学位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现代化的中国式学位服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崇文重教传统,彰显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做到“中国式”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学位服 士人服 科举服 “中国式学位服”
下载PDF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语文教学价值引领——以202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为例
13
作者 张妍 曾辉 林峥 《考试研究》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通过对202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相关数据及部分试题进行抽样分析,发现考生在作答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时存在古代典籍阅读量不足、熟悉程度不高、核心思想理念理解不深、缺乏学习体悟、以机械记忆为主、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 通过对2023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相关数据及部分试题进行抽样分析,发现考生在作答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时存在古代典籍阅读量不足、熟悉程度不高、核心思想理念理解不深、缺乏学习体悟、以机械记忆为主、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等问题;提出加大古代典籍阅读量、建立文化教育教学目标、创设生活取向的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带动课堂探索等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天津卷)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建议
下载PDF
胡适考试思想探赜
14
作者 李思 胡向东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3,共11页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改革方案。作为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部分,胡适的考试思想形成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不仅汲取传统考试文化的精髓,也受...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改革方案。作为其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一部分,胡适的考试思想形成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不仅汲取传统考试文化的精髓,也受到改良主义思潮和西方测量理论的影响,极具时代特色。他重视考试文化建设,倡导人们重建“考试信仰”;在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历史功绩的前提下,主张建立“弹性主义”的考试制度、科学的“考试任官”制度、严格的考铨制度和考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胡适在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改革路径中所形成的考试思想,不仅对民国考试制度的实施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我国当前考试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考试文化 考试思想 考试制度
下载PDF
科举制下清代官学教师考核与升迁制度研究
15
作者 程春玉 施克灿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清代举业极盛,读书人追捧仕进,官学教师普遍被认为逐官轻学,忽视教育本职。本文从与清代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官学教师的考核需对标统一的文官标准,并符合专门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清代举业极盛,读书人追捧仕进,官学教师普遍被认为逐官轻学,忽视教育本职。本文从与清代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官学教师的考核需对标统一的文官标准,并符合专门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代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其次,官学教师的升迁深受科举身份影响,由于多选择外升,且晋升空间狭窄,限制了教师职业的长期发展。再次,官学教师的升迁制度存在非公正性、滞后性,间接损害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最后,清代官学教师的考核与升迁系统缺乏足够的独立性与延展性,是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的原因所在。清代官学教师的考核升迁制度对当今的教师评价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 教师考核 文官升迁 教师职业发展
下载PDF
“明远”意蕴之澄明与当代考试文化建设
16
作者 张延昭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展,揭示其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提撕及其在实施中所经历的澄明与遮蔽,对于我国考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远”意蕴 明清科举考试 考试文化建设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四维审视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可 吕林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共7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人民性的四维向度,即文化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文化由人民创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人民性的四维向度,即文化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文化由人民创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路径,文化造福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目标,发展让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彰显于其价值取向、价值路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之中,由此开辟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的新篇章。坚持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论脉络和价值意蕴,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化思想 人民性 四维审视
下载PDF
肇建与重修:明代高阳文庙丛考——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为中心
18
作者 刘美然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明代地方府、州、县学,又称为庙学,其兴废盛衰是衡量当时某地文教科举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社科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中与明代文庙有关者有12通,其中标题直接标识文庙重修者有4通。通过这些碑刻并结合其他典籍和碑刻资料可知,高阳... 明代地方府、州、县学,又称为庙学,其兴废盛衰是衡量当时某地文教科举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河北省社科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中与明代文庙有关者有12通,其中标题直接标识文庙重修者有4通。通过这些碑刻并结合其他典籍和碑刻资料可知,高阳文庙肇建于洪武三年(1370年)的说法是错误的,其至晚可追溯至宋元时期。自洪武三年易址重建后,各时期重修不辍,但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明万历年间。这与该地当时文教和科举之盛呈正相关,并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阳碑刻拓片 明代 文庙 科举 万历
下载PDF
寒门学子艺考的合理性抉择与“三重挑战”
19
作者 鞠法胜 夏晓飞 刘卫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3期68-83,共16页
经济资本的匮乏、文化资本的欠缺使寒门学子参加艺考被视为不理性行为,但通过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寒门学子艺考是目的合理性行动和文化合理性行动共同驱动的结果,价值合理性在其中仅起辅助作用。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寒门学子要... 经济资本的匮乏、文化资本的欠缺使寒门学子参加艺考被视为不理性行为,但通过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寒门学子艺考是目的合理性行动和文化合理性行动共同驱动的结果,价值合理性在其中仅起辅助作用。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寒门学子要面对摆脱资本困境的努力与非预期后果的落差、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机械模仿训练与高雅艺术气息培养间错配的“三重挑战”。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产逻辑和底层物语纳入寒门学子艺考的理论矛盾中,在超越“资本欠缺论”中发现,文化资本的区隔具有情境性,寒门学子艺考之路体现了惯习的契合、迟滞与流动;在超越“理性选择论”中发现,寒门学子学艺术过程中存在有限理性的可能,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有必要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保障寒门学子艺考的获得感,需要个体、中学、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携手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考 寒门学子 文化资本 理性选择
下载PDF
论艾兹奥尼对学校道德领导思想的贡献及启示
20
作者 钱佳 蔡怡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0-86,108,共8页
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思想的诞生,固然与其独特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高度相关,但也深受其他一些思想家及其理论的影响,其中艾兹奥尼及其组织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至关重要。艾兹奥尼对社会生活抱有共同体价值观和道德激励信念,他将社会学研究责... 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思想的诞生,固然与其独特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高度相关,但也深受其他一些思想家及其理论的影响,其中艾兹奥尼及其组织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至关重要。艾兹奥尼对社会生活抱有共同体价值观和道德激励信念,他将社会学研究责任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联,其组织社会学理论对学校管理有重要价值。艾兹奥尼的观点是西方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分析艾兹奥尼的顺从理论、共同体价值观、共同体结构等,对于深刻认识和理解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思想很有必要。基于艾兹奥尼理论中蕴涵的学校道德领导思想所提出的道德参与是教育领导的核心、学校是具有道德契约的“共同体”、把学校建设成为“生活世界的共同体”等理念和主张,不仅影响了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思想,而且对中国高校管理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乔万尼 艾兹奥尼 道德领导 学校道德领导思想 共同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