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Treatment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1
作者 Chloe Constantinou Ian S. Fentiman 《Journal of Cancer Therapy》 2013年第7期1203-1216,共14页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crucial for DCIS because it is a direct precursor of potentially leth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 (IBC). As a result of mammographic screening, the incidence of DCIS rose from 1.87% pe...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crucial for DCIS because it is a direct precursor of potentially leth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 (IBC). As a result of mammographic screening, the incidence of DCIS rose from 1.87% per 100,000 women from 1973-1975 to 32.5% per 100,000 in 2005. The incidence of DCIS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age, an older age at the time of the first birth or nulliparity, family history of a first-degree relative with BC, BRCA1 and BRCA2 mutation carriers, history of biopsy, late age at menopause, and elevated body mass index, the use of HRT over 5 years. With the use of screening mammography, eight population-based trials showed an increase in DCIS incidence reaching 20% with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MRI is also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am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DCIS. Three grades of DCIS are ultimately recognized: grade 1/low grade, grade 2/intermediate grade, and grade 3/high grade. Several options are avail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CIS, including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with or without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and with the clear margin being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reducing risk of local recurrence. A 2 mm margin is superior to <2 mm,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lapse rate in those with margins of 2 or 5 mm when combined with radiotherapy. The use of mastectomy for treatment of DCIS has declined steadil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 should be performed on patients undergoing mastectomy for DCIS, and a case-by-case decision should be made to perform SLNB in patients who have a high risk DCIS or large tumours. Prospective and retrospective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excellent long-term results after BCS and radiotherapy, as opposed to BCS alone that has shown a higher rate of local recurrence. Tamoxifen also reduces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cancer events in women with DCIS and is the only systemic therapy approved by Food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this disease. Aromatase inhibitors and other targeted therapies are currently being evaluated in ongoing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EPIDEMIOLOGY Molecular profile Surgery RADIOTHERAPY TAMOXIFEN
下载PDF
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超前压驱技术及其应用
2
作者 张世明 杨勇 +3 位作者 曹小朋 刘海成 王建 孙志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胜利油田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创新提出一种“超前压驱”的开发技术模式,并取得高产稳产的应用效果。针对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开展了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矿场应用对比研究,分析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油水井间压力剖面的建立和水井先压驱条... 胜利油田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创新提出一种“超前压驱”的开发技术模式,并取得高产稳产的应用效果。针对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开展了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和矿场应用对比研究,分析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油水井间压力剖面的建立和水井先压驱条件下储层应力场的改变及其对油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力系数构建连续稳定的驱替压力剖面、超前压驱变应力场油井差异造缝是高产稳产的两大致效机制,在高压力系数条件下,有利于压力与介质协同传导,同时高压压头前移,有利于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形成连续稳定的压力剖面;在超前压驱注水条件下,高油藏压力可有效降低储层的破裂压力,易形成复杂缝网,同时改变储层地应力场的大小和分布,进而影响油井压裂裂缝展布及产能。研究成果揭示了超前压驱高产稳产的致效机制,对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的规模效益建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压驱 滩坝砂油藏 特低渗透 高压力系数 压力剖面 地应力 胜利油田
下载PDF
层内自生低界面张力泡沫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以渤海KL油田A20井组为例
3
作者 刘翰林 郑继龙 +1 位作者 吴彬彬 赵军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8-14,共7页
针对渤海KL油田A20井组平面注水突进、纵向吸水不均及常规调剖体系难以注入等问题,开展了层内自生低界面张力泡沫调驱性能评价实验。采用界面流变仪、泡沫扫描仪和泡沫调驱动静态评价装置等设备,筛选优化了层内自生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 针对渤海KL油田A20井组平面注水突进、纵向吸水不均及常规调剖体系难以注入等问题,开展了层内自生低界面张力泡沫调驱性能评价实验。采用界面流变仪、泡沫扫描仪和泡沫调驱动静态评价装置等设备,筛选优化了层内自生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的组成药剂及最佳复配浓度比,并采用多功能物理模拟驱替装置考察了该体系的动态调驱性能。结果表明:优选组成药剂及配比为10%生气药剂A+10%生气药剂B+2%释气药剂C+0.5%起泡剂PA-5+0.3%稳泡剂PJ(质量浓度),该复配体系可在可视化填砂管中稳定生泡;一维填砂管驱油效率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19.1%;非均质填砂管并联驱油时,注入复配体系可进一步驱洗高渗填砂管残余油并有效封堵高渗通道,扩大低渗填砂管的波及系数,分液率从0增至34%。从矿场实践来看,A20井组实施层内自生低界面张力泡沫调驱作业后,生产曲线呈含水下降、产油上升的形态,3个月内累计增油2007.29 m3,初步说明层内自生低界面张力泡沫调驱技术在海上油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层内自生泡沫体系 低界面张力 调驱性能 油田化学品
下载PDF
基于注采参数的地下生泡调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志军 王晓超 +3 位作者 魏俊 石端胜 陈增辉 华科良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6期58-66,共9页
针对渤海中深层高温油藏地下生泡调剖技术应用效果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等问题,以某中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开展了生泡体系用量、调剖轮次、注入工艺、调剖后提液幅度、周围水井干扰、调剖时机以及组合调... 针对渤海中深层高温油藏地下生泡调剖技术应用效果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尚不明确等问题,以某中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全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开展了生泡体系用量、调剖轮次、注入工艺、调剖后提液幅度、周围水井干扰、调剖时机以及组合调剖技术等因素对地下生泡调剖技术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由单因素分析可知,生泡体系用量大,调剖轮次1次,起泡剂段塞与地下生气段塞“分注”,调剖后受益井不提液,周围水井不降配注,调剖越早(含水60%),则地下生泡体系配合其他封堵体系组合调剖效果较好。2)由正交实验分析可知,起泡剂段塞与地下生气段塞“分注”对调剖效果影响最显著,其次为生泡体系用量(最优值为0.0024 PV)、组合调剖(凝胶+地下泡沫体系)及调剖时机(含水60%);调剖后提液幅度、周围水井降液幅度及调剖轮次对调剖效果影响不显著。3)矿场应用表明,通过增加凝胶+地下泡沫体系组合调剖,或提高体系用量(0.0024 PV)并采用生泡体系与起泡剂“分注”方式,能够提高调剖效果,有效期由第1轮次的3个月延长至13个月,增油由第1轮次的7270 m^(3)增至11000 m^(3)且仍然有效。该研究成果对同类型高温中低渗油田调剖技术的应用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油藏 地下生泡 调剖效果 影响因素 油藏数值模拟 正交实验设计
下载PDF
黄土性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_2O浓度的原位监测 被引量:8
5
作者 梁东丽 吴庆强 +3 位作者 李生秀 方日尧 Ove Emteryd Tord Magnusson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21-1427,共7页
用土壤探头法对黄土性土壤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N2O浓度变化进行了3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证实了黄土性土壤深层反硝化作用的存在,且N2O浓度有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表现为N2O浓度受土壤气候条件(温度和降水)和生产管理... 用土壤探头法对黄土性土壤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下不同剖面层次N2O浓度变化进行了3a的田间原位监测。结果证实了黄土性土壤深层反硝化作用的存在,且N2O浓度有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异。表现为N2O浓度受土壤气候条件(温度和降水)和生产管理措施的影响,丰水年明显高于亏水年;在降水或灌溉后出现瞬时N2O浓度峰。由于小麦和玉米生长特点和作物生长季气侯特点的差异,玉米生长季土壤剖面各层N2O浓度显著高于小麦生长期土壤剖面各层的浓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层N2O浓度的变化对照处理为60cm≈90cm≈150cm>30cm>10cm,而施肥处理为60cm>90cm≈150cm>30cm>10cm。深层土壤N2O的主要来源是土壤的反硝化作用,施肥显著地增加各土壤层次N2O的产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性土壤 N2O 排放 土壤剖面 反硝化作用
下载PDF
淤泥质浅滩泥沙临界起动切应力剖面确定 被引量:10
6
作者 庞启秀 白玉川 +2 位作者 杨华 张瑞波 贾志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9-255,共7页
为了确定淤泥质浅滩泥沙的临界起动切应力垂线剖面,采用音叉密度计在淤泥质连云港徐圩浅滩进行了定点密度垂线分布测量,并针对该海域的泥沙利用长水槽和环形槽开展了泥沙起动室内试验。淤泥密度现场结果表明,浅滩泥沙密度与深度满足对... 为了确定淤泥质浅滩泥沙的临界起动切应力垂线剖面,采用音叉密度计在淤泥质连云港徐圩浅滩进行了定点密度垂线分布测量,并针对该海域的泥沙利用长水槽和环形槽开展了泥沙起动室内试验。淤泥密度现场结果表明,浅滩泥沙密度与深度满足对数型关系;室内试验得出密度1 050~1 400 kg/m3的泥沙临界起动切应力值为0.1~1.0 Pa,泥沙临界切应力与密度呈指数关系;进而确定了临界起动切应力与深度的关系即临界起动切应力剖面,该剖面关系式可供数学模型模拟淤泥质浅滩的泥沙起动过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泥沙 浅滩 泥沙剖面 临界应力 密度分布 水槽试验 定点测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霍尔果斯构造霍10井区地应力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颖彪 杨虎 邓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4-506,共3页
井壁失稳是霍尔果斯背斜钻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地质和工程研究表明,由于受构造运动的挤压,霍尔果斯背斜地应力高,地层破碎,特别是高陡层理发育,钻井过程中井下坍塌、漏失等复杂事故频繁。利用室内实验和水力压裂试验分析数据,建立了适... 井壁失稳是霍尔果斯背斜钻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地质和工程研究表明,由于受构造运动的挤压,霍尔果斯背斜地应力高,地层破碎,特别是高陡层理发育,钻井过程中井下坍塌、漏失等复杂事故频繁。利用室内实验和水力压裂试验分析数据,建立了适用于霍尔果斯背斜的地应力计算模型,依据已钻井测井数据建立了霍10井区的地应力剖面及地应力分布,为该地区井壁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霍尔果斯 地应力 计算模型
下载PDF
原位非饱和黄土渗透系数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文杰 韩金良 +1 位作者 姚磊华 李论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99-2606,共8页
非饱和渗透系数为非饱和黄土分析中的关键参数,是基质吸力或体积含水率的函数,具体为何种函数关系尚难有定论,且非饱和渗透系数测定较为困难,运用土-水特征曲线间接推导具有较大随机性,稳态法及室内瞬态剖面法需考虑土体扰动影响。为此... 非饱和渗透系数为非饱和黄土分析中的关键参数,是基质吸力或体积含水率的函数,具体为何种函数关系尚难有定论,且非饱和渗透系数测定较为困难,运用土-水特征曲线间接推导具有较大随机性,稳态法及室内瞬态剖面法需考虑土体扰动影响。为此用原位瞬态剖面法处理黄土地区降雨入渗监测数据,得到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了田间测定非饱和渗透系数的θ法,二者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证明了θ法的适用性。此外,基于不同时间体积含水率对深度的变化,提出用对数曲线拟合体积含水率与深度的关系,并应用到瞬态剖面法数据处理中,用此关系对θ法的一个基本假定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非饱和渗透系数 原位瞬态剖面法 θ法
下载PDF
基于原位地应力测试及流变模型的深部泥页岩储层地应力状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孟文 田涛 +3 位作者 孙东生 杨跃辉 李冉 陈群策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7-549,共13页
深部泥页岩储层地应力状态的准确确定是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高效开发的关键。综合基于原位地应力测试获得水平最小主应力,建立基于流变模型的地应力剖面,应用成像测井技术确定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等,是准确确定泥页岩储层地应力的有效方... 深部泥页岩储层地应力状态的准确确定是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高效开发的关键。综合基于原位地应力测试获得水平最小主应力,建立基于流变模型的地应力剖面,应用成像测井技术确定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等,是准确确定泥页岩储层地应力的有效方法。将该研究思路应用于陕西汉中SZ1井,利用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试方法获得储层水平最小主应力值范围为32~41 MPa;利用偶极声波测井数据获得岩石力学参数,结合地壳应变率和储层埋藏史,建立了SZ1井地应力剖面,结果表明牛蹄塘组1950~2025 m深度范围内水平主应力差介于10~15 MPa,水平最小主应力值范围为28~41 MPa,水平最大主应力值范围为47~49 MPa,预测得到的水平最小主应力值与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原地应力实测及流变模型预测结果揭示SZ1井地应力为正断型(S_(v)>S_(H)>S_(h))或正断型与走滑型相结合的应力状态(S_(v)≈S_(H)>S_(h))。水平主应力差随伽玛值的升高而变小,表明地应力剖面与地层岩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基于成像测井揭示的钻孔诱导张裂隙分布特征,SZ1井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约为N74°W,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相关结论为准确认识SZ1井目标层地应力状态,以及后期水平井布设及压裂控制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测试 水压致裂法 钻孔诱发张裂隙 流变模型 地应力剖面 泥页岩储层
下载PDF
扶余油田微生物堵水调剖矿场试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吕振山 王利峰 +2 位作者 邸胜杰 董宪红 齐艳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8-50,53,共4页
通过菌种繁殖和代谢规律的研究 ,确定了目的菌种的适宜培养条件 ,分析了目的菌株产出生物聚合物的基本条件、影响和制约因素。在对菌种生存竞争能力、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特征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物聚合物的特性、封堵调剖机理... 通过菌种繁殖和代谢规律的研究 ,确定了目的菌种的适宜培养条件 ,分析了目的菌株产出生物聚合物的基本条件、影响和制约因素。在对菌种生存竞争能力、代谢产出生物聚合物特征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物聚合物的特性、封堵调剖机理及矿场注入工艺。根据目的菌种基因跟踪检测及生物聚合物高效液相色谱跟踪检测分析 ,研究了影响矿场试验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改善注水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调剖 室内实验 矿场试验 效果
下载PDF
胜利油田采油工程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7
11
作者 任闽燕 贾庆生 王锋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88-92,共5页
采油工程系统是油田开发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介绍了胜利油田紧密结合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需求,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配套,在高效分层注水工艺、压裂防砂技术、海上调剖技术、光纤传输井下电视套管检测技术、火烧油层驱油技术、黏弹性表... 采油工程系统是油田开发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介绍了胜利油田紧密结合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需求,加强科研攻关与技术配套,在高效分层注水工艺、压裂防砂技术、海上调剖技术、光纤传输井下电视套管检测技术、火烧油层驱油技术、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技术、选择性完井技术、水平井完井防砂一体化技术以及水平井压裂技术等创新技术领域取得的新进展,这些成果发展并形成了适应不同类型油藏、具有胜利特色的采油工程技术系列。建议进一步拓宽在复杂结构井中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工程 进展 压裂防砂 海上调剖 火烧油层
下载PDF
家蚕vasa基因的结构及表达型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柴春利 钱平 +4 位作者 关国平 徐伟 李文学 夏庆友 鲁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9-476,共8页
vasa是决定生殖系发育的重要调控蛋白因子之一,具有广泛的保守性。利用家蚕基因组和EST库的数据资源,分析了家蚕vasa基因的结构,并与已有报道的18个物种的VASA蛋白质的结构域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同时对家蚕vasa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11个... vasa是决定生殖系发育的重要调控蛋白因子之一,具有广泛的保守性。利用家蚕基因组和EST库的数据资源,分析了家蚕vasa基因的结构,并与已有报道的18个物种的VASA蛋白质的结构域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同时对家蚕vasa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11个时期的表达型及幼虫期8个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异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家蚕vasa基因包含有13个外显子,比果蝇vasa基因的外显子数量(7个)增加了6个,在第3内含子有1个转座子插入;家蚕vasa基因在未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只在幼虫生殖腺中有表达。将家蚕vasa基因的一条cDNA片段用地高辛标记作为探针,对家蚕幼虫的生殖腺及胚胎进行全胚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家蚕vasa基因在幼虫期只在精原细胞、精囊、卵巢管等生殖系相关的细胞和组织中表达,在发育5d胚胎的生殖腺部位也有明显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VASA基因 表达型 原位杂交
下载PDF
储层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玉飞 李翔 +2 位作者 徐景亮 郑伟杰 于萌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为了研究海上油田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规律,分别建立了12组层间非均质物理模型和3组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利用驱油实验考察了自生CO2调驱对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在... 为了研究海上油田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规律,分别建立了12组层间非均质物理模型和3组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利用驱油实验考察了自生CO2调驱对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层渗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自生CO2调驱技术对层内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可达27.40%~31.03%,而对层间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仅为17.38%~22.05%,说明CO2调驱技术受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更大;对于中-低渗透层相同层间非均质模型,渗透率级差越大,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越好;用渗透率均值来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渗透率均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自生CO2调驱技术对海上油田具有良好的增油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CO2 纵向非均质 调驱 渗透率均值 海上油田
下载PDF
干扰素α应答基因的克隆及在兔早期胚胎发育中功能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齐冰 何新 +1 位作者 李文雍 陈清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94-1098,共5页
干扰素(interferon,IFN)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通过筛选卵巢cDNA文库和5′-RACE方法,克隆了兔卵巢干扰素α应答基因(interferonresponsivegene,IFRG)的全长cDNA(登录号:AJ584672).利... 干扰素(interferon,IFN)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通过筛选卵巢cDNA文库和5′-RACE方法,克隆了兔卵巢干扰素α应答基因(interferonresponsivegene,IFRG)的全长cDNA(登录号:AJ584672).利用RT-PCR证明IFRG在兔卵母细胞和植入前胚胎中均有表达,这将为深入研究IFN在早期胚胎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卵巢原位杂交表明IFRG在成熟卵泡(类型5)的颗粒细胞中有表达,在初级和次级卵泡的膜鞘细胞和粒层细胞中有很高的表达,鉴于这些细胞与卵泡的发育密切相关,推测IFRG在卵泡的发育、成熟和排卵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前胚胎 干扰素α应答基因 表达谱 原位杂交
下载PDF
高温低渗裂缝油藏用调剖剂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路群祥 姚奕明 +2 位作者 赵文民 余倩 潘忠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9,共4页
针对新疆宝浪油田砂岩油藏高温(90~110℃)、低孔(1.37%~17.4%)、低渗(O.020-0.266μm^2)及裂缝发育的特点,研制了由0.6%~O.8%AM/AN共聚物PMN,0.3%~0.6%两种有机和一种无机物复合交联剂及0.1%~0.2%酸度... 针对新疆宝浪油田砂岩油藏高温(90~110℃)、低孔(1.37%~17.4%)、低渗(O.020-0.266μm^2)及裂缝发育的特点,研制了由0.6%~O.8%AM/AN共聚物PMN,0.3%~0.6%两种有机和一种无机物复合交联剂及0.1%~0.2%酸度调节/交联剂柠檬酸组成的水基凝胶调剖剂。该剂成胶时间4~60小时可调,储能模量≥10Pa,决定于各组分用量和成胶温度。0.5%PMN+0.54%交联剂+0.1%柠檬酸配方调剖剂在105℃放置12个月后,储能模量下降小于32%;在孔隙度31%-45%、渗透率2.6-5.5μm^2的岩心砂填充管中于90-95℃充分成胶后,封堵率〉90%。2003年宝浪油田两口注水井用该剂调剖后,注水压力上升2~3MPa,吸水剖面改善,有4口对应油井大幅度增油。图11表3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剂 交联聚合物水基凝胶 地下成胶 丙烯酰胺共聚物 配方研究 耐高温性 裂缝性砂岩油藏 吸水剖面调整 新疆宝浪油田
下载PDF
自生热压裂生热剂用量优化方法 被引量:28
16
作者 刘蜀知 孙艾茵 +1 位作者 刘福健 彭轩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8,共4页
对于高凝、稠油油井的压裂 ,为避免注入流体对储层造成冷伤害 ,可采用自生热压裂液进行施工。自生热压裂液是在常规水基压裂液的基础上 ,添加一定量的亚硝酸钠、氯化铵和盐酸 ,当它们混合发生化学反应时 ,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根据热平... 对于高凝、稠油油井的压裂 ,为避免注入流体对储层造成冷伤害 ,可采用自生热压裂液进行施工。自生热压裂液是在常规水基压裂液的基础上 ,添加一定量的亚硝酸钠、氯化铵和盐酸 ,当它们混合发生化学反应时 ,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根据热平衡方程 ,建立自生热压裂过程中井筒温度场的数学模型 ,并编制出计算施工期间井底压裂液温度变化的软件 ,针对 1口实际施工井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影响生热剂用量的各种因素 ,提出了生热剂用量的优化确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热压裂 生热剂用量 优化方法 井简温度场 正交设计 采油技术
下载PDF
低温低渗透砂岩油藏窜流大孔道深部封堵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立民 侯吉瑞 宋新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7-340,共4页
所用堵剂为高强度的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SAMG-1,由<6%淀粉、4.5%-5.5%丙烯酰胺、0.003%-0.006%交联剂组成,35℃成胶时间受淀粉和交联剂用量控制,为18-20小时以上,成胶前黏度-100 mPa.s。该堵剂具有长期稳定性,在储层岩心中注... 所用堵剂为高强度的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交联凝胶SAMG-1,由<6%淀粉、4.5%-5.5%丙烯酰胺、0.003%-0.006%交联剂组成,35℃成胶时间受淀粉和交联剂用量控制,为18-20小时以上,成胶前黏度-100 mPa.s。该堵剂具有长期稳定性,在储层岩心中注入深度15 cm的堵剂,在35℃候凝48小时后及老化90天后,封堵强度分别为0.61和0.59 MPa/cm,封堵率分别为98.6%和98.1%。该堵剂优先进入高渗层,注入0.5 PV并成胶后,2组双填砂管组成的模型低、高渗管渗透率保留率分别为68.4%、0.7%和69.4%、0.0%。吉林扶余油田西一区+15-8.2区块有水井6口,油井13口,含水率达91.5%,注入水最快在5天内到达油井。报道了该区块整体深部调剖封堵窜流通道的情况,详细叙述了+15-9.2井施工中通过注入压力和井底回压控制注入流量,使堵剂陆续进入原生和次生孔道的工艺作业,该井设计注入堵剂92 m3。6口水井整体调剖后,油井产液量差别减小,产油量增加,有效期已超过了9个月,共增油843 t,含水平均下降3.87%。图7表1参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水调剖剂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凝胶 地下成胶体系 深部调剖 封堵窜流通道 区块整体调剖 低渗透油藏 低温油藏 吉林扶余油田
下载PDF
聚驱后利用地层聚合物絮凝调驱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薄启炜 戴彩丽 +2 位作者 王秀英 王建国 赵福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79,共4页
针对大庆喇嘛甸聚合物驱油藏,研究了注入絮凝剂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的方法,实验温度45℃,用大庆油田采油污水配液。根据絮凝沉降量选择稳定化钠土YG866为絮凝剂,根据流变参数n,K和黏度,确定水分散体中YG866质量分数为3%~5%。通过混合沉... 针对大庆喇嘛甸聚合物驱油藏,研究了注入絮凝剂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的方法,实验温度45℃,用大庆油田采油污水配液。根据絮凝沉降量选择稳定化钠土YG866为絮凝剂,根据流变参数n,K和黏度,确定水分散体中YG866质量分数为3%~5%。通过混合沉降实验确定,浓度50~1000mg/L的聚合物HPAM水溶液均可被YG866絮凝,浓度200~600mg/L时絮凝效果较好。在填砂管中注入5%YG866水分散体,残余阻力系数为2.05,当填砂管中存有400mg/L的聚合物溶液时增至10.41。原子力显微镜观测表明,一个黏土片可与4~7个聚合物分子结合。2007年8月在喇嘛甸油田有6口注入井的4-P1920井区进行现场试验,平均单井注入5%YG866水分散体5160m3,折合YG866产品140t,对应13口油井均见效,单井日产液量增加8.7t,日产油量增加3.6t,含水由93.3%降至90.8%,产聚量由459mg/L降至370mg/L,至2008年3月仍处于有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地层残留聚合物 絮凝处理 稳定化黏土 深部调剖/驱油 大庆油田
下载PDF
两次成胶的聚合物凝胶堵剂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健 徐国勇 +2 位作者 韩世寰 张卫帼 余光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0-312,315,共4页
采用2种不同的交联剂,研制了在地面温度下形成流动凝胶,注入地层后形成强凝胶的聚合物水基凝胶堵剂,通过组份用量优选得到了最佳配方:聚合物HPAM(M=1.9×107,HD=25%)8.0g/L+有机铬交联剂(以Cr3+计)0.5g/L+20%有机树脂溶液5.0g/L+增... 采用2种不同的交联剂,研制了在地面温度下形成流动凝胶,注入地层后形成强凝胶的聚合物水基凝胶堵剂,通过组份用量优选得到了最佳配方:聚合物HPAM(M=1.9×107,HD=25%)8.0g/L+有机铬交联剂(以Cr3+计)0.5g/L+20%有机树脂溶液5.0g/L+增强剂(无机盐)1.0g/L,以淡水配液。该优化配方堵剂液在20℃下2h内第一次成胶,粘度升至5~6Pa·s,在72℃下4~12h第二次成胶,强度达到G级。将优化配方堵剂液1.0PV注入含1.7~2.0mm宽裂缝的人造砂岩岩心,在72℃候凝72h后突破压力梯度为32~61MPa/m。介绍了在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裂缝性油藏一个一注六采井组,用该堵剂实施注水井调剖和采油井(2口)堵水的良好结果。图2表5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堵水 聚合物凝胶堵剂 成胶 裂缝性油藏
下载PDF
渤海P油田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玉飞 李翔 +1 位作者 徐景亮 于萌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针对渤海P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强度大,注入水突进和无效循环导致水驱开发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研究。通过生气效率评价试验优选出最优生气体系,并利用Waring-Blender法和填砂管流动试验优选了配套发泡剂和稳定... 针对渤海P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注水强度大,注入水突进和无效循环导致水驱开发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研究。通过生气效率评价试验优选出最优生气体系,并利用Waring-Blender法和填砂管流动试验优选了配套发泡剂和稳定剂。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生气体系为生气剂A+释气剂D,其生气效率可达96.2%;发泡剂体系为0.2%发泡剂2+0.1%发泡剂5,其发泡体积为740 mL,析液半衰期为219 s;发泡体系中加入稳定剂1,对渗透率2 000~10 000 mD填砂模型的封堵率在90%以上。渤海P油田15个注采井组应用了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累计增注量69 986 m^3,累计增油量33 413 m^3,有效率达100%,有效期长达5个月。研究表明,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技术对渤海P油田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解决了注水开发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内生成CO2 调剖 生气剂 释气剂 发泡剂 实验室试验 渤海P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