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romosome G-banding in SituHybridization of RFLP Marker umc58 Linked with the Gene hm1 Dictating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Susceptibility1 in Maize 被引量:2
1
作者 Song Yunchun Ren Nan +1 位作者 Mao Ninghui Liu Lihua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CAS 1997年第2期99-103,共5页
The technique of simultaneous G banding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plants for the first time.Using this technique.RFLP marker umc58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hm1 gene dictating Helminthosporium carb... The technique of simultaneous G banding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plants for the first time.Using this technique.RFLP marker umc58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hm1 gene dictating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susceptibility1 was localized onto 1L3(chromosome 1,long arm,the third band from the centromere to the end of the arm),5L5 and 9L5.The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umc58 was a tripli cated sequence.It was deduced that umc58 probably was in a duplicated region that includes a part of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susceptibility genes(hm1 and hm2),as the hybridization sites of umc58 in chro mosomes 1 and 9 were those at which the genes localize.The techniques of simultaneous G banding and ISH in plant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hybridization chromosome G banding MAIZE rflp markers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inv(16)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2
作者 蔡莹 王京华 +2 位作者 张剑 石镌华 金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48-751,共4页
为了探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inv( 16) ( p13 q2 2 ) ,在急性粒 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采用MYH11探针 ,包括双重标记序列 ,对 6例形态学诊断为急性粒 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CBFβ MYH1... 为了探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inv( 16) ( p13 q2 2 ) ,在急性粒 单核细胞白血病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采用MYH11探针 ,包括双重标记序列 ,对 6例形态学诊断为急性粒 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CBFβ MYH11融合基因的检测 ,并与经典细胞遗传学比较。结果表明 :G显带核型分析发现 4例inv( 16) ( 2例M4Eo和 2例M4) ,其中 1例M4同时伴有 2 2三体 ( + 2 2 ) ,1例为M4CR 8个月后复发同时伴亚 2倍体核型。FISH检测 6例均显示inv( 16)异常荧光信号 ,其中例 2除inv( 16)外还同时发现 16p13缺失的红色荧光信号。结论 :FISH检测inv( 16)的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 ,是细胞遗传学检查的重要补充 ,对M4的临床诊断 ,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 单核细胞白血病 16号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dual 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 tion (D-FISH) to the diagnosis of a 49, XXXXY chromo somal abnormality
3
作者 Y.Z. Liu, X. Zeng Department of Biology,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27, China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2-302,共1页
To study the technique of D-FIS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a 49, XXXXY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Methods: Biotin-labeled alpha satellite X chromosome DNA (pBamX7) probe and digoxi-genin-labeled Y chromoso... To study the technique of D-FIS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a 49, XXXXY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Methods: Biotin-labeled alpha satellite X chromosome DNA (pBamX7) probe and digoxi-genin-labeled Y chromosome long arm terminal repetitive sequence (pY3.4) probe in situ hybridized with pre-treated slides of peripheral blood chromosome and interphase nucleus. After washing, the slides were treated with avidin-FITC, rhodamine-FITC and anti-avidin, amplified with an additional layer and counter-stained with DAPI in an antifade solution. The hy bridization signals and chromosomal or interphase nucleus setting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with WIB, WIG and WU filters under fluorescent microscope (Olympus AX-70) and the number of metaphase chromosome and interphase nucleu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was counted. Results: The biotin-labeled pBamX7 probe showed 4 green hybridization signal and the digoxigenin-labeled pY3.4 probe showed 1 red hybridization signal. The chromosome or cytoplasm counter-stained with DAPI showed blue. The positive rate of X chromosome hybridization signal for the 350 metaphase chromosomes and interphase nucleus was 91.43 % and 92. 57 %, respectively, while that of the Y chromosome hybridization signal was 99.5 % and 99.8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D-FISH is a valuable technique in diagnosing 49, XXXXY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and other sex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Reprod Contracep (in Chinese) 2002; 22: 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sex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DNA special probe
下载PDF
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定位RFLP探针Fr.3-42于16p13 被引量:3
4
作者 萧广惠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0年第5期339-343,共5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探针Fr.3-42(第九届人类基因定位国际会议编号D1(?)S21)为一长1.9kb的人类单拷贝EcoRI/HindⅢ片段,本实验采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将该探针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p13)。在另一研究中已证实Fr.3-42与人α...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探针Fr.3-42(第九届人类基因定位国际会议编号D1(?)S21)为一长1.9kb的人类单拷贝EcoRI/HindⅢ片段,本实验采用染色体原位杂交方法,将该探针定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p13)。在另一研究中已证实Fr.3-42与人α-珠蛋白基因紧密连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染色体 RELP探针
下载PDF
Microdissection of Haynaldia villosa Telosome 6VS and Cloning of Species-specific DNA Sequences 被引量:3
5
作者 孔凡晶 陈孝 +4 位作者 马有志 辛志勇 李连成 张增艳 林志姗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3期307-313,共7页
The material T240_6 derived from SC 2 young embryo of the combination CA9211/RW15 (6D/6V alien substitution) was telosomic substitution line of 6VS identified by GISH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is. The 6V... The material T240_6 derived from SC 2 young embryo of the combination CA9211/RW15 (6D/6V alien substitution) was telosomic substitution line of 6VS identified by GISH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is. The 6VS was microdissected with a needle and transferred into a 0.5 mL Ep tube. In the 'single tube', all the subsequence steps were conducted. After two round of LA (Linker adaptor)_PCR amplification, the size of PCR bands ranged from 100 to 3 000 bp, with predominate bands 600-1 500 bp. The products were confirmed by 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using Haynaldia villosa (L.) Schur. genomic DNA labeled with 32 P as probe. The PCR products were purified and ligated into clone vector-pGEM_T easy vector. Then, the plasmids were transformed into competence E. coli JM109 with cool CaCl 2. It was estimated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17 000 white clones in the library. The size of insert fragments distributed from 100-1 500 bp, with average of 600 bp. Using H. villosa genomic DNA as probe, dot blot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37% clones displayed strong and medium positive signals, and 63% clones had faint or no signal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about 37% repeat sequence clones and 67% single/unique sequence clones in the library. Eight H. villosa_specific clones were screened from the library, and two clones pHVMK22 and pHVMK134 were used for RFLP analysis and sequencing. Both of them were H. villosa specific clones. The pHVMK22 was a unique sequence clone, and the pHVMK134 was a repeat sequence clone. When the pHVMK22 was used as a probe for Southern hybridization, all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materials showed a special band of 2 kb, while all the susceptible ones not. The pHVMK22 may be applied to detect the existence of Pm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dissection and microcloning of chromosome Haynaldia villosa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alien substitution of telosome species_specific DNA sequences rflp
下载PDF
粗穗披碱草1H^(t)S染色体特异荧光原位杂交标记开发
6
作者 宫文萍 汪晓璐 +6 位作者 王开 韩冉 祁广 徐文竞 曾小雪 郭军 刘成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2,共7页
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1BL罗伯逊易位系高抗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是小麦遗传改良的优异基因源。我们前期利用中国春ph1b基因突变体对该易位系进行诱导,获得了一批诱导后代材料,为了从中准确鉴定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小片段易位系,需... 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1BL罗伯逊易位系高抗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是小麦遗传改良的优异基因源。我们前期利用中国春ph1b基因突变体对该易位系进行诱导,获得了一批诱导后代材料,为了从中准确鉴定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小片段易位系,需要建立能够覆盖粗穗披碱草1H^(t)S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标记。本研究利用21个小麦及其近缘种探针、61个基于中国春基因组序列新开发的小麦1BS染色体探针以及40个根据简单三碱基重复序列新开发的探针对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1BL易位系进行非变性FISH分析。结果显示,B74、B76和B77等36个探针(33个为新开发的)在1H^(t)S染色体上具有杂交信号,并且杂交信号可分为仅在染色体末端、仅在着丝粒处、同时在着丝粒处和近着丝粒处、覆盖1H^(t)S约3/4染色体臂、覆盖绝大部分1H^(t)S共五种类型。因此,部分探针单独使用或多个探针联合使用,其信号能覆盖1H^(t)S染色体,能够满足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小片段易位系鉴定,这可为小麦背景中粗穗披碱草染色质追踪提供新的检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穗披碱草 1H^(t)S染色体 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标记
下载PDF
用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法研究人和猕猴染色体同源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浩杰 张锡然 陈宜峰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93-200,共8页
本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类1号、2号、4号染色体DNA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抑制(chromosomal in situ suppression,简称CISS)杂交以研究人和猕猴染色体的同源性。结果表明:人1号染色体与猕猴1号染色体同源。其中与猕猴lpter→lq33的同源程度高... 本文用生物素标记的人类1号、2号、4号染色体DNA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抑制(chromosomal in situ suppression,简称CISS)杂交以研究人和猕猴染色体的同源性。结果表明:人1号染色体与猕猴1号染色体同源。其中与猕猴lpter→lq33的同源程度高,与猕猴lq33→lqter的同源程度相对较低;人2号染色体与猕猴13号染色体长臂、9号染色体长臂和部分短臂同源;人4号染色体与猕猴2号染色体同源。结合染色体带型比较分析,本文对人和猕猴染色体的演化关系进行了探讨,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染色体重排可能是灵长类染色体进化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杂交 染色体 进化 同源性 探针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邢德峰 任南琪 李建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5-58,共4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广泛用于分析复杂环境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微生物,并能对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rRNA为靶序列寡核苷酸或PNA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空间分布等信息,现已成为环境...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广泛用于分析复杂环境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微生物,并能对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rRNA为靶序列寡核苷酸或PNA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空间分布等信息,现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16SrBNA 寡核苷酸探针 PNA 环境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学
下载PDF
FISH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邢德峰 任南琪 王爱杰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4-119,共6页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灵敏、精确和快速的优势,但不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性状、空间分布等信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灵敏、精确和快速的优势,但不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性状、空间分布等信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尤其是对难培养和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诊断和评价,现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16S RRNA 探针 PNA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下载PDF
应用国产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 被引量:6
10
作者 赖悦云 冯麟 +5 位作者 王峥 吕珊 党辉 师岩 何琦 黄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99-203,共5页
本研究旨在验证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及衍生9号染色体中间缺失的有效性。应用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对97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确诊的CML患者进行FISH检测,对具有der(9... 本研究旨在验证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bcr/abl融合基因及衍生9号染色体中间缺失的有效性。应用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对97例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显带分析确诊的CML患者进行FISH检测,对具有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再进行ASS基因探针的FISH检测,并取同期129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除外血液肿瘤性疾病及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97例CML患者中9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经典的t(9;22),6例为变异易位。经FISH检测所有患者均具有bcr/abl融合信号,其中16例具有der(9)中间缺失,占16.5%,在16例der(9)中间缺失的病例中13例具有ASS基因的缺失。129例阴性对照患者均未检测出bcr/abl融合。结论:国产LSI bcr/abl ES探针能有效识别bcr/abl融合及der(9)中间缺失,无假阴性及假阳性结果,ES-FISH检测结果与G显带核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荧光原位杂交 LSI BCR/ABL ES探针 der(9)中间缺失
下载PDF
供体细胞在鸡-麻鸭嵌合体胚胎中的发育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玉忠 李赞东 +2 位作者 沙金 刘春海 王宁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002-1005,共4页
用微注射法将鸡的PGCs注入到麻鸭的胚盘下腔中 ,用鸡W染色体D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对供体细胞在嵌合体胚胎中的发育作了研究。 5 4个胚胎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嵌合 ,其中肝脏的嵌合率最高 ,性腺最低。胚盘细胞移植法可制备鸡 -麻鸭的体细... 用微注射法将鸡的PGCs注入到麻鸭的胚盘下腔中 ,用鸡W染色体D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对供体细胞在嵌合体胚胎中的发育作了研究。 5 4个胚胎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嵌合 ,其中肝脏的嵌合率最高 ,性腺最低。胚盘细胞移植法可制备鸡 -麻鸭的体细胞和种系嵌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麻鸭嵌合体 W染色体探针 原位杂交 胚胎发育 转基因禽类
下载PDF
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克氏综合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永章 吴雪昌 +1 位作者 金龙金 董杰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1-275,共5页
探讨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ual color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D FISH)检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克氏综合征的应用价值,建立常规分裂期染色体和间期细胞FISH技术的实验方法。以Biotin标记的X染色体α 卫星DNA(pBamX7)探针和以Dig... 探讨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dual color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D FISH)检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克氏综合征的应用价值,建立常规分裂期染色体和间期细胞FISH技术的实验方法。以Biotin标记的X染色体α 卫星DNA(pBamX7)探针和以Digoxigenin标记的Y染色体长臂末端重复序列(pY3.4)探针对19例克氏综合征标本同时进行外周血染色体及其间期细胞核的原位杂交,分别用Avidin FITC和Rhodamine FITC及其Anti avidin进行信号的检测与放大,DAPI复染。于OlympusAX 70型荧光显微镜下,分别通过WIB、WIG及其WU滤光镜观察杂交信号及其染色体或间期核背景,并统计外周血中期染色体及其间期细胞核的杂交信号颗粒数量。在显微镜下可见以Biotin标记的pBamX7探针显示2个绿色杂交信号,以Digoxigenin标记的pY3.4探针显示1个红色杂交信号,染色体或间期核背景经DAPI复染显示蓝色;18例出现XXY杂交信号的细胞,染色体及其间期细胞核杂交平均出现率分别为95.89%和95%,明显大于正常对照标准值2.75%,证实核型为47,XXY,与染色体检测的结果一致;其余1例染色体核型检测为嵌合体,XXY杂交信号细胞出现率为92%,同时检出6.7%的XY杂交信号细胞(>正常对照标准值4.17%)。用FISH技术检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克氏综合征具有快速、敏感度高、信号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克氏综合征 DNA特异性探针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 诊断检测
下载PDF
用全染色体涂抹探针进行卵母细胞第一极体荧光原位杂交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秀莲 庄广伦 +3 位作者 徐艳文 周灿权 方丛 张敏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2,共4页
目的建立用全染色体涂抹探针(WCP)对卵子第一极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染色体的方法。方法收集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中不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成熟和常规试管婴儿(IVF)中未能成功受精的成熟卵母细胞,活检第一极体,固定后行1... 目的建立用全染色体涂抹探针(WCP)对卵子第一极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染色体的方法。方法收集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中不成熟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成熟和常规试管婴儿(IVF)中未能成功受精的成熟卵母细胞,活检第一极体,固定后行13、14号染色体的全染色体涂抹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活检后,一部分卵母细胞固定行FISH以分析卵子自身的13、14号染色体,其余行ICSI受精,观察受精和卵裂情况。结果共获得成熟母细胞93个,成功活检85个,成功固定78个,共29个第一极体处于分裂中期,均有FISH结果。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后立即取极体进行固定,90.5%(19/21)的极体处于分裂中期,而取卵后30~48h和72h后活检的第一极体处于分裂中期的比例分别为27.3%(6/22)和11.4%(4/35),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11个卵母细胞同时获得了极体和相对应卵细胞的FISH结果,其中10个极体和相对应的卵细胞分别有1条13,14号染色体,剩余1个卵母细胞的极体有2条14号染色体和1条13号染色体,相对应的卵细胞仅有1条13号染色体,二者互补。活检后行ICSI受精的卵母细胞受精率为78.6%(11/14),优质胚胎率45.5%(5/11)。结论全染色体涂抹探针对卵子第一极体进行遗传分析可以有效、准确地推测相对应卵母细胞的染色体构成,从而应用于女性染色体易位患者的植入前遗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染色体涂抹探针 第一极体 荧光原位杂交 卵母细胞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早先受照者的染色体畸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泽云 金璀珍 +3 位作者 刘秀林 程昕 叶常青 孙志贤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2-276,共5页
应用2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易位畸变。结果表明,离体照射诱发的畸变率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相关。60Co辐射事故受照者在照后第6、7年的易位畸变率保持相对稳定... 应用2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研究60Coγ射线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易位畸变。结果表明,离体照射诱发的畸变率与剂量呈现良好的相关。60Co辐射事故受照者在照后第6、7年的易位畸变率保持相对稳定,约占照后立即检测双+环畸变率的40%~50%,并且易位畸变率与最初照射剂量相关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毒理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畸变 检测
下载PDF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研究黑叶猴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5
15
作者 佴文惠 刘瑞清 +1 位作者 陈玉泽 王金焕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共3页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一条No17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点在17q13,断裂片段17q13-17qter易位到一条No12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一条小的中着丝粒的和一条具较长长臂的衍生染色体即der(17)和der(12)。结果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人染色体特异探针不仅能检测出人类染色体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人14p+标记染色体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在玉 高春生 +2 位作者 忻星 符生苗 钟文玲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31-334,共4页
一例23岁女性患者因近五、六年来出现胡须、四肢多毛及偶有月经不规则而就诊。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一个短臂明显增大的亚中着丝粒的14号标记染色体14p+·p+区域GTG显带呈浅染,C-带暗染,都呈均匀的染色区。硝酸银染色在p+远侧端显现一... 一例23岁女性患者因近五、六年来出现胡须、四肢多毛及偶有月经不规则而就诊。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一个短臂明显增大的亚中着丝粒的14号标记染色体14p+·p+区域GTG显带呈浅染,C-带暗染,都呈均匀的染色区。硝酸银染色在p+远侧端显现一个Ag-NOR,其大小与正常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无明显差异。应用~3H标记的7.3 kb长的rRNA基因探针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自显影银颗粒沿整个p+区域分布,p+上的银颗粒数是正常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上银颗粒平均数的5倍。这些结果排除了Y或其他染色体参加的重排形成p+的可能性,并表明Ag-NOR的大小或NOR的数目并不一定与rRNA基因的数量成正比。研究Dp+或Gp+类型的染色体变异,对了解人二倍体细胞内rRNA基因表达的调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染色体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三体22在预测inv(1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明 薛永权 +1 位作者 吴亚芳 潘金兰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3年第3期139-141,共3页
目的 :探讨三体 2 2在诊断 inv(16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 Spectrum Green标记的 2 2号染色体着丝粒 DNA探针 (CEP2 2 ) ,和以红、绿荧光素直接标记的MYH11基因断裂点分开的两侧序列作为探针 ,对 1例伴 inv(1... 目的 :探讨三体 2 2在诊断 inv(16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 Spectrum Green标记的 2 2号染色体着丝粒 DNA探针 (CEP2 2 ) ,和以红、绿荧光素直接标记的MYH11基因断裂点分开的两侧序列作为探针 ,对 1例伴 inv(16 ) / +2 2克隆异常的 AML 及 1例单纯+2 2克隆异常的 AML 进行单色间期 FISH和 D- FISH检测 ,并与细胞形态学及常规细胞遗传学(CC)相比较。结果 :2例经采用 CEP2 2探针的 FISH技术证明确实存在三体 2 2克隆性异常 ,而 D- FISH均证实 inv(16 )阳性 ,其中 1例的少数间期核 (1.6 % )同时伴有 16 p13的微小缺失。结论 :由于 +2 2是一种染色体数目异常 ,相对来说易于辨认 ,可以看做是预报 inv(16 ) AML 的重要信号 ,具有潜在的诊断 inv(16 ) A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细胞 急性 16号染色体倒位 荧光原位杂交 着丝粒
原文传递
DNA探针鉴定转基因鸡早期性别 被引量:9
18
作者 马玉忠 李赞东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11,共2页
质粒pUGD1201经扩增、提取、纯化、酶切等一系列过程而获得了W染色体特异性DNA片段,继而获得用地高辛标记的W染色体DNA探针。用该探针通过原位杂交法对鸡X期胚盘细胞成功地进行了性别鉴定。
关键词 胚盘细胞 W染色体 DNA 性别鉴别 转基因
下载PDF
液基细胞学、HPV检测及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2
19
作者 刚小青 张菊新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88-590,604,共4页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3月满足条件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者1000例,对其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测、HPV-DNA检... 目的:研究液基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及人类染色体端粒酶(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3月满足条件的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者1000例,对其分别进行液基细胞学(TCT)检测、HPV-DNA检测(SPR法)、hTERC基因检测[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以上3种检测任一结果阳性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评价3种方法对宫颈癌筛查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符合率。结果:100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1±9)岁,TCT结果异常者119例,占11.9%;HPV阳性者共136例,占13.6%;hTERC基因扩增阳性共58例,占5.8%。229例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其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共36例,其中CINⅠ13例(5.68%),CINⅡ13例(5.68%),CINⅢ8例(3.49%),宫颈鳞状细胞癌(SCC)2例(0.87%)。单独应用一种筛查方案时,TCT的敏感度最高(83.3%)。应用任两种方案联合筛查时,TCT+HPV的敏感度最高(94.4%),但特异度最低(29.6%);TCT或HPV与hTERC基因检测联合都可使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升高。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各筛查方案检出率逐渐升高(P<0.05)。结论:联合筛查方案优于单一筛查方案;HPV检测+hTERC基因检测联合筛查效果最佳,但成本最高。TCT+HPV检测联合筛查不失为一种经济而相对高效的筛查方案,可作为基本筛查进行。应根据经济条件及筛查成本选择适合的筛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早期诊断 组织细胞学制备技术 染色体 端粒 末端转移酶 DNA探针 HPV 原位杂交 荧光 HTERC基因
下载PDF
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精子染色体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永章 竺海波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探讨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D FISH)检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精子染色体的实验方法和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 ,以Biotin标记的 13q 14 .3特异性探针和以Digoxigenin标记的 14 q11.1特异性探针对 2例罗伯... 目的 :探讨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D FISH)检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精子染色体的实验方法和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 ,以Biotin标记的 13q 14 .3特异性探针和以Digoxigenin标记的 14 q11.1特异性探针对 2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精子标本进行原位杂交 ,并统计精子间期核 13、14号染色体的杂交信号颗粒数量。 结果 :在显微镜下可见精子头部有以Biotin标记的 13q 14 .3特异性探针显示 1个绿色杂交信号 ,以Digoxi genin标记的 14 q11.1特异性探针显示 1个红色杂交信号 ,间期核背景经DAPI复染显示蓝色 ;共统计 30 0 0个精子间期核 ,显示 1个绿色 1个红色杂交信号的精子为 13q/ 14q ,占39.33% ;显示 1个绿色 2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13q/ 14q ,14q ,占 11.5 7% ;仅显示 1个绿色杂交信号为 13q/ ,占 9.2 7% ;显示 2个绿色 1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13q ,13q/ 14 q ,占12 .87% ;仅显示 1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 14 q ,占9.87% ;显示 2个绿色 2个红色杂交信号为 13q ,13q/ 14q ,14 q ,占12 .2 6 %。 结论 :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精子 ,可以分析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离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携带者 罗伯逊易位 人精子染色体 DNA特异性探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