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Beidou GEO satellites at the time of the spring/autumn equinox 被引量:8
1
作者 LI XiaoJie ZHOU JianHua +3 位作者 HU XiaoGong LIU Li GUO Rui ZHOU ShanSh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8期86-94,共9页
Geostationary(GEO) satellites form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constellation of Beidou navigation system(BDS). The ephemerides, or predicted orbits of these GEO satellites(GEOs), are broadcast to positioning, na... Geostationary(GEO) satellites form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constellation of Beidou navigation system(BDS). The ephemerides, or predicted orbits of these GEO satellites(GEOs), are broadcast to 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 users. User equivalent ranging error(UERE) based on broadcast message is better than 1.5 m(root formal errors: RMS) for GEO satellites. However, monitoring of UERE indicates that the orbital prediction precision is significantly degraded when the Sun is close to the Earth's equatorial plane(or near spring or autumn Equinox). Error sourc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omplicated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on satellite buses and the simple box-wing model maybe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orbital precision. With the aid of BDS' two-way frequency and time transfer between the GEOs and Beidou time(BDT, that is maintained at the master control station), we propose a new orbit determination strategy, namely three-step approach of the multi-satellite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MPOD). Pseudo-range(carrier phase) data are transformed to geometric range(biased geometric range) data without clock offsets; and reasonable empirical acceleration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along with orbital elements to account for the error in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modeling. Experiments with Beidou data show that using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GEOs' UERE when near the autumn Equinox of 2012 can be improved to 1.3 m from 2.5 m(RM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user equivalent range error(UERE)<2.0 m can be improved from 50% to above 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idou system (BDS) Beidou time (BDT) geostationary (GEO) satellite spring equinox/autumn equinox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time synchronization user equivalent ranging error
原文传递
康有为“三世说”对董子《春秋》学之阐发
2
作者 杨济襄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0-27,43,共9页
康有为在戊戌政变游走海外后,对公羊学里所主张之“三世”说有了新的阐释。他不从“事与文”来解经,而从董子“《春秋》无达辞,以义为尚”去发挥《春秋》大义,对《礼记》谓《春秋》之教为“属辞比事”不以为然。康有为以孔子之仁为核心... 康有为在戊戌政变游走海外后,对公羊学里所主张之“三世”说有了新的阐释。他不从“事与文”来解经,而从董子“《春秋》无达辞,以义为尚”去发挥《春秋》大义,对《礼记》谓《春秋》之教为“属辞比事”不以为然。康有为以孔子之仁为核心,畅论三世之变,不拘泥于“事与文”之解经方式,而落实在仁治的文明进化。在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二人不同的解经路线上,康有为无疑倾向于董仲舒。聚焦于康有为的三世新诠与董子《春秋》学之关联,厘清康有为“三世说”的特殊见解与相关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康有为 三世说 公羊学 《春秋》
下载PDF
四川成都双元村春秋墓M180、M185发掘简报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天佑 陈云洪 +3 位作者 杨颖东 寇小石(绘图) 汪美蓉(绘图) 刘祥(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2,F0002,I0001,共12页
2016年3月~2018年7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青白江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在成都市北部的青白江区大弯镇共抢救性清理274座东周墓葬。其中M180、M185两座墓葬为船棺墓,共出土陶罐、尖底盏、器盖等各类陶器24件,铜敦、剑、戈、矛、钺、斤... 2016年3月~2018年7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青白江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在成都市北部的青白江区大弯镇共抢救性清理274座东周墓葬。其中M180、M185两座墓葬为船棺墓,共出土陶罐、尖底盏、器盖等各类陶器24件,铜敦、剑、戈、矛、钺、斤、凿等铜器33件。两墓年代为春秋晚期,丰富的随葬品为释读巴蜀图符的性质及探讨东周时期古蜀社会、文化变革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 双元村 春秋晚期 船棺墓
下载PDF
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2015M1发掘简报
4
作者 王京燕 崔俊俊 +4 位作者 郭彪 夏宏茹 李夏廷(绘图) 权美丽(绘图) 秦娟(绘图) 《文物季刊》 2023年第4期3-4,I0001,5-40,共39页
陶寺北墓地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北,因盗墓发现,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2015年3~11月,在墓地中部偏西北处发掘春秋中晚期墓葬5座,2座大中型墓葬出土青铜器。本次简报其中的1座大型墓葬2015M1,墓葬资料丰富了晋系青铜器的内容,对研究晋... 陶寺北墓地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北,因盗墓发现,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2015年3~11月,在墓地中部偏西北处发掘春秋中晚期墓葬5座,2座大中型墓葬出土青铜器。本次简报其中的1座大型墓葬2015M1,墓葬资料丰富了晋系青铜器的内容,对研究晋楚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北墓地 春秋晚期 青铜器
下载PDF
松浦友久对中国古典诗歌“春秋”意识及诗情谱系的考察
5
作者 邱美琼 杨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1-78,142,143,共10页
松浦友久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四季”时间意识为显示“诗歌与时间”关系的典型之例,于诸多与四季相关的诗歌中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侧重“春秋”意识这一文学现象,继而从诗情谱系、语汇语法、字源等方面探讨了春与秋时间意识的优先性,并穿... 松浦友久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四季”时间意识为显示“诗歌与时间”关系的典型之例,于诸多与四季相关的诗歌中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侧重“春秋”意识这一文学现象,继而从诗情谱系、语汇语法、字源等方面探讨了春与秋时间意识的优先性,并穿插中日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研究。松浦友久充分运用溯本探源和多学科结合的方法,以异域学者的视角,深入剖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秋”意识,在拓宽“诗歌与时间”这一论题研究路径的同时,凸显出了不同于中国本土和日本学界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浦友久 古典诗歌 四季 时间意识 “春秋”意识 诗情谱系
下载PDF
2022年山西闻喜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M4、M5发掘简报
6
作者 荆泽健 田建文 +4 位作者 王金平 陈海波 刘泽鹏(绘图) 王涛(摄影) 解宙鹏(摄影) 《文物季刊》 2023年第4期41-68,共28页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2年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6座墓葬,其中M4和M5两墓并列,间距2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位于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2022年对上郭古城北城墙及城内开展考古工作,发掘了6座墓葬,其中M4和M5两墓并列,间距2米,为夫妻异穴合葬墓。两墓出土器物丰富,有铜礼器、玉石器、陶器等,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为研究这一时期晋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 铜器墓 春秋晚期
下载PDF
公父文伯之母形象解读与性别身份构建
7
作者 张华清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春秋末年,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以谙习礼法、善于教子饮誉海内,见载于先秦典籍,入列《列女传·母仪传》,得到了儒家、史家的普遍推重,堪称春秋时代“知礼”的典范。公父文伯之母谙于礼法、严于教子、慎于处世、长于变通、见微知著,... 春秋末年,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以谙习礼法、善于教子饮誉海内,见载于先秦典籍,入列《列女传·母仪传》,得到了儒家、史家的普遍推重,堪称春秋时代“知礼”的典范。公父文伯之母谙于礼法、严于教子、慎于处世、长于变通、见微知著,她既是春秋时代女性的典范,又是后世女性效法的楷模。尤其是在处理情与礼、爱与教、守与变等问题的关系方面体现出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超越了时代与性别的局限,对当今人们自我提升、为人处世、教育子女等都有着深刻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末年 公父文伯之母 性别身份
下载PDF
小说化史笔与异时代审视:《千忠戮》儒学理想构建的实现
8
作者 周玮璞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16,共6页
对明代“靖难之役”这一母题的书写作品众多,而清代传奇《千忠戮》较其他前代正史与笔记小说在视角和主题都有着突出的特质,这主要表现为小说家与史家笔法相结合的书写形态,以及明清易代后更为自由客观且独具时代特征的异时代审视。这... 对明代“靖难之役”这一母题的书写作品众多,而清代传奇《千忠戮》较其他前代正史与笔记小说在视角和主题都有着突出的特质,这主要表现为小说家与史家笔法相结合的书写形态,以及明清易代后更为自由客观且独具时代特征的异时代审视。这两者分别通过内部的情节书写和外在的视角依托,对戏剧文本完成了全方位的形塑,而最终又都统摄并旨归于以传统儒学理想为内核的戏剧主旨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忠戮》 小说化史笔 春秋笔法 异时代审视 儒学理想
下载PDF
白银市干旱气候特征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少勇 李逢春 +1 位作者 曹治国 滕兴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3-97,共5页
利用1957~2000年44a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四旱"干旱指数,进一步分析了各旱段干旱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白银全市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即每年至少有一站发生某一干旱;北片发生频率比南片多出约1倍,在4个旱段中,春旱频率最高,春末... 利用1957~2000年44a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四旱"干旱指数,进一步分析了各旱段干旱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白银全市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即每年至少有一站发生某一干旱;北片发生频率比南片多出约1倍,在4个旱段中,春旱频率最高,春末夏初旱次之,干旱频率从南至北增加;南、北片90%的年份降水偏差一致,但南片的降水比北片多1倍且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市 干旱气候 伏旱 秋旱 特征特性 农业气候
下载PDF
稻茬油菜免耕覆盖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苏跃 冯泽蔚 +2 位作者 陈正平 谭春燕 钱晓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712-8714,共3页
[目的]为稻茬油菜免耕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方法]通过测定免耕覆盖和常规翻耕模式下不同季节、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研究稻茬油菜免耕覆盖土壤温度效应。[结果]晚秋季节,免耕土壤温度较常规翻耕土壤高,且免耕土壤温度变化比较缓慢,而常... [目的]为稻茬油菜免耕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方法]通过测定免耕覆盖和常规翻耕模式下不同季节、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研究稻茬油菜免耕覆盖土壤温度效应。[结果]晚秋季节,免耕土壤温度较常规翻耕土壤高,且免耕土壤温度变化比较缓慢,而常规翻耕土壤温度变化较剧烈。免耕有助于减缓土壤温度的急剧降低,利于油菜"秋发"。早春季节,免耕土壤温度较翻耕土壤低,且土壤升温慢,而常规翻耕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免耕模式。早春季节免耕覆盖土壤温度较低,对油菜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不同时节免耕覆盖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同,在稻茬油菜实际生产中应针对季节变化而采用适用的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免耕覆盖 早春 晚秋 土壤温度
下载PDF
陕南汉江上游气温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任利利 殷淑燕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2-277,共6页
以陕南汉江上游汉中、石泉、安康观测站1960-2010年的逐日、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区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季节气温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自... 以陕南汉江上游汉中、石泉、安康观测站1960-2010年的逐日、逐月平均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区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突变特征,以及季节气温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60年以来,陕南汉江上游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递增速率分别为0.107℃/10a(P<0.01)、0.16℃/10a(P<0.01),而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不显著递增趋势,三者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1、2000和2001年;各季节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冬季增温速率最高(P<0.01),对年平均气温增加的贡献最大;夏季气温变幅较小,变化趋势不显著;春、秋季气温分别呈极显著、显著上升趋势,但日波动性较大;倒春寒天气发生时间推迟,发生频率、强度增大;秋封(冷害)发生频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对该区的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深入了解汉江上游气候变化规律及成因,对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汉江上游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倒春寒 秋封
下载PDF
宗族与宗法制解体在《侯马盟书》中的反映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瑞民 郎保利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1,共5页
侯马盟书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末年宗族解体的事实,而宗族的解体则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宗法制的周人传统在战乱频仍中逐渐走向消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宗族的解体并不是突然分崩离析,盟书仍然强调效忠“宗主”,还提到“宗人... 侯马盟书的内容反映了春秋末年宗族解体的事实,而宗族的解体则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宗法制的周人传统在战乱频仍中逐渐走向消亡。当然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宗族的解体并不是突然分崩离析,盟书仍然强调效忠“宗主”,还提到“宗人兄弟”,说明这个时期宗族的外壳还在,只是它的本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春秋末年社会结构演变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马盟书 宗族 春秋末年
下载PDF
春秋赋诗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生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7-93,共7页
春秋赋诗是《诗经》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赋诗”介于“歌诗”、“诵诗”之间 ,盖类似后世之吟诗。春秋赋诗按其义例可分为礼仪外交类、言志观志类、劝戒讽谕类三类 ,然总体上都可以叫做“赋诗言志”。其特点一是古诗新用 ,二是借此言... 春秋赋诗是《诗经》文化史上的独特景观。“赋诗”介于“歌诗”、“诵诗”之间 ,盖类似后世之吟诗。春秋赋诗按其义例可分为礼仪外交类、言志观志类、劝戒讽谕类三类 ,然总体上都可以叫做“赋诗言志”。其特点一是古诗新用 ,二是借此言彼 ,三是断章取义 ,从而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隐语对话式的复杂而微妙的传播接受机制 ,一种暗含着“兴观群怨”之作用的高妙的用诗机制和独特的解读机制。赋诗是春秋这一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其起始、兴盛、衰落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春秋赋诗这一独特而亮丽的文化景观 ,在《诗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赋诗 《诗经》 中国文化史
下载PDF
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再考——灵岩古城与苏州城 被引量:5
14
作者 陆雪梅 钱公麟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24,共10页
苏州城是否为春秋晚期吴大城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2000年对灵岩古城及其邻近地区同时代遗存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佐证。结合过去文献资料及对苏州城考古材料的综合分析,再一次论述了春秋吴大城应为灵岩古城,而苏... 苏州城是否为春秋晚期吴大城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问题。2000年对灵岩古城及其邻近地区同时代遗存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从科学的角度提供了佐证。结合过去文献资料及对苏州城考古材料的综合分析,再一次论述了春秋吴大城应为灵岩古城,而苏州城始建于汉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城 春秋晚期 吴大城 灵岩古城
下载PDF
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玉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9-433,共5页
如何正确认识古代的“中国”是涉及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于古代与中原政权并立的民族政权哪些可算做中国,学术界大体分为“上溯法”和“下叙法”两大派,至今无法达成共识。我国先民们对“天下”、“国家”、“中国... 如何正确认识古代的“中国”是涉及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对于古代与中原政权并立的民族政权哪些可算做中国,学术界大体分为“上溯法”和“下叙法”两大派,至今无法达成共识。我国先民们对“天下”、“国家”、“中国”的认识,同现代的观念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从现代法理意义上的主权国家理念去解释中国古代的邦国问题,把古代的“中国”与现代法理意义上的中国等同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去解释历史上各民族政权与中国的关系,那么必将陷入进退失据的窘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国家” 主权国家 “春秋三世说” 法理疆域
下载PDF
湖北省巴东县龙王庙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龚长根 曲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24,共11页
巴东县龙王庙是巫峡口的一处临江台地遗址,发掘共分三个点.其中两个点发现遗迹遗物,一个点在江边沙地,T1312中出土400余件商周时期石器;另一点在台地上,第7层有少量春秋遗物,可辨器形有盆、罐、釜、豆、鼎、鬲、甗等,4~6层揭示了清代... 巴东县龙王庙是巫峡口的一处临江台地遗址,发掘共分三个点.其中两个点发现遗迹遗物,一个点在江边沙地,T1312中出土400余件商周时期石器;另一点在台地上,第7层有少量春秋遗物,可辨器形有盆、罐、釜、豆、鼎、鬲、甗等,4~6层揭示了清代中后期龙王庙址的多种遗迹现象,有房基、暗沟、柱洞、石板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巴东县 龙王庙遗址 中国 文物考古 地层堆积
下载PDF
白银市"四旱"气候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少勇 曹治国 +1 位作者 李逢春 滕兴海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9-54,共6页
利用白银市4站1957-2000年4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四旱"干旱指数,分析了各旱段干旱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全市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即每年至少有一站发生某一干旱。在4个旱段中,春旱频率最高,春末夏初旱次之,干旱频率从南至北增... 利用白银市4站1957-2000年4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了"四旱"干旱指数,分析了各旱段干旱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全市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即每年至少有一站发生某一干旱。在4个旱段中,春旱频率最高,春末夏初旱次之,干旱频率从南至北增加;全市90%的年份降水偏差一致,但南部的降水比北部多一倍且稳定性较好。另外初步分析了"四旱"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银市 “四旱” 气候特征 干旱指数 春旱 春末夏初旱 伏旱 秋旱 形成原因 农业气象灾害
下载PDF
试论春秋中晚期楚国在鄂东地区的军事存在 被引量:4
18
作者 丁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7-150,共4页
通过对鄂东地区出土的有完整发展序列的春秋中晚期楚器的型式分析,以及与邻近地区同时期出土器物的比较,认为鄂东地区沿麻城、黄冈一线在春秋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典型楚文化特征一致,即该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的坤舆。结合当时... 通过对鄂东地区出土的有完整发展序列的春秋中晚期楚器的型式分析,以及与邻近地区同时期出土器物的比较,认为鄂东地区沿麻城、黄冈一线在春秋中晚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与典型楚文化特征一致,即该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的坤舆。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可以看出,鄂东地区在春秋中晚期为楚国东部边境,是楚国与其东邻诸国争战的前沿;目前发现的鄂东地区麻城、黄冈一线的春秋中晚期遗存与楚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中晚期 鄂东 楚文化 军事存在
下载PDF
从棺椁制度的演变看春秋晚期新的礼制规范的形成——以太原金胜村赵卿墓为切入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白国红 贺军妙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51,共3页
孔子曾评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后世学者将其理解为春秋社会的全然失序,我们认为这一理解有失偏颇。春秋时期的各级贵族在"礼制"上只是顺次对其上一级贵族实行了反动,僭越了上一级贵族的礼制,并将之习惯化... 孔子曾评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后世学者将其理解为春秋社会的全然失序,我们认为这一理解有失偏颇。春秋时期的各级贵族在"礼制"上只是顺次对其上一级贵族实行了反动,僭越了上一级贵族的礼制,并将之习惯化,最终将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社会规范。我们依据典籍文献,结合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考古资料,以春秋晚期棺椁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论证了这一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晚期 棺椁制度 演变 新的礼制规范
下载PDF
上古至春秋乐论中的“乐与神通”问题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成纪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120,2,共9页
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乐论中,音乐的地位之所以至高无上,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赋予了贯通人神两界的异能。音乐神性品质的获得,与它固有的超验特性有关,但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神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神,也包括祖宗神... 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乐论中,音乐的地位之所以至高无上,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赋予了贯通人神两界的异能。音乐神性品质的获得,与它固有的超验特性有关,但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神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神,也包括祖宗神。与此一致,所谓"乐与神通",则主要体现出通于自然和通于祖灵的双重特征。这种特性,在上古时期主要表现为借助音乐享祭祖灵并招引自然神,如《尚书·益稷》中的"祖考来格"和"凤皇来仪";至春秋时期则蜕变为音乐的自然感通和生死预言问题。但是,在自然神与祖宗神或空间性神灵与时间性神灵之上,一种被音乐隐喻的超越性维度仍然存在,这就是弥散于宇宙之间的普遍神性。这种神性,在《尚书·尧典》和《尚书·益稷》中被以"百兽率舞"的狂欢方式呈现,在后世乐论中,则被作为"天地之和"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乐论 春秋乐论 乐与神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