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ly embryonic failure caused by a novel mutation in the TUBB8 gene:A case report
1
作者 Xiao-Yu Zhang Xing-Xing Zhang Lei 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2期2092-2098,共7页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 mutations and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arrest and to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 BACKGROUND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 mutations and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arrest and to provid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CASE SUMMARY Here,we collected and described the clinical data of a patient with early embryonic development stagnation after repeate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ttempts for primary infertility at the Department Reproductive Center of Zaozhua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We also detected the whole-exon gene of the patient's spouse and parents,and conducted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gene.CONCLUSION A novel mutant of the TUBB8 gene[c.602G>T(p.C201F)]was identified,and this mutant provided new data on the genotype-phenotype relationships of related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S mutati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Fertilization in vitro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Case report
下载PDF
Gene Mutation Screening by Using Coupled In Vitro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System
2
作者 刘敬忠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1997年第2期100-104,共5页
A new method for screening gene mutations by using a Coupled In Vitro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System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The target DNA fragments with T7T1 sequence a... A new method for screening gene mutations by using a Coupled In Vitro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System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The target DNA fragments with T7T1 sequence at its 5 prime end are amplified (T7T1: GGATCCTAATACGACTCTATAGGGAG ACCACCATG); (2) The RNA and peptide are synthesized and labeled from the PCR product in the coupled In Vitro 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System; (3) The produced peptides are analyzed by using SDS-PAGE and pH Gradient gel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Four peptide products from 4 HB patients with nonsense mutation in Exon H of F IX gene show truncated protein bands with speeded migration in the autoradiography of the SDS-PAGE. Ten out of 11 HB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missense mutations show abnormal patterns in the autoradiography of a pH 4-7 gradient gel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Conclusion: The PCR and the Coupled In Vitro 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System/SDS-PAGE is a good method for proteins truncation test. The PCR and the 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pH gradient gel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screening the abnormal protein products from DNA fragments with missense mu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vitro 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gene mutation POLYMERASE CLAIM reaction HEMOPHILIA B SDS-PAGE pH gradient gel focusing ELECTROPHORESIS
下载PDF
基于L5178Y细胞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探索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亚楠 文海若 王雪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0-228,共9页
利用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 tk+/--3.7.2C和阴性化合物Glc、NaCl及阳性化合物EMS、ENU、4-NQO、B(a)P建立并验证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Pig-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评价细胞毒性,抗体标记突变型细胞确定流式检测模板,L5... 利用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 tk+/--3.7.2C和阴性化合物Glc、NaCl及阳性化合物EMS、ENU、4-NQO、B(a)P建立并验证基于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Pig-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评价细胞毒性,抗体标记突变型细胞确定流式检测模板,L5178Y细胞经EMS处理后第4、8、12、16、20天检测Pig-a基因突变频率,确定最大突变频率发生时间点,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D90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采用PCR方法进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表明(:1)Glc、NaCl、EMS、ENU、B(a)P、4-NQO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2)Pig-a基因突变频率在给药后第8天出现峰值。Glc和NaCl致Pig-a基因突变频率均小于200×10-6,各浓度组与溶剂对照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MS、ENU、B(a)P、4-NQO均可引起Pig-a基因突变频率增加,且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3)免疫荧光成像显示突变型细胞表面无CD90蛋白,野生型细胞正常表达CD45,CD90蛋白。(4)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显示存在G→C、A→C、C→T三种突变类型。基于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分别在有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成功建立体外Pig-a基因突变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旨为化合物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或药物研发早期遗传毒性筛选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 L5178Y细胞 体外基因突变 流式细胞术 免疫荧光 遗传毒性
下载PDF
红花水提取物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来英 戴伟 +6 位作者 孙明 冯晓莲 高芃 崔文明 随海霞 徐海滨 严卫星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 研究红花水提取物的毒性大小。方法 用红花水煎液进行了急性毒性、小鼠骨髓微核、TK基因突变、体外细胞毒性和Ames试验。结果 红花的LD50 >88 8g/kgBW ,属无毒物 ,对CHO和CHL的IC50 分别为 6 0 7mg/ml和 6 6 5mg/ml(生药... 目的 研究红花水提取物的毒性大小。方法 用红花水煎液进行了急性毒性、小鼠骨髓微核、TK基因突变、体外细胞毒性和Ames试验。结果 红花的LD50 >88 8g/kgBW ,属无毒物 ,对CHO和CHL的IC50 分别为 6 0 7mg/ml和 6 6 5mg/ml(生药终浓度 ) ,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2 2 2 0mg/皿剂量的红花对TA98、TA10 0和TA10 2均有明显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结论 红花水提取物对正常细胞有一定的毒性 ,但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提取物 急性毒性 TK基因突变试验 微核试验 AMES试验
下载PDF
大黄素和大黄酸的体外遗传毒性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朱钦翥 陈维 张立实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1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评价大黄素和大黄酸的体外遗传毒性。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均分别为20、40、80、120μg/ml)处理人的类淋巴母细胞WTK1后,进行彗星实验、体外微核试验和TK基因突变试验。并设溶剂对照组和甲基甲烷磺酸(mthylmethane s... 目的:评价大黄素和大黄酸的体外遗传毒性。方法:使用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均分别为20、40、80、120μg/ml)处理人的类淋巴母细胞WTK1后,进行彗星实验、体外微核试验和TK基因突变试验。并设溶剂对照组和甲基甲烷磺酸(mthylmethane sulfonate,MMS)阳性对照组。结果:大黄素80和120μg/ml剂量组TK基因突变频率、细胞拖尾率及平均尾长均增高(P<0.05);大黄酸120μg/ml剂量组TK位点总突变频率增高(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大黄素和大黄酸均表现出弱致突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大黄酸 遗传毒性 彗星试验 体外微核试验 TK基因突变试验
下载PDF
PAX3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华 李家大 +4 位作者 罗浑金 陈红胜 梅凌云 贺楚峰 冯永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PAX3基因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ECEPAX3和pcDNA3.0-HA后连接构建PAX3基因重组真核细胞... 目的通过构建PAX3基因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ECEPAX3和pcDNA3.0-HA后连接构建PAX3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DNA3.0-PAX3-HA,以其为模板分别构建PAX3基因新发突变H80D和H186fs表达质粒pcDNA3.0-H80D-HA和pcDNA3.0-H186fs-HA,DNA测序鉴定。将PAX3、H80D和H186fs表达质粒分别瞬时转染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和观察野生PAX3蛋白和突变H80D、H186fs蛋白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PAX3及其突变体H80D和H186fs表达质粒经DNA测序鉴定序列正确,三者在NIH3T3细胞中正确表达,H80D与PAX3仅在细胞核中分布,H186fs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均有分布。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AX3基因及其突变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突变对PAX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产生影响,为在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国人PAX3基因突变致WS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ardengurg综合征 PAX3 基因突变 体外实验
下载PDF
MITF基因突变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华 陈红胜 +4 位作者 李家大 罗洪金 梅凌云 贺楚峰 冯永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8-385,共8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小眼球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突变基因功能,初步探讨其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野生型MITF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质...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小眼球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突变基因功能,初步探讨其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以野生型MITF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MITF-Flag为模板分别构建二个致Ⅱ型WS的MITF基因新发突变R217I和T192fsX18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野生MITF和突变R217I和T192fsX18表达质粒瞬时转染黑色素瘤细胞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其表达和亚细胞定位;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通过对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报告基因活性检测观察野生/突变MITF蛋白对其靶基因TYR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以及二个突变蛋白对野生MITF蛋白功能的影响;应用生物素标记的含E box基序(CATGTG)的DNA寡核苷酸链探针分别沉淀MITF、R217I及T192fsX18蛋白,检测野生/突变MITF蛋白与靶基因TYR启动子的结合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突变型R217I、T192fsX18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pCMV-R217I-Flag和pCMV-T192fsX18-Flag,MITF蛋白与R217I、T192fsX18突变蛋白在黑色素瘤细胞中正确表达,进一步验证了重组质粒构建的正确性。突变R217I蛋白与野生MITF蛋白一样仅在细胞核中分布,而T192fsX18蛋白则出现异常亚细胞定位,仅在细胞质中分布。尽管R217I蛋白仍残余部分功能可增加TYR启动子转录活性,但与野生MITF蛋白相比,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T192fsX18蛋白则完全失去调控TYR启动子转录活性作用(P<0.01);二者均未对野生MITF蛋白功能产生显性负效应(P>0.05)。突变R217I蛋白与野生MITF蛋白均可与TYR启动子特异DNA序列E-box结合,而突变T192fs X18蛋白则不能与之结合。结论 R217I和T192fsX18突变蛋白通过影响靶基因TYR转录活性,使其表达下调、黑色素合成减少,以单倍体剂量不足效应致Ⅱ型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ARDENBURG综合征 小眼球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基因突变 体外实验
下载PDF
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定点随机突变组合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何俊 周霞 +7 位作者 陈璐 陈秋莉 王锦红 蒋少华 陈铭 卢海妹 潘卫 邓松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2,共5页
目的构建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定点随机突变组合文库,为应用各种类型免疫球蛋白对该文库进行体外分子进化筛选及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应用overlapping PCR制备Protein A的Z结构域。用含随机核苷酸序列的引物,制备对Z... 目的构建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定点随机突变组合文库,为应用各种类型免疫球蛋白对该文库进行体外分子进化筛选及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应用overlapping PCR制备Protein A的Z结构域。用含随机核苷酸序列的引物,制备对Z结构域的第10、13、27、28、31和32位氨基酸进行随机突变的定点随机突变体库。并在突变体片段两端引入KpnⅠ位点,3′端引入3个氨基酸大小随机连接肽的序列。经KpnⅠ酶切后随机连接,克隆于噬菌粒展示载体pCANTAB5S。克隆产物转化大肠杆菌TG1,辅助噬菌体M13K07拯救,构建噬菌体展示定点随机突变组合文库。结果该定点随机突变组合文库的转化子数目为6.4×106个,滴度为1.4×1015TU/L;文库中含0.72以上的阳性克隆,其中有2个单结构域的阳性克隆占0.15;15个样品的序列分析显示各突变位点和随机连接肽的氨基酸序列呈随机性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噬菌体展示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定点随机突变组合文库,该库库容量在一级结构上具有良好的随机性和多样性,可满足体外分子进化研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噬菌体/遗传学 基因文库 免疫球蛋白结合分子 定点随机突变 随机连接肽 组合文库 体外分子进化
下载PDF
MITF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意义
9
作者 张华 冯娟 +5 位作者 李家大 罗浑金 陈红胜 梅凌云 贺楚峰 冯永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基因MITF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CMV-MITF和pCMV-Flag后连接构建MITF基因... 目的通过构建基因MITF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CMV-MITF和pCMV-Flag后连接构建MITF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MITF-Flag,以其为模板分别构建MITF基因新发突变R217I和T192fs表达质粒pCMV-R217I-Flag和pCMV-T192fs-Flag,DNA测序鉴定。MITF、R217I和T192fs表达质粒分别瞬时转染NIH3T3细胞或黑色素瘤UACC903细胞,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和观察野生MITF蛋白和突变R217I、T192fs蛋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MITF及其突变体R217I和T192fs表达质粒经DNA测序鉴定序列正确,三者在黑色素瘤UACC903细胞中正确表达,MITF和R217I仅在细胞核中分布,而T192fs仅在细胞质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MITF基因及其突变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突变对MITF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产生影响,为在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国人MITF基因突变致WS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ardengurg综合征 MITF 基因突变 分子克隆技术 体外实验
下载PDF
蛋白C基因新突变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10
作者 叶絮 刘晓力 +3 位作者 丁秋兰 冯莹 王学锋 周旭红 《血栓与止血学》 2012年第3期103-105,共3页
目的对一个新发现的蛋白C(protein C,PC)基因突变PC E29K进行体外表达研究以探讨其导致PC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PC E29K突变表达质粒,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培养。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的P... 目的对一个新发现的蛋白C(protein C,PC)基因突变PC E29K进行体外表达研究以探讨其导致PC缺陷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定点突变方法构建PC E29K突变表达质粒,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培养。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的PC:Ag,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培养细胞进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结果转染了突变质粒的Cos-7细胞培养上清中PC:Ag的含量为野生型的23.7%,细胞裂解液中PC:Ag的含量为野生型的81.1%。PC E29K突变型蛋白多在内质网中滞留,在高尔基体中定位减少。结论 PC E29K仅有部分从细胞内分泌出来,且部分在细胞内降解,因此,分泌障碍和部分降解加速是该突变导致PC缺陷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C 定点突变 体外表达
下载PDF
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氧化损伤与修复研究
11
作者 汪振诚 王学敏 +1 位作者 缪明永 焦炳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87-894,共8页
人mtDNA比核DNA更易受到自由基的氧化损伤 ,这些损伤可以被线粒体内的DNA修复机制所修复 ,损伤与修复是决定突变是否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 .为了确定氧化损伤与损伤后修复对mtDNA突变的具体影响 ,采用四氧嘧啶处理LO2 细胞 ,这种试剂进入... 人mtDNA比核DNA更易受到自由基的氧化损伤 ,这些损伤可以被线粒体内的DNA修复机制所修复 ,损伤与修复是决定突变是否产生的两个重要因素 .为了确定氧化损伤与损伤后修复对mtDNA突变的具体影响 ,采用四氧嘧啶处理LO2 细胞 ,这种试剂进入细胞后 ,经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自由基与线粒体自身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类似 ,然后观察自由基对细胞mtDNA的氧化损伤与损伤后DNA修复的动力学变化 .由于线粒体的正常功能为修复机制所必需 ,采用MTT细胞活力实验检测不同浓度四氧嘧啶处理下线粒体酶活力 ,发现 9mmol/L四氧嘧啶培养细胞 1h后 ,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功能在撤去药物后 0 ,2 ,8和 2 4h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 .提取各组细胞的mtDNA ,用EndoⅢ和Fgp两种酶切除受氧化损伤的核苷酸 ,然后用碱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等的mtDNA ,进行DNA印迹实验 ,地高辛 抗体 碱性磷酸酶系统显色 ,检测完整与断裂的mtDNA量 ,利用Poisson公式 (s=-lnP0 /P ,P0 为未断裂链光密度值 ,P为所有链光密度值总和 )计算一个mtDNA分子的平均损伤频率 ,结果显示 ,9mmol/L四氧嘧啶处理细胞 1h ,链平均损伤频率由对照的 0 11个 /分子增加至 5 6 0个 /分子 ,明显增加了mtDNA上核苷酸的氧化损伤 ,除去药物后 8h ,绝大部分损伤可被修复 ,损伤频率减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TRNA^LEU(UUR) 突变 人线粒体亮氨酰tRNA合成酶 A3243G 体外转录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大黄素型单蒽酮基因突变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文海若 王亚楠 +3 位作者 杨莹 赵婷婷 马双成 汪祺 《中国药物警戒》 2020年第8期455-460,共6页
目的为评价大黄素型单蒽酮潜在遗传毒性致基因突变,分别开展miniAmes试验和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进行研究。方法 miniAmes试验:分别设置对照组(DMSO),单蒽酮(0.6、1.1、2.3、4.5、9μg/皿),阳性剂组,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 97、TA 98、T... 目的为评价大黄素型单蒽酮潜在遗传毒性致基因突变,分别开展miniAmes试验和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进行研究。方法 miniAmes试验:分别设置对照组(DMSO),单蒽酮(0.6、1.1、2.3、4.5、9μg/皿),阳性剂组,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 97、TA 98、TA 100、TA 102、TA 1535、TA 1537和大肠杆菌WP2 uvrA分别在-S9和S9两种代谢状态下开展基于6孔板培养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48 h后计数突变菌落数。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以L5178Y细胞为体系,非S9代谢条件:分别设对照组(1%DMSO),阳性剂(EMS 500μg/mL),单蒽酮(0.2μg/mL,0.39μg/mL,0.78μg/mL,1.56μg/mL),受试物处理4 h后计数,去除受试物更换培养,24 h后计数,表达8 d,表达期维持细胞密度在1×106~2×106个/mL,表达结束后进行抗体孵育流式检测。S9代谢条件:分别设对照组(1%DMSO),阳性剂(B(a)P 5μg/mL),单蒽酮(0.2μg/mL,0.39μg/mL,0.78μg/mL,1.56μg/mL),受试物处理4 h后,去除受试物更换培养,24 h后计数,表达8 d,表达期维持细胞密度在1×106~2×106个/mL,表达结束后进行抗体孵育流式检测。结果 Ames试验结果: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单蒽酮可诱导TA97、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S9代谢活化条件下,可诱导TA1537回复突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增加倍数超过阴性对照组的2~3倍,且上述结果均存在一定剂量相关变化趋势。体外Pig-a基因突变结果: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单蒽酮浓度大于0.78μg/mL,Pig-a基因突变频率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1),且存在剂量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条件下,大黄素型单蒽酮存在基因突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单蒽酮 基因突变 遗传毒性 AMES试验 体外pig-a基因突变
下载PDF
TUBB8基因突变致早期胚胎发育停滞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文澍 刘雪梅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03-305,共3页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对1例反复体外受精/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后早期胚胎发育停滞的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了一种新的TUBB8基因突变型(c.208C>T/p.Pro70Ser),并进一步探讨了TUBB8基因突...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对1例反复体外受精/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后早期胚胎发育停滞的患者进行了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了一种新的TUBB8基因突变型(c.208C>T/p.Pro70Ser),并进一步探讨了TUBB8基因突变与早期胚胎发育停滞之间的联系,为反复种植失败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突变 胚胎发育停滞 TUBB8基因 体外受精 精子注射 细胞质内
下载PDF
人类EGFR基因突变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达 王军 +1 位作者 杨忠 王会如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2期33-36,共4页
目的:研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核酸标准物质,为国内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厂家、行业检验机构和临床用户提供检验标准和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数字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多种含有EGFR基因突变核酸混合后进行定量,制备EGFR基... 目的:研制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核酸标准物质,为国内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厂家、行业检验机构和临床用户提供检验标准和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数字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多种含有EGFR基因突变核酸混合后进行定量,制备EGFR基因4种常见的突变类型(包括p.G719S、p.E746_A750delELREA、p.T790M和p.L858R)预期值为20%、10%、5.0%、2.5%、1.0%和0.5%的6种不同突变频率的标准物质。结果:研制出人类EGFR基因突变核酸标准物质一套,共含有RM-1、RM-2、RM-3、RM-4、RM-5和RM-6共6支,每支含有p.G719S、p.E746_A750delELREA(p.Ex19del)、p.T790M和p.L858R的4个特性值,同一个标准物的特性值之间具有相似的突变频率水平;两种数字PCR平台的定值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且具有较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结论:研制的人类EGFR基因突变核酸标准物质已基本具备了溯源的属性特征,经不同实验室的努力合作和市场产品的测试反馈,将对我国的分子诊断市场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GFR) 基因突变 数字PCR 标准物质 体外诊断(IVD)
下载PDF
基于L5178Y细胞的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亚楠 王雪 文海若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采用不同作用机制化合物研究基于L5178Y细胞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范围的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N-亚硝基二乙胺(N-nitrosodiethylamine,NDEA)、甲磺酸甲酯(methyl methanesulfonate,MMS)、... 目的:采用不同作用机制化合物研究基于L5178Y细胞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范围的马兜铃酸I(aristolochic acid I,AAI)、N-亚硝基二乙胺(N-nitrosodiethylamine,NDEA)、甲磺酸甲酯(methyl methanesulfonate,MMS)、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P)、秋水仙素(colchicine,COL)、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糖精、乙烯利、苯并芘[benzoa pyrene,B(a)P]和4-硝基喹啉-N-氧化物(4-nitroquinoline N-oxide,4-NQO)共10种化合物,分别与L5178Y细胞作用一段时间后表达8 d,细胞经APC抗CD45与PE抗CD90.2抗体孵育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收集100万个细胞并识别表型为CD90-/CD45^(+)突变细胞,并计算突变率。结果:致突变剂AAI、NDEA、MMS、MMC、B(a)P、4-NQO分别在无或有代谢活化条件下导致L5178Y细胞Pig-a基因突变率显著性升高,而需代谢活化的致突变剂CP、整倍体诱变剂COL、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乙烯利和糖精的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基于L5178Y细胞的体外Pig-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在无及有代谢活化条件下有效检出致突变剂,特异性和可靠性较高,在药物基因突变风险评价及机制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毒性 pig-a基因突变 L5178Y细胞 体外试验 致突变剂 方法研究
原文传递
茜素型蒽醌化合物体外Pig-a基因突变性试验研究
16
作者 闫明 叶倩 +2 位作者 王雪 汪祺 文海若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1227-1232,共6页
目的对具有相同母核结构的7种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取代基结构与其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3.7.2.C)分别与系列浓度的茜草素、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羟基茜... 目的对具有相同母核结构的7种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取代基结构与其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3.7.2.C)分别与系列浓度的茜草素、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茜草素-1-甲醚和光泽汀作用4 h(有S9)或24 h(无S9),给药24 h后应用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RPD)评价受试物细胞毒性;细胞培养8 d后经APC-anti-CD45和PE-anti-CD90.2抗体孵育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突变(CD45+CD90.2−)率。结果所有受试物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可排除试验中假阳性结果。在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16μg·mL^(−1))组、羟基茜草素(10μg·mL^(−1))组、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31.25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在有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4、8μg·mL^(−1))、羟基茜草素(10μg·mL^(−1))、茜草素-1-甲醚(3.75、15.00μg·mL^(−1))、甲基异茜草素(12.5、25.0、50.0、100.0μg·mL^(−1))、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15、30、60μg·mL^(−1))、异茜草素(2.50、5.00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羟基取代基所在位点是茜素型蒽醌化合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内致突变性有待进一步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型蒽醌 致突变性 L5178Y细胞 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 茜草素 异茜草素 甲基异茜草素 羟基茜草素 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 茜草素-1-甲醚 光泽汀
原文传递
凝血因子Ⅺp.L424CfsX8突变蛋白结构与功能分析
17
作者 李阳阳 李君 +2 位作者 蔡晓晓 夏雯丽 杨丽红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927-931,936,共6页
目的:对一个罕见F11基因杂合缺失突变进行致病机制研究。方法:分析该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先证者及父母的相关凝血试验和基因测序。构建FXI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并转染HEK293FT细胞。采用ELISA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FXI蛋白的表... 目的:对一个罕见F11基因杂合缺失突变进行致病机制研究。方法:分析该遗传性凝血因子XI(FXI)缺陷症先证者及父母的相关凝血试验和基因测序。构建FXI野生型和突变型质粒,并转染HEK293FT细胞。采用ELISA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FXI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先证者的FXI活性(FXI:C)降低至3%,FXI抗原(FXI:Ag)降低至8.6%,其父母的FXI:C和FXI:Ag均下降至正常对照的一半左右。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F11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杂合无义突变(c.738G>A,p.Trp228stop),以及第12号外显子存在杂合缺失突变(c.1325delT,p.L424CfsX8)。瞬时转染的HEK293FT细胞的体外研究结果显示,FXI-L424CfsX8突变体在细胞培养液和裂解液中,与野生型相比,FXI蛋白含量都明显下降(P<0.001)。结论:p.L424CfsX8杂合缺失突变与先证者FXI水平降低有关,该突变可能会导致细胞内外FXI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因子XI缺陷症 基因突变 体外表达
下载PDF
受精障碍导致人类不孕不育的遗传机制
18
作者 戴菁 黄依连 林戈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2-2124,共13页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超活化的精子和卵母细胞相互识别、融合,精子激活卵母细胞后形成原核,最后发育成受精卵.授精后卵母细胞内无原核形成或原核数异常,则称为受精障碍.受精障碍是由精子和/或卵母细胞的缺陷所导致的.调控精子超活化的C... 受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超活化的精子和卵母细胞相互识别、融合,精子激活卵母细胞后形成原核,最后发育成受精卵.授精后卵母细胞内无原核形成或原核数异常,则称为受精障碍.受精障碍是由精子和/或卵母细胞的缺陷所导致的.调控精子超活化的CATSPER家族基因突变,精子顶体反应相关基因ACR和KCNU1突变,卵母细胞透明带相关基因ZP2突变均会造成精卵识别/融合障碍.精子中影响PLCζ及其定位的相关基因突变(PLCZ1,DPY19L2,SPATA16,PICK1,SPACA1,ZPBP1,CSNK2A2,CCDC62,ACTL9,ACTL7A,IQCN)导致卵母细胞激活障碍.卵母细胞中皮质反应相关基因ASTL突变,卵母细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编码基因WEE2突变,RNA结合蛋白编码基因PATL2突变,皮质下母源复合物相关基因突变(TLE6,NLRP2,NLRP5),减数分裂双链DNA断裂形成基因REC114突变,纺锤体组装相关基因TUBB8,CDC20突变导致原核形成障碍.利用精子参数检测、形态检测、顶体酶活检测、卵母细胞激活试验及精子PLCζ检测等对受精障碍患者的检测可对其进行亚型分类,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实现该类患者的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精障碍 基因突变 不孕不育 体外受精 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技术
原文传递
Waardenburg综合征致病基因SOX10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华 冯娟 +3 位作者 陈红胜 李家大 罗浑金 冯永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5,共7页
目的通过构建基因SOX10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ECE-SOX10和pCMV—Flag后连接构建SOX10基因重组真... 目的通过构建基因SOX10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ECE-SOX10和pCMV—Flag后连接构建SOX10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SOX10-Flag,以其为模板分别构建SOX10基因新发突变G37fs、G38fs和E248fs表达质粒,DNA测序鉴定。SOX10、G37fs、G38fs和E248fs表达质粒分别瞬时转染NIH3T3细胞,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和观察野生和突变SOX10蛋白在NIH3T3细胞中的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结果SOX10及其突变体G37fs、G38fs和E248fs表达质粒经DNA测序鉴定序列正确,三者在NIH3T3细胞中正确表达,E248fs与SOX10仅在细胞核中分布,G37fs和G38fs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均有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SOX10基因及其突变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突变对SOX1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产生影响,为在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中国人SOX10基因突变致WS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ardengurg综合征 SOX10基因 基因突变 体外实验
原文传递
SOX10基因突变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华 陈红胜 +4 位作者 冯永 钱敏飞 李吉平 刘君 张淳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SOXl0基因突变E248fs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syndrome,WS)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野生SOX10及其致病突变E248fs表达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观察野生/突变SOXIO蛋白对其靶基因...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SOXl0基因突变E248fs致Ⅱ型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syndrome,WS)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野生SOX10及其致病突变E248fs表达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用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系统观察野生/突变SOXIO蛋白对其靶基因MITF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以及突变蛋白对野生SOXIO蛋白功能的影响;用生物素标记的含序列eattgtc的DNA寡核苷酸链探针分别沉淀SOX10和E248fs蛋白,检测野生/突变SOXIO蛋白与靶基因MjTF启动子的结合力;免疫共沉淀检测观察并分析SOXIO和E248fs蛋白稳定性变化。结果E248fs突变蛋白完全失去调控MjTF启动子转录活性作用(P〈0.01),并对野生SOXIO蛋白功能产生显性负效应作用(P〈0.05),其与野生SOXIO蛋白均可与MJTF启动子特异DNA序列cattgtc结合,但较野生SOXIO蛋白衰减加快。结论尽管E248fs具有显性负效应,但其稳定性降低,使得其影响靶基因MITF转录活性,导致黑色素合成减少,最终以单倍体剂量不足效应致Ⅱ型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ARDENBURG综合征 SOX10基因 MITF基因 基因突变 体外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