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e extraction tool for in vitro-in vivo extrapolation?SPME-based metabolomics of in vitro 2D,3D,and in vivo mouse melanoma models
1
作者 Karol Jaroch Paulina Taczynska +4 位作者 Marta Czechowska Joanna Bogusiewicz KamilŁuczykowski Katarzyna Burlikowska Barbara Bojko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667-674,共8页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in combination with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was employ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abolomic profile of mouse melanoma growth within in vitro 2D,in vitro 3D,and in vivo mod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in combination with high-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was employ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etabolomic profile of mouse melanoma growth within in vitro 2D,in vitro 3D,and in vivo models.Such multi-model approach had never been investigated before.Due to the low-invasiveness of SPME,it was possible to perform time-course analysis,which allowed building time profile of biochemical reactions in the studied material.Such approach does not require the multiplication of samples as subsequent analyses are performed from the very same cell culture or from the same individual.SPME already reduces the number of animals required for experiment;therefore,it is with good concordance with the 3Rs rule(replacement,reduction,and refinement).Among tested models,the largest number of compounds was found within the in vitro 2D cell culture model,while in vivo and in vitro 3D models had the lowest number of detected compounds.These results may be connected with a higher metabolic rate,as well as lower integrity of the in vitro 2D model compared to the in vitro 3D model resulting in a lower number of compounds released into medium in the latter model.In terms of in vitro-in vivo extrapolation,the in vitro 2D model performed more similar to in vivo model compared to in vitro 3D model;however,it might have been due to the fact that only compounds secreted to medium were investigated.Thus,in further experiments to obtain full metabolome information,the intraspheroidal assessment or spheroid dissociation would be necess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In vitro-in vivo extrapolation Metabolomics MELANOMA B16F0 C57BL6 mouse model
下载PDF
In vitro and in vivo correlation for lipid-based formulation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被引量:7
2
作者 Yanping Huang Qin Yu +3 位作者 Zhongjian Chen Wei Wu Quangang Zhu Yi Lu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8期2469-2487,共19页
Lipid-based formulations(LBFs)have demonstrated a great potential in enhancing the oral absorption of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s.However,construction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correlations(IVIVCs)for LBFs is quite chall... Lipid-based formulations(LBFs)have demonstrated a great potential in enhancing the oral absorption of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s.However,construction of in vitro and in vivo correlations(IVIVCs)for LBFs is quite challenging,owing to a complex in vivo processing of these formulations.In this paper,we start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of lipid/LBFs and its relation to enhanced oral drug absorption;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VIVCs,the current status of in vitro models to establish IVIVCs for LBFs is reviewed,while future perspectives in this field are discussed.In vitro tests,which facilita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on of the in vivo performance of solid dosage forms,frequently fail to mimic the in vivo processing of LBFs,leading to inconsistent results.In vitro digestion models,which more closely simulate gastrointestinal physiology,are a more promising option.Despite some successes in IVIVC modeling,the accuracy and consistency of these models are yet to be validated,particularly for human data.A reliable IVIVC model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risk,time,and cost of formulation development but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e formulation design and optimization,thus promoting the clinical translation of LB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id-based formul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correlations LIPOLYSIS ABSORPTION Oral delivery model In silico prediction PERSPECTIVES
原文传递
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的体内外相关性溶出方法研究
3
作者 范诗雨 刘芳伶 +2 位作者 贺劲杰 周群 程泽能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通过流通池法模拟富马酸喹硫平缓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建立具有体内外相关性的溶出方法,并进行体内外相关性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估。方法采用HPLC-MS/MS法测得T1、T2和R制剂的血药浓度数据,通过WinNonlin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和反卷积... 目的通过流通池法模拟富马酸喹硫平缓释制剂的体内动力学过程,建立具有体内外相关性的溶出方法,并进行体内外相关性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估。方法采用HPLC-MS/MS法测得T1、T2和R制剂的血药浓度数据,通过WinNonlin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和反卷积模块解析参比制剂的体内特征,依据参比制剂的体内特征指导溶出方法的设计,用3种释放速率不同的制剂的体内和体外数据建立体内外相关性模型,并进行模型预测能力验证。结果建立了具有A级相关性(R^(2)=0.967)和C级相关性(R^(2)=0.996)的溶出方法,内部制剂预测和外部制剂预测的预测误差PE%<10%,符合标准。结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其体内外相关性模型经验证预测误差符合标准,对于吸收速率不同的制剂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力,可以为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的制剂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喹硫平缓释片 体内外相关性模型 流通池法
下载PDF
Caco-2单层细胞模型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8
4
作者 杨海涛 王广基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797-800,共4页
WT4”,5BZ]
关键词 CACO-2 体外模型 细胞培养
下载PDF
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娜 李凌冰 +1 位作者 徐文方 王春香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70-172,175,共4页
目的建立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 ,评价体内外相关性。方法利用Wanger Nelson方法和卷积模型分别评价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体内外相关性。通过反卷积方法由体外释放数据得到了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的体内输入函数。利用基... 目的建立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 ,评价体内外相关性。方法利用Wanger Nelson方法和卷积模型分别评价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体内外相关性。通过反卷积方法由体外释放数据得到了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的体内输入函数。利用基本卷积模型和扩展卷积模型预测了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体内血药浓度峰值 (Cmax)和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值 (AUC)。结果Wanger Nelson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 9798;反卷积方法得到的体内输入值与体外释药量相关性良好 ,相关系数为 0 996。扩展卷积模型预测的Cmax和AUC值与实验值误差 <6 % ;而基本卷积模型预测值误差 >2 8%。结论氯氮平漂浮缓释胶囊体内外相关性良好。应用扩展的卷积模型能很好的预测氯氮平体内血药浓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氮平 漂浮缓释胶囊 体内外相关性 卷积模型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结合药动学模型设计氯氮平非pH依赖型缓释片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凌冰 张娜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323-1326,共4页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并结合药动学模型建立氯氮平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设计氯氮平非pH依赖性缓释片的处方。方法利用氯氮平缓释胶囊的体内数据与体外累积释放度数据建立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与体内吸收分数之间关系,...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并结合药动学模型建立氯氮平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设计氯氮平非pH依赖性缓释片的处方。方法利用氯氮平缓释胶囊的体内数据与体外累积释放度数据建立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与体内吸收分数之间关系,再结合Wanger-Nelson方法建立体内吸收分数与血药浓度之间关系,从而建立体内外相关性。以此为基础,结合处方的体外释放数据,可预测所设计处方的体内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处方组成与体内参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这种模型可设计具有预期生物利用度的制剂处方。结果预测所得血药浓度与实验所得血药浓度基本一致,设计的处方的生物利用度与要求一致。结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并结合药动学模型建立缓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并应用于缓释制剂的处方设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药动学模型 体内外相关性 处方设计
下载PDF
药物经鼻-脑转运的离体牛嗅黏膜模型及体内外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雁 陶涛 +1 位作者 岳鹏 周晓通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0-214,共5页
分离牛嗅黏膜,以石杉碱甲和盐酸锥双净为模型药物,用Franz扩散池,建立评价药物经鼻-脑转运的体外模型。通过测定药物透牛嗅黏膜的累积扩散率,考察药物亲脂性、浓度、pH、剂型和促透剂对其透黏膜扩散的影响,并通过测定鼻腔给药后大鼠脑... 分离牛嗅黏膜,以石杉碱甲和盐酸锥双净为模型药物,用Franz扩散池,建立评价药物经鼻-脑转运的体外模型。通过测定药物透牛嗅黏膜的累积扩散率,考察药物亲脂性、浓度、pH、剂型和促透剂对其透黏膜扩散的影响,并通过测定鼻腔给药后大鼠脑脊液的药物浓度评价本模型的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药物透牛嗅黏膜转运以被动扩散为主,亲脂性是影响扩散的关键因素。药物透牛嗅黏膜累积扩散率与大鼠脑脊液药时曲线下面积线性相关。本研究建立的离体牛嗅黏膜模型实验手段简便,适用于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外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经鼻-脑转运 石杉碱甲 盐酸锥双净 体外模型 体内外相关性
下载PDF
Pharmacokinetics of two modified release system of dipyridamole in beagle dogs
8
作者 张志宏 王昶光 +3 位作者 孙光美 李宁 彭博 潘卫三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8年第4期297-302,共6页
A novel floating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 (FOP) and traditional matrix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MT) of dipyridamole (DIP)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pharmacokinetics, drug release, and in vit... A novel floating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system (FOP) and traditional matrix sustained release tablets (MT) of dipyridamole (DIP)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pharmacokinetics, drug release, and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In vivo study was performed by a three-crossover study in six beagle dogs rel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tablet (CT). A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IP in the plasma was developed. Cumulative percent of absorption fraction was compared to that of in vitro cumulative release. Both FOP and MT displayed obvious extended release characteristic in vivo while FOP showed a better extended release behavior. The bioavailability of FO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T and a zero-order release linear correlation of DIP between fraction absorbed in vivo and fraction dissolved in vitro was established for FOP while not for M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an absorption window in upper part of the GI track of DIP, which meant that floating system could be excellent for the drug delivery. In addition, the in vitro model was a good choice for depicting in vivo absorption and for optimization of the formulation of FOP if it is needed to be bio-equivalent to 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PYRIDAMOLE FLOATING Osmotic pump Matrix tablets PHARMACOKINETICS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
下载PDF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制剂体内外相关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凌冰 李琇 《山东生物医学工程》 2002年第3期22-24,共3页
以明胶为囊材制备了红霉素缓释微囊 ,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微囊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研究 ,测定红霉素缓释微囊 12h的体外溶出数据 ,同时以家兔为实验动物 ,灌服微囊后测定血药浓度 ,所得数据训练神经网络系统 ,使之能够根据体外释放度的... 以明胶为囊材制备了红霉素缓释微囊 ,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微囊的体内外相关性进行研究 ,测定红霉素缓释微囊 12h的体外溶出数据 ,同时以家兔为实验动物 ,灌服微囊后测定血药浓度 ,所得数据训练神经网络系统 ,使之能够根据体外释放度的数据预测体内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缓释微囊 人工神经网络 体内外相关性
下载PDF
体外脂解模型在脂质制剂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吴慧仪 龙晓英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81-484,489,共5页
体外脂解模型能模拟体内胃肠道生理环境,较好地反映脂质制剂口服后在人体肠道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筛选和评价口服脂质制剂的新方法。综述脂质制剂的特性、胃肠道消化过程、体外脂解模型的应用及脂解液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脂... 体外脂解模型能模拟体内胃肠道生理环境,较好地反映脂质制剂口服后在人体肠道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筛选和评价口服脂质制剂的新方法。综述脂质制剂的特性、胃肠道消化过程、体外脂解模型的应用及脂解液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为脂解模型在脂质制剂口服吸收机制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解模型 脂质制剂 胃肠道 体内外相关性
下载PDF
脂解模型在脂质给药系统体外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棋平 张晶 +1 位作者 刘志宏 宋洪涛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综述脂解模型的组成及其在脂质制剂体外评价的应用,为推动脂质制剂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体外脂解模型能准确反映脂质制剂在人体内的性质,建立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结论脂解模... 目的综述脂解模型的组成及其在脂质制剂体外评价的应用,为推动脂质制剂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体外脂解模型能准确反映脂质制剂在人体内的性质,建立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结论脂解模型用于筛选和评价脂质制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解模型 脂质制剂 体内外相关性 筛选
下载PDF
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生物相关性溶出方法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锦琳 李岩 +8 位作者 陈涛 周颖 宋芸峰 贾欢欢 袁耀佐 曹玲 张玫 王晨 许明哲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7期702-707,共6页
目的探索建立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生物相关性溶出方法,为药品常规质量控制及市场监管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根据前期研究所构建的兰索拉唑肠溶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模型,结合体外溶出数据、肠溶胶囊的制剂处方以及体外溶出模型进一步开发生物相... 目的探索建立兰索拉唑肠溶胶囊生物相关性溶出方法,为药品常规质量控制及市场监管提供有效手段。方法根据前期研究所构建的兰索拉唑肠溶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模型,结合体外溶出数据、肠溶胶囊的制剂处方以及体外溶出模型进一步开发生物相关的溶出条件。结果推测可能的生物相关溶出方法:采用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USP)篮法;设定仪器转速为150 r·min^(-)1;45 min之前采用pH 5.8的磷酸盐缓冲液;45~90 min调整溶出介质的p H,形成p H为7.5的缓冲液;90 min之后调整溶出介质的p H至10.0。通过体外溶出实验进一步验证和确认了该方法,表明模型推测的溶出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建立的生物相关溶出方法,真实反映仿制药的内在质量,为药物的质量控制及一致性评价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手段,为科学监管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肠溶胶囊 体内外相关性 溶出模型 生物相关性
下载PDF
以兰索拉唑肠溶胶囊为例探索模型引导的仿制药等效性替代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锦琳 李岩 +6 位作者 陈涛 周颖 宋芸峰 贾欢欢 袁耀佐 张玫 曹玲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本研究探索如何建立体内外相关性与生物等效性的替代方法,为药物日常质量控制及市场监管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通过分析兰索拉唑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过程,整合已有体外... 目的:本研究探索如何建立体内外相关性与生物等效性的替代方法,为药物日常质量控制及市场监管提供有效手段。方法:通过分析兰索拉唑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过程,整合已有体外研究结果至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s,PBPK)中,搭建兰索拉唑的体内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模型,借助GastroPlus中的机制性口服吸收模型反推口服给药后在胃肠道内的释放与吸收曲线,进而构建兰索拉唑肠溶制剂的体内外相关性模型,分析现有体外溶出条件是否是与生物体相关的溶出方法。最后再通过软件开展虚拟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的分析。结果:成功搭建了兰索拉唑口服给药的PK模型,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口服给药后兰索拉唑在体内的ADME过程,口服特点以及在体内的处置行为。目前法定的溶出方法与体内并非生物体相关,通过软件推测了可能生物体相关的溶出方法。同时虚拟评估了7家仿制药企业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情况。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体内外相关性与生物等效性的替代方法,为药物的质量控制及一致性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便捷的手段,为科学监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药代动力学模型 体内外相关性 虚拟生物等效性评估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下载PDF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在创新药物评价中应用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晗 刘晓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8期889-913,共25页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PBPK)是建立在机体生理学、解剖学、药物代谢和药物转运特性及其药物理化性质和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等基础上的。PBPK可以定量预测血浆和组织中药物和代谢产物浓度;病理状态下药代动力学;研究特殊人群中药代动力学;基于动物数据预测人体药代动力学;基于体外代谢和转运参数预测在体药代动力学;指导药物制剂评价;基于体外药物转运、代谢和药效学/毒性数据和PBPK-PD预测在体药效和毒性;预测药物相互作用;评估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处置贡献等。本文旨在结合案例评述PBPK在创新药物评价中的应用及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药物代谢酶-转运体联盟 体外-体内关联性 药物相互作用 生理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
下载PDF
一种体外流动钙化模型的建立
15
作者 井慧敏 刘婧 +2 位作者 李彬寒 冷希岗 王志红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3期255-263,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模拟生理流体环境、且可便捷、高效反映心血管植入物钙化特性的体外测试模型,为心血管植入物的快速开发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选择新鲜牦牛牛心包(青海裕泰畜产品有限公司,中国);选择3周龄Wistar雄性幼鼠5只,体质量(50... 目的构建一种基于模拟生理流体环境、且可便捷、高效反映心血管植入物钙化特性的体外测试模型,为心血管植入物的快速开发提供新的手段。方法选择新鲜牦牛牛心包(青海裕泰畜产品有限公司,中国);选择3周龄Wistar雄性幼鼠5只,体质量(50±5)g。采用常规戊二醛(GA)与处理牛心包交联方法,制备GA交联的牛心包材料(Yak-GA)。在大鼠皮下埋植14、28、56 d做体内钙化实验。将橡胶管、瓣叶钙化舱、体液模拟液溶液瓶、蠕动泵组成体外流动钙化模拟装置,将Yak-GA置于瓣叶钙化舱,于不同流速(0、2、10 mL/min)下1.5倍模拟体液(SBF)转流14 d,测定钙离子浓度、pH值变化。利用SPSS软件对体内外钙化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拟合优度分析,筛选出最佳的流速并获得体内钙化预估方程。结果Yak-GA体内植入14、28、56 d,组织钙沉积量分别可达到(52.17±11.01)μg/mg、(104.40±21.34)μg/mg、(171.06±15.11)μg/mg。体外钙化模拟实验中,对比0、2、10 mL/min流速下、相同时间点溶液钙损失,2 mL/min流速溶液钙损失量高,材料钙化进展最快;14 d时2 mL/min流速溶液钙损失量与0 mL/min流速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07±0.07)mmol/L vs(1.14±0.10)mmol/L](t=13.41,P<0.01);与10 mL/min流速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07±0.07)mmol/L vs(1.89±0.01)mmol/L](t=3.55,P<0.05)。2 mL/min流速体内外钙化数据拟合优度R^(2)=0.941,所得的评估方程为:当1.65<C浓度≤2.05 mmol/L时,公式为Y=-126.71X+407.74;当2.05<C_(浓度)≤3.75 mmol/L时,公式为Y=e^((7.46–1.22X))(X=钙化液中钙离子浓度;Y=体内模型组织中钙沉积量);模型残差在(2.36±11.36)μg/mg之间波动。另外,研究中发现pH值变化与钙离子浓度变化线性相关性可达到0.94,具有极强相关性,相关性方程为Y=2.63×pH+0.37。结论成功开发了一种简单、有效、可实时监测钙化过程的体外流动钙化模型,其中2 m L/min为该系统最佳流速,该流速下所构建的模型高效且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物 钙化模型 钙沉积 曲线拟合 体内外相关性 钙化评价
下载PDF
评价口服药物动态溶出的体外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雅琦 屠露萍 +2 位作者 饶泽鹏 金鹤翔 王文喜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6-374,共9页
溶出度试验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药物在胃肠道的溶出和吸收是1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传统溶出试验由于缺乏与体内相似的化学成分、流体动力学等条件,对药物的体内评价作用十分有限。为此,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些基于人体生理状... 溶出度试验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药物在胃肠道的溶出和吸收是1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传统溶出试验由于缺乏与体内相似的化学成分、流体动力学等条件,对药物的体内评价作用十分有限。为此,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些基于人体生理状态的非生物学动态体外溶出方法,包括多室溶出模型、溶出-吸收模型和体外消化模型等。这些新型的体外溶出模型可以作为传统溶出的补充或替代,使研究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溶出表现。本文对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并对各模型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概括,为口服药物的溶出度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溶出 人工胃-十二指肠模型 胃肠模拟器 溶出-渗透系统 动态胃模型 压力溶出装置 体内外相关性 口服给药
原文传递
计算机模型与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在阿立哌唑口崩片制剂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17
作者 郭志渊 周锐 +3 位作者 冯文 朱强 谢华 杨蕾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2-990,共9页
目的:以阿立哌唑口崩片为对象,采用计算机模型与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建立科学、高效的一致性评价体外研究方法,为难溶性药物制剂中关键工艺参数筛选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持。方法:建立阿立哌唑口崩片在不同pH介质中的体外溶出曲线测定方法;... 目的:以阿立哌唑口崩片为对象,采用计算机模型与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建立科学、高效的一致性评价体外研究方法,为难溶性药物制剂中关键工艺参数筛选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持。方法:建立阿立哌唑口崩片在不同pH介质中的体外溶出曲线测定方法;使用GastroplusTM软件建立阿立哌唑口崩片的计算机模型,模拟药物体内释放曲线,与体外溶出曲线的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生理相关性较好的溶出曲线测定方法;采用计算机模型参数灵敏度分析的结果,设计仿制制剂的粒径范围,制备不同粒径的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溶出曲线进行比较,确定粒径范围;采用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对各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进行模拟生物等效性预测,考察粒径变化对药物体内吸收的影响,并通过临床试验结果验证生物等效性预测结论。结果:阿立哌唑为pH依赖的难溶性药物;阿立哌唑口崩片在pH 1.2、pH 4.0和pH 4.5介质中的溶出曲线不尽相同,pH 1.2介质中溶出最快,pH 4.5介质中溶出最慢;pH 4.5介质的溶出曲线方法体内外相关性最高(Y=0.0053X^(2)+0.4041X-0.0685,r=0.9987);各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溶出曲线均相似(f_(2)>50);且采用该粒径范围内的仿制制剂中的1批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参比制剂为生物等效。结论:本文采用计算机模拟结合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的体外研究方法,建立了体内外相关性较好的溶出曲线方法,并成功指导药物的粒径筛选,确定了工艺参数中药物粒径范围。该方法快速、有效的为仿制药处方工艺筛选提供数据支撑;缩短了仿制药研发的耗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物等效性试验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立哌唑口崩片 计算机模拟技术 体内外相关性 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 生物等效性 一致性评价体外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体内体外相关性的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包圆圆 张琪 吴闻哲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38-643,共6页
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旨在建立药物制剂的体内生物学特性和药物制剂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溶出度和渗透性等体外试验,以及基于动物和人体的体内试验是获取药物制剂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 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旨在建立药物制剂的体内生物学特性和药物制剂的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体内体外相关性评价的理论基础是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溶出度和渗透性等体外试验,以及基于动物和人体的体内试验是获取药物制剂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常用试验方法。本文从房室模型和生理药物动力学(PBPK)模型两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数学建模的流程和评价体系的应用;还综述了体内体外相关性在口服制剂改良中的应用和在非口服制剂评价中的最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体外相关性 溶出度 渗透性 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综述
原文传递
吸入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模型的概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玥 盛云华 +2 位作者 唐黎明 陈刚 陈桂良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1,共8页
吸入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是通过建立体外模型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特征,指导和优化处方设计,调整制剂工艺,评估药效和安全性,从而提高研发效率,节约研发成本。本文总结了吸入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常用的体外模型,包括用于预测药物... 吸入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是通过建立体外模型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作用特征,指导和优化处方设计,调整制剂工艺,评估药效和安全性,从而提高研发效率,节约研发成本。本文总结了吸入制剂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常用的体外模型,包括用于预测药物肺部沉积的呼吸道物理模型,预测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的计算机模型,以及预测药物安全性和体内过程的体外细胞和3D器官模型,并探讨不同模型的应用范围、优势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制剂 体内外相关性模型 肺部沉积模型 计算机模型 体外细胞模型
原文传递
鸢尾苷元胃内漂浮缓释片兔体内药动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金凤 王芳 +4 位作者 杨翠燕 王国玉 魏颖 赵楠 赵庆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6-271,共6页
目的评价鸢尾苷元胃内漂浮缓释片(TFSRT)的体外释药特性、兔体内药动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以人工胃液为介质,HPLC法考察TFSRT的体外释放特性。以6只日本大耳白兔自身交叉对照,单剂量ig给予TFSRT和鸢尾苷元悬浮液各200 mg,HPLC法测... 目的评价鸢尾苷元胃内漂浮缓释片(TFSRT)的体外释药特性、兔体内药动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以人工胃液为介质,HPLC法考察TFSRT的体外释放特性。以6只日本大耳白兔自身交叉对照,单剂量ig给予TFSRT和鸢尾苷元悬浮液各200 mg,HPLC法测定血浆鸢尾苷元质量浓度,并用PKsolver 2.0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TFSRT体外10 h累积释放度大于70%。兔体内药动学表明TFSRT和鸢尾苷元悬浮液均符合单室模型特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2.809±0.371)、(0.442±0.138)h,Cmax分别为(6.317±1.337)、(9.662±2.759)μg/m L,AUC0~t分别为(74.156±10.420)、(57.059±13.309)μg?h/m L,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TFSRT相对鸢尾苷元悬浮液的生物利用度为(134.63±27.94)%。结论 TFSRT达到了缓慢释药、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的设计目的;其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87 9),表明可以采用体外释放度来控制其制剂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苷元 胃内漂浮缓释片 释放度 药动学 体内外相关性 体外释药特性 HPLC 单室模型 生物利用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