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vel in-capsule synthesis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innovative carbon dioxide capture 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Wei Yu Ming Gao +5 位作者 Guanhe Rim Tony G.Feric Mark L.Rivers Ammar Alahmed Aqil Jamal Ah-Hyung Alissa Park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767-774,共8页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have been developed as solid sorbents for CO_(2) capture applications and their properties can be controlled by tuning the chemical blocks of their crystalline units.A number of MOFs(e.g....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have been developed as solid sorbents for CO_(2) capture applications and their properties can be controlled by tuning the chemical blocks of their crystalline units.A number of MOFs(e.g.,HKUST-1)have been developed but the question remains how to deploy them for gas-solid contact.Unfortunately,the direct use of MOFs as nanocrystals would lead to serious problems and risks.Here,for the first time,we report a novel MOF-based hybrid sorbent that is produced via an innovative in-situ microencapsulated synthesis.Using a custom-made double capillary microfluidic assembly,double emulsions of the MOF precursor solutions and UV-curable silicone shell fluid are produced.Subsequently,HKUST-1 MOF i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within the droplets enclosed in the gas permeable microcapsules.The developed MOF-bearing microcapsules uniquely allow the deployment of functional nanocrystals without the challenge of handling ultrafine particles,and further,can selectively reject undesired compounds to protect encapsulated MO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CAPSULATIO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 carbon capture in-situ microencapsulated synthesis
下载PDF
Status of an MWth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 powergeneration system in China
2
作者 Chang Wei Zhien Liu +8 位作者 Chufu Li Surinder Singh Haoren Lu Yudong Gong Pingping Li Hanlin Wang Xia Yang Ming Xu Shujun M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401-411,共11页
Abstract Here,we provide a status update of an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power-generation system being developed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and-Low-Carbon in China at the megawatt thermal(MWth)sca... Abstract Here,we provide a status update of an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power-generation system being developed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lean-and-Low-Carbon in China at the megawatt thermal(MWth)scale.This system is designed to use coal as fuel to produce syngas as a first step,similar to that employed for the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Subsequently,the solid-oxide fuel-cell(SOFC)system is used to convert chemical energy to electricity directly through an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without combustion.This system leads to higher efficiency as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a traditional coal-fired power plant.The unreacted fuel in the SOFC system is transported to an oxygencombustor to be converted to steam and carbon dioxide(CO_(2)).Through a heat-recovery system,the steam is condensed and removed,and CO_(2) is enriched and captured for sequestration or utilization.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alyses for a typical IGFC system was performed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a supercritical pulverized coal-fired power plant.The SOFC stacks selected for IGFC development were tested and qualified under hydrogen and simulated coal syngas fuel.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SOFC stacks and thermodynamic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ol of hydrogen/CO ratio of syngas and steam/CO ratio is important to avoid carbon deposition with the fuel pipe.A 20-kW SOFC unit is under development with design power output of 20 kW and DC efficiency of 50.41%.A 100 kW-level subsystem will consist of 6920-kW power-generation units,and the MWth IGFC system will consist of 59100 kWlevel sub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 Solid oxide fuel cell Stack module carbon dioxide capture Oxygen-combustor
下载PDF
含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碳捕集电厂的风火储系统分布鲁棒调度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骞 张学广 +1 位作者 朱玲 徐殿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73-3587,I0020,共16页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是与碳捕集技术高度适配的清洁、高效、稳定的绿色煤电技术,有望克服传统碳捕集技术在低浓度CO_(2)环境下产生的高成本、高能耗问题。该文构建含IGFC碳捕集电厂的风火储发...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是与碳捕集技术高度适配的清洁、高效、稳定的绿色煤电技术,有望克服传统碳捕集技术在低浓度CO_(2)环境下产生的高成本、高能耗问题。该文构建含IGFC碳捕集电厂的风火储发电系统。研究IGFC碳捕集电厂的运行机理,对IGFC内部各环节建立数学模型,提出工况匹配时燃烧利用率和阴极空气利用率需要满足的运行条件,并针对该型碳捕集电厂的电碳特性进行分析。为计及风电出力的不确定性,构建风火储系统的两阶段分布鲁棒经济调度模型,引入k阶适应性理论,提出基于正交支撑子集策略的求解方法来获得鲁棒对等式。最后,在改进IEEE-30节点系统中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型碳捕集电厂可利用阳极碳富集的优势,实现系统低碳经济调度的目标,并验证所提优化方法能为可行解提供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GFC) 碳捕集电厂 风火储系统 经济调度 分布鲁棒优化 有限适应性理论
下载PDF
煤气化细渣残炭制备分级多孔炭材料及CO_(2)捕集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苗泽凯 吴芮 +4 位作者 葛浩 朱海 张丛超 韩欣然 全晓虎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6,共13页
煤气化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关键技术,煤气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固体废弃物——气化细渣。目前,细渣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利用率极低,大量填埋不仅引起环境问题也造成资源浪费。细渣由多孔结构的残炭和矿物质组成,该特性决定了细渣可用... 煤气化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关键技术,煤气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固体废弃物——气化细渣。目前,细渣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利用率极低,大量填埋不仅引起环境问题也造成资源浪费。细渣由多孔结构的残炭和矿物质组成,该特性决定了细渣可用来制备多孔材料。将气化细渣中残炭通过泡沫浮选和酸洗法进行分离,分离的残炭经化学活化法可定向调控分级孔结构。结果表明:最佳活化条件为活化温度800℃,活化剂与原料的质量比2∶1,活化时间90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分级多孔炭(RC2-800-90)比表面积和孔体积最高,分别为1596 m^(2)/g和1.297 cm^(3)/g;分级多孔炭表现出优异的CO_(2)吸附性能,其中RC2-800-90的吸附性能最优,在0℃,25℃和50℃时CO_(2)吸附量分别为4.90 mmol/g,2.75 mmol/g和0.86 mmol/g,吸附热在21.2 kJ/mol~28.7 kJ/mol之间,为典型的物理吸附过程;当吸附温度为25℃时,微孔及孔径小于1.5 nm,1.0 nm,0.7 nm的孔体积和CO_(2)吸附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该相关系数均高于0℃和50℃下孔结构参数和CO_(2)吸附量的相关系数,其中孔径小于1.5 nm的孔体积和CO_(2)吸附量的相关系数最大,表明在25℃下孔径小于1.5 nm的孔对CO_(2)吸附发挥主要作用,该多孔炭表现出了较大的吸附速率,在1.5 min内达到了吸附饱和状态,且经过10次循环吸附后,CO_(2)吸附量几乎没有明显下降,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残炭 多孔炭 分级孔结构 CO_(2)捕集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制氢技术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淑琴 戚川 +2 位作者 纪雨彤 刘欢 曹頔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0,共10页
氢气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绿色经济的氢气规模化供给是未来能源体系发展的迫切需要。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可将地下煤炭原位高效转化为富氢气体,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注气化空腔进行地... 氢气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绿色经济的氢气规模化供给是未来能源体系发展的迫切需要。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可将地下煤炭原位高效转化为富氢气体,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注气化空腔进行地质封存,有望成为一种煤炭低成本供氢路径。重点解析了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富氢气体的析出机制,总结了典型煤炭地下气化制氢工程案例,对比了不同制氢技术路线的氢气成本,深化了耦合CCUS的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制氢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煤炭地下气化过程富氢气体的析出包括煤层内的热解析氢、高温区的还原析氢以及低温气流通道中的水煤气变换。煤层内的中低温热解区范围较大,主要产生富氢气体H2与CH4,是产品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层富水特征和H2O(g)高气化活性使水蒸气还原制氢反应成为主导反应,低温长气流通道及气化灰渣的催化作用为原位水煤气变换制氢创造了条件。国内外典型示范项目运行数据验证了煤炭地下气化具有生产富氢气体的天然优势,其制氢成本远低于地面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气化空腔回注二氧化碳具有矿化固碳及物理碳封存的双重优势,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制氢耦合气化空腔储碳,并联产化学品或协同深部驱油/驱替煤层气,有望形成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规模化低成本制氢技术路径。深部煤炭地下气化制氢耦合CCUS技术,对发挥新型能源体系支柱作用,解决化石能源制氢碳排放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化石能源清洁转型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制氢 深部煤层 CCUS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腔CO_(2)埋存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龙龙 方惠军 +5 位作者 葛腾泽 刘曰武 王峰 刘丹璐 丁玖阁 喻岳钰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2-743,共12页
CO_(2)捕集与埋存(CCS)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是解决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在众多地质埋存空间中,煤炭地下气化(UCG)后的气化腔近年来成为埋存研究的热点,但与传统埋存方式相比,相关工作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现场实施案例... CO_(2)捕集与埋存(CCS)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是解决温室效应的重要手段.在众多地质埋存空间中,煤炭地下气化(UCG)后的气化腔近年来成为埋存研究的热点,但与传统埋存方式相比,相关工作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缺乏现场实施案例.为推动该埋存方式的发展,文章从以下3方面开展工作.(1)介绍UCG和CO_(2)气化腔埋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将后者的发展划分为概念提出阶段、潜力评价和可行性分析阶段以及机理分析阶段,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2)从注入性、密闭性、经济性、储容量和CO_(2)埋存机理等多个角度出发,通过与其他埋存方式对比,分析了气化腔埋存的特点与优势:注入性良好;密闭性与未开发煤层类似,但更为复杂;显著节约CO_(2)运输成本;埋存潜力巨大;埋存机理非常复杂,需要考虑气化腔形态、边壁性质以及超临界CO_(2)与气化腔流体间复杂相互作用对注入和长期埋存过程的影响.(3)阐明CO_(2)气化腔埋存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问题,并指出未来发展趋势.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UCG及后续的CO_(2)气化腔埋存,丰富CCS体系,推动煤炭资源的清洁化和低碳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CO_(2)捕集与埋存 气化腔 综述 关键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气化的电-热-氢三联供协同CO_(2)捕集系统研究
7
作者 方鑫 汪家铭 +3 位作者 李娟 潘益 姜云龙 李鑫郡 《能源化工》 CAS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以生物质为能量来源构建了电-热-氢三联供协同CO_(2)捕集系统,该系统耦合了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CLHG)、化学链燃烧(CLC)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GT)等模块。基于铁基载氧体CLHG制取高纯氢气,利用铁基载氧体CLC实现CO_(2)内在分离与捕集... 以生物质为能量来源构建了电-热-氢三联供协同CO_(2)捕集系统,该系统耦合了铁基载氧体化学链制氢(CLHG)、化学链燃烧(CLC)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CGT)等模块。基于铁基载氧体CLHG制取高纯氢气,利用铁基载氧体CLC实现CO_(2)内在分离与捕集,并借助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系统进行了建模计算,基准工况下系统的发电效率、供热效率和制氢效率分别为16.4%、36.2%和23.4%,而CO_(2)捕集效率达65.3%。考察了生物质气化温度、燃气轮机补燃温度、CLHG中Fe_(3)O_(4)循环流率、水蒸气流率以及CLC和CLHG模块中各反应器温度对系统发电效率、供热效率和制氢效率CO_(2)捕集效率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灵活的电-热-氢调控运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气化 化学链 碳捕集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现场试验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7
8
作者 张金华 张梦媛 +5 位作者 陈艳鹏 陈振宏 陈浩 东振 陈姗姗 薛俊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为进一步了解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对国内外典型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典型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区域煤层特征、气化工艺、粗煤气组分及热值等要素。结果表明,气化选址需要综合考虑降低环境风险、较好... 为进一步了解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对国内外典型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典型煤炭地下气化试验的区域煤层特征、气化工艺、粗煤气组分及热值等要素。结果表明,气化选址需要综合考虑降低环境风险、较好的地质条件和煤炭品位、较好的地质力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钻井式煤炭地下气化已成为主流;中深层富氧气化成为重要的突破方向;气化工艺以可控式后退注入点法(Controlled Retracting Injection Point,CRIP)为主流。从埋藏深度和可燃气体组分来看,可以将煤炭地下气化分为浅层(<4 MPa)、中深层(4~18 MPa)、深层-超深层(>18 MPa)三大类。浅层煤炭地下气化主要发生水煤气反应,粗煤气中可燃气体以H_(2)为主;中深层主要发生甲烷化反应,可燃气体以CH_(4)为主;深层-超深层发生超临界反应,可燃气体以H_(2)为主。将有利区评价、高效气化工艺、稳定运行控制、碳封存等四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地下气化商业化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将是今后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攻关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有利区评价 中深层富氧气化 稳定运行控制 碳封存
下载PDF
世界煤地下气化的快速发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朱铭 徐道一 +2 位作者 孙文鹏 韩孟 余学东 《自然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66,180,I0002,I0003,共9页
由于世界油气资源的涨价和环境问题的严重,促使人们对一级能源的重新选择。与核能、水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煤地下气化(UCG)是最好的选择。目前,澳大利亚、英国、南非都有快速的发展,煤地下气化技术已包括UCG-IGCC-CCS,UCG-AFC-CCS,U... 由于世界油气资源的涨价和环境问题的严重,促使人们对一级能源的重新选择。与核能、水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煤地下气化(UCG)是最好的选择。目前,澳大利亚、英国、南非都有快速的发展,煤地下气化技术已包括UCG-IGCC-CCS,UCG-AFC-CCS,UCG-GTL-CCS等的新方向,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减排的效果。事实证明UCG的成本低廉,效率高、环境友好。尤其英国正在建由UCG供氢氧的300MW燃料电池,并通过燃料电池(AFC)发电的电站,可以达到零排放。所以,煤地下气化是解决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CO2减排和环境污染、以及采煤矿工人身安全的一把金钥匙。因此,UCG应当是中国一级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地下气化 气体液化 整体蒸汽联合循环 碱性燃料电池 CO2俘获和储存 煤层甲烷
下载PDF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构建及模拟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世森 周贤 +1 位作者 安航 彭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7102-7112,共11页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发电技术是一种清洁、高效、绿色的煤基发电技术,可以与CO_(2)捕集技术高效结合,实现CO_(2)近零排放。为实现对IGFC系统的高效模拟与计算分析,基于利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发电技术是一种清洁、高效、绿色的煤基发电技术,可以与CO_(2)捕集技术高效结合,实现CO_(2)近零排放。为实现对IGFC系统的高效模拟与计算分析,基于利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的百MW级IGFC系统流程,在Aspen Plus软件上建立模拟仿真模型。以操作温度800℃、操作压力1.5MPa、燃料利用率80%、阴极空气循环比例0.5、阴极空气利用率12.5%为燃料电池单元的典型操作条件进行模拟,实现了46.24%的系统净发电效率,并对系统中各单元的出力、耗能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针对阴极空气循环比例、燃料利用率、燃料电池操作温度、阴极空气利用率等关键控制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其对系统效率和系统各单元出力、耗能的影响作用规律。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IGFC系统性能提供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煤气化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 碳捕集 流程模拟 参数分析 过程调控
下载PDF
美国未来零排放燃煤发电项目最新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桂菊 张军 季路成 《中外能源》 CAS 2009年第5期96-100,共5页
美国能源部2003年提出的"未来发电"项目(FutureGen)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煤炭洁净发电示范计划之一,然而2008年年初,美国能源部对该项目内容和目标进行了重组。根据最新资料总结了项目重组情况,分析认为,项目重组原因除美国官... 美国能源部2003年提出的"未来发电"项目(FutureGen)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煤炭洁净发电示范计划之一,然而2008年年初,美国能源部对该项目内容和目标进行了重组。根据最新资料总结了项目重组情况,分析认为,项目重组原因除美国官方公布的成本和政策压力以外,主要是基于美国政府对于未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主导地位的预期、雄厚的IGCC技术基础和潜力以及全球IGCC项目发展形势所驱动,其目的是使美国IGCC+CCS技术占领并垄断市场。同时针对我国发展IGCC技术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厂 零排放 碳捕获与封存 IGCC
下载PDF
煤化工产业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荣树 石晓闪 +1 位作者 肖建新 田兴有 《洁净煤技术》 CAS 2014年第5期1-5,8,共6页
CO2在地下深部封存可有效减少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然而,现在碳捕集成本高、能耗大,在CO2捕集与封存(CCS)链条中碳捕集成本占60%,成为实施CCS的瓶颈。煤化工厂排放高浓度CO2可能为中国实现全链条的CCS提供早期的... CO2在地下深部封存可有效减少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然而,现在碳捕集成本高、能耗大,在CO2捕集与封存(CCS)链条中碳捕集成本占60%,成为实施CCS的瓶颈。煤化工厂排放高浓度CO2可能为中国实现全链条的CCS提供早期的机会。目前经过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煤化工企业排放的高浓度CO2总量已达亿吨规模,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实现CO2封存,对于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沉积盆地拥有适合CO2地质封存的储盖层组合,其中有些油田适合利用CO2驱油来提高石油采收率(EOR),高浓度CO2排放源靠近封存场地将有效减少运输成本和工程操作的复杂性。高浓度CO2气源与EOR或深部咸水层封存的耦合将给中国提供在全球率先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与封存 煤制气 煤制油 煤制烯烃 沉积盆地
下载PDF
利用捕捉的CO_2贮能减排 被引量:5
13
作者 金家敏 《广州化工》 CAS 2017年第6期42-44,共3页
根据碳气化反应(CO_2+C=2CO)能够吸收大量热量和消耗许多二氧化碳的性质,文中阐述了利用捕捉的CO_2和碳作为生产CO的原材料,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加以贮藏和减排的理论依据、生产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贮能减排和节能减排效果,经济效益... 根据碳气化反应(CO_2+C=2CO)能够吸收大量热量和消耗许多二氧化碳的性质,文中阐述了利用捕捉的CO_2和碳作为生产CO的原材料,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加以贮藏和减排的理论依据、生产流程、主要生产设备、贮能减排和节能减排效果,经济效益、能耗等。结果认为这个方法贮能减排显著、能耗低、经济效益明显、生产技术可行。但是这是一个特大的工程项目,要多方面协作,要由国家统一安排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碳 碳气化 贮能 减排
下载PDF
利用捕捉的CO_2贮能发电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金家敏 《电力与能源》 2016年第4期495-497,共3页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工艺和技术。论述了利用捕捉的二氧化碳贮能发电和生产煤气的技术,包括生产流程、电热煤气发生炉、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等,并对碳气化贮能经济效益进行估...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工艺和技术。论述了利用捕捉的二氧化碳贮能发电和生产煤气的技术,包括生产流程、电热煤气发生炉、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等,并对碳气化贮能经济效益进行估算,得到碳气化贮能不仅不要外电补足,而且还有多余的电能供应它用,有很大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碳气化 碳气化反应 捕碳
下载PDF
美国低碳电力技术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左鑫 《华中电力》 2010年第5期77-80,共4页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而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则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举措。概括性地介绍了美国在低碳技术各研究领域,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联合循环天然气发电厂、燃料电池、纤维素生物质和生物燃料、...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挑战,而电力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则是应对挑战的关键举措。概括性地介绍了美国在低碳技术各研究领域,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联合循环天然气发电厂、燃料电池、纤维素生物质和生物燃料、碳捕集与封存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并对未来低碳电力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电力 清洁能源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碳捕集与封存
下载PDF
CC+CCUS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祥苓 孙守义 徐伟 《华电技术》 CAS 2011年第7期68-71,76,共5页
结合我国一次能源和电源结构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经济和电力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规划建设CC+CCUS技术的示范工程,为解决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为我国电力发展模式探索一... 结合我国一次能源和电源结构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经济和电力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规划建设CC+CCUS技术的示范工程,为解决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为我国电力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能源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技术 CC技术 CCS技术 CC+CCUS技术
下载PDF
基于镍基催化剂的城市生活垃圾CO_(2)气化特性实验研究
17
作者 高轲 刘倩 +1 位作者 孟竹辉 钟文琪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0-657,共8页
为考察城市生活垃圾的CO_(2)气化特性及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煅烧白云石为载体,制备了Ce改性的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并采用XRD、SEM检测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固定床气化反应装置,研究了温度和在气化剂中加入O_(2)对气化特性的影响及催化剂... 为考察城市生活垃圾的CO_(2)气化特性及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以煅烧白云石为载体,制备了Ce改性的负载型镍基催化剂,并采用XRD、SEM检测对其进行表征;通过固定床气化反应装置,研究了温度和在气化剂中加入O_(2)对气化特性的影响及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气化效率及产气率明显提高,温度为950℃时,气化效率为50.81%,产气率为0.59 m^(3)/kg;气化剂中加入O_(2)可使气化产气中的CO和H_(2)产率增加,O_(2)体积分数为35%时气化效率和产气率分别达到64.65%和0.78 m^(3)/kg;加入Ni-2%CeO_(2)/白云石催化剂可使气化效率进一步提升,达到72.45%,产气率达到0.89 m^(3)/kg,Ce助剂的加入使镍基白云石催化剂的稳定性显著提升,有效改善了催化剂的抗积碳性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气化 二氧化碳 催化剂 二氧化碳捕集
下载PDF
钙基材料捕集CO_(2)强化煤水蒸气气化制氢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宪尧 余水华 楚化强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4-194,共11页
煤炭大规模燃烧产生的CO_(2)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技术能在捕集CO_(2)的同时获得较高浓度的H,工业应用前景良好。基于国内外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论述了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技术的... 煤炭大规模燃烧产生的CO_(2)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技术能在捕集CO_(2)的同时获得较高浓度的H,工业应用前景良好。基于国内外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论述了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技术的系统流程,综述了钙基材料在系统中的CO_(2)捕集和强化制氢反应特性和活性降低机理,总结了改善钙基材料循环稳定性、CO_(2)捕集性能和催化制氢性能的方法,介绍了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过程中碱金属等微量元素的迁移路径,论述了微量元素对钙基材料在煤气化过程中脱碳/强化制氢活性的影响特性,分析了流态化和超临界气化条件下钙基材料对煤气化制氢特性的影响,介绍了基于热力学模拟的系统能量和经济性计算,归纳了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系统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耦合性能及其对制氢特性的影响。基于当前钙基材料强化煤气化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潜在挑战,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认为筛选添加剂能多方位提高钙基材料的反应性能,采用解耦气化和煤/生物质共气化技术能实现更高的制氢性能和气化转化率,研究煤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及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耦合对该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 制氢 CO_(2)捕集 钙基材料 碳中和
下载PDF
基于输运床的内在碳捕集气化制氢反应器操作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迟金玲 李柯颖 +1 位作者 毛隆干 沙彦明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2期210-217,共8页
针对固定床或鼓泡流化床反应器的内在碳捕集气化过程中气固混合程度差的问题,本文将输运床作为内在碳捕集气化制氢反应器,建立了考虑流体动力学及反应动力学的反应器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水碳比、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对反应器运行可行性及... 针对固定床或鼓泡流化床反应器的内在碳捕集气化过程中气固混合程度差的问题,本文将输运床作为内在碳捕集气化制氢反应器,建立了考虑流体动力学及反应动力学的反应器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水碳比、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对反应器运行可行性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输运床小试装置为基准,当反应器操作压力为900 kPa、反应器温度为800℃、进口水碳比为2时,反应器内碳转化率可达60%,出口气体产物(干气)中氢气的摩尔分数可达到82%。研究结果证实了基于输运床的内在碳捕集气化反应器的可行性及其在提高反应性能上的优势,指出了操作条件范围,可为内在碳捕集气化制氢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碳捕集气化 输运床反应器 动力学模型 操作条件
下载PDF
基于COSMO-RS方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碳捕集物理吸收剂的评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云 黄维佳 +1 位作者 郑丹星 糜玥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6-31,共6页
本文针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碳捕集原料气的特性,采用COSMO-RS软件,计算了温度为298.15 K,150种不含N原子的常用有机溶剂与CO2体系的亨利系数。结果发现溶剂分子含羟基数目越多,CO2的溶解量越低;醚、酮、酯类溶剂溶解CO2性能较好;酸、... 本文针对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碳捕集原料气的特性,采用COSMO-RS软件,计算了温度为298.15 K,150种不含N原子的常用有机溶剂与CO2体系的亨利系数。结果发现溶剂分子含羟基数目越多,CO2的溶解量越低;醚、酮、酯类溶剂溶解CO2性能较好;酸、醇、烷烃溶解CO2能力较差。采用等温合成法测定了温度为298.15K,压力范围为0~1.3MPa,CO2在4种富含醚基酯基吸收剂中的溶解度,计算了体系的亨利系数。结果发现实验数据与预测值一致性较好,其中卡必醇醋酸酯表现最为优异,是适合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碳捕集、并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物理吸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碳捕集 吸收剂 亨利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