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动采样法表征降水离子浓度和通量的局限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国忠 潘月鹏 +4 位作者 田世丽 程萌田 谢雨竹 王辉 王跃思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4-690,共7页
降水(湿沉降)是大气污染物进入地表环境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的被动采样法易受到颗粒物和气体干沉降的干扰,而采集到的混合沉降样品不能科学表征降水化学组成,也不能准确量化湿沉降通量,因此目前正逐步被主动采样法所取代.采用主动和被动... 降水(湿沉降)是大气污染物进入地表环境的主要途径,由于传统的被动采样法易受到颗粒物和气体干沉降的干扰,而采集到的混合沉降样品不能科学表征降水化学组成,也不能准确量化湿沉降通量,因此目前正逐步被主动采样法所取代.采用主动和被动2种采样法同步采集了降水样品,以考察被动采样法表征降水离子浓度和通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被动采样法采集的降水样品中离子浓度明显偏高,其中ρ(NO3-)、ρ(Mg2+)、ρ(Ca2+)、ρ(K+)、ρ(Cl-)、ρ(SO42-)、ρ(Na+)和ρ(NH4+)分别比主动采样法高65%、58%、43%、41%、35%、26%、10%和9%.受大气污染物干沉降影响,被动采样法获得的NO3-、NH4+和SO42-混合沉降通量分别比主动采样法获得的湿沉降通量高79%、18%和35%,差异最显著的是NO3-.被动采样法可以收集氮和硫的湿沉降,但不能有效捕获二者以颗粒物和气体形式发生的干沉降,对二者沉降总通量(干沉降通量+湿沉降通量)低估达39%〔23 kg(hm2·a)〕和40%〔20 kg(hm2·a)〕.因此,鉴于大气污染形势日趋严重,污染物的干沉降作用凸显,被动采样法已难以准确测算污染物从大气向地表的沉降总通量,需要全面考虑细颗粒物(粒径≤2.5μm)和气态物种(如HNO3)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采样法 被动采样法 干沉降 湿沉降 混合沉降
下载PDF
被动采样技术在测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慧珍 游静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0-625,共6页
综述了被动采样技术作为仿生萃取方法在测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中的应用。对比了半渗透膜装置、聚乙烯膜装置、聚甲醛树脂萃取和固相微萃取这些常见被动采样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针对被动采样技术应用中的问... 综述了被动采样技术作为仿生萃取方法在测定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中的应用。对比了半渗透膜装置、聚乙烯膜装置、聚甲醛树脂萃取和固相微萃取这些常见被动采样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并针对被动采样技术应用中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手段和研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采样技术 生物可利用性 毒性 沉积物风险评价
下载PDF
北欧地区大气无动力监测技术在亚热带高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代希林 王崇礼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9-33,共5页
无动力监测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灵敏而准确的空气气态污染物平均浓度监测采样方法 ,其连续时间覆盖可从几个小时到一个月。以月为采样周期时检测范围 SO2 为 0 .1~ 2 0 0 μg/m3,NO2 为 0 .1~ 4 0 0 μg/m3,高灵敏度的检测下... 无动力监测技术是一种成本低、效益高、灵敏而准确的空气气态污染物平均浓度监测采样方法 ,其连续时间覆盖可从几个小时到一个月。以月为采样周期时检测范围 SO2 为 0 .1~ 2 0 0 μg/m3,NO2 为 0 .1~ 4 0 0 μg/m3,高灵敏度的检测下限可以满足低浓度背景区域内空气气态污染物的检出。其主要优点是采样器体积小、重量轻、无噪音、可重复利用、不用电、不需要技术人员、费用极低。采样器能在采样前后的常温条件下稳定几个月 ,因此能用于边远地区的环境监测。在检查模型计算和验证研究、健康影响评估、交通规划和绘制不同空气污染物在城市区域的高空间分辨率浓度分布图时 ,无动力采样器是最有价值的污染物高空间分辨率测定方法。文章所报道的是无动力采样技术的实际运用研究 ,是中瑞国际合作某项目的一部分 ,由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 ( IVL)与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YEMCS)共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动力监测 空气污染物 北欧地区 大气监测 高原
下载PDF
Diffusion Process of High Concentration Spikes in a Quasi-Homogeneous Turbulent Flow
4
作者 Masaya Endo Qianqian Shao +1 位作者 Takahiro Tsukahara Yasuo Kawaguchi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6年第4期371-390,共21页
When a mass spreads in a turbulent flow, areas with obvious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mass compared with surrounding areas are formed by organized structures of turbulence. In this study, we extract the high concent... When a mass spreads in a turbulent flow, areas with obviously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 mass compared with surrounding areas are formed by organized structures of turbulence. In this study, we extrac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s and investigate their diffusion process. For this purpose, a combination of Planar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PLIF) an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techniques was employed to obtain simultaneously the two field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injected dye and of the velocity in a water turbulent channel flow. With focusing on a quasi-homogeneous turbulence in the channel central region, a series of PLIF and PIV images were acquired at several different downstream positions. We applied a conditional sampling technique to the PLIF images to extract the high concentration areas, or spikes, and calculated the conditional-averaged statistics of the extracted areas such as length scale, mean concentration, and turbul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We found that the averaged length scale was constant with downstream distance from the diffusion source and was smaller than integral scale of the turbulent eddies. The spanwise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 concentration was basically Gaussian, and the spanwise width of the spikes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downstream distance from the diffusion source. Moreover, the turbul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was found to increase in proportion to the spanwise distance from the source. These results reveal aspect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regular mass diffusion and let us conclude that the diffusion process of the spikes differs from that of regular mass diffu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Transport High Concentration Spikes Quasi-Homogeneous Turbulent Flow Conditional sampling technique PIV and PLIF Measurements passive Scalar Diffusion
下载PDF
原位被动采样技术 被引量:18
5
作者 范洪涛 隋殿鹏 +3 位作者 陈宏 董佳 臧淑艳 孙挺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72-1678,共7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环境监测中三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透析装置(dialysis peepers)法、薄膜扩散平衡(DET)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综述了三种技术的原理、装置和特点。着重论述了三种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包括透析装置以及...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环境监测中三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透析装置(dialysis peepers)法、薄膜扩散平衡(DET)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综述了三种技术的原理、装置和特点。着重论述了三种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包括透析装置以及DET和DGT联用技术测量水体和沉积物孔隙水中可溶性重金属的浓度;DGT技术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预测和重金属的形态测量。与土壤化学萃取法比较可知DGT技术可以作为一种预测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新方法。DGT技术与其他技术(如DET、离子选择电极、配体交换法、HPLC-ICP-MS等)联用可以更好地测量环境中重金属的形态。最后展望了原位被动采样技术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被动采样技术 透析装置法 薄膜扩散平衡 薄膜扩散梯度 重金属
原文传递
环境监测中两种原位被动采样技术——薄膜扩散平衡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 被引量:12
6
作者 范洪涛 孙挺 +3 位作者 隋殿鹏 卞玉倩 翟晓东 连晓静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1-426,共6页
介绍了近年来环境监测中两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薄膜扩散平衡(DET)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综述了DET技术的原理、装置的组成和构造、特点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关于DGT技术着重论述了对被监测物质有效态的累积原理,总结了扩... 介绍了近年来环境监测中两种新的原位被动采样技术-薄膜扩散平衡(DET)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综述了DET技术的原理、装置的组成和构造、特点及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关于DGT技术着重论述了对被监测物质有效态的累积原理,总结了扩散相和结合相的发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原位被动采样技术 薄膜扩散平衡 薄膜扩散梯度
原文传递
被动采样法监测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污染现状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峰 帕丽达.牙合甫 庞梦舟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104,共4页
应用被动采样法对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来源和污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苯平均浓度为22.487μg/m3,甲苯平均浓度为8.188μg/m3,乙苯平均浓度为8.336μg/m3,二甲苯平均浓度为17.59... 应用被动采样法对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的浓度水平、组成特征、来源和污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苯平均浓度为22.487μg/m3,甲苯平均浓度为8.188μg/m3,乙苯平均浓度为8.336μg/m3,二甲苯平均浓度为17.597μg/m3,BTEX平均浓度为56.465μg/m3,污染整体水平较高。BTEX的浓度排序为:苯>二甲苯>乙苯>甲苯。其中苯和二甲苯占总量的70.81%,为本地区BTEX中的主要组分。各采样点苯与甲苯比值为1.21~4.60,表明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的主要来源为煤炭燃烧。监测数据客观体现了乌鲁木齐市及周边地区BTEX污染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采样法 乌鲁木齐 周边地区 BTEX
原文传递
DGT/DET与CID技术联用获取环境微界面元素异质性分布特征:进展与展望
8
作者 李希媛 管冬兴 +3 位作者 李苏青 苏靖 张坚超 滕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界面是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门户,显著影响元素(如S、Fe和P)的迁移转化过程与生态效应。而微界面元素分布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因此开发和应用原位且高分辨率的表征技术手段显得尤为必要。薄膜扩散梯度(DGT)和薄膜... 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微界面是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门户,显著影响元素(如S、Fe和P)的迁移转化过程与生态效应。而微界面元素分布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因此开发和应用原位且高分辨率的表征技术手段显得尤为必要。薄膜扩散梯度(DGT)和薄膜扩散平衡(DET)技术是研究微界面元素和化合物分布及其生化过程的利器。近30年的大量实验证据表明,DGT/DET通过扩散-吸附/平衡作用原位被动采样结合后续高分辨化学分析手段,比如一维/二维膜物理切割-化学仪器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以及计算机/比色密度成像计量法(CID),可以获取元素的高分辨浓度分布和生物有效性信息以及多元素间耦合作用的动态过程。在上述3种后续分析方法中,CID手段是最为便捷、快速和廉价的,空间分辨率与LA-ICP-MS分析相当,纵横方向均可达几十至几百微米,推广应用潜力巨大。本文在对DGT/DET和CID技术概述的基础上,总结了技术联用的思路,并依据获取二维高分辨图像的步骤差异对技术联用的进展进行了分类介绍,一类是原位即时显色成像,比如以AgI为吸附膜的DGT与CID方法联用测定硫化物,另一类是预处理后显色成像,比如以氧化锆为吸附膜的DGT与CID方法联用测定磷酸根和铬酸根、DET-CID方法测定二价铁离子和碱度。最后展望了DGT/DET与CID技术联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像技术 化学异质性 原位被动采样 显色反应 铁-磷-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