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MENCLATURAL STUDY ON THE SUPRAORBITAL AND MEDIAL FRONTAL INCISURA OR FORAMEN OF THE UNEARTHED MODERN CHINESE ADULT CRANIA IN XI'AN REGION
1
作者 郑靖中 杨玉田 方向义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AS 1998年第1期90-94,共5页
The minor skeletal variations are very common on the supraorbital margin, and theirnomenclature still remains a problem. In this study, we adopted the term of supraorbltal and m.dialfrontal incisura or foramen as well... The minor skeletal variations are very common on the supraorbital margin, and theirnomenclature still remains a problem. In this study, we adopted the term of supraorbltal and m.dialfrontal incisura or foramen as well as major incisura. We observed 190 cases (118 males. 72females) or unearted modern Chinese adult crania in Xi'an region, and obtained 6 types. Their incisurae were round more than foramina, and the difference of side and sex was analysed. The frequencies or the supraorbital and medial frontal incisura or foramen,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 ratiobetween the number of foramina and incisurae were compared respectively with those of population inother region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ercentage which was also termed supraorbltal and medialfrontal foramen-incisura index was put forwaed. It is or a better statistical value for race and populatio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NIUM supraorbital incisura foramen medial frontal incisura (foramen) foramen-incisura index population difference
全文增补中
上胸椎手术途径探讨(附21例报告) 被引量:6
2
作者 谢硕胜 韩志雄 +3 位作者 黄德征 陈海 罗远健 陆禹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1467-1469,共3页
[目的]研究胸骨柄切迹与胸椎水平对应关系,并据此作为参考探讨上胸椎的手术途径。[方法]取800例站立位X线胸平片,男女各400例,按20岁以下、20~39岁,40~59岁、59岁以上4个年龄段各100例,观测其胸骨柄切迹与上胸椎水平位置对应关系。据... [目的]研究胸骨柄切迹与胸椎水平对应关系,并据此作为参考探讨上胸椎的手术途径。[方法]取800例站立位X线胸平片,男女各400例,按20岁以下、20~39岁,40~59岁、59岁以上4个年龄段各100例,观测其胸骨柄切迹与上胸椎水平位置对应关系。据此参考进行上胸椎手术21例,骨折脱位7例,肿瘤9例,结核3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病变部位T16例,T27例,T32例,T43例,T1、22例,T2、31例;手术途径采取经下颈椎低位前方入路7例,其中T1、21例,T21例,经改良胸骨柄入路9例,其中T31例,经右侧肩胛骨下后外侧胸腔入路5例。[结果]胸骨柄切迹水平对应胸椎人数比例从T1到T3逐步明显增加态势,到T4明显减少。其中胸骨柄切迹平对T1、2占1%,平对T2占5.5%,平对T2、3占15.875%,平对T3占43.5%,平对T3、4占20.75%,平对T4占13.375%,这种分布态势与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上胸椎手术21例,术中显露满意操作顺利,近期效果满意,1例肿瘤术后9个月死于全身转移,脑脊液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结论]应根据上胸椎病变的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术前观察胸骨柄切迹与胸椎水平对应关系对选择手术入路有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柄 胸椎 骨科手术方法
下载PDF
锁骨小切迹定位在小儿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及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廖历兴 卢增停 +1 位作者 阮骆阳 彭丽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7-888,891,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颈内静脉安全、有效的穿刺途径。方法选择6岁以下患儿10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5例经锁骨小切迹定位穿刺;B组50例采用中、高位前路定位穿刺。观察记录两组总体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完成所需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目的探讨小儿颈内静脉安全、有效的穿刺途径。方法选择6岁以下患儿105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55例经锁骨小切迹定位穿刺;B组50例采用中、高位前路定位穿刺。观察记录两组总体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完成所需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成功率分别为A组100.0%,B组88.0%(44例),两组比较(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A组90.9%(50例)、B组56.0%(28例),从触摸定位到顺利置入导管所需时间,A组(156±32)s,B组(258±48)s,(P<0.01)。B组误穿动脉3例,局部血肿2例,两组均无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锁骨小切迹定位小儿颈内静脉穿刺术,具有定位容易、穿刺成功率高、安全等特点,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小切迹 颈内静脉穿刺 小儿
下载PDF
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与影像学对照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丹 邓雪飞 +3 位作者 王娜 刘斌 陈方宏 韩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8-60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中保护基底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明胶溶液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和20例(40侧)CTV图像进行... 目的通过对基底静脉后段的显微解剖、影像学观察及其对照研究,为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中保护基底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对20例(40侧)颈内静脉灌注蓝色明胶溶液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2例(40侧)DSA静脉相和20例(40侧)CTV图像进行观测。结果以显微解剖结果作为对照标准,DSA、CTV分别观察到89.79%、94.89%的基底静脉,测得的直径值分别大37.28%、36.72%。根据基底静脉注入大脑大静脉系的分布特点,将基底静脉分为3型:①Ⅰ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中段,占36.11%(13侧);②Ⅱ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大静脉起始段,占27.78%(10侧);③Ⅲ型:注入处位于大脑内静脉,占36.11%(13侧)。DSA和CTV均能显示基底静脉注入处的分布规律。结论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小脑幕切迹后区病变手术入路的设计和术中对基底静脉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静脉 小脑幕切迹后区 显微解剖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凡 张晓彪 徐启武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2-364,共3页
目的:比较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常用的手术入路,特别对经枕经天幕入路作深入研究。方法:应用经乳胶灌注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湿标本,共10具,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经天幕入路,体会两种入路暴露的范围,经过的重要结构。结果:行经枕... 目的:比较天幕裂孔后内方病变常用的手术入路,特别对经枕经天幕入路作深入研究。方法:应用经乳胶灌注成人福尔马林固定头颅湿标本,共10具,模拟幕下小脑上入路和经枕经天幕入路,体会两种入路暴露的范围,经过的重要结构。结果:行经枕经天幕入路Galen静脉显露满意;幕下小脑上入路Galen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大脑内静脉显露差。经枕经天幕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游离缘水平以上的结构;幕下小脑上入路能良好暴露天幕裂孔后方空间的下半部分。经枕经天幕入路当体位放在3/4俯卧位术侧朝下时,枕极牵开较易,暴露松果体区、中脑和接近三脑室后部都较方便。坐位时处理小脑上表面时比较方便。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结论:经枕经天幕入路可用于主体主要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上半部的病变,同时也适用于部分延伸至下半部分的病变,对于累及小脑前上部和四叠体的病变也适用。幕下小脑上入路主要适用于那些位于中线且完全位于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下半部分、侵及四叠体和小脑前上部的病变。对于两种入路均可选择的病变,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经枕经天幕入路。3/4俯卧位术侧朝下体位是适合经枕经天幕入路的较好体位;坐位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枕内侧静脉以及距状沟、顶枕沟的交汇点可以作为定位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以及Galen静脉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裂孔后内方空间 手术入路 幕下小脑上入路 经枕经天幕入路
下载PDF
黄面赭丝■雄虫及基凹长尾蜓雌虫的首次描述(蜻蜓目:丝■科、蜓科)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慧倩 毛本勇 《武夷科学》 1999年第0期30-32,共3页
文内省次描述黄面赭丝(虫忽)雄虫(3 (?)云南,大理,苍山,1998—Ⅷ—21)及基凹长尾蜒雄虫(1(?)1(?),产地同上,1998—Ⅷ—26).基凹长尾蜒是中国新记录.标本存大理师专.
关键词 黄面赭丝(虫忽)雄虫 基凹长尾蜒雌虫 中国新记录
下载PDF
小脑幕切迹区静脉的显微解剖及三维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何祖江 唐军 +3 位作者 姜云传 唐小标 韩利军 欧阳光 《中国社区医师》 2018年第21期6-7,共2页
目的:探索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的分布走行,为临床、基础教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技术进行血管标识,通过CT扫描及电脑数码三维成像技术对小脑幕切迹区深静脉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为... 目的:探索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的分布走行,为临床、基础教学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明胶-氧化铅标识技术进行血管标识,通过CT扫描及电脑数码三维成像技术对小脑幕切迹区深静脉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小脑幕切迹区周边主要静脉为大脑深静脉系统(Galen静脉系),由Galen大静脉、小Galen静脉、基底静脉及其各自的属支组成。小脑幕切迹的后间隙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属支。结论:临床上脑静脉瘤多发生于小脑幕切迹区,术前须了解大脑深静脉系与病灶的关系,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切迹 脑静脉 显微解剖 三维重建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双 周先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2期91-92,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60例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式固定,观察组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 目的研究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60例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式固定,观察组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卧床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Zero-P系统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和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少,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 Zero-P 颈椎前路手术
下载PDF
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与手术治疗
9
作者 苏日青 麦麦提力.米吉提 +3 位作者 杜郭佳 范雁东 王昀 朱国华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 探讨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并对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1年间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起源于天幕褶皱的连续21例脑膜瘤.肿瘤最大直径1~6 cm,平均值为2.76 cm.症状包括瞳孔大小不等、复视、上睑下垂、偏盲和... 目的 探讨小脑幕褶皱脑膜瘤的分型,并对预后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1年间在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起源于天幕褶皱的连续21例脑膜瘤.肿瘤最大直径1~6 cm,平均值为2.76 cm.症状包括瞳孔大小不等、复视、上睑下垂、偏盲和共济失调等.随访周期1~36个月不等.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分为三种不同亚型.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达到SimpsonⅡ级19例,Ⅲ级1例,Ⅳ级1例.术后出现新的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2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7例.2例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复查时得到恢复.结论 小脑幕褶皱脑膜瘤术后永久性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术前应予以充分考虑.并且寻找相对的平衡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脑膜瘤 颅底 天幕褶皱 天幕切迹 脑干
下载PDF
小脑幕切迹前间隙的应用解剖研究
10
作者 裴丽霞 程田志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方法]在成人尸头标本上观察和测量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前间隙内,动眼神经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动眼神经内间隙有...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方法]在成人尸头标本上观察和测量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神经、血管及脑干和下丘脑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前间隙内,动眼神经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动眼神经内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形成,动眼神经外间隙有动眼神经珠网膜段、小脑幕切迹缘形成。后交通动脉与动眼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存在变异,后交通动脉可位于动眼神经的上方(23/30)隔后床突,供应垂体柄漏斗;亦位于动眼的上方,后床突的下方(7/30)。其穿支供应下丘脑、大脑脚。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高度变异很大,基底动脉末端平均高度为(0.099±0.0076)cm,1/4(8/30)位于基线下方,3/4(22/30)位于基线上方,这是决定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手术入路的主要因素。[结论]合理利用小脑幕切迹前间隙内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的天然间隙和处理病变,熟悉该区域有关结构的解剖变异关系,是提高该区域病变手术效果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切迹 前间隙 解剖
下载PDF
早期自然流产结局与子宫动脉血流频谱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邱丽君 朱剑芳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12期69-73,共5页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频谱探讨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子宫动脉血流频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超声检查的妊娠早期(孕周<8周)并期望继续妊娠的孕妇84例,随访至妊娠12周末,对孕12周以前孕妇出现腹痛及出血等症状进行记录。根据随...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频谱探讨早期自然流产孕妇的子宫动脉血流频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超声检查的妊娠早期(孕周<8周)并期望继续妊娠的孕妇84例,随访至妊娠12周末,对孕12周以前孕妇出现腹痛及出血等症状进行记录。根据随访结果,将49例继续妊娠无先兆流产征象的孕妇归为A组,14例有先兆流产征象孕妇为B组,21例有或无早期出血的难免流产或不全流产或胚胎停止发育的孕妇为C组。另选取43例未孕、无妇科疾病、子宫正常妇女为对照组(D组)。分别获取各组子宫动脉血流频谱,比较其Ⅰ型(有切迹)、Ⅱ型(无切迹)的形态分布,频谱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之比(S/D)及阻力指数(RI)。结果与A、B、D组比较,C组子宫动脉频谱舒张早期切迹变浅或消失、S/D及RI降低(P<0.05,P<0.01);与D、B组比较,A组S/D、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频谱主要分布于A组(94%)、B组(93%)、D组(93%),Ⅱ型频谱主要分布于C组(64%),C组Ⅱ型频谱分布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正常妊娠8周以内和未孕子宫动脉频谱没有差异。妊娠8周以内,阴道出血且子宫动脉频谱提示为Ⅰ型,结合正常早孕的二维超声图像,孕妇可予保胎治疗;而S/D及RI降低,出现Ⅱ型子宫动脉频谱,结合二维超声妊娠囊不规则、空孕囊、宫腔积液等声像图特点,提示临床胎儿难免流产。彩超频谱可观察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变化,S/D及RI对分析8周以内妊娠自然流产的结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孕周<8周 彩色多普勒超声 子宫动脉血流频谱形态 舒张早期切迹 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之比 阻力指数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光福 王敏 陈志锐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2期24-25,共2页
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 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8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观察手术效果,对比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隙高度以及Cobb角变化。结果患者手术平均时长(53.26±10.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14±10.32)ml,平均住院时间(5.6±1.6)d;术后并发生症总发生率为7.50%。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VAS、JOA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VAS、JOA评分与术后1周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与术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与术后1周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小切口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 单节段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卢生伟 贺新宁 杜志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10期17-22,共6页
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9月-2021年10月于湖南省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脊柱科行手术治疗的106例CS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微创小切口零切... 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5年9月-2021年10月于湖南省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脊柱科行手术治疗的106例CS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47例)和对照组(传统钛板联合融合器治疗,59例)。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24 h,术后3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N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椎体间高度均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均大于术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MDA水平均高于术前,GSH-Px、SOD水平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GSH-Px、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治疗CSM,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并能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促进颈椎曲度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小切口 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器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的研究 被引量:206
14
作者 宋文阁 傅志俭 +2 位作者 马玲 赵松云 董章利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目的:设计一种新进路,使消炎镇痛液更集中地作用于病变神经根,或将胶原酶直接注射到突出的椎间盘处而摆脱大型X线杋的限制,更简便有效地治疗腰腿痛。方法:通过解剖学研究、腰椎X线摄片和CT摄片分析,设计出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进路... 目的:设计一种新进路,使消炎镇痛液更集中地作用于病变神经根,或将胶原酶直接注射到突出的椎间盘处而摆脱大型X线杋的限制,更简便有效地治疗腰腿痛。方法:通过解剖学研究、腰椎X线摄片和CT摄片分析,设计出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进路到达硬膜外腔侧隐窝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根据感觉平面的测定、疗效的评定和部分病例穿刺过程中的CT扫描观察,确认该进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应用椎板外切迹进路行硬膜外腔侧隐窝穿刺170例,成功168例,失败2例,穿刺成功率为98.82%;应用小关节内缘进路15例,全部成功。结论:经椎板外切迹或小关节内缘进路,可准确地到达硬膜外腔侧隐窝,更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该进路应用于溶盘术可免除大型X线机的限制,避免X线对医患双方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隐窝 硬膜外腔 穿刺 腰腿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