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麻仁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的酶解制备工艺研究
1
作者 魏连会 董艳 +6 位作者 姬妍茹 石杰 李国巍 张正海 杨庆丽 高媛 潘静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7期33-35,43,共4页
为寻找开发火麻仁蛋白,提高火麻应用价值的最佳条件,以火麻蛋白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制备火麻仁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中性蛋白酶酶解火麻蛋白制备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中性蛋白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进行单因素试... 为寻找开发火麻仁蛋白,提高火麻应用价值的最佳条件,以火麻蛋白为原料,通过酶解法制备火麻仁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中性蛋白酶酶解火麻蛋白制备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以中性蛋白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正交试验分析获得制备火麻仁黄嘌呤氧化酶抑制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pH值6.5,料液比1∶5,酶用量6000 U/g,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5 h。在此条件下进行的验证试验中,多肽抑制率为78.98%,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麻蛋白 酶解 多肽 单因素试验 正交设计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tensile strength for new type acetone-urea-formaldehyde furan resin using uniform design 被引量:5
2
作者 Lin Shengjun Zhao Wei +2 位作者 Li Yuancai Tong Siyi Wang Wenqing 《China Foundry》 SCIE CAS 2011年第1期30-35,共6页
In this study,the 24 h tensile strength of new type acetone-urea-formaldehyde furan resin (nitrogen content 3%) was investigated by uniform design optimization.Four independent variables such as acetone:formaldehyde m... In this study,the 24 h tensile strength of new type acetone-urea-formaldehyde furan resin (nitrogen content 3%) was investigated by uniform design optimization.Four independent variables such as acetone:formaldehyde molar ratio (mol/mol),solution pH value,reaction temperature (℃) and reaction time (min) were considered in the experiments.U13(134) uniform design was employed and the equation of 24 h tensile strength model was obtained after 13 experimentations.The 24 h tensile strength was optimized by applying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and stepwise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Minitab (Minitab 15 trial version) and MATLAB (R2010a trial version)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The t-value and p-value indicate that the major impact factors include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solution pH value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X2X3),the linear terms of acetone:formaldehyde molar ratio (X1),reaction time (X4) followed by the square effects of acetone/formaldehyde molar ratio (X1X1).The optimized results were achieved with the acetone:formaldehyde molar ratio (mol/mol) at 3:1,solution pH value at 6.0,reaction temperature at 70℃,and reaction time at 140 min,respectively.This method can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number and cost of the tests,but also provide a good experimental design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ran resin.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predicted results of 24 h tensile strength are consistent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one-urea-formaldehyde furan resin 24 h tensile strength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 uniform design stepwise regression
下载PDF
补骨脂栓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3
作者 耿蔚 刘玉姣 +1 位作者 黄如萍 高振珅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5-7,12,共4页
目的:制备补骨脂栓剂、优选其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以外观、融变时限为考察指标,用热熔法制备栓剂,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用正交设计实验进行处方筛选,考察制备基质比例、温度、增稠剂对栓剂的影响,并对制备的栓剂进行了质量检查。结果:... 目的:制备补骨脂栓剂、优选其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以外观、融变时限为考察指标,用热熔法制备栓剂,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用正交设计实验进行处方筛选,考察制备基质比例、温度、增稠剂对栓剂的影响,并对制备的栓剂进行了质量检查。结果:优选出的处方是聚乙二醇6000、甘油、聚乙二醇400质量比为4∶3∶3,温度70℃,羟甲基纤维素钠为3%,按此处方制备的栓剂光滑,硬度适宜。结论:该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可行,所得栓剂外观条件良好、融变时限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骨脂 栓剂 热熔法 单因素实验 正交设计实验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SSR-PCR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4
作者 罗晓蕾 黄丹 +4 位作者 彭兵阳 王磊彬 毕慧慧 何的明 吕佳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147,共10页
【目的】为建立薄壳山核桃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筛选薄壳山核桃高多态性SSR引物,为薄壳山核桃构建指纹图谱、亲缘关系分析、品种鉴定等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工具。【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与L_(16)(4^(5))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 【目的】为建立薄壳山核桃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筛选薄壳山核桃高多态性SSR引物,为薄壳山核桃构建指纹图谱、亲缘关系分析、品种鉴定等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工具。【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与L_(16)(4^(5))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薄壳山核桃DNA作为模板,对影响薄壳山核桃SSR-PCR反应体系中的6个影响因素(DNA、Mg^(2+)、10×PCR Buffer、引物、Taq酶、dNTPs)进行单因素试验,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适宜用量范围,再据此设计正交试验。【结果】根据正交试验扩增结果,确立薄壳山核桃的最佳反应体系(10μL)为:Taq酶0.15 U,Mg^(2+)2.0 mmol/L,dNTPs 0.1 mmol/L,引物1.0μmol/L,50 ng模板DNA 1.0μL,10×PCR Buffer 1.0μL,ddH_(2)O5.8μL。5个因素影响薄壳山核桃SSR-PCR反应体系的扩增效果,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Taq酶>引物=DNA>Mg^(2+)>dNTPs。以8种薄壳山核桃DNA为模板,4对薄壳山核桃引物对优化后的薄壳山核桃SSR-PCR反应体系进行验证,均扩增出明亮清晰的条带,证明优化后的反应体系稳定可靠。利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在283对核桃及山核桃引物中筛选出高多态性薄壳山核桃引物12对,其多态性位点信息数均高于0.5。【结论】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及筛选出的12对薄壳山核桃引物可直接用于后续的SSR分子标记试验,为薄壳山核桃亲缘关系鉴定、交配系统分析等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SSR-PCR反应体系 引物筛选 单因素试验 正交设计试验
下载PDF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il bank in fire flooding
5
作者 LI Qiu YI Leihao +5 位作者 TANG Junshi GUAN Wenlong JIANG Youwei ZHENG Haoran ZHOU Jiuning WANG Xiaochu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3期491-498,共8页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il bank, the definition of oil bank in the process of fire flooding and its quantitative indices were proposed; and a new one-dimensional positive dry-fire flood...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summary of current research on oil bank, the definition of oil bank in the process of fire flooding and its quantitative indices were proposed; and a new one-dimensional positive dry-fire flooding model considering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teady flow theory of gas and liquid phases. Single factor analysis and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ere adopted to verify the reliability and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oil bank. Then the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he oil bank to form were discussed.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e formation of the oil bank is controlled by 3 factors:(1) Oil bank would come into being within a certain temperature interval and above a critical value of temperature gradient(absolute value), with temperature too high or too low and temperature gradient absolute value lower than the critical value, the oil bank couldn't form.(2) For fire flooding process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the viscosity of oil influences the width of oil bank and the speed at which oil bank forms; the lower the oil viscosity is, the wider the oil bank is and the faster the oil bank forms.(3) Oil saturation could affect the developing temperature and speed of oil bank. The favorable temperature at which oil bank develops gets lower and the accumulating speed of oil gets faster when the oil saturation is higher.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s with the model, the optimal combinations of reservoir conditions for forming oil bank during fire flooding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can be worked o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e FLOODING HEAVY OIL OIL BANK flow model single factor analysis controlling factor orthogonal experiment
下载PDF
三味板蓝根颗粒浸膏制备工艺改良研究
6
作者 陈斯宁 陈舒茵 +3 位作者 梁国成 杨红梅 覃翔 韦世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6期145-149,共5页
目的改良医院制剂三味板蓝根颗粒浸膏中间体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浸膏提取工艺的关键参数,再以单因素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浸膏醇沉工艺。结果正交试验优选的浸膏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水(初次浸泡... 目的改良医院制剂三味板蓝根颗粒浸膏中间体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选浸膏提取工艺的关键参数,再以单因素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浸膏醇沉工艺。结果正交试验优选的浸膏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水(初次浸泡0.5 h),沸腾提取3次,每次提取1.5 h。经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浸膏最佳醇沉工艺为:将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0℃),以95%乙醇将药液的终点醇浓度调至65%,醇沉静置时间48 h。结论采用L_(9)(3^(4))正交试验联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医院制剂三味板蓝根颗粒的提取和醇沉工艺,达到预期效果,可为实际扩大化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味板蓝根颗粒 L_(9)(3^(4))正交试验 单因素实验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醇沉工艺
下载PDF
黑米复合代餐粉的配方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孙现 《武夷科学》 202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本研究以黑米粉、黑芝麻粉及荞麦粉为原料,配比出具有低热量、易饱腹的方便健康营养的复合代餐粉.以黑米复合代餐粉的感官评分、溶解度、分散性、润湿性以及水合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设计优化黑米、木糖醇、羧甲基纤维素钠... 本研究以黑米粉、黑芝麻粉及荞麦粉为原料,配比出具有低热量、易饱腹的方便健康营养的复合代餐粉.以黑米复合代餐粉的感官评分、溶解度、分散性、润湿性以及水合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设计优化黑米、木糖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等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黑米复合代餐粉的最佳配方是黑米粉添加量为65%,荞麦粉与黑芝麻粉添加量分别为13.1%,木糖醇添加量为8%,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为0.8%,该配方的黑米复合代餐粉感官特性与其理化品质达到综合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餐粉 黑米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设计
下载PDF
葡萄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反应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44
8
作者 张君玉 郭大龙 +3 位作者 龚莹 刘崇怀 李猛 张国海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9-214,共6页
SCoT标记是一种新型目的基因分子标记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优化了葡萄SCoT-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正交试验中关键影响因子为dNTPs浓度,单因素试验中为dNTPs和Mg2+浓度。综合2种方法,优化的葡萄SCoT-PCR反应体系为... SCoT标记是一种新型目的基因分子标记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优化了葡萄SCoT-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正交试验中关键影响因子为dNTPs浓度,单因素试验中为dNTPs和Mg2+浓度。综合2种方法,优化的葡萄SCoT-PCR反应体系为:Mg2+2.0 mmol.L-1、dNTPs 0.3 mmol.L-1、Taq酶1.0 U、引物0.3μmol.L-1、DNA模板30 ng,总体积20μL。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54℃退火1 min,72℃复性2 min,34个循环;最后72℃延伸8 min。该反应体系在20个葡萄品种的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该反应体系的建立为葡萄种质遗传多样性评价、基因组分析、指纹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SCoT 正交设计 单因素试验 体系优化
下载PDF
甘草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吴伟康 奉建芳 +1 位作者 黄小蕊 吴子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 研究甘草酸粗品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 ,以甘草酸粗品收率及 2 5 1nm处紫外吸光度值为指标 ,考察加水量 (A)、煎煮时间 (B)和酸沉 p H值 (C) 3个因素 ,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加水量及药材粉碎度对甘草酸粗品收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甘草酸粗品的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 ,以甘草酸粗品收率及 2 5 1nm处紫外吸光度值为指标 ,考察加水量 (A)、煎煮时间 (B)和酸沉 p H值 (C) 3个因素 ,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加水量及药材粉碎度对甘草酸粗品收率的影响。结果 优化的甘草提取工艺条件为 A1 B2 C1 。加水量≥ 2 4倍甘草能得到较完全提取。不同粉碎度提取所得的甘草酸粗品收率依次为 :最粗粉≌粗粉 >细粉 >饮片。结论 加水回流 2次 (15倍 ,1.2 5 h,12倍 ,1h) ,酸沉为 p H 1。加水量≥ 2 4倍基本能提取完全。提取时以最粗粉或粗粉作为原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单因素试验 中药
下载PDF
大豆SCoT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优化、验证及检测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强 苏二虎 +3 位作者 高聚林 孙继颖 于晓芳 谢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1-498,共8页
采用L25(56)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对影响大豆SCoT-PCR反应的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和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优化后的20μL大豆SCoT-PCR体系为:Mg2+浓度2.0mmol·L-1、Taq聚合酶用量1.5U、... 采用L25(56)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对影响大豆SCoT-PCR反应的Mg2+浓度、dNTPs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引物浓度和模板DNA用量等因素进行优化,优化后的20μL大豆SCoT-PCR体系为:Mg2+浓度2.0mmol·L-1、Taq聚合酶用量1.5U、引物浓度0.250μmol·L-1、dNTPs浓度0.2mmol·L-1、DNA模板用量30ng;退火温度最适为50.4℃。运用18个大豆品种验证,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并从82条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32条引物。利用大豆品种吉育75、本地黑豆及其10株F2对该反应体系进行了初步的遗传验证,结果显示,杂交后代植株中出现了双亲的位点和亲本位点的缺失。该反应体系的建立为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CoT 正交设计 单因素试验 体系验证 引物筛选
下载PDF
铁皮石斛SCoT-PCR反应体系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39
11
作者 赵瑞强 高燕会 +1 位作者 章晓玲 斯金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8-655,共8页
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铁皮石斛的SCoT-PCR反应中5个因素(DNA模板、Mg2+、dNTPs、Taq酶和引物)进行优化试验。建立了适合铁皮石斛既稳定且多态性高的SCoT-PCR的最佳反应体:20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Buffer、30n... 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铁皮石斛的SCoT-PCR反应中5个因素(DNA模板、Mg2+、dNTPs、Taq酶和引物)进行优化试验。建立了适合铁皮石斛既稳定且多态性高的SCoT-PCR的最佳反应体:20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Buffer、30ng DNA模板、2.5mmol.L-1Mg2+、0.15mmol.L-1dNTPs、1.5U Taq DNA聚合酶和0.4μmol.L-1引物。对铁皮石斛的SCoT-PCR最佳反应体系的退火温度进行梯度试验,发现本试验引物S6的退火温度为54.5℃,且最适退火温度因引物而异。这一优化的SCoT-PCR反应体系在32份铁皮石斛材料的验证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该优化的SCoT-PCR反应体系为进一步进行铁皮石斛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SCoT 正交设计 单因素试验 体系优化
下载PDF
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国帅 曹福祥 +3 位作者 彭继庆 胥文 胡双喜 彭滟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2,49,共8页
为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反应体系,以提取的野生小果油茶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L16(45)和方差分析对DNA模板的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的量5个影响ISSR-... 为建立一个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反应体系,以提取的野生小果油茶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设计L16(45)和方差分析对DNA模板的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的量5个影响ISSR-PCR反应体系的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确定野生小果油茶I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DNA模板为30 ng,引物浓度为0.7μmol/L,dNTPs浓度为0.25mmol/L,Mg2+浓度为2.0 mmol/L,Taq DNA聚合酶的量为1.75 U。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体系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引物浓度对反应体系影响最大。应用建立的体系对5份野生小果油茶样品进行扩增,证明了该体系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小果油茶 ISSR—PCR 单因素实验 正交试验设计
下载PDF
太子参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史辉 董晓菲 +1 位作者 阮少江 叶祖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0-826,共7页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对影响太子参ISSR-PCR扩增效果的因素,如模板DNA浓度、Taq酶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数进行优化。确立了可用于太子参ISSR-PCR分析最适宜的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含80 ng模板D...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设计,对影响太子参ISSR-PCR扩增效果的因素,如模板DNA浓度、Taq酶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数进行优化。确立了可用于太子参ISSR-PCR分析最适宜的反应体系:20μL反应体系中含80 ng模板DNA,0.5U Taq酶,0.4μmol·L^(-1)引物,0.18 mmol·L^(-1)dNTPs;PCR扩增延伸时间为70 s,循环数为35。稳定性试验表明,该体系能在不同太子参品种中扩增出清晰明亮、稳定性、多态性好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ISSR 反应体系 单因子试验 正交设计
下载PDF
石蒜属植物SCoT-PCR反应体系构建及优化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姜小凤 高燕会 +1 位作者 童再康 黄春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4-452,共9页
建立并优化了石蒜属Lycoris植物的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SCoT-PCR)反应体系,为研究石蒜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思路。采用L25(56)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优化石蒜属植物SCoT-PCR体系... 建立并优化了石蒜属Lycoris植物的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SCoT-PCR)反应体系,为研究石蒜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思路。采用L25(56)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2种方法优化石蒜属植物SCoT-PCR体系。得出石蒜属植物SCoT-PCR最佳反应体系:DNA模板2.0 mg.L-1,引物0.125μmol.L-1,三磷酸碱基脱氧核苷酸(dNTPs)0.2 mmol.L-1,镁离子(Mg2+)3.0 mmol.L-1,Taq DNA聚合酶1.0×16.67nkat。对优化的反应体系进行通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检测,结果均能获得丰富、稳定、清晰的DNA谱带。最后可知SCoT新型标记在石蒜属植物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为石蒜属植物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石蒜属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 PCR反应体系 正交设计 单因素试验
下载PDF
红楠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姜荣波 姜景民 +3 位作者 刘军 陈益泰 栾启福 岳华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为建立稳定的红楠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在探索红楠基因组DNA提取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子试验对Mg2+、引物、模板DNA、dNTPs的不同浓度水平进行优化,找出ISSR-PCR反应各因素的最佳浓... 为建立稳定的红楠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在探索红楠基因组DNA提取的基础上,利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子试验对Mg2+、引物、模板DNA、dNTPs的不同浓度水平进行优化,找出ISSR-PCR反应各因素的最佳浓度;同时为进一步增加结果的可靠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L9(34)]对Mg2+、引物、模板DNA、dNTPs 4个因素3个浓度水平进行优化和筛选。综合两种试验方法结果,最终获得了红楠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反应体系为20μL,Taq酶0.05 U.μL-1,Mg2+2.0 mmol·L-1,模板DNA 1 ng·L-1,dNTPs 0.3 mmol·L-1,引物(835)0.5μmol·L-1,1×PCR缓冲液。建立重复性好、稳定性优良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下一步红楠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楠 ISSR-PCR反应体系 单因子试验 正交设计
下载PDF
葡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赖呈纯 范丽华 +3 位作者 谢鸿根 余亚白 郑铭西 谢福鑫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9-164,共6页
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影响葡萄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dNTP、Taq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在3个浓度水平上进行试验,并通过直观分析初步确定其反应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dNTP、Taq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退火... 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影响葡萄ISSR-PCR反应体系的4个因素(dNTP、Taq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在3个浓度水平上进行试验,并通过直观分析初步确定其反应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dNTP、Taq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等因素或条件对葡萄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水平。最终建立了葡萄ISSR-PCR扩增的最佳反应体系:在25μL的反应体系中,dNTP浓度0.2 mmol/L,TaqDNA聚合酶的用量0.5 U,引物浓度0.4mmol/L,DNA模板用量40 ng。反应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52℃退火1 min,72℃延伸1 min 30 s,40次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10℃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ISSR-PCR 正交设计 单因素试验 反应体系
下载PDF
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全亚玲 戴静 +1 位作者 马力 郝葆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83-386,共4页
目的:确定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的最优化培养基成分组合和培养条件,为沼泽红假单胞菌直接作为光合叶面肥应用提供试验数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对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的接种量、pH值、温度、光照强度四种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比较试... 目的:确定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的最优化培养基成分组合和培养条件,为沼泽红假单胞菌直接作为光合叶面肥应用提供试验数据.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对沼泽红假单胞菌培养的接种量、pH值、温度、光照强度四种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比较试验,确定其各自最佳试验水平;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从9种培养基成分组合中选择出最优化试验配方组合.结果: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最优条件为:接种量为15%、pH值为7.2、温度为35℃、光照强度为2000xl时;最佳培养基组成配方为:NH4Cl1.0g、K2HPO40.5g、NaHCO33.0g、酵母膏2.0g.结论:优化的生长条件和培养基配方组成能有效促进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和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红假单胞菌 培养条件 培养基优化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设计
下载PDF
正交法优化异株百里香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海英 李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42-1946,共5页
目的:考察异株百里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及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挥发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异株百里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选β-CD包合... 目的:考察异株百里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β-环糊精最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及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挥发油得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异株百里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指标优选β-CD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12倍量,浸泡0.5 h,提取4 h;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为1∶8,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60 min。结论:所选提取工艺提取率高,包合工艺合理,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株百里香 挥发油提取 Β-环糊精包合物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下载PDF
龙眼果肉黄酮乙醇法提取优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爱萍 郑少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535-539,共5页
采用乙醇法通过单因素渐进试验,即不同的乙醇浓度梯度、不同的水浴温度梯度、不同的水浴时间梯度、不同的料液比梯度、不同的提取次数提取龙眼果肉黄酮,探明各因素范围,之后采用4因素4水平L16(45)正交试验设计,确立龙眼果肉黄酮提取的... 采用乙醇法通过单因素渐进试验,即不同的乙醇浓度梯度、不同的水浴温度梯度、不同的水浴时间梯度、不同的料液比梯度、不同的提取次数提取龙眼果肉黄酮,探明各因素范围,之后采用4因素4水平L16(45)正交试验设计,确立龙眼果肉黄酮提取的优化工艺:乙醇浓度85%、温度70℃、水浴时间2.5 h、料液比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乙醇法 单因素试验 正交设计 优化工艺
下载PDF
杞黄颗粒中挥发油提取和β-CD包合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钟华 尹蓉莉 +2 位作者 周淑芳 张丹 李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3-365,共3页
目的考察杞黄颗粒中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β-CD最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以收油率作为评价提取工艺的指标;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包合工艺的指标优选β-CD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莪术加水... 目的考察杞黄颗粒中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β-CD最佳包合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以收油率作为评价提取工艺的指标;以包合物收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包合工艺的指标优选β-CD包合工艺。结果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莪术加水6倍量,浸泡12 h,提取6 h;挥发油的最佳包合工艺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在一般温度下β-CD与挥发油的配比为6∶1,水与挥发油的配比为60∶1,包合时间为45 min。结论所选提取工艺提取率高,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黄颗粒 挥发油 β—CD包合物 单因素实验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