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er leaf area through leaf width and lower leaf angle were the primary morphological traits for yield advantage of japonica/indica hybrids 被引量:4
1
作者 WEI Huan-he YANG Yu-lin +8 位作者 SHAO Xing-yu SHI Tian-yi MENG Tian-yao LU Yu TAO Yuan LI Xin-yue DING En-hao CHEN Ying-long DAI Qi-ge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83-494,共12页
The yield potential of japonica/indica hybrids(JIH)has been achieved over 13.5 t ha–1 in large-scale rice fields,and some physiological traits for yield advantage of JIH over japonica inbred rice(JI)and indica hybrid... The yield potential of japonica/indica hybrids(JIH)has been achieved over 13.5 t ha–1 in large-scale rice fields,and some physiological traits for yield advantage of JIH over japonica inbred rice(JI)and indica hybrid rice(IH)were also identified.To date,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morphological traits for yield advantage of JIH over JI and IH.For this reason,three JIH,three JI,and three IH were field-grown at East China(Ningbo,Zhejiang Province)in 2015 and 2016.Compared with JI and IH,JIH had 14.3 and 20.8%higher grain yield,respectively,attributed to its more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filled grains.The advantage in spikelets per panicle of JIH over JI and IH was shown in number of grains on the upper,middle,and lower branches.Compared with JI and IH,JIH had higher leaf area through leaf width and lower leaf angle of upper three leaves,higher leaf area index and leaf area per tiller at heading and maturity stages,higher stem weight per tiller and K and Si concentrations of stem at maturity,higher dry matter weight in leaf,stem,and panicle at heading and maturity stages,and higher biomass accumulation after heading and lower biomass translocation from stem during ripening.Leaf width of upper three leaves were correlated positively,while leaf angle of upper three leaves were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biomass accumulation after heading,stem weight per tiller,and per unit length.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 yield advantage of JIH was ascribed mainly to the more spikelets per panicle and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filled grains.Higher leaf area through leaf width and more erect leav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stem weighing during ripening,and were the primary morphological traits underlying higher grain yield of JI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onica/indica hybrids plant-type traits leaf morphology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徐冉 杨文叶 +6 位作者 朱均林 陈松 徐春梅 刘元辉 章秀福 王丹英 褚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439,共15页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 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模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阐明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了3种灌溉模式,即长淹灌溉(continuous flooding,CF)、轻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 drying, AWMD)以及重度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 drying, AWSD)。研究结果表明,与CF相比, AWMD与AWSD均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幅分别为22.6%~25.6%与18.2%~23.1%;AWMD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8.6%~10.0%,而AWSD则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为6.0%~7.5%。与CF相比, AWMD显著降低了拔节期水稻的茎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移栽至齐穗期的光合势以及移栽至拔节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但显著提高了茎蘖成穗率、拔节至齐穗期的作物生长速率、主要生育期水稻根长密度、深根比、比根长、根系总吸收表面积与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灌浆后2次土壤复水期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系与叶片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含量、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等指标。以上结果表明, AWMD可以协同提高甬优1540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优化根-冠生长发育特征,提高灌浆期植株生理活性,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为本研究最佳水分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水分利用率 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下载PDF
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冉 陈松 +4 位作者 徐春梅 刘元辉 章秀福 王丹英 褚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0-1642,共13页
旨在探讨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浙江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即全生育期不施用氮肥(N0)、全生育期施用纯氮80 kg hm^(-2)(N1)、160 kg ... 旨在探讨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浙江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即全生育期不施用氮肥(N0)、全生育期施用纯氮80 kg hm^(-2)(N1)、160 kg hm^(-2)(N2)以及240 kg hm^(-2)(N3)。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0~160 kg 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此范围产量则不再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降低,且氮收获指数与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产谷利用率)也显著降低。(2)施氮量对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0~240 kg 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期、齐穗期以及成熟期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显著增加,但收获指数则显著降低;在0~160 kg hm^(-2)范围内,灌浆中、后期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剑叶中Z+ZR含量以及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此范围则不再增加,甚至会有所降低。(3)施氮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影响显著。在0~160 kg hm^(-2)范围内,拔节期、齐穗期以及成熟期水稻根干重、0~10 cm土层根干重、10~20 cm土层根干重、总根长、根长密度、比根长以及灌浆中、后期水稻根系氧化力、根系与根系伤流液中Z+ZR浓度水平等根系形态与生理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进一步将施氮量提高至240 kg hm^(-2)时,上述指标中仅根干重、0~10 cm土层根干重、总根长以及根长密度有所增加。(4)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水稻根系氧化力、根系中Z+ZR含量以及根系伤流液中Z+ZR浓度与剑叶净光合速率、剑叶中Z+ZR含量以及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适宜的施氮量可以优化甬优1540的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促进地上部生长发育,提高灌浆中、后期植株生理活性,进而实现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施氮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根系形态生理
下载PDF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基础研究及其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守仁 张龙步 +3 位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王进民 董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87-192,共6页
概述了30余年来在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的探索,取得了(1)水稻株形育种应分三个阶段,它由矮化育种发展而来,它的发展方向是水稻理想株形与优势利用相结合。(2)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上提出了耐肥抗倒、生长量大和谷草比大三... 概述了30余年来在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方面进行的探索,取得了(1)水稻株形育种应分三个阶段,它由矮化育种发展而来,它的发展方向是水稻理想株形与优势利用相结合。(2)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上提出了耐肥抗倒、生长量大和谷草比大三项选择标准。耐肥抗倒是保证条件,生长量与谷草比的乘积是稻谷产量。耐肥抗倒性与秆高有极其密切的数学关系。受光叶面积及其上的光强度与叶片直立性也有极其密切的数学关系。(3)提出了可以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作为叶片质量的选择标准,在田间可凭叶厚及叶色初选。(4)比较研究了典型的籼稻及粳稻以及由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籼及偏粳品种的气孔密度,得到了籼稻>偏籼>偏粳>粳稻的顺序,这不仅进一步阐明了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科学性,也指明了通过其后代来搞水稻理想株形的优越性。(5)提出了今后高产更高产要适当降低现在高产水稻的每亩穗数水平的同时争得平均每穗粒重的大幅度提高以及(6)分蘖力不能太差等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进行了比较。各地株形好的水稻品种的高产表现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 籼粳稻杂交 水稻 杂交稻
下载PDF
江苏省杂草稻的传播与籼粳分化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晓锋 强胜 +4 位作者 杨金玲 张帮华 张峥 宋小玲 戴伟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90,共9页
21世纪初,杂草稻仅在江苏省局部区域发生,目前已扩大到全省,并对粳稻的高产和稳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掌握其快速发生机制,便于杂草稻的防除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江苏省13市杂草稻是独立发生还是相互传播,以及江苏省杂草稻籼粳地理分布。... 21世纪初,杂草稻仅在江苏省局部区域发生,目前已扩大到全省,并对粳稻的高产和稳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掌握其快速发生机制,便于杂草稻的防除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江苏省13市杂草稻是独立发生还是相互传播,以及江苏省杂草稻籼粳地理分布。采集了江苏省13个市58个样地的58个种群,总计205份的杂草稻样品。所有样品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农场田间种植,并测量了38个形态学性状和6个程氏指数鉴别性状。欧氏距离聚类分析,表明江苏省13个市的杂草稻是相互混杂的。籼粳地理分布表明,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以籼型和偏籼型为主,籼型和偏籼型杂草稻在全部58个样点中都有分布,分别占样品总量的54.15%和42.40%;偏粳型和粳型仅分布于6个样点(淮安、苏州、盐城与扬州),分别占样品总量的2.93%和0.48%。此外,对比江苏省杂草稻的籼粳地理分布与江苏省地方品种的籼粳地理分布,未显示对应关系。籼粳比例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江苏省杂草稻主要为籼型,其中极少数为粳型杂草稻,粳型杂草稻的比例与杂草稻和栽培稻之间的自然基因漂移比例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形态学性状 程氏指数 籼粳分类
下载PDF
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形态育种初探 被引量:12
6
作者 郝宪彬 华泽田 +5 位作者 苏玉安 王岩 张忠旭 王彦荣 李全英 沈枫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共3页
针对辽宁省及北方粳稻产量现状 ,提出培育在较低群体下的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灌浆速率的大穗型超级杂交经稻的育种思路 。
关键词 大穗型 超极杂交粳稻 形态育种 形态指标 北方地区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的研究 Ⅰ.主要形态性状及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姜健 李金泉 +2 位作者 徐正进 张龙步 金成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2年第1期3-7,共5页
籼粳稻杂交能产生巨大的杂种优势。对籼粳稻杂交F1代主要形态和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 籼粳稻杂交能产生巨大的杂种优势。对籼粳稻杂交F1代主要形态和解剖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优势 形态性状 维管束性状 籼稻 粳稻 杂交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衍生不育系的籼粳属性鉴定及配组F_1优势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深广 曹立勇 +1 位作者 斯华敏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671,共5页
通过籼粳杂交培育了3份水稻不育系,分别为野败型不育系064A、协研A和光温敏不育系300S。对这3份不育系相应的保持系的籼粳属性进行了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鉴定。064B、协研B和300S形态指数分别为11、9和12,属于中间偏籼类型;基于分子... 通过籼粳杂交培育了3份水稻不育系,分别为野败型不育系064A、协研A和光温敏不育系300S。对这3份不育系相应的保持系的籼粳属性进行了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鉴定。064B、协研B和300S形态指数分别为11、9和12,属于中间偏籼类型;基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结果表明,3份材料聚为一类,也属于中间偏籼类型。通过广泛测交,发现应用籼粳杂交,在籼稻遗传背景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粳稻"血缘",培育中间偏籼型不育系,对丰富水稻育种遗传背景,配制超级杂交稻组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交 形态指数 分子标记 超级杂交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主要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姜健 李金泉 +2 位作者 徐正进 张龙步 金成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1年第2期3-6,9,共5页
通过对水稻籼粳交 10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合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大小排序为 :抽穗期、株高、主穗千粒重、主穗结实率、穗长、主穗总粒数、主穗单穗重、穗颈大维管... 通过对水稻籼粳交 10个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合间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大小排序为 :抽穗期、株高、主穗千粒重、主穗结实率、穗长、主穗总粒数、主穗单穗重、穗颈大维管束数、剑叶面积、有效分蘖。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为株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性状 遗传规律 籼粳杂交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健 李金泉 +2 位作者 徐正进 张龙步 金成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1年第4期3-8,共6页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程氏指数分类法 品种分类 籼粳杂交 正反交效应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的研究 Ⅱ.主要生理性状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健 李金泉 +2 位作者 徐正进 张龙步 金成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2年第3期3-6,共4页
对籼粳稻杂交F1代的主要生理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 对籼粳稻杂交F1代的主要生理和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及正反交差异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杂交组合F1代的杂种优势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呈正向优势 ,有的性状呈负向优势 ;不同性状间正反交差异表现不同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有的性状正反交差异不显著。在育种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品种各个性状间F1代杂种优势表现进行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 杂种优势 生理性状 产量性状
下载PDF
籼粳交后代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姜健 李金泉 +2 位作者 徐正进 张龙步 金成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1年第5期3-7,共5页
在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 ,分析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主要经济性状存在密切的... 在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 ,分析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亚种分类性状与主要经济性状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交 亚种 分类性状 经济性状 相关分析
下载PDF
9份水稻籼粳交衍生株系属性鉴定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萍萍 游月华 +1 位作者 黄水明 江巍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82-1085,共4页
通过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9个籼粳交衍生系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2个偏籼类型材料。采用等位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偏籼型水稻的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 通过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对9个籼粳交衍生系进行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2个偏籼类型材料。采用等位基因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偏籼型水稻的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主要受到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播始历期、主穗长、单株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主要受到基因显性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形态指数 偏籼型材料 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产量相关性状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气孔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姝丽 李睿 徐正进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2,共4页
本试验以典型粳型(秋光)、典型籼型(七山占)、通过籼梗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为试材,研究了类型间剑叶气孔性状的差异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典型籼稻七山占与典型粳稻秋光的气孔密度差异极显著,而二者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 本试验以典型粳型(秋光)、典型籼型(七山占)、通过籼梗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为试材,研究了类型间剑叶气孔性状的差异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典型籼稻七山占与典型粳稻秋光的气孔密度差异极显著,而二者气孔长度和气孔宽度的差异不显著。正反交F1的气孔密度与秋光的差异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正交F1的气孔长度与亲本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反交F1的气孔长度与七山占间的差异显著,而与秋光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正反交F1之间的气孔宽度差异不显著,而与亲本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七山占和秋光组合后F2气孔性状的分离均呈连续变异,接近正态分布,气孔长度、气孔宽度表现出了超亲遗传且籼粳亚种间有显著差异的气孔性状,是由核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 气孔特性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细胞质背景和海拔差异对水稻形态性状遗传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石华 谭学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0,共4页
以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和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 860、2 200 m等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中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产生的水稻正反交F2... 以云南海拔2 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和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 860、2 200 m等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中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产生的水稻正反交F2群体形态性状遗传参数具有较大差异,细胞质和海拔各因素对形态性状具有明显的效应,但两者互作对形态性状的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籼粳稻细胞质 形态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水稻正反交F_2群体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石华 谭学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93-1396,共4页
本研究利用云南海拔2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860和2200 m 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细胞质和海拔引起杂合体花粉... 本研究利用云南海拔2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860和2200 m 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细胞质和海拔引起杂合体花粉育性的差异可导致其F2群体中形态性状发生明显的遗传变异,其中细胞质对F2群体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的效应随产生群体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2200 m的高海拔细胞质效应最为明显。该研究结果对探讨环境温度对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籼粳稻细胞质 形态性状 遗传变异
下载PDF
不同类型籼粳杂种F1的形态和生育期性状的表现
17
作者 沈圣泉 张能义 +1 位作者 严菊强 薛庆中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7,共4页
对早籼/早粳、早籼/中粳、早籼/晚粳、中籼/中粳和中籼/晚粳5种配组类型的籼粳杂种F1进行形态和生育期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作单季稻种植时,早籼/早粳杂种F1表现为抽穗过早,植株过矮,剑叶较短,营养生长不良。早籼/晚粳和... 对早籼/早粳、早籼/中粳、早籼/晚粳、中籼/中粳和中籼/晚粳5种配组类型的籼粳杂种F1进行形态和生育期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作单季稻种植时,早籼/早粳杂种F1表现为抽穗过早,植株过矮,剑叶较短,营养生长不良。早籼/晚粳和中籼/晚粳杂种F1,抽穗偏迟,营养生长过旺。而早籼/中粳和中籼/中粳的杂种F1,抽穗较为适宜,前期的营养生长较好,中后期的株高、剑叶长等形态性状均较有利于籼粳交杂种超高产潜力的发挥,是较为理想的籼粳配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交 形态性状 生育期性状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北方两系杂交水稻籼粳特性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18
作者 夏明 郑英杰 +2 位作者 阙补超 于亚辉 王莹 《北方水稻》 CAS 2012年第1期4-7,共4页
选用27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研究了各杂交组合F1及其父本的籼粳特性与F1部分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选择分蘖力强,植株高大,结实率好的父本,可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两系杂交水稻F1的株高、秆高和剑叶叶长优势与程式指数呈显... 选用27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研究了各杂交组合F1及其父本的籼粳特性与F1部分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选择分蘖力强,植株高大,结实率好的父本,可配制出强优势杂交组合。两系杂交水稻F1的株高、秆高和剑叶叶长优势与程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两系杂交水稻F1穗长与父本叶毛密度和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父本穗节长和千粒重与父本稃毛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特性 杂种优势 性状 相关
下载PDF
籼粳稻主要形态解剖特性的类型间差异及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19
作者 姜健 李金泉 +2 位作者 徐正进 张龙步 金成海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1年第6期11-15,共5页
通过对籼粳亚种及杂交育成品种进行主要形态、解剖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分析以及形态生理特性与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籼粳稻不同类型品种间的主要形态性状、解剖性状均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 ,其主要形态性状、解剖性状。
关键词 籼粳稻 形态性状 维管束性状 生理性状 经济性状 水稻
下载PDF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根系形态与生理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姜元华 许俊伟 +8 位作者 赵可 韦还和 孙建军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郭保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9-99,共11页
以甬优籼粳杂交稻群体(A)为研究对象,在稻麦两熟制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以三系杂交粳稻群体(B)、超级常规粳稻(C)和超级杂交籼稻群体(D)为对照的试验,旨在揭示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1)在生育... 以甬优籼粳杂交稻群体(A)为研究对象,在稻麦两熟制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以三系杂交粳稻群体(B)、超级常规粳稻(C)和超级杂交籼稻群体(D)为对照的试验,旨在揭示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1)在生育中、后期,A的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及根冠比均显著高于B、C和D。(2)抽穗期不定根(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细分支(根径≤0.1 mm)与粗分支(0.1 mm〈根径≤0.3 mm)的根尖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占总根的比例均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抽穗期土层0~5 cm、5~10 cm和10~1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B和C,小于D;土层15~25 cm、25~35 cm、35~45 cm、45~55 cm范围根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表现为A大于D,小于B和C。(3)A抽穗后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根系伤流强度以及根系氧化力和根系还原力均高于B、C和D。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具有根冠协调水平高、群体根量大、分支结构优、根系深扎性好以及中、后期生理活性强等优势,这种根系特征为其超高产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甬优系列 根系形态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