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n the Synergistic Reduction of Carb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 from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1
作者 Quanyin Tan Fei Liu Jinhui Li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1-121,共11页
Decarbonization and decontamination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ISI),which contributes up to 15%to anthropogenic CO_(2) emissions(or carbon emissions)and significant proportions of air and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Decarbonization and decontamination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ISI),which contributes up to 15%to anthropogenic CO_(2) emissions(or carbon emissions)and significant proportions of air and water pollutant emissions in China,are challenged by the huge demand for steel.Carbon and pollutants often share common emission sources,indicating that emission reduction could be achieved synergistically.Here,we explored the inherent potential of measures to adjust feedstock composition and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to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ISI to achie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CER)and pollution emission reduction(PER).We investigated five typical pollutants in this study,namely,petroleum hydrocarbon pollutants an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in wastewater,particulate matter,SO_(2),and NO_(x) in off gases,and examined synergies between CER and PER by employing cross elasticity for the period between 2022 and 2035.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reduction of 8.7%-11.7%in carbon emissions and 20%-31%in pollution emissions(except for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could be achieved by 2025 under a high steel scrap ratio(SSR)scenario.Here,the SSR and electric arc furnace(EAF)ratio serve critical roles in enhancing synergies between CER and PER(which vary with the type of pollutant).However,subject to a limited volume of steel scrap,a focused increase in the EAF ratio with neglection of the available supply of steel scrap to EAF facilities would lead to an increase carb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Although CER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SSR and EAF ratio optimization,only when the crude steel production growth rate remains below 2.2%can these optimization measures maintain the emissions in 2030 at a similar level to that in 2021.Therefore,the synergistic effects between PER and CER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formulating a development route for the ISI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carbon and pollution emissions Synergistic reduction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Steel scrap Cross-elasticity
下载PDF
Explora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on Controlling Air Pollu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Jing Liu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12期23-26,共4页
Based on increasingly grim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air pollution control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re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combining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we should explor... Based on increasingly grim situ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air pollution control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re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combining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we should explore the market mechanisms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an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urpose needs to establish the carbon trade market based on intensity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By setting the cross-industry,cross-region and cross-time carbon trade scenarios in China,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market mechanism of carbon intensity trade among industries and regions and based on carbon finance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emission air pollution Market mechanism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hina
下载PD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ex System for CO_2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Power Industry 被引量:1
3
作者 Wu Jiang 《Electricity》 2012年第2期49-54,共6页
The main technic and economic indices f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of Chines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re design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 ana... The main technic and economic indices f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of Chines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re designed systematically in this paper.According to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 analysis on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of the industry from 1978 to 2009,the author estimates and calculates the relevant indices during the 12 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in 2020.Final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es fo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the new index system for the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 INDEX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Size and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Evidence from 294 Cities in China
4
作者 WANG Yang YANG Min +3 位作者 WU Yingmei SUN Guiquan YUE Xiaoli ZHANG Hong’ou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4年第4期793-803,共11页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e.g.,the scale and crowding effects),the results of various studies...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and pollutant emissions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e.g.,the scale and crowding effects),the results of var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positive,negative,and combined impact relationships.However,how the expansion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affects SO_(2) emissions remains unknown.We need to clarify this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goals.This study used the panel data from 294 cities spanning from 2011 to 2019 to construct a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The objective wa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ale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and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arge scale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corresponds to lower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per unit of industrial added value.By 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ale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and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policymakers can further reduce pollutant emissions by rationalizing the planning of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and industrial layout.In addition to promo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es of scale in cities with extensive industrial land use,this strategy can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dustries in areas with limited industrial land use.Optimizing the technology and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dustries can help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industrial land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spatial panel model
原文传递
长三角工业减污降碳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菲 格桑卓玛 朱晓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1-671,共11页
工业领域是我国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领域,探究工业领域减污降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时空地理加权... 工业领域是我国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领域,探究工业领域减污降碳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建议.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设区市的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平均值大幅下降,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缓慢增长,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总体处于上升优化态势,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等级由失调衰退类提至过渡发展类.②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空间格局上呈中部高、南北低以及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时空变动上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高值范围由上海、苏州等长江入海口地区向西转移至南京、无锡、苏州等长江下游地区,其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集聚−离散−集聚的变化趋势.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GDP、城镇化率等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主要因素,对大部分区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存在时空异质性,双因子交叉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存在显著的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受产业规模结构影响较大,亟需从统筹优化减污降碳协同目标、加强重点区域协同控制、加快工业行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减污降碳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我国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研究
6
作者 陈吕军 田金平 +6 位作者 吕一铮 廖恺玲俐 严坤 盛雅琪 杨坤 曹宏斌 朱利中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73,共14页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 化学工业是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化工园区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开展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化工园区减污降碳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减污和降碳协同性差、末端治污成本高、环境安全与风险突出等挑战,分析了化工园区碳和污染物产生的特点并梳理相关研究进展,剖析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一般性工业过程的分析框架,以物质、能量代谢过程为纽带,从企业生产、基础设施、产业共生等层面演绎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的技术路径:建立化工园区内企业的碳、污染物排放清单;集成优化化工园区的技术与产业结构,加强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升级共生、企业间合作、减污降碳与安全生产统筹、产品‒产业‒空间结构优化;开展全生命周期减污降碳成本效益评估。选取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案例,总结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技术路径的应用实践,进而提出了化工园区减污降碳实施路径建议:完善精细计量体系,加强化工园区物质流管理;强化化工园区共生链接,运用系统工程赋能减污降碳;激发系统效率变革,推动化工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减污降碳 生命周期分析 物质流管理 排放清单 基础设施 产业共生
下载PDF
温室气体管控纳入化工园区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探索和实证研究
7
作者 许亚宣 李小敏 +4 位作者 李亚飞 詹丽雯 赵果 姚懿函 李林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6-1640,共15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已成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的重要举措。产业园区是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减污降碳源头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已成为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的重要举措。产业园区是控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减污降碳源头防控的重要抓手。该研究重点围绕协同减污降碳优化规划方案这一关键问题,探索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温室气体评价的技术方法,并以某石化园区为例开展了实践探索。为了在环评中科学、合理地分析和评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从两方面探索评价技术方法:一是温室气体与大气耦合评价方法,开展温室气体评价重点排放设施能效分析,结合大气评价中空气质量目标改善要求和初步模拟预测结果,联合提出淘汰高耗低效热源设施、分阶段推进清洁能源替代的规划调整建议;二是研究创新温室气体评价和循环经济分析紧密结合的环评方法,遵循化工园区协同、合作、共享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循环降碳、能效提升降碳为目标,充分发挥化工园区碳固定、碳消纳的天然优势,促进园区内产业链协同。实证研究表明:①通过全面识别园区减污和降碳的关键环节,以“提效-控煤”为主线,温室气体评价与大气评价联合提出热源点整合方案;聚焦园区CO_(2)资源化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推动两家企业6套装置实施CO_(2)回收,并实施聚碳酸酯、碳酸乙烯酯等CO_(2)产业链利用项目,将零散企业余热资源统一纳网,实现余热余压利用,很好地验证了前述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温室气体评价对能源规划方案和产业循环经济方案的优化调整作用。②基于现行产业园区环评的评价技术流程,采用全过程纳入模式,提出了温室气体全过程评价技术框架,即现状评价“挖潜力”、规划分析“融理念”、影响识别“定目标”、影响评价“评趋势”、方案论证“明措施”、调整建议“优方案”。此外,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一是增强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的协同性,二是关注难以量化的新排放源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三是结合不同园区面临的能源转型和环境目标压力,形成差异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该研究提出的技术框架和评价方法为优化化工园区环评源头管控作用起到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环境影响评价 产业园区 减污降碳 技术路径
下载PDF
碳中和视域下四川省能源消费CO_(2)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研究
8
作者 张志伟 庞敏 张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4-1339,共6页
化石燃料的使用是CO_(2)和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两者具有同源性。在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各省份均面临较严峻的减排形势。四川省是中国优质能源供应基地和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减排责任尤为重大。基于2011—2020年的... 化石燃料的使用是CO_(2)和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两者具有同源性。在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各省份均面临较严峻的减排形势。四川省是中国优质能源供应基地和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减排责任尤为重大。基于2011—2020年的四川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设计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3个情景,通过Leap模型对四川省2022—2050年的能源消费量和CO_(2)、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预测,并分析不同情景下CO_(2)和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CO_(2) 大气污染物 协同减排
下载PDF
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的降碳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
9
作者 崔新蕾 马艳茹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5-30,共16页
本文探索在碳减排治理新阶段,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地区降碳效应的影响,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域2009—2020年的碳排放数据,采用双固定模型检验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地区降碳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 本文探索在碳减排治理新阶段,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地区降碳效应的影响,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全国30个省域2009—2020年的碳排放数据,采用双固定模型检验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地区降碳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地区降碳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能源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水平对降碳效应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强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降碳效应的促进作用,资本错配会对降碳效应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弱化二者之间的促进作用;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对降碳效应在北方和低工业化水平地区的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显著抑制地区污染物排放水平,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扭曲和工业用地出让面积增加均会抑制地区降碳效应,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显著促进降碳效应。为进一步落实碳减排目标,应提高工业用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适当弱化政府干预,最大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政策的动态性和延续性对地区长期降碳效应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 降碳效应 土地资源利用 污染物排放
下载PDF
创新驱动政策是否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10
作者 杨晓军 薛洪畅 《产业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共14页
在当前“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以创新驱动政策为引领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 在当前“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以创新驱动政策为引领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4—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该试点政策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创新驱动政策能够通过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此外,创新驱动政策在环境关注度高、环保目标约束强和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城市中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充分利用创新驱动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政策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国家创新型城市 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 产业集聚效应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科技发展分析与展望
11
作者 王兰英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3期65-73,共9页
钢铁行业是我国工业领域重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之一,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是降低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在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总结了我国“十一五”以来钢铁行业污染防治... 钢铁行业是我国工业领域重要的大气污染排放源之一,钢铁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是降低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在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总结了我国“十一五”以来钢铁行业污染防治科技工作的部署,并梳理分析了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的阶段。基于末端治理、源头减排和过程控制、全过程耦合控制三个方面技术发展现状,剖析了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在多污染物协同深度减排和实现超低排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最后,面向“十四五”时期,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钢铁行业将迎来更加清洁、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科技部署 超低排放 减污降碳协同
下载PDF
基于综合减污降碳策略的成渝地区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模拟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林丰 李振亮 +6 位作者 蒲茜 曹云擎 卢培利 王锋文 薛文博 雷宇 张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6-1768,共13页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 设计成渝地区3种中长期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包括基准政策情景、动态优化情景和最大潜力情景.应用区域大气污染物及碳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模拟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并优选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约束下的综合减污降碳情景及路径.结果显示,成渝地区要实现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和碳减排目标,与2017基准年相比,2025年和2035年的SO_(2)、NOx、PM2.5、VOCs和CO_(2)减排比例分别为29%、32%、19%、24%、3%和35%、49%、28%、39%、12%.从综合减污降碳措施减排贡献来看,近中期阶段,末端治理(尤其是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仍是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驱动力,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20%~55%.中长期阶段,由“双碳”目标驱动的能源、产业和交通结构调整措施对污染减排具有关键作用,大气污染物减排贡献占比为65%~87%.此外,重点排放源减排贡献具有较大差异,移动源和溶剂使用源对NOx和VOCs减排贡献显著,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和移动源对CO_(2)减排贡献均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 减污降碳 空气质量改善 情景优化
下载PDF
煤电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慧丽 郑逸璇 +3 位作者 宋晓晖 王圣 陈潇君 严刚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0-189,共10页
煤电行业是黄河流域内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将煤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助推黄河流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文以煤电行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设计了能够涵盖碳排放全过程的评价指标... 煤电行业是黄河流域内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将煤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助推黄河流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文以煤电行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设计了能够涵盖碳排放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先进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等设定差异化评价基准,构建以约束评价为主、兼顾指导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并采用评价方法中的核心评价指标碳排放绩效,对黄河流域现役煤电机组和“十四五”期间新增煤电机组进行碳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项目设计可实现流域内现役煤电机组碳排放量下降12.7%,“十四五”期间新建煤电机组碳排放增量下降27.1%,其中新增煤电机组装机占比较高的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可实现新增煤电机组碳排放分别下降30.7%和23.0%.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内碳减排潜力大,建议针对黄河流域内碳排放绩效水平较差的特点,从燃煤小机组淘汰、低碳清洁燃料替代等方式推动煤电行业综合治理,建立协同技术相关指标数据管理台账,出台火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指南,为煤电行业新增建设项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有力有效的政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电行业 黄河流域 碳排放影响评价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碳排放绩效
下载PDF
生物航煤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14
作者 孙克乙 陈伟 +4 位作者 管育林 魏海国 李军 邢定峰 张礼安 《油气与新能源》 2024年第4期49-56,共8页
民航业是运输业中减排难度较大的领域之一,除了研发飞机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外,发展包括生物航煤在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将是航空业实现净零目标的重要措施。总结了生物航煤产业的技术路线、供需市场、应用情况和政策形势,梳理了中国生... 民航业是运输业中减排难度较大的领域之一,除了研发飞机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外,发展包括生物航煤在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将是航空业实现净零目标的重要措施。总结了生物航煤产业的技术路线、供需市场、应用情况和政策形势,梳理了中国生物航煤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中国废弃食用油等资源相对丰富,生物航煤生产潜力较大,产能投放计划较多,但国内消费市场仍未完全激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国家应加快构建生物航煤研发、生产、认证、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企业在保障原料获取稳定性的同时,可考虑发展综合型生物炼油厂,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航煤 可持续航空燃料 民航业 减排
下载PDF
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综合评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15
作者 赵曼仪 王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是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概念、类别及量化评估方法,详细... 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减排是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任务,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可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概念、类别及量化评估方法,详细比较了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混合协同效应综合评估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况,分析总结了协同效应在各国单一目标和协同控制政策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发挥协同治理效果提供经验指导。从技术视角结合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的直接和间接联系,剖析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根源;从行业视角探索电力、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助力减污降碳目标的发力点;从管理科学的视角总结了协同效应综合评估中四个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后续的突破方向。综合评估流程的规范化和各评估环节中的多学科交叉体现了综合评估的复杂性,需要剖析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及二者之间的直接和间接联系、温室气体与污染物的健康影响机理等;综合评估中时间、空间和评估对象选择的多样性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依托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收集存储技术,加强协同控制对排放水平、健康水平、减排成本、农业和生态系统影响的定量刻画。增强协同效应评估的可比性有利于不同结果的相互佐证和对比分析,需要合理计算协同控制在不同维度的综合收益;国家、区域、城市层面评估的侧重点差异较大,需要明晰减污降碳治理体系并加强评估的层次性,以促进各级管理部门更科学地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效应 减污降碳 综合评估 研究综述
下载PDF
钢铁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实践及启示
16
作者 李奕杰 王广伟 +1 位作者 胡小吐 钟璐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同时也处于积极部署“双碳”战略目标的开局阶段。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是促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回顾了钢铁生产中烧结、高炉等主要工序... 我国当前正处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同时也处于积极部署“双碳”战略目标的开局阶段。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是促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系统回顾了钢铁生产中烧结、高炉等主要工序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技术发展,并结合企业生产案例分析了超低排放改造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成效,以期为我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超低排放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下载PDF
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承舟 苏垚 +1 位作者 王宇航 沙克昌 《环境影响评价》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其降碳实效关乎我国“双碳”目标全局效果。研究梳理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现状,以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试点地区为基础,提出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 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其降碳实效关乎我国“双碳”目标全局效果。研究梳理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现状,以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试点地区为基础,提出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的思路、内容和程序,构建了以生产工序为单元的核算边界及方法、以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值为约束的评价方法,量化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各工序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探索了钢铁行业建设项目减污降碳措施可行性的分析方法和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可为相关技术文件的出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行业 温室气体排放评价 减污降碳
下载PDF
不同排放控制策略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空气质量改善研究
18
作者 唐湘博 曹利珍 +3 位作者 马志文 周忠林 孙靖 匡俊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23-2433,共11页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城市重点排放源是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探究重点排放源在不同控制策略下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湘潭...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城市重点排放源是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因此探究重点排放源在不同控制策略下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湘潭市重点排放源为研究对象,并设置了8种不同排放控制策略情景,基于LEAP模型量化评估各控制策略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RSM-VAT系统模拟评估各控制策略情景的空气质量(PM_(2.5))实时响应浓度及其改善效果。对湘潭市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各排放控制策略情景中,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升单一控制策略情景(S1和S3)及其组合控制策略情景(S5)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较好,而能源结构优化及其组合控制策略情景的协同效应较弱。②各排放控制策略对碳减排总量的影响呈能源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其减排率分别为18.3%、6.1%、4.5%;而对大气污染物减排当量的影响呈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其减排率分别为8.3%、6.6%、3.6%。③各项重点排放源控制策略对城市目标年空气质量改善均具一定效应,且组合控制策略情景优于单一控制策略情景。研究显示,城市大气污染重点排放源控制策略的制定实施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空气质量改善均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排放源 减污降碳 空气质量改善 LEAP模型 RSM-VAT系统
下载PDF
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赵春林 马子然 +5 位作者 王磊 周佳丽 王红妍 马静 彭胜攀 李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642-5658,I0017,共18页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 “双碳”背景下,煤电清洁低碳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煤与生物质、污泥、生活垃圾等可再生燃料耦合掺烧发电,能显著降低CO_(2)排放量,是燃煤电厂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路径之一。燃煤掺烧可再生燃料发电后,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痕量元素、VOCs等)种类及含量将增加,因此研究燃煤电厂现有的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air pollution control devices,APCDs)的脱除能力,及未来可用于燃煤电厂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对于非常规污染物减排尤为必要。基于掺烧后烟气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特征,该文重点分析其在APCDs各环保设备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净化效果,阐述为更高效控制非常规污染物的改进工艺的技术进展。进一步对污染物协同脱除资源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技术问题及工程应用进行探讨,其规模化发展仍要面临许多技术挑战。未来燃煤电厂可通过耦合可再生燃料发电、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并联合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助力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掺烧 减污降碳 大气污染物控制装置 协同控制
下载PDF
石灰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再研究
20
作者 刘杰 谷端玉 孙凤莹 《耐火与石灰》 2024年第2期1-5,9,共6页
本文对《石灰、电石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1618—2022)的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解读,该文件作为国家标准统一了行业排放要求,没有规定特别排放限值且限值相对宽松,但其结合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治理现状和石灰行业的发展特点... 本文对《石灰、电石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1618—2022)的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解读,该文件作为国家标准统一了行业排放要求,没有规定特别排放限值且限值相对宽松,但其结合了我国大气污染物治理现状和石灰行业的发展特点及现状,反映了行业关切,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石灰工业企业要做好标准的贯彻落实,综合运用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技术,同时要关注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将碳排放管理作为下阶段的重点,使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碳排放实现协同增效,早日实现石灰工业的全面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工业 污染物排放标准 减污降碳协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