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network connectedness analysis for industrial symbiotic systems: model development and case study 被引量:5
1
作者 Yan ZHANG Hongmei ZHENG Bin CHEN Naijin YANG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69-181,共13页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pattern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is rapidly developing: eco-industrial parks. In this study, we us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study the network connectedness (i.e., the proportion of the ... An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pattern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is rapidly developing: eco-industrial parks. In this study, we use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study the network connectedness (i.e., the proportion of the theoretical number of connections that had been achieved) and related attributes of these hybrid ecological and industrial symbiotic systems. This approach provided insights into details of the network's interior and analyzed the overall degree of connectedness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odes within the network. We then characterized the structural attributes of the network and subnetwork nodes at two levels (core and periphery), thereby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e operational problems within each eco-industrial park. We chose ten typical eco-industrial park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compared the degree of network connectedness of these systems that resulted from exchanges of products, byproducts, and wastes. By analyzing the density and nodal degree, we determined the relative power and status of the nodes in these networks, as well as other structural attributes such as the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and the degree of sub-network connectednes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operational problems creat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industrial networks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completeness, thereby increasing their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riching the methods available for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ecology industrial symbiosis system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degree of connectedness industrial ecology parks China
原文传递
Network analysis of eight industrial symbiosis systems 被引量:1
2
作者 Yan ZHANG Hongmei ZHENG +5 位作者 Han SHI Xiangyi YU Gengyuan LIU Meirong SU Yating LI Yingying CHAI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CSCD 2016年第2期352-365,共14页
Industrial symbiosis is the quint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 To divide parks into different types, previous studies mostly focused on qualitative judgments, and failed to use metrics to conduct... Industrial symbiosis is the quint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an eco-industrial park. To divide parks into different types, previous studies mostly focused on qualitative judgments, and failed to use metrics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intemal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ark. To analyze a park's structural attributes, a range of metrics from network analysis have been applied, but few researchers have compared two or more symbioses using multiple metric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wo metrics (density and network degree centraliza- tion) to compare the degrees of completeness and dependence of eight diverse but representative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metrics, we divided the networks into three types: weak completeness, and two forms of strong completeness, namely "anchor tenant" mutualism and "equality-oriented" mutualis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tworks with a weak degree of completeness were sparse and had few connections among nodes; for "anchor tenant" mutualism, the degree of completeness was relatively high, but the affiliated members were too dependent on core members; and the members in "equality-oriented" mutualism had equal roles, with diverse and flexible symbiotic paths. These results revealed some of the systems' internal structure and how different structures influenced the exchanges of materials, energy, and knowledge among members of a system, thereby providing insights into threats that may destabilize the network. Based on this analysis, we provide examples of the advantages and effectiveness of recent improvement projects in a typical Chinese eco-industrial park (Shandong Lube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ecology network analysis density network degree centralization eco-industrial park
原文传递
A review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ology 被引量:4
3
作者 Yan ZHANG Hongmei ZHENG Bin CHEN Meirong SU Gengyuan LIU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1-104,共14页
The theory, methodologies, and case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have been developing for nearly 30 years. In this paper, we trac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review its curren... The theory, methodologies, and case studie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have been developing for nearly 30 years. In this paper, we trace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and review its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bases, as well as trends in curr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research gaps that we identify, we provide suggestions to guid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is approach to permit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ur theoretical review includes key definitions,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a descrip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s. We discuss methodological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industrial metabolic processes and network analysis. Analyzing specific metabolic processes can help to characterize the exchanges of materials and energy, and to reveal the ecologic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symbiosis.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to analyze both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ystem. Ou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focus on three aspects: how to quantitatively classify industrial symbiosis systems, monitor the dynamics of a developing industrial symbiosis system, and analyze its internal attributes more deep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ecology industrial symbiosis industrial metabolism network analysis
原文传递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研究
4
作者 张永波 周长波 +4 位作者 刘晓宇 翟明洋 齐学进 李广宇 李娜娜 《中国环境管理》 2024年第3期29-39,共11页
清洁生产审核是工业园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污染排放控制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抓手。随着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逐步推进,相关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目前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亟须完善的现状,本文基于社会... 清洁生产审核是工业园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污染排放控制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抓手。随着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逐步推进,相关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目前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方法亟须完善的现状,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工业园区中观层面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并选取代表性园区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工业园区中观层面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对案例园区有一定的应用效果,可以为园区企业间的清洁生产问题筛查和方案制定提供思路,通过实施方案可以提升工业园区的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推动工业园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文提出的清洁生产审核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可为工业园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清洁生产审核 产业共生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基于MFA的生态工业园区物质代谢研究方法探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石垚 杨建新 +2 位作者 刘晶茹 陈波 王如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8-237,共10页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是国家尺度物质代谢研究的重要手段。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地域尺度下MFA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工业区内的企业及其所形成的工业共生网络(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ISNs)物... 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MFA)是国家尺度物质代谢研究的重要手段。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地域尺度下MFA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总结;在此基础上,从工业区内的企业及其所形成的工业共生网络(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ISNs)物质核算入手,针对如何在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EIPs)尺度开展物质代谢研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通过引入部门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Physical Input-Output Table,PIOT)对该尺度MFA的核算方法进行了改进,最终构建了EIPs-MFA模型及指标体系。以期为生态工业园区实践中的规划与管理提供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共生网络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下载PDF
物质流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玲 袁增伟 毕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189-6198,共10页
物质流分析(substance flow analysis,SFA)通过追踪经济-环境系统特定物质的输入、输出、贮存等过程,量化经济系统中物质流动与资源利用、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为资源环境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系统阐述了SFA的内涵及发展历程,介绍了SF... 物质流分析(substance flow analysis,SFA)通过追踪经济-环境系统特定物质的输入、输出、贮存等过程,量化经济系统中物质流动与资源利用、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为资源环境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系统阐述了SFA的内涵及发展历程,介绍了SFA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对SFA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分析表明,SFA是产业生态学领域内一种重要的产业代谢分析方法,它在污染物迁移路径追踪及环境影响分析、战略性资源生命周期代谢分析、物质社会存量分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提出了SFA的未来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产业代谢 产业生态学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生态工业园典型案例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杨丽花 佟连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236-4245,共10页
以丹麦卡伦堡和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典型生态工业园的组织结构和网络结构。用簇系数、平均最短距离、传递性以及核心-边缘结构来衡量其稳定性,分析其不同结构特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簇系数为0.715,远高于... 以丹麦卡伦堡和广西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典型生态工业园的组织结构和网络结构。用簇系数、平均最短距离、传递性以及核心-边缘结构来衡量其稳定性,分析其不同结构特征。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簇系数为0.715,远高于贵港生态工业园的0.246,说明其聚合性较好;从最短距离长度来看,卡伦堡和贵港分别为2.110和2.236,复杂性弱;从传递性来看,两者传递性皆低于25%,节点之间联系性不够强;从核心-边缘结构来看,卡伦堡各节点之间的异质性(0.057)高于贵港(0.005),可见贵港参与主体的中心性较为均衡,而卡伦堡差异性较大。两者都以一个产业或者企业集团为网络核心;网络内其他节点联系不够紧密,长链条联结较少;网络复杂性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法 生态工业园 产业生态化 产业共生
下载PDF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 被引量:30
8
作者 袁增伟 毕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182-3188,共7页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是由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企业及企业间关系的复杂系统,其基本出发点是企业间必须具备环境合作,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率。从形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的微观要素——企业...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是由各种类型的企业通过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密切合作而形成的企业及企业间关系的复杂系统,其基本出发点是企业间必须具备环境合作,根本目的是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生态效率。从形成生态产业共生网络的微观要素——企业环境责任入手,从环境伦理的角度阐释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中企业的五类环境责任,并探讨其形成和运作机制——企业环境责任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及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和社会环境可行性分析的生态产业共生网络三级解析框架,并对其解析方法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生态学 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共生网络 延伸生产者责任
下载PDF
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构建——以郑州经开区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晶茹 聶鑫蕊 +2 位作者 周传斌 石垚 刘瑞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4891-4896,共6页
生态产业园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我国的生态产业园明显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提出了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概念,这是一类以工业园区为核心,集园区周边各类型农业相关企业、合作... 生态产业园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我国的生态产业园明显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提出了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概念,这是一类以工业园区为核心,集园区周边各类型农业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农民、乡镇及农田为一体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区域产业共生体系。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可以实现核心园区与周边腹地的协同发展,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的生态效率。给出了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建设意义及设计原则。并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中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案例,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及资源优势,构建了由3条产品链及一条服务链所组成的农工共生型产业生态系统。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是产业共生理论在区域层面的具体实现,是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产业园层次的创新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工共生 生态园区 区域发展 区域共生网络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产业资源生态管理效益分析--以虚拟共生网络系统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施晓清 李笑诺 杨建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398-6410,共13页
资源流代谢失调是造成产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实施基于共生网络的生态管理是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思想构建了产业资源共生网络及其管理框架,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借助生命周期评价软件GaBi4... 资源流代谢失调是造成产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实施基于共生网络的生态管理是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举措。运用全生命周期的思想构建了产业资源共生网络及其管理框架,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借助生命周期评价软件GaBi4,分别选取EI99(Eco-Indicator 99)、CML2001 EP评价体系,以武汉市造纸产业为例,通过设计合理的资源流网络关系及中水、废纸和污泥利用共生路径构建虚拟造纸产业共生网络,对比分析了共生设计系统与原有共生系统的各生态环境影响。并运用市场价值法对共生设计系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生设计系统总的环境影响、生态系统质量、人体健康、资源损耗值的环境影响分值分别为1166.445、814.509、148.893、203.045,比原有系统分别减少23.91%、19.15%、46.56%、22.26%;其中富营养化、气候变化的影响分别比原有系统降低56.25%、16.62%。同时共生设计系统通过污水、废纸及污泥的回用,在不考虑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可获得1018—7252万元的经济效益。可见,通过构建共生网络的生态管理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一定条件下可取得明显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网络 物质流分析 生态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造纸产业
下载PDF
工业园能源代谢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越 王园 +1 位作者 毕军 袁增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90-994,共5页
运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对某农药化学工业园能源代谢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提升能源转化水平、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是优化该工业园能源系统的2个有效途径,可减少能源代谢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进一步根据能源代谢模型量化分析得出... 运用工业代谢分析方法对某农药化学工业园能源代谢系统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提升能源转化水平、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是优化该工业园能源系统的2个有效途径,可减少能源代谢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进一步根据能源代谢模型量化分析得出,提升工业园热电厂运行水平,达到供热煤耗0.043 t/GJ,供电煤耗4.538 t/(104kW.h)(2004年江苏省平均水平),将较2005年水平减少原煤消耗35.31%;将能源利用水平较低企业的电力利用效率和蒸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到园区平均水平(58.01%和63.84%),可较2005年水平减少原煤消耗2.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化学工业园 能源代谢分析 产业共生
下载PDF
辽宁省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核算及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明 贾小平 +1 位作者 石磊 张天柱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7-133,共7页
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看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该系统物质代谢的数量和质量,是目前产业生态学前沿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辽宁省自1990年至2003年间的物质代谢情况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研究,从区域物质流情景的角度入手,推进了中国... 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看成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该系统物质代谢的数量和质量,是目前产业生态学前沿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辽宁省自1990年至2003年间的物质代谢情况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研究,从区域物质流情景的角度入手,推进了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代谢及产业生态学的研究,并与国内国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辽宁省社会经济系统物质代谢的变化过程与全国过程有一定的类似,其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绝对数量较大,相对数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数量上的优势并没有能够高效率的转化为经济上的贡献,其自然物质生产效率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也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以2003年单位自然物质投入所产生的GDP为例,该值仅相当于2000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的30%,1996年日本平均水平的10%。辽宁省高数量的自然资源消耗并没有换来高质量的回报。最后对物质流核算与分析方法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代谢 物质流核算与分析(MFA) 自然资源生产力 物质生产效率 产业生态 辽宁省
下载PDF
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概念、特征及体系解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其春 郗永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07-3618,共12页
挖掘城市废弃物中有价值的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废弃物开发与管理的共同选择。产业共生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和提高资源效率的战略工具,已经成为探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的重要视角。将产业共生理论引入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 挖掘城市废弃物中有价值的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废弃物开发与管理的共同选择。产业共生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和提高资源效率的战略工具,已经成为探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的重要视角。将产业共生理论引入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领域,提出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概念,并将其典型特征概括为"四个统一",即价值网络与责任网络的统一,集聚共生与虚拟共生的统一,稳健型与脆弱性的统一以及自组织性与主体建构性的统一。借鉴超网络理论构建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体系的结构模型,并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4个层面对该模型进行详细解析。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可分为核心网络和外围网络,两者之间存在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在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中,共生单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效率各异的共生关系,推动共生模式向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进化是破解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难题的关键;共生界面具有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信息共享、知识传播及利益协调等多样化功能,而共生关系的进化以及共生界面功能发挥又依赖于优越的共生环境。此外,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有依托型、平等型、嵌套型和虚拟型等4种运作模式,国内典型案例分析表明这4种运作模式将长期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产业共生 产业共生网络 产业生态学
下载PDF
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及其治理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江晓晗 郭涛 任晓璐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106,共6页
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是健全的构造和良好的运作机理成为影响生态工业园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文章确立了关于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及其治理的概念模型,在遵循标本兼治的共生网络治理目标下,着重对生态工业园企业的共生本质和共生网络运作机制... 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是健全的构造和良好的运作机理成为影响生态工业园稳定性的关键环节。文章确立了关于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及其治理的概念模型,在遵循标本兼治的共生网络治理目标下,着重对生态工业园企业的共生本质和共生网络运作机制进行了数学分析,对国内当前共生网络运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且以此为切入点创新了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治理路径和完善了共生网络治理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 共生网络 运作机理 网络治理
下载PDF
工业生态学的内涵与发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石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356-3364,共9页
作为一门发展不到20a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工业生态学目前需要界定其学术范畴和理论基础。首先评述了工业生态学的4个主要领域:(1)社会代谢是工业生态学起源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领域。它提供了宏观层次上观察和测量经济发展与物质流动... 作为一门发展不到20a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工业生态学目前需要界定其学术范畴和理论基础。首先评述了工业生态学的4个主要领域:(1)社会代谢是工业生态学起源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熟的领域。它提供了宏观层次上观察和测量经济发展与物质流动关系的方法和工具,但需要进一步细化物质流动图景和加强流动机制的解释;(2)工业共生是工业生态学最具特征的领域。它实质上是人们出于观察视角的转变而对工业体系的重新认识。逻辑严谨且规则统一的解释框架有助于工业共生理论的发展和实践;(3)基础设施与产业相互选择且协同演进,二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物质基础,而城市又是更大范围内区域经济系统的子集。这一组工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需要处理产业全球化与社会和生态要素本土化的矛盾;(4)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工业生态学关注的核心目标,而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其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提醒我们要避免陷入简单化、还原论或机械论的陷阱,多开展实证研究。最后,从本体论、方法论和隐喻3个标准给出了工业生态学的初步界定,并指出4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学 社会代谢 工业共生 可持续性 复杂性
下载PDF
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闫晶 韩洁平 陈军明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6-241,共6页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对比传统钢铁行业生产流程,分析钢铁生产物质流、能源能量流、技术流等流程,构建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将钢铁共生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地分析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运行机制。从其形成条件出发分析共生网络,... 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对比传统钢铁行业生产流程,分析钢铁生产物质流、能源能量流、技术流等流程,构建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将钢铁共生网络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地分析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运行机制。从其形成条件出发分析共生网络,建立钢铁行业共生网络动力机制模型,分析其动力要素,以期为钢铁行业生态共生网络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学 钢铁行业 共生网络 运行机制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共生网络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巩岁平 任军号 张宝磊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4-37,共4页
应用生态学研究中的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企业的生产营运为研究对象,提出工业共生网络能值评价指标,并用两个企业的三种生产模型(线性生产、循环生产和工业共生网络生产)定量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种生产模式下,企业的利润及能值指... 应用生态学研究中的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以企业的生产营运为研究对象,提出工业共生网络能值评价指标,并用两个企业的三种生产模型(线性生产、循环生产和工业共生网络生产)定量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三种生产模式下,企业的利润及能值指标有很大的差异,企业在追求经济和环境双赢目标驱动下,必将沿着线性生产——循环生产——工业共生网络生产模式路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分析 工业共生网络 评价
下载PDF
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艳秋 姜冰玉 +1 位作者 赵天明 尹志红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8,共8页
生态工业园复杂系统中各生态企业间构成产业生态链网,链网中的企业相互促进、互惠互利,构成了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系统。为分析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的发展水平,应用灰关联模型对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 生态工业园复杂系统中各生态企业间构成产业生态链网,链网中的企业相互促进、互惠互利,构成了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系统。为分析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的发展水平,应用灰关联模型对油气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园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通过经济、环境、物质减量循环和网络结构关联度分析能反映产业耦合共生网络生态效率的总体水平及网络稳定性状态,进一步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 耦合共生网络 生态效率 稳定性 灰关联分析
下载PDF
基于扩展logistic模型的产业集群生态共生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满凤 危文朝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125,137,共6页
通过建立扩展的Logistic模型,描述不同共生关系下的集群内企业间的成长情况,并进行生态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集群在对称互利共生且企业独立成长的情形下,企业的质参量水平最高,也是最和谐稳定的。通过对共生关系的分析,提出产业集群生... 通过建立扩展的Logistic模型,描述不同共生关系下的集群内企业间的成长情况,并进行生态稳定性分析。研究发现集群在对称互利共生且企业独立成长的情形下,企业的质参量水平最高,也是最和谐稳定的。通过对共生关系的分析,提出产业集群生态共生稳定平衡的两点重要条件,其一集群内企业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其二集群内企业必须协作与竞争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生态共生 稳定性分析 LOGISTIC 模型
下载PDF
生态工业园区共生网络的结构分析:以天津泰达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唐玲 孙晓峰 李键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16-221,共6页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它是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的最佳选择。本研究以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为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典型生态工业园的结构特征。通过分析网络密度和簇系数,确定了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正在蓬勃发展,它是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的最佳选择。本研究以天津泰达生态工业园为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典型生态工业园的结构特征。通过分析网络密度和簇系数,确定了生态工业园区网络集聚特征;通过平均最短距离计算确定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性;分别从点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这三个方面对网络进行中心性分析,识别中心度高的企业以及高链接度的企业;用结构洞判断节点的等级以及通过核心-边缘结构确立生态工业园中节点的异质性。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分析为生态工业园区提供了一种综合的分析方法和框架。利用网络的结构分析可以找到园区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顺利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区 产业共生 社会网络分析 结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