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EEG),hea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d the prognosis of spasm in infants
1
作者 李正秀 俞曙星 董鸿雁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1期1703-1703,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gnosis of infant spasm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and head CT.Method 47 infants underwent EEG and head CT.Follow up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prognosis during dif...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gnosis of infant spasm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and head CT.Method 47 infants underwent EEG and head CT.Follow up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prognosi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Result Among 31 infants with abnormal head CT,2 infants were cured,17 were improved and effective rate was 61.3%. Among 16 patients with normal head CT,6 were cured,8 were improved,and effective rate was 87.5%. Among 34 infants with high rhythm disorder,8 were cured,21 were improved,effective rate was 85.29%. For 13 infants with abnormal EEG of other types,no infants were cured,4 were improved,and effective rate was 30.8%.Conclusion Changed head CT not various EEG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gnosis of infant spasm(P >0.05).Prognosis is favorable in infants with high rhythm disorder(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痉挛 预后 CT诊断 EEG诊断
下载PDF
Brain MRI Findings in Infantile Spasm: Outcome Correlations in a Patient Cohort
2
作者 Alireza Khatami Erick Sell +1 位作者 Mohamed Aggag Elka Miller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16年第3期80-92,共14页
Background: Infantile spasm is a type of pediatric seizu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negative progn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categorization and neurodeve... Background: Infantile spasm is a type of pediatric seizu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a negative progn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in categorization and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infantile spasm.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charts and MRI findings of infants diagnosed with infantile spasm between December 2007 and February 2014. Results: A total of 26 children (16 males;1.6/1) were included: 8 of unknown etiology and 18 with a genetic/structural-metabolic causes. Unknown etiology cases revealed normal brain MRI in 5/8 (62.5%). In the genetic/ structural-metabolic group, only 2/18 (11.1%) had normal imaging. Abnormal imaging finding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genetic/structural-metabolic infantile spasm which had unfavorabl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Conclusion: Neuroimaging conveys substantial information to the further categorization of children with infantile spasm, providing not only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underlying cause but also the prediction of th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antile spas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rain Imaging infant VIGABATRIN
下载PDF
艾灸足三里对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莉莉 关玲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的影响,为婴儿痉挛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婴儿痉挛症患者15例,以1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儿童组对照,观察婴儿痉挛症患者的面部红外热像表现。再行婴儿痉挛症患者自身...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对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红外热像的影响,为婴儿痉挛症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婴儿痉挛症患者15例,以1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儿童组对照,观察婴儿痉挛症患者的面部红外热像表现。再行婴儿痉挛症患者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以安静状态下15 min前后的红外热像图表现作为空白组,艾灸治疗15 min前后的红外热像图作为治疗组,采用ATIR-M301医用远红外热像仪采集头面部远红外热像图,观察空白组和治疗组的面部各区域的温度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的头面部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温度分布均衡,对称性良好;痉挛组患者的热像图表现为双侧温度对称性差,右侧温度低于左侧。其中前额和内眦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15 min前后面部热像的温差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艾灸15 min前后面部热像趋于平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能改善婴儿痉挛症患者头面部的血液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条灸 足三里 癫痫 痉挛 婴儿 红外热像
下载PDF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经验 被引量:42
4
作者 刘弼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第7期19-21,共3页
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抽动,交替出现,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言语断续.
关键词 多发性抽动症 抽动-秽语综合征 临床特征 病因病机 小儿
下载PDF
小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婴儿痉挛
5
作者 施旭来 郑飞霞 +2 位作者 林忠东 叶秀云 胡颖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62-264,共3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短疗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婴儿痉挛(IS)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包括对照症状性亚组和对照隐源性亚组)予口服VPA溶液治疗,观察组(包括观察症状性亚组和观察隐源性亚组)在口服VPA溶液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小剂量、短疗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联合丙戊酸钠(VPA)治疗婴儿痉挛(IS)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包括对照症状性亚组和对照隐源性亚组)予口服VPA溶液治疗,观察组(包括观察症状性亚组和观察隐源性亚组)在口服VPA溶液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短疗程ACTH。观察治疗后痉挛发作控制情况、视频脑电图(VEEG)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症状性亚组临床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和EEG痫样放电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症状性亚组(P<0.05);观察隐源性亚组临床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和EEG痫样放电显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隐源性亚组(P<0.01);观察隐源性亚组临床痉挛发作完全控制率和EEG痫样放电显效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症状性亚组(P<0.05)。观察组无一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短疗程ACTH联合VPA治疗IS近期疗效肯定,药物不良反应少、轻,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婴儿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丙戊酸 药物疗法 联合
下载PDF
DEPDC5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8
6
作者 陈丽卿 刘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9-672,681,共5页
目的探讨DEPDC5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例DEPDC5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女性患儿,分别于1月龄、4月龄起病;另1例男性患儿,1月龄起病。2例女性患儿DEP... 目的探讨DEPDC5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3例DEPDC5基因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女性患儿,分别于1月龄、4月龄起病;另1例男性患儿,1月龄起病。2例女性患儿DEPDC5基因c.3092C>A(p.Pro1031His)、c.20A>G(p.Tyr7Cys),均为杂合突变,不全外显;另1例男性为c.280-1 G> A,splicing为新发突变。3例患儿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均正常,男性患儿的PET-CT示左颞区皮质发育不良。2例女性患儿经抗癫痫药联合激素治疗,发作控制。男性患儿抗癫痫药及激素控制不良,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癫痫发作控制。结论 DEPDC5基因可能是婴儿痉挛症的致病基因,且有一定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氨己烯酸对于DEPDC5突变相关婴儿痉挛症具有一定疗效。对于DEPDC5基因突变所致的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症 DEPDC5基因 婴儿
下载PDF
首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癫痫痉挛综合征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黄茜 彭镜 +7 位作者 潘邹 彭盼 何芳 张慈柳 陈晨 刘方云 尹飞 毛蕾蕾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首次治疗婴儿癫痫痉挛综合征(infantile epileptic spasms syndrome,IESS)短期(ACTH治疗28 d时)疗效、复发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首次治疗婴儿癫痫痉挛综合征(infantile epileptic spasms syndrome,IESS)短期(ACTH治疗28 d时)疗效、复发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小儿神经专科首次接受ACTH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IES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CTH治疗短期疗效、复发和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ACTH治疗28 d时癫痫控制率为55.5%(111/200),治疗后12个月持续控制无复发率为67.6%(75/111)。未合并局灶性发作的患儿在ACTH治疗28 d时癫痫控制的可能性是合并局灶性发作患儿的2.463倍(P<0.05);ACTH治疗14 d时脑电图无高度失律的患儿在ACTH治疗28 d时癫痫控制的可能性是ACTH治疗14 d时脑电图有高度失律患儿的2.415倍(P<0.05);ACTH治疗前病程每增加1个月,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可能性增加11.8%(P<0.05)。ACTH治疗28 d癫痫未控制患儿中重度发育迟滞或死亡的可能性是癫痫控制患儿的8.314倍(P<0.05),结构性病因患儿中重度发育迟滞或死亡的可能性是原因不明患儿的14.448倍(P<0.05)。结论是否合并局灶性发作、治疗14 d时脑电图高度失律是否消失可作为ACTH治疗短期疗效的预测指标,而治疗前病程可作为ACTH治疗癫痫控制后是否复发的预测指标。IESS患儿的预后与病因相关,而使用ACTH后早期控制癫痫发作,也可改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癫痫痉挛综合征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疗效 预后 婴儿
下载PDF
1例早产儿肘部静脉穿刺误入动脉导致动脉痉挛的护理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梅雪 张妮 +2 位作者 陈月清 林清然 陈伟菊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36期79-81,共3页
目的:报道1例早产儿肘部贵要静脉留置针穿刺误入肱动脉,导致肱动脉痉挛的护理经验。方法:护理要点包括轻柔按摩、湿热敷、改变体位、袋鼠式护理、保暖、非营养性吮吸、病情观察等,以减少不良刺激,缓解动脉痉挛,尽快恢复血液循环。结果:... 目的:报道1例早产儿肘部贵要静脉留置针穿刺误入肱动脉,导致肱动脉痉挛的护理经验。方法:护理要点包括轻柔按摩、湿热敷、改变体位、袋鼠式护理、保暖、非营养性吮吸、病情观察等,以减少不良刺激,缓解动脉痉挛,尽快恢复血液循环。结果:经过及时处理,15 min后穿刺侧肢体恢复正常,活动自如。结论:静脉穿刺误入动脉引起的动脉痉挛多数是可逆的,及时予以处理对快速恢复血液循环,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留置针穿刺 动脉痉挛 护理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性痉挛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玉平 宋天羽 +4 位作者 邓劼 陈春红 谢自行 方铁 方方 《北京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070-1074,共5页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难治性癫痫性痉挛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性痉挛患儿13例,记录VNS手术前后癫痫性痉挛的发作情况、不...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治疗难治性癫痫性痉挛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性痉挛患儿13例,记录VNS手术前后癫痫性痉挛的发作情况、不良事件等,分析病因、起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癫痫发作形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13例患儿术后3、6、12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15.4%、53.8%和45.4%。术后3个月,McHugh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4例,Ⅴ级7例。术后6个月,McHugh分级Ⅰ级4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Ⅴ级5例。术后12个月,McHugh分级Ⅰ级4例(其中2例无发作),Ⅱ级1例,Ⅲ级1例,Ⅴ级5例,2例失访。疗效与病因、起病和手术年龄、病程和发作形式无关。4例术后出现声嘶、咳嗽、音颤,均自行缓解。结论VNS治疗6岁以下的难治性癫痫性痉挛有一定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6岁以下难治性癫痫性痉挛的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性痉挛 迷走神经刺激 婴幼儿
下载PDF
婴儿痉挛患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免疫水平的变化
10
作者 刘康 孙素真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比较婴儿痉挛患儿激素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免疫学在婴儿痉挛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分别采集健康婴儿及婴儿痉挛患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测定CD3+、CD4+、CD8+、细... 目的:比较婴儿痉挛患儿激素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水平,探讨免疫学在婴儿痉挛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分别采集健康婴儿及婴儿痉挛患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测定CD3+、CD4+、CD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IgA、IgG、IgM、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婴儿相比,病例组患儿治疗前CD3+、CD4+、IgA水平显著降低,CD8+、ICAM-1、IgG、IL-6、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5);治疗3个月后,CD4+、IgA水平显著增高,CD8+、ICAM-1及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病例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IgA水平显著增高,CD8+、ICAM-1及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婴儿痉挛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激素治疗后血清学免疫指标发生变化,进而从发病机制及治疗角度支持免疫因素在婴儿痉挛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 促肾上腺皮质素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婴儿痉挛症首次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相关因素与痉挛控制时间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万林 杨光 +4 位作者 邹丽萍 王静 石秀玉 任蔚华 卢倩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5-850,共6页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首次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中的相关因素对痉挛控制时间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2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选取婴儿痉挛症相关暴露因素,... 目的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首次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中的相关因素对痉挛控制时间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72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选取婴儿痉挛症相关暴露因素,以痉挛控制时间分别对各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评估各因素对痉挛控制时间的影响。结果有无明确病因(已知病因或不明原因)、治疗前痉挛发作频率、是否联合治疗(ACTH单用或联合硫酸镁)3个因素对婴儿痉挛症患儿的痉挛控制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P < 0.05)。已知病因的婴儿痉挛症患儿痉挛控制时间较短,而治疗前痉挛发作频率较低以及ACTH联合硫酸镁治疗的患儿痉挛控制时间较长(均P < 0.05)。结论对于首诊的婴儿痉挛症患儿,应尽可能明确病因,有助于评估预后;及早应用ACTH联合硫酸镁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硫酸镁 痉挛控制时间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婴儿
下载PDF
3%氯化钠联合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气道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严继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年第26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3%氯化钠联合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外循环术后气道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撤除呼吸机后发生气道痉挛喘息的患儿47例。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3%氯化钠联合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外循环术后气道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撤除呼吸机后发生气道痉挛喘息的患儿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5例,对照组予雾化吸入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观察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后雾化吸入3%氯化钠,观察比较2组症状缓解时间,雾化吸入前后呼吸、心率、血气分析PCO2、PO2、CICU滞留时间、再插管接呼吸机或无创CPAP患儿例数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气促缓解、喘鸣音消失、湿啰音消失的时间、CICU滞留时间、再插管接呼吸机或无创CPAP患儿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后PCO2<50mm Hg患儿例数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后2组患儿呼吸、心率、血压、氧分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氯化钠联合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气道痉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体外循环 气道痉挛 呼吸治疗
下载PDF
婴儿痉挛症血SOD MDA GSH检测的意义
13
作者 王尚华 《实用医技杂志》 2000年第4期245-246,共2页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今量变化。方法:婴儿痉挛症患儿30例,测静脉血SOD、MDA、GSH含量,以正常组作为对照。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测血SOD,以硫代巴比酸比色法测MDA,以...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症患儿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今量变化。方法:婴儿痉挛症患儿30例,测静脉血SOD、MDA、GSH含量,以正常组作为对照。以黄嘌呤氧化酶法测血SOD,以硫代巴比酸比色法测MDA,以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比色法测GSH。以头颅CT及脑电图结果作为脑损伤的指标。结果:婴儿痉挛症患儿SOD、GSH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T示有器质性脑损害者(脑萎缩)血SOD活性更低,MDA更高,与无器质性脑损害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SOD、MDA、GSH是婴儿痉挛症患儿的敏感指标,在婴儿痉挛症发生脑萎缩过程中血SOD、MDA指标可做为病情较重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症 SDO MDA GSH 脑损伤
下载PDF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庆华 贾天明 +1 位作者 邹丽萍 张晓莉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4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婴儿痉挛的控制效果.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6例婴儿痉挛症采用静脉冲击甲泼尼龙20 mg/(kg.d)连续应用3~5 d,后改为口服强的松片1 ~2 mg/(kg·d),4~8...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婴儿痉挛的控制效果.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2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6例婴儿痉挛症采用静脉冲击甲泼尼龙20 mg/(kg.d)连续应用3~5 d,后改为口服强的松片1 ~2 mg/(kg·d),4~8周后减量停药,总疗程8~12周,对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66例患儿中治疗有效者51例,总有效率77.2%,28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42.4%.(2)起病年龄对疗效无影响(P>0.05).(3)开始用甲泼尼龙治疗的年龄对疗效无影响(P>0.05).(4)病程对疗效的影响: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23例,有效率91.3%;大于2个月者43例,有效率6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58,P<0.05).(5)病因对疗效的影响:症状性50例,有效率78.o%;隐源性16例,有效率75.0%;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08 7,P >0.05).(6)远期随访41例患儿,完全缓解14例(34.2%),有效29例(70.7%),复发3例(复发率10.3%).结论 应用甲泼尼龙治疗婴儿痉挛症的方案简单易行,近期控制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少而轻;疗效与病程相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远期疗效可,复发率低,可以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症 甲泼尼龙 抗癫痫药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泼尼松治疗婴儿痉挛症的免疫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辉 钟建民 +3 位作者 易招师 查剑 陈勇 蔡兰云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44-1050,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泼尼松治疗婴儿痉挛症(IS)患儿前后的免疫功能,探讨泼尼松治疗IS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30例诊断为IS的患儿为IS组,30例行健康体检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采集IS组患儿经泼尼松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婴幼儿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化... 目的通过检测泼尼松治疗婴儿痉挛症(IS)患儿前后的免疫功能,探讨泼尼松治疗IS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30例诊断为IS的患儿为IS组,30例行健康体检婴幼儿为健康对照组。采集IS组患儿经泼尼松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婴幼儿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L-1B、IL-2R、IL-6、IL-8、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泼尼松治疗后对所有IS患儿进行临床疗效和脑电图评估。结果治疗前IS组血清IL-2R、IL-8、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S患儿平均每日发作串数分别与IL-2R、IL-8、TNF-α水平呈正相关,平均每日发作总次数与IL-8水平呈正相关,且IL-2R、IL-8、TNF-α水平两两间也呈正相关(P<0.05)。30例IS患儿经泼尼松治疗后,19例发作控制,18例脑电图高度失律完全缓解。治疗后IS患儿每日发作串数及每日发作总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DQ值较治疗前改善(P<0.05);血清IL-2R、IL-8、TNF-α水平,以及CD4^+比例、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CD8^+比例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 IS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泼尼松能控制IS患儿痉挛发作的效果可能与其可调节及改善IS患儿免疫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症 免疫 泼尼松 婴幼儿
原文传递
36例婴儿痉挛患儿血清孕酮与硫酸脱氢表雄酮表达及药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许淑静 高丽 +3 位作者 陈国洪 刘艳萍 高永举 马远宁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799-801,共3页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患儿血清中孕酮(progesterone,Prog)、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水平及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对患儿Prog和DHEAS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36例未... 目的 探讨婴儿痉挛患儿血清中孕酮(progesterone,Prog)、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水平及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对患儿Prog和DHEAS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36例未经治疗的婴儿痉挛患儿(病例组)与40例健康婴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Prog及DHEAS水平,并分别对21例单药服用VPA(VPA治疗组)、13例添加LTG(LTG添加治疗组)治疗4个月前后对比,观察各治疗组女婴患儿和男婴患儿性激素的变化.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女婴患儿与男婴患儿血清Prog和log(DHEAS)(经对数转换)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VPA治疗组治疗后女婴患儿和男婴患儿血清Prog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2.603、3.146,P=0.003、0.008);LTG添加治疗组治疗后女婴患儿和男婴患儿血清log(DHEAS)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t=3.185、2.663,P=0.007、0.041).结论 婴儿痉挛可能并不影响患儿激素代谢,VPA、LTG可影响婴儿激素水平,在治疗期间应该监测患儿血清激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痉挛 孕酮 硫酸脱氢表雄酮 婴儿
原文传递
视频脑电图评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婴儿痉挛症的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彦 路新国 +4 位作者 陈黎 陈伟燕 徐雅娜 李永利 廖建湘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1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目的分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前后视频脑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5例I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用ACTH治疗前后视频脑... 目的分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IS)前后视频脑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5例I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用ACTH治疗前后视频脑电图变化的特点。结果65例患儿用ACTH治疗前Is发作间期脑电图背景均出现高峰失律现象;丛集性痉挛发作频繁出现,并可见同期特征性发作图形。ACTH治疗后,40例(61.5%,40/65)完全控制发作的患儿中,27例(67.5%,27/40)脑电图高峰失律背景消失或明显好转;另25例(38.5%,25/65)仍有发作的患儿中,仅5例(20.0%,5/25)脑电图高峰失律背景消失或明显好转。完全控制发作和仍有发作患儿的脑电图高峰失律背景消失或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88,P〈0.000)。结论IS患儿发作前视频脑电图监测是正确诊断IS的重要依据,ACTH治疗后视频脑电图监测是判断短期疗效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婴儿痉挛症 视频脑电图 婴儿
原文传递
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广飞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1年第12期1645-1646,共2页
目的 观察托毗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婴儿痉挛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丙戊酸钠口服的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脑... 目的 观察托毗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婴儿痉挛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丙戊酸钠口服的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托吡酯联合丙戊酸钠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脑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脑电图改善情况(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0.0%和60.0%)(x2=4.32,4.80,均P〈0.05).结论 托吡酯添加治疗婴儿痉挛症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 婴儿 托吡酯 丙戊酸钠
原文传递
IQSEC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佃晖 牛雪阳 +5 位作者 程苗苗 陈奕 杨莹 杨小玲 杨志仙 张月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17-1321,共5页
目的分析IQSEC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6例IQSEC2基因变异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基因型特点和癫痫发作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结果进行回顾性... 目的分析IQSEC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6例IQSEC2基因变异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基因型特点和癫痫发作表现、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6例IQSEC2基因变异均为新生变异,其中移码变异2例(c.3801_3808dup/p.Q1270Rfs*130、c.1459_1460delAT/p.M487Vfs*2),无义变异2例(c.3163C>T/p.R1055*、c.1417G>T/p.E473*),框内缺失变异1例(c.2295_2297del/p.N765del)、错义变异1例(c.2293A>G/p.N765D)。癫痫起病年龄为3月龄至2岁5月龄。癫痫发作类型多样,包括癫痫性痉挛、局灶性发作各5例,强直发作、肌阵挛发作各3例,不典型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各2例。6例患儿癫痫起病前均有全面发育迟缓,其他临床表现有孤独症样表现3例,小头畸形3例,肌张力减低2例,双眼内斜视1例。6例脑电图背景活动均减慢,发作间期均表现为高度失律。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异常5例,正常1例。5例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其中4例为晚发型婴儿痉挛症;1例为不能分类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末次随访年龄3岁2月龄至7岁2月龄,6例均联合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仍有反复发作。结论IQSEC2基因变异相关癫痫多数在1岁后起病,发作类型主要为癫痫性痉挛和局灶性发作,癫痫起病前均有全面性发育迟缓,符合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多数表型为晚发型婴儿痉挛症,均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婴儿 痉挛 基因 IQSEC2
原文传递
高危新生儿扭动运动阶段与婴儿痉挛的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王雨晴 杨忠秀 +1 位作者 朱萍 李之林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27-730,共4页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扭动运动阶段与婴儿痉挛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178例在康复科随访的高危新生儿,在扭动运动阶段进行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在12月龄(纠正年龄)后对于发生婴儿痉挛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扭动运动阶段...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扭动运动阶段与婴儿痉挛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178例在康复科随访的高危新生儿,在扭动运动阶段进行全身运动质量评估,在12月龄(纠正年龄)后对于发生婴儿痉挛的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扭动运动阶段痉挛-同步性运动对于婴儿痉挛有预测性。运动形式具有痉挛同步运动特征的患儿的婴儿痉挛的发病率与单调性全身运动的婴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痉挛-同步性运动对于婴儿痉挛的预测敏感度90.9%,特异度96.8%,阳性预测值80%,阴性预测值98.7%。结论扭动运动阶段痉挛-同步性运动对于婴儿痉挛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该种运动形式的患儿,应定期进行动态脑电图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运动 扭动运动 婴儿痉挛 高危新生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